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程七八
2017年度铜陵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论小学“文言文”教学
铜陵市枞阳县钱铺乡长山小学 程七八
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虽篇幅短小、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小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欲使小学生在自身阅读能力不高、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情况下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小学生对文言文既临之不惧又有一丝“好”学之意,从而为七年级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铺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小学的文言文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朗读,始终将“读”贯穿始终。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文言文教学重点。从理解文言文内容方面看,文言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太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文的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指名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具体做法可安排如下: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师巡视了解学情;接着师根据学生读文情况范读,让学生听时做上停顿及重音部分的记号;然后指名反馈分段读,检查学生倾听的情况,并随机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最后让学生对比朗读,师小结,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读懂。让学生对照注释、观察插图和联系上下文,在自己的努力 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并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在于指导,比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独立阅读,了解课文的意思,同桌相互说说课文的意思,再集体反馈与小结,以达到检测与巩固的目的。.读好。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学弈》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师再范读,接着让学生个人练读,以发现自己读时断句不正确的地方;然后出示文中的句子进行指导理解。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时,指名反馈“弈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从注释中知道的)此时,教师肯定学生这样的做法,并据此来鼓励学生试着结合注释来理解全句的意思。又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画出两小儿辩论的话,想一想辩论时的语气和神态,用自己试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不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后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搜集到的资料,探究太阳远近的问题,帮孔子为两小儿的辩论“决也”。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关于上面三个层次的朗读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教学目标。
二 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引者和合作者,不能按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学习,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我 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在“三重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所谓“三重视”,也就是一重“导”,导学生生情,引学生入胜;二重“问”,巧手设疑,质疑问难;三重“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在学习《学弈》一文时,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不能像以往一样单纯带读,可分三步走: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在读的基础上逐渐指导学生正确断句,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小结文意。再比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要想让学生深切理解文意,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情境学习法,即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辩斗:
(1)先以原文顺序进行辩斗。(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快语速,而语气则愈来愈坚定)
(2)教师引导,师生辩斗。(注意教师的语速不断地加快)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为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日始近,日中远。生:日初远,日中近。师:日始近生:日初远 师:日中远 生:日中近师:远者小,近者大。生:近者热,远者凉。
(3)学生自主小结,教师评价。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之后,教师在肯定学生说法的前提下加以引申:是呀,古时候,人们对太阳的了解非常的少,孔子对此不能决也是正常的。身处现代的你们能决吗?(能)那就通过你所了解的资料来决一决吧!(引导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帮助解答两小儿辩斗中的疑问)这样,教师在指引时不但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还顺理成章地带领着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文章所蕴涵的哲理。
教师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对比、朗读、讨论等方式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们就不会感觉到“吃力”。
三 注重学后反思
“学后反思”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是否要改进学习方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直至课外。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完成后,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为学生创造一个对所学内容及时强化的机会,可采用教师概括 式总结与学生参与式总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反思。比如,在学完《学弈》一文之后,教师可采用发问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要读好文言文最好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怎么去理解文言文语句的意思呢?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总结后,再和学生们共同小结:正确断句是建立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之上;对于一字多义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对字词的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意思等学习方法心得。所以,我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反思”,就谈不上“改进与提高”。
因此,不管是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还是小学其它文体的教学,我总认为教学时只有融指导与自学于一体、融学习与反思于一体、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教师才能上好课,学生才能学好课。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点滴体会
文言文教学点滴体会
中国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简洁、典雅,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也是我国文化的知识宝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将古代文化发扬光大,尤其在“网络语言”、“时髦语言”盛行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任重而道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好语文首先贵在“诵读”,学习文言文就要“熟读成诵”,从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开始,绝大多数古文都要背诵。同时领会主旨内容、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博古通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每篇课文的要领。最后主动积累词汇语汇,不但熟记基础知识,更要掌握学习方法。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习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近几年中考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
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 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在短短几年的教学工作 中我有一些粗浅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 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
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 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 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 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 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 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教育学生防微杜渐,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教《岳 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 民。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 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 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 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 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
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 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 叙述 21 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 条行文线索,做到灵活记诵。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要比较,使学生明用 法。又如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
与“向”均是“从前”之意。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 《岳阳楼记》 和 《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 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 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 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见志。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五篇:浅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杨品茹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听了李慧峰老师的课和孔老师的课,结合自己的几年的教学文言文的经验,下面简单谈谈如何上好让学生喜欢的文言文课。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李老师教《出师表》,很注重古文的朗读,这我有相同的感受。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第四、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今天我们看来是古人,可昨天他们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感受不到这个“人”,或者对这些“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那个他的时代里。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想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孔老师在讲本文时很重视本文背景,重点讲了先帝的这个背景,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并不是意味着衰朽。所以,让我们继续努力学习,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