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2011.6.21)

时间:2019-05-15 04:5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言艺术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2011.6.2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言艺术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2011.6.21)》。

第一篇:语言艺术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2011.6.21)

语言艺术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内容提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通过创造性的语言艺术课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兴趣 实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21世纪是激烈竞争、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满足时代对教育的期望。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交际的世界。交际,统而言之就是交换能量。自然中的万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在不断地交换着能量。人们共同体味着生活,感受着自然,用多种方式交流着思想和情感。其中,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即“言行举止”中的“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综合体现着这个人的修养和品格。湖南理工学院是一个普通二级本科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更是千差万别,笔者从二零零七年开始进行语言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现在这门课程已成为学校一门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2011年6月15日,湖南理工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学汇报演出已成功落下帷幕,我作为语言类节目的导演在接受观众肯定的掌声的同时,回顾几年来学生的训练,节目的酝酿、编排,到和学生同台演出的点点滴滴,心绪久久难以平静。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和谐的双向交流中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1)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师在启发学生创造性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给予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如果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明白在教室里没有指责、没有嘲笑,有的只是宽容和鼓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无拘无束,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做好了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例如这次晚会中有一个五十人的大型的朗诵节目“光辉的旗帜”,在排练前我把朗诵词发到每个学生手上,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先回家做案头工作,分段落、找重点、确定感情基调„„;第二次排练时,我在综合了大家意见之后,将整个朗诵词分为“前奏,一、二、三、四段和尾声”,因为需要四名优秀的同学担任领诵,我采用公开、透明竞争的原则,让敢于挑战的同学上台进行朗诵PK,全体同学再举手表决选出让大家心服口服的四名领诵;排练时队形的变化也不是我一人说了算,大家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就这样不断鼓励大家的创新意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增强了凝聚力,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2)真诚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是灌输知识的权威,一味强求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忽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后,无拘无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抒发他们的情感。只有这样,他们的头脑才会从“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变成“一支被点燃的火把”。

二、激趣求知、展开想象是创新的基础(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大学生兴趣广泛难得专一,上课的自由度很高,在课前可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上课前,学生围坐一圈,老师给学生一条围巾或一个盒子,让学生想象成其它物体加以接受,并捕捉到另一物体的感觉。如围巾变成一只猫;围巾变成一盒精美的蛋糕;围巾变成炸药包;围巾变成一幅名画;围巾变成一本母亲遗留的日记等等。逐个传递下去,能够引起学员的表演兴趣和创作热情,作为上课前的热身习作。

(2)让学生插上艺术想像的翅膀

相像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像”。

记得在做“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时,我对大家进行触媒 刺激的训练:以几个物件作为连缀的触媒,发挥想象力,感悟某种事理,说一段有一定内容的话。如“蘸水钢笔、一副老花眼镜、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以此作即兴言语生成练习,有同学起来做了如下表述:“这极平常的三样东西,使我想起一位乡村教师。他至少50开外,驾着老花眼镜,用老旧的蘸水钢笔在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乡村偏僻供电不太正常,桌上的台灯突然灭了。他摸索着找到了火柴点亮了蜡烛。在昏黄黯淡的烛光下,他批改到一位大有长进的孩子的作业,欣慰地笑了。啊,烛光是知识之光,它着照亮了孩子的心田;烛光是生命之光,由人民教师心血点燃,人民会永远记住教师的功绩!”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令我欣慰,我又在大屏幕上点击显示了以下三组触媒性连缀物件:

1、电池、暴雨、香烟

2、一封信、遥控器、葡萄干

3、雪花、身份证、饼干

不管学生回答的水平是高还是低,我都让大家报以鼓励的 掌声,大家的热情在激荡,想象的翅膀在翱翔,真情流露出的语言让人拍案叫绝!

三、改革评价制度是保障

评价是是实现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改革 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尝试改革以期末一次性测试为主,考试内容与形式单一的模式,建立起一套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评估体系。

传统的评估方法是口试和笔试,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新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求多样化,如采用提问法、抽讲法、动手操作法、文字定性评价法、量化测评法等。这样评估的结果比较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另外评价标准也应因人而异。多种评估法灵活运用,不仅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测试,我们以举办“实践教学汇报演出”的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这样的考核形式能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淡化以往考试的严肃、紧张的气氛,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本学期期末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我们的“实践教学汇报演出”就和党庆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升级为校级演出,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考核时,学生吹、拉、弹、唱、舞、说、诵样样都有,表演时单独的、双人的、小组的、全体的形式多种多样。节目表演结束后,大家一起进行评议,指出其中好的和不足的地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考核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扬民主,使每个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次演出,我和三个学生合作了表演了一个朗诵小品“永远的格桑梅朵”,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进藏女兵,多年后打开尘封的记忆,向人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三个第一次在大型演出中亮相的学生,忘我地投入表演,将女兵们的热情奔放、温柔可爱以及刚毅、坚忍演绎得酣畅淋漓,还赚取了观众不少眼泪。过后很多学生给我发来短信,有一位说:“老师,感谢您让我爱上了舞台„„” 总之,只要我们创造性地挖掘、使用课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会在语言艺术教学这一片待开垦的土地上生根开花,我们的教育就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011-06-21

湖南理工学院公共体育艺术教学部 周 湘 蓉

第二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刘思洋 吴斌

指导老师:熊莹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摘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

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有效手段。本文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对现行的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

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概述

1.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旨在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是适应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的需要;是学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需要。

本文所讨论的“素质拓展计划”,不经特别说明,指的也正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

1.2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旧的育人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在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里生动的阐述出来了,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参加素质拓展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磨练自己的意志,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创新意识是人们自觉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成果是创新活动的结果和外显[1]。而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从创新意识到创新结果的整个过程的指导和评估。在整个素质拓展计划中,“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全国性的比赛积极鼓励了大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创新,高校的创新创业园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又给予了可行性的指导和帮助,最终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成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注重对学生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它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认可度不高

校园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主阵地,理论上说,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积极参与进来。可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主观或是客观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而对其中的项目体系,运行体制,执行机构以及参与方法和途径等具体问题却知之甚少,同时,有相当部分同学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素质拓展计划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甚至持怀疑态度。有人将这种情况戏称为“只见过猪跑,没吃过猪肉,更不知道猪肉香不香”。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开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们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从社会影响力上来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知名度亟待提高。这里所述的“知名度”不单单只是单纯的认知,笔者所指的“知名度”更含有一种“认可”的意味。通过对校园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走访,我们发现,尽管素质拓展计划在校园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招聘会上的实际情况是,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对计划的参考价值置之不理,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使“计划”陷于了一种“内热外冷”的尴尬境地。

2.2学生创新项目缺乏硬件和软件支持

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政策的制定者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对“计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在计划落实到各高校的过程中,出现了共青团组织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仅仅停留在几间空房子的层面上,很多创新项目的硬件设备器材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往往好的创新想法由于设备的限制无法转化成创新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还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还不够了解,对自己的创新意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甚了解。再者,高校中普遍缺乏一个可以统筹协调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机构,致使校方未能有力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在素质拓展创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此外,在普通高校,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一个制约创新活动开展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有项目的老师找不到有能力的学生,有创意的学生找不到能指导自己的老师。第二,部分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往往存在“指而不导”的现象,只是在项目中挂个名字,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2.3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困难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近七年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效益。素质拓展计划在基层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团委独木难支的现象,难以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工作。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创新成果无法在校内转化,学校极其有限的经费也根本无法支持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由于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认可度不高,企业往往对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需求性缺乏信心,尤其是对那

些需要大投入而收益周期却较长的项目。加之一些项目本身就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些即使在比赛中获奖的创新项目也很难将成果转化的局面。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学生缺乏对创新成果产品化的意识,往往仅仅停留在比赛获奖的层面上,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创新成果转化的途径。这种“创新旺,转化难”的局面,使得整条“学生——学校——社会”的创新产业链无法形成,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2.4经费的限制

正如前文所述,学校团组织得不到校内外各级部门的有效支持。从经费的角度上来说,学校共青团组织拿不出充裕的经费来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现今高校的素质拓展项目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开展创新活动中很难得到其他部门的有力支持,致使造成了“创而不新”的局面,表面上看创新项目很多,但实际上有很多名不副实的项目滥竽充数,浪费了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经费。其二,部分所需的经费数额较大,研究周期较长,科研创新成果短时间很难难以见效的项目,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帮助。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校团委独木难支的局面,单靠学校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素质拓展计划,促进产学结合,多角度拓宽素质拓展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渠道。

3强化素质拓展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解决方案

3.1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3.1.1着力提高素质拓展计划的校内认知度

如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认识到素质拓展计划对他们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呢?首先,面向每年的大一新生,要把素质拓展计划的宣讲作为他们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让他们在大学伊始就能够感性的认知此计划,了解此计划的概况,特别是了解参与此计划的门槛和途径,从而为以后的进一步宣传打好基础。其二,面向全校学生,要以各级创新类竞赛为载体,以在大赛中获奖的同学为榜样,深入各学院开展各类创新类竞赛动员会和获奖者经验交流会,在学校中营造“创新有为”的良好氛围,鼓励更多同学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机械创新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全国性的比赛中去,以这些比赛的名气带动素质拓展计划的人气。

3.1.2着力提高素质拓展创新成果的社会认可度

要扩大素质拓展计划社会认可度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是要积极地“走出去”,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社会组织合作,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的需求,寻找创新的灵感,鼓励他们有效借助各种社会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如运用专业知识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宣传、销售,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方案等等。其二,高校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把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请进来”[2]。请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与修订,请他们指导自己感兴趣的创新项目。同时,必须打破素质拓展计划封闭的自我评价模式,将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声音引入“计划”的评价标准中来。只有通过这种双向

互动,让“计划”更加贴近社会,素质拓展创新成果才能有效取得社会的认可,从而避免素质拓展计划沦为一场自娱自乐的表演。

3.2强化相关机构的体制建设

3.2.1申报、认证机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项目可依托各级团委,成立名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申报、认证中心”的机构[3],开展申报和认证工作。“中心”将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并在各学院团委中落实“中心”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紧密贴近广大学生,该机构的最小单位应设在班级上,即班级团支部。由班级团支书负责动员同学参与“计划”,并提交项目申报书。团支书事前应“中心”统一的培训,从而保证其可以在申报书的格式和内容上给予同学必要的指导。各班的申报书先汇总到学院,由学院团委甄选出一定数量的项目再上报至校团委,最终由校团委组织专家,从创新意义和可行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确定最终的资助项目。认证的过程与此相仿,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级认证,再经过院、校两级团委的认证后汇总至大学生素质拓展申报、认证中心,最终登记造册,将结果反馈至班级团支部。这种校、院、班三级机构体制的建立,将大大提高素质拓展计划申报、认证工作的效率,并间接地有效保证了学生和“中心”间信息的通畅。

3.2.2技术支持机构

在现行素质拓展计划的体制下,学生的创新项目往往不能得到学校和指导老师有力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很多项目最终无果而终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团委工作职权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整合有效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可以统筹协调全校各部门的机构来给予素质拓展计划强有力的支持。在此,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假若这样一个“素质拓展计划技术支持办公室”可以挂靠在学校党政办下,那么由校方出面协调,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场地以及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的技术指导还有面向市场的窗口,是不是就可以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弥补大学生创新在资金、设备、技术、渠道等方面的短板 [4]。

3.3多角度促进素质拓展创新的成果转化

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效益,这是困扰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一症顽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做尝试。

3.3.1抓好专利申报工作

专利作为国家对创新成果的认证和肯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权益凭证。学校应定期甄选有价值、有前景的创新成果,以学校的名义向当地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从而发挥高校在地方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尽快取得专利权。同时,以专利局的专利公示渠道为平台,帮助学生联系有意购买该专利的企业或团体,从而将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一切程序由校方出面或委托第三方中介进行操作,免除了繁琐的程序对学生的拖累。

3.3.2做好项目推广工作

高校应密切联系企业,定期邀请企业来校座谈和交流,积极了解他们在生产实际中的需要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定期组织学生携其创新成果和专利召开项目

推介会,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销学生的创新成果,积极促成成果的转让,让尽可能多的创新成果能转变为生产力。

3.3.3鼓励以创新带动创业

对于那些手中有创业前景的创新成果的学生,学校应从多方面鼓励和支持他们创业。首先,资金方面,学校应通过项目推广,为学生积极寻求社会上的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同时,可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金,对学生进行创业初期有条件的资助。再者,政策方面,学校可考虑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在一定时限后,无论创业成败,都允许学生返校继续完成学业。

3.4着力降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背后的功利心理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认证和考核是“计划”的重要一部分,而引入素质拓展学分这一概念的原意是提高学生参与这一计划的积极性,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学生为了拿到学分,完成任务,采取了弄虚作假、伪造创新成果的方法,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初衷,同时浪费了学校有限的宝贵资源,且在同学中损害了素质拓展计划的声望。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一项政绩,学校往往仅仅只看重素质拓展计划的创新成果,并以成果作为衡量学生创新活动价值的唯一标准和项目结题考核的唯一依据。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计划”背后的功利心理的滋生。

高校应以育人为目的,同样,素质拓展计划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第一要务。所以,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高校应建立多角度的项目审核机制,让那些未能取得预期成果,但却在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的项目能够顺利结题。惟其如此,才能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自由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一种健康的创新观。

参考文献:

[1]王兴,刘文华等.体育院校术科类专业学生创新成果与创新意识现状分析[N].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3)

[2]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俊彦,姚念龙.最新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4]马禄远,崔效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广泛研究,却是在90年代以后。近十年来,已有上千篇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论发表,研究角度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主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一、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3],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4]。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5]。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7]、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8]。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科学而完整地阐述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各种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较多,既有社会文化、外部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理念观念的束缚

(1)教育理念僵化。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 “承传型“、“标准

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9]。

(2)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彭旭、胡弼成等曾提出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极其巨大,不可忽视。他们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人生态度、求知精神、怀疑精神、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精神、师生关系、功利价值、学习风气、管理模式等五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等提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主要来自已有的文化传统,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必须有适合创新意识生存的文化传统[11]。

2.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岳晓东、辛雅丽等都曾经指出我国高校目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应该向应用式的双向教学方式转变,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讨班、讨论小组、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12],变单一课堂讲授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授—接受“式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端[13],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技术落后

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1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15]。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弼成提出的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16]。此外,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等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氛围[17]。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等提出要培育和提高师资力量,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引进市场机制来约束、激励教师队伍[18]。王辉、程建军等则提出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估方法等措施[19]。

2.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20]。通过大量考察高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22]、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23]、“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24]。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收到“四两拨千金“的成效。

3.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2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26]。

四、国内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研究方向

综观近几年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成果颇丰。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但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未来还需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基本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对每个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比较少见,还未形成体系,这将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2)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之间的整合性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简单罗列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阐明各种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整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最大优势。

(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总体上仍脱节。对一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还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一个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阻碍了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4)加强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及其借鉴意义的研究。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力度不够,同时,对中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比较的研究也较少见。中西方教育思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全面总结和汲取西方的教学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今后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在实际的研究中未能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在方式与方法上也没有太多的差异性。例如,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简

单应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未能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规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未能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难免有片面之嫌。这是未来研究需要改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59-60.[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4]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75.[5]张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6]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29-32.[7]Burton R.Clark.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8]黄春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12.[9]彭旭,胡弼成.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3):65-66.[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及对策[J].湘潭大学学报,2003,(2):140-143.[11]刘树仁.论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倾向[J].教学与管理,2001,(6):7-9.[1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5-86.[13]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26-927.[1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15]蔡卡宁.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5,(4):56-57.[16]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17]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3):45-47.[18]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8-29.[19]王辉.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53.[20]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2-24.[21]尹家明,杨国祥.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4,(10):3-8.[22]汤伟钢,赵黎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MMTT模式[J].价值工程,2006,(3):39-42.[23]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94.[24]杨胜刚,乔海曙,等.“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与实施[Z].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研究报告,2006:42-63.[25]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3):76-77.

[26]傅广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政策环境分析[J].理论月刊,2003,(8):137-138.

第四篇: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初探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6.周进.延边大学报 2007年9月

第五篇: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郑栓平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北京十二中

郑拴平

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均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引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及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十分重视教育方法的研究,他曾强调“教学中要探讨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原则与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由教学内容及学生心理活动等有关因素确定。遵循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教学质量,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

一.结合数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值得纪念的史实。以数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教育 学生培养学生不断钻研创新精神,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开阔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大胆创新。

例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 这一内容时,首先介绍了著名“歌德巴赫猜想”是如何提出的,以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此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目前数学界所没有解决的课题。从著名“歌德巴赫猜想”出发顺其自然地给出归纳法的定义,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高度注意和浓厚兴趣,显示归纳法的巨大魅力,从而使同学们热爱归纳法这一思维方式。随后阐述归纳法的大众化,指出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有意无意地运用这归纳法,进一步使学生在心目中感到归纳法的亲切与可爱。最后通过严格的分析对归纳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给出数学归纳法的科学理论。如此设计,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掌握了这一思维方法,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社会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活动.从而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二.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设置教学情景.把数学从神秘的殿堂请出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是数学工作者的心愿.现代数学应不是纯理论性的,它以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数学为本,加强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数学的学习.教学中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建立,渗透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提 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建立数学模型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之一.当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则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数学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在学习“三垂线定理”这一内容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A1问题:如图.在长方体形状的一个土丘中,沿CE方向打通一条隧道,现要在面A1C1上的P点修建一条直路,使其与CE垂直,应如何修建?为什么?教学一开始就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疑问,那么如何解决则一问题就使学生饶有兴致地与教师一道进行学习与探讨。

三.加强各学科的课程整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教学中通过学科建的课程整合,加强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创设教学情景.D1PEB1C1DACB例如:在讲解”平均值定理”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问题:设一气体混合物是NO和O2所组成.氧的浓度不同,一氧化氮的氧化速度也不同.试求混合物中当一氧化氮的氧化速度最大时氧的浓度.这是一道化学题.也是一道很好的不等式计算题.数学课上化学,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教学的艺术效果.解:

2NO+O2=2NO2

2在不可逆条件下,反应速度V=kxy.其中x是NO的浓度,y

是的O2浓度,k是反应速度常数,它同反应成份的浓度无关.∵x+y=1

xxyxx2∴V=kxy=4k×××y≤4k(22)34k

22327x当且仅当=y时,即x=66.7%.y=33.3%时上式取等号.也就是2说氧的浓度为66.7%时,一氧化氮的氧化速度最快.讲解中应重点强调不等式的概念以及等号成立的条件.四.设立“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课堂教学中,切题切理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局面,突出学生的练,对学生的思维有定向和发散作用,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可以以帆船为例进行提问:“帆船的帆只要紧系着桅杆,则不论风向如何,船帆怎样旋转,船帆与船面总是保持垂直.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创造生动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取积极思维.已知tanA,tanB是方程x2+6x+7=0的两个实根.求证:sin(A+B)=cos(A+B)。(新教材P4214题)本题的解法是依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推出tan(A+B)=1.从而得到sin(A+B)=cos(A+B)。对此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能否给A、B一个确定区间,使A+B有唯一的一个解?问题提出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钻研和探究能力。

在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不乏有上乘之珍品,也存在应摒弃或回炉的劣品.不过教学中教师抓住这回炉的劣品给与充分利用,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已知cos(+α)=

cos(-α)=

5, 36645635求cos2α的值.受原有求三角函数值的解题思路的约束,学生均从如下角度求解: ∵ 5 36∴26,2366 6∴sin(+α63564)= sin(-α)= 

65于是有cos2α=[(+α)-(-α)] 66=cos(+α)cos(-α)+sin(+α)sin(-α)

6666433424=×

()=

55255524(该题选于北京某区高三期末试题.答案是)

25∵cos(+α)=, cos(-α)= 453 5学生对此解答均感十分满意.从解题思路以及求解过程来看没有任何问题,此时教师给与的肯定答复是:错了!一句话就象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给予探求错误原因的好胜心理的层层涟漪.错误一经揭穿,学生必将留下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这是一道错题.6cos(6cos(+α)=, cos(-α)=

+α)- cos(-α67=

5754566357)= ∴-2sinsinα= ∴sinα 这样的角α不存在.“反面教材” 的情景设置,可提高学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这种情景的设置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五.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教学.加强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在内容及表示形式上有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学中我们可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在对旧知识复习巩固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上迁移到新知识中去.例如.在讲解“对数函数”这一内容时,可通过对反函数的概念、解法的复习,让学生求解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进而给出“对数函数”这一概念.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很多,这种处理方法既是对以优质是的复习巩固,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培养学生的归纳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的对比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复习教学中,其应用尤其广泛.比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排列与组合;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等均可通过对比的新式进行复习与巩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新的认识、理解,又可以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对比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体现在新知识的掌握与学习以及复习教学中,而且还可通过对一题进行多解(问)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纵横练习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驾驭知识的能力.例如.已知tanα=, tanβ= α、β均为锐角, 求α+β的度数.(见新高一代数第一册下P41)此题求解过程并不难,在复习教学中就可创设这样一教学情景:“你能用已有的知识来改编解答此题吗?”.促使学生把储存的数学知识信息全部输出,进行积极思考,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计教学情景

数学教学是以数学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通过多媒体展示所体现的知识内涵,激发学生积极研究的潜在能力.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图象的变化、空间图形的研究等均能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惟妙惟肖的演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加大了课容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情景的设置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至关重要,情景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每 1213个数学教师都应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从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强调:我们要极力地去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推想、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求索真理的源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用于创造,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途径之一,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探究能力提供有力保证.此论文或北京市教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全国论文评比三等奖,丰台区论文评比二等奖

下载语言艺术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2011.6.2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言艺术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2011.6.2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5篇模版]

    摘要:探究发现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

    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究(5篇模版)

    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究 。1.创新实践的重要性1.1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就是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某种新的、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案,从......

    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汉寿县沧港中心学校 廖翠国 探究式教学是指依据恰当、合适的教学目标,先取适当的教学法资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课......

    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袁 声 莉 一、确立立体创新观 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谈到创新,首先想到的是瓦特发明蒸汽机、陈景润攻克数学难题、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从而把创......

    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培养[模版]

    当 代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现 状 及 培 养 题记 ......................... 1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 1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 1 三;在目......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最新提出的。他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包括五种: 引进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Review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姓名华涂兵 学号13031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