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音乐教育中欣赏曲目选择的若干思考研究
高中音乐教育中欣赏曲目选择的若干思考研究
【摘要】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高中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对音乐教育逐渐重视起来。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选择欣赏的曲目,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的音乐知识。
【关键词】高中音乐 曲目欣赏 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97-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专业的艺术气息。因此,应该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们的音乐知识,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教师在音乐的课堂上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适当的选择所欣赏的音乐曲目,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更多适用性的人才。
一、高中音乐教育曲目欣赏的原则
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以欣赏音乐为主要的目的,将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指导课的主要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的知识,通过一些代表作品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将音乐作品与艺术相结合,从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整性。音乐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音乐教学的内容,而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音乐素养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曲目的选择应该包含广泛的音乐知识,在作品的体裁、风格、内容上应该有多样化的文化,注重古今音乐风格的结合,让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在曲目选择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音乐情感的表达,让学生们得到心灵的净化,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高中音乐教育欣赏曲目选择的思考
(一)音乐欣赏的课程编排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音乐鉴赏的课程主要是通过欣赏音乐曲目来完成整个教育内容。在原有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在现阶段的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以传统音乐为主的音乐框架、通过分析音乐的类型及体裁为主要音乐体裁。对于传统音乐的分析而言,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清楚的展现音乐历史的发展,体现出一种整体性的音乐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与传统的文化相互结合,这样有力于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学习。通过音乐的体裁及类型教学时,可以使音乐的艺术形式显得更为清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通过这两种音乐教学模式的分析,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清晰的教育思路,但是并没有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也没有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形成音乐思维。因此,在音乐选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欣赏曲目的编排,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提升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欣赏的课程目的
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曲目欣赏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建立起符合音乐表现发展规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音乐的体裁,从而提高高中教学曲目欣赏的最终目标。在整体的角度中分析,在教学中曲目的选择多元化、,而且所选曲目的数量非常广泛,内容较为丰富,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选择曲目的过程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选择曲目时,应该充分的尊重教学的目标原则,着重欣赏与课程相关的曲目,作为教学的重点仔细分析,对于所选的辅助曲目而言,可以简单的播放一下,让学生可以产生一种不同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注意音乐曲目所表达的主体、环境以及音乐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其次,音乐教师在选择曲目时,一定要尊重教育环境,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编排曲目。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中的细节,以及音乐的内容背景,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补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音乐是一种艺术文化,不同时代的音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鉴赏,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发展,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应该充分的结合地方音乐的特色,选择一些经典的曲目,让学生了解当代的文化形式,增强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曲目的选择与编排上更应该充分的考虑,因材施教,从而使教育的思想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满足新课程教育标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卓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人音版)使用现状调查与建议 [J]东北师范大学,2012.27(4)
[2]颜芬,我国21世纪高中音乐鉴(欣)赏教材比较研究[J] 西南大学,2011,03
[3]罗琦,略谈高中音乐欣赏曲目选择的思考与实践,[J]音乐天地,2010,(29)
第二篇: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马俊
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
摘要:音乐欣赏是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天地,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高中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欣赏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就在教学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利用针对式欣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欣赏音乐教育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面对高考大关,高中生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在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高中生的音乐认识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他们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生活阅历限制,他们的认识具有片面性。所以,高中音乐教育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其实学会欣赏也正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正如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①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成为音乐的“享用者”,即“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目的。”②也就是说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在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承担起引导的责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
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我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听”
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二)“唱”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音乐鉴赏》第一章的第一节《音乐人生》,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三)“想”
“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第一节中的歌曲《长江之歌》,学生对这首歌已经教为熟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四)“说”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
用心爱心专心 1
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例如,第一节中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鉴于学生不太了解,我们可以放低要求,说出乐曲情感上的特点即可。作品的色彩比较灰暗,表现作者哀怨的情绪,主题部分运用弦乐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乐曲的悲剧性。
那么通过上面所述的让学生在“听”、“唱”、“想”、“说”四个方面的参与,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地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一)多听音乐作品
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可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二)对背景知识的了解
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苦,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安,预示1905年的俄国革命的来临,因此整部作品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
(三)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三、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我们的欣赏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是世界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要听教学欣赏内容,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而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
(一)从乐曲本身着手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具体的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作品
现在的教科书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例如,在学习第一节《草原放牧》时,我们可以用《十里埋伏》作为导入,通过对琵琶在《十里埋伏》中的精湛演奏,及对不同演奏技巧展现的不同演奏效果进行粗略讲解,引发学生对琵琶与交响乐合作后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协奏曲的欣赏中,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运用流行音乐作为“药引”
由于社会的影响,高中学生中往往有许多同学偏爱流行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上的欣赏内容。
学生往往能唱许多流行歌曲,却说不出一首艺术歌曲或民歌的歌名。虽然这对于我们课堂知识的教授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欣赏作品。在《歌唱》上第一节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与美声的区别,帮助学生了解美声唱法。比如说美声具有节制感、修饰感,声音纯净统一;而流行歌曲唱法自由,较为口语化、大众化,声音也就比较多样。可以举例周杰伦、潘玮柏、杨坤等大家熟悉的歌手,用他们的歌曲来阐述流行歌曲的大众化,及与美声严谨的唱法进行比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要组织好欣赏教学,就要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后,再加以具体知识的教学,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欣赏的具体意境中,体会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真正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
第三篇:论声乐学习中的曲目选择
论声乐学习中的曲目选择
王明春
(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作者简介】王明春(1979-),女,山东烟台人,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助教,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主要研究声乐演唱与教学理论。
【内容摘要】
声乐曲目选择是声乐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选择不当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更有可能导致学习演唱的失败或损坏嗓音。从哲学上讲,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声部、不同场合下的曲目选择也应有其针对性。
【关键词】声乐学习;针对性;曲目选择
歌唱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它与其它技能技巧一样,需要一个由学习、磨练到娴熟掌握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声乐作品是演唱者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的载体,完美的歌唱艺术是要通过声乐作品来表现的。所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对演唱曲目的选择是否得当,是歌者在声乐学习道路上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但古今中外各个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声乐作品数不胜数,声乐学习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也回面临考试、比赛、音乐会一系列不同情况下的曲目选择,因此,如何选择演唱曲目极为重要。
一、声乐曲目的广泛性及多样性
要选择演唱和练唱的适当曲目,首先应对声乐作品的概况有所了解。按体裁来分,声乐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歌剧咏叹调
歌剧是一门舶来艺术,发源于意大利。在欧洲歌剧发展的300多年间,产生了众多歌剧创作大师,如莫扎特、威尔第、普契尼等。他们的歌剧作品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威尔第的《茶花女》、《弄臣》;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朵》等等,都已成为浩瀚歌剧星空的璀璨明星。中国歌剧是在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新歌剧。如《白毛女》、《江姐》、《伤逝》、《原野》等。众多这些中外歌剧中的各个 人物的经典咏叹调是声乐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选曲目。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有别于歌剧演唱风格的歌曲体裁,按语言的不同主要可分为:
1、意大利歌曲,如:乔尔达尔的《我亲爱的》、卡普阿的《我的太阳》等;
2、德奥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舒伯特的《小夜曲》、舒曼的《献词》等;
3、法国艺术歌曲,如福列《爱之歌》;
4、俄罗斯艺术歌曲,如格林卡《云雀》;
5、中国艺术歌曲,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黄自的《思乡》等作品。
(三)民歌
我国民歌按照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的差异分为三种:
1、号子,如《船工号子》;
2、山歌,如《槐花几时开》;
3、小调,如《孟姜女》等。外国民歌亦是丰富多彩,如有加拿大的《红河谷》、印尼的《星星索》、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意大利的《桑塔·露琪亚》等,这些民歌既是音乐会上经久不衰的演唱作品,也是声乐训练中的必备曲目。
(四)创作歌曲
广义上讲,创作歌曲是指创作产生的歌曲,包括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狭义上讲,单指群众歌曲,其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体现了群众的愿望,多为分节歌,风格、体裁多样。如我们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每两年举办的青年电视歌手大赛中就鼓励新歌创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创作歌曲,如《军营飞来一支百灵》、《我像雪花天上来》、《美丽家园》等等,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不同学习阶段的声乐曲目选择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声乐学习亦是如此,在整个学习训练的过程中要讲求循序渐进的原则,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根据情况对练习及要演唱的曲目进行适当的选择。否则,会因盲目追求前进的速度而走上弯路,以致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一)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
在声乐学习刚开始之时,应着重练习基本功。在这个阶段的曲目选择上,古典艺术歌曲具有很大的参考性。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是声乐专业学生刚起步时的必修曲目。代表作品如《我亲爱的》(乔尔达尼作曲)、《阿玛丽莉》(卡契尼作曲)、《在我心里》(A·斯卡拉蒂作曲)等。
中国艺术歌曲也是处于声乐学习初级阶段学生的必选,尤其五四以来的优秀艺术歌曲,如萧友梅的《问》、李叔同的《送别》、聂耳的《梅娘曲》等。另外,2 一些精巧别致的歌剧咏叹调也非常适合初级学生练唱,如《珊瑚颂》、《绣红旗》、《红梅赞》,这些歌曲演唱难度不高,有利于学生声乐基本功的掌握。
(二)声乐学习的中高级阶段
在系统声乐学习几年之后,随着技术水平的增加,可根据自身掌握技巧的程度尝试演唱咏叹调及其它带有一定技巧难度的曲目。
歌唱是语言的艺术,把握各种语言的风格特点来进行歌唱本身就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在对意大利语艺术歌曲演唱有了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逐渐尝试德文如舒伯特的《鳟鱼》(Die Forelle),舒曼的《献词》(Widmung)、法文如哈恩的《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iles),福列的《月光》(Clair de lune),甚至俄语的作品。
中国作品中,此类级别的歌曲也较丰富,如有经典的艺术歌曲《沁园春·雪》、《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及由民歌改编的歌曲《孟姜女》、《桃花红杏花白》,还有近年来创作的如《乡音乡情》、《我像雪花天上来》、《军营飞来一只百灵》等,都是可供高年级演唱选择的优秀之作。
歌剧咏叹调无疑是最能表现声音技巧和张力的最佳选择,被世人奉若神明的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声乐作品,其技术含量非常高,较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和才能的较高年级的学生练唱。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费加罗的咏叹调等。中国歌剧经典如《江姐》、《白毛女》、《原野》等也有大量有难度的经典唱段可选。
在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当演唱技术已掌握全面、稳定,生理上、心理上、艺术修养上都比较成熟的时候,可以开始在专家、教师的引领、监督下尝试威尔第、普契尼、多尼采蒂等作曲家歌剧中的咏叹调,对此一定要谨慎,切勿贪早。
三、不同声部、不同音色的曲目选择
声乐训练过程中,合理地选择曲目除了根据歌者的演唱能力、学习程度和演唱风格之外,还要根据他(她)属于哪一种声部及声音类型,这是有关歌者成败的技术性问题,应相当慎重。一个声部的确定大致取决于歌者的生理条件:音色、音质、常用音域及换声点。如花腔女高音以美妙、清澈、银铃般的音色,平滑、均匀的声音线条,华丽灵巧的花腔技巧和超人声的极限音域为特点。适合这类声部的作品,例如: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的吉尔达、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 3 的夜后等。另外,很多外国艺术歌曲如《夜莺》、《威尼斯狂欢曲》,以及中国的《军营飞来一只百灵》、《七月的草原》等都是属于花腔女高音演唱的曲目。再如,有着低沉嗓音的男低音声部,声音特点是音质、音色低沉、深厚、音域宽广。其适合的作品如艺术歌曲《密西西比河》、《老人河》、《伏尔加船夫曲》;中国作品中的《多情的土地》、《问》、《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四、不同场合下的曲目选择
(一)声乐比赛、考试
声乐考试是考察声乐在校生学习情况的基本方式,比赛是选拔声乐人才的基本途径。这时,如果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曲目就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考生或参赛者本身的优势,达到理想的成绩。在选取考试或比赛曲目时,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力所能及”,所选曲目要适合自己的音色、声部和程度。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具备挑一百斤重担的能力,那么,考试或比赛时选择九十左右斤重的担子就较为合适,如果勉强去挑超过自己负荷的重担,盲目追求作品的大和难,往往会对生理和心理都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严重的还会损害嗓音;即使在考试或比赛时时能勉强唱完,也达不到歌曲应有的规格和艺术要求。此外,应考或比赛的曲目数量一般都在两首左右,考生最好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且“大”“小”搭配的作品作为考试、参赛曲目。
(二)音乐会
音乐会曲目的选择和安排能体现歌者的能力与修养。音乐会的第一首曲目是至关重要的,演唱者要在开始的几分钟内将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以适合整个音乐厅、伴奏与观众。演唱者通常是在演唱完第一首作品之后,才慢慢进入深层次的演唱状态。一般来说,早期的意大利歌曲(包括十七、十八世纪古典咏叹调)常作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此类歌曲比较平稳,对歌手来说得心应手。对于选择中华民族作品的演唱者来说,则可以选择小曲目,如《茉莉花》。音乐会的其余演唱作品则可按年代或风格顺序依次进行。当然,演唱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品位和兴趣爱好自由安排。
(三)演出 在演出中,演唱曲目的选择也是登台前应精心准备的一件事。尤其对于演出而言,唱功固然重要,但不管演唱者的演唱功夫多好,舞台灯光再美,音响的音质再高,如果演出时所表演的作品与当时的气氛不协调,同样达不到应有的动人效果,以致令人感到惋惜。
演出前应充分明白将要参加的节目的主题性质及风格,这是演出准备工作的 4 第一步。只有演出内容和主题思想靠拢了,才能让人听起来觉着舒心、亲切。另外,应充分考虑观众的年龄和品味。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喜好。一般而言,年龄长一些的观众会喜欢经典曲目多一些,而年轻观众则可能更喜欢动感、时尚、新鲜的音乐。总之,我们应对这些有个大体的了解,找准地方下手,才能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势,打动观众,收到更好的效果。
结 语
声乐训练从初级到高级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演唱曲目的选择要科学、合理、由浅入深,同时又必须遵循普遍性、一般性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无疑都将事与愿违。当然,除声乐学习者个人努力之外,教师也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声乐学习者从声乐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就应不断留心学生的发展情况,适时地对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练唱。如此以来,就能尽量避免学生因曲目的难度系数相对过大而损坏嗓音,也能尽量减少因曲目过小而妨碍声乐学习者进步的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权.回忆我的声乐学习[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2).[2] 张云平.影视歌曲对声乐教学曲目的影响[J].影视教育,2004,(11).[3] 张旦丹.中学音乐教育歌唱曲目的选择[J].教学经纬,2005,(10).[4] 刘一.声乐表演与性格特征——兼论曲目的选择[J].艺术教育,2006,(4).[5] 肖黎声.声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第四篇:牡丹亭中情理思考研究
内容提要:明代爱情传奇表现出“情”与“理”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本文拟由《牡丹亭》中人物所表现出扬“情”、扬“理”的变化、剧作家的自述及情节表现模式对“情”表达过程中的耗散,讨论《牡丹亭》乃至晚明爱情传奇所表现出的“情”与“理”决裂之际,又回归于“理”的秩序中的原因,并由此看出汤显祖的精神指向。
关键词:《牡丹亭》;情;理
明代“情”与“理”的冲突一度很激烈。自从朱熹把“情”与“理”尖锐地对立起来以后(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理”便借助于政权力量,构建起一个秩序森严的“理”的世界来统摄宇宙和人世,从而拥有了至尊无上的权威,对人们进行全面压制和禁锢。至明中叶,有志之士不堪其重压,勇敢地在这黑重的厚幕上扯开了一道裂缝,放进一阵新鲜的空气,顿时社会上鼓荡起一股强劲的风暴,冲荡着那令人窒息的气闷。
晚明爱情传奇便烛照出当时的风云激荡,显示出人们对个性自由的呼唤、对作为一个人的感性欲望的渴求、对“情”的热烈礼赞和高扬:“情”对”理”的世界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但“情”那奔突的耀眼的火焰没有持续多久,没有烧毁那个“理”的厚幕。而是渐渐地收敛了它的光芒和热量,回缩在那个未被情的火焰烧毁的“理”的厚幕中,从而取得了与“理”的妥协,达成了“情”与“理”的和谐。明中后叶那次一时声势浩大的狂飙思潮最终以复归封建意识而终结,只促成了封建文化结构本身的自我调整。
汤显祖的《牡丹亭》就典型地履践着这一轮回。
一
明代程朱理学弥漫嚣张,时风浸染,戏曲的风化味极为浓重,“三纲五常”的陈腐说教俯仰皆是。只要读一读《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义侠记》等剧作,就不难发现,当时的传奇作家对负载着封建伦理的理想人格典范的啧啧称赏和竭力摹画,已走到了绝境,那几乎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理念图解和化妆表演。
这种恶浊之气当时就遭到人们的反感,所以当有“异端”横出之时,那股静默于水底的潜流便掀起了惊涛骇浪,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人们的观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进:把人从神圣的伦理规范和枯燥的理学观念中拉出来,使其置身于鲜活的现实世俗生活中,体味、思索世俗人情和感性欲望的合理意义,充分肯定也积极追求世俗的生活、独立的个体和自由的个性。李贽就公开宣称:“成佛征圣,惟在明心。本心若明,虽一日受千金不为贪,一夜御十女不为淫。”(明周应宾《识小编》引李贽语)这是对当时神圣的理学思想的“亵渎”,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当时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这类赤裸裸的人性论主张,对封建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猛烈冲击。新思想的曙光激发着人们的热情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因此,伴随着对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戏曲创作中也出现了一股浪漫思潮:高张“情”帜,打破传统,反抗秩序,表现出“情”对“理”的反抗。争取自由爱情的斗争是个性解放的第一阵春风。汤显祖的《牡丹亭》就以火一般的热情描写了杜丽娘对自由个性矢志不移的追寻,出生入死,撼人心魄,宣扬真情的神圣和超越生死的力量,典型地高扬起鼓荡于这阵春风中的一面旗帜,表现出“情”对“理”的挑战和反抗。
作为“至情”化身的杜丽娘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乞乞以求,一往而深,至出生入死,起死又回生。这一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充分展示了对人的感性情欲、自我生命的追求,以及“至情”那超越生死的奔突力量,其表征是对“理”的冲突、反叛。这种追求力量与那“理”的严整秩序是格格不入的。它深刻地展示了爱情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与束缚人们身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即“情”与“理”的冲突。杜丽娘的冲突对象实质上是“理”所构建的严整社会秩序,是沉淀于社会心理深层的牢固传统意识。应予注意的是,这种“情”与“理”的严重对立、冲突,《牡丹亭》没有在现实人世中予以展现,而是把它放置于一个超越现实人世的怪诞幻境中进行展现,即所谓“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1](《牡丹亭记题词》)。就在这个异乎寻常的过程中展现了“情”与“理”的对立冲突和杜丽娘追求理想的全部“至情”力量。
也正是因为杜丽娘的这种“至情”没有在现实环境中与“理”进行至深至烈的冲突,所以“至情”的呼号一旦从理想的幻境中返回现实人生,就显出手足无措的彷徨与迷惘,最后那于现实中铸造就的根深蒂固的“理”的意念重又于内心深处泛起:
[旦]姑姑,奴家死去三年。为钟情一点,幽契重生。……数日之间,稍觉精神旺相。
[净]好了,秀才三回五次,央俺成亲哩。
[旦]姑姑,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
……
[生]姐姐,俺地窟里扶卿做玉真。
[旦]重生胜过父母亲。
[生]便好今宵成配偶。
[旦]懵腾还自少精神。
[净]起前说精神旺相,则瞒著秀才。
[旦]秀才可记的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生]日前虽不是钻穴相窥,早则钻坟而入了。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
[旦]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1](第36出“婚走”)
为追求理想而冲击“理”的秩序的杜丽娘,在此却明确地维护起那个秩序了。丽娘的行动在幻境与现实两间的反差表现,让我们看到在她反叛行动中脖颈上那隐约晃动的枷锁和前行身影中的拘泥步态。丽娘虽然拥有冲破一切的“至情”力量,最终还是想争取父母对她的婚姻的承认,并鼓励柳梦梅去获取功名富贵,以争得社会规范的支持与承认。此时,那经过了多少努力和追求才获得清醒认识的“情”已彻底地向“理”屈服、回归了。所谓“鬼可虚情,人须实礼”,正反映出杜丽娘的“至情”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气馁。可见,丽娘自身的追求和完善是被圈定在封建秩序所允许的范围内的;她在肯定主体自身的追求和完善的同时,也求助于“理”所构建的社会功能和规范,还未能完全摆脱那个社会所信奉的正统观念和礼义规范。
而且,“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也反映出杜丽娘面对现实时对自己的“情”的不安。她努力寻找现实秩序规范对其感情的支持,并为此而努力踏上那个社会中一个闺阁女子习惯、稳妥而又安全的道路,如此才能让自己感到心安理得。于是乎,柳、杜的婚姻落入了“奉旨完婚”的熟烂窠臼;个性自由的追求步入了“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1](第39出“如杭”)的旧途。这种大团圆的情节模式与杜丽娘的人性觉醒及反传统、反模式的爱情追求是极不谐调的。传统的情节模式、大套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大小登科,一家团圆——是与守规范、喜模式的风气相适应的,也为当时众多作家所喜用。这是同讲究规范、严守法则的传统艺术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典文艺中的赋、诗、词、曲无不有谨严的结构形式,作家只能在这些规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艺术思维方式根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追求社会关系的秩序化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化,思想统一,和而不争,才能有利于巩固政治。审美意识上则倾向于中和之美。理学所构建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也极为关心封建伦常秩序、等级体制的实现[2](《宋明理学片论》)。这种大团圆的情节窠臼客观上间接地表现出对“理”所建构的等级森严秩序的维护。所以,尽管杜丽娘的“至情”锋芒毕露,含茹着激情,却并未超出传统的伦理秩序,以及对这种秩序间接的维护形式。这种“至情” 与规范的格格不入反映出情的冲击在面对现实秩序时的无奈、迷惘,反映出杜丽娘挣脱传统束缚而终又回落于束缚之中的必然心灵轨迹。
“情”的张扬是自由和个性的象征,是充满生命力的、积极的,它强调的是狂飙突进,对秩序的冲击和迸毁。这种情的激扬、狂放与过分的规范森严、整饬一致是不相宜的。自由、热烈、奔放的情的抒发与表现在考虑如何融进严整的表现方式时必然会削弱它的热度和冲击力,所以把这种激荡纳入平稳严整的情节结构模式,就在尖锐对抗冲击中形成了对“理”的缓冲,从而削弱了对“理”的世界的冲击力。可见,这个相对于整个规范来说的偶发变异,是在有序的规范中发生的。在这个极具普遍力量的规范中,“情”的冲击和热度在与那些严整的规范周旋的过程中最终被消耗殆尽。
二
幻境与现实的对立冲突,是汤显祖对理想的赞美,对现实的挣扎与反抗,但也正是这对立冲突,隐含着汤被“理”深深束缚的心态以及由之而来的困惑。
在汤一生的奋斗过程中,总是一边眷恋着“君恩未报难高隐”[3](p263)(《送王侍御以论耿公归蜀,侍御故吉州人》),吟唱着“云阁寸心终未绝”、“萎蕤意气复何云,径须垂晚立功勋”[3](p333)(《送刘玄子使归》);一边却又不断地感叹“人间惟有遇天难”[3](p527)(《达公忽至》),而要“便作羽毛天外去,虎兄鹰弟亦无多”[3](p788)(《恸世》)。激情与消沉、梦幻与现实的冲突一直未在他心中停止过。他在《牡丹亭》中描写出杜丽娘在虚境和现实两间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是丽娘在虚幻世界里任自己的情流飞泻、爱火沸燃;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中丽娘老成持重、知书识礼的闺秀,“不向人前轻一笑”,还魂之后,谈及与柳的婚姻,念念不忘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耿耿于怀的是夫婿的状元及第。这种矛盾在汤的身上也存在。他在让丽娘为爱情东奔西突的过程中无法为她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归宿,只好在现实秩序中为她寻觅一个自己认为合理谐礼的稳妥结局,并由这个安排而心安。杜丽娘那“情”的奔突力量在现实中的无奈处境,包含有汤显祖对其所信仰的“至情”的淡淡幻灭感。而这种幻灭感在他后来的《南柯记》、《邯郸梦》中弥漫尤甚。《南柯记》表达了“不须看尽鱼龙戏,浮世纷纷蚁子群”的人生虚幻观念;《邯郸梦》把人世上的所有“宠辱得丧、生死之情”都归之于梦幻,最后归结于“梦死可醒,真死何及”[5](p1262)(汤显祖《邯郸梦原叙》)的禅家偈语。“二梦”再也没有《牡丹亭》中那充满蓬勃生机的花卉春光,失去了昂扬向上的生命意识了。
更可注意的是,汤显祖在具有了进步的人性观念的同时,头脑中还滞留着很多传统伦理观念。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清晰地表达了他对戏曲功能的观点:
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然则斯道也,孝子以此事其亲,敬长而娱死;仁人以此奉其尊,享帝而事鬼;老者以此终,少者以此长。外户可以不闭,嗜欲可以少营。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3](p1127)
汤显祖在此公开宣称,戏曲应当为完善三纲五常,为维护封建教化服务。他还在《南柯记》中大谈女性的“三从四德”:“夫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而从子。四德者,妇言、妇德、妇容、妇功。有此三从四德者,可以为贤女子矣。”[4](第5出“宫训”)可见,传统的伦理道德所推崇的节妇义夫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典范。他在打破传统规范,撕扯伦理人格典范的同时,也想树立起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和典型,但在现实中一时又找不出。茫然四顾之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占了上风,原已模糊的影像又日渐清晰了。于是,当杜丽娘还魂回生后以“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的原则声明婚姻“必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遵礼守德的封建贤良女子被一度为汤所恶鄙、冲击的封建伦理规范成功地制造出来了。
“理”所构建的占统治地位的人的观念,极端主张压抑人的自然欲望,扩张人的伦理规范,引导人们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求自身欲望的合理满足,简言之:以“理”制“情”。这种一成不变的观念与封建专制统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普遍地、顽固地浸淫着封建时代人们的心理,使得人们的理想人格潜移默化地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就连徐渭、唐寅这样的狂狷之士,也写过节妇诗。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在以情抗理的激烈冲击中,也就时断时续地隐存着不少缓冲地带。所以,“情”与“理”的强烈冲突和尖锐对立,在《牡丹亭》中并未得到长久的持续。就在汤显祖秉持“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3](p1127)的原则构建理义中包含着性情的节妇义夫的过程中;在显示对“情”高度张扬同时也对传统伦理观念心许默认的过程中,杜丽娘也就慢慢地消融在“情”“理”合一的框架中了。三
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儒学为中心的整个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具稳定性的有序集合体,它具有极为充分的缓冲性、柔韧性。在较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老庄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悖乱、逆反、奇狂的行为和意识,对这个有序的集合体产生了不绝如缕的撞击,但都被这柔韧的集合体慢慢地消融化解。许多狂狷之士终其一生徜徉、拘囿于这个有序严整的集合体中,很多的意识、思潮也就如流星般闪现一时,最终以偶然的变异被消解,取得了和这一集合体的和谐与统一。
封建秩序在注视那些奔发的变异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消融,封建伦理道德继续潜移默化地发散、薰陶乃至积淀于民族心理中,成为人们一种意识的理念模式,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由于这个原因,《牡丹亭》乃至晚明爱情传奇对“情”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就拖曳着沉重的封建道德的重负;对一种人格的认定和评判,还是没有脱离封建伦理道德的参照系。于是,本应在人的性格中发生冲突的世俗人情和封建理念,在晚明传奇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上却获得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他们也醉心于这些和谐与统一。因为他们于前行路上瞻前顾后的步态中以及对理的妥协中,能让抑制的冲动获得暂时的释放,为情绪的平衡与中和创造条件,从而为能与传统伦理呼应而获得一种放松感和安适感。
这样一来,他们就牺牲了经过多少寻觅和抗争才获得的对“情”的鲜明认识,而去接受了严整模式对情的框定和挤压,如此换来了“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于是出现了“性情者,理义之根柢也”[5](p1357)(陈洪绶《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序》)、“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3](p1127)(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天下之贞女,必天下之情女”[5](p1353)(孟称舜《贞文记题词》)等观点。依此观点,出现了倡人欲而达天理的理想人格典范和众多遵礼守义的节妇义夫。
在这由“情”帜高扬而又渐趋萎缩的过程中,有剧作家由于头脑中难以抹去的传统底色而自我的瓦解和贬抑,也有极其稳定的传统意识的侵蚀和消解。因此,在“情”、“理”一度极烈对立之后,终于融汇为一,这是对封建意识的又一次复归,是以肯定和追求世俗生活、独立自由个性为表征的狂飙突进思潮的失败,是超稳定封建文化结构的自我调整和又一次销融成功。于是,负载着自由、个性等浪漫思潮的《牡丹亭》,在一度濒临与“理”所构建的秩序和意识决裂之际,又重新回到传统的正轨上来了。
但毕竟《牡丹亭》中由“情”所崩发的冲天火焰照亮了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鼓荡起了人性的新鲜空气,让众多呻吟于“理”的桎梏中的人们感到了自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活力;让迷失于“理”的黑暗中的痛苦灵魂找到栖息之地。“当日困于封建礼教,身受爱情苦恼的青年男女们,一旦看到这种作品,觉得只要情真,梦中可以找安慰,死了可以复活,这对于被封建礼教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的青年男女,在这一种作品的艺术感染上,正可疗治他们精神上的创伤,解放他们潜意识中的苦闷。”[6](p1004-1005)
它虽最终被“理”熔解掉,但热切的灵魂从未终止过对这一次人性觉醒呼声的回应①。
注释:
①清代的戴震、谭嗣同曾满怀悲愤地控诉了宋明理学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历史性的损伤。戊戌以来,从到邹容、宋恕,从陈独秀到吴虞、胡适,从鲁迅到巴金、曹禺,无论是《狂人日记》是《家》,也无论是巴金的《家》还是曹禺的“家”(《雷雨》)……都充满了战斗激情,都是以反理学作为基本主题的。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宋明理学片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3]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汤显祖.汤显祖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9.
[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第五篇:亲子活动中玩具选择的思考(最终版)
反思——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早教工具”
在众多的早教工具中哪些是我们为之有用、不可或缺的呢?而哪些却又是我们宝宝成长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呢?
第一、音乐
音乐亲子教育是在亲子教育中开发右脑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所有的右脑开发方法中被普遍认可的方法。从胎教中就可以开始音乐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中的音乐主要利用音乐中的不同的音质波段和节拍来影响人的大脑,让人的思绪、情绪和着音符波动而波动,从而调动右脑控制情商的部分得到激活和调动。因此大部分的亲子活动中都会有音乐的教育和培养。而我们知道的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就结合了中国宝宝的实际发展特点,主张在快乐的学习中提升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会产生疲劳。然而极具亲和力的音乐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有专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让一组5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听一首经典儿童古典音乐,如《小狗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时钟店》等一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广度比未经训练的孩子提高了4倍。有一句话叫“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证明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让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匈牙利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依倡导过这样一种教学法:先是让孩子聆听莫扎特、贝多芬或巴赫的古典名曲,孩子们可坐可卧,闭上眼睛,保持一种轻松状态,老师跟着节奏、随着音调的变化在一旁给他们讲解,直到乐曲终了。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跟着音乐讲解一遍。如此下来,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提升暂不用说,意外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语言能力比同等水平的孩子提高了许多。
利用音乐培养孩子的记忆力的例子有很多。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
音乐的作用如此巨大,但是我们成人却时不时的在犯一些错误,比如:选择的音乐不当——随意拿出音乐带就放给孩子听,不管他爱听不爱听、能不能理解。还有,根本不注意孩子的情绪。如孩子正在兴奋地玩耍时,让他听摇篮曲。再比如:只用语言将音乐的内容描述给孩子听,忽视让他自己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这就是教孩子欣赏音乐的方法不恰当问题了。还有一个是现代父母们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就是缺乏经常性——有空闲、情绪好时就教孩子欣赏音乐,忙或者情绪不好时就中断。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音乐、懂得音乐,明确音乐对孩子的作用。
第二、玩具
说到玩具大家都会想到蒙台梭利教育法,它的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直观的教具是儿童教育中的精华所在,在很多的亲子教育中都恰到好处的融合了蒙氏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和蒙氏中的很有特色的教具。
对于婴幼儿来说,生活就是游戏,婴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成长,而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能锻炼肌肉,促进动作的发展,启迪孩子的心智;孩子在游戏中,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失败,自由与规则,过程与结果,在满足玩的乐趣的同时,丰富了自己人格的内涵。
但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使用蒙氏玩具,也不是所有的早教场所就只有这个蒙氏玩具的,而且玩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玩具的类型不同,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同,对一个没有上学的孩子,玩具就是他们的教课书。孩子通过玩具去认识世界。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健康成长,我们要合理地选择玩具,最好的玩具往往是最简单、最普通、最便宜的,如七巧板、积木、皮球、布娃、长毛熊、白纸、蜡笔等。下面我就根据玩具产生的教育效果和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来对玩具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和分析。
首先是教育性玩具或称为益智类玩具。这是很多家长和早教师愿意选择的玩具,为什么?就因为它的教育性和益智性。如套迭用的套碗、套塔、套环,可以由小到大,帮助学习到序的概念。拼图玩具,拼插玩具,镶嵌玩具,可以培养图像思维和进一步的创造构思部
分与整体概念。配对游戏、接龙玩具等既能练手,又能练习动脑。
其次是动作类玩具。如拖拉车、小木椅、自行车、不倒翁,它能锻炼婴幼儿的肌肉,增强感觉运动协调能力。
第三是语言类玩具。现在提倡的是亲子阅读、早期阅读、美文阅读等等。成套的立体图像、儿歌、木偶童谣、画书,可以培养宝宝视、听、说、写等能力。
接下来就是一些建筑类玩具、模仿游戏类玩具以及科学类玩具等等。如积木,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既可以建房子,也可以摆成一串长长的火车,还可以搭成动物医院。总之玩具可以让孩子随心所欲地使游戏变化,充分发挥想象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每个学龄前儿童都喜欢模仿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不同人物,模仿不同的角色做游戏。因此,锅碗瓢匙;城市、街道、汽车、房子;娃娃与医院,玩具商店等,通过模仿,巩固和扩大见闻,了解家庭生活、社会的规则。
第三、环境
初生婴儿认识周围世界,和外界取得联系是通过感知觉来实现的,因此对婴儿的教育应着手于发展感知觉方面 的训练。所谓感知觉,是指人类通过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觉器官,对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各种特性的认识。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婴儿适当的刺激,锻炼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大脑等有关部分,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色彩天堂”。为了使孩子的视觉提早发展,可为他布置一个舒适的、色彩鲜艳的环境。如在婴儿睡床的周围,可为他挂一些红、绿、黄等色彩鲜艳的玩具或实物,放些鲜花或塑料花等;婴儿的衣服、被子等用品,最好也用不同颜色制成。当婴儿醒时,通过观察可刺激他的视觉,促使其功能的成熟。
其次,就是运动环境。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大小肌肉运动和全身的运动协调感知能力,亲子教育最主要的就是注重孩子早期智力和独立性的训练,所以在亲子活动中加入了很多感觉统合中的全身协调、大小肌肉运动等的内容,旨在开发孩子的早期感知能力。动作的发展增加了孩子对外界接触和观察的范围,可提高他们对外界认识的能力。
第三,就是自然环境。1岁以内的婴儿应经常到大自然中,如抱他们去公园或田野,看看绿色的世界,看看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可带他们去动物园看各种动物,或看家禽、小鸟等,提高婴儿观察的兴趣,发展其好奇心;经常可抱婴儿去看看商店中陈列的各种商品、画片、模特儿等,在观察的同时,对孩子进行亲切的解说。这样,不仅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视觉、感觉和听觉,丰富婴儿感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良好的心理发展打下基础。另外,经常在大自然中出现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和活动四肢,使婴儿的身体健康成长。
最后,就是人文环境。让婴儿多与成人交往,经常与孩子“说话”、“提问”,引逗他们发声和发笑;训练他们叫“爸、妈”等单音词,教他们做些简单的动作;给他们讲解画片的内容等。成人经常与婴儿交往,不仅使他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能使他获得一种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不仅孩子身心感到舒适、愉快和满足,而且婴儿的智力能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