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表象
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表象
——以《周长》教学为例
南苑中心小学
俞娟芬
《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教学内容。主要知识内容是“认识周长”,周长”的编排较以往更注重引导学生对周长内涵的理解。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物体和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上任一封闭图形都有周长,帮助学生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周长。不仅如此,考虑到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特点,教材还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含义,如用绳子、直尺等工具来测量一个一般封闭图形的周长。学生在领悟、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别是圆的周长时,就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显然有助于学生对各种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与掌握。
如何通过这些教材提供的素材来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表象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培训中开展的关于《周长》的两堂课,上课的两位老师是如在研究中更新观念及跟进行为的。
一、第一次教学
片段一:通过摸一摸建立周长表象。师::用手摸一摸指一指你这个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圆)周长在哪里?
生:学生上台一一展示。
师:看清楚怎么摸?起点在哪? 小结并板书:一周长度。师:(出示 ∠)老师有个图形你看?它有没有周长? 生:没有,缺了一条边。
师:也就是没有封闭。所以周长就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片段二:通过描一描建立周长表象
师:请你拿出彩笔,你能画出你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生:操作
师: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请刚才没说完整的同学继续来说一说 生::我沿着正方形的边,从哪一点出发绕一圈回到那个点。师:从哪一个点出发,绕一圈,就从哪个点停下来。
片段三:通过练习和比较图形的周长来进一步帮助建立表象。师(出示):我是小法官
A:一个圆形,周长从起点绕一圈超过了起点()
B: 一个不封闭的图形,小红量出它的周长是10厘米()师:看到底对还是错说说理由?谁来说说? 生:略
师:我们手里的图形有圆,有三角形,到底哪个图形周长长? 生:猜测
生:用不同的学具测量验证。
观察与分析:
为什么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停留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首先,从前测情况来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周长概念还是很模糊的,但有点知道,但学生对体面不分,往往会理解为周长就是物体的外围的长度,而没有抽象到面。对教学中教师提到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圆学生基本都会描,只有对五角星大部分同学还是会把里面的线也当作周长了。可见学生在学习认识周长之前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并不是为0。再次,从后测情况来看,学生对周长概念还是很模糊,虽然在平面图形中基本能正确地摸出,描出图形的周长,但涉及到较复杂的图形或实物,大部分同学还是不能正确地指出它的周长。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建立周长的表象呢?笔者认为:
1、为学生积累表象提供更丰富的材料。
2、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时不能把周长的形与量分开教学,笔者认为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表象。
3、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抓准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二、第二次教学
(一)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1)主要目标的定位: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面,然后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等手段,即形与量结合起来认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表象。
(2)结合实物或图形,始终以什么的长度是周长贯穿整节课,帮助学生逐步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周长的概念。
(二)教学片段及分析:
片段一:利用形与量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表象 师: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指什么的长度呢?请大家摸一摸。生:最旁边的线摸了一圈。师:一圈也就是一周(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摸一遍?(师强调封面周长)师:接下来我们就来量一量数学封面的周长。生:拿出表格填写。
汇报:
生:上台展示。数学书封面周长88厘米。师: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一量这边(宽)18.4厘米,再量这边15.6厘米(长)师:也就是把这封面的四条边加起来。
师:我请一个同学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什么?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度指一周的长度。师;也就是四条边的长度。
片段二:让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利用形与量结合加深对周长认识。
师:在生活中,很多东西的面上都有周长,请你找一些东西的面,摸一摸哪些长度是它们的周长。生1:摸了一张纸的周长。生2:摸了铅笔盒面的周长。…….师:刚才我们找了物体表面的周长,请选择其中一个量一量,并记录在表
格里。
生:操作。
师:量好的同学说一说我量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我是怎么量出来的? 生:汇报。
片段三:描一描,量一量,从平面图形中加深对周长认识 师:出示。在三个图形当中你最喜欢哪个图形? 生:齐答五角星。
师:那么我们就来描表示五角形周长? 生开始描
师:刚才老师看了一下有两种意见,我们分别请这两位同学展示一下。他么区别在哪里?
生:展示
师:我们接下去量一量,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我们选一个图形量出他的周长并记录。
生:操作
师强调什么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片段四:画一画,完善对周长的认识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6厘米的图形吗? 生:操作
师:观察这两个图形的相同与不同? 揭示:周长必须是在封闭的图形中。
观察与分析:
1、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本次执教老师在前一位教师的基础上增加了从学生身边丰富的实物中抽象出面,再从面中摸一摸,量一量周长。如认识数学封面的周长后,师引导在生活中,很多东西的面上都有周长,请你找一些东西的面,摸一摸哪些长度是它们的周长。这样的教学行为解决了第一节课后测中发现的学生无法从具体的实物抽象出面和体面不分的情况。而且学生的探究欲因为学习素材的丰富更强了,量长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了。
2、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对于在平面图形中感知周长,基本采用一问一答形式,而且把较为复杂的五角形和其它许多简单的平面图形放在一起教学,其实从前测我们也已经知道大部分学生除五角星之外都能很好地描出这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即没有突出难点。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只提供了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三种图形,师一句在三个图形当中你最喜欢哪个图形?自然地把学生引导五角形周长的认识上来,通过学生之间两种不同的答案展示,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并从中更深一层次地理解周长,而其它两个图形就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描。
3、关于周长的理解中,改变了第一节课中先感知形再量的模式,使形(围绕图形的一周的边线)和量(图形一周的长度)两者同时让学生感知。后者通过前者来显示,前者通过后者来计算。在这些过程中让学生更深体会对周长的理解。在第二节课中教师每次摸完实物面或图形的周长时,引导学生说这是谁的周长,然后再引导学生量量哪些长度是这个物体的周长。这种方式我想比量与形的分开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引发的思考
1、概念性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做为教师怎么将这些概念由静态的、抽象的知识加工成动态的,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活灵活现的内容显,并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呢?虽然这种教学思想在这次我们课例研究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两位老师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的方式来理解周长。但从后测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是不能很好地表达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究的。
2、周长的概念有没有必要让学生能正确表达出来呢?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我们老师也看到可能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已经理解了,但要正确表达还是有困难的,那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背一背呢?不背考试还是不会填,背了这样会不会又回到以前概念教学的老路上来,最终还是要通过背的方式记住这概念。
第二篇:引导学生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我们知道,阅读对语文的学习很是重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更不重视读书,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读物。尤其是等他们分科以后的理科班的学生,整天是数理化,学语文的时间很少,我们老师看到这种现象很是着急,但又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只得自己想办法让他们主动去读书。我觉得读书是一个兴趣问题,要想使学生喜欢读书,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过一下几种方法:
一、影视导读法
就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的播放相关的影片资料,用鲜活、生动、形象的影片资料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记得在第四册 讲授小说单元时,配合教材,我播放了《祝福》《陈换成上城》《红楼梦.》《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影片,看了这些直观的东西,学生的阅读热情很高,认真阅读课本,课堂上积极讨论发言,我顺势给学生布置了课外的阅读作业。让他们读读鲁迅的其他小说,读《雷雨》的其他章节等,学生完成的很好。
二、故事导读法
就是在授课时,讲故事但只讲开头。促使学生自己主动通过读书了解之后的情节。在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我给学生讲了其他章节的几个故事,讲到关键处戛然而止,同学们正在兴头上,他们就会自己去图书馆借阅的。记得那一周几乎成了三国周,同学们课下也相互探讨。还有讲《柳毅传》时也采用了这个办法,阅读的效果不错。
三、自备图书法
就是我把自己的图书杂志拿给同学们,要求他们去看。我先是把自己的一些杂志像《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意林》等等十几本书一次性放在教室。同学们便会你一本我一本的拿来看,看到同学的兴致很高。于是,我又组织同学们举行了“一人一本”献书法,就是每人从家里拿来一本课外读物(内容不限,但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收集上来统一编号后找专人负责管理,把这些图书作为班级阅读资料库,大家可以互相借阅。这样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很高。当然不能白看,我要求每周同学们写出上千字的读书笔记。这个办法效果很好。
通过想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慢慢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读书方面有一定积淀以后,对于他们形成独立思想、形成个人见解,作用是非常大的。
当然了,作为老师就是想办法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方法是灵活多变。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节约粮食
如何引导学生节约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在于提醒人们:节约粮食要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做起。营盘路小学作为城区唯一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每天都许多学生在学校就餐,在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作出了很多努力。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家访家庭,制定计划
为了使孩子的浪费粮食有效制止,我们需要家长的帮助,首先针对挑食严重的孩子进行家访,和家长一起制定有效的方法,合作完成。并教导孩子家长,孩子做错了事,甚至做了比较严重的错事,父母要及时批评指正。虽说谈不上什么所谓“品质问题”,可这样对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十分有利。适当地批评对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非常必要。为了从小培养孩子饮食正确观的辨别能力,并能从中悟出正确的道理,就得从小抓起,对其良好饮食习惯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
二、班级管理,有效表彰
孩子如同幼苗一样,需要精心培土、合理施肥、经常浇灌、恰当管理,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茁壮成长。因此,在教育孩子不浪费粮食方面,方法要得当,利用学校每周五的一次班队会开展健康饮食和浪费粮食的危害,再利用一次班队会进行辩论会,增强了班队会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孩子对“浪费粮食可耻”的认识,利用品德课讲解节约粮食的价值。让孩子明白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三、、提升技术,饭菜可口
学校要不断改善住宿学生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心。为了让孩子们吃上可口的饭菜,学校食堂一方面可以在采购上下功夫,直接由批发商供货,让学生享受到了实惠,吃到了安全、有营养的饭菜。另一方面,我们抓食堂工作人员技术提升。如开展切、炖、炒基本功比赛,有效地促进炊事员常练基本功,让他们做的饭菜适合学生口味。每当学生打饭,都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吃多少打多少啊!学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第四篇:引导学生自学习数学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初中数学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成果和不足。七年级要特别注重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学,认真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数学,全面改进和实施教学方案,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一、正确认识自主性学习与自学的关系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地意识和反映。我国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性学习。而自学就是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即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结果自我反馈,它是建立在“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自学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和培养,自学不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由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自学即为接受式探究学习。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导课方式,导课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一定很好。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实效性和发展性,就需要教师具有师德高尚且吸弓l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宽广渊博又语言幽默的感染力、熟悉驾驭教材能灵活创设课堂情境的教学艺术能力,要让学生学习数学变被动为主动。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和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6、巧设练习,增添兴趣。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到科学安排,题量要适度,题型要有应用性、趣味性和拓展性,既多样又适宜,通过练习要达到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7、课堂小结,保持兴趣。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二是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课堂小结形式具有多样性,常用的类型有:(1)知识梳理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④概括式的小结,②问题式小结,③对比式小结。(2)互动性小结。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重述一下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极好的一种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小结应围绕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而展开。课堂小结要简明易懂,在设计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语言精炼。课堂小结要有目标性,课堂小结要有针对性。课堂小结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小结,充分发挥课堂小结应有的功能。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总结的形式不拘一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总结都应让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这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才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教学环节,提高自主学习效益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既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倍增效益,提高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准备具目标意识。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使学生对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2、新授知识具突破意识。一般说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有: 基础性练习、针对性练习、操作性练习、口述性训练。通过练习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实地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学生的思维方法有所突破。
3、巩固知识具强化意识。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一般地有: 巩固性练习、比较性练习、变式练习、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小结具反馈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讲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总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它是有目的的接受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发挥学生个人潜能。只要我们能把献身教育的“爱心”实实在在地倾注到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数学教学中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总结,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
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到了重要学习日程,并明确提出了各学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比如:
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5-6年级,“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7-9年级,“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些标准的出台,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和国家教育部对在校学生阅读的重视,然而从学生实际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来看,学生实际课外阅读总量与以上的要求相差太远,有少数的农村初中学生甚至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没有认真而又完整地读过一本优秀作品,真正能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标准的学生几乎没有。据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率达80%以上,但课外阅读总量却很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学生尤其是家住农村的学生,家里根本就没有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有的大多是
麻将、扑克等,学生除了在语文课本中学到一点有限的知识外,再也没有其他知识可学,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有极少数的是因为家庭条件差而买不起书,有一部分是家长不重视不给孩子买书,„„但最关键的是本来自觉性就差的中小学生又缺乏家长尤其是学校、老师的有效督促而不愿意读书,更让人费解的是有的学校领导不主张、不支持学生课外读书,进而取消课外阅读课、把图书锁在学校的图书室里不让学生读书。更可笑的是相当多的学生在长辈的娇生惯养之下逐渐养成了不听家长的话但老师的话还可以听一点的坏习惯,比如大多数的学生在学校能做一个好学生,而回到家里却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小皇帝,若让家长来督促他们在课外有效地阅读显然是不现实的,由此看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督促学生完成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肩上。那么学校、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呢?根据本人多年的尝试,有几个小点子在此与同行共勉:
一、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语文老师要经常在学校、班级大力宣扬读书的好处,印发、讲述古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轶事、趣事,而且校园的标语牌、橱窗、黑板报、教室等处的内容尽可能多地书写有关催人奋进的读书名言,比如:“一个人不读书,命运惩罚他;一个民族不读书,历史惩罚她”、“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好像融入到了“书”的海洋之中,就
闻得到“书”的气味,使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发奋读书的欲望。
二、书写友情的提示语言。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比较顽劣,往往会把课外阅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抛之脑后而不顾,特别需要老师经常温馨地去提醒,比如可以在校园的显眼位置或者教室黑板的上边的边沿处写上这样的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今天你读书了吗?”或者写上“每天坚持读书,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成功就是在坚持之中诞生的!”等类似的语句并永久保留,学生来到校园或是走进教室,只要一睁眼、一抬头,就会看见这些友情的提示语,自然就不会忘了读书的事了。
三、树立优秀的读书楷模。学生们的读书热情易鼓更易泄,若不及时警告、鼓励,往往就会出现一曝十寒、三分钟热情现象,所以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四个一”,即每天必须抽一点时间读书,每天必须至少记一句(段)优美的话,每月必须至少读完一本优秀书籍,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本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同时学校、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老师也应必须做到“四个一”,即一天一督促,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展览。在检查评比中,把那些读书积极、读书笔记做得好的学生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并在学校的媒体或者班级的黑板报上公布表扬,甚至还可以把这些人的画像与名人画像悬挂在一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另外,学校、老师还可以定期举行读书、写作、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可想而知,在榜样的影
响下,在老师的严密的督促下,学生的读书热情就会永盛不衰,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会逐渐养成热爱读书且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