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初探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初探 教育在线提供www.xiexiebang.com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诸多领域中,利用网络技术改进作文教学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由此而出现的就是网络作文教学这样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网络作文打破了传统作文封闭式与单项式的互动方式,使作文教学变得丰富而生动。本文着力于从传统作文教学与网络作文教学的比较基础上,探讨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及其特点。
【关键词】:作文教学
网络环境
网络作文
在这个一切都走向数字化的年代,互连网的最大用户群,除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外,便是正在学校就读的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一个普便的社会现象。诚然,网络里,有着各种各样少儿不宜的流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也给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量、更新的受教育方式以及前所未有的互动与沟通方式。从这一点上说,网络,其实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为人类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工具。就象原子能,利用得不好,可以毁灭世界;利用得好,可以造福人类。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来说,如果能引导他们正确、高效地利用网络,则是非常有助于他们成长的。
在教育改革的诸多领域中,利用网络技术改进作文教学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由此而出现的就是网络作文教学这样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人们把 “作文教学”定义为:“教师在学校环境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作文目标、作文内容、作文进程对学生所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由此推论,“网络作文教学”相应的可以表述为:“教师在网络环境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作文目标、作文内容、作文进程对学生所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 由此可见,网络作文教学与常规作文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环境的不同。前者的教学活动是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发生的,后者的教学活动只是发生在一般的相对缺乏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因而,“网络作文教学”又常常被称之为“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按照一般的理解,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与常规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应该大同小异,但在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发现,网络给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一场深刻变革。
网络作文,是20世纪90年代末互连网普及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从广义上讲,只要是张贴在网上的学生作文,都可算作网络作文;从狭义而言,指的是以互连网为媒体,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进行写作、修改与传播的学生作文。用一位有多年教学和研究经验的教育学者的话说:“多媒体网络作文不是人们常想象的那种只是把多媒体网络当作辅助写作的工具作文,而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指校园网和internet国际互连网)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信息)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作文。”网络作文与传统作文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网络作文和传统作文相比具有更加多维的互动方式。
传统作文的操作方式一般是三个流程:教师给出作文命题、学生根命题写作、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这种操作方式的弊端是其互动性单向式和封闭式的。具体地说,其弊端有:1.教师在批改完作文之后,除非让学生将作文再重新修改一次,否则是看不到其批改的作文对于学生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只能从教师那儿得到单方面的信息。而教师的批语常常是寥寥百字的短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并且很不具体。3.教师与学生存在着代沟,沟通的困难使教育的结果大打折扣。
而网络作文,则打破了传统作文封闭式与单项式的互动方式。其操作流程如下:网站或老师给出作文命题或不给作文命题、学生根据网站或老师的命题或者自创命题进行写作、学生在写完作文之后上传至网站在网上发表、网站的教师及普通网友对作文发表评论、学生在得到网站及网友们的指点后修改作文、作文在网上发表后再次得到各方面的点评、再次修改与上传……从流程上看,学生作文被修改与评点的可能性由原来的一次或者两次被扩展到无限多次,只要学生愿意,他随时随地可以在互连网上找到对其作文进行指导的老师或者网友,教师与学生封闭式的交流互动方式被打破,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也由原来的一维变为多维。如:在“我爱家乡的荔枝”这一网络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展示目标—例文引路—创设情境—上网考察—指导说话—上机习作—上传发表—发表评论—上网发表”的基本模式。(见附图)
在网络技术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任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教师已由作文的讲授者成为作文信息的编制者、组织者、导航者,其主要任务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网络作文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已由生搬硬套地去写到带着任务解决问题去写,由“教师教作文”变成了学生以问题为“定向点”,师生双方通过一定的反馈系统,搜集与传递数据,各取所需,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传统作文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网络作文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与想象力的发展。传统作文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路子,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就先验地为学生规定了范围、要求、思路,甚至预先为其提供了各种“作文秘技”,以应付语文考试。而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画地为牢的写作方式,是与写作本身背道而驰的。其后果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学生创造思维的萎缩以及“高分低能”的现象。
网络作文以其多维的互动性与可选择性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随意地张扬自我的个性,可以完全不按应试教育规定的路数来进行写作,这也是网络作文中占的比重特别大的原因之一。另外,网络作文与作家创作一样,完全是自发的、主动的、受灵感驱使而进行的写作。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表面上看,学生写的作文虽然背离应试教育的路子,但从骨子里看,其实是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殊途同归——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成长。三.网络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最大量的素材信息,这是传统作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国际互连网,都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写作有关的信息。比如学生要写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如果按传统作文的方式来操作,就要带学生到植物园去参观。对于中小城市的孩子而言,其获得的信息量非常有限。而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心”网站去观光,甚至可以进入“植物百科大全”网站漫游,其获取的信息量,是前互连网时代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四.网络作文更易于与纸媒体进行沟通,增加学生作文发表的机会。在前互连网时代,学校老师和作文刊物的编辑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学校老师抱怨学生的好作文不少却找不到发表机会;报社编辑抱怨作文投稿太多却缺乏佳作。现在,随着网络办公的普及,报社编辑获得了一个新的窗口——通过网络挑选作文。编辑们可以从作文网站上通过比较找到最适合于其报纸发表的作文。这对于在网上发表作文的学生网友来说,也多了一条在刊物上展示作文的渠道。这对于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与兴趣,无疑是具有激励作用的。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作文与传统作文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常上网的朋友会发现,网络上的作文网站,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网络作文的实践,也正体现着孩子们的无限创作灵感与才能。参考文献:
1、多媒体网络作文的概念框架
网络作文《我爱家乡的荔枝》教学流程图: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利与弊
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利与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网络运用于作文教学,以网络为写作环境,利用网络资源的多样性、灵活的交互性、教学反馈的实时性等特点,进行作文教学尝试与思考。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作文素材,拓宽学生知识层面,开阔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在此就把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思考几点利与弊总结如下:
首先谈谈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优势。
一、借助网络丰富资源组织相关主题作文。
电脑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便利的查询功能,在这里我们只要输入几个关键字,它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所要查阅的一切资料。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材构思,教师口头的讲解,不仅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会让学生听得厌烦,收效甚微。而电脑网络作为媒介用于作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它的查询功能以及学生对电脑网络独有的兴趣爱好,来帮助学生进行习作,既方便快捷的查阅信息,又能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何乐而不为呢。为了找到它们两者间的结合点,笔者做了大胆的尝试——组织网络主题作文。
例如,学生在学完《桥之美》之后,都陶醉于课文描述的桥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优美景色,这时,有位同学突然问我:“老师,我们想看一看有关桥的风景,可以吗?”。这个问题触发了我的灵感,为了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安排学生上网搜集桥的资料,到网上去看一看桥的资料和图片。很快,学生们搜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正当学生相互交流看得入神时,就借这一契机,安排学生写一篇关于以“桥之美”为主题的作文。这一来,学生的思路活了,写作的兴趣油然而生,不再没东西写了。相反,这次的作文感情丰富、文采飞扬,令我惊叹。
同时,电脑网络也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的作文服务。比如,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之后,年幼的学生非常关心奥运的情况。于是,我布置学生上网搜索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信息,让学生对奥运先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对2008年北京奥运进行熟悉,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展望,以“2008年的北京奥运”为主题进行创作。
缤纷的网络环境,最直接的获取便是“图”、“文”、“声”、“像”并貌的视听新刺激以及界面友好,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鲜活的作文素材,学生的写作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不再觉得无话可说了。这些是传统作文教学很难获取的。
二、借助网络平台使习作评改更有意义。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能指导学生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过去,学生作文是老师批改,学生被动地接受,以致效率低下,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在网络作文教学中,电脑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评改平台,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互评互改作文。通过互相批改,学生在发现他人习作中的问题的同时,自身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具体做法是:首先,每次作文后,选择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发到作文网上。再组织同学通过网络互相修改作文。要求针对原文的一两个不足之处写出评语,评语长短不限,力求切中要害、有的放矢。最后,让文章的原作者对照评语,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审视和修改。这些过程结束之后,由老师再来评改他们的作文,并对初评者进行总结和指导。
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互评作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泼自由的气氛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章的鉴赏能力。“点评”尽可以在网上进行,可以更直接、更切重要点地进行褒贬,从这一点说,网络教学环境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不断获取丰富而更新的信息资源。
“新闻热点”“社会症结”“环境保护”等信息无所不包,为作文课堂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目前在“因特网”上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无疑对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学校校园网建立了电子图书室,学生可以在自主阅读各类经过优化的图书,同时还给学生建立了发表个人作品的“作文网站”以及提供大量图片、动态的音像资料、学生和教师的范文等写作素材。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其他环境无法获取的。
四、获取更多的选择与更多的思考空间。
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训练,学生在同一时间与空间里能够依据自己的个性喜好自行选择表达的内容、点评的对象以及要完成的任务量。选择的空间比较自由,更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表现的积极性。尽管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诸多的优势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在纷呈变化的视听新感受下,必须承认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前也有软弱的一面。
一、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的实施受技术的限制。
教师及学生操作计算机实际能力,学校计算机品质的优劣都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进程及教学效果。有时就因为学生或教师上机操作的失误,无法在预定的时间里完成即定的习作任务;也可能就因为临场的突然故障而不得不宣布结束或临时改课,而这一切尴尬确实是教学实践中多次面临的困惑。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依赖的客观环境与技术的支持越多失去的灵活性也越多。
二、是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有时难免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精彩分呈的视觉刺激,操作上的困扰都会或多或少的限制或打断学生的思考,灵感也许也就随之消失。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在形成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形形色色的不良信息的诱惑面前都会承受严重的考验,教师在运行网络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不考虑将这些负面信息进行过滤,这都无形中加大了教学工作的难度。
三、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有相应的语文素质外,还要有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课件的制作技术等。否则只能靠请人来完成课件,而这样必然增加备课的投入,而使之不能灵活广泛地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来。
任何一种新兴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实际习作课堂特点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我们既要保持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与策略,又要积极的探索现代技术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帮助。追求更为完美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作文课堂才有可能越来越受学生们的喜爱。
第三篇:小学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浅谈
小学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浅谈
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现在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变的非常被动,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尽管新课改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评优、晋级的激烈竞争机制迫使教师寻找捷径考出高分。故作文对学生只能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而老师在作文教学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生活认知水平的综合训练的检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明确规定了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段话立足于表达自我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着眼于内容和语言两大要素,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我们语文教育者指明了写作教学的大方向总目标。这个总目标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贯彻实现。从第一学段(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第二、三学段的“习作”,最后到第四学段(初中)的“写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逐步接近总
目标。要让学生乐于习作,有话可说,有话愿意说,树立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有有效策略和统筹规划。
一、小学作文教学要树立课程意识。小学老师应树立强烈的作文教学的课程意识,把作文课当作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主动寻找规律,认真准备,课堂上系统有序地指导训练,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新课标为何提“习作”而不提“作文”,究竟区别何在?有何深意?教师心中要有数。小学作文教学起步要早,口语交际,写话,词语积累,语句积累是作文的基础,教师要为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往往忽视口语交际活动,不把它作为作文教学来看待,不重视口语交际和词句积累训练是错误的。作文教学要树立课程意识、总体目标意识、阶段目标意识,教师要拟出作文课程实施方案,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教材只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小学作文教学要降低难度,多加鼓励,以培养学生习作
兴趣为重点。
第一、培养学生强烈表达的欲望。写作是交流和表达的重要
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
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第二、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布置习作的题目要
开放,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东西来写,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体验,习作形式要不拘一格。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和“要求”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老师不论是从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改都从自我出发,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有教师布置从没有去过城市的农村学生写《我的城市真美丽》,这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吗?)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都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之内。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强调种种规矩,而是让孩子放胆去写,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要“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如若我们切实地落实了课标精神,在“兴趣
方面大做文章“,学生还会感到”厌烦“吗?,还会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吗。
第三、小学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多读儿童作物;要多看少
儿电视频道节目;要关注“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儿童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要多看少儿动画片。拓展教师视野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是教育者的共识。例如教师看了动画片《熊出没》,你就可以设计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让学生复述故事或谈一谈学生的感受或想法,或者让学生观看一部分后让学生续写一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意用于改变学生作文“三无”(无兴趣、无内容、无自我)的现状再准确不过了。学生的“三无”究其源,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原北京四中校长吴昌顺曾就读与写的问题作过辩证的阐释:语言的表达是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输入占表达的75%,输出占表达的25%。目前大城市的一些学校在课外或者假期安排学生观看某些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注重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新课标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
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应着眼于丰富多彩的主客观世界,指向写作主体广阔的思维空间;着眼于人的“青春精神”的培养,指向思想内容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着眼于语言素养的形成,指向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注意观察、思考、积累的好习惯。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注重积累,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培养写作兴趣为重点,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切实落实新课标精神!
第四篇:新课改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 要: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改;作文教学;感悟
课改,是当今教育界非常热乎的一个词,教育教学的改革,并非是对传统的东西全面的否定,而是批判与继承,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的关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在几年的课改背景下,我尝试了许多的作文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感悟,在此抛砖,以期引玉。
一、“仓廪实”是佳作的基础――督促培养积累的好习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成大事如此,出佳作亦然。我们不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卡片、学习园地、摘抄本、剪报,有计划地要求学生积累词语、名言(或佳句)、优秀段落、典型事例等等,成立“语文角”,每周看展一次交流,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引导学生用这些词造句,运用这些名言围绕一个内容写一 段话,来供同学们共同赏析,坚持下去。老师在作文讲评时,大张旗鼓表扬那些积累丰富、运用恰当的学生,并将这些优秀句段篇展示在教室一角――建立班级文化长廊,这样学生会从“死记”的枯燥中觅到“活用”的芳味了,从而大大提升写作兴趣。
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充分开辟第二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越多,作文时思路越通畅,见解越独到,思想更越深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开辟第二课堂,能使学生的观察、思维、生活感受冲出闭塞的藩篱,是提高学生观察力、想像力、分析力、思辨力和创造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原本学生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阅历、社会认知力比较肤浅,如果老师不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实难写出有真实情感、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来,而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自主感知、体验、探索、领悟,这也正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三、课文即范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要有机结合
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有目的、有意图为学生精心筛选的范文,供学生在学习写作中效仿与借鉴。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章,它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既可谓珠联璧合,而又各有千秋。教者应深入挖掘那些表现思想内容与特色的技法,加以总结将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
四、独阅乐不如众阅乐――作文批改要师生共同参与
作文的批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方式是教师独自批阅学生习作,而后独自宣讲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感知,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对优秀作文和典型病例的感悟。不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批阅,共同欣赏,共同指摘缺点和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形成深刻的认知,摸到优秀作文的“门路”。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认知力,又能锻炼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又能掌握作文的评价标准
五、模仿借鉴要有度――杜绝机械模仿和盲目抄袭
练习写作时模仿和借鉴无可厚非,但模仿不能机械,借鉴不是抄袭。教师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和写作训练时要正确引导与指导,训练“嫁接”术的巧用,培养创新的能力。否则,如果形成机械模仿、盲目抄背的坏风气,那么“东施效颦”的悲剧可能会我们的学生作文中重演。
六、有纲才有思路――要培养学生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下笔前问三个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保证写作质量。
七、“好写”者不如“乐写”者――营造氛围,变“好写”为“乐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怎样能把学生引到“乐写”的境地呢?其
一、培养天天“日记”的习惯;其二,通过班报、墙报、校报展示学生佳作;其三,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征文投稿,一旦作品见报、见刊,他们的写作热情与激情就会“星火燎原”,“乐写”之趣油然而生。
作文是个体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兴趣的形成、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同行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第五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作文教案
作文课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习作 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2、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儿童童年生活相关的一些图片;学生收集自己的童年事情。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创设情景。出示幻灯片,揭示本次习作要求。(3分钟)
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看几幅画。然后引发讨论:这是一个老师没在课堂时的画面,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引入新课,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探究写法。
1、幻灯片出示课题:习作2童年的那些事儿
2、要求找一找题目的中心词。(“童年”)
3、说到“童年”你会想到那些词语?(幻灯片出示词语)
师生一起读一遍。
师生一起欣赏作家、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描绘的对童年的热爱和赞美。(幻灯片出示)指名朗读。
4、出示例画。借助例画来引导探究。
(1)叙事要完整、具体,注意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的写清楚,让事情的每一个发展层次清楚的展现于读者眼前。
a.抓住整体观察例画,感知“面”的描述。组织学生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样?
b.抓住局部观察例画,感知学习“点”的描写。从例画中选取一两位同学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
(2)写好人物的活动,插入必要的细节。
a.选择特定的人物捕捉细节。注意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b.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例画中描绘的场面同学们一定也经历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要打消学生的顾虑,要鼓励学生说出真实情况。
先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除了要抓住自己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例画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方法总结 怎样写好一件事
一)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明白。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四)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五)要有详有略、并做到重点突出
六)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写好人物的活动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告别童年你最难忘的人是谁?你和他(她)之间曾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
——你对他们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把它写下来。
五、完成习作草稿。板书设计:
童年
趣事亲人恼事老师
令你难忘事情乐事最想对谁同学说 得意事朋友
伤心事 遗憾事
作文课教案
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习作3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设计理念
(一)“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本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难点是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二)本设计适应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一方面借助网络环境,“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一方面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新颖的主体化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写感受”的难度,使学生会写、善写、乐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读懂例文《从 < 海伦 • 凯勒传 > 想到的》,诵其文,明其义,学其法,初步了解读后感应有“读”、有“感”,“读”是基础,“感”是核心,重点在“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真实感受,表达独特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课外拓宽学生阅读的途径,初步培养学生寓“思”于“读”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借助课外收集素材,发表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三、作前准备
学生:作前在全班开展“美文 100 篇”推荐活动,并将学生推荐的文章经过精心选择后,按照不同体裁制作成目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教师:
(一)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喜欢哪一篇文章?对文章的哪一点感触最深?
(二)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作前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而又有针对性的阅读,为学生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满足学生收集材料和反复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降低习作的难度。此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只是为了交流,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表达
欲望。
读是基础,“感”由“读”而生,没有对原文的研读.“感”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评价,引出话题.交流评价。同学们最近读了哪些书?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出话题。读书是美妙的精神之旅,是一件启人心智、怡人性情、令人快乐的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的情感常常会随之起伏,或高兴,或悲伤,或激动。或安宁 „„
3.指名说说,什么是读后感?学生回答。(师板书:读后感)
(二)学习范文,授之以渔.组织交流。课件出示范文(略),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范文中哪些是“读”的内容?哪些是“感”的内容?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讨论明法。在学生自我感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教师及时点拨:(1)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既离不开“读”—— 对原文的引述,概括等;又离不开“感”—— 写出自己的评价、感想,而且要由“读”引出“感”,以写“感”为主,切忌长篇摘抄原文。(板书:读是基础,感是核心)
(2)要准确选择感受点,感受点就是原文中使你最感动的内容或思想,在一篇读后感中,感受点不能太多,最好抓住一点把你的感想写深、写透。
(3)要写出独特新鲜的感受,要将自己相关的事情写进文中,要写出自己深受教育的体会,这样才能避免内容空泛、雷同,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板书:情是纽带)
(4)读后感的结尾的写法:引用,也可以是对读后感有总结性的内容。
教师小结:同学们,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情是纽带,感是核心。我们应在读上下功夫,准确地把握原文的主旨;在情上求共鸣,注意与书中的人物、作者的心灵进行碰撞、沟通:在感上做文章,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独特新鲜的感受。下面就请大家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通过我们的笔和纸尽情地抒发出来。
(三)自由习作,教师点拨.读阅读材料,读后作文,写出感想(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强调写读后感容易犯的三大毛病,一是读后抄;二是空议论;三是读后吹。3.利用课外阅读交互功能,分小组交流学生的习作或习作片段。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集体评议,自主修改.集体评改。出示学生的作文:这位同学在读了《谁给了我耳朵》一文后,深深为之感动,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请同学们认真地听一听这篇文章,并试着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或就其中一个方面对它进行简要的评点:
(1)是否有“读”有“感”,由“读”引出“感”,以“感”为主?(2)引用原文是否得当、简洁?(3)所写之“感”是否联系实际?.对照评改要点,自主修改读后感。.评选最佳,激发兴趣。评选最佳标题、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感想、最佳 „„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围绕习作要点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在对别人文章“品头论足”时,进一步明确习作的要领;围绕习作要点进行自主修改,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高习作的能力。同时,面批评选,容易激趣,让学生在快乐的习作中体验成功。
附板书设计:习作3
读后感
读是基础 感是核心 情是纽带
《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读后感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自己产生的感想体会写出来。“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
在这节写读后感的作文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简单说说课余时间读了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上会有哪些波动。引导学生说出“喜、怒、哀、乐”,跟学生说,这是我们读了文章以后对文章的内容或主人公的体会或感悟,或受到了什么教育、启迪,才会有如此表现。引导理解什么是读后感,通过学习例文概括写读后感的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板书:(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情是纽带,感是核心。)我们应在读上下功夫,准确地把握原文的主旨;在情上求共鸣,注意与书中的人物、作者的心灵进行碰撞、沟通:在感上做文章,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独特新鲜的感受。下面就请大家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通过我们的笔和纸尽情地抒发出来。
在学会读后感的写法后,启发他们学习文章——《谁给了我耳朵》,要求他们结合实际具体谈一谈感受,然后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写好后,抽一两个的作文进行评价。
围绕习作要点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在对别人文章“品头论足”时,进一步明确习作的要领;围绕习作要点进行自主修改,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高习作的能力。同时,面批评选,容易激趣,让学生在快乐的习作中体验成功。
写读后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没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做得到。这节课结束后,我与其他学生交流,发现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习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但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的不多。今后还需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写出有创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