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动式教学法类型及机制
互动式教学法及优点类型及机制
央视《对话》、、《艺术人生》、《实话实说》、等栏目收视率较高,节目深受大众欢迎,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这么三个因素:一是内容有“卖点”,紧贴生活实际。二是形式新颖,适合成人“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中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对话”,教师也不同于节目主持人,但有一条是相通的,这就是引导人、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不是“捏住鼻子硬灌”,那就要改革现行教育方法和手段。近阶段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互动式教学法及优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在一个字:“动”。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动,脑动、嘴动、手动,结果学生被动,神静、嘴静、行静,从而演化为灌输式,一言堂,“我打你通,不通也通”。而互动式教学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彼此交替,双向输入,多言堂,“我打你通,你打我通”,奏出和谐乐章。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互动式教学有四大优点:
1、发挥双主动作用。过去教师在台上滔滔然,学生在台下昏昏然,仅满足于学生不要讲话,遵守课堂秩序,“能否听懂”。现在教师学生双向交流,或解疑释惑,或明辨是非,学生挑战教师,教师激活学生。
2、体现双主导效应。传统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的权威性、思维方式、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学的深度、广度、高度“三维空间”受到挑战,教师的因势利导,传道授业,谋篇布局等“先导”往往会被学生的“超前认知”打破,主导地位在课堂中不时被切换。一个学生的主导问题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基调。
3、提高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组编码”,让学生认知。这虽是教师一种创造性劳动,但其教学效果有局限性。虽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在某些方面比教师有差距,但一百个学生有一百种方法,而且他们的思维不受定式的影响,对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大大超出我们所料。是我们固化的大脑不敢想过的。发挥学生的集体创造力、弥补书本知识不足,这是大有可为的。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可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4、促进双影响水平。传统教学只讲教师影响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作用。互动式教学是教学双方进行民主平等协调探讨,教师眼中有学生,在与学生交流中形成心灵的撞击与融合,观念的趋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发现其闪光点,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真正产生心理共鸣,观点共振,思维共享,影响共有。
二、互动式教学法类型及机制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符合时代潮流的方法,其基本类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严格地说,“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在日常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就目前而言,较成功的有五种方式可借鉴。
1、主题探讨法。任何课堂教学都有主题。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作文章就不会跑题、跑调,类似于基础教育的“主题班会”。其策略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最后教师作主题发言,也可请学生代表做主题发言。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缺点是组织力度大,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2、问题归纳法。将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的表现以及存在问题先请学生提出,然后教师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所学基本原理及知识。其策略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目的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快,缺点是问题较单一,知识面较窄,解决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3、典型案例法。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肯定正误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其策略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入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系统不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容量较小。
4、情景创设法。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场景。其策略程序为设置问题——创设情景——搭建平台——激活学生。这种方法课堂知识容量大,共同参与性高,系统性较强,学生思维活跃,趣味性浓,缺点是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要求高、调控能力强,学生配合程度要求高。
5、多维思辨法。把现有定论、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挑刺,提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掀起激情风暴,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明辨中寻找最优答案。其策略程序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答案往往没有定论,缺点是要求充分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师收放把握得当,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极高的分析探索能力。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事物只有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方能激活机体。“双向互动”关键要有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机制、学生的求知内在机制和师生的搭配机制。这种机制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互动式教学既不是课堂简单设问、提问、答辩,更不是课堂教学之余留下十分钟等待学生提问题、教师释疑解难,而是从根本上确立改革开放、教学相长、激活思路、讲究艺术、提高效果的教学新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需求,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第二篇:互动式教学法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女,江苏海门人。重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
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王 茜
(重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0)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学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并结合笔者在专业英
语、双语教学中的实践,提
出了基于学习目标、学生能力、学生人数、学生动机、学生需求和个性的互动式教学法的选
择策略,为教师科学、灵活、多样地
选择教学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专业英语;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09)06—0093—02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在《教学过程部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互动式教学
法成为了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热门话题。笔者根据
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互动式教学法及其在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
育”的过渡,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
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业已成为高校办学的首选,高
校的教学模式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
求,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大胆的创新。《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亦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
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
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以“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
考试、轻应用”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早已不
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弊端。这
种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师自始至
终完全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师讲、学生
听”这种封闭式的单向交流过程来完成知识的传
授。学生则围绕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被动地接
受知识,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
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这种教学模式无助
于学生知识应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组织设计教
学过程,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教
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教师要设计教与学,学生也要积极参与;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互换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再通过教学强化学习效果。这
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作用,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
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
挑选出最适合学生的那一种。一般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即学习目标、学生需求和
个性、学生能力、学生人数、学生动机。
1.基于学习目标的选择策略
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三个独立的领域:技能、知识
和态度。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笔
者在讲授专业课《管理沟通》和《国际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的双语教学中,探索出了以下基于不同学习
目标的选择策略。
其一,案例法是以灌输知识为目标的最佳选择,可精心挑选案例进行讲解,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
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可充分提高学生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游戏法也能增加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分析团队中各种角色的涵义时,笔者组织了课堂游戏(哑巴和聋子投掷乒
乓球),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总结出团队角
93的重要性。
其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是以改变态度为目
标的有效选择。笔者在讲授劳资关系纠纷一节时,设计了几个劳资纠纷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员工、工会代表和管理层参与解决劳资冲突的谈判。学生
通过对真实场景的模拟体验,锻炼了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学会了换位思考。
其三,示范法是以传授技能为目标的有效途径。
为了训练学生的沟通技能,笔者运用先进的教学设
备,如多媒体、投影仪等,选取播放有关沟通的常见
误区和日常礼仪的教学短片,并配合图示和自我示
范,让学生去分辨各种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此
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比赛,让学生
自己评判,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录像设备,记录
学生的真实表现,为学生审视自己提供一面镜子。
表1总结了基于学习目标的选择策略
表1基于学习目标的选择策略
目标以传授技能目标以灌输知识目标以改变态度
任务法
示范法
个人练习法
个别(或班级)指导
课外自修
实验
影像
案例法
研讨会
个人学习
问题解决法
讲授法
答疑法
头脑风暴法
游戏
讨论会
辩论赛
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
一对一辅导
2.基于学生需求和个性的选择策略
学生需求和个性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二是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
首先,不同的教学方法代表了教师控制度或学
生参与度的不同,教师需要了解不同教学方法中学
生的参与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选择。
例如,在讲时间管理一节时,如果按照讲授法,则由教师一人主讲,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但是,如果
教师在讲之前,先让学生每个人记录自己一天的活
动,并对自己花在每项活动上的时间进行分析,且思
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技能,然后教师组织学
生小组讨论,总结一些规则。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介绍时间管理专家们的理论和方法,并让
学生将自己总结的规则同专家们的观点进行对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将课
堂上的知识同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且通过
讨论、辩论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专业英语的教学可以考虑更多学生参与的教学方
法,如组织有争议的相关专业问题的英语辩论赛和
陈诉个人观点的演讲赛等。
其次,教学方法的不同选择,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Honey andMumford(1986)将人的学习
风格分为四种:
活动型:喜欢现时的、直接的经验并对短期问题
作出反应;
思考型:喜欢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各个方面;
理论型:喜欢规则、理论、模型等富有逻辑性的概念;
实用型:喜欢寻求新的想法并且愿意尝试。
笔者在专业英语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根据
所讲题目的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短小的测验,了
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和应对风格。例如,决
策风格测试、认知风格测试、应对技巧测试以及学生 的价值观、动机和性格的测试。测试数据一方面可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组建学习小组和一对一的辅导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3.基于学生能力的选择策略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学习目标、学生
需求和个性外,还应考虑学生对该教学法的接受
能力。
例如,笔者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采取分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外,辅以英语听、说能
力的基础训练。随着学生专业词汇量的增加,过渡到
第二阶段,重点加强阅读和翻译技能的训练。同样在双语教学起始阶段,采用以汉语教学为主,适当渗透
英语的教学模式,即用英文板书,概念、定义和问题的 描述等用英语讲授,对重点、难点则用中文讲解。经
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言和专业能力都有所增
强,再过渡到汉语和英语并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在英语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还有基于学生人数的选择策略。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按学生的英语水平分班或
分组,因材施教,实施小班教学。
3结束语
相较于传统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赋予了许多
新的内涵。它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
效的开发。
但是,互动式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容
易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对实践
活动中规律和学习成果的总结,导致偏离教学目标而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
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时光等.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西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0).[2]王春茹等.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增刊,2005(09).[3]王强.在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J].辽宁教育
研究, 2004(08).[4]朱晓东,李田.论互动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
与职业,2006(23).[5]Reece I, Walker S Teaching Training and Learning: a practical
guide, BusinessEducation PublishersLimited,2000.94
第三篇: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
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
一、引论
对村干部角色类型作了最好概括的,当属吴毅教授,他认为,以代理人和当家人作比喻,来描述实行村民自治以后村干部处境有一定道理,问题是,这种描述有些忽视农村复杂的动态事实,尤其忽视了村干部作为一个能动主体的行动能力与倾向,这个意义上,用经纪模式来比喻村干部,可能会更准确地将村干部作为
能动的行动者的一面概括出来,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村干部在村民自治中的行动。经纪模式依据村干部行动的取向,可以分为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赢利性经纪的目的是利用所处位置谋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保护型经纪则因为村庄文化网络所构造出来的公共空间,愿意从面子和社会关系方面获取收益,而不是仅仅考虑个人经济收益的最大化。经纪模式的问题是,无论是充当赢利型经纪还是保护型经纪,村干部都会积极行动。而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却是村干部消极对待各项事务,即不积极代理,也不主动当家,而成为村庄秩序的守夜人甚至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撞钟者”[1]。
村干部扮演何种角色,与其动力机制有密切关系。如果村干部既无预期的经济收益,又无预期的社会收益,村干部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积极的能动者来扮演角色,他们即使在当村干部,也大都消极无为,也就成为吴毅教授所说的撞钟者。
从当前学术界对村干部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主体的思路依然是从村委会组织法等制度性规定来设想村干部的行为特征,缺乏从村干部这个主体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样讨论村支部与村委会这两个主要村级组织的关系,就容易看到制度设计上主要对上负责的村支部与主要对下负责的村委会之间的冲突,典型如樊平在一篇报告中分析的,如果不考虑村干部的个人品质,则作为宏观管理方面的村级组织的上级组织往往强调加强体制性权力建设即农村党支部建设,农民则行使民主权力积极参加村委会选举,加强村落内生性权力建设,村支部和村委会从而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2]。这样讨论的结果,就会侧重于变更制度,而忽视制度运作中的人。但实际上村干部不是制度的木偶,村干部的实际行为特征与制度安排差异极大。只有从理解村干部的实际行为出发,我们才能够较好地解释村两委关系、乡村关系,并因此理解当前乡村治理的现实。
要理解村干部行为的动力机制,就必须将讨论回归到具体的村庄而非仅仅制度之中。事实上,因为村庄本身的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村民与村干部关系及村与乡关系的差异,而使村干部在扮演角色上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差异。地域性的村干部扮演角色的差异,又反过来影响乡村关系,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并因此影响着乡村治理的状况[3]。
二、村干部的动力机制
作为行动主体的村干部,要么因为经济性的收益,要么因为社会性的收益,而积极行动,如果什么收益也没有,村干部就不会按照制度(尤其是自上而下实施的制度如村委会组织法)行动。
1、社会性收益。
所谓社会性收益,即村干部可以从职位中获得的表达性收益,诸如获得在村庄的声望、权威,具有面子,实现个人的政治社会抱负等等。这方面的收益不同于经济收益,或者说主要不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上的好处。若作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声望和面子,二是实现个人政治社会抱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极少数例外[4],村庄精英不会为实现个人政治社会抱负而当村干部。在当前体制下面,村干部本身也的确缺少实现政治社会目标的空间,以致那些希望实现个人政治社会抱负村民的前途困境重重。这就是说,从社会性收益方面,构成村干部动力机制的,主要是声望和面子方面的收益,村庄精英从村干部这个职位上获取公共决策和公众人物的地位,从而满足了他们表达性的需要。
表达性的需要是在文化网络中实现的,离开了文化网络或者离开了村庄生活的意义系统,就谈不上表达性或社会性收益。
声望或面子,来自村庄其他村民的尊重。村庄文化网络越是紧密,声望或面子会越发重要,村民精英就会越发在文化网络中追逐。村干部作为一个公共职位,可以做出一些影响其他村民的决策及行动,追逐声望和面子的村干部,就会利用此职位赋予的各种权力和可以调动的各种资源,来满足村庄生产、生活和娱乐的需要。追逐村庄声望与面子的精英们的机会成本很高,他们当村干部,大都不会在乡村关系中偏向乡镇,而损害村民的利益,他们会从村庄长远利益出发,慎重决策与行动。
但是,如果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中,强烈要求村干部做出损害村民长远利益从而影响村干部在村庄声望与面子的事务,则那些机会成本很高的村庄精英可能离开村干部的职位,而由那些机会成本较低的普通村民来充任村干部职位,这些普通村民充任村干部,既可能是因为经济收入,也可能是希望从以前不敢想象的村干部这个公共职位上获取公共人物的声誉。在内部团结较强的村庄,希望从村干部职位获得面子收益的普通村民,很快便会陷入乡镇行政要求与村民集
体意愿相冲突的漩涡之中,他们什么也无法获得。而当村庄内部团结较弱时,村干部可能满足乡镇行政要求,却不能从村民那里得到尊重与声望。他们仅仅是作为公共人物登上了村庄的舞台——这或许也是一种表达性的收益。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那些传统文化保持比较完整,宗族组织较为健全的农村地区,村干部较为看重社会性的收益,原因在于村庄具
有密集的文化网络,并因此具有自主生产价值的能力。无论原因如何,在一些地区尤其在传统文化保持比较完整的农村地区,村干部职位可以带来社会性收益,是没有疑问的。
问题是,当看重社会性收益的村干部,面临着严重的乡村利益冲突,或者与村干部设定的制度安排使村干部难以从村庄中获取这种社会性收益时,村庄精英就会退出村干部职位,而可能由普遍村民乃至村庄地痞充任村干部的职位。
2、经济性收益。
所谓经济性收益,主要是指功能型的收益,即村干部可以从职位中获得多少经济收入,包括因为扩大社会关系而带来的潜在收益,和担任村干部,而可能被选拔为国家公务员的预期收益。
在当前村民自治体制下面,村干部向上升为国家公务员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因此,这方面的潜在收益已不存在。而向上升为公务员,在建国后的大部分时期曾是村干部职位最大的动力。
为扩大社会关系尤其是与上级各方面的联系,而担任村干部的例子,集中在那些乡镇掌握着各种资源和特批权力的地区。举例来说,在温州农村,村干部可以与乡镇政府及各种上级机构建立联系,从而有利于村干部个人企业获取更好的生存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监控,少缴税费等等。再如在中西部农村,仍然存在村干部借与乡镇的关系,来获取信息乃至特权,从而获得经济好处的例子。如因为与乡镇比较熟悉,而比较容易获取一些特殊行业的营业许可等。
不过,以上无论是向上作为公务员的潜在收益,还是从与乡镇关系中获取潜在收益的机会,都已不再是当前农村村干部主要的收益来源,以下我们重点讨论村干部从职位上可以获取的直接经济收入。
村干部直接收入,包括正当的职业收入,主要是村干部的工资收入,也包括寻租收入,主要是村干部从职位上获取的各种灰色收入。特别是在乡村关系不配套,农村财务不健全,农民组织能力较差的地区,村干部利用职位寻租一度成为中国农村普遍的现象,并因此造成严重后果。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在绝大多数的农村,村集体经济几近于无。20世纪九十年代初,自上而下号召消灭空壳村,事实上,到了九十年代末,全国绝大多数村都负债累累,既无积累也无负责的空壳村反倒成为难得的好村。在集体经济没有收益,而乡镇又不承担村干部报酬的情况下,村干部报酬大多依托于村一级的“三提”(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作为一项政策,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农民负担不得超过农民纯收入的5,这个5,包括“三提”和“五统”。“五统”归乡镇使用,“三提五统”中,“五统”经费一般不会少于“三提”,村干部的工资收入,主要来自“三提”中的管理费,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村干部的年报酬在1000—3000元之间,中部地区较高的村干部报酬,可以达到每年5000元。
如果村干部每年可以有5000元有保障的工资收入,考虑到村干部仍有时间从事其他经营性的事业包括务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致不会存在问题。如果在5000元收入以外,村干部还可以利用制度不健全的机会,寻找一些灰色收入,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更高。
村干部寻找灰色收入的机会,与村干部希望从职位上获取收益的类型(是否看重社会性收益),与村干部在村庄的地位(是否村庄精英),与村干部报酬是否有保障,与乡镇对村一级政务的期待及这些政务执行的难度,与农民的组织能力尤其是反抗能力,与农村财务制度(尤其是实行村民自治以后,农村财务到底应该是村帐乡管,还是民主理财)等等,都有关系。在缺乏社会性收益的情况下,村干部正当及不正当收益越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越高,而在正当不正当收益都很少的时候,村干部会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就全国大部分农村来说,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村集体虽然收入较少,但村级负债不多,村干部的工资虽然不高,因为可以从农民那里收取比较稳定的“三提”而有保障。到1995年以后,农村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方面,自上而下要求农村消灭空壳村,各种调整产业结构及兴办村办企业的方案迅速出台,逼民致富成为时尚;另一方面,各种自上而下达标升级工程快速增加,农民负担因此迅速增加,向农民收取税费成为乡村两级的主要工作,几乎所有这个时期的农村调查都证实,收粮派款成为乡村两级最为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工作。
收粮派款离不开村干部的积极参与,而如果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村干部就不会积极协助乡镇收取税费。乡镇为了完成各种自上而下的达标升级任务(也可以借此来获取工程回扣,乃至主动为获取回扣而上马政绩工程),便对村干部在完成乡镇安排的任务时,搭车收取各种费用,捞取各种灰色收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乡镇越要向农民收取更多费用,收取费用的难度越大,乡镇便越是会默许(越来越痞化的)村干部捞取更多的灰色收入。
事情总有一个极限,农民无法承受无限增加的负担。乡村为了收取税费而不得不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包括村干部因为收税费困难而预期有越来越多的灰色收入。当村干部还可以利用村级组织既存的信用担保(高息许诺)借款上缴时,乡村合谋不会破产,而一旦村级组织高息许诺不能兑现,村级组织信用破产时,乡镇收取税费及村干部获得高收入,便会双双落空,这时候,留下来的便是双重后果:村级突然出现巨额负债,村干部高收入不再,因此动力不再。乡村关系的有效维系便会出现问题。这种描述,正是自1995年以来的中部绝大多数农村的现实。
三、村干部的角色类型
以上讨论了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以此动力机制为基础,我们可以较好地讨论村干部的角色类型。
从以上村干部动力机制的讨论来看,村干部动力机制可以有以下四种组合:
A、社会性收益为主,经济收益为次。
换句话说,村干部因为看重声望和面子收益,而担任村干部职位,这样的村干部,一定会有动力充当村庄利益的当家人和保护人,也因此构成所谓保护型经纪。
因为当村干部的社会收益较大,当村干部职位由乡镇来选择时,或者说要由乡镇来决定村干部任免时,村干部的角色扮演会有一些混乱。如果乡镇十分强大,以至不顾村庄的要求,任命那些村庄不欢迎的巴结上级的人为村干部,则这个村干部在村庄得不到承认,他会被村庄边缘化。这样的村干部,一定不会是村庄精英,因为村庄精英不愿破坏自己本来在村庄已有的声望和面子。但是,那些村庄边缘人物则可能愿意担任村干部,以期从中获得他们以前一直期望但从来没有现实可能性的公共职位,并因此期望获取以前一直附着在这个公共职位上的声誉。
村庄边缘人物出任村干部,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如江西、福建等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南方农村。即使如此,村干部也不得不照顾村庄利益,因此出现村干部与村民共守村庄秘密的情况。
而在乡镇较弱的时候,乡镇不能不顾及村庄本身的要求和倾向,从而不能不选择那些受到村民欢迎的村庄精英来担任村干部。这样任命的村干部,当然会处处注意充当村庄利益的代言人,乡镇难以在村庄实施任何脱离实际情况的政务。那些脱离村庄实际的达标升级工程,因为没有村干部的鼎力相助,而总是流于计划。
小结以上讨论,当村干部主要看重社会性收益时,村干部一定会充任村庄保护型经纪的角色。当乡弱村强时,情况更是如此。而当乡强村弱时,情况略为复杂:充当保护型经纪的村干部竟然可能是以前的村庄边缘人。
B、以较高正当报酬为基础的动力机制,社会性收益较少且灰色收入的空间很小。
这样动力机制的村干部,因为工资收入很稳定且较高(相对于当地预期),村干部职位对村庄精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人竟相争夺村干部职位。在乡强村弱的情况下,村干部愿意充当乡镇在村一级的代理人,为落实乡镇政务而努力工作。而如果村民自治制度借村民强有力的一致行动能力(村庄社会关联度较高)而有效运作,或者村庄具有一定的抵制乡镇的能力,则村干部会竭力在乡村之间寻求平衡。村干部既是代理人,又像当家人,综合起来,似乎是乡村的中间人。
因为工资收入较高,村干部会对乡村治理实际制度有着敏感的反应。乡村治理的实际制度不仅与国家颁布的成文法及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相关,而且与乡镇行政能力与村民组织化程度的相对处境有关,乡村治理的实际制度安排,往往是乡和村凭借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进行博弈的结果。
正是因此原因,同样的村民自治制度,及同样有保障的对村庄精英具有吸引力的村干部职位,在不同地区却有着十分不同的实际运作结果,也就使村干部扮演出不同的角色。强有力的乡镇政府,使村干部成为自己在村庄的忠实代理人。而如果村庄本身可以强有力行动起来,尤其是那些想当村干部的精英(以及村庄地痞)动员他们可以动员的全部村庄资源,利用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制度安排,来选举与乡镇意图不相一致的人担任村干部,则乡村之间的紧张,就可能以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既有的冲突展开,也即前述樊平所述体制性权力与内生性权力的冲突展开。
C、村干部主要报酬来自灰色(及非法)收入。
如果捞取灰色收入比较容易且收入较高,村干部职位的吸引力就会很大,村庄精英或者利用村民自治制度(村委会选举),或者是走乡镇行政关系的上层路线,来谋求村干部职位。因为灰色收入几乎不可避免地与村民利益有冲突,因此捞取灰色收入的村干部不会受到村民的欢迎,村民或者充满对村干部的愤怒,因此连续上访告状,或者表现出对村庄政治的无奈,对村庄选举显得冷漠。具体地讲,在社会关联度很高的村庄,因为村民强有力的团结,必然产生对村干部面子收益的压力,而使村干部不敢放肆从村庄捞取灰色收入,如江西、福建的例子。在小群体行动能力较强的村庄,则容易出现连续上访告状的情形,如河南和皖北的例子。而在农民极其分散的村庄,村民则可能表现出对村庄利益受损的惊人冷漠(及无奈),如湖北荆门及东北的例子。也就是说,在社会关联度高的村庄,村干部捞取灰色收入的机会很少,出现村干部以灰色收入为主要收益的地区一般是社会关联度低的村庄。
在乡镇不能为村干部提供稳定的正当报酬,而乡镇又有大量政务要求村干部协助时,乡镇几乎没有选择地对村干部捞取灰色收入的行为保持沉默。假如乡镇无求于村干部,乡镇可能在村民轮番上访的压力下,对村干部的不良行为进行查处。在村民表现出无奈而冷漠的地区,具有责任心、考虑乡村治理长远格局的乡镇行政,也不会对村干部捞取灰色收入的行为听之任之。不具责任心,甚至乐于从村干部捞取的灰色收入再获好处乡镇负责人,则依然会默许村干部竭尽所能将可以捞取的好处全部捞出。
以上讨论村干部以灰色收入作为主要报偿的情况,可以列出三个要件,一是村庄整体团结解体,村庄不能提供强有力的阻止村干部捞取灰色收入的行动及舆论能力(尤其是与声望、面子等价值生产有关的舆论能力),二是乡镇有大量事务(尤其是收取税费)有求于村干部,而无法提供正当的工资收入,三是乡镇主要负责人热心从村干部捞取的灰色收入中获得再分配好处(典型之一是乡镇主要领导人借子女婚嫁、父母丧事来敛财)。
D、村干部即无法获取社会性收益(村民认为在市场经济政策下,只有傻子才愿当村干部),又无稳定(较高)正当的工资收入,且很少有捞取灰色收入空间的情形下,村干部职位吸引力就很差,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严重不足,那种由制度规定的村干部角色扮演,几乎不可能实现。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前一种村干部以灰色收入为主要收益村庄的自然延续。当村庄负债累累,村集体所有财产都已变卖一空之后,村干部就不再有捞取灰色收入的空间,村干部职位因此变得不再有吸引力。这时候,村干部就成为既不对乡镇负责,又不对村民负责的消极“撞钟者”。
总结以上讨论,我们事实上在村庄类型,村干部的动力机制及村干部角色扮演中寻找到以下一些相关关系:
1、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较强,村干部可以从村庄获得社会性收益的乡村,村干部一般会较为固定地扮演保护型经纪。
2、村干部职位的社会性收益较少但有可观正当经济收入的乡村,村干部较为忠实地以正式制度(以及乡村在正式制度安排基础上博弈产生的实际制度)作为自己扮演角色的依据。在村民自治制度下,村干部动摇于代理人与当家人之间。
3、村干部既无社会性收益,亦无可观的正当收入,灰色收入空间又很小的乡村,村干部乐于扮演“撞钟者”的角色。
4、村干部收益主要来自灰色收入的乡村,村干部可能扮演任何角色,但这些角色与实际的角色要求并不相符,他们利用这些扮演的角色来谋取好处,他们也就是一些赢利型经纪。
四、村两委关系与乡村关系
正是村干部动力机制及角色扮演的差异,构成了村两委关系及乡村关系的不同类型,从而也就构造出了乡村治理的不同类型。
在村民自治制度安排的背景下,村两委关系的一般图景,被描述为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代表村民利益,而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产生的村支部更多代表乡镇行政的利益,共同在村庄场域展开竞争,形成合作[5]。因为《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支部在村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即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一规定与人民公社成立以来一直存在的村支书是一把手的惯例相结合,就形成了村支部与村委会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决策与执行的关系。等等。
正如前述,我们曾指出:“无论村支书还是村委会主任,他们都不是原则和理论的产物,而是有着私人利益和受制于既定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个人。现实的情况较理论解释复杂得多。第一,虽然村委会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但作为村委会上级的乡镇行政有足够的办法来让村委会的干部服从自己;第二,虽然村支书更有服从上级指挥的理由,但因为村支书大都是本地人,他们现在和将来都要在本村生活下去,他们便不愿意在工作中充当不受村民欢迎的上级代理人形象。他们习惯于指挥村委会主任——这个过去一直是二把手的人去做那些得罪人的事情;第三,集体经济状况也是一个关键。不明确的产权规定使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资源成为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及他们背后的各自利益群体相互竞争乃至冲突的导火索。贫弱的集体经济则甚至让人失去了当村干部的积极性,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之间缺乏让关系紧张起来的经济理由与内在冲动;第四,村庄本身的性质也会对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有些地方,民主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只是村民用以抑制权力欲膨胀的村支书权力的一种手段。在另一些地方,村民选举村委会主任只是为了自己家族或社区的荣耀或面子”[6]。
我们因此依据村干部职位经济收入的多少和村庄是同质还是异质,区分出四种的可能的村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类型。我们认为,在村干部职位经济收益较高而村庄同质程度也高的情况下,村庄精英竞争村干部职位,村民选举产生维护自己利益的村委会,而乡镇必然安排代理自身利益的村支部。也就是说,村两委关系沿着制度安排的线索展开。但是,在村干部职位收入较高,但村庄具有异质性特征,比如分为两大宗族,则一个宗族的人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乡镇就必须安排另一个宗族的人担任村支书,这样的村两委关系远比前一种复杂。
我们还指出,令人忧虑的是,“因为缺乏经济上的吸引力和地痞无赖可能广泛占据村干部职位,在A类村中的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受规则的约束,而成为表现利益群体和个人暴力的场所”[7],“若不改变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和改变村干部的经济处境,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关系会越来越向无序斗争的方向发展,而非沿着乡镇政权和村民群体对立的方面发展”[8]。
而如果我们从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来讨论,则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描画出村两委的关系。
1、村干部注重社会性收益的村庄。
在注重社会性收益的村庄,无论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如何产生,他们都会取向于充当保护型经纪,并因此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其中可能的差别是:村支书和村主任可能代表村庄不同部分村民的利益,而在村务决策(有时直接就是村干部位置所带来的本族本派的荣誉和面子)中有所对立。
2、村干部有稳定工资收入的村庄。
以可观的正当报酬作为村干部主要收益的村庄,村干部愿意敏感应对制度(包括乡村博弈产生的实际制度安排)。这个时候,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会有两种有所差异的表现,一种是村民一致行动能力较强,可以较为有效地按照村庄利益的标准选择村委会干部,则这类村庄的两委关系,会与本节开头所描述村两委关系的一般图景相合。如果村民过于分散,难以形成一致行动,或者村庄精英有能力依据自身利益来扭曲村民对村庄利益的表达,则无论村委会是否选举产生,村委会都缺少与村支书对抗的理由。在强有力的乡镇行政主导力下面,这类村庄的村委会作为村支部决策的执行者,共同完成乡镇行政安排的有时明显损害村庄利益的事务。
3、村干部报酬主要自来灰色收入的村庄。
当村干部的主要收益来自灰色收入时,村干部一定不会与乡镇行政对抗,无论村支部还是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原因是,村干部的灰色收入一定会给村庄带来损害并引起村民的不满,因此村干部尤其指望乡镇行政保护自己的灰色行为。村干部为了获得这些灰色收入而从两个方面向乡镇示好:一是坚决地执行乡镇安排的各种政务,即使这些政务明显损害了村庄利益。二是向乡镇主要负责人行贿送好处。乡镇行政在政务可以得到推行时,也愿意对村干部不良行为不闻不问。村两委之间即使有矛盾,也是因为分赃不均产生的矛盾,而非依照制度安排展开的矛盾:虽然他们有时会援引制度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4、村干部缺乏任何有吸引力报酬的村庄。
当村干部甚至不能从村庄捞取灰色收入时,村干部职位不再对村庄精英有吸引力,由地痞充斥的村干部职位,使村两委关系变成单纯的利益争斗,村两委关系向无序方向发展。
与村两委关系有相似之处,乡村关系也因为村干部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从当前乡村关系的一般图景来看,乡与村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或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乡镇党委与村支部)。
只有理解了村干部的动力机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实践(而非仅仅是制度安排)中的乡村关系状况,具体地说,只有那些生活在村庄中的村干部并不深受村庄舆论压力(社会性收益较少),且正当收入较高时,村干部的行为才会按照以上一般图景的预期展开,而如果村庄自主生产价值的能力很强,因而村干部社会性收益很高,或村干部不仅无法获得正当的预期收入,而且没有捞取灰色收入的空间时,村干部(无论村支书还是村委会主任,无论选举的还是任命的)没有理由按照乡镇行政的要求行动。乡与村之间脱节了。当然,这是两种不同的脱节。
而如果村干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灰色收入,无论制度如何安排,村干部都会产生与村庄本身的脱节,而向乡镇行政靠拢。即使是选举产生出来的村委员主任,也会很快靠向乡镇行政,期待在任期之内多捞取一些收入,并期待利用村民的分散来收买其中一些村民,以延续下一个三年任期。
以上提供的乡村关系,显然较一般理论图景要复杂。要理解如此复杂的乡村关系,就需要进入对村干部行动的动力机制的理解之中。问题是,每一个村干部的动力机制都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仅仅在微观行动者的层面来讨论问题,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农村宏观的状况。因此必须对村干部动力机制及角色类型的宏观原因进行讨论。
以上讨论已经提供了这种宏观讨论的线索,择要有二,一是村干部的社会性收益来自村干部生活村庄的价值生产能力,来自村庄社会关联度的高低,具体如传统文化、宗族组织等等。这个方面的关键是村庄的价值生产能力,范例是宗族组织是否存及行动能力,区域如江西、福建等南方农村普遍存的宗族村庄。二是村干部是否有有保障的正当收入来源。没有正当的可观收入,在村庄缺乏价值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村干部的行为将造成对农村长期的严重损害。
以下我们来讨论乡村治理的理想类型,并以区域状况来验证之。我们还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经验指标来作为验证乡村治理类型的标准。
五、乡村治理的类型与素描
如果我们希望不仅理解村级治理的状况和原因,而且希望知道乡村治理的整体状况,我们就不能不将对乡村关系的讨论包括进来。通过讨论乡村治理的类型,可以清晰看到以上讨论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的相关性。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乡村治理,即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乡村关系状况[9],事实上这三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具体地,我们可以根据村庄价值生产能力强弱,将乡村治理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具体就是,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强的地区,无论村干部是否有足够的正当报酬,村庄必然具有较强的内生秩序的能力,并因此决定了乡村治理的整体面貌为内生秩序型的乡村治理。而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弱的地区,则因为村干部报酬来源的差异,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是村干部有足够正当报酬的情况,因为村干部有正当的报酬,村干部对正是制度的反应应该较为敏感,乡村秩序可以正常维系,这种情况下的乡村治理可以称为外生秩序型的乡村治理。第二类是村干部无足够正当报酬,但能够捞取非正当好处的情况,因为村干部有收益,他们就有行动的动力,因为收益的非正当,他们的行为会引起村民的不满,他们又要获得乡镇的庇护,这种情况下的乡村治理可以称之为乡村合谋型的乡村治理。第三类是村干部既无足够正当报酬,也无法捞取非正当好处的情况。因为村干部既无社会性收益,又无经济型收益(哪怕是非正当的收益),村干部就不会有应对制度的积极性,而会成为消极无为的“撞钟者”,这种情况下的乡村治理可以称之为无序型的乡村治理。以下分别展开讨论:
1、原生秩序型乡村治理。
展开来讲,就是村庄具有很强的原生秩序的能力,这种原生秩序的能力不仅表现在村庄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方面,也表现在生产价值的能力方面。因为村庄具有生产价值的能力,就使村庄精英为了获取社会性收益,而愿意出任村干部,这些为了获取声望与面子而出任村干部的村庄精英,一定愿意充任村庄的保护型经纪。乡镇行政为了加强向村庄的渗透,愿意任命一些村庄边缘人物来获取对村庄的控制,但这些村庄边缘人物即使在人民公社时期,也要遵从村民的意愿,要么冒着与全村人对抗的风险。在当前体制下面,乡镇任命边缘人物来掌控村庄,更加没有可能。
在这种乡村治理类型中,乡镇行政的种种达标升级要求,在村一级都缺乏落实的帮手。明显有损村庄长远发展的乡村行为,不可能在这类乡村出现。也因此,村一级一般不会有因为自上而下的要求而建造的各种达标升级工程,除非办村办企业失败,村一级一般不会有太高的债务,乡镇行政不能从村民手中收取不明不白的费用,因此乡镇集镇建设,不仅缺少那种以农民负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各种站所办公大数,而且乡镇政府办公的地方也很陈旧[10]。
因为村干部在乎社会性收益,村干部正式的工资收入不会太高,灰色收入几乎没有。村干部不会贿赂乡镇主要负责人,他们也不会以完成乡镇政务来取悦乡镇行政。因为乡镇财政缺少额外向农民多收的预算外收入,村干部也不会向乡镇送钱送物,乡镇干部也大多在正式工资以外,少有意外之财,乡镇干部因此不象“国家干部”,乡村关系较为温和,乡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等。乡镇负责人也很少是那种武断、粗暴型的气质(这样气质的乡镇干部,根本无法在村一 级开展工作)。
2、次生秩序型乡村治理。
展开来讲,就是村庄缺乏原生秩序的能力,村级治理状况较多受到成文制度及乡镇行政的决定。村庄缺乏生产价值的能力,村庄精英不能从村干部职位上获取足够的社会性收益(声望和面子)。不过,因为村干部可以获取较为可观的正当经济收入,村庄精英竟相争夺村干部职位。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一部分村庄精英走村民直选的下层路线,竭力获取村民的支持,在协助乡镇行政工作时,不愿(也不敢,因为他们愿意长期当这个有着稳定收入的村干部,因此担心村民下次不选他)得罪村民,也不会因为乡镇的要求,过份损害村庄利益,而另一部分村庄精英则走上层路线,通过乡镇行政支持来获取村干部职位,这部分走上层路线的村干部与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会在若干事务的决定与执行方面有所差异,但即使是走上层路线的村庄精英也不愿意冒着村民强烈抗议的风险,去做有损村民利益的事情。这个意义上,即使走上层路线的村支部与走下层路线的村委会之间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也会表现得较为温和。
因为村干部有可观的稳定收入,乡镇行政要求村干部办理的政务,只要不是过于艰难,村干部一般都会照办。乡镇行政负责人在乡镇关系中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村干部的行为因为有长远预期,而较为稳健。但是,如果乡镇行政不断将超过村庄要求的各种任务向村级下达,明显损害村民利益的政务会使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稳定收入从而愿意表现稳健的村干部,在乡镇行政要求和村民意愿之间无法找到中间缓冲地带,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以村支部和村委会对抗为表现的乡村冲突。
3、乡村合谋型的乡村治理。
当村干部职位既不能获取社会性收益,又没有可观的正当经济收益时,村庄精英不愿竞争村干部职位,在任村干部因为缺乏稳定的预期收益,而倾向利用手中可能权力来谋取短期收益,尤其是利用村庄现实及可能的资源,来捞取灰色收入,由此造成对村庄的毁灭性损害。
村干部不能获取社会性收益,其含义之一就是村庄缺乏价值生产能力,村庄社会关联度低,因此,村民缺乏从道义上及组织阻击村干部捞取灰色收入的能力。在缺乏有保障的正当经济收益的前景下,村干部倾向以非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收益。因为村民阻击能力较弱,而使村干部较为容易实施这种获取灰色收入的想法。
村干部如果要捞取灰色收入,他们几乎唯一的障碍是乡镇行政的监督。村庄也会有一些村民到县乡上访,要求查处村干部的不良行为。想捞取灰色收入的村干部必须与乡镇搞好关系,无论这些干部是选举出来的还是上级任命的。村干部与乡镇搞好关系的方式有二,一是坚决果断不遗余力地完成乡镇布置的各种任务,有些任务明显超出了国家政策的界限,二是讨好甚至行贿乡镇主要负责人。乡镇为了实施政务,也需要村干部有实施政务的积极性,因此乡镇也有意对村干部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以构成对村干部实施政务的激励。这样,在乡村之间就形成了官官相护和常见的官场景观。
捞取灰色收入的村干部,会不顾村庄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所有可能好的发展方案,都变成捞取短期利益的手段。因此,他们会借上级的各种达标要求,向农民收取费用,或向社会借贷,然后从工程建设中捞取回扣。他们会将村庄可以支配的所有资源变成现实收入,总之,他们会利用每一个机会来获取个人的好处。村干部捞取好处的行为,村民不会不知道,村民因此对村干部严重不满,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会变得极其紧张,不信任,几乎任何村庄公益事业都会受到村民的抵制。
只要村庄还有资源,或者只要村干部还有捞取灰色收入的机会,乡村关系就仍然能有效运转,乡镇行政的要求就仍然可以在村庄得到表达。但捞取灰色收入的村干部们的短期行为,总有一天会将村庄所有资源耗尽。村干部最终不再有任何捞取灰色收入的空间,乡村治理因此进入另外一种面貌。
4、无序型的乡村治理。
一旦村干部既不能获取社会性收益,又不能获取经济收益,村干部职位就不再对村庄精英具有吸引力,成文制度如《村委员组织法》,因为不再有村民对村干部职位的积极追逐,而流于形式,乡镇行政面对消极无为的村干部,除了一再提要求以外,没有任何有效的办法使村干部积极工作。乡镇行政面对村干部,恰如将铁拳打在棉花上,感到有力无处使。除非乡镇行政事事亲为,他们不能在村庄实现任何有价值的政务。村庄大量的公共事务,也不会有村干部出面主持,面对村民的抱怨,村干部几乎唯一的应对措施是不闻不问或者无限期拖延。与乡村关系和村干部与村民关系相类似,村两委之间也不会有激烈冲突,因为无任何利益可言。
五、结语
以上从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开始,讨论了乡村关系和村两委关系,并由此讨论了乡村治理的类型。这种讨论的目的,是想为当前中国复杂的乡村治理现实提供一个描述和分析框架。今天的中国农村,因为村庄社会性质、地方财政及基层组织制度安排的差异,而出现了十分不同的乡村治理后果及乡村治理型态。本文的目的,是试图为理解乡村治理的这些不同,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框架,从而将那些单纯的诸如乡村关系、村两委关系、村委会选举以及村干部角色的讨论,还原到复杂的现实中来。本文仅是一个初步讨论,我们将在更多实地调查基础上,对乡村治理的不同类型作出更为精确的描述。
[1]参见吴毅:“双重代理、经纪人、守夜人和撞钟者”,《开放时代》2003年。又见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
[2]樊平:“体制性权力与内生性权力”,农村基层组织课题研究报告,1987年。
[3]景跃进教授正确指出,村干部的行为方式与区域差异有关。他说:“村干部的角色认同与行为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制度性框架、乡村关系的类型、资源程度、政策领域、任务性质、村干部的利益考量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参见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43页。
[4]例如湖北枝江宝月寺村村委会主任吕邦列,参见《南方周末》2004年10月7日的报道。除吕邦列事例子外,还有山东灰村村主任崔联的例子。参见朱玲《灰村纪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5]参见景跃进的综述:《当代中国农村“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于宏观透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38-246页。
[6]参见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167页。
[7]同上书,173页。
[8]同上书,175页。
[9]见贺雪峰、董磊明:“乡村治理的结构与类型”(未刊稿)。
[10]除非刚好是工商业发达的乡镇,乡镇可以从工商税收中获取大量收入。
第四篇:面试类型及技巧
面试类型及技巧
(一)四种面试方式
第一种:情况介绍式面试
这是为你——这种面求职者安排的面试方式。试是在你及与你在某领域有共同兴趣的人之间安排的,通过这种面试,你可以了解到某种工作或职业的信息,结识一些人以便将来进行联系。你应该对一系列问题进行准备,并且多带几份个人简历。
参加此类面试,请注意以下四个问题:①获取不同类型职业和工作环境的有关信息;②对你所感兴趣的某领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③了解你所感兴趣的某些职业或工作的特点;④在此领域内结识一些人以便将来联系,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在面试期间,你可以向对方提出以下问题:
※ 你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 要成为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的合格候选人,我需要具备哪些经验,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你是怎样开始你的工作的?
※ 你是怎样开始你的工作的?
※ 在每天的工作中,你都干什么?
※ 你的工作是否需要加班?
※ 工作中你是否必须做到随叫随到?
※ 你工作发展的前景何在?
※ 该单位是什么样的组织机构,你应该向谁汇报?
※ 你是否有权推荐其他希望进入这一行业的人选?
第二种:筛选型面试
这是一种你寻找特殊工作时才可能参加的面试,通常由一名人事总是专家、业务专家和联合招聘人员出面进行,他们往往是经验丰富的面试者,应记住,虽然他们的工作不能决定你是否能成为本工作的理想人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他们通常会与主管人员或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如果你有机会,他们将继续对你进行面试,因此,不要轻视这种面试,这种面试的时间往往很短(15至45分钟),往往是在你担交了工作申请后,在人事部门的办公室里进行。然而,现在以电话进行这类面试的方法也逐渐被人们采纳。由于面试者不能看到你的仪表,因此,要让你的声音来反映你的精神风貌。
第三种:决策型面试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面试方式,往往由主管人员、部门负责人或者有权决定是否雇佣你的人来对你进行面试验,对你进行面试的人有数名,有时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有时,主持面试的人并不一定熟悉这项业务。这对你既是好事,又是坏事。你可能不得不回答一些古怪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就能通过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介绍自己的情况从而在面试中占据主动。第四种:研究和筛选型面试
人们很少使用这种面试,一般来说,当公司招聘经验丰富的人员(如高级管理人员、行政官员)时才采用这种大幅度方式。被面试者一次要与5-10名面试者进行交谈,他们都将向你提问,都有同等的权力来决定是不雇佣你,参加这种面试做好充分准备是非常关键的。
(二)进行有效准备的七个步骤
以参加以上所述的各类面试时,如果你想有出色的表现,就需要采取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步:对用人单位情况及面试过程进行调查研究
要对面试进行准备,你首先应该对用人单位和要对你进行面试的人的情况,以及面试过程做一些调查研究。某单位一旦约定与你见面,你就应该马上进行准备。询问当天对你进行面试的人员的有关情况,还要询问一些其它情况:面试那一天是怎样安排的?我将与谁见面?进午餐时我是否还要与一些人见面?索取可能提供给你的任何说明材料(你以前未曾看过)。一般来说,你欲谋职的那个单位会有份面试安排时间表,并会把对你进行面试人员的名字附上,因此,你最好搞到这份时间表。
你还应该获取的住处包括第一个对你进行面试的人的情况(姓名、电话号码及住址等)、面试的确切地点、第一次面试的时期和时间及面试的方式。
在接到面试通知后,请对用人单位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了解将来可以与之打交道的其它部门。第二步:使你自己的能力与用人单位工作台的要求相符合认真阅读你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并牢记它们。尽量使你自己的能力与工作要求相适应。参加面试时,通过显示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来表达你希望进入这一行业工作的愿望。
第三步:准备一系列问题,向面试者请教
所谓准备就是指对组织面试的各机构情况进行了解,也指对你不太熟悉的情况或求职机会进行了解。你可能希望询问有关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学习、技能提高以及继续深造机会等问题。你也可以请求面试者解释一下本单位成功的准则。
第四步: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准备
准备得越充分,你就越有可能圆满地回答问题。
应随时准备回答一些难题,如:“请做一下自我介绍”;“你对我们这一行业的情况有多深的了解”;“你以前的上司对你个人的最大优点和最大的缺点是如何评价的”等等。
第五步:大声朗读你所准备的问题的答案
你听说过“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吧。一旦掌握了那些可能提出的问题,就应把问题的答案草草记下。然后用磁带把答案录下来,并反复大声朗读。请一位朋友或你的导师,或你的求职顾问,来给你进行一次“模拟面试”。请他们对你的表现进行评价——你对问题的回答如何,你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等。
第六步:面试时,努力表现自己
你在面试时如何表现自己,这与你是否能够得到 这份工作有很大的关系,请牢记以下几点:
※ 你至少应在面试开始前10分钟到达,尽量使自己看去老练些,穿着要讲究。不要太随便。
※ 多带几份简历(分发给与面试有关人员)。同时,也把证明人(至少三名)的有关资料带上,其中应包括那些证明人的名字、职务、地址、电话号码以及与其进行联系的最佳时间等内容,这些证明人应该与你有学术或职业关系,而不只是私人关系。
※ 你也应该把所有的证明材料带上,如推荐信、毕业证书、肄业证书或出版物和完成的课题等。许多主管人员都希望在面试时了解一下求职人在这方面的情况。
※ 与面试者招呼时应正式而有涵养,与他们握手要有力,并表现自然,在面试期间,你要尽量放松,要充满自信。
第七步:当面试结束时进行回顾和总结
许多求职者认为,当面试结束后,面度过程就告一段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你还要做以下工作:
※ 面试一结束,你应该对你在面试时遇到的难题进行回顾。重新考虑一下,如果他们再一次向你提问时,你该如何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 尽量把你参加面试的所有细节记下。一定要记下面试时与你交谈的人的名字和职位。
一周之内,向面试者或其它有关人员写一封感谢信。在信中,你应该进一步表达你对得到 这份工作的愿望。感谢信是整个面试过程的最后一步,它会给大多数用人单位留下很深的印象。
面试注意事项
面试是你整个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成败均决定于你面试时的短短一瞬间的表现。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怎么出色地面试,而且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可以预期并且避免,下面这24条提示将给你带来成功的契机。
1、带多几份简历前往面试,没有比当被要求提供多一份简历而你却没有更能显示你缺乏准备的事了。带多几份简历,面试你的人可能不止一个,预先料到这一点并准备好会显得你做事正规、细致。
2、留心你自己的身体语言,尽量显得精警、有活力、对主考人全神贯注。用眼神交流,在不言之中,你会展现出对对方的兴趣。
3、初步印象和最后印象。最初和最后的五分钟是面试中最关键的,在这段时间里决定了你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和临别印象以及主考人是否欣赏你。最初的五分钟内应当主动沟通,离开的时候,要确定你已经被记住了。
4、完整地填妥公司的表格——即使你已经有简历。即使你带了简历来,很多公司都会要求你填一张表。你愿意并且有始有终地填完这张表,会传达出你做事正规、做事善始善终的信息。
5、紧记每次面试的目的都是获聘。你必须突出地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和专业能力以获得聘请。面试尾声时,要确保你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和雇主什么时候会做决断。
6、清楚雇主的需要,表现出自己对公司的价值,展现你适应环境的能力。
7、要让人产生好感,富于热情。人们都喜欢聘请容易相处且为公司自豪的人。要正规稳重,也要表现你的精力和兴趣。
8、要确保你有适当的技能,知道你的优势。你怎么用自己的学历、经验、受过的培训和薪酬和别人比较。谈些你知道怎么做得十分出色的事情,那是你找下一份工作的关键。
9、展示你勤奋工作追求团体目标的能力,大多数主考人都希望找一位有创造力、性格良好,能够融入到团体之中的人。你要必须通过强调自己给对方带来的好处来说服对方你两者皆优。
10、将你所有的优势推销出去,营销自己十分重要,包括你的技术资格,一般能力和性格优点,雇主只在乎两点:你的资历凭证、你的个人性格。你能在以往业绩的基础上工作并适应公司文化吗?谈一下你性格中的积极方面并结合例子告诉对方你在具体工作中会怎么做。
11、给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和具体的结果。无论你何时说出你的业绩,举出具体例子来说明更有说服力。告诉对方当时的实际情况,你所用的方法,以及实施之后的结果。一定要有针对性
12、不要害怕承认错误,雇主希望知道你犯过什么错误以及你有哪些不足。不要害怕承认过去的错误,但要坚持主动地强调你的长处,以及你如何将自己的不足变成优势。
13、和过去业绩成就相关的故事,过去的成绩是对你未来成绩最好的简述。如果你在一个公司取得成功,也意味着你可以在其他公司成功。要准备好将你独有之处和特点推销出去。
14、面试前要弄清楚你潜在雇主的一切,尽量为其需要度身定做你的答案,关于公司的、客户的,以及你将来可能担任的工作,用对方的用词风格说话。
15、面试前先自己预演一下,尝试你会被问及的各种问题和答案,即使你不能猜出所有你可能被问的问题,但思考它们的过程会让你减轻紧张而且在面试时心里有底。
16、知道怎么回答棘手的问题,大部分的主要问题事前都可以预料到。但是,总会有些让你尴尬的问题以观察你在压力下的表现。应付这类问题的最好情况就是有备而战,冷静地整理好思路并尽量从容回答。
17、将你的长处转换成有关工作业绩和效益以及雇主需要的用语。如果你对自己和工作有关的长处深信不疑的话,重点强调你能够给对方带来的好处,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举出关于对方需要的例子。
18、说明你的专长和兴趣。对雇主最有利的事情之一就是你热爱自己的业务,面试之前要知道你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它会给雇主带来什么利益。
19、清楚自己的交际用语,对大部分的雇主而言,交际的语言技巧十分有价值,是受过良好教养和有竞争力的标志。清楚你自己是如何交际的,并且配合其他人一起联系你从最好方向努力去展现自己。
20、不要准时到达——要提早到!不管你的主考人对多么谅解你在路碰到的意外况,要克服负面的第一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尽一切能力准时,包括预先给可能发生的意外留下时间。
21、把你碰到的每一个人对看成是面试中的重要人物,一定要对每一个你接触的人都彬彬有礼,不管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职务是什么,每个人对你的看法对面试来说都可能是重要的。
22、用完整的句子和实质性的内容回答问题。紧记你的主考人都想判断出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不要只用“是的”“不是”来回答问题。给出完整的答案让人知道你和公司的要求有什么联系,让他们知道你是什么人。
23、用减轻紧张的技巧来减少你的不安,公众人物有很多舒缓压力的方法会帮助你进行面试。在面试临近时练习一下如何放松自己,譬如放慢语速,深呼吸以使自己冷静下来。你越放松越会觉得舒适自然,也会流露出更多的自信。
24、一定要准备好问问题,准备好几个和工作、雇主、以及整个机构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能够获取有效信息,表达你对工作的兴趣以及智慧和热情。
第五篇:初中语文病句及类型
初中语文病句及类型
病句及类型(一)
第一部分:单句中的病句类型举例:
一、成分残缺(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一)举例:
1、我有一个女孩,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病因:缺主语。造成了歧义。应该在“同”的前面加上主语“我”。
2、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病因:缺谓语。因为句中有一个介词“为”,这就使“为建设……强国”成了一个状语,状语是来修饰或限制谓语的,后面却缺少了这个作谓语的成分“而奋斗”或“而工作”。
3、边维兰曾在1983年出席了区的五好家庭先进个人。
病因:缺宾语。先进个人只是个定语,缺少了被它修饰的宾语中心语“代表大会”。
4、它使人们增强改造旧世界的信念,为打碎旧世界而斗争的决心。
病因:缺谓语。在后一部分中,“为打碎……而斗争”是宾语“决心”的定语,但是宾语“决心”没有谓语,应当在“为”的前面加上动词“坚定”做谓语。
5、杨排长满怀悲愤,情不自禁,双手打在悬挂着的煤油灯上,摆动着,颤动着。病因:缺主语。应在“摆动着”前面加上“煤油灯”。
(二)练习试试看:
1、从小王明确了参军目的以后,就主动地苦练杀敌本领。
2、看了电影《陈毅市长》,使我受到深刻教育。
3、老师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进行辅导,有不明白的问题就问,学习成绩进步可快了。
4、眼看着敌人的暴行,仇恨的怒火在我们的胸中闪烁
5、我的家乡虽然不是南昌,但是很熟悉。
6、他的普通话很标准。
7、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这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8、人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疾病的抵抗能力,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9、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被人发现珊瑚是专门生活在海里的吃肉动物。
10、我和一些傣族演员觉得这种色香味的饭菜非用手抓住吃不过瘾。
11、县政府严肃处理水泥厂擅自提价。
12、北京市百货大楼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扩大商品经营。
二、搭配不当。
(一)举例:
1、共产党员罗霄同志的一生,代表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革命品质。病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干是“一生代表了品质”,可以把“代表”改为“表现”。
2、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病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语包含关两项意思,其中“音容笑貌”可以和谓语搭配,而“教导”只能听见,不能看见。应作如下修改: 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他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又在我耳边回响。
3、《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病因:动词“塑造”和宾语不能搭配。可以说“塑造”什么“形象”,不能说“塑造”什么“事迹”。
4、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病因:动词“注视”和宾语不能搭配。这个句子的谓语有两个动词,其中“倾听”可以和宾语“报 1 告”搭配,“注视”的对象只能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报告”能听见,不能看见。
5、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病因: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一支”和中心词“歌声”不能搭配。应将“歌声”改为“乐曲”或“交响乐”。
6、《法门寺》塑造了明朝大太监——“九千岁”刘瑾。此人在戏里有许多生动、深刻、性格鲜明的语言和行动。
病因: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生动、深刻、性格鲜明”不能修饰“行动”。可将“行动”删掉。
(二)练习试试看:
1、中国人民从来就是伟大、勇敢、勤劳的民族。
2、一个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高潮正在全国展开。
3、三年来,我战胜了不少难题,然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4、学习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5、解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改善。
6、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7、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一定要刻苦地学习和战斗。
8、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
9、在这次战斗中,一共击落敌机一百架,坦克五十辆。
10、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渊博的革命知识和经验。
11、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12、他的家乡是黑龙江省青岗县人。
13、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度过了自己闪光的青春。
14、这支唱不完的歌声,一直在人们的耳际、心头荡漾着。
15、看见了纪念碑,我仿佛看见英雄们把红旗和胜利插上敌人阵地的主峰。
三、语序不合理。
(一)举例:
1、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病因:“听取”和“讨论”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应该是先“听取”,然后才“讨论”,把它们倒过来不合事理。2、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2900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病因:这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前的两个定语排列次序不当,会使人误解为“文物”是2900年前出土的。应该改为“新出土的2900年前的文物。”
3、每一个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病因:这个句子中的“将来”本应用在“成为”前头作状语,却用在“希望”的前头,表达不合事理。
(二)练习试试看:
1、这次大会对工作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2、我们普遍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3、我校两个初中二年级的篮球队正在进行友谊比赛。
4、大庆石油蕴藏量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5、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6、对于各科的习题我试题,为了学习方便,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做出了答案和提示。
7、那位美国老人在去机场途中才发现遗失在饭店房间三个钻石戒指。
8、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运输工作中的缺点。
9、正在印度访问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同印度文化界人士在非正式的、亲切的气氛中交流了经验。
10、他多次碰到,年轻力壮的农民,向他伸出血淋淋求援的残手。
四、句式杂糅。(有时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使意思表达不清。)
(一)举例:
1、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病因:这句话是由一个主谓句和一个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的,可以改用下边两种句式中的一种来表达。(1)、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2)、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2、我们的部队一队一队一批一批扛着枪支火药都运在济南城外了。
病因:一个意思应该分成两句话来说,却并在一句话里说,思想跳跃得太快,语言表达跟不上,造成句式杂糅。这个句子可以改为“我们的部队一队队都扛着枪支弹药,这些武器都运在济南城外了。”
3、正如江姐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强勇敢的形象真的使我感动啊!
病因:应当用两句话说的,放在一起,使句式杂糅了。这个句子可以改为“江姐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强勇敢,她的英雄形象真使我感动啊!”
(二)练习试试看:
1、这张报纸比任何特效药都好,把夜班后的疲劳,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2、止咳祛痰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3、我们学校本着节约为原则,自己动手修理课桌椅。
4、他们这种崇高的精神,给我留下了以深刻的印象。
5、学习究竟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每个同学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6、我们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充满着信心百倍的希望。
7、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贷剥削人民。
五、不合事理。(有的句子从语法结构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意义的表达上不合理,前后矛盾,或者前后不一致,这就是不合事理。
(一)举例:
1、这一期杂志还刊登了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陈映真的短篇小说《山路》、《搭错车》和根据后一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曲——《酒干淌卖无》。
病因:这句话前头说的是两篇“短篇小说”,后边却说“这部影片”,前后不一致。这个句子可以改为:这一期杂志还刊登了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陈映真的短篇小说《山路》、《搭错车》和根据后一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曲——《酒干淌卖无》。
2、过了一会,汽车忽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病因:“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随时间缓慢地增减,“忽然”表示事情发生得急促而且出人意外,同时用这两个词来作“放慢”的状语,是自相矛盾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删去一个。
3、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这句说得尽管严厉了一些,但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
病因:评价鲁迅的话,前面说“尽管严厉了一些”,后面再用“恰如其分”,语意就不大一致了。可以改为“这话有人听了可能觉得过分了,但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
4、通过上述事实,我懂得了课上与课下的关系——时间要安排得适当,课上充分思考,课下充分学习,这就叫科学地利用时间。世界上伟人珍惜时间的例子不是很多吗?
病因:前一句讲的是课上和课下时间的合理安排,后一句却说到“世界上伟人珍惜时间的例 3 子”,意思不连贯。后一句的意思也没有再发挥。应当删掉后一句。
(二)练习试试看:
1、重建黄鹤楼的工程已经开始二十个月了。
2、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3、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4、船桨忽上忽下地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
5、他噤若寒蝉地告诉记者:…… 六:重复赘余。(在一个句子里,用不同的词语来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或用了一些可有可无的词语,显得很罗嗦。
(一)举例:
1、学校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的学习热潮。
病因:这个句子的中心语“学习热潮”前头的两个定语“从来没有过”和“空前”意思是一样的,只用一个就可以了。
2、只有在科学的道路上没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最高的顶点。
病因:“顶点”就是山的最高处,再用“最高”去修饰“顶点”,意思就重复了。可以把“最高”改为“光辉”。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这才是世界上最最精妙绝伦的一句话。
病因:程度副词“最”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用一个就足够了;“绝伦”表示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用了“最”再用“绝伦”,语意重复。“精妙”一词也不准确。
4、那个青年猎人没有一点收获,垂头丧气,连精神也没有。病因:“垂头丧气”和“连精神也没有”意思重复。
(二)练习试试看:
1、海底锰结核,有的像土豆,有的像皮球,有的呈板状的样子。
2、我家里除了父母和我,还有一个年纪比我小的弟弟。
3、用不干净的脏手帕擦嘴,很不卫生。
4、暑假已过去,一个新的紧张而又愉快的新学期开始了。
七、虚词运用不当。
(一)举例:
1、为了把我国尽早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多么需要这种勇敢精神啊!病因:介词“把”使用不当,应该改用“使”。
2、我看过许多对我感兴趣的故事片、喜剧片,对我最感兴趣的电影是《神圣的使命》。病因:介词“对”表示对象或者关联,这句话把“我”和“故事片”的关系搞颠倒了,应该是“我对故事片感兴趣”,不是“故事片对我感兴趣”。两个“对”都应该删去。
3、小花负了重伤,何翠姑为了救小花,敌人就开枪打到她背后。
病因:“为了”表示目的,下一句换了主语,使句意不通。最后一句话应改作“不顾自己,被敌人子弹射中。”
(二):练习试试看:
1、入春以来,天气回暖,华山雨雪稀少,干旱程度严重,存在广泛的干土层,使风沙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2、关于这部电影的批评的意见既尖锐,又中肯。
3、地球在南北两极的半径要比赤道的半径小22公里。
4、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关于多级火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