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阅读自主权交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本文作者:姚淑玉 好范文原创投稿
把阅读自主权交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11月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例研讨感言
今天的课例研讨,主题的提出和研究很有实际意义。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发展根本。而在阅读教学中把学习自主权
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在本次主题研讨中大家重点探讨了五个问题:分组自学,定向、质疑,讨论、答疑,以赛促学,网络、媒体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效果和研讨的结果表明,我们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到这几个方面是比较到位的。
下面针对课例研讨中的几个问题,从分组自学和质疑两方面谈点看法。
分组自学几点看法:
(一)重视组内交流和分层辅导
⑴自学前要明确目标,以提高自学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目标要具体,要分类、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合适的发展提高的空间,这样会获得自学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取得理想的自学效果。
⑵分组自学后组内交流,分层辅导很关键。自学后,小组内要交流,分两步进行,①提出学习中的疑问。②互相帮助,理解的同学作好辅导和讲解。通过交流辅导(特别是在同龄人之间,且缺少权威因素)学生畅所欲言,尽管有些内容理解不一定十分准确,有时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但学生普遍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辅导,帮助后进生打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小组争论中也激发了他们潜在的竞争意识。
⑶分组自学要重视自学总结,及时反馈。
教师可以设计“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
“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
_________班_______学科自学情况汇报单
学习内容________学习时间__月___日 第_____课
组 长:
成 员:
自学题 :
自学情况:
1、自学后初步理解,组内意见一致的题目:
2、部分同学初步理解,帮助后统一意见的题目:
需要帮助的同学:
3、部分同学初步理解,讲座后意见仍不一致的题目:共_______种看法,没有发表看法的同学:
4、组内同学都不能初步理解的题目:
自学结束,要求小组长根据讨论的情况,填写“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交给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培训小组长:学会如何组织自学,如何组织交流,如何组织辅导,如何检测作业等。提高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分组自学就会得到有效的调控。
教师及时了解哪些题目学生全部初步理解,哪些题目部分学生理解,哪些题目学生不理解;哪些同学是在别人帮助下理解的;哪些同学发言积极,哪些同学没有发言。掌握全班学生学习新知的真实情况,不失为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有效调控方式。
(二)、分组自学要重视:分类点拨——顺“疑”施教,授渔解惑。
⑴教师巡回点拨。自学中,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个别点拨,帮助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了解自学进度,掌握全班学生自学的第一手资料。
⑵教师概括点拨。自学中,绝大部分同学已经理解的题目,教师进行简要的、概括性的点拨。学生都理解了,教师就进行概括点拨:首先可以指名一小组推荐发言的同学代表小组回答(事先要求组长推荐辅导后学会的同学)。其次,引发其他各组进行评价、补充。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表扬自学认真的小组,特别要表扬进行补充的小组的同学。学生会的,教师略讲或不讲。让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引发了小组间的竞争,激发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⑶引导学生点拨。对于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由教师引导理解的同学进行点拨。教师点拨时,首先表扬已经初步理解的小组的同学,然后要求其它同学听他们的讲解。此时,已经初步理解的同学受到表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没有理解的同学则急于想明白其中的“为什么”。不同层面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关注这一问题,教者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先让三个小组的代表发言,然后再指出他们的不足,接着精讲知识要点,满足了初步理解和没有理解的同学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候精讲,效果比较理想。
⑷教师重点点拨。全部或绝大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题目,就需要教师的重点讲解点拨了。
综上所述,“分类点拨”要求教师从学生理解新知的疑点出发,针对具体的情况,或不讲,或略讲,或精讲,或全面讲,因“疑”施教。教师点拨并不是简单的对答案,求结果,而是放样子,指路子,激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在“解疑”的同时也“授渔”。
二、质疑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质疑能力相当欠缺,学生所能提出的问题多数是“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关于字词的没有深度的问题。所以执教中教师对学生质疑、答疑这一探索过程不敢放得太开。所以课
堂质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课堂质疑“有名无实”
课堂上专门给学生一段时间质疑,而等学生一个个说完后,教师却按事先准备好的话总结一番,接着教师不管刚才质疑的具体情况,生硬地出示几个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而置学生的提问于一边,仍按既定方针教学。这样,把质疑当作了一种点缀和摆设,仅仅是过场而已,课堂质疑也就成了“有名无实”。
2.课堂质疑成了“排练后的公演”
曾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上课至关键处,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水平很高的问题,教师听后作欣喜万分状,对该生大加赞扬,然后重点突破,漂亮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原以为会给课堂增添一个亮点,殊不知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排练后的公演”,带着明显的演戏的痕迹。这种课堂质疑对学生的发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课堂质疑解答后还留“遗憾无限”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迸出火花,对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教师不能抓住最佳教学时机引导、点拨,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草草解释。这样,既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又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解疑之后仍有一大堆的疑问,一大片的遗憾。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把质疑问难引进课堂,需要学生不仅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还要使自己的脑筋处于“完全开动”的状态中,要随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敢问”精神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老师也不批评他们,不说他们不认真听讲,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和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别的学生或自己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作适当引导后,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有着落。这样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有疑难都能大胆提出来,渐渐就会连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向老师提问了。
2、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地方质疑:
(1)从课题质疑。(2)从记叙文的要素处质疑。(3)从文章的思路处质疑。(4从文章的重点词句处质疑。(5)内容矛盾处质疑。(6)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7)从语句重复处质疑。(8)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9)内容顺序有所变动处质疑。(10)从过渡段)处质疑。(11)标点符号处质疑
(12)从插图处质疑。(13)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
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可以学生相互讨论;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联系作业中进行。
(二)把发现质疑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1、自学生疑,沟通求疑信息
自学生疑,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学生用“圈、点、划、批”等办法勾出疑难,待下一步讨论排疑。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学能挑出其中的疑点,就会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2、鼓励质疑,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高明的教师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具特色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引导,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读中释疑,深化求疑成果
教师应扣住课文重点、难点设疑,以读促读,在读中“启发释疑”。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产生新疑,使他们始终保持“愤”、“悱”状态。我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在深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后问学生:“老师读得好不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课文最后一句是: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只见教师沉思片刻后微笑地请那位学生坐下并说:“你听得真用心,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句读得这样大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的时候好好想想,你认为该怎么读,等一下再告诉老师好吗?”后来,老师又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发表意见,非常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意见非常有意思,看得出他是动脑了,而且是用心去学的。对于学生这种有个性、有创造的“意外”,这位教师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热情激励、顺势牵引。那么,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就不只是那位提问的学生,而是全班的学生。
4、创造质疑,拓宽思维。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质疑。这种思考、这种质疑一般已超出课文要求理解的层次(需要理解的内容一般都在前面三个环节中解决了),带有非常明显的创造性质。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总结时,学生手教师语言诱发,又提出了以下的疑问:“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师根据这个同学的疑问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鼓励“发现”,善于“质疑”,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破除传统的注入式与接受型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创新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三.讨论、答疑。在分组自学和定向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疑难问题。为了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答疑,可以采用自由发言、轮流发言、小组推荐发言、小组补充发言、小组竞争发言等形式。教师根据发言情况,给予肯定、鼓励、补充。这样,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仅统一了认识,而且培养了自主思维能力,尽管在讨论中会出现一点偏差,但只要教师点拨及时,学生反馈及时,学生的错误便会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当学生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
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愿与大家交流。
第二篇:把班会交给学生
把班会交给学生
——关于班会的反思宋玉梅
班会是每个班级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是不少班主任却对此头疼不已,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开,平时工作够忙的了,每周一的班会课是个负担。
本人亦是如此,根本就没有精心设计一堂班会课,大多数就是我“独角戏”一演到底:传达学校的政策、上周的不足与本周要开展的工作。可是我发现,学生们对这样的班会早已失去了兴趣,每次说起班会就像是一堂静坐课!静心反思,我发现自己对班会的定义不明确,没有认识到班会课的意义!
班会课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课!因此,班会课必须交还给学生!在本学期开始,我一改去年“独角戏”的模式,基本把班会交给学生主持!每周五我会把下次班会的主题写在黑板上,由每个组长牵头去准备节目,或小品,或朗诵!下周一早晨选拔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并且每个组长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再把节目的名称,形式,参加人数统计起来,便于主持人主持!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大大提高了,每次都精心地准备节目,最期待的课就是班会课!
把班会交给学生并不是说班主任完全放任不管,班主任必须对班会加以引导和对主持人、组长进行培训!我首先把九个组长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每周的任务要么分工完成,要么组织一起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必须注意纪律以及安全!由于每周主持人不定(这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有主持的机会),每周一选好主持人后,我都会简短 地培训一下,比如首先要明确这次班会有哪些环节,其次每个环节改如何连接,每个节目的串词改如何去写,主持时要做到大方,富有感染力!这样经过培训每次班会课都十分精彩!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必须对每组的表现进行考评!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演,适时作出点评:指出优缺点。班会课小组的表现纳入每天的小组比拼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持续下去!
另外,由于班会课不同于平时教师头头是道地讲、学生正坐静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班会课座位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变换。可以分成左右两大排,学生面对面,中间留出来表演;地点可以再教室,也可以在室外。
经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我发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提高班级工作效率,从而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试想,这样一举多得的方式我们班主任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呢?
请把你的班会交还给学生吧,做一名智慧、轻松的班主任!
第三篇:把班级交给学生
把班级交给学生
从去年9月份开学开始,我接任了班主任的工作。做为一个英语老师,在从教十几年的生涯里,做班主任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刚一接这个班级的时候,我怀着很大的热情,觉得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管理四十几个小孩子还是应该没有问题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自己把这些孩子们想的太简单了。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接受,接受的也快,好动,不听话。做班主任的头一个月,每天我都事必躬亲,忙前忙后,结果累得筋疲力尽,嗓子都喊哑了,但孩子们似乎不是很“领情”,好像也不是很喜欢我这个新班主任。为此,我感觉很头痛。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想想自己努力的工作得不到肯定,我觉得很苦恼。
后来,就这种情况,我请教了学校的一位老班主任,她告诉我,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应该把班级的事情多交给孩子来做,不要事必躬亲。班主任只是做一个管理协调的工作就可以了。她的一番话,极大增加了我的信心。我把班级的工作分成了四十几份,大到班长管理整个班级,小到图书管理员、课代表,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工作,自己准备竞选演讲稿,专门拿出几节自习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竞选。由孩子们投票选择,整个过程,班主任和家长都不能参与,全部由孩子们自己完成。这个时候,孩子们真正成了主角,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为了自己竞选能够成功,平时调皮的那些孩子也表现好了。当选以后,表现不好,会被撤掉。所以,每个孩子也都尽量好好表现自己,班级的纪律更好了,孩子们的学习也更努力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措施,彻底地改变了班级的状况,我也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每当我踏进菁菁校园,听那一声声真挚的问候,看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眸,顿觉一股活力注入心田,一份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感到:学校是我的舞台,学生是我的最爱。
第四篇: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教育所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现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表现。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要摆正教师位置,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先要在思想上改变“教师是权威,是知识代表“的观念,学会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对于过去教师以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要正确地发挥其点拨的作用,在课堂上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发挥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作用
先让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学,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汇报交流,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充满了自豪感,可以在同学面前滔滔不绝,展示自己的学识。
四.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
上台展示一来不仅能展现学生的风采,二来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来还能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尝试,希望通过这学习的平台,得到更好的提高。
第五篇: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会学习”的根本措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结合平时教学,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学行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行动的归宿,它决定着教学行动。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重视创新的社会。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会学习”,目的达到会创新。一个会学习、会创新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有潜力的民族。从这个意义出发,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具体来说,备课时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上课时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方法。
(二)设计灵活的学习过程
正确的教育观念体现在教学行动上是要设计灵活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从怎样启发学生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怎样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自学时空上设计学习过程。
例如:在设计《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时,一开始我启发引导学生复习乘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由此引入课题。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将例题设计成三张收据的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处理三张收据时,我又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第一张收据属于旧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填;第二张收据属于新知,采用半扶半放,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第三张收据也属于新知,我采用了放,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教师帮助解疑,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总结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时,我则提出具体任务让他们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针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则让学生独立解决。
如此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设计学习过程,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做学习的主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环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外在条件。只有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他们熟悉的社会实践,将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诱导其自觉探索知识的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巧提问题,激起其自觉学习的欲望,通过合作讨论学习,表扬奖励,让每个学生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受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新授《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教师可以放一段录音:“一天,小猴子毛毛和熊猫贝贝到果园里找老牛爷爷,、老牛爷爷随手从树上摘下4个果于,平均分给他俩吃,请问他们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很轻松地答出“ 2个”,“等他们吃完,老牛爷爷又从树上摘下2个果于,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又轻松地答出“ l个”,“临走时,老牛爷爷又摘了一个果于,让他们分着吃。他们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可能争着说“半个”,老师追问一句:“用数怎样表示呢?”学生顿时感到柬手无策,老师即时引出课题。既激趣又设疑,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愿望,从而把注意力和思维都凝聚到了新知上。
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准备若干个长宽不等的长方形和若干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自己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然后讨论总结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四)加强高效的学法指导
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过程、学习氛围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行使这个权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认为还需要加强高效的学法指导。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折角、做角,对角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看看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充分感知,形成角的表象。接着,画出不同形状的角,让学生研究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角?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通过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操作、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了从认识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过程。
(五)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六)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美术整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在画角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而且能设计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感知了角,更感受了美,数学能力和美术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