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巴中市微型课题研究盲评材料
成果名称: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一、小学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研究成果主要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有哪些创新点?
(1)本课题的研究,不只局限在语文方面的阅读,希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带动思品、科学、数学等学科的阅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帮助学生树立,通过阅读探求事物规律或基本理论的志向。
(3)结合阅读内容、情感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丰富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并形成文学记录下来,为提高写作打基础。
(4)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博览群书,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营造“书香校园”,让校风更纯、学风更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认识,重视阅读学习习惯的养成,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力争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家庭、社会等对学生阅读学习的高度关注。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以书为伴,以书为友,终身学习。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成果
1、课内阅读教学严重制约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研究过程中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研究,产生阅读的正能量。
2、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研究过程中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参加各种阅读写作竞赛,检验课外阅读成果。
(二)操作成果
通过将近一年的研究实践,初步形成切合小学学生实际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使学生认识中外文化的丰厚博大,能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知书达理”的文明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提高了,加上各种读书活动、激励措施,学生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课余时间,人人争着借书,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问题。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2、教师正确的引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因而,要将课外阅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切实抓好。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所以应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读多——读深——读透”的步骤进行。
读多,就是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读,只要觉得有意思,可以不求甚解,随心所欲地猎奇。读深,就是对所读文章,从作者生平情况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文章写法到语言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读透,就是精读,要求选择几篇篇幅不长的诗文,反复读,力求寻找所谓“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和“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感觉。
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来提高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我们从学生的需求考虑——阅读的需求、体验成功的需求、完善自我的需求,精心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3、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常常问我:“老师,我做完这个作业可以看书了吧?”得到我的许可,他们往往特别高兴。的确,读书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学生从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书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同时还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启迪,净化了学生心灵,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养成。正如有个同学在谈到课外阅读的收获时所说:“课外阅读已成了我的习惯。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她使我的心胸变得宽广,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充满快乐;她就像一股清泉,畅饮泉水,我的心也变得玲珑剔透。”
4、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能。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不难发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大量的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首先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然后通篇浏览,以确定是精读还是略读。如果是单一的一篇文章,开始应通读浏览,稍加意会即可,以便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基本情感。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并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不受老师、同学的影响,把自己阅读中独到的体会、感悟真实地写下来,甚至还可以是自己对文章的故事改编。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让学生真实地不拘泥任何形式地记述阅读感悟,才能进一步达到理解文化、提升品位、开拓思维、综合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目的。
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和研究之后,本学期期初,我对本校参加实验的三至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从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类型、午读情况等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变化。现对本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如下:经过三年的实践,93.3%的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和实践前相比,人数大有增加;但是仍然有6.67%的学生不喜欢阅读。阅读的时间比较充足,每周有86.67%的学生阅读时间达到甚至超过1小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阅读了。学生对读物的兴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与实验的学生全部爱读文学作品。而之前喜欢的文字内容与图画相辅相成的读物的比例降低为32%。但是 “功利性” 的课外阅读仍大有人在。学习辅导类读物,如作文书占86.67%,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和老师仍极为重视这类“知识型”书籍的阅读,但是因为阅读的内容更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和实践前相比,内容丰富了,语言生动了,感情真实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最可喜的进步。学生的阅读量也是大有增加,这也更看得出学生喜欢上了阅读。
5、困惑与反思
在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些喜悦,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不少困惑:(1)我校留守学生较多,读书氛围较为淡薄,托管家长的课外阅读意识不够强。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社会环境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而且单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所以应该把阅读社会化。
(2)小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更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明显,因此,语文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方案的实施效果。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如何让更多教师也投入到书香中去,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
(3)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夯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4)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课题所取得的成果。
三、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 学生方面:
(1)可以通过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感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使自己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从多角度来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教师方面:
(1)老师们将更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带领学生走上健康积极的人生轨道。
(2)课题的研究,将大大提高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3)本次《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一课题的探讨,扩大老师的视野,丰富老师的学识,让他们思维变得更敏捷,语言变得更生动,课堂变得更灵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便于以后更好地、更有成效的开展教学工作。
学校方面:
(1)在全校掀起多识字、多读书、多积累的语文学习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学习型校园。
(2)让学校书声朗朗,更充满朝气和活力,把我校兴办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学校。
总之,以这次课题为契机,集思广益,认真研究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让阅读走近每个孩子,走进每个家庭,走入每所学校,让阅读融入社会大生活,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全国中小学的教学模式也焕然一新了,但是在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的背后,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呢,现在我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谈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新课标》中把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阅读教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保证优质的阅读资源。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小学没有独立的阅读室,有的学校的图书比较少,图书年代久远,破损严重等等,类似的问题成为了学生阅读的最大障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可以号召社会各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成立独立的图书阅览室,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购书捐书,成立班级图书室。
其次,积累是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注重故事的情节,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所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很慢。我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重点培养积累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文知识及时的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好习惯自然形成。
最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很多农村孩子不喜欢读书,读书没有选择性,很多家长不知道要为孩子买什么书,怎样让孩子热爱读书。所以老师要成为学生读书引路人,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很多语文课堂完全是以教师的个人角度去开展,所传授的知识也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近几年,国家虽然极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怎么运用,怎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却成为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想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堂上多与学生交流,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身心感受,让学生参与到与文本间的直接对话当中去。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运用。几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而几千年之后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这种思想呢?现实中,能有多少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呢?所以我觉得在小学课堂注重听说读写的专项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大胆的去说,去交流。
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才能把新课改更好的开展下去。
第三篇:班级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班级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班级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集体,每一个成员的大学时期发展都与班级息息相关,班级问题同样也是同学们学习与生活问题的缩影,因此发现并解决班级问题是每一个成员对班级应有的义务。
一. 问题:
1.班级不少同学沉迷网络游戏,有荒废学业的可能。2.班级许多同学对待学习态度上麻木,逃课,早退迟到的现象依然存在。
3.期末考试时期,部分同学不能很好规范自己,过分强调考前突击。
4.整个班级内部团结性与融合性保持得不是挺好,班级活动少,且过分强调形式。5.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6.班干部和积极分子以及预备党员没能很好地发挥先进带头作用。
二. 解决办法:
班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针对班级内部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开班会集思广益,在班会上充分暴露问题,班干部提出解决办法,同学们讨论。
针对上述我发现的问题现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1.每学期应该要有一定次数的班会,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结性。
2.各班级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要积极行动,为班级成员树立榜样。
3.班级成员要增强在学习方面的交流,在学习上要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正气。
4.每一学期要有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班级活动尽可能带动更多同学来参加,诸如早上晨练,周末体育活动等等。
5.班级同学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自觉参加班级活动,和接受班干部的正确领导,对班级问题有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反映。
第四篇:分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效课堂下的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莘县第二中学
葛庆龙
我校“一五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三大特征为学案导学、分组教学和课堂评价。其中导学案是学习的引领工具,分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评价是学习的反馈评价与激励系统,三大抓手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分组教学,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效率。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关注与深入研究分组教学的问题,将对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分组教学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单一与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分组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解决的因材施教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生命的成长。但是,在分组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出现了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分组过于粗放,不利于合作学习活动开展。
一般地讲,学习小组的分组的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但是学生的发展有两种不平衡——生生间发展不平衡和学生个体各学科间发展的不平衡(如甲生语文好而数学差)。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们 常常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因素,即生生间的发展不平衡来当作分组标准,而忽视的小组内部各个成员个体发展的不平衡,将学生的“质”简单化甚至是总分数化。因为这种分组方法操作简单,只用一次或者几次的测试成绩当作参考,给学生分出学习小组,目前比较流行。但是,用这种方法分出的学习小组存在着严重弊端——它违背了分组教学的原则与目的,减弱了学生之间各因素的互补性,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活动效率就会降低。
二、小组建设不完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小组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团体,尽管它的规模很小。因此要通过完善的组织建设来保证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小组内部既有合作,又有分工。但是,从部分学校与班级的具体操作来看,小组内部的组织建设还不完善,一个小组内部往往只有一个行政组长,兼有学习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各个职能。而各组员在小组内的职责不分明,造成学习活动相互推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甚至会使部分学生不想承担自己在小组内的责任,不参与小组合作,从而无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出现个别学生 “蛰伏”与小组“发言人”现象,造成学习机会的不公平。
做为一个学习团体,它的组成是由异质学生构成的,因而这些学生的个性不同,学科发展不平衡。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总是积极主动发言,努力表现自己,这部分学生常常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外向的学生;相对的,有一些学生常常感觉自己不如 别人或者羞于在人前表现,而放弃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样课堂就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成了几个学生“几言堂”,使我们的教学无法面向所有的学生,教育便失去了其公平性。
四、小组评价机制不合理,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
小组评价体系是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开展的外部保证,只有制定科学的小组评价体系,才能使分组教学所带来的学习兴趣具有持久性,进而形成稳定性,但我们的评价量规的制定常常立足于集体评价而忽视个体评价,注重学习团队的整体的表现而忽视个体学习表现。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个体的进步与成长无法得到及时的肯定与激励,其成长动机便会慢慢消失。许多班级在开始实施分组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合作,主动展示,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这种学习方式新鲜感的丧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渐渐丧失。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精细化分组,合理配置学生资源,使小组成员间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
科学分组是实施分组教学、高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所以对于学生的分组一定要做到精细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情况,真正做到异质同组与同质异组。分组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整个发展状况,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以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为配置组员的最重要依据。例如甲生数学不好,选择同层次 学习伙伴时应选择数学优秀的乙生与其搭配,相成学科优势的互补。在一个小组内,同一学科的发展水平要呈阶梯状分布。以最常见的6人学习小组为例,一个小组内同一学科同一层次组员以2 人为宜,形成 “2A-2B-2C”合作互助格局。这种分组方式的优点是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助,但是着眼于全班来看,不容易给每一个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团体。另一种分组方式就是将学习小组与班级行政小组分开,以每一个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为依据,组成学科学习小组,以“2A-2B-2C”形式组成学习团队。这种分组方法比较容易操作,但其不足是每一节学生都要调换座位与座次。这两种分组方式都可以很好地解决粗放式分组所造成的各种不足。
当然,在分组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之外,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也要考虑在内,尽量做到小组学习环境的最优化。
二、在小组内部建立小组学习组织与管理体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学习的活力来自于小组内部的每一个成员的活力,而成员学习的活力除了来自于其本身的成长动力之外,还来自于小组内部的组织与管理。一般地,小组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如下设置:行政组长一名,负责本级的行政管理与组员的评价;学习组长一名,负责本小组内学生学习的组织与协调;各学科都设一名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的学习活动。行政组长与学习组长要选择组织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各学科组长由该学科A层同学担任,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引 领本组其他成员开展本学科的学习。这样一个小组内部,基本上所有成员都是组长,又都是组员,分工明确,责任具体,从小组建设的形式上调动了组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小组的活力。
三、利用评价手段,调动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分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部分学生成了小组“发言人”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评价手段调动每一个学生去积极投身到小组各种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我们可以结合课堂小组量化评价来达成该目的,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一节课中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次数制定不同的量化标准。例如,对于同一个问题A层同学展示设为3分,B层同学展示设为5分,C层学生展示设为7分,为了本组的荣誉,小组一定会努力帮助B、C层同学学习,把展示活动交给B、C层次的组员。这样,从客观上来讲就抑制“发言人”过多地展示,把机会留给了那些平时活动不积极主动的学生,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实现课堂教育的公平。
四、构建课堂评价与阶段评价机制,养成积极而稳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护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的重要任务。针对学生对分组学习形式长期开展所形成的心理疲劳现象,我们可通过构建课堂评价、阶段评价制来养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评价,是指对某一节课的评价,它包括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小组,由小组内部评价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小组的评价落实较好,但是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落实不到位,这就造成了小组 内部缺乏竞争,造成小组内部活力的缺乏,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将自己置身于小组学习活动之外。我们在课堂评价方面既要利用小组评价来调动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又要利用小组内部的评价手段调动内部竞争。
当然,只采用简单的课堂评价方式,时间一长,学生同样会产生“审美疲劳”会逐渐对评价结果丧失兴趣。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做好阶段评价,比如周评价、月评价。每周评出“周优胜团队”、“周优秀个人”,每月评出“月冠军组”、“月最佳个人”等,并隆重举行颁奖,让学生从精神与物质上获得成长的愉悦;每一个学段结束,对每一个小组和每位学生都进行综合评价,与学生的成长档案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努力学习的快乐,从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分组教学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何让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服务,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实施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该学科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诸多优越条件。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之一。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所在。但是农村语文教育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和要求,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进,从哪些方面改进等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以便能为我们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种方法被大多数的教师运用在实践中。但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较好,但实效性比较差。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有些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有些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正确,学生不明白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时候合作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几个学生刚刚凑到一起还没怎么讨论,时间就结束了;有的小组里,只是将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几个同学对照一下,就完事了,根本没有合作啊讨论啊之类的;在小组里,发言的依然还是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只有倾听的份;还有的小组因为缺乏良好的组织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时居然成了聊天玩耍的机会,更使合作流于形式;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很多的问题表现了出来。
小组内的合作学习需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学生能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就不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确实意见不统一,确实遇到疑难问题时才去合作,这样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的方向、问题、内容、范围,小组内同学们能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还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内容而定,教师应该协调好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果遵循了这些原则,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出现两种倾向:首先是目标替代了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教师把目标当成过程,学习过了、分析过了就以为学生学好了、分析好了,殊不知两者之间差距是比较大的,学生学了,不代表他学好了,掌握了,理解了、吸收了,同样,分析过了也不能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了,这种教学过程就忽视了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肯定不能实现,更说不上教学任务的完成了。其次就是很多教师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主要看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在语文指导朗读过程中,朗读一般也讲究两个方面,一是质量,二是数量,读的多了,过程就体现了,质量上相应也应该体现出训练过程,一遍遍的朗读,争取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进步,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体会文中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同时也提高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但是我认为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还应该更加合理、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学手段比以前更加优化了,体现在教学中的就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难否认,多媒体的运用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所带来的便利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在多媒体运用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对课件的期望太高,依赖太强。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好的课件就上不出好的课堂,所以就把课件当成提升自己课堂水平的筹码,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追求课件的新、奇,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课件,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展示课件的平台,在课堂上看到的只是课件的声音和图画,而看不到教师的教,看不到学生的学,课堂的活动被课件完全替代了。其次,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主次不分。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是主要手段,在课堂中,有些教师的课很明显是跟着课件走,教学过程被设计得有条不紊,教学进程由课件来控制,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这样就导致课件 2
占据了教学的主导,教师却变成了多媒体的播放者,完全不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是老师而是多媒体课件了。当然这样说不是要严厉禁止多媒体的运用,对多媒体的使用还应提倡和推广,但是同时也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使多媒体的运用更加合理、科学。多媒体运用的好,确实可以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也可以为课堂增色添彩,只是希望多媒体不要取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甚至有些纵容,这就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在一篇文章中,阅读应该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但是有些教师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些忽视,刚读一遍课文,就让学生说书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说的只是琐碎的东西,说的也是课文的某一个方面,提的问题也相对比较肤浅,不够深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的也不全面。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这确实是注意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是没有利处的。学习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也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劳和刻苦努力,如果有些学生的读书心得只是来源于自己喜欢读的内容,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学不读,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完整,不全面,这样也会导致学生阅读上的缺陷。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选取某一重点段落进行品读赏析,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的,但是如果割裂的文章的整体性,只看重某一段则是有害的。还有些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出示某些重点语句或是段落,引导学生品读,试想,脱离了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境,描写的再美的词句或段落能有多大的魅力呢?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对整体文章的把握,对于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品位也要放在大的背景和氛围中进行,千万不能割裂开。
五、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了思维的发散,而忽视了整合优化,导致学生们的思维有点过分。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总结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学生有的说乌鸦很聪明,自己想到了喝水的办法;有的说乌鸦爱动脑筋,有的说乌鸦很勤快,到处找水,还 3
有的说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不干净,也有的说乌鸦不太聪明,怎么不找吸管喝水呢,到处找石子多累啊,更有学生说乌鸦叫声很烦人,不讨人喜欢„„而这位教师对每个答案都微笑点头,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好像已经走进了误区,这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与文章的结合,前几种意见说明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比较到位,而后几种意见显然脱离了文章主旨,而教师却没有及时评价,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再让学生说说“乌鸦还有别的方法能喝到水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的多。
六、针对一篇文章,提问的问题不宜过多,也不能琐碎甚至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喜欢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提问与回答,这样会使课堂显得过于繁琐、饱满,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明确。课堂中应围绕一个大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性和内涵的题目,在问题中,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要统一,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回答,说明我们备课不充分,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摸得不透彻,或者也可以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够深厚。在课堂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很多突发性问题,有时也会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无关,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避开,但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需要解决但又不是重点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分寸,掌握时间分配,不能占据大量的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或许我们还会碰到更多的问题,有些还会让我们觉得棘手,不知道从哪里解决好,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旨的指导下,逐渐摸索自己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思路,我们一定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