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相 关: ◇ 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详细 ◇ 谈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 >>详细
◇ 于数关学思维训练教学的探讨 >>详细 ◇ 逻辑思维培养应从幼儿起步 >>详细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 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如下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 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 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 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 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 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4.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 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 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 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 „„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 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 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 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归纳推理的判断是一些个别的、特殊的判断,因而它的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并不具 有逻辑的必然性。例如,虽然有0÷2=0,0÷3=0,0÷100=0,„„但并不能因此推出“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 0”。所以,人们在得到一般规律性知识以后,还要用某个规律性知识推到某个个别的特殊的知识。一般说来,如果一般规律性知识是真的,那么,所推得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也是真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 展的规律。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 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 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我们要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哪些逻 辑思维方法对学习某个内容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016年3月3日
马晋昌
第二篇:简析数学教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简析数学教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摘 要:非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逻辑思维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数学问题更离不开非逻辑思维,没有非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数学猜想,就不可能在数学上有许多发现和创新.本文就非逻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探讨.同时结合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例作深入地剖析,以此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关键词:数学教学;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数学强调理性思维,但理性思维不等于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和固定模式,是数学创造的重要因素,但过分强调逻辑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相对于数学的逻辑思维,数学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亦是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方法没有固定的逻辑模式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突发性和创造性,常常成为提出数学新思想、创立新理论的重要工具,它是数学创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培养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笔者就非逻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探讨.数学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以意象为主要思维工具,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思维活动,它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与理想的形象来展开思维,联想与想象是数学形象思维的两个主要方法.1.联想思维方法
广义上讲,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就是说将头脑中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由一种已知的意象唤起另一种意象,从而揭示出意象和内容的关系.如,在对三角形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意象后,通过联想又会很然的想到四面体,并有一定的认识,于是促进并加速另一意象的产生.例1 在平面几何里,由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勾股定理,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BD两两互相垂直,则________”.该题目考查的是平面到空间的类比联想.解答这类题目不能只满足形式上的类似,还必须是真命题,结论的推导还是要从平面结论下手,利用类似平面结论推导的方法得出空间中的相关结论,如等面积法类比等体积,直线类比平面.本题用到的则是平面中线段长度类比空间中侧面面积的类比联想思维方法.结论为:S+S+S=S.例2 已知椭圆+=1具有性质:若M,N是椭圆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PM,kPN时,那么kPM与kPN之积是与点P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1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联想思维方法是数学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各种形象思维方法的基础,没有联想思维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活动.由于联想思维方法对事物关系的反映具有猜测性和随意性,因此需要把联想建立在雄厚的知识背景和宽阔的知识领域基础上,同时,要用其他思维方法对联想的结果进行修正、补充和检验,以保证联想的可靠性,使联想思维真正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作用.2.想象思维方法
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新意象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形象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数学思维中的想象,包括再生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生性想象是根据数学语言、符号、数学表达式等形象的提示和加工改造而形成数学新形象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想象大多属于再生性想象,这种想象对学生来说有创造的成分,但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形象上的.本题中,数学直觉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充分的酝酿,是长时间苦心思索后的产物,只要意识到已有的理论成果有更大的适用范围,那么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已有的理论成果完全可以系统地转到新的问题中去,这就是灵感的产生,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可见,非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逻辑思维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数学问题更离不开非逻辑思维,没有非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数学猜想,就不可能在数学上有许多发现和创新.当我们研究某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开始会遇到几种可能的思路,究竟选择哪种思路呢?此时,直观的想象就会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数学的直觉能力.当我们长期思考某个数学问题而不能获得解决时,非逻辑思维有时会帮我们打破僵局,另辟全新的思路,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在这一点上,灵感的表现尤为突出.作为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非逻辑思维水平,发挥榜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带着学生去探索新知.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仅能够把握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以后思考问题的方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分析了逻辑思维的概念,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重要性;方法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概念、推理以及判断等思维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要掌握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能力,并且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从智力题或者数学故事来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数学学科比较枯燥。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练,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教师在讲解数学课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2012年春晚节目中有一个小品是《天网恢恢》中涉及数学的具体运算,在数学上课过程中教师要问问学生“看没看2012年的春晚?”此时学生回答各异,教师要趁着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此时又提出一个问题:“在骗子们骗这个送盒饭的两次过程中,一共骗了多少钱呢?”通过这样一个提问,学生开始回忆这个小品的全过程,此时每一个学生都开始计算。最后教师要选几个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结果,并且学生要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完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只有学好了数学学生才不会被骗,通过这一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以提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通过小智力赛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调整课堂的模式,使课堂的趣味性得以增加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来进行讲解,是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改革,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教师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电视节目形式串联起来,从而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大的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大的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知识整合以及再创造的过程中。如:当老师要讲解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编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并且学生要列出式子。通过列出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将这一乘法算式变成两道除法算式。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法的意义适用于分数除法。
四、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考虑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思维的广度以及复杂度得以增加。简化的计算方法主要是以对加法有细致的逻辑运算思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老师在授课之前,要根据本节课的课堂内容来设置悬念或者通过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避免该教学观念带来的弊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而可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最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让学生了解有关逻辑思维的含义,并且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由于培养学生的地位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及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以及方法,积极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仇兆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J].学周刊,2011(2).[2]包梅艳.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方法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1).[3]张靖华.浅议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5(26).(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五小学)
编辑 段丽君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又有条理性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著名的“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他的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逻辑思维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竞争力,也是洞悉事物本质,解决问题、预测未来的根本。”这说明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很重要的,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我国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教育界关心的重要问题。
1.逻辑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的逻辑思维发展总趋势都是一样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之后的抽象思维,也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然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考察人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其他智力因素都只是为它提供活动的动力资源而已。如果没有了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些信息原料也只是一堆废料。逻辑思维能力是各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理论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与逻辑方法的运用。
2.逻辑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的创造力都是有一个基础的,而这个基础就是由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还有助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的错误来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有助于我们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数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们能自觉掌握和运用逻辑进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循着逻辑的规律,恰当运用数学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
1.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就要重视基础数学的学习。要做到重视基本概念和数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法则、性质、公式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学习实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章节时,首先要学习的法则就是“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大,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相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这个法则就是学生们学习数学比较实数运算的基本逻辑。对于学生而言,在没学习这些法则前,他们可能不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也不知道负数的大小是由它们绝对值的大小来决定的。在还没学习法则之前,学生们没有相应的逻辑来印证他们答案的对错,只有在学习了数学的法则、性质和公式的情况下,学生们才有了这种逻辑思维,才可以在练习中得出“-1”是大于“-2”的。
我们不仅要学习数学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还要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智力是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初中阶段就是开发智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越努力,他们以后的收获也会越多,就像逻辑能力一样,只要学生们对数学认真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不会很差。所以对数学概念、法则等的学习理解对于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为逻辑思考提供基础。
2.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教师在教授初中学生们课程后,要积极地给学生们准备练习题,培养学生们的逻辑判断能力。课后,教师要让学生们自己做总结,总结出这节课上的主要内容学了什么,其所要表达的逻辑是什么,并且反思之前自学时自己错误的问题发生在哪里,之后发一些练习题给学生做,让他们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也提高逻辑思考能力。但不能反复练习基础题目,要多加提高题、探究题,在锻炼学生逻辑能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课后教师要找一些有创新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们的逻辑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青塘初级中学)
第五篇:浅谈数学中的逻辑思维
浅谈数学中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 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如下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 5,教师要求学生把 5 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 和 4;2 和 3;3 和 2;4 和 1。由此学生认识到 5 可以分成 1 和 4,也可以分成 2 和 3 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 和 4 可以组成 5,2 和 3 也可以组成 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 5 还可以分成 5 个 1,从而知道 5 里面有 5 个 1;反过来,5 个 1 能 组成 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 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 以内加法题一共有 45 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 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 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 2,共 13 道 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 11 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 2+9、3+8、7+4、6+5 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 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 20 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 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4.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 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 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 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 ……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 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 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 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 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 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归纳推理的判断是一些个别的、特殊的判断,因而它的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并不具 有逻辑的必然性。例如,虽然有 0÷2=0,0÷3=0,0÷100=0,……但并不能因此推出“0 除以任何数都等于 0”。所以,人们在得到一般规律性知识以后,还要用某个规律性知识推到某个个别的特殊的知识。一般说来,如果一般规律性知识是真的,那么,所推得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也是真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 展的规律。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 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 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我们要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哪些逻 辑思维方法对学习某个内容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