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培训教学大纲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非师范类专业学员 授课课时:40课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3课时)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广义和狭义定义。
2、教育的历史形态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3、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含学校教育的产生及特点),现代社会的教育(含发展的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等)。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普通教育学的任务(理论建设和实践运用)。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独立的标志、科学(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与理论深化,当代教育学的新趋势。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5课时)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经济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制约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制约教育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的涵义,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保存和传递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创造和更新文化。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定义、特征,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与表现。
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 人的发展的内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是完整的发展,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渠道获得发展)。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 教育目的(3课时)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现实依据指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身心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回顾(古代、社会主义时期),2、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素质教育的特点(含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4、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义务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4课时)
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地位、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含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学生的义务)。
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的特点)。
2、教师的职业素养:(1)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2)文化素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所教学科的知识含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多样的音体美劳技能);(3)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含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含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含学科研究和教育研究);(4)教师的人格特征(优良的个性品质含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的创新品质含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能力)
第三节 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师生关系的定义。
2、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3、师生关系的发展史(三个认识阶段: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5、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权威,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6、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第六章 课程理论(4课时)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课程概念(课程是知识、是经验、是活动,广义、狭义定义)。
2、课程的分类。
3、课程的制约因素(社会,科学知识,学生,课程设计的理念含学科中心与活动中心课程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课程论)。
4、课程的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计划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课本即教材含教材的作用等)。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1、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
2、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目的、功能、主要模式、基本阶段、方法)
第四节 现代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1、课程的改革趋势(各国的一些基本趋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2、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1)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含目标、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管理等存在的偏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3)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 教学理论(上)(4课时)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
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内涵有四个要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所构成的教学相长的双边活动;(3)教与学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是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形式严密的过程;(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作用):(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3、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的教学过程的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结构);
4、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中学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2、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据;
3、常用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2)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及改革的趋势;(3)当代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种新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理论(下)
(4课时)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2、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个别教学、班组教学;班级授课制含概念、特点、优越性和局限性;分组(分层)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 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复式教学。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的意义;
(2)备课的内容: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写出三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方案含教案的形式);
2、上课
(1)上课的意义;
(2)课的类型与结构: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综合课的五个构成环节);(3)上好课的具体要求(即好课的标准)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2、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第九章 德育(4课时)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概念(含德育的形式)。
2、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的概念,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我国中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
4、德育的内容
德育内容的概念,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体系及运用要求。
2、德育的基本途径
3、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德育常用的方法、选择及运用要求。
4、心理辅导的原则
第三节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5课时)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概述(班级的概念,班级组织的发展)
2、班级管理概述(班级的概念,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领导方式
2、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内容与形式、基本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班会活动的特点,主题班会。
参考文献:
[1]陈梦稀.教育学[M].上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2]徐厚道.教育学通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孙俊三.中学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 孙俊三.教育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编写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第二篇: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专科院校师范专科学历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2、课程的任务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原理, 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揭示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和改革。
二、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培养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建议
1、明确《教育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包括总的目的要求和各章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 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参观、见习、教育调查, 邀请优秀教育工作者介绍实践经验、分析教育形势等。要求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写总结报告、体会等,并将其作为本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
4、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以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质量。
四、本大纲的结构 本大纲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第一部分“大纲说明”、第二部分“教材说明、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第三部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教材说明、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
一、教材说明
除绪论外, 共14章, 大体上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 重点阐述教育、教育学概念,教育、教育学产生、发展过程,学习研究教育学意义,以及阐明教育的基本理论, 包括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在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部分(第2章): 着重探讨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意义、教师的智能与素养问题,阐述学生的教育地位和身心特点,以及论述了师生关系问题。
第三部分(第3-5章): 着重探讨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概念及其五育组成内容,阐明国内外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趋势。
第四部分(第6-10,12章): 着重探讨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包括教学工作,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第五部分(第11章,13—14章):论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作用和学校管理过程、原则、体制、人员、常规管理,以及学校中的教育研究等。
二、学时分配
绪论 教育学、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2学时
第一章 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 4学时 第二章 教师与学生 4学时 第三章 我国的教育方针 2学时
第四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4学时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 4学时 第六章 教学工作(上)4学时 第七章 教学工作(下)4学时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上)4学时 第九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下)4学时 第十章 课外活动 4学时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 2学时 第十二章 班主任工作 4学时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2学时
第十四章 学校中的教育研究 2学时 总复习2学时 机 动 2学时 总 计 54学时
三、教学方法
1、教师面授和辅导为主;
2、学生自学文字教材为辅;
3、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学习成绩测验和期终考试。
第三部分 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绪 论
教学要求:
掌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进程,掌握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内容要点:
一、教育概念
二、教育学及其发展过程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 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
教学要求:
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理解人的身心发展、遗传素质等主要概念,领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要点: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产生
2、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4、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5、教育相对独立性
6、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要素
4、教育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践:
调查了解当地教育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教师与学生
教学要求:
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意义、教师的智能与素养问题,认识学生的教育地位和身心特点,以及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内容要点:
一、教师
1、教师劳动意义
2、教师劳动特点
3、教师职业道德
4、教师智能结构
5、教师仪表风度
二、学生
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地位与作用
2、良好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 组织观看有关中小学生特点与教育的录像, 并与1-2位中学或小学的优秀班主任座谈, 了解学生特点与教育的经验、教训。组织学员观看有关优秀教师事迹的录像片, 并进行课堂讨论。了解优秀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章 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学要求:
熟悉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内容。着重理解和把握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
内容要点:
一、教育方针概述
1、教育方针的涵义
2、我国教育方针制定的依据及其历史沿革
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3、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3、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
4、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四、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教学实践:
参观一所优秀中学或小学, 请优秀校长介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自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要点:
一、德育
1、德育的意义
2、德育的任务
二、智育
1、智育的意义
2、智育的任务
三、体育
1、体育的意义和任务
2、体育的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3、学校卫生的内容及其实施
四、美育
1、美育的意义
2、美育的任务、内容与方法
3、实施美育的途径和要求
五、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3、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 教学实践:
调查当地一所初中,分析他们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
教学要求:
了解与把握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趋向。内容要点:
一、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意义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3、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4、国外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趋势
二、教育体制改革
1、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2、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3、教育体制改革任务和内容
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概述
2、普及义务教育发展概述及历史经验
3、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四、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概述
2、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途径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应注意的要求
五、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
1、三教统筹
2、农、科、教结合
第六章 教学工作(上)
教学要求:
正确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地位、目标,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原则、内容。
内容要点:
一、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
2、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构成或制约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2、制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概述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概述
2、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3、我国中小学课程 教学实践:
组织学员观看课堂教学实况录像, 并指导学员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议。
第七章 教学工作(下)
教学要求:
掌握中小学教学常用的方法,认识教学改革中一些新方法的运用,能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掌握中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内容要点:
一、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言语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4、教学改革中的新方法简介
5、学生学习方法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教学组织形式、课的类型与结构、上好课应具备的条件
3、作业与辅导
4、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实践:
结合本章所学内容, 组织学员观看课堂教学实况录像, 并进行讨论、评议。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上)教学要求:
正确理解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意义,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基本规律。
内容要点:
一、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概述
2、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
3、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一般概述(1)德育过程的概念
(2)德育过程的实质与基本矛盾
2、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3、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2)德育过程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性。
(3)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三、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一般模式
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一般模式概述
2、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般模式的环节 教学实践:
组织学员观看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关录像片, 并进行分析讨论。
第九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下)
教学要求:
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原则、途径与方法。内容要点:
一、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原则
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原则概述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途径概述
2、我国现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三、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法
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概述
2、我国现行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教学实践:
组织学员观看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关录像片, 并进行分析讨论。
第十章 课外活动
教学要求:
了解中小学课外教育的意义与特点、任务与作用,正确理解并把握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内容要点:
一、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任务
1、课外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2、课外教育的意义
3、课外活动的任务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
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领导和要求
1、课外活动的组织领导
2、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教学实践:
组织参观一所课外活动优秀学校, 并于参观后进行课堂研讨。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
教学要求:
认识并掌握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的意义、作用。内容要点:
一、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概述
2、家庭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3、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二、社会教育
1、社会教育概述
2、社会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3、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
1、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必然性
2、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基本原则
3、我国三结合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学实践:
请一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学校介绍经验(或看录像),研究如何形成三结合的教育合力。
第十二章 班主任工作
教学要求:
认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内容, 了解班集体对学生的作用, 掌握班集体建设的方法。
内容要点: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3、班主任素质要求
二、培养和建设班集体
1、班集体的概述
2、培养和建设班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研究和了解学生
2、做好全面发展教育的各项工作
3、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4、做好学期结束工作
教学实践:
请优秀班主任介绍班主任工作经验,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班集体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教学要求:
了解学校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理解学校管理过程、原则、常规管理、管理体制与管理人员等问题。
内容要点:
一、学校管理概述
1、学校管理的涵义
2、学校管理的二重性
3、学校管理的意义
二、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和基本环节
1、学校管理过程的主要特点
2、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
3、学校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1、学校管理原则概述
2、我国目前学校管理主要的原则
四、学校的常规管理
1、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
2、对教职工的常规管理
3、对学生的常规管理
4、对总务工作的常规管理
五、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
1、学校管理体制
2、学校管理人员 教学实践:
参观了解学校管理的基本情况与经验(或看录像),研究如何促进有效学校管理。
第十四章 学校中的教育研究
教学要求:
掌握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内容要点:
一、学校教育研究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观察法 2.调查法 3.统计法 4.实验法 5.抽样 6.假说 7.比较
三、学校教育研究的步骤
1、准备工作
2、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3、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教学实践: 请优秀教师介绍教育研究的经验,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学校教育研究
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篇:《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学0800000
2学时:
5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对象: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
课程英文译名:Pedagogy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基于对师范生学习需求和教育实践的认识,本课程整合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原则,期望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实践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的新教师。
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师范生提供进入教师职业必需的教师专业知能,帮助师范生认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原则,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任务包括:
1.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2.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3.初步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发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具有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第一章教育基本理论(八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及其本质;理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树立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教育的概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难点]
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定义
第二节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
三、“个人本位”
四、“文化本位”
第三节 教育目的一、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教师(9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掌握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发展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教师发展策略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第二节教师的角色要求
一、教师的行为规范
二、教师的知识基础
三、教师的能力条件
四、教师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章 学生(六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学生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一节认识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时代特点
第二节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作用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 课程(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程的概念,了解与掌握有关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掌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
课程以及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类型及其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其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
对课程内涵的把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基本含义
二、影响课程结构的因素
三、新课程结构解析
第三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编制原理与管理
第四节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基本理念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校本课程的编制
第五章 课堂教学(10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教学的本质和任务,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掌握课程实施的一般策略,形成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
教学本质,教学任务(尤其是当前对教学任务的表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学难点]
教学实施策略的掌握。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本质
二、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任务
一、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能与体力
三、发展学生的态度和情感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第四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备课
二、上课
三、听课与评课
第六章课堂管理(6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堂管理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课堂管理观,初步掌握课堂管理技能。
[教学重点]
课堂管理的实质;课堂管理的实施
[教学难点]
课堂管理原理的应用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第二节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作用与类型
二、课堂纪律的创建与实施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第三节课堂时空管理
一、课堂时间管理
二、课堂空间管理
第七章 教育评价(5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评价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掌握教育评价的一些技术。
[教学重点]
发展性评价观;学生学业评价的技术
[教学难点]
教育评价的技术
第一节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三、教育评价模式
四、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学生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
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三、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
第三节教师评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
第八章教育研究方法(3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科研的价值,形成教育科研的态度;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科研的价值;行动研究
[教学难点]
教师教育科研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教育研究的学校发展价值
二、教育研究的教师发展价值
三、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三、研究成果的论证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教育调查法
四、教育实验法
第四节 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结题报告的表述
二、研究论文的表述
三、调查报告的表述
四、实验报告的表述
第九章 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3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了解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把握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世界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年代)
二、二战后的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四、新世纪教育改革展望
第二部分 实践教学环节
三、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瞿保奎主编,陈玉琨,赵永年选编,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第七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利兵等: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 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美]Vernon F.Jones & Louis S.Jones 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英]David Fontana 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说明
本课程教学可根据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作适当调整。
本课程教学必须: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与学生知识经验的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2.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4.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倡导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法;
5.既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宽,更重视学生反思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养成。
考试: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
执笔人:王少非审定人:陈建吉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学前教育学》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学前教育学》课程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注重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以及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2.知识获得目标: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学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 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4.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环境与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政治与学前教育;文化与学前教育;人口与学前教育;社会基本群体与学前教育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现代社会特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关于影响儿童发展因素的争论;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第五章、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儿童观的变革;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第七章、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托儿所的物质环境准备;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介绍; 托儿所的保教要领;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第八章幼儿园教育
我国幼儿园的性质;我国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第九章幼儿园的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关于活动的理论;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
第十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环境;家庭育守则;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家庭中的早期阅读;生活中的教学教育;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问题;如何看待儿童的绘画活动
第十一章学前教育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我国城市在社区学前教育;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社区玩具图书馆的建设;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学习44学时,实践28学时。
第五篇:《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
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目标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绪论主要阐明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和如何学习教育学这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让学习者了解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第二节 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学的地位
二、教育学的作用
第三节 怎样学习教育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 教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阐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的功能
第二节 现代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 学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学校的性质、特点及其开展活动的方式。
第一节 学校概述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第二节 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二、学校物质文化
三、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节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节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第三章 学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师范生可以了解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和儿童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初步吧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本章的“儿童”主要指的是“学生”)。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辐合论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第四章 教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探讨教师的地位、作用、素质、师生关系、教师资格与进修等问题。使师范生懂得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素质
一、文化素质
二、教育素质
三、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
二、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节 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
一、教师资格
二、教师进修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让师范生了解教育目的概念与意义、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目的不同主张、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以及由此决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等。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德、智、体、美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各育的任务、内容,了解诸育的关系: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节 德 育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二、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智 育
一、智育及其功能
二、小学智育的任务、内容与实施
第三节 体 育
一、体育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体育的任务与实施
三、小学生的卫生保健
第四节 美 育
一、美育的含义
二、美育的功能
三、美育的任务
四、美育的类型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设计和编制的主要目标、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中的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
二、课程的实施
第八章 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以及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及特点,了解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看法,了解教学模式的不同种类;掌握教学原则的概念,了解教学原则的依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根本特征,了解小组教学、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了解讲授法的概念及其根本特征,了解其他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活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学会运用有关理论分析、说明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模式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四、复式教学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第六节 教学手段
一、教学手段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计算机的发展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第七节 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
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二、小学教学实施的不同过程
第九章 课外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外活动的概念、课外活动的特点及其教育作用,进而理解课外活动对于完善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必要性,学会针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去设计和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及教育作用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课外活动的设计
二、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第十章 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理解班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任务及责任,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培养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荣誉感,初步具备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素质,为将来做好班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班主任和班集体
二、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二、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少先队工作
一、少先队的历史、性质、任务与组织机构
二、少先队活动及辅导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与基本条件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知识,包括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专业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人员的主要工作、一般教师如何在学校咨询与辅导中发挥作用,以及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的主要原则与方法;初步掌握对小学生进行咨询帮助及课程辅导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第一节 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咨询
一、咨询的目标和原则
二、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
三、主要咨询方法介绍
第三节 心理健康辅导
一、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与原则
二、开展心理健康铺导的过程
三、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领域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验与评价的一些基本概念,小学教育测验与评价的特点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程序。了解目前教育测验与评价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克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第一节 教育测验
一、小学教育测验概述
二、测验的类型
三、良好测验的标准
四、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第二节 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概述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四、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五、目前教育评价的问题与发展
第十三章 教育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我国的法律制度以及教育法的基本规定,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法律规范,在教育工作中遵守法律,并学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一节 教育与法律
一、法律的产生及其功能
二、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的产生
三、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四、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第二节 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一、学校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四、学生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二、法律救济
第十四章 教育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使其整体职业水平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性质
二、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意义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四、如何从小学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验方法
五、行动研究法
第三节 资料的分析与报告
一、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二、定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四、课时分配及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
1、本课程开课1学年,总学时为140学时(周课时4节、每学年教学35周)),其中课堂讲授120学时,实践教学(含见习与实习)为20学时,2、课堂理论讲授课时的具体分配为:
绪论(4学时)
第一章 教育(8学时)
第二章 学校(8学时)
第三章 学生(8学时)
第四章 教师(8学时)
第五章教育目的(6学时)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8学时)
第七章 课程(8学时)
第八章 教学(14学时)
第九章 课外活动(6学时)
第十章 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8学时)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8学时)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8学时)
第十三章 教育法(8学时)
第十四章教育科研方法(10学时)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2、教学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3、应当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
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建议使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影视教学,写调研报告、小论文,模拟教学比赛,读书指导,见习实习等方式。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是考试科目,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即学生的学期综合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综合而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教育教学实践考核成绩等。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式,采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着重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小学教育学》.(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书:[1]郭春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萧云瑞 诸惠芳 邹海燕.《外国教育史话》.(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第1版).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楚廷.《教育论》.(第1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邵宗杰 裴文敏 卢真金.《教育学》.(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伍德勤.《高师教育学教程新编》.(第1版).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