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摘 要:读和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占据重要地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效率,如何帮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实践和理论中探讨地问题。其中情景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中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的灵活性和兴趣性,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穿插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综合能力。
情景教学模式是根据语文阅读文本进行模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情景教学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并不是新鲜词汇,已经被应用了近三十年研究史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杰出的贡献。本文将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模式入手,简要分析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意义和具体应用。帮助高中语文老师充分了解在阅读教学适时适当的应用情景教学的意义,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间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能体会阅读的乐趣和文学的魅力之美。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的现状
阅读教学的定义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在高等教育的压力下,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语文阅读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形式落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习指标的压力和教师思想的落后,常常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师强硬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和互动,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不利于长久教育。尤其对于积累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情景教学是在课堂上引用阅读文本进行情感模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文本提供的背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丰富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情景教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响应新课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情景教学的参与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重要地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情景教学的灵活性,适应于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变的突发问题,教师只要正确的把握课堂的进度和收放程度,却把课堂教学气氛能学习能讨论能参与,就对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第三情景教学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充分应用有效的课堂时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完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是与现代化教学模式接轨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1.情景课堂教学的原则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应用中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在情景教学的应用时,要针对阅读内容调整情景假设的应用,不能在讲解《荷塘月色》的美景时插入《陋室铭》的补充扩展,两者虽然都有着借景抒情的微妙相识之初,但《荷塘月色》是对生活淡淡的感伤,而《陋室铭》则是托物言志。如果阅读课堂中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不佳;其二是和谐性,即将阅读文本和情景设计有意识的糅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情景阅读的体验式阅读和情感交流的学习模式;最后是把握教师课堂引导的度,保证课堂的收放程度,可放可收,才能确保情景阅读教学的质量。
2.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应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成果不明显,如果教师只注重分数的积累,忽视了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就会形成学无可用的尴尬情景,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的使用性,才能从教学思想上转变教学模式。情景教学在阅读课堂上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学方式,随着情景教学的发展和现代化课堂的进步,情景教学中看可以充分应用媒体教学设备,如在《荷塘月色》的朗诵中,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画面,加深学生的理解。情景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在课堂知识框架的学习中,因为课堂情景的假设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思维的创新和进步。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情景阅读不仅可以能充分展示新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还能体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修养的培养。因此完善情景教学的应用,改善教学方法,是现代化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的美学欣赏水平和文学水平都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层次,能够对于课本当中的小说开始进行自主的欣赏。目前高中课堂上对于小说文本的教学形式较为僵化,仍停留在“阅读理解”式的教学模式中。本文通过对情景教学手段的探讨,希望能够找寻到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教学 情境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为独立生活做准备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已经开始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独立探索,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受到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将伴随他们的一生。这种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于美学欣赏的教学,突出的体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过度强调知识点,注重概念、文字、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对于学生自主鉴赏能力培养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情景教学的概念解析
所谓情境,指的是情感与场景的总和。与其他抽象的概念不同,情境是具体的、能够被人们所感知的一种事物。《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当中对于情境教学有着这样的论述:“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才能体现其意义。知识不是孤立而来的,因此获取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具体情境,在情境中感受和把握知识。”中国的教育家们也早有关于这方面论述的雏形,伯牙学琴、孟母三迁,都是对情境教学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蔡元培先生的“改革注入式”教学手段,无不是对情境教学方式的尝试。
情境教学可以被应用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仅传递知识,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情景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创建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场景,利用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层次的认知理解。
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小说内容中所描绘场景的构建和还原是最重要的内容。高中课文中的小说场景,往往都能够引申到当今的实际社会环境中,能够对学生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启示。通过在课堂上构建相关场景,语文教学跳出了“教书”的窠臼,将教学活动有效升华到“育人”的层面。
二、情境教学的手段分析
具体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部分实现对小说中原有场景的还原,通过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引入名家评述,实现学生对于情境的虚拟再现
这样的手段主要适用于对于古典文学名著选段的教学当中,比如必修三的《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五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对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的学习,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对于文章美学赏析的水平。
这部分内容传承悠久,在历史上早有许多名家做过批注,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一部分资源,提倡学生的自主情境构建。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具体的生活经历,很难体会林冲在当时走投无路的窘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金圣叹先生对《水浒传》的点评。原文中有这样一句:“那雪下得正紧”,金圣叹先生点评:“写雪妙绝”。金先生还曾评论说,行至此处,便是无雪,也要哭上三声。
笔者就从这两句评论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林冲当时心境的再现。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雪悲戚,无雪也要哭上三声。学生通过他人的评述,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相关的画面,实现情境的虚拟再现。通过这样的多方再现,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提升对于文章的鉴赏层次。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情境的部分真实再现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班级里面的学生是非常有活力的教学活动主体,我们可以根据小说中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之后,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加深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教学质量不知不觉间也就提高了。在教授《雷雨》、《边城》等戏剧冲突比较集中的当代文学名著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小品的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达课文当中比较突出的戏剧冲突并加以演绎,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代入课文中的主人翁,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还可以恰当的使用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小说中情景的再现,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除了可以让学生们在表演中领悟人物的情感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比如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一部分视频资料,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小说内容的兴趣,加深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的积极意义
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们难以体会到小说本身的那种美感,因此难以对小说产生兴趣,课堂也变得枯燥、乏味。情境教学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情景的创设当中去,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小说人物性格,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于小说本身的阅读积极性,也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情景的重现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情绪,了解作者想要通过小说传达出来的情感内容,并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情境对话感受小说中的语言风格,掌握良好的写作技巧。
四、结语
情境教学的引入,是对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重要革新。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是写作技巧,还应该包括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对作者写作意图的领会等更高层次的技能。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充满乐趣。我们要对于情境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王胜利.情境教学在普通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2]庞丽红.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3]顾敏.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1).(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的含义
要想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首先就应该搞清楚什么是多媒体,然后才能搞清楚多媒体教学。区培民指出:“所谓多媒体(multimedia),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教学特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在课堂教与学/学生校内学习活动中的运用。”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如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等。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需要多媒体教学
杨东平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一文中如是说:“我们只有以开放、自由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才能够站在21世纪现代教育的高度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的更新转化……形成现代中国新的教育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吸纳现代文明中切实可行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等,加以改造、整合,让现代文明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1.1社会的日益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引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机制,通过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来充实自己、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语文教学首当其冲,尤其应该走在各学科的前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1.2“大语文”教学客观上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在搜寻更适合教学的好例子克服仅仅依靠纸质教材中的资料,而是可以直接选取更适用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阅读或写作等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知识信息要加工,经过系统整理、结构性整合过程,有助于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有助于知识内化与能力的形成。
1.3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学校教学的面貌,为改变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教学实践来看,主要表现为①学习内容的鲜活化。这就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②教学过程灵活化。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将被充满个性的教学方法所代替,真正体现教师对学习者的智力、性格、兴趣、需求的尊重。
3.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最大限度地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即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新性,激发、促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1课件制作、设计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课件。教师要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3.2掌握多媒体课堂驾驭能力;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课堂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多媒体仅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要科学掌握多媒体运用的频率,要以人为本,以设置利于学生表现自我、完善自我为本。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具体教学应用,形式多样。而教法的优劣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否把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
4.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和未来
信息化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活泼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愿望。但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
归纳以来,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为,①“唯技术论”观点。认为应用媒体技术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媒体高档次,以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现代化。②简单地认为现代物质技术的引入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
总之,多媒体教学课有利也有弊,我们应首先认清多媒体教学课的实质、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点与不足,真正科学地把多媒体技术与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整合起来,加快实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第四篇: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高峰
摘要: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当前推进实施二期课改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就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进行了探究,总结了自己在化学教学设计中采用的以情入境、以趣入境、以理入境和以疑入境四种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情景、情景设计、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所以,在课堂中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情境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情境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以“情”入境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动叙述生情
生动叙述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中,能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例如在《王水》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
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的呢?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液体中,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金,并铸成奖章。新的奖章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结着玻尔的智慧,凝结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下面就要学习的王水。
在教师生动的叙述中,学生被玻尔聪明的智慧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因此也更希望知道神奇的溶液是什么,它为什么有如此之神威,学习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2)触景生情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产生的。以丰富多彩的景象代替抽象的言语,常常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吸引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教学情境的产生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而得,也可以通过幻灯、录像、电影等电教媒体产生。例如《硫酸的工业制法》中“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可以带学生到硫酸厂参观,如果工厂不注意环境保护,乱排废气,对周围的植物、建筑都有很大影响。也可以放一些环保的影视片,当学生亲眼看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破坏,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改变这种状况,这样,学习就会更加主动、更加认真。
(3)讨论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在同学之间相互感染。良好的群体作风、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气氛,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在高三复习氨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除了氨还有哪些气体也可以做喷泉实验?条件是什么?通常学生以为气体难溶于水便难以形成喷泉,针对学生这一定势思维,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将喷泉实验中的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改为其他液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想到,CO2、Cl2等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可溶于浓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烧瓶中气体能迅速和比较完全地被胶头滴管里的液体吸收,都可以形成喷泉。在讨论过程中,如果一些学生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扩展思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集体思维活动。
二、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趣学习、探究。化学兴趣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它们产生探究的动机。例如,《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可利用两个兴趣实验:
教师实验前故弄玄虚:我有一种神风,它可使之着火,使火爆炸。请看实验一(用一张沾有二硫化碳白磷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挥动,不一会儿功夫,纸烧了起来);实验二(通过漏斗管向放有点着的蜡烛和盛放面粉的小漏斗的透明塑料罐中吹气,当粉尘冲散到蜡烛火焰上时,发生爆炸)。为什么会有上面现象呢?要解释上面两种现象,我们先来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
化学史的许多趣事也能使学生进入情境。例如《铝》一节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情境: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使用一只铝锅而感到自豪。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纯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的成就获得一只作奖品的铝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应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赞誉,至今霍尔的母校仍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为什么铝的储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它的广泛使用却姗姗来迟,这是由铝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元素周期表》一节我们可以这样步入情境:
打开元素周期表,一幢井然有序的“元素大厦”映入眼帘,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家”,这座“元素大厦”,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大厦的两边是“高层建筑”,中部是一片“低层楼房”,旁边还有两排低矮的“平房”。为什么这座“元素大厦”有如此建筑风格?它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以“理”入境
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教学情境可以这样设计: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卤族、氧族、碱金属等几族元素知识,知道元素性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而且性质与结构有一定的联系。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112种元素,这些元素性质的变化都有一定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掌握过去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高一乃至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常以展现教学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创设教学情境。例如,《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一节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石油,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你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哪些用途吗?经学生讨论,归纳:从大家刚才讨论,我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很重要的用途。如果没有它,交通要瘫痪,工厂将停产,生活将会失去许多美丽的色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初步了解石油和石油产品。
四、以“疑”入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实验创疑
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硝酸》一节中学习硝酸强氧化性的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从电离角度分析,硝酸可以完全电离,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是阴离子,它是一种强酸,有酸的通性。由此判断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做验证实验,在浓硝酸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确实变红。但只要稍稍加热,红色便马上褪去,当第二步现象产生时,学生马上意识到硝酸不同于一般的酸,并且疑问:硝酸为什么能使石蕊褪色?硝酸与一般的酸有何不同?有什么特殊性质?这些问题可引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再如学习“钠”的性质时可以用实验创设“疑”境:
首先展示钠的试剂瓶,让学生闻一闻液体的气味,并观察钠是出于液面上,还是液面下? 问题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
其次,用滤纸擦去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露出钠的“庐山真面目”让学生观察。问题2:钠为什么可以用小刀切,切开后钠的真面目与表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最后,将钠投入预先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学生能观察出“浮”、“熔”、“动”、“声”、“色”等主要现象。
问题3:为什么钠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反应时能熔成小球?为什么钠球能四处游动?溶液为什么变红?
通过一连串的展示或实验,学生不断观察现象,不断创设问题,也不断积极思考,联系物理学知识和原有的化学知识,学生能积极、顺利地学习钠的有关知识。
(2)对比生疑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比时,若相同,就会被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可从苯酚的结构入手:
苯酚中有羟基(-OH),应与醇有类似的性质,羟基中的氢可被钠取代,但苯酚上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对羟基上的氢的性质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苯酚为芳香族化合物,其中的苯环应与苯有类似的性质,如发生取代反应。那么羟基的连结对苯环的性质也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这种比较不仅使学生创设疑问,引发学习动机,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
(3)以谬生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产生错误之源,深刻地认识问题。如《氮分子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氮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ⅤA族,出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学生很快意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常识不符。问题一,怎么错了?原来是老师偷换概念,“氮元素”变成“氮气”了,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元素性质和单质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而且很快产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N2的性质很稳定?这一疑问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氮分子的结构。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除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感情基调,内容不同,教学情境设计方法不同。
(2)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只有注意到学生的“期望”和“满足”心理,才能创设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3)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缩小与学生间的心理差距,经常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和移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坚:《现代教育理论》,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2003年
2、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沈鸿博:《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刘晓明、管延华:《现代学习论与学习指导》,1999年
5、王楚松:《素质教育与主动发展》,2000年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导入情境、设计课文教学情境和设计作文情境是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设计导入情境
设计课文教学情境
设计作文情境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哪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设计导入情境
导入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就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常用的情境导入有以下几种:
(一)、从问题中导入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从故事中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中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教学课文《死海不死》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死海的故事,这能迅速引起学生对死海不死之谜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侯,我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我均未明确回答,只是叫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报纸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纸”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二、设计课文教学情境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一)设计情境,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情。小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呢?有的时侯,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小麻雀》这篇课文中,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兴高采烈,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表演情境,理解课文深意。有的时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出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计献策。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设计音乐情境,体验意境。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情感。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有的时侯利用音乐的长处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课前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老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出来的呢?”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叩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语言描述情境,体验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我在教《草原》一课时,学完第一段进行小结,我激动地说:“我们来到了草原,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面对这样的境界,我们怎能不想放声高唱,又怎能不想吟诵小诗?同学们,把你们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有滋有味的读书声,透过他们的声音,我感到学生此时已被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草原深深吸引,深深陶醉了,他们完全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很轻松、愉快地学习了课文。
三、设计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去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的欲望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的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就变得无话可说了。所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给之以轻松的写作情境,是必须的。比如在写人作文中,我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资料。这个资料要求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的人,比如在学校、班级生活中发生的事都可以。然后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新闻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每个人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人的事,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个同学上台模仿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给同学们播报新闻。孩子们写身边的人的事,有的写上体育课时同学到达终点时的神态,有的写学校的建设发生的事,有的写班级里的趣事,丰富多彩。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播报新闻,课堂里不时的发出笑声。因为,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人的事,描写的就是他们自己。通过这一节作文课,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自然是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的一点实践和感想。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课文。不足之处请斧正。
参考文献:李吉林
《情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