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粮食作物生产教案
《第一章粮食作物生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薯类作物生产
2、理解:禾谷类作物的生育特性;
3、识记:豆类作物的种类。
4、应用:禾谷类作物的栽培要点;
二、教学重难点
禾谷类作物栽培的环境条件和栽培要点
三、教学过程
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类作物。
在这一章里主要介绍这样几个方面: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生产。
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既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养殖业的基础。所以首先要非常明确粮食生产对国家的意义。
1、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所以有所谓粮食安全问题,还开过多国首脑会议。我国粮食生产成就举世公认,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 %(新土壤普查统计数据耕地面积13253万公顷,占世界10%),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2%。这样少的耕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成就的确很大,但不能盲目乐观,粮食生产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人口的发展、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从1957年以来,每年平均减少49万公顷,近几年,平均年减少有所缓和,但减少是总趋势)、土地的恶化(减少的往往是质量较好的土地)、环境的污染等都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我国人口多,粮食问题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解决。粮食生产不稳定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价格体系的紊乱和经济波动。政府一向重视粮食生产,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国家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地区取消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1985~1989年,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下降并连续四年徘徊。到1990年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从投入、资金及政策方面采取多种办法鼓励粮食生产。1995年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在保障粮食面积、投入、供求区域平衡乃至推动区域间粮食市场发育等方面,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1995年,国家实行稳定粮食定购数量和价格,议价粮坚持实行市场收购的政策。1996年,国家再次调高了粮食收购价格。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45亿吨。粮食丰收后,数次出现农民卖粮难,而且粮价低,投入高,使得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0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5264亿吨。粮食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今年,特别采取措施鼓励农民种粮,比如给直接给农民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在农业部制定的2003年至2007年《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中,对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等的发展都有明确的预期目标、主攻方向及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将解决制作面包、面条、饼干、糕点的专用小麦品种缺乏问题,解决现有小麦品种出粉率和面粉色泽等磨粉品质普遍偏差,附加值低的问题。专用玉米重点是培育优质饲料专用、工业加工专用的玉米新品种。高油大豆培育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含油量和提高单产。
2、实现粮食安全标准是什么? 实现粮食安全的标准: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3、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弱化;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粮食供给的结构矛盾;优质、专用农产品数量不足;加工能力不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劳动者素质偏低。因而在生产中抓住时机,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生产,切实保证它们的优良质量,是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4、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对策
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对策包括:低产田改造、复种指数提高和新技术推广;资源保护、加工增值、科技教育和资金投入。
5、粮食储藏
粮食储藏有两种形式,即农户储藏和国家储藏,特别是国家实行了粮食储备制度,国家储藏尤其重要。
粮食储藏安全的环境:低温、干燥、6、加工
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有机地结合,成一种全新的工业部门。当然农产品加工业也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这是要特别注意防止的。另外在食品工业的生产、转化、包装、储存和运输等阶段,都可能出现食物被微生物污染及防腐剂、添加剂和其它物质的不适当使用,而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生产者必须注意。
(二)禾谷类作物
禾谷类作物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中总产量最高的就是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三种作物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水稻要扩大北方稻区恢复南方稻田面积;坚持多熟制技术;实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旱育稀植、抛秧、直播、再生稻等技术;实施“品种更新与种子优质”技术;实施培育地力和科学施肥技术;实施“化学调控”技术;实施“植物保护技术”,特别注意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低产田改良工程;实施吨粮田工程。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是种植面积不足,关键是优良品种比例较小,要继续推广小麦高产技术和优质品种。玉米不仅是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适于深加工的工业原料作物。近几年,我国玉米出口量较大。其他禾谷类作物,大麦、燕麦(燕麦片)、荞麦、黑麦、高粱(酿酒)、谷子、黍、薏苡等,有些属于有一定保健价值的小杂粮,有些属于生育期短,可用于灾后补种的。
1、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
根为须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有些象人的胡须一样,没有主根,所以把它称做为须根系。它是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的。所以须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组成的。例如小麦就算是须根系。由胚根生长形成的一条主根就是种子根,在幼苗期起吸收水分和支撑作用,一般在不定根形成以后就逐渐枯死。不定根是从茎节上生出的,在每个未伸长节间的茎节上都会长出若干条不定根,且越向上的茎节上长出的根越粗,数量也越多,伸长节间的茎节上不再长根。以水稻为例,水稻根系主要集中在0~20厘米的耕作层内,占总根量的90%以上。在生育前期根系主要横向发展,生育中期根系才穿过犁底层,伸入土壤下层,迅速向下发展,到抽穗前后就基本停止生长。浮根在幼穗分化期形成,分布在5厘米的表土层中,在抽穗后继续伸长,直到成熟。稻根的颜色有白色、黄褐色和黑色之分,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根系活力。白色根的活力最强,黄褐色根活力下降,而黑根已基本失去活力。这和我们人的头发从黑发到花白再到白色的变化正好相反。通过栽培管理,保持根系活力,减少黑根的发生,是获得水稻高产的重要保障。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生育有密切关系。只有根系发达,地上部器官生长才能旺盛,“根深叶茂”就是这个道理。那水稻根系有些什么重要作用呢?它除了有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向根际分泌氧气等主要功能外,还有合成氨基酸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后两者都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重要物质。
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基部节间密集不伸长,中上部节间伸长。叶互生,每节着生一叶,禾谷类作物的主茎叶片数目是比较稳定的。
花序有总状、穗状、圆锥、肉穗花序等,通常称为穗。穗由小穗组成。禾谷类作物的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可以分成几个生育阶段或生育期。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土壤 大多数禾谷类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几乎所有农业土壤都可以种植,但要获得高产,需要有良好的土壤条件、丰富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
养分 禾谷类作物对氮、磷、钾三要素的要求,虽然不同作物需要量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看都要求较高。
水分 禾谷类作物的需水量,黍和粟最少,高粱次之,水稻最多,但也随栽培技术、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温度小麦、大麦、黑麦等是典型的耐寒作物,其生物学零度一般在0℃左右,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是喜温作物,其生物学零度在10℃以上。
光照小麦、大麦、黑麦等属长日照作物;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属于短日照作物,缩短光照时间可以加速植株发育,使穗提前分化。
3、产量形成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这三个因素,即:
单位面积产量(kg)=(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g)/(1000×1000)产量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的不同生育时期逐步形成的。产量构成因素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自动调节。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陆续在生育的中、后期表现出来,并随着个体发育的进程而降低的。
穗数是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中补偿能力最大的。分蘖的发生或成穗或死亡,都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有效调节。小穗和小花最后的结实,也反映了自身的调节,粒数和粒重是最后可适应调节的因素。可见,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的自动调节作用,是生长后期的产量因素补偿生长前期损失的产量因素。根据不同的地力条件确定合理的群体结构,调节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禾谷类作物高产的关键。
4、栽培要点
禾谷类作物的栽培要点主要是在轮作与整地、播种与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浇水等方面。
(三)豆类作物
本章介绍豆类作物的主要栽培种,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饭豆等。豆类作物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位置。各种豆类作物的加工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因此,豆类的种植和加工,也是农民致富的方式。
1、形态特征 食用豆类作物是双子叶显花植物,属于豆科。
根为圆锥根系,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和各级侧根组成。茎为草质或木质,多数柔软易倒伏。茎秆大多呈圆筒形,内部充实,如大豆、小豆等;有四方形而内部中空的,如蚕豆、豌豆等。叶为豆类作物的叶群由阔叶组成,遮光性强,群体内部透光差,光的利用主要在群体的上层叶内进行。花及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朵排列较密,蝶形花,自花授粉,也有异花授粉的。果实为荚果,多呈扁平或圆筒形。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光照食用豆类作物对光照的反应有两种类型。豌豆、蚕豆等属于长日照型,大豆、绿豆、豇豆等属于短日照型。
温度食用豆类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喜凉作物(如蚕豆、豌豆),可在南方秋播,北方春播。喜温作物(如大豆、菜豆)一般用于晚春播。
水分豆类作物种子富含蛋白质,吸水膨胀后体积可增大一倍以上,因此发芽时需水较多,在整个生育期中也需要供给较多的水分。养分豆类作物在生育期中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高,尤其对钙的需求显著高于禾谷类作物。土壤豆类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较耐瘠薄,但以疏松、保水性良好的土壤为宜。
3、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包括间作轮作、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几方面内容。
(四)薯类作物
共同的特点是:地下部具有特别膨大的块根、块茎或球茎等。薯类作物中我国重要的栽培种有甘薯、马铃薯、木薯、山药、芋头等。本章主要介绍薯类作物中的甘薯和马铃薯,世界甘薯的栽培面积在亚洲最大,亚洲,我国的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而且分布较广,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马铃薯在世界粮食作物生产中,总产和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和大麦。我国的马铃薯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第二位。近年加工业(如甘薯脯、淀粉、粉丝、酒精、葡萄糖等加工)的发展促进了这两种薯类的栽培。
薯类作物食用部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特别是维生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粮食作物。
薯类作物主要是无性繁殖,常用块根、块茎或球茎繁殖。甘薯喜温暖而对低温反应敏感,最怕霜冻,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广,甘薯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2:1:4。
马铃薯块茎通过休眠后,气温超过5℃即可萌发,马铃薯植株正常发育的土壤湿度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80%为宜。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宜。在砂壤土中栽培比在粘土中淀粉含量高,马铃薯是高产块茎作物,需肥多,吸钾量大。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与甘薯同。
栽培要点主要包括轮作、间作、整地、播种或栽秧、田间管理几方面内容。
四、复习思考题
1.禾谷类作物的播种技术包括哪几个方面?注意些什么问题?
第一是播前种子处理,方法主要有晒种、选种、药剂拌种等,最好是选用包衣种子。第二是确定适宜的播种期,秋播和春播作物主要根据温度确定播期,夏播作物的播期则由前作收获期确定。第三是确定播种量,播种量主要根据地力水平、品种特性而定。瘠薄田和高产田都应适当稀植,中等肥力田应适当密植。2.说明禾谷类作物如何合理施肥。合理施肥的原则是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要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足基肥是禾谷类作物丰产的前提,主要用有机肥作基肥,也可适量加些化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基不同作物,不同产量水平等合理施肥。3.说明如何对水稻合理浇水。
水稻需水的一般原则是:插秧后,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幼穗分化前排水晾田;长穗期灌好孕穗保胎水,抽穗前晾田;抽穗开花期保持水层,灌浆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蜡熟期干干湿湿,以干为主。水稻采用旱种或旱育稀植技术,既节水又高产。4.简要说明禾谷类作物的栽培要点。
栽培要点从轮作和整地、播种与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浇水四方面考虑。禾谷类作物一般可以连作,播前要精细整地。播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确定适宜播期、播量。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浇水要根据土壤墒情、降水情况和作物生育需要来确定。
第二篇:经济作物vs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定义:以收获成熟果实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
主要分为: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
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稞等,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
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
糖料作物(甜菜、甘蔗)
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
嗜好作物(烟叶)
药用作物(人参、灵芝。贝母等)
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蛋黄果等)。按所处温度带分为:分为热带经济作物、亚热带经济作物、温带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
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
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地城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下面是粮食作物:
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第三篇: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分布与物流
1.稻谷
水稻的分布广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大致分为两大产区(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
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2.小麦
小麦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大类,我国以冬小麦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1)春小麦区
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 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
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
3.玉米
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4.其他作物(1)高粱
。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2)谷子。
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形势
内容提示:我国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 年,我国粮食平均年进出口量为4362 万吨,年均增长10.3%。2011 年1—11 月,我国粮食进出口量5280 万吨。自2003 年以来,我国一直为粮食净进口国,净进口量不断增长。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以进口为主
我国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 年,我国粮食平均年进出口量为4362 万吨,年均增长10.3%。2011 年1—11 月,我国粮食进出口量5280 万吨。自2003 年以来,我国一直为粮食净进口国,净进口量不断增长。
2003 年,我国粮食净进口53 万吨,2010 年达到6420 万吨,年均增幅达98.4%。2011 年1—11 月,我国粮食净进口5056 万吨,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出口竞争力较弱,处于比较劣势;而粮食进口在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下不断增长。
(二)贸易品种结构不平衡,且波动性较大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贸易结构失衡,进出口贸易量波动幅度较大。2001—2010 年间,我国主要出口玉米、大米和小麦,主要进口大豆。玉米和大米总体呈净出口,小麦净出口和净进口呈交错状态,大豆一直呈净进口。其中,玉米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在2010 年首次转为净进口。近年来,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贸易的调控力度,玉米、大米和小麦的出口规模大大压缩。
(三)进口来源国/ 地区集中, 出口市场相对分散。
受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高度集中的影响,我国玉米、小麦、大米和大豆进口来源国/ 地区都比较集中。小麦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 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呈上升趋势,我国大米进口一直高度集中于泰国。大豆进口集中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
我国粮食出口市场主要在亚洲周边国家: 玉米主要出口朝鲜、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小麦主要出口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大米出口市场变化较大,2001 年,科特迪瓦是我国最大出口市场,2010 年,韩国成为我国大米最大出口市场,其后是朝鲜和利比里亚。
第四篇:农业粮食作物情况
我市2011年一季度农作物播种面积情况
今年我市农业生产继续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高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01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9052公顷,同比增加682公顷,增长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2469公顷,同比增加271公顷,增长0.4%;水稻播种面积为44158公顷,同比减少102公顷,下降0.2%;玉米播种面积为25743公顷,同比增加749公顷,增长2%;大豆播种面积为706公顷,同比减少136公顷,下降16.1%。花生播种面积为1627公顷,同比减少33公顷,下降了2.0%。蔬菜面积为8791公顷,同比增加581公顷,同比增长7.1%。草莓面积为5427公顷,同比增加278公顷,增长5.4%。夏粮产量预计达到11000吨,同比
农业和农村经济生产情况分析。一是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夏粮生产形势,主要秋收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增加情况及长势情况;三是畜牧业生产情况特别是肉、禽、蛋、奶等主要产品产量的增减变化特点和变化原因;四是分析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因素;五是全年农业经济走势预测及对策建议。(农村处)
第五篇:曲靖市小春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总结
曲靖市小春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示范现场会议精神,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在2009年的小春生产中,按照“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的思路,以提高小春粮油生产能力为核心,以调优种植结构为重点,以推广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为抓手,突出特色产业开发为突破口,力求增加农民收入。
一、小春生产及冬季农业开发情况
2009年,我市小春生产及冬农开发工作按照“适应市场求发展,发挥优势促开发,改善品质增效益,突出特色促增收”的思路,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着力培植冬油菜、冬早蔬菜、冬早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冬农开发呈现出范围扩大、面积增加、方式创新、布局优化等特点,冬农开发已成为我市深化结构调整的有效举措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全市完成小春作物播种346万亩,同比增7%,超计划3%。小春粮豆面积212万亩,同比增3%,超计划2%。其中:小麦50万亩,大麦62.6万亩,蚕豆42.6万亩,杂粮23万亩,冬早马铃薯33.4万亩;小春经济作物134万亩,同比增14%,超计划5%。其中:冬油菜90万亩,蔬菜44万亩;绿肥种植120万亩。全市冬农开发面积259万亩,同比增11%。签订订单生产的面积53.9万亩。1
3月13-14日,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霜冻和强降温天气,会泽、宣威、富源、沾益、麒麟、陆良、师宗、罗平等县(市)区的98个乡(镇)夜间气温普遍下降至-2~-6℃。白天气温回升较快,最高温度达25℃,致使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的麦类,荚果膨大期的豆类,苗期的小春马铃薯,角果发育成熟期的油菜和正值花期的桃、李、苹果、梨等造成了严重危害。全市小春作物受灾面积263.7万亩,成灾面积176万亩,绝收面积74万亩,分别占小春种植面积347万亩的76%、51%、21%。水稻秧苗受灾6326亩;大春经济作物苗床地2616亩。全市小春直接经济损失87067万元。预计全市小春粮食产量2.02亿公斤,比去年2.24亿公斤减少2200万公斤,减10%,比计划产量
3.35亿公斤减13300万公斤,减40%。油菜籽产量9638.8万公斤,比去年的7774万公斤增加1864.8万公斤,增24%,比计划的12252万公斤减少2613万公斤,减21%。全市冬农开发综合产值10.6亿元,比去年的15.8亿元减少5.2亿元,减33%。
灾情发生后,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及时部署农业抗灾救灾工作:一是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及时下发了《关于对霜冻灾害暨春耕生产进行督促检查的紧急通知》(曲农明电„2009‟6号),抽调了农业专家组成了粮食、经作、种子等3个督促检查技术指导组,深入各县(市)区进行查灾核
灾和对春耕生产进行督查指导工作,帮助抓好抗灾救灾。二是组织群众采取灌水保温、覆盖簿膜稻草、喷叶面肥和防冻剂等措施进行防御救灾。三是分类指导。针对已经受灾绝收的小春作物,动员群众提前收获,翻犁地块,确保大春作物早播早栽夺高产;对受冻的果园加强树体管理,树下合理间作其它经济作物,以农补果。四是科学组装配套十项高产栽培技术,以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为基础,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重点,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障的各项综合技术配套到位率。安排好18个农作物“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搞好典型示范,以高产创建带动大春粮经作物丰产增效。五是及早谋划好晚秋生产。六是做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准备工作,力争大春及晚秋作物增产,弥补小春损失。
二、小春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情况
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从改革耕作制度入手,把小春生产工作重点放在冬季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地制宜,科学间套作,深挖冬闲田地和冬季温光的“两冬”潜力,努力恢复冬闲田地的耕种,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基本稳定小春粮油生产总面积,扩大油菜、小春蔬菜、马铃薯、杂粮、豆类、绿肥、饲料等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在作物布局上,大力提倡优势冬油菜、冬早蔬菜、冬早马铃薯到田,大、小麦到地;在种植模式上,旱地大力推广规范化的预留带状
种植,重点推广麦豆油、小麦品种多样性混种和粮经作物间套推广等种植模式。
全市小春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推广70.5万亩,举办核心样板10万亩,共涉及55个乡镇、17056户农户、60767人,预计可增产粮食1.22亿公斤,比去年亩增粮食9公斤。其中:麦豆油等作物间作套种推广重点以罗平、沾益、麒麟、会泽等县(区)为主,示范推广面积35万亩,在麒麟区举办5000亩省级核心样板示范区;小麦品种多样性混种推广重点以宣威、会泽、富源、师宗等县(市)为主,示范推广22万亩,在师宗县举办2000亩市级核心样板示范区;其他作物间作套种模式以宣威、会泽、富源为重点,示范推广14万亩。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全省粮食间套种高产示范现场会议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切实抓好粮食间套种高产示范工作。市、县农业部门分别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按照省厅《2009年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云农种植字„2008‟60号)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措施落实,突出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优化结构调整,提高开发效益,确保小春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推广工作的圆满完成。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小春粮油生产结构和特色品种,坚持点面结合,大力推进,积极探索小春间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和品种搭配试验、示范,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经济效益和耕地产出率。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切实抓住各关键时节,充分利用科技赶场、电视、农网广播、网络、板报、明白纸等手段,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强化科技入户,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种植效益。市、县、乡、村层层建立新技术、新品种示范片,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各级样板做到统一规划,规模连片,良种规范化种植,力争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全市举办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基层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32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8.6万份,建立优质麦、优质油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核心示范样板10万亩,中心示范片30万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70.5万亩。
(三)强化服务,促进推广
为使全市小春粮油生产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各级农业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转变服务方式,加强技术、物资、信息、流通等配套服务,积极与省内科研院校推广单位衔接,不失时机地搞好小春生产所需的良种、专用肥、农药、种薯等农用物资组织调运与调剂供应,努力保证技物配套,满足群众生产之需。同时,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改革和运用各种各样的立体种植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不断地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