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在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题
现在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譬如:1:如果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可能完不成预期的教学任务。2:也有可能有偏离原来的教学设计。请问大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虽然一轮课改已经结束,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得重新思考和重视一些问题,认真把握新课程标准,实施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
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不同,全国统一教材只可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按适合各地区一般学生的情况来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即使提供了一定的情境素材,也不一定就适合每一个班的学生。
2012年我们贵州省高中新课改进入第二个年头,但是在课改怎么改?课程的大幅度调整,特别是容量大时间少让每一个老教师感到我们盘县二中是六盘水市的一所知名的
我们经常喊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一口号.然而,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是有效,高效的呢? 看完孔凡哲教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第二节从有效活动时间反思教案的设计,深感自己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足.我们经常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但却没能静下心来精心设计每节教案,课后没能及时回顾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环节及行为,更谈不上对教案的反思修改,没有高质量的教案,自然影响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回顾平日的教学确实存在如下不足:
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独霸课堂。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学生没有消化理解的时机,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对知识本身的传授和对德育知识的灌输时间分配不合理。新知识的传授和巩固复习时间分配不合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意识到了学生为什么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做一名高效老师,课上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老师,我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我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时间分配上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调整,力求提升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水平。
二、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通过对有效活动时间的反思、调控,达到有效提高教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来教学。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时间,在学生的兴奋时间内,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教师在这一短时间集中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好的吸收和理解。
课堂45分钟,最怕老师当“麦霸”
(2009年12月15日 09:29)45分钟的一堂课,除去做练习的几分钟,讲台前的老师一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中间既有精心设计的课件,也有整齐漂亮的板书,看得出为了上好这堂公开课,她花了很多心思。
然而,就在评课阶段,教研员一下就切中了要害:“课堂虽然很丰富,但却是老师丰富,而不是学生丰富。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老师的才华,而不是学生的能力,老师挤占了学生的表现时间。”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曾经碰到的一个实例。教研员说,教师如此“一手遮天”的课堂,只会让学生缺乏思考缺乏锻炼,“左耳进右耳出”。
“轻负高质”的课堂,老师不能当“麦霸”!这次在采访多位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时,他们几乎都提到了: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来、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导,真正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常见动作——
简单问答中
变出“新花头”
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是课堂中最平常的一种对话方式。有些老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能会对学生的回答,仅用简单的“对”或“不对”一笔带过。那么如何对这一常见问答形式稍加变通,让学生有更可发挥的地方?记者问了几位老师。
“学生的回答,是课堂中最丰富最多元最可挖掘的内容。”大关中学的吴红清老师说。每位学生说完之后,她往往会再请一位或者几位同学来点评,前一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如果是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让更多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很多时候,她会鼓励学生动动笔再回答,口头表达兼顾书面表达。
保俶塔实验学校的张英飞老师,则把学生的回答摆到了一定高度。“凡是学生的精彩发言,我会提醒其他学生,这么好的发言,大家赶紧记到笔记中去。”自己的话能被同班同学记到笔记本上,这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张老师说,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如果说文科的回答是一种锻炼的话,那学生在理科学习中的回答,更能透出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回答中,就能看出他们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从而能帮助老师及时在课堂上调整教学。”十五中的数学老师李春梅说。
个性动作——
每堂课有一个三分钟演讲
张英飞老师在她的每一堂课上都设置了一个“热身活动”:三分钟演讲。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上正课之前,先请这位上台来做演讲。“讲什么内容,全由学生自己来定,我就提了一个建议,为了博得演讲效果,内容一定要新,不要老调重弹。”张老师说。
一位同学演讲完之后,再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别进行点评,可以针对演讲者,也可以针对演讲的内容。这之后张老师才“姗姗出场”,学生演讲和点评的几分钟内,她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把话题用一句话很自然地从演讲内容衔接到课堂内容上去。“一学期锻炼下来之后,效果不错,学生胆子大了,表达能力强了,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张老师说。
说说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
如果说张老师设计的是一个开场白,那吴红清老师就安排了一个结束语。在一堂新课结束后,她每次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相当于一个自由讨论时间,一般会有20分钟左右,学生很喜欢来发表观点。”吴老师说,前两天学习的是鲁迅的作品,有位学生的回答让她印象很深刻:“作者的文中都设置一个或几个孩子的角色,我想这是作者对于未来的一种思考,对于将来社会的一种担忧„„”
此外,每学一新课,她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简要概述。“经过加工合成,让课本知识真正转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随感
摘要:课堂只有45分钟,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用好45分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必须以善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用充沛的感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真意切中学习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和道理的理解和认识,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达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关键词:45分钟 兴趣 合作 质量
提到思想政治课,总是给人一种印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趣味性缺乏,枯燥乏味。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整体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在课堂45分钟教学中能够满怀激情,生动传情地讲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那么学生就能学的主动,学的愉快,学的扎实,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很好,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
那么如何才能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呢?
一、以兴趣为切入口,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教学对象,在同一个教室里,同样45分钟,不同的教师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导入,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导入时,要通过通俗易懂,有情有趣的词语,达到“惠于心而秀于口”效果。在具体的讲授中也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浅入深出、巧妙分散,并抓住学生探新求异的心理,制造疑点,提出假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有急有缓,有条不紊。而对那些抽象枯燥、复杂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他们想听、爱听。
例如我在讲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既会觉得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时,我借助往年的一道高考试题,一幅漫画,用多媒体屏幕打出:讲述的是一个男生,手里拿着足球,一个女生,手里拿着浇花喷壶。而天气突然下起雨来。他们各自说了一句话:
“真倒霉,下雨了”,“真好,下雨了”。
紧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雨的认识不一样?
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既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悟,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变“苦教”为“乐教”,变“苦学”为“乐学”。
二、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点燃思维的火花,在问题思考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例如我在讲“商品”时,不是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问:
①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饮料、笔挺的西服等等。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将到哪里去?
②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③医院里给重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
通过设疑,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使学生在“设疑——释疑——无疑”的过程中掌握了“商品”的概念。通过不断的设疑,让学生是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
三、倡导合作精神,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思想政治教学走上自主化、合作化、情感化、民主化的道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探索教学模式:“先教后学”教学模式、“三案●六环节”模式、“六模块”教学法,小组学习法,都体现了在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在整个的课程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着。以“先学后教“模式为例,其实质并不意味着”教“与”学“的先后顺序排列,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一种“扬弃”。“先教”中的“先”字,其含义应该是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以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平台,创造一个课程各要素间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课程学习氛围。而“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个性的发展。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象、声音、动化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政治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例如我在讲述《文化生活》中 “传统文化的继承”时,运用了两个视频:一是《华夏之光》,通过观看,让学生能运用辨证观点去分析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分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从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视频显示会徽设计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传统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传统习俗:红色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让学生知道奥运会徽是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的中国汉文化符号,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既扩充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展示多学科知识的辅助功能,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比较,不仅能较系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理想的教学效果,来源于不断学习,来源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更来源于对学生的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广泛涉猎,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思考,不断学习。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更新教学观念,上好每堂课,用好45分钟,把质量真正地贯穿于45分钟的课堂去。
第二篇: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教育所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现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表现。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要摆正教师位置,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先要在思想上改变“教师是权威,是知识代表“的观念,学会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对于过去教师以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要正确地发挥其点拨的作用,在课堂上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发挥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作用
先让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学,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汇报交流,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充满了自豪感,可以在同学面前滔滔不绝,展示自己的学识。
四.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
上台展示一来不仅能展现学生的风采,二来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来还能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尝试,希望通过这学习的平台,得到更好的提高。
第三篇:把班级交给学生
把班级交给学生
从去年9月份开学开始,我接任了班主任的工作。做为一个英语老师,在从教十几年的生涯里,做班主任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刚一接这个班级的时候,我怀着很大的热情,觉得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管理四十几个小孩子还是应该没有问题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自己把这些孩子们想的太简单了。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接受,接受的也快,好动,不听话。做班主任的头一个月,每天我都事必躬亲,忙前忙后,结果累得筋疲力尽,嗓子都喊哑了,但孩子们似乎不是很“领情”,好像也不是很喜欢我这个新班主任。为此,我感觉很头痛。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想想自己努力的工作得不到肯定,我觉得很苦恼。
后来,就这种情况,我请教了学校的一位老班主任,她告诉我,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应该把班级的事情多交给孩子来做,不要事必躬亲。班主任只是做一个管理协调的工作就可以了。她的一番话,极大增加了我的信心。我把班级的工作分成了四十几份,大到班长管理整个班级,小到图书管理员、课代表,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工作,自己准备竞选演讲稿,专门拿出几节自习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竞选。由孩子们投票选择,整个过程,班主任和家长都不能参与,全部由孩子们自己完成。这个时候,孩子们真正成了主角,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为了自己竞选能够成功,平时调皮的那些孩子也表现好了。当选以后,表现不好,会被撤掉。所以,每个孩子也都尽量好好表现自己,班级的纪律更好了,孩子们的学习也更努力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措施,彻底地改变了班级的状况,我也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每当我踏进菁菁校园,听那一声声真挚的问候,看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眸,顿觉一股活力注入心田,一份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感到:学校是我的舞台,学生是我的最爱。
第四篇:把班会交给学生
把班会交给学生
——关于班会的反思宋玉梅
班会是每个班级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是不少班主任却对此头疼不已,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开,平时工作够忙的了,每周一的班会课是个负担。
本人亦是如此,根本就没有精心设计一堂班会课,大多数就是我“独角戏”一演到底:传达学校的政策、上周的不足与本周要开展的工作。可是我发现,学生们对这样的班会早已失去了兴趣,每次说起班会就像是一堂静坐课!静心反思,我发现自己对班会的定义不明确,没有认识到班会课的意义!
班会课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课!因此,班会课必须交还给学生!在本学期开始,我一改去年“独角戏”的模式,基本把班会交给学生主持!每周五我会把下次班会的主题写在黑板上,由每个组长牵头去准备节目,或小品,或朗诵!下周一早晨选拔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并且每个组长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再把节目的名称,形式,参加人数统计起来,便于主持人主持!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大大提高了,每次都精心地准备节目,最期待的课就是班会课!
把班会交给学生并不是说班主任完全放任不管,班主任必须对班会加以引导和对主持人、组长进行培训!我首先把九个组长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每周的任务要么分工完成,要么组织一起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必须注意纪律以及安全!由于每周主持人不定(这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有主持的机会),每周一选好主持人后,我都会简短 地培训一下,比如首先要明确这次班会有哪些环节,其次每个环节改如何连接,每个节目的串词改如何去写,主持时要做到大方,富有感染力!这样经过培训每次班会课都十分精彩!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必须对每组的表现进行考评!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演,适时作出点评:指出优缺点。班会课小组的表现纳入每天的小组比拼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持续下去!
另外,由于班会课不同于平时教师头头是道地讲、学生正坐静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班会课座位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变换。可以分成左右两大排,学生面对面,中间留出来表演;地点可以再教室,也可以在室外。
经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我发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提高班级工作效率,从而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试想,这样一举多得的方式我们班主任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呢?
请把你的班会交还给学生吧,做一名智慧、轻松的班主任!
第五篇:大学生毕业实习资料把课堂交给学生
把课堂交给学生
把课堂交给学生
背景介绍:
半个学期以来,在我的大部分讲课时间里,都是我处在讲的位置,学生处在听的位置。我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讲课套路,每天备课、写教案、准备课件,一篇课文一般从课文背景、作家及作品、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几方面分析。学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听课套路,等着我一一的公布每一项的答案,然后将答案抄在书上的空白处。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把自己束缚在了一个套路里,失去了探究的能力;学生也失去了主动思考的欲望。因此,我打算改变一下课堂,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案例描述:
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基本上都是事物说明文,我首先讲了第一课《蟋蟀》,主要从说明文的角度来介绍,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内容、文章中用到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顺序。学生一一的把这些要点都记在了书本上。之后又给他们讲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虽然是一篇古文,但也是说明文,因此还是以之前的套路来讲解的。我发现自己的讲课流程就像数学课一样严谨,失去了语文本身的那种文学性和美好,今天要讲周建人的《蜘蛛》,我便决定将主导权交给学生,我则处于辅助的地位。
上课之后,我便跟同学们说:“今天本来是要讲第17课《蜘蛛》的,但是我不打算讲了,这节课留给大家,让大家来分析这篇课文。”学生们纷纷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接着说:“同学们可以先将课文预习一下,然后可以随便提出问题,让其他的同学回答。”同学们这时便活跃了起来,纷纷举手,“老师,我有问题要问!”“老师,我也有!”“老师,我先问!”“老师,我想让他回答!”这时班里的气氛已经异常的活跃了,我让同学们先安静下来,接着说:“还没预习呢,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预习。”
同学们便安静下来开始认真看书,看的都比以往要认真一些,学生们一方面可以问自己想问的问题,一方面不想被其他的同学提问到,于是都变得积极起来。大概看同学们预习的差不多了,我便对同学们说道:“预习的差不多了吧,可以提出问题了。”
一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举起了手,“好,你来提出问题。”
“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的?”
“好,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想让谁来回答?”她指了指和她玩的比较好的一位女同学,说“让她来回答。”
那位被提问的女同学好像被“暗算”一样,看了一眼正在偷笑的那位提问的女生,站了起来,说道:“这是一篇,呃……一篇说明文。”
“其他同学说她回答的正确吗?”
“正确!”
“好,还有谁想提出问题?”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同学把手举得老高,问道:“作者是周建人,他跟周树人是什么亲戚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想让谁来回答?”“我想让老师你来回答!”我确实感到很意外,没想到我也“中枪”了,同学们有的开始窃笑,有的看着我,等我的回答。
“他们两个名字比较像,只差一个字,但并不是亲戚,周建人是一位生物学家;然而他们却又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周建人也专门研究过鲁迅的文章。好,下一个问题。”
“文章开始部分谜语的答案是什么?”“是蜘蛛!题目就是!”
“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呃……逻辑顺序。”“回答正确。”
“文章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你看倒数第二段!”“还有作比较,把蜘蛛丝和蚕丝作比较,突出蚕丝的细!”“还有打比方,把甲虫比作披甲的飞将!”“还有作比较呢!”现在已经不用学生点名其他同学了,大家都在积极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又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补充。“大家看第四段,这里用到了哪种说明方法,看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种说明方法我们之前可能没有遇到过。”同学们都不知道,于是我便做了补充,“第四段把蜘蛛体内的腺分成了这么多的种类,因此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让人很清楚的理解蜘蛛丝的种类和作用。好,下一个问题。”
“老师,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哪种蜘蛛?”这个问题确实把我难倒了,我便立即在多媒体上查了资料,找到了答案。平均体型最大的是亚马逊捕鸟蛛,足展28cm,并找了
一些图片供同学们观看,同学们都看的津津有味,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这节课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提问题和回答问题都很积极,同学们不再是支着脑袋听老师讲,而是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基本上涵盖了本篇课文大部分的知识点,并且由自己解决的问题记忆的更加牢固。今后的一些篇目,也完全可以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案例反思:
现在的课堂,学生是主体。老师讲的再精彩,学生没有吸收消化,一切也是徒劳。之前的很多篇目完全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老师处于指导的位置,那样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今天的这节课,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也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举而多得。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交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敦促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而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这样,既可以给老师减少一些压力,让课堂更加活跃、更加精彩,也有利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成长。
实习生:x专业:x学科:x实习学校:x
指导教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