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有人说:“只要会说中国话,谁都有能力教语文,当语文老师。”也许十几年前我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走上了语文教学的道路。然而,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清醒地认识到:是不是合格的语文老师在于你所教的语文是否真正地靠近语文。十几年来,我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认识的一种清醒,可以说是一种“靠近”;对语文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也可以说是一种“靠近”。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对之进行粗浅的论述。
一、语文教师应具有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
语文教育理念,就是对语文教育诸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固着于人们的头脑,形成思维定向、心理定势,支配着语文教育行为,统帅着语文教学实践,影响着语文教育质量,体现着语文教育思想。因此,确立正确的、科学的、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正如叶圣陶所说:“最要紧的是提高语文教师的认识。”
从2002年起,我参加了县级课题“初中语文单元整体目标教学”的研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今天,我们这个课题提出这样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语文素质。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论断:“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今,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新世纪建设者,面向新世纪,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知识的传授中,应该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中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张志公先生说:“语文知识是运用语文的知识,不是理论的知识。”因此我在课题研究中提出“突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并通过这些基本形式培养其自学、想象、创造、交际竞争能力。”“要给予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将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知识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达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的水平。”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特别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力求以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导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和学习者需要的目标。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素质化的要求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是指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从“教”的角度而言,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语文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语文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凭借语言去沟通作为教学过程主体的学生,从而实现思想教育、文学熏染、知识传达和工具运用的教学目标。学生和社会对语文教师的挑剔褒贬,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对语文教师语言素质和能力的看法上。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语言能力差的老师,可能成为一名较好的数理化老师,但绝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我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分为七类:1.开讲语,要紧扣课文,新颖生动,诱发感情,激发兴趣。2.过渡语,穿针引线,连接课堂的各个环节。3.提问语,打开学生思路,有利于学生整理语言并流畅地表达出来。4.阐释语,画龙点睛,切中肯綮。5.讲析语,重锤敲打教学重点、难点,掀起教学高潮,给学生理解和鉴赏教材作出鲜活的示范。6.插入语,活泼有味,富有机智。7.结束语,余音绕梁,让学生带着美感和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我想以上7类语言的要求,做到做不到是一个教师的能力问题,是否朝这样的境界努力去做,却是一个教师的职业态度问题。总之,语文化的教学语言,要规范、精练、形象。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语文化的要求。
从“学”方面而言,我以为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真正提高。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导向,检测课堂教学效益的准绳。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学生预习本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优化,组合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目标提出来供全班同学围绕其自读;二是让学生在课上直接提问,再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讨论、优化、制定目标。其次,要保证学生自学的时间。自学能力是在自学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自学,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并自觉地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探求新知识。为达到此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学生懂的,教师坚决不讲,保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认认真真读书,积极主动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素质。再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学”。如我教学生阅读课文时,指导学生依据“读、画、思、议”的学习方法自学,让学生“读”做到初读感知,听读领悟,熟读迁移,“画”做到用符号标出重点词句,“思”做到根据问题,从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议”做到根据提出的要点,讨论质疑。
三、依据语文化的要求评价教学成果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在批阅文字答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思想内容,更应注重作为思想内容载体的语言表达的质量,这包括书写的规整性,文字的流畅性,语言的深刻程度,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等诸多要求。在批阅作文时,我不是像政治和历史教师仅考虑内容的全面及要点的突出,而是考察学生整体的语言素质。一般地说来,学生不会因对命题或体裁的不适应而在语言素质的水准上大起大落,注重学生语言素质,评价才符合语文化的要求。总之,我认为只有根据语文性质来评估教学成果,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任务。
(责任编辑 刘 新)
第二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摘要】文字是民族文化及其历史最有力的传承载体,是文明延续的基石。所以识字教学不可轻视,小学教学必须注重识字教学的教育。教师不仅要教小学生识文断字,自己也需要提高文学素养。教育好下一代文字基础,传承好文化基石,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自开始以来,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工作。对小学语文而言,如何教导识字教学,如何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如何完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教学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讨的教学难题。
1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1.1学习汉字基础
新课改要求把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一门语言,识字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阅读写作等教学的良好进行有赖于识字教学的教学效果,汉字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才能在书面和交流方面达到理想教学基础。使小学生的能力符合教学要求,具备良好教学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1.2提升小学生汉语能力
一门语言的基础作用在于书写和交流。在家庭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小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并不弱,想反的在书面书写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学习汉字,理解汉字,书写汉字并使得小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能力进一步提高,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步。
1.3发展小学生潜力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通过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智力。识字教学有利于人体大脑的开发和思维模式的扩展,写字时手脑有足够的活动和联系,对小学生智力开发很有帮助。为了保证小学生大脑智力的正常发展,提高学生汉语素质,促进学生思维模式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育必须进行合理的改革。
2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2.1识字先行的集中教学
根据汉语的特点,只有学会基础汉字才能进行阅读和书写。所以通过先集中学习汉字再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来改革传统汉字识字教学是我国比较早的一种学习方法。第一,集中教学并非一直学习汉字,而是在学习一定汉字之后进行相应汉字的阅读写作训练直至学生掌握这些汉字。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汉字和进行对应的阅读写作锻炼,如此循环。第二,学生识字可以通过同音字,形声字等不同的方式将汉字分门别类,利于学生学习汉字。第三,集中教学有着利于学习,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良好等优点。但同时过于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也使的学生积极性受损。还有单独识字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汉字词义,学习书面表达等缺点。
2.2词句不分家的分散教学
不同于集中教学的词句分开模式,分散教学认为汉语自身拥有同词多义多音的特点,单独的学字会造成词不达意等问题。所以主张学习汉字应该将汉字放在合适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去,跟随课文来学习汉字,让学生通过理解汉字来学习和掌握汉字。当然拼音和基础汉字教学会优先进行,通过基础教学之后,结合汉语特点,以课文为模板进行小学的语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有着教学生动,易于记忆,便于理解等优点。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会延长小学生的识字学习进度。
2.3通过拼音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
通过在汉字旁注音来达到学习汉字的目的是注音教学的最大特点。不同于集中教学的注重汉字规律也不同于分散教学的教学环境为主。注音教学以类似拼音文字的阅读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通过正常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学习汉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音教学如何进行,第一,在小学开始便进行拼音的学习,使汉语拼音成为一种学习汉字的工具。第二,通过拼音阅读到注音汉字阅读再到纯汉字阅读的教学模式,来逐步学习汉字。第三,注音教学得利于对字音的应用,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认识超过了汉字字形。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字形形象是书面写作的前提,注音教学对字形的模糊化是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得不偿失。
2.4通过汉字分类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模式即将汉字通过分类之后在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会将汉字中一些字认为是母体字,从母体字衍生出大量子体字。然后母体字和子体字便组成了汉字的一个字族。分类的方式多种多样,譬如选取偏旁相同的字,或者是词义相同的字。这样的教学模式显著地提高了学生对汉字词义的理解,提高了对汉字的敏感性,不过生字过多的出现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带来了书面用语不规范不典雅等问题。
2.5韵语识字的教学模式
韵语教学是以大量便于朗读的文章快速记忆来达到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第一,小学生先学习在阅读中常出现的字词。第二,将汉字中的基础文字编写成便于记忆的句式或文章。第三,一篇文章中尽量多的加入生词,这样可以快速识字。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要求学生记忆文章,在慢慢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写作。第五,学习注音模式的优点,以注音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韵语教学和汉字分类教学的缺点很相似,书面语言不美观,生字量大,学习压力过大。
2.6部件识字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部件?什么是部件教学?第一,部件愿意是指机器的组成部分,在这儿代指汉字中组建汉字的汉字单位。如从字,便由两个人字组成,这两个人字便是部件。第二,部件教学就是从这些可以单独成字的部件汉字开始教学,循序渐进的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部件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就是教导学生学习单独成字的部件汉字,即独体字。如又,子等汉字。第二,在独体字教学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合体字。第三,通过上述两个教学步骤,使学生形成学字先看整体在看结构而后看部件的习惯。譬如瞳字,首先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其次它由目,立,里三个部件汉字组成。这样便于学习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成功结合了汉字教育和汉字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汉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笔画组成部件,部件组成文字。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汉字印象,有着其他教学无法比肩的教学理论。同时,汉字的过度复杂导致汉字在部件构成,部件分类等方面存在分歧,始终没有出现得到广泛支持的汉字拆分理论。这使得部件识字教学难以广泛应用。
3总结
汉字教学任重道远,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如何成功教导学生的识字教学,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摸索,不能过分依赖于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在摸索中前进,在不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和学习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此,如今的小学识字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寇明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和方法[J].考试周刊,2013,(32):40.[2]郭晓辉.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学周刊B版,2014,(1):
193-193.[3]王永.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刍议[J].读写算(教研版),2015,5(17):318-319.
第三篇: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芷村中心学校:陈飞
2011年12月
第四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古诗在文化的传承中占有者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的小学生在一个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国诗词。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在有着良好互动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更好的效果的过程,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古歌词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师讲解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几方面阐述有关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建立汉语语言及文字系统的基础,是简单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语言和汉字系统,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讲授语文课程尤其是古诗词时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能理解记忆。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总结。
一、课堂讲解简单化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都未达到成年人水平,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的内容故事都是非常简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的研究意义更加在于诗词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级别的中的研究,通常会研究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会研究当时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同样,在小学的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认知还无法达到所应有的深度,但是教师同样可以将时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绍。例如在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古诗的时候,可以讲解作者实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创作的这首诗。接着引申出作者王维当时为何对被贬,同时向学生提及当时的历史小故事,增加学生对于这篇古诗的热爱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的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同时方便背诵记忆。在为小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给他们举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把古诗词的意境和魅力带给小朋友,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传承给下一代,让中华文明的根深深扎下去。
二、教课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国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中国式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为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一些考试只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备考知识的讲解和强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可是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只注重应试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真的会灵活作用,活学活用。“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是中国学生经常能听到的话,老师们总是把它挂在嘴边。对于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小学生的厌烦感,尤其是小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去背诵。教师可以设计比赛的形式,同样是布置作业,但是告诉同学们明天会是一个趣味比赛,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只是增加了学生大脑的记忆负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而是学生会从内心愿意接受并背诵这首古诗了。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节和趣味
小学古诗词读者是小学生,因此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时候,其中在讲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候,可以配合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观感受来理解诗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同样,教师的在课堂的具体教书过程中,还可以提问学生“有谁见过荷花”,“在什么时候”等问题,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自己阐述对于荷花的理解,同时可以讲解荷花的花语,同时与本诗向对应。呆板的教学,学生不会引起共鸣,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呈现给学生,学生会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对照反思,努力接受。
四、开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远比写字要容易的多,他们能更容易的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理解的诗的样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画向他们解释诗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要学生根据理解的诗歌内容进行舞台表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活动形式话,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诗词,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五、结语
对于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太宽松就没有了纪律性,过于呆板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认真对待,传承继续绵延已久的古诗歌教育传统,因为“诗歌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表达”。只有在文化和诗歌的不断继承流传中,才能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让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正处于花季的儿童、少年们,尽情的与倾听诗歌传统对话,与未来交流。正如托尔尔泰所言,诗人是举着心灵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让这盏照亮灵魂的火炬,给儿童和少年以人文的关怀和美学的慰藉。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教育评论,2001,(02).[2]于秀兰,沈益亮.古诗教学“六字决”[J].江西教育,1997,(11).[3]章娣.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J].宁夏教育,1999,(Z2).
第五篇: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祝朝胜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
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
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