《会展经济学》第三章教学辅导

时间:2019-05-15 04:2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会展经济学》第三章教学辅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会展经济学》第三章教学辅导》。

第一篇:《会展经济学》第三章教学辅导

《会展经济学》第三章教学辅导

第三章

会展经济的需求与供给理论

一、主要内容辅导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需求的含义是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 形成需求。会展需求是参展商、参加会展的观众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来参加展会的活动。参会商的需求动机是销售产品和树立形象。通过会展的影响力最大限度的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得最大利益。

2.供给

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时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供给量。供给取决 于生产,它包括已有的存货,也包括新生产的商品。会展经营者的供给动机是提供有效供给,满足会展需求获取利益的最大化。

3.影响参展商对会展需求的因素

影响参展商对会展需求因素:会展产品的价格;会展产品相关商品的价格;会展宣传和 服务;会展产品选择和经济发展现状。

4.影响观众对会展需求的因素

影响观众对会展需求因素:会展门票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对未来的预期。总之影响 展会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各种消费政策,消费者的闲暇时间、消费嗜好、展会地点、展会的质量等。

5.影响会展供给的因素

会展产品包括有形物质产品和会展服务等无形产品。会展市场价格与成本;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政府政策与对未来预期;人才资源与区位条件。总之成功的会展活动必须有在会展策划、组织、管理、接待、服务等人才;区位条件是进行会展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6.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会展供给与需求是会展产业的两个主要环节,它们分别代表着会展市场上的买卖双方,是会展这一社会现象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

7.会展供求在价格机制下的均衡

会展供求在价格机制下的均衡在会展市场上,当某种会展产品供不应求时,会展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使会展需求量减少,会展供给量增加,直至供求大体相当;如果该种产品供过于求时,那么会展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从而使会展需求量增加,会展供给量减少,直至供求大体相当。当会展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会展供求就达到了均衡,此时的价格就是会展经济的均衡价格。

8.会展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 会展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会展需求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会展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会展供给变动是指价格不变情况下,影响会展供给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会展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

9.其他因素对会展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

在现实的经济中控制和影响会展经济的需求与供给因素很多,主要有经济手段、政策手 段。经济手段对会展供求的影响主要用于调节会展活动与价格形式有关的经济杠杆,主要有 1 财政、税收、信贷、利率和工资等,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

二、本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需求定理表明()

A.随着汽油的价格提高,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下降

B.药品的价格上涨会使药品的质量得到提高

C.计算机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其需求量增加

D.随着乒乓球价格下降,对球拍的需求量会增加

2、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会展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3、参展商对下列哪种展会的价格不敏感()A.综合类产品的会展 B.专业类产品的会展 C.影响大的品牌会展 D.一般性产品的会展

4、对会展产品来说,当其会展供给不变时,会展需求增加,则会展产品(A.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B.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

C.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D.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

5、当会展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A.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B.需求量小于供给量 C.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

D.需求量与供给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

6、只有在何种情况发生时,存在供给小于需求?()A.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B.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C.实际价格等于均衡价格 D.消除了稀缺性

7.关于会展均衡价格的正确说法是()

A. 均衡价格是会展需求等于会展供给时的价格 B. 会展供给量等于会展需求量时的价格

C. 会展供给曲线与会展需求曲线交点上的价格 D. 会展供给价格等于会展需求价格时的价格

8.均衡价格随着()

A.供给和需求的增加而上升 B.供给和需求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9.当会展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出现同时减少的情况时,那么()

A.会展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

B.会展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无法确定

C.会展均衡价格无法确定,均衡产量减少

D.会展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

10、会展需求的变动引起()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11.会展供给的变动引起()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12.政府为了扶植会展业的发展,为此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会展产业的税收

B.实行会展产业严格准入制度

C.减少会展商的参展数量

D.对会展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参展商对会展需求因素()

1、影响会展需求量的因素包括()

A.会展产品的价格

B.会展产品相关商品的价格及会展的影响力C.会展宣传和服务

D.会展产品选择和经济发展状况 E.以上均正确

2.需求定理是指()

A.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B.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C.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D.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E.商品与价格成反向变化

3.影响会展供给的因素有()

A.会展产品价格

B.会展品牌及影响力

C.与会展相关的服务水平

D.区位条件

E.政府的政策

4.供给定理是指()

A.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B.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C.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D.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E.商品与价格成同向变化

5.会展的供给曲线的移动是由于()

A.会展价格的变化

B. 人力资源与区位条件

C.经济发展与技术条件的变化

D.产量的变化

E.政府政策与对未来预期

6.均衡价格就是()

A.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B.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同时供给量也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C.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时的价格 D.供给等于需求时的价格 E.需求等于供给时的价格

7.在现实的经济中政府对会展产业的调节手段很多但主要是通过()

A.经济手段

B.政府直接定价

C.政策手段

D.建议价格

E.限制价格

8、会展产品主要有两种形态包括()

A.有形物质产品 B.会展服务等无形产品 C.会展市场价格宣称

D .会展策划 E.以上都正确

(三)判断题

1、()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2、()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是需求量的 变动。

3、()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价格与供给量的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是供给量的 变动。

4、()会展产品的价格是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5、()会展供给与需求是会展产业的两个主要环节,它们分别代表着会展市场上 的买卖双方。

6、()调节会展供求的税收政策主要反映在如果会展供给不足,会展地政府可以 增加会展参展商的税收。

7、()会展市场是只提供有型产品的市场

8、()会展市场本质上与其它商品市场是一致的。

9、()“广交会”的影响力是由供给和需求长期以来相互作用决定的。

10、()政府不应该对会展市场的进行干预。

(四)问答与分析题

1、简述影响会展需求的主要因素。

2、简述影响会展供给的主要因素。

3、会展供求平衡需要哪些条件?

4、分析“海口会展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于香港”的典型案例说明什么问题?

5、用本章学习的供求理论分析“广交会”的参会价格高,条件也很苛刻但还是能够吸 引大量国内外参展商。

6、会展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馆、餐饮、交通、娱乐等行业。为什么?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西方经济学》

教学辅导

教 师:袁 广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编印

2011年5月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1如何理解稀缺性这个概念?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简要说明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4为什么化妆品可以薄利多销而药品却不行?是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为什么?

(1)化妆品之所以薄利多销,是因为它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的降价可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使总收益增加,而药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只能使总收益减少。(2)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例如一些滋补药品,其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可以薄利多销。

5在对某种商品征税时,如何判断其税收负担是由消费者承担还是由生产者承担?

(1)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称为税收归宿。在这种税收的分摊中,经营者承担多少,消费者承担多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2)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能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

6试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原因。

(1)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2)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7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

(1)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2)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上升;只有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并且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8什么是供求定理?

(1)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2)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3)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4)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9简要说明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

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2)需求无限弹性,即Ed→∞。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4)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5)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

10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即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11说明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

(1)供给取决于生产。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影响一种商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也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时间因素。(2)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时期长短与时间多少无关,而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调整。如果在某一时期内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完全可以根据产量来调整,这一时期称为长期。如果在某一时期内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一部分可以根据产量调整,而另一部分生产要素不能根据产量调整,这一时期就称为短期。(3)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相关。一般来说,在价格发生变动时,供给量很难调整,即生产无法立即增加或减少,所以,即期供给弹性几乎为0。换言之,在价格变动之后的极短时间内,供给量几乎不变。在短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通过调整劳动力、原料这类生产要素来改变供给量。但由于生产规模不能变,调整的幅度有限,短期中供给缺乏弹性。在长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调整生产规模,供给可以充分调整,长期中供给富有弹性。

12简要说明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

(1)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算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2)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3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有什么启示?(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辅导教师:袁

广

第 3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旨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整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14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1)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传递情报、提供刺激,并决定收入分配。(2)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3)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4)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5)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15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含义及区别

(1)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2)二者的区别:a.引起变动的原因不同。b.图形上的表示不同(点的移动和线的移动)。在同一条需求曲线D0上,当价格由P1上升为P2时,需求量从A到B,这就是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它反映了需求量的变化。如果在相同的价格上(如P2),由于人们收入增加,假如这种商品为正常商品,那么,需求量便从B增加到C。因为在任一价格水平上,需求量都会上升。因此,整个需求曲线从D0平移到D1,这便是需求曲线的平移,它反映了需求的变化。

16价格调节经济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运行?

(1)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调节作用以三个重要的假设为前提条件。第一,人是理性的。第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第三,信息是完全的。(2)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会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这样,一方面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抑制了生产,减少了对该商品的供给。价格的这种下降,最终必将使该商品的供求相等,从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理,当某种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也会通过价格的上升而使供求相等。价格的这一调节过程,是在市场经济中每日每时进行的。价格把各个独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经济和谐而正常地运行。

17机会成本

(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18供给理论

(1)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生产者(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是:价格、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价格、技术以及预期。(2)供给曲线与供给定理。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它实际上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在理解这一定理时,也同样要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假设前提。这也就是说,供给定理是在假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这一前提,供给定理就无法成立。(3)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供给量增加,向下方移动是供给量减少。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4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是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是供给增加。

19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的含义。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2)消费者剩余并不是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3)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指标,即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20需求曲线(1)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一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2)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1需求定理定理可以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来解释。

(1)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b.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c.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3)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价格(商品本身的价格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收入、消费者嗜好及预期等。注意:相关商品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品,另一种是替代品。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两种互补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替代品是指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替代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4)在理解需求定理时,要特别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句话。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它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这就是说,需求定理是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无法成立。

22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均衡价格含义。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2)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上升;只有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并且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3)供求定理:(要求能够使用图形来进行分析)a.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b.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3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

(1)价格上限又称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高价格。价格上限一定是低于均衡价格的。在实行价格上限时,价格起不到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政府解决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方法:配给制和排队。在实行价格上限时还必然出现黑市交易。(2)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种商品的生产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低价格。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增加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24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第二,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比率与需求量变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5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动的比率的比率,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第三,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第四,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 a.一般公式:。

b.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25消费可能线

(1)消费可能线的含义。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2)注意消费可能线的形状,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画出一条消费可能线;(3)消费可能线的移动。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或下降,则其结果与收入变动相同。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也要移动,但并不是平行移动的。

26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2)根据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收入弹性分为五类:第一、收入无弹性,即Em=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收入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线。第二,收入富有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比较平坦的线。第三,收入缺乏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比较陡峭的线。第四,收入单位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相同。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与横轴成45°的线。第五,收入负弹性,即Em<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的变动与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3)我们根据收入弹性的大小来划分商品的类型。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的商品是正常商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商品为低档商品。收入弹性大于一的商品为奢侈品,收入弹性小于一的商品为必需品。

27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对于不同的商品关系而言,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是不同的。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互补关系越密切;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接近于1,替代关系就越强;如果交叉弹性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没有关系。

28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的含义。效用是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主观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2)总效用的含义。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3)边际效用的含义。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4)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29供给弹性

(1)供给弹性的含义。供给价格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量变动比率之比,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2)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供给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都不变。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6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既定而供给量无限。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这时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成45°,并向右上方倾斜的线。第四,供给富有弹性,即 ES>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且较为平坦的线。第五,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

(3)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相关供给取决于生产。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影响一种商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也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时间因素。在经济分析中,时期长短与时间多少无关,而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调整。如果在某一时期内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完全可以根据产量来调整,这一时期就称为长期。如果在某一时期内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一部分可以根据产量调整,而另一部分生产要素不能根据产量调整,这一时期就称为短期。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相关。一般来说,在价格发生变动之时,供给量很难调整,即生产无法立即增加或减少,所以,即期供给弹性几乎为零。换言之,在价格变动之后的极短时间内,供给量几乎不变。在短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通过调整劳动力、原料这类生产要素来改变供给量。但由于生产规模不能变,调整的幅度有限,短期中供给缺乏弹性。在长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调整生产规模,供给可以充分调整,长期中供给富有弹性。

30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1)需求定理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2)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31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a b 上述a式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超过收入的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最大化。b式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32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7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33工资决定劳动供给

(1)每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工作以及闲暇。一个人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取决于工资。(2)工资的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闲暇是没有收入的,享受闲暇就必须放弃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资。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引起的工作对闲暇的替代。因此,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工资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引起人们对各种物品与劳务的需求增加。闲暇也是一种正常物品。因此,随着收入增加,对闲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闲暇必定减少劳动时间,这就是工资增加引起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3)随着工资增加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起着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决定了劳动供给决策。

34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

(1)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者换句话来说,在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2)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但前者是从纯粹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说明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后者则要考虑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使用生产要素才能使生产成本最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3)技术效率是基础,只有在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经济效率,才是目的。注意:技术上有效率的不一定就是经济上有效率的。

35企业的形式

(1)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采取三种形式: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公司。(2)。它的特点在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个人。这种企业形式产权明确,责权利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激励和制约都显而易见。但这种企业有两个缺点。一是以一个人的财力和能力难以作大,这就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等好处。二是在市场竞争中这种企业寿命短,出现的快,消失的也快。(3)合伙制是由若干人共同拥有、共同经营的企业。这种企业可以比单人业主制企业大,但致命的缺点是实行法律上的无限责任制,这种无限责任制使每一个合伙人都面临巨大风险,企业越大,每个合伙人面临的风险越大。此外,合伙制企业内部产权并不明确,责权利不清楚,合伙者易于在利益分配和决策方面产生分歧,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4)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公司。股份制公司是由投资者(股东)共同所有,并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的企业,股东是公司的共同所有者。公司的优点是:第一,公司是法人,不同于自然人。第二,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这样就减少了投资风险,可以使企业无限作大。第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职业经理人实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公司的一个缺点是双重纳税,但公司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经营者、职工之间的关系复杂,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管理效率下降。

36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1)公司治理结构也译为“法人治理结构”,从广义上说,指关于企业组织形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到广泛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提高X效率的激励机制。(2)激励机制是鼓励职工为企业目标努力工作的一套制度,它的中心是把代理人的业绩与其利益联系在一起,以使代理人自觉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为企业目标努力工作。激励机制包括对总经理的激励和对职工的激励。这种机制的中心是设计一套合理的薪酬与奖励制度。

37在分析企业技术效率时,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

短期与长期的含义。短期是企业不能全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在短期内,企业的生产要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8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素投入分为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固定投入在短期内不能改变,企业所年改变的只是可变投入。长期是一切生产要素可以调整的时期。(2)短期与长期的区别。第一,二者的区别不是表示时间的长短,而是生产要素能否完全调整;第二,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短期与长期的时间不一样。

38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劳动是指劳动力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它采取了两种形式:无形的人力资本与有形的物质资本;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在自然界所存在的;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生产是这四种生产要素合作的过程,产品则是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努力的结果。

39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定义。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2)在理解这个规律时,要注意:第一,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分为可变的与不变的两类。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所发生的影响。第三,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产量绝对减少。(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研究一种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出发点。

40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就是扩大经营范围所带来的好处。(2)规模经济有四点好处。第一,使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一种产品的增加总要受技术或市场条件的限制。生产多种产品就可以打破这种限制。第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第三,各种不同行业产品可以互相承担风险,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第四,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便于从以一个行业为主转向以另一个行业为主。(3)规模经济并不是跨的行业越多越好。企业盲目扩大,同时进军若干行业往往会面临灭顶之灾。

41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蠲成同方向变动。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4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什么?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特征:(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2)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43序数效用是如何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的?

(1)序数效用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的。(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3)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4)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图中的AB)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I1、I2、I3)中的一条(I2)相切于一点(图中的E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44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9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45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1)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2)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企业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要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利润。这样,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企业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自己的产量。

46市场结构有哪些类型?

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和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

(1)完全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形成这种市场的条件是企业数量多,而且每家企业规模都小。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决定,每家企业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产量而影响市场价格。(2)垄断竞争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这种调情民完全竞争的相同之处是市场集中率低,而且无进入限制。但关键差别是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而垄断竞争产品有差别。企业规模小和进入无限制也保证不了这个市场上竞争的存在。(3)寡头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形成这种市场的关键是规模经济。在这种市场上,大企业集中程度高,对市场控制力强,可以通过变动产量影响价格。而且,由于每家企业规模大,其他企业就难以进行。由于不是一家垄断,所以在几家寡头之间仍存在激烈竞争。(4)垄断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形成垄断的关键条件是进入限制,这种限制可以来自自然原因,也可以来自立法。此外,垄断的另一个条件是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如果有替代品,则有替代品与之竞争。

47外部性是如何引起市场失灵的?

(1)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2)外部性又称为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当有正外部性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包括给第三方带来的好处)大于私人边际利益,这同样是,市场调节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业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同样是市场失灵。无论是正负外部性都会引起市场失灵。

48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1)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事实上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量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49用利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

(1)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2)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当货币需求稳定时,决定利率的主要是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量有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之分,决定利率的是实际货币供给。当名义货币量不变时,物价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实际货币量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引起投资减少。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这样,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把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0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50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说明总支出是如何决定的?又是如何变动的?

(1)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用总支出代表)如何决定均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2)在不考虑总供给时,总支出曲线与450线相交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3)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即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51简要说明乘数理论。

(1)乘数是指自发叫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2)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3)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支出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增加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的增加;当自发总支出的减少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减少。

52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区别

(1)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定义。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长期总成本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2)长期总成本最小可以为零,但短期总成本是大于零的(最小为固定成本)。

53用IS-LM模型说明投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1)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2)投资的变动会引起自发总支出变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则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54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如何运用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2)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少税收。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加税收。

55在开放经济中,由于国内消费和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总需求增加与由于出口增加而引起的总需求增加,对宏观经济均衡有什么不同影响?

(1)总需求的变动来自国内总需求(消费与投资)的变动和出口的变动。(2)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就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同时也会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即贸易收支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3)如果总需求的变动是由于出口的变动引起的,宏观经济均衡的变动与国内总需求引起的变动有所不同。这就在于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较品的需求,从而总需求增加,并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这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不会全用于进口(即边际进口倾向是小于一的),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

56短期成本分类

短期总成本。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短期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可变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1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3)短期边际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就是在短期内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4)注意掌握计算各种成本的方法。

57分析与阐述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

(1)会计成本的定义。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因为这些支出一笔一笔地记在会计帐簿中,所以,称为会计成本。同时,因为这些支出是过去的支出,所以也称为历史成本;这种成本在企业中是显而易见的,称为显性成本。(2)机会成本的定义。当我们把一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就放弃了其他用途。所放弃的用途就是把资金用于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在理解机会成本时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第二,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而不是其他。第三,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3)二者的不同: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会计成本是企业的实际支出。第二、机会成本在会计帐目上反映不出来,又称为隐性成本;会计成本能够在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又称为显性成本。

58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其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假定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则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1)(2)

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企业所拥有的货币量是既定的,购买资本与劳动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量,也不能小于这一货币量。(2)式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即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一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

59短期中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1)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在这一点上,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左,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2)注意能够运用图形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60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1)等产量线的含义。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2)等产量线的特征是: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增加,是资源既定时无法实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减少,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水平,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第四,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61等成本线及其变动

(1)等成本线的含义。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2)等成本线的变动。如果生产者的货币成本变动,则等成本线会平行移动。货币成本增加,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货币成本减少,等成本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62用等产量分析法分析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2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2)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3)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图中的AB)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Q1、Q2、Q3)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图中的E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图见教材P133图5-7)63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

(1)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2)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3)在正常情况下,机会成本大于零,所以,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利润最大化。(4)要求能根据数据计算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及经济利润。

64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

会计成本的定义。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因为这些支出一笔一笔地记在会计帐簿中,所以,称为会计成本。同时,因为这些支出是过去的支出,所以也称为历史成本;这种成本在企业中是显而易见的,称为显性成本。

机会成本的定义。当我们把一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就放弃了其他用途。所放弃的用途就是把资金用于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在理解机会成本时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第二,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而不是其他。第三,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

二者的不同: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会计成本是企业的实际支出。第二、机会成本在会计帐目上反映不出来,又称为隐性成本;会计成本能够在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又称为显性成本。

64长期平均成本

(1)长期平均成本的定义。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把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称包络曲线。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各有一个切点,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时,一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这一点相切。在此之左,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左边的一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在此之右,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右边一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在长期中,生产者按这条曲线作出生产计划,确定生产规模,因此,这条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称为计划曲线。(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在下降时还是上升时都比较平坦,这说明在长期中平均成本无论是减少还是增加都变动较慢,这是由于在长期中全部生产要素可以随时调整,从规模收益递增到规模收益递减有一个较长的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而在短期中,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很短,甚至没有。(4)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的,因此,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是:在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平均成本。注意:能够运用图形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65各种短期成本变动的规律

(1)短期总成本。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短期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不变的,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固定成本曲线就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可变成本要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它变动的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可变成本的增加率要大于产量的增长率。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小于产量的增加率。最后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又大于产量增加率。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表示随产量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短期总成本曲线从固定成本出发,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了总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形状与可变成本曲线相同,说明总成本与可变成本变动规律相同。(2)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分为平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3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变动的规律是起初减少的幅度很大,以后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小。因此平均固定成本曲线起先比较陡峭,说明在产量开始增加时,它下降的幅度很大,以后越来越平坦,说明随着产量的增加,它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小。平均可变成本变动的规律是:起初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减少;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平均可变成本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短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决定的。当产量增加时,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变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以后,随着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来越不重要,这时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3)短期边际成本。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开始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4)注意能够运用图形分析的方法分析各种成本的变动。

66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

(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定义。总收益是企业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平均收益是企业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边际收益是指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2)三者之间的关系。TR=AR·Q;AR=TR/Q;MR=△TR/△Q 67利润最大化原则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企业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要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利润。这样,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企业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自己的产量。

68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2)各个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结构,根据三个标准来划分市场结构。第一,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一般用四家集中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英文简称为HHI)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第二,行业的进入限制。进入限制来自自然原因和立法原因。自然原因指资源控制与规模经济。如果某个企业控制了某个行业的关键资源,其他企业得不到这种资源,就无法进入该行业。立法原因是法律限制进入某些行业。这种立法限制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特许经营,二是许可证制度,三是专利制。第三,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产品差别引起垄断,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越高。(3)根据以上三个标准,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四种。

69市场结构的类型

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和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

(1)完全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形成这种市场的条件是企业数量多,而且每家企业规模都小。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决定,每家企业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产量而影响市场价格。(2)垄断竞争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这种市场与完全竞争的相同之处是市场集中率低,而且无进入限制。但关键差别是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而垄断竞争产品有差别。企业规模小和进入无限制也保证了这个市场上竞争的存在。(3)寡头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形成这种市场的关键是规模经济。在这种市场上,大企业集中程度高,对市场控制力强,可以通过变动产量影响价格。而且,由于每家企业规模大,其他企业就难以进入。由于不是一家垄断,所以在几家寡头之间仍存在激烈竞争。(4)垄断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形成垄断的关键条件是进入限制,这种限制可以来自自然原因,也可以来自立法。此外,垄断的另一个条件是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如果有替代品,则有替代品与之竞争。

70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完全竞争的含义。完全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干扰与限制,没有一点垄断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上企业很多,每家企业规模都很小,无法通过调整产量来影响市场价格。(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4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和一家企业面临着不同的需求曲线。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产品的价格就由这种需求与供给决定。但对个别企业来说,价格就是既定的,无论它如何增加产量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市场对个别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平行线。

在各种类型的市场上,平均收益与价格都是相等的,因为每单位产品的售价就是其平均收益。但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个别企业来说,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与价格才相等。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别企业销售量的增加才不影响价格。

(3)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在短期内,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则价格高,存在超额利润;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则价格低,则存在亏损。在短期中,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就是说,个别企业是从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决定产量的,而在MR=MC时就实现了这一原则。在长期中,各个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充分调整产量,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企业在长期中要作出两个决策:生产多少,以及退出还是进入这一行业。各个企业的这种决策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供给,从而影响市场价格。具体来说,当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各企业会扩大生产,其他企业也会涌入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时,各企业会减少生产,有些企业会退出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最终价格水平会达到使各个企业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时,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各个企业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注意:能够运用图形进行分析。

71经济学家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可以充分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通过这种调节实现了:第一,社会的供给与需求相等,从而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生产者的生产不会有不足或过剩,消费者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第二,在长期均衡时所达到的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这说明通过完全竞争与资源的自由流动,使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第三,平均成本最低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也是最低的,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完全竞争市场也有其缺点,这就在于:第一,产品无差别,这样,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第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这样,他们就没有能力去实现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而不利于技术发展。第三,在实际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很少的,而且,一般来说,竞争最终也必然引起垄断。

72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在垄断市场上,企业可以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仍然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来决定产量,这种产量决定后,短期中难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这样,也可能出现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状况,当然也可能是供求相等。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会有亏损;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会有超额利润;供求相等时,则只有正常利润。垄断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2)在长期中,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调节产量与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时企业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与长期边际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都相等,即:MR=LMC=SMC。

73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

单一定价。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了相同的价格,即卖出的每一单位产品价格都是相同的。这种定价策略称为单一定价。在实行单一定价时,垄断企业可以采用高价少销,也可以采用低价多销。采用哪一种定价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并受需求与供给的双方制约。一般来说,当某种产品需求缺乏弹性时,垄断企业采用高价少销是有利的。当某种产品需求富有弹性时,垄断企业采用低价少销是有利的。(2)歧视定价。歧视定价就是同样的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而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一般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把价格歧视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即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第二,二级价格歧视,即垄断企业根据不同购买量确定不同的价格;第三,三级价格歧视,即垄断企业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实行歧视定价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实行歧视定价的商品要不能转售。如果商品可以转售歧视定价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低价购买者可以把这种商品再转手卖出去而获利,企业得不到好处。第二,要能用一个客观标准把消费者分为需求缺乏弹性者和需求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5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富有弹性者。不同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用一种客观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把这两类消费者分开。

74经济学家对垄断市场的评价

(1)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原因在于:第一,生产资源的浪费。这就表现为,与完全竞争相比,平均成本与价格高,而产量低。第二,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企业实行价格歧视,消费者所付出的价格高,就是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这种减少则是社会福利的损失。(2)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在一些行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垄断企业可以以自己雄厚的资金与人才实力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有利于技术进步;最后,尽管在一国内是垄断的,有效率损失,但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有利于一国世界竞争力的提高。

75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

(1)在短期中每一个垄断竞争的企业都是一个垄断者。它以自己的产品差别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而且,短期中其他企业生产不出与之竞争的有差别产品。这样垄断竞争企业就可以像一个垄断者那样行事,高价少销,低价多销,或歧视定价,以获得利润最大化。因此,在短期中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与垄断市场一样是:MR=MC。(2)在长期中,垄断竞争的市场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各个企业可以仿制别人有特色的产品,可以创造自己更有特色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广告来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形成自己产品的垄断地位。在实现了长期均衡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所以,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仍然是:MR=MC,AR=AC。

76完全竞争市场上和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对比

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不同。在完全竞争下,这三条线重合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在垄断竞争下,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重合,但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曲线则为平均收益曲线下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线。(2)在长期均衡时,长期平均成本的状况不同。在完全竞争下实现了长期均衡时,产量决定的长期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而在垄断竞争下实现了长期均衡时,产量决定的长期平均成本并不是处于最低点,这说明此时存在资源浪费。(3)价格不同。在完全竞争下的价格低于垄断竞争下的价格。(4)产量不同。在完全竞争下的产量大于垄断竞争下的产量。

77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产品差别的定义。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2)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在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竞争的结果是经济利润为零,但短期中可以凭借产品特色形成的垄断地位获得经济利润。因此,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应该把长期变成一个个短期。这样作的关键则是创造产品差别,以不断变化的产品特色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3)实际产品差别的创造。企业创造产品差别就要使自己的质量、外形、包装不同于同类其他产品。这些不同差别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就可以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4)广告与营销手段的运用。产品差别在许多情况下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无论产品有多大差别,但如果消费者不承认这种差别,这些差别就不存在。反之,尽管产品本身并无差别,但只要消费者认为它有差别,它就有差别。因此,创造产品差别还要使消费者承认这种差别。这就要靠企业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来创造产品差别。广告的作用正是要使消费者认识那些不易辨认的产品差别,甚至使消费者承认本无差别的产品有差别。这正是垄断竞争企业花巨资作广告的重要原因。(5)创造名牌。在产品差别中,品牌是一种重要的产品差别,它既有实际差别,又有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就是说,名牌首先是作出来的,没有高质量、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就没有名牌。但名牌还要靠广告宣传,让消费者认知。所以,在垄断竞争行业中,企业创造名牌是十分重要的。

78寡头市场的特征

寡头市场是几家大企业控制的市场。形成寡头市场的关键原因是规模经济的存在。寡头市场具有其他市场结构所没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因为在寡头市场上,企业数量很少,每家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各自在价格或产量方面决策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市场和其他竞争者的行为。因此,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家企业在作出价格与产量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本身的成本与收益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到这一决策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其他企业可能作出的反应。

79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决定

(1)价格领先制又称价格领袖制,指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某一寡头率先制定,其余寡头追随其后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6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确定各自的价格。如果产品是无差别的,价格变动可能是相同,即价格变动幅度相同。如果价格是有差别的,价格变动可能相同,也可能有差别。(2)成本加成法是寡头市场上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即在估算的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百分率的利润。平均成本可以根据长期中成本变动的情况确定,而所加的利润比率则要参照全行业的利润率情况确定。这种定价方法可以避免各寡头之间的价格竞争,使价格相对稳定,从而避免在降价竞争中各寡头两败俱伤。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能接近于实现最大利润,是有利的。(3)勾结定价是各寡头勾结起来共同协商定价,各寡头之间进行公开的勾结,组成卡特尔。卡特尔是寡头的价格联盟,共同协商确定价格。卡特尔共同制定统一的价格,为了维持这一价格还必须对产量实行限制。但是,由于卡特尔各成员之间的矛盾,有时达成的协议也很难兑现,或引起卡特尔解体。在不存在勾结的的情况下,各寡头还能通过暗中的勾结(又称默契)来确定价格。

80生产要素的需求

(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也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2)由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可以看出,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有这样一些因素:第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第二,生产技术状况。第三,生产要素的价格。

81劳动的供给曲线

(1)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起先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增加,当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减少的劳动供给曲线。(2)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到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82工会的存在对工资决定的影响

(1)在工资决定中,工资水平一般是由工会与企业协商确定的,政府在其间起一种协调作用。因为工会控制了入会的工人,而且工会的力量相当强大,所以,在经济学中被作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并以这种垄断来影响工资的决定。(2)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在劳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对劳动的需求的方法来提高工资,不但会使工资增加,而且可以增加就业。第二,减少劳动的供给。在劳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减少劳动的供给同样也可以提高工资,但这种情况会使就业减少。第三,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法是规定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能低于某个水平(最低工资)的法律。工会迫使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这样在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也可以使工资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3)工会对工资决定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从劳动的需求来看要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二是劳动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三是劳动的可替代性。从劳动的供给来看,也要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工会所控制的工人的多少,二是工人的流动性大小,三是工会基金的多少。(4)工会提高工资的斗争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好坏,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政府干预的程度与倾向性,工会的斗争方式与艺术,社会对工会的同情和支持程度,等等。工会只有善于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才能在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83经济学家对利息收入合理性的解释

(1)为什么对资本应该支付利息呢?因为人们具有一种时间偏好,即在未来消费与现期消费中,人们是偏好现期消费的。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未来是难以预期的,人们对物品未来效用的评价总要小于现在的效用。人们总是喜爱现期消费,因此,放弃现期消费把货币作为资本就应该得到利息作为报酬。(2)为什么资本能带来利息呢?经济学家用迂回生产理论来解释这一点。迂回生产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迂回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迂回生产的过程越长,生产效率越高。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回生产,但迂回生产的实现就必须有资本。所以说,资本使迂回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就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84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2)公共物品是集体消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7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种特征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样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但公共物品是一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这样,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

85地租理论

(1)地租的决定。地租是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它由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所以,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但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这样,土地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土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就决定了地租。(2)地租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的供给不能增加,这样,地租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3)准地租和经济租。准地租指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在短期内,固定资产是不变的,不论这种固定资产是否取得收入,都不会影响其供给。只要产品的销售价格能够补偿平均可变成本,就可以利用这些固定资产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价格超过其平均可变成本的余额,代表固定资产的收入。这种收入是由于产品价格超过弥补其可变平均成本的余额而产生的。如果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则超过的这部分收入就被称为经济租。这种经济租类似消费者剩余,所以也称为生产者剩余。准地租与经济租是不一样的,准地租仅在短期内存在,而经济租在长期中也存在。

86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正常利润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质与工资相类似,也是由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的。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家才能的收入──正常利润──必然是很高的。可以说,正常利润是一种特殊的工资,其特殊性就在于其数额远远高于一般劳动所得到的工资。

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只有在动态的社会中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才会产生这种利润。动态的社会涉及到创新和风险。不完全竞争就是存在垄断。

87收入分配目标: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效率的含义。平等是指各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平均,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有效,并得到充分利用。收入分配的三个标准。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第一个是贡献标准,即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民收入。这种分配标准能保证经济效率,但由于各成员能力、机遇的差别,又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后两个标准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效率则会不利于平等,有利于平等则会有损于经济效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平等与效率的矛盾。(3)收入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8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1)劳伦斯曲线。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劳伦斯曲线与绝对平等线越接近,收入分配愈平等。反之,收入分配愈不平等。(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斯曲线计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89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1)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个人原因 a.个人的能力;b.个人的勤奋程度;c.个人的机遇不同。(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社会原因:如户籍制度、工会制度等。

90收入再分配政策。

(1)税收政策。市场经济各国出于各种目的而征收税收。其主要目的还是通过税收为政府各种支出筹资,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政府运用税收来调节宏观经济,在收入分配中,政府也运用税收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手段是个人所得税,此外还有遗产税、财产税、赠予税等。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8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内容,它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累进所得税制就是根据收入的高低确定不同的税率,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对低收入者按低税率征税。这种累进所得税,有利于纠正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从而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平等化。但这种累进所得税不利于有能力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2)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是要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从当前西方各国的情况看,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第一,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第二,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第三,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第四,对教育事业的资助。第五,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第六,改善住房条件。

9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1)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第一、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第二,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2)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内生产总值。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如果按收入法与部门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92物价指数

(1)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它是用一篮子固定物品(与劳务)不同年份的价格来表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2)各国经常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消费物品和劳务计算的物价指数。这种指数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消费品和劳务,价格是零售价格。生产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生产资料计算的物价指数。这种指数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生产资料,价格是批发价格。所以,生产物价指数也称批发指数。GDP平减指数的一篮子固定物品包括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与劳务,是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9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1)失业是一部分人没有工作的状态,失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宏观经济学要研究失业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2)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宏观经济学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物价水平变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稳定物价的政策建议。(3)经济周期是经济中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经济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宏观经济学要探讨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并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4)经济增长是指GDP长期持久的增加。宏观经济学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努力实现稳定增长。

94失业及失业率

(1)失业的定义。失业者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而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工作的人。(2)美国对失业定义的具体规定:年龄在16~65岁,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a.第一次找工作或再次进入劳动市场,连续4周未找到工作;b.停止工作等待召回,连续一周未获得工作;c.被企业解雇或自愿离职者。(3)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95遗憾指数、不受欢迎指数、稳定政策指数

(1)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对宏观经济状况越不满。(2)不受欢迎指数。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人们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确定对政府的态度的,这个指数是通货膨胀率加6倍的失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19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业率。不受欢迎指数越高,政府受公众的信任程度越低,本届政府总统或他所在的党连选连任的机会越少。(3)稳定政策指数。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这就是把包括实际GDP和物价指数变动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稳定经济的政策的指标。这个指数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根据估算,实际GD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影响失业率2个百分点。所以,把失业率的加权数定为2,这个指数是2乘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

96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的宏观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派。(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中的主流,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上。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经济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这种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他们也承认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存在,但不是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要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由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出发,他们就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凯恩斯主义主张用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经济稳定。

97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含义: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2)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98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1)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99哈罗德-多马模型(1)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其基本公式是:G=S/C。(2)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即G=GW=Gn。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中的波动。具体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在长期中,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背离也会引起经济波动。所以,应该使这三种增长率达到一致。(3)能够运用该模型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100垄断与外部失灵

垄断是对市场的控制。如果是生产者垄断,即一般所说的垄断,或卖方垄断。如果是购买者垄断,就称为买方垄断。这两种垄断都会引起市场失灵。在竞争情况下,价格由供求决定,当价格调节使供求相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0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等时,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表示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表明价格调节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当有垄断时,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把价格提高到均衡价格以上,这就引起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从而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这就是垄断引起的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即市场失灵。

101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作用

政府如何通过有关的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便使经济运行的更好。(1)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2)外部性:立法或行政手段,经济或市场手段;(3)垄断:价格管制、实施反垄断法、国有化。

102不确定性与风险

不确定性是指可能出现一种以上的情况,但我们并不知道会是哪一种的状态。不确定引起了风险。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无法用概率表示,就是不确定性。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率表示就是风险。这是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区别。

103信息不对称

(1)信息分为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2)信息不对称就是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同。(3)当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时,会引起道德危险和逆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发生道德危险。道德危险就是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性。信息不对称之下会产生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指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这种逆向选择不利于卖方,也会不利于整个市场的交易活动。

市场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人们如何交易。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但信息不对称市场仍在正常运行。这表明市场机制本身完全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心是如何得到私人信息。私人信息并不是得不到,而是付出代价才能得到。如果获得这种信息付出的成本大于由这种信息得到的收益,缺少信息的一方就不会去寻找私人信息,但如果获得这种信息付出的成本小于由这种信息得到的收益,缺少信息的一方就会去寻找私人信息。这时不对称信息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就可以正常进行了。在现实中有许多方法可以从杂乱的虚假信息中找出真实信息,这就是要善于从反映信息的各种信号中,找出能反映真实私人信息的信号。发现能反映真实私人信息的信号有时是一件专业性的工作,如果要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去作,可能会成本相当高。这时就需要专门从事这种收集信息、分析信号的机构。这些机构为许多人进行相同的信息搜寻工作,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使搜寻私人信息的成本下降。

104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在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2)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一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GDP-折旧=NDP

ND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1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105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2)这一模型的含义是:

第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第二,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就是可变的。第三,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

106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剑桥增长模型的公式为:

(2)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在Sp与Sw既定时,储蓄率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即利润与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在Sp>Sw的假定之下,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储蓄率越高;相反,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储蓄率越低。在资本一产量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高则增长率越高,而要提高储蓄率,就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占更大的比例。因此,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是新剑桥增长模型的重要结论。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前者是不变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这个过程是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比率在下降。

107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是用以监督银行体系并控制经济中货币量的机构。(2)中央银行的职能,一种属于对银行体系的监管与服务,它保证了整个银行体系有序而正常地运行,防止了由于银行金融问题而引发的经济动荡。另一种职能是中央银行作为唯一的货币发行者可以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并通过对这种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调节经济,即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108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货币的基本知识。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其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第二,计价单位,即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延伸。

在人类社会中,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即其本身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被作为货币。另一种是法定货币,即由政府法令所确定的货币。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M1=通货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2)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流通中货币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亦反之。货币数量论强调了货币量在决定长期物价水平时的唯一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唯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而且,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虽增长率是同比例的,因此,在长期中抑制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的增加。(3)货币中性论。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衡量的变量,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109长期总供给曲线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2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定义。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2)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这就是说,工资不再有粘性,会随劳动供求而变动;价格不再有粘性,会随物品供求而变动。这就是说,长期中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市场均衡。同时,长期中企业也会消除短期中的错觉,作出理性决策。因此,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3)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潜在GDP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确定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随着潜在GDP的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移动。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右方平行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移动。

110自然失业及其原因

(1)自然失业的定义。当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就可以认为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劳动力总数是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2)自然失业的原因。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也称为工作转换中的失业,或寻找工作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最低工资法。当存在这种立法时,劳动市场会出现供大于求,从而有失业。

效率工资。效率工资是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采用效率工资制度可以提高效率,节省的成本高于向工人支付的工资,对企业是有利的。效率工资引起效率提高是由于企业能招到最好的工人,工人会勤劳工作,并减少流动性,采用效率工资对企业是有利的,但企业会减少所雇用的工人,从而引起失业。

工会。工会代表工人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决定工资。这时工会就成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企业迫于工会的压力不得不提高工资,从而就减少雇用的工人,这也会引起失业。对于工会会员,工会又可保护他们的高工资。但这却引起非会员就业困难。

111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用总支出代表)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总支出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是由消费函数决定,其斜率为边际消费倾向。在不考虑总供给时,总支出曲线与45°线(该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即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3)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总支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所以,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即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112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的含义及内容。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

(2)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

a.财产效应。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就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实际财产增力,消费增加。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物价水平就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即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财产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反之,亦反之。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3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b.利率效应。

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当货币需求稳定时,决定利率的主要是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量有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之分,决定利率的是实际货币供给。当名义货币量不变时,物价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实际货币量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引起投资减少。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这样,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把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c.汇率效应。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影响一国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从低利率地区流向高利率地区。当一国利率上升,高于世界利率水平时,资本流出,这就需要把本国货币换为国外货币,这样,在外汇市场上,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汇率上升。汇率上升使净出口减少。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从而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把这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用沿同一条曲线的移动来表示。物价上升,沿同一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沿同一条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物价水平不变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总需求增加,曲线右移;总需求减少,曲线左移。如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净出口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与物价水平无关)

113短期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的定义。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

(2)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

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相对于物价水平的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这就是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同样,在物价总水平下降时,一些企业不迅速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上升,销售减少,生产减少,总供给减少,这就是物价下降引起总供给减少。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

(3)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说明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同方向变动的关系。物价上升,总供给增加,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总供给减少,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方移动。

不考虑物价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移动有两种情况: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4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或右移动。预期的物价水平变动。114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均衡的物价水平,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衡。如果用公式来表示,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就是:

AD=f(P)„„„„„„„„(a)SAS=f(P)„„„„„„„„(b)AD=SAS„„„„„„„„„„(c)

式是总需求函数,即总需求取于物价水平P;(b)式是短期总供给函数,即短期总供给取决于物价水平P;(c)式是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总需求(AD)与短期总供给(SAS)相等。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为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a)式与(b)式中的价格(P)也都相等,是使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相等的均衡价格。

(2)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同。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决定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底会出现那一种情况取决于不受物价水平影响的潜在总供给。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长期总供给曲线正好相交于一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这是最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度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起物价上升,因此,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过热。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

(3)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参阅教材中的三个例子: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

115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116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的含义。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来说明。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人们的全部消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发消费,另一部分是引致消费。自发消费是由人的基本需求决定的最必需的消费,这部分消费不取决于收入,是一个固定的量。引致消费指收入所引起的消费,这部分消费的大小取决于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以C0代表自发消费,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可以把消费函数写为:C=C0+c·Y。根据这个公式,可以作出消费函数曲线,该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其位置由自发消费C0决定,斜率由边际消费倾向c决定。在消费函数曲线与45°线相交时,收入与消费相等。(参阅教材中图13-1)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5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注意掌握边际消费(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公式。

(2)消费函数的稳定性。根据长期消费资料的分析,在长期中消费函数是相当稳定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证明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一生的收入决定其消费,长期中收入与消费的比例是稳定的。

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

(3)消费函数稳定性的意义。

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短期中,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占三分之二的消费的稳定性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尽管经济中有周期性波动,但这种波动并不是无限的。经济繁荣不会无限度,是以资源和技术进步为限,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资源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极限时,就无法再增加了,这就是经济周期的上限。经济衰退时,也不会无限地下跌,因为人们总要消费,消费的稳定性使衰退也有一定限度。在总需求中,消费是一个重要的稳定性因素。

但是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消费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因此,增加消费的关键是增加收入。如果一种政策不能增加收入,就无法刺激消费。收入的增加关键在于经济的增长潜力。因此,就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而言,刺激消费是困难的,以繁荣为目的的总需求政策不应以刺激消费为中心,而应以刺激投资为中心。这是因为在总需求中,除了消费之外还有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在任何一个经济中,政府支出是由政府的政策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也是稳定的,而且,随着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加强,其支出在稳定增加,因此,政府支出不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根源。净出口在经济中占的比例很少,它的变动也不足以引起周期性波动。由此可以推导出,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投资。

117投资函数

(1)投资的含义及组成。投资是指一切带来收益的活动,它包括三种投资:企业固定投资,即企业用于厂房和设备等的支出;居民住房投资,即居民用于购买住房的支出;存货投资,即企业用于购买原料、半成品的支出或未销售出去的制成品支出。这种投资指净存货,即年初存货与年底存货之间的差额。

(2)投资函数。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投资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因此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利率变动时,投资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投资函数曲线上的上下移动。当利率既定时,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投资变动表现为投资需求函数曲线本身的移动。(参阅教材中的图13-2和图13-3)

(3)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是要说明产量变动引起投资更大变动的理论。它说明了,投资取决于产量变动率,但投资变动率大于产量变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加速原理:It=I0+D=a•(Yt一Yt-1)+D。加速原理的基本含义是:

投资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它的变动取决于产量变动率,而不是产量变动量。

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加率大于产量的增长率。当产量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大于产量减少,这就是加速的含义。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是因为现代生产是一种“迂迴生产”,即采用了大量的机器设备,这样,在开始时必然引起大量的投资。同样,在产量减少时,投资也会减少得更多。加速原理所反映的正是这种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

要使投资增长率保持不变,产量就必须维持一定的增长率。如果产量维持原水平,投资一定要下降。这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再实现高增长率就是一件困难的事。

加速原理说明了产量(即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变动是影响投资水平变动的重要因素。但是,影响投资的因素不仅有产量,还有其他,加速原理没有考虑这许多因素,它实际是在假定这些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分析产量对投资的影响。另外,加速原理只适用于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如果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则加速原理无法发挥作用。

118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6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119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银行创造货币就是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使流通中货币量增加的作用。

银行能创造货币关键在于现在银行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银行不用把所吸收的存款都作为准备金留在金库中或存入中央银行,只要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留够准备金就可以,其他存款则可以作为贷款发放出去。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取出现金,而是把所得到的贷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开支票使用。存款的增加就是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样,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活动就会创造货币,在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用公式表示为:D=R/r。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这说明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决定银行能创造出的货币的多少。

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简单货币乘数,它实际上就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用公式表示为:m=D/R。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m=M/H=(cu+1)/(cu+r)。120 IS曲线

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I是指投资,S是指储蓄。

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物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这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者一般要用贷款来投资,而贷款必须付出利息,所以利润最大化实际是偿还利息后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投资就要取决于利润率与利率。如果利润率既定,则投资就要取决于利率。利率越低,纯利润就越大,从而投资就越多;反之,利率越高,纯利润就越小,从而投资就越少。因此,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而总需求又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因此,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

IS曲线的移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会使IS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当自发总支出减少时,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121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的假设之下,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由此得出的推论就是: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122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关系(1)货币需求理论。

个人与企业出于不同的动机而需要持有货币,这就形成货币需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的方便,降低交易费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需要进行的支付,这种动机也可以称为谨慎动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是为了使自己的资产得到最合理的组合,持有货币可以随时灵活地转变为其他有利的资产形式。这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7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总之,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2)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量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活动、变动贴现率和变动准备率,改变基础货币,取决于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通过创造货币的机制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这些政策也称为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活动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发行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贴现政策包括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或严格贴现条件,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此外,贴现率作为官方利息率,它的变动也会影响到一般利息率水平,使一般利息率与之同方向变动。

准备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则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降低准备率会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准备率会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3)利率的决定。利率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货币供求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注意能够用图形来解释货币的供求决定利率水平。

123.财政政策的运用

(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2)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少税收。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加税收。

LM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是指货币需求,M是指货币供给。

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同方向变动,这一点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货币需求(L)由L1与L2组成。L1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记为L1=L1(Y);L2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反方向变动,记为L2=L2(i)。货币的供给(M)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决定。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

M=L=L1(Y)十L2(i)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货币供给既定时,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L1)增加,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货币的投机需求(L2)必然减少。L1的增加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结果,而L2的减少又是利率上升的结果。因此,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必然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LM曲线的移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LM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LM曲线向左上方平行移动。

IS一LM模型

(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2)用该模型说明投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投资的变动会引起自发总支出变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则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8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3)用该模型说明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货币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126.内在稳定器

(1)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2)内在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稳定器调节经济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因此,尽管某些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仍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

127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

(1)周期性失业的定义。周期性失业是短期中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之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是由于它与经济周期的变动相关;

(2)凯恩斯的解释。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缺口紧缩性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他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的未来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水平。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而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而贷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3)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时,存在三种状态:充分就业均衡、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以及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引起周期性失业的正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当总需求为充分就业总需求时,此时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此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失业。如果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国内生产总值,这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表示这时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从而就有失业。

注意它与自然失业的关系。128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于引起总需求过大的原因又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强调实际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其二是货币主义的解释,强调货币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与此相应,就有两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2)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凯恩斯认为,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通货膨胀。可以用膨胀性缺口这一概念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3)货币主义的解释。货币主义认为,实际因素即使对总需求有影响也是不重要的,由此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不可能是持久的。引起总需求过度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

129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29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用物价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公式是: 130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或者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并不大。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相应的经济行为。首先,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其次,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13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133供给拉动的通货膨胀

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

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价格水平上升。工资的增加往往是从个别部门开始的,但由于各部门之间工资的攀比行为,个别部门工资的增加往往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引起普遍的通货膨胀。而且,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开始,还会形成“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这样,工资与物价不断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指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而影响到其他国家。与这种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是出口性通货膨胀,即由于出口迅速增加,以致出口生产部门成本增加,国内产品供给不足,引起通货膨胀。

134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1)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在理解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两种情况: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短期内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辅导教师:袁

广

第 30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曲线;b.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并不存在交替关系的垂线。

(2)新古典综合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何解释

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统计资料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是存在的。并进一步把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3)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

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的关系。这就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新古曲综合派还把菲利普斯曲线运用于指导政策,运用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具体作法是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在此之内政府不用调节。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社会临界点,这时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如果失业率高于社会临界点,可以采用扩张性政策,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及新古典综合派所作的解释中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符合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根据这种解释提出的政策主张也是有效的。

134新凯恩斯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市场调节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有效的,因此,市场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这时,失业与通货膨胀也就没有交替关系。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由制度、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通货膨胀率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两者之间决定机制不同,当然也就没有交替关系,政府就没必要进行调节。

在短期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调节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宏观经济会出现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或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具体来说,在劳动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工资粘性,使劳动市场不能实现供求平衡。在物品市场上,由于价格粘性,物品市场也不能实现供求平衡。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利率并不能起到完全的调节作用,银行采用配给制,供求也不一定平衡。这样,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受到限制。因此,在短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就存在交替关系,这时就需要政府用政策进行调节。

135.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衰退的交替。

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扩张阶段亦称繁荣,收缩阶段亦称衰退。

繁荣是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

萧条是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过程。

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31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回升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136.赤字财政政策

现实中,许多国家都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小于支出。(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这就因为: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债哲学”。(3)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债券来进行的。债券卖给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筹资方法。如果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称为货币筹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必还本付息,从而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但缺点是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通货膨胀。如果把债券买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称为债务筹资。这种筹资方法相当于向公众借钱,不会增加货币量,也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但政府必须还本付息,这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137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

货币量一→利率一→总需求

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运用。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

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

138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1)它不属于需求管理。(2)其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即认为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与价格水平的不是利率而是货币量。(3)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是一项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而应该作为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根源的政策,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并抵消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波动。因此,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该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即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也被称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可以制止通货膨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39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

(1)反馈规则指政策行为要对经济状态的变动作出反应,即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动制定相应的稳定经济的政策。在采用反馈规则时,制定经济政策的方法称为相机抉择。相机挟择是指政府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2)固定规则是所采用的经济政策不取决于经济状况,无论经济进入衰退还是繁荣,经济政策都不会改变。(3)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

140当代世界国际贸易的特征

在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2)劳务贸易增长迅速,这种贸易主要也是在发达国家之间。(3)各国之间的贸易并不平衡,发达国家贸易增加迅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相对下降。(4)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5)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使经济得到发展。(6)跨国公司的发展在推动国际贸易中起了巨大作用。(7)国际贸易与全球资本一体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141要素禀赋理论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32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要素禀赋说,它强调的是各国自然资源赋予的差异。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各种商品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不相同的,各国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使各国的贸易是互利的。具体来说,劳动力丰富而价格低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而价格低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因为各自都是出口自己生产要素价格低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要素价格高的产品,其结果对双方都有利。根据这种理论,国际贸易给各国带来的好处是:

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优化。各国按自己的资源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这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由于资源配置的改善,同样的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就会增加世界各国的福利。

产品价格的均等化。各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竞争,其结果使各种产品在各国的水平相等,而且是最低的价格水平。

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均等化。在进行贸易之前,同种要素在各国的价格不同,这正是进行贸易的原因。通过各国之间的贸易,某种要素价格低的国家生产这类物品出口,需求增加,价格提高,生产要素价格也提高。某种要素价格低的国家进口这类物品,其要素价格必然下降,各国产品流动的结果就是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142国际贸易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中,决定国内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总需求不是国内总需求,而是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进口+出口=国内支出+(出口-进口)=国内支出+净出口。

对外贸易乘数及其计算。进口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中所占的比例,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开放经济中的乘数称为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的公式为:

这一乘数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国际贸易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内总需求增加,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国内总需求减少,A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出口的增加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反之,则相反。

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往所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这是一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记录。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该表按复式记帐原理编制。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只有国内外经济单位间的经济交易才记入国际收支中。第二,要区分借方和贷方两类不同的交易,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最后借方与贷方总是平衡的。第三,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复式薄记。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项目分为三类: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又称商品和劳务项目,包括:商品(进出口)、劳务、国际间单方转移。

资本项目:指一切对外资产和负债的交易活动,如各种投资、股票与债券交易等。官方储备项目:是国家货币当局对外交易净额,包括黄金、外汇储备等的变动。

143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节

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在开放经济中,各国的经济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联系在一起,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概括了各国间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相互影响。一国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对别国的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反过来,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这种影响被称为“回波效应”。

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内在均衡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外在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则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一种实现了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不用进行任何调节,是最优状态。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的,大量的情况,则存在着政策上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情况,使经济政策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这就是同时实现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困难。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矛盾要求经济学家寻找出最优政策配合的方案。其含义是:在国内外需要不同的调节政策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政策应使其中一种政策的积极作用超过另一种政策的消极作用。在选择最优政策时,首先应该注意各种政策对内与对外的不同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33 页

2013-4-11 资阳广播电视大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影响。其次,应该确定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要把各种政策配合运用,用一种政策去抵销另一种政策的负作用。

144汇率理论

(1)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2)外汇汇率有两种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这种标价法又称付出报价。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这种标价法又称收进报价。(3)汇率升值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下跌了。汇率贬值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上升了。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经济交往的稳定,减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风险。但是,实行固定汇率要求一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外汇或黄金储备。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必然出现外汇黑市,黑市的汇率要远远高于官方汇率,这样反而会不利于经济发展与外汇管理。

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自由浮动又称“清洁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市场力量自发地决定。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或减缓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实行浮动汇率有利于通过汇率的波动来调节经济,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尤其在中央银行的外汇与黄金储备不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对经济较为有利,同时也能取缔非法的外汇黑市交易。但浮动汇率不利于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稳定,会加剧经济波动。

145国际金融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进出口贸易。汇率贬值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作用。相反,汇率贬值则有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这样,汇率贬值就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同时,因为边际出口倾向小于1,所以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进口的增加一定小于出口的增加,从而也可以使贸易收支状况改善。相反,汇率升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2)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各国间资本的流动取决于利率的差异,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则资本流入国内;如果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则资本流往国外。资本流入有利于增加总需求,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资本流出会减少需求,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如果利率上升,在国内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这种减少会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当国际利率水平不变时,国内利率水平上升会使资本流入。这样,利率的上升就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相反,如果利率下降,在国内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这种增加会增加进口,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当国际利率水平不变时,国内利率水平下降又会使资本流出。这样,利率的下降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辅导教师:袁

广

第 34 页

2013-4-11

第三篇:会展经济学范文

广州会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摘要:广州市国内三大会展城市之一,凭借其政策、经济及环境等优势,会展业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中也面临着“瓶颈”,要突破“瓶颈”取得更大成就,就必须审时度势,联动港澳会展业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发展;制约;港澳会展;合作;创新

广州拥有庞大的制造业支持,内地的客户资源,内地办展的服务经验,为会展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广州会展业究竟能走多远,加强与港澳会展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提升会展业总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政府支持

广州政府将发展会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加快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这是广州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市领导对会展业管理和发展工作高度重视,颁布实施了《关于广州会展业管理的意见》和《广州市会展业行业规范》,广州海关也制定了支持广州会展业发展的《八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解决广州市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企业恶性竞争和市场秩序欠规范等问题有了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雄厚的经济优势

广州市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外向型经济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贸易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是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为广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产业保障。

(三)硬件完备环境优良

广州环境优良,先后建成通车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和三号线、内环路和外环路;广州开放程度高,服务意识强,同时还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方便的酒店宾馆业,这些都是会展业的优良环境设施。

二、广州会展业发展特点及“广交会”的作用

(一)广州会展业发展特点

一是会展业发展速度快,会展总量大,涉及行业多。广州会展业呈跳跃式上升趋势,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二是广州的会展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造出一批名牌展览。如家具展、建材展、照明展、服装展等。

三是展览公司一般规模较小,投资方向未形成多元化,更未形成规模经营。

四是展馆设施明显改善,但配套服务设施欠佳,并且存在展馆建设过热的问题。

五是广州会展人才培养方面与会展业发展速度与规模不相称,职业化人才培养还是空白。

六是政府主导型会展。

(二)广交会的作用

广交会作为广州会展业所创造的名牌展览,有着“中国第一展”的美誉。目前,广交会每届都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万海外采购商赴会,每年两届的成交额加起来超过600亿美元,已经占到中国每年一般性出口额的1/4,其地位举足轻重。广交会不仅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而且还为海外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这无疑会使广州的国际化程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大大提升广州作为亚太地区或世界重要会展中心城市的知名度。给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添一大重要机遇,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规模增加,有力地推动广州会展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档次和提高水平。

三、广州会展业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运作问题

广州会展业管理模式为“垂直运作模式”,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但政府习惯于行政性介入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本地会展保障与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二)人才资源的缺口问题

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运作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广州高校如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学院都开设了会展专业方向,但没有形成专业体系,而且在培训认证方面还没有高层次培训。

(三)展馆的重复建设与空置问题

展会泛滥、低水平重复等情况十分突出。在穗港澳三地举办同一个主题的展会,让参展

企业疲于奔命,各种展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撞车”现象,使展会水平也相应下降。广州在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如银行、邮局、航空、餐馆等。

四、穗港澳会展业联动发展的意义

一是加强会展业合作,是穗港澳三地会展业界的共同愿望。加强穗港澳会展业界的广泛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有效开发利用穗港澳会展资源和实现会展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穗港澳三地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有利于开发净化会展市场环境。

三是有利于开发利用穗港澳三地的会展信息和人才资源。

四是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共同发展。在广州,我们可利用内地办展的经验和渠道为港澳同行进入内地市场服务,同时也可以借助港澳同行的国际营销网络和国际办展经验,加快广州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

五是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可提升会展业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广州会展业联动港澳会展业发展建议

(一)将广州的产业、市场腹地优势与港澳经营服务优势结合充分发挥香港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广州将具有产业特色和优势的品牌会展做大做强,扶持澳门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展会,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会展市场结构,实现穗港澳三地会展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全体推进和繁荣发展。

(二)穗港澳三地政府支持,相关政策的配合首先运用财政资金,支持会展发展专项奖励金;其次是便利措施,减少展品在港口截留时间,简化手续,加速境外展品在穗港澳的通过速度;最后是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展览促进计划,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打造整体会展品牌。

(三)联手创造良好的会展发展环境

积极推动建立穗港澳会展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穗港澳三地会展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聚集辐射作用。

(四)共同进行对会展人才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到穗港澳三地,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也是穗港澳三地需要共同促进的工作。

六、我对于广州会展业的看法及期望

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我们不但有优越感,更要有紧迫感,因为我们的兄弟城市正迎头赶上,长江三角洲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何保持并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扬帆,我认为创新是航行中的明灯。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更需要居安思危。在佛山提出“优二进三”的未来产业结构规划时,广州是否深刻意识到,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第三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会展业在创新服务型行业中的地位具有独特意义,更应该分析现状并完善会展环节中的不足,使其健康蓬勃发展。

会展业与物流、金融、酒店、旅游等行业联系密切,利益相关,会展业壮大了,必然会推动相关行业的前进步伐,同时也优化了产业结构。而广州目前的会展业现状却遇到了“瓶颈”。

广州会展业最需要的应该是创新。政府要创新,不能过多介入,要让企业中“看不见的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管理模式更有效率更优化;配套设施要创新,诸如酒店、餐饮、银行、航空,一旦个中环节脱节,也会大大影响到会展业,因为它们都是会展业的基本保障;环境要创新,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但要美化周围环境,做到洁净美,而且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会展行业,增加对会展业的认知度;科技要创新,将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展馆的建设和管理中,提高展馆的利用率和管理程度。

最后,我认为重中之重的是会展人员的创新。据我所知,广州甚至是其他地区的高校很少有将会展纳入其专业课程。高校学生想涉足这方面却得不到满足,而社会对专业的会展人员需求不断加大,教育部门是否有注意到这个矛盾的问题呢?是否有采取什么措施呢?或许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全面,理论还不成熟,不过有比没有强,以身边的同学来讲,他们要参加广交会就要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每天都在读和背会展英语,如果有会展专业,就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因为会展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其实不止于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求在金融、销售、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并掌握一定技巧,如此广泛的方面凭一人之力在两三个月内是搞不定的,没有完善的会展系列的学习就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培养创新型会展人才应作为广州在会展方面的长期目标。

对于广州会展业,我还有待去加深了解,我期望广州的会展业能扎根中国,走进世界的每个角落。谨记: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刘松萍、李佳莎:《会展营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刘松萍:《广州会展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05年第6期

广州市会展业协会会长卜灿雄讲话:《穗港澳携手合作》,《共创会展业辉煌》,2006年9月

第四篇:会展经济学笔记

第六章:会展投资于效益

【识记】

1.会展投资的含义?

答:经济主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科学技术,为取得预期效益的经济投资活动。

2.会展决策投资的分类?

答:影响程度----总体决策,局部决策

重复情况----重复性决策,一次性决策

目标数量----单一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

决策条件----确定性决策,非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

3.会展投资效益评价的概念,特点?

答:概念:是对决策,策划直到实施运营全过程的投资活动进行总体评价,是对取得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特点:现实性,公正性,全面性,反馈性,探索性,合作性。

【领会】

1.会展投资的依据?答:源于信息与分析

2.会展投资决策的原则,方法?

答:原则:科学化决策,民主化xx,责任制xx,提高效益xx

方法:确定型决策

非确定型决策(最大收益值法,最大最小收益值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风险型决策

3,会展策划的特征,原则和模式?

答:特征:功利性,社会x,创造x,时效x,超前x

原则:可行性xx,创新性xx,价值性xx,集中性原则

模式:十个以x制胜(新精特奇学,合人变发)

【综合运用】

1.利用会展投资效益的评价方法对各种效益进行评价?

四种评价方法:会展投资效益评价法(把实际产生效益和实际产生费用比较)………….效益影响….(把实际成效和预期成效比较)

………….投资过程….(把实际过程和预先制定过程比较)

各种效益:经济效益(获得的各种利益)

社会效益(对当地人生活质量,就业,精神文明的影响)

第七章:会展与信息

【识记】

1,.信息资源,信息化的有关知识。看书P183,P193。

【领会】

1.会展信息的传播方式?

答:仙农狭义信息论:参展者、展品(信源),参展过程(编码),展馆(信道),观展(解码),观众(信宿),观众参展完反馈信息给参展商,构成反馈系统。

五W: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科学交流模型:正式交流过程(科学文献),非正式交流过程(直接交流),科学情报(双向交流)。

BA理论:“场”是交流思想,信息,知识的平台。

2.会展信息传播的特点?

答: 1)信息发散迅速 2)获得信息便利 3)传播方式多样化 4)可降低信息搜集传播成本

5)信息反馈及时 6)信息互换性大 7)信息创造性强8)信息价值高

3.信息化在会展活动中的应用?

答:一,常规应用:报名,住宿,旅行,预算,会展营销,发言人

二,营销方式:viral营销(群发邮件),租用电子邮件地址数据库,交换链接,电子邮件签名。

4.信息化在会展活动中的功能?

答:1)信息搜索功能2)信息发布功能3)开拓销售渠道功能4)品牌扩展功能

【综合应用】

1.分析会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答:信息化是会展活动的命脉,对内,管理组织协调工作需要高度信息化,展示效果需要用到声光电,新闻广告,印刷出版影视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对外要和社会及政府交流,需要用到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所以信息化建设是会展的必要。

2.会展信息化建设的层次?

答:一)会展企业信息化

全球经济化,企业竞争压力大,会展主办方要将信息技术用于策划,筹备,组织,管理方面;参展企业要将信息技术用于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二)会展产业信息化

管理,实现自动化办公;生产,升级生产工艺及生产线用于减少成本;营销和服务,扩大范围和质量。

三)社会信息化

社会不信息化,你会展哪来的信息化

3.会展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答:一)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二)大力开发信息化资源三)不断完善会展信息服务

四)大力培养会展信息化人才 五)加大会展信息化的投资 六)加快信息化法规和标准

第八章:会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识记】

1.产业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答:内涵:产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而同一经济体系中的不同类型产业之数量对比就构成了产业结构。

分类:一)两大部分类法(总产品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二)农轻重分类法三)三次产业分类法(经济活动的客观顺序)

四)多部分分类法(从前者中分出来)五投入产出法

【领会】

1.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发展趋势?

答:演进:一)收入弹性的变化(收入增长,消费也增长,就会带动其他产业增长)

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变化)

农业发展趋势:一)畜牧业比重增大趋势二)农工商三部门结合趋势

工业发展趋势:一)重工业比重增加 二)高加工趋势(因消费水平提高和科技革命推动)第三产业趋势:随农业和工业发展而发展

2.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优化?

答: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直接影响经济体整体能力,产业间是否处在合理水平可从几方面

分析:

1,看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相关产业间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反差)2,各行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3,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4,看供给与需求之间是否协调。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

1,对标准结构进行比较。

2,是否适应市场变化。

3,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

4,能否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资源。

高级化:基本内容

1,新技术使产业素质提高。

2,结构发展从第一产业开始后第二第三。

3,产业组织竞争从小规模到集团式竞争。

4,产业与国际市场不断开放。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的动力因素?根本动因是技术创新。

优化:优化就是对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合理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实现产业间不断

协调高效率的发展,为了将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最大化。

【综合运用】

1.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

答:一)需求因素——需求总数,需求结构

二)供给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资源你,资本供应状况

三)科学技术因素——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需求,影响供给

四)制度因素五)社会因素六)国际因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2.分析会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答:对内有,旅游,餐饮,酒店,交通,通信,消费,物流保险业,广告印刷业。

对外有,对其他产业的需求,供给,投资,产品有提出新要求。

3.如何利用会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答:一)缩短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降低产业结构化成本

二)指明产业发展的方向,利于企业做长期决策。

三)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四)保护和促进本国幼小产业的发展。

第九章:会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识记】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答:是指地理区域接近的两个或以上的国家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

【领会】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答:一)劳动分工需要多区域协作。二)贸易发展需要扩大区域市场范围。三)生产发展和高新科技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区域配置资源。四)市场竞争必须有一定的联盟

【综合运用】

1.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因素?

答:一)自然环境二)自然资源三)人口劳动力四)生产技术五)社会经济条件

六)政策

2.分析会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功能?

答:一)聚集功能二)扩散功能三)协调功能四)创新功能

第五篇:教学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

辅导资料(5)

姜太公的兵学成就

齐鲁文化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神宗元丰年间官修《武经七书》,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四部兵学著作的作者都出自齐鲁大地。其中,姜太公被称为兵家始祖,孙武被称为兵圣,这充分说明兵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同时也是齐鲁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

一、姜太公生平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姜尚的先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姜姓的这一支从伯夷起便以吕为姓氏,故姜尚又名吕尚。

姜尚的里籍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为“东海上人”,即今山东省的日照、莒县一带。在归顺周朝之前,姜尚曾在东海之滨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后来,他来到殷都朝歌,从事过屠牛、贩卖、佣作等劳作,生活困苦。

周族崛起后,素有治平之志的姜太公,与周文王相遇渭水之滨,遂投奔文王,谋划\参与兴周灭商活动。

对姜尚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经作过如下概括:“周西伯昌之脱羡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二、牧野大战

公元前1046年,发生在牧野的一次由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纣王带领的商朝主力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1、战争过程

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为完成文王的未竟之业,决定东征商纣。周军至盟津,各诸侯国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通过“孟津观兵”,周武王了解了自己的号召力和军事势力,认为灭商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吕尚等人的辅佐下,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之际,率领诸侯联军直捣商都朝歌。

联军兵力虽远少(不足5万)于纣军(70万,一说17万),但因纣暴虐无道,失道寡助,加之其军队为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故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联军方面,武王果敢,姜尚远谋,士卒英勇,将士一心。商军一触即溃。纣王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

2、战争结果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交活了大量动物及珠宝财物。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商王朝土崩瓦解。

3、战争意义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三、姜太公的军事思想

姜太公除了拥有赫赫战功外,还有军事著作《六韬》流传于世。《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6卷,共60篇。《六韬》虽然是“托名著作”,不是吕望亲笔所书,但旧题“吕望撰”。其成书时间虽然较晚,但其主旨思想源于周代史官所记录的档案资料当无疑问。

1、“文伐”是姜太公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

姜太公的文伐,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瓦解敌国,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对孙子的“全胜”思想有重要影响。姜太公认为“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因此,他强调不单纯使用武力来实现政治目标。

2、韬光养晦的权谋思想

在灭商阶段,面对商强周弱的局面,姜太公没有公开向商朝挑战,而是积极积蓄力量,暗中设法削弱商纣的辅翼,“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最终实现了

强弱转化、以弱胜强。在《六韬》中,姜太公以修德治、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政治军事思想为主线,突出了“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等韬晦思想,突出了政治重于军事、文伐先于武伐、谋胜贵于兵胜的制胜之道,对韬光养晦作了具体详尽的多角度论述。

3、修德施仁、民心为上

姜太公认为只有修德行善,争取百姓的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特别强调亲民、惠民,在军事行动中打出了吊民伐罪的旗帜,以赢得民心,将民心向背看作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六韬·文韬·文师》:“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心拥戴国君,国君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六韬》的思想内容丰富广泛、博大精深,不仅仅局限于兵事,也不单纯是一部兵书,而是一部文事武备兼资取鉴、治国理民并可为用的古代典籍,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了姜太公的思想。

下载《会展经济学》第三章教学辅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会展经济学》第三章教学辅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3) 第四编 著作权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著作权的概念、法律特征,了解版权制度的沿革、著作权的国际保护,明......

    教学辅导工作总结

    教学辅导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我班学生共49人。学困生有7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入转来学生一人,有两名5名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优等生有3人,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力也较......

    分层教学辅导

    小课题分层辅导教学计划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体自主、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关注差异,分......

    教学辅导一

    教学辅导一 第1章 绪论 [考核知识点]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网络多媒体素材的分类、特点与用途; 3.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软、硬件环境; 4.从互联网上采集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教学辅导1

    教学辅导1(第1章) 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重点内容 第一、组织的性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透视组织,所以对组织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学辅导三

    《中国法制史》单元辅导(三) (第九章——第十章) 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一、宋刑统及其他法律形式 1.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2) 第三编 专利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专利的概念,专利权的性质,了解专利保护的历史及现代专利法的产生,了解......

    教学辅导二

    教学辅导二 三十五.前赤壁赋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2. 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 3. 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4. 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