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2

时间:2019-05-15 04:5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2》。

第一篇:《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2

《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简答论述

1、中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品德素养

从职业的角度看,作为语文教师主要的品德素养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如何对待语文教育,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同行。

1、热爱语文教育事业 从教师本人来看,一方面,理应享有一般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应务必认识到从事工作特殊性(教书育人)。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热爱学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双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关于“热爱学生”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热爱学生”的对立面就是“体罚学生”(2)“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两者是并行不悖,但是“严格要求”并“苛刻要求”

3、尊重同行

二、语文教师的智能素养

1、知识结构、中文专业知识:文学、写作、汉语。

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与语文教育学 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历史、地理、哲学等等。

2、能力结构

(1)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3)文字书写能力(“三笔”,尤其是粉笔)

(4)处理教材能力(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5)组织教学能力(6)指导应试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两者不可或缺。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而没有良好的智能素养是不可能成为一优秀教师的;同样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智能素养,而没有良好的品德素养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2、古代语文教育在汉宋时期的教材状况?

1、语文教材基本定型 语文教材主要有四类:(1)识字类

(2)韵语知识读物 它又有两类。

①教育类:教小孩洒扫应退、为人处事,如《小儿语》《弟子职》《太公家教》《昔时贤文》等。②掌故类:教小孩名物掌故、各种知识,如《名物蒙求》《幼学须知》等。这两类韵语知识读物,既是识字教材,又是从识字向读写发展的一种过渡。(3)经史类

经史类主要有“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才有“四书”之称。以后历代都作1

为科举考试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汉代集这五部经书为“五经”,以后历代沿用。《资治通鉴》,作为语文教材是较深的一部书,一般作为查考之用。

(4)文选类

主要是《昭明文选》,它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古代语文教学中也是极好的教材,它选的多数是名家名篇,它按文体分类编排。这种选文编排法沿用至今,而且乃占主导地位。近年也出现了按内容编排的方法,目前采用的几套初中语文教材,其选文都是按照内容进行编排的,它们分为:家庭生活、学生生活、自然景物、古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系列。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还有知识书、工具书,以及时文文选。

3、古代语文教育在阅读方法上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熟期是元到戊戌变法前阶段,这个时期对语文的阅读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1)重视朗读。强调读书不仅有“眼到”,而且必须“口到”,崔学古就认为朗读应该“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

(2)重视熟读、背诵。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朱熹也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行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则)非为己之学也”。

程端礼则具体说到了背诵的方法:“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诵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

(3)重视精读。重视精深地理解文章,强调逐字逐句地细细研究。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下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4)重视圈点评注。唐彪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王充则更强调其重要:“若所读之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启示自己发挥)

4、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上最重要的两件事?(待定)

1、第一阶段(戊戌变法到“

五、四”运动前)

(1)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清政府于1903年宣布废除科举制(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4年),把各地大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小学堂,在中等学堂设置国文科,与中等学堂设置的史学经学等分开。从此语文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有了正式的中学语文教育。

2、第二阶段(五四到1949年建国)(1)白话文进入了中学语文教学

当时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提倡平民教育。1920年民国教育部把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在《国民学校令》和《国民学校施行细则》中规定:“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学,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读本宜取普通体语文”。这样从法律上规定了白话文在中学语文中的合法地位。从此白话文进入了语文教学。5“语文”的含义:(个人整理)

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指的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即狭义的语言)的学习,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学习。

6、语文课程的性质?

1、它是学科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学”。一般性的“教育学”是把所有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不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语文教育学”只针对语文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

语文教育现象包括: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语文研究方法、语文教育的历史等等。

2、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语文教育学”是“理论”,是拿来“应用”的“理论”。其深层的含义应该是:在语文教育中“能用”的,最好是“好用”的理论,不然这样的理论就毫无意义了。

另外,“理论”要来源于语文教育的实践,要历经语文教育的实践检验。

7、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基本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基本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分列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其实就是听说,“综合性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或是言语能力与其他能力(即其他学科能力)的综合)。

(2)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它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但它是语文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拼音知识,字词的形音义,语音语调语速,修辞,文学常识等。

(3)语文实践活动。这很有益于言语基本能力的真正提高。管种实践能力是语言的真能力,言语基本能力的训练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使用。

(4)文化素质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这是言语能力的训练、应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包含着的。这是其他学科共同肩负的责任。

8、《语文课程标准体》(初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初中通行的三套教材都有设置“综合性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义:课程不是唯课本(课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的范围等同于生活范围(大语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中所有东西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从用的角度来学语文。

9、《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包含的内容?

1、识字与写字。

“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悉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搞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1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教材、教师与学生(1)教 材 从内容上看。

首先,教材中的内容要学生可以体验的。内容可以体验,学生才可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教材中的内容要学生想知道的。从形式看,主要是语言要形象、生动、准确。(2)教 师

①教学要生动、有趣。

②教学方法要多变,避免程式化。③多跟学生交往。

总之,教师要立足于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管理、完成作业等环节),尽可能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④教师的人格魅力。

专业:教师很有知识,很有能力,很会教书(能帮他考好中考或是高考)等。做人:教师诚恳、友善,对学生公平,对教学负责任等。(3)学 生

①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作收音机,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总之,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帮助之下的学生在学。②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12、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拨法

5、练习法

6、诵读法

7、研究法:通过研究的方式学习语文,获取语文的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现在的“综合性学习”采用就要是这种学习方法。

8、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方法

9、示范法(教师范读,文字的书写、作文的写作与与批改(教师写下水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等))(教师有意与无意)

13、语文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教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统一的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有:学段的语文教学过程(初中、高中)、学年和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单元的语文教学过程、课题的语文教学过程、课时的语文教学过程。

14、语文课导入的常见方法:

一、情感导入

二、情景导入

三、旧知识导入

四、故事导入

五、音像导入

六、背景导入

此外还有:题目导入、作者导入、试验导入等。

15、说课包含的内容:

1、说“课标”“考纲”“教材”“学情” 阐述“课标”所讲课的基本要求。阐述“考纲”所讲课的基本要求。

阐述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阐述课文的基本特点。就要教学的内容分析学生的状况。

2、说教学目的(1)教学目的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3、说教法与学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练习法、诵读法、研究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

说课时就对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说明。

4、说教学过程(1)总体设计

谈谈自己怎样去整体设计课文,在时间怎样进行整体安排。(2)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①导入(说明为什么这样导入)②作者和背景介绍

③课文本身的教学(总是分成几个步骤)

④小结、布置作业(说明为什么布置这样的作业)

在“说教学过程”注意应标明每个环节的具体用时(几分钟)。

在“说教学过程”中务必对怎样达到教学目标,怎样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说明。

在“说教学过程”中还务必对教学中可可能再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对各环节时间的调整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说明。⑤说板书设计

16、板书的要求和常见体式:

1、直观性(浓缩性)

板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少而精,把授课的主要内容展现有黑板上。

2、艺术性

(1)整体布局要合理

标题定位要准确。上下、左右要留有空间。疏密有致。(2)字的大小要适中

标题字要稍大,其他字稍小,字学生要能看清楚。(3)要美观

首先,字要工整;其次,设计要全理;再次才是漂亮、雅致。

3、同步性

要求板书与教学的内容保持同步。讲课讲到哪里,板书就写到哪里。教师通过板书也能展现自己在教学其他方面的能力。

板书对教学本身有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板书的几种常见体式

(一)从形式上看

1、条款式(1)并列式(2)总分式

2、图表式(1)图式(2)表式

(二)从内容上看

1、情节式

2、外貌式

17、阅读的作用、能力、方式: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与目的主要就是:提高能力。能力:(1)文字的认知能力: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整体把握能力、信息的提取能力(3)欣赏能力

阅读要能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朗读与默读(有声与无声)

朗读的基本要求:首先,它不同与“朗诵”。后者是艺术,带有表演的性质,它要求脱稿。

其次,朗读有特殊的作用。它是有声的,只有读出才能领略其中的音韵美。另外,一些语言上的错误或不妥之5

处,往往只有读出来才容易发觉。默读的基本要求:感知文字符号要正确。

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会抓住重点。(2)精读与泛读

两者对问题理解的深浅度是不同的,两者阅读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19、评课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教的设置与实现。教学重点的确立与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与突破。

2、讲课内容

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对比)。

内容采用教学法的合理性。

3、课堂情形

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互动情形

课堂气氛

4、教师素质

(1)教态(2)语言(3)板书4)课堂组织能力(5)处理教材能力 20、作文训练和讲评的常见方式

训练方式:

1、命题作文

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响材料和实物材料)

3、情景作文(老师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景,学生就这一特定的情景进行写作,这一特定的情景可以由老师来创设)

4、自由作文(学生自己拟题,自己去写)作文讲评方式:

(1)综合讲评。就全班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进行全面的概括性的讲评。(2)专题讲评。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一两个主要问题进行讲评。(3)典型讲评。选取一两篇优秀作文或是进步大的作文进行讲评。(4)学生讲评。学生可以评自己的(谈写作经过、谈体会),学生也可以评他人的。

二、理论运用:(主要按照以下模式)

说明性文体主要是说明文

(一)说明文概说

1、说明文基本特点:说明性与客观性

2、说明文分类

(1)事物说明文,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2)事理说明文,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

3、说明文主要教学内容(1)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4)说明词语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的教学程序

1、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或默读全文

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

知道课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课文局部学习

学生理解主要词句的意思(主要是分析能力)

认知局部说明对象的特点(主要是概括能力)学习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认知课文总的对象特点

整篇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2、能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安排好说明顺序。教学重点 :目标 1、2 教学难点 :说明文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由现代生活中的图案说起,引起学生对说明对象的仔细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 : 1 .先请学生对语文书封页进行欣赏、观察,然后小组讨论; 2 .提问学生,语文书封页象征含义及图案构成; 3 .学生评议; 4 .教师统一意见,给予评析。

三、展示一枚邮票,巡回演示,分组讨论 : 1 .认真观察,弄清画面的构成,注意其中每一处细节,抓住其特征,弄懂它的象征含义。2 .注意安排说明顺序,或自上而下,或从左到右,或由外到内。3 .注意说明文结构,分清主次,重点突出主体部分。4 .说明语言有主动与平实之分。

四、各小组成员畅所欲言,教师巡视

五、教师抽签提问,其他学生评析

六、教师归纳

七、学生动手列出写作提纲

八、教师展示一、二 提纲欣赏

九、教师总结

十、布置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一般到特殊;整体到局部;由简到繁;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作比较。层递式

《桥之美》桥之美,美在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概括到具体。举例子;列数字;摹状貌。总分总式。

《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由概括到具体;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总分总式。

《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承接式。说明文主要教学内容(1)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一般到特殊;整体到局部;由简到繁;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由大到小,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4)说明词语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的教学程序

1、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或默读全文

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

知道课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课文局部学习

学生理解主要词句的意思(主要是分析能力)

认知局部说明对象的特点(主要是概括能力)学习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认知课文总的对象特点

整篇课文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巩固对上一单元教授的说明方法的掌握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说明文时不仅能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更能合理地使用说明顺序,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祖国灿烂的园林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了解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2)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2、难点:教学时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总体结构,了解分述部分是按分项并列的形式来逐一说明的,弄清课文第三至第六节和第七至第九节这两层次是怎样的关系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006-09-17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课文,了解花儿这样红的原因,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品位作者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花儿红的本质。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课文设计的知识面广,说明的事理有一定的难度,要学生仔细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

2、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物位关系顺序、事物的逻辑关系顺序。逻辑顺序又主要是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

三、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结构。阅读的时候用笔划出生字,等阅读完以后来检查。

四、共同研讨课文的结构: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三部分:主体部分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时候按照内因和外因可以分两个层次。

五、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布置作业。2课时

一、复习导入 8

二、分析第一部分(1自然段):

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1、本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的描绘红色花儿给人民带来的喜悦,给春天带来的美丽色彩,是人们在喜悦中引起对红色成因的追探。

2、问句是设问吗?为什么?

答:不是设问,因为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作者只是用问句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三、分析第二部分(2-10自然段): 具体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第一层(2-7)说明花朵呈现红色事实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因素是“物质基础”。(1)第2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酸性花青素对花朵呈现红色所起的决定作用;还有举例子。(2)这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主要用了从现象(花呈现红色)到本质(花青素使花呈现红色)的说明顺序。(3)

3、4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以成色、黄色只含胡萝卜素,白色的花不含色素为例说明她们不呈现红色是因为她们没有花青素。(4)第5段是从哪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答:是运用物理中的光学原理来解释懂的。

(5)学生来说明6、7段分别是哪些方面来说明的,并作具体的说明。

2、分析第二层(8-10段):(1)昆虫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起什么作用?(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花红的原因?答:是从人工选择方面说的。(3)10 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

四、分析第三部分(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作概括。

五、概括总结全文:本文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得既具体又明晰。本文用了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得说明方法。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物质基础

花儿 物理学原理 内部因素 为什么 胜利需要 这样 进化观点

红 自然选择:昆虫起作用 外部因素 人工选择:进展快

第二篇:《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

《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简答

2、古代语文教育在汉宋时期的教材状况?

1、语文教材基本定型 语文教材主要有四类:(1)识字类

(2)韵语知识读物 它又有两类。

①教育类:教小孩洒扫应退、为人处事,如《小儿语》《弟子职》《太公家教》《昔时贤文》等。②掌故类:教小孩名物掌故、各种知识,如《名物蒙求》《幼学须知》等。这两类韵语知识读物,既是识字教材,又是从识字向读写发展的一种过渡。(3)经史类

经史类主要有“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才有“四书”之称。以后历代都作为科举考试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汉代集这五部经书为“五经”,以后历代沿用。《资治通鉴》,作为语文教材是较深的一部书,一般作为查考之用。

(4)文选类

主要是《昭明文选》,它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古代语文教学中也是极好的教材,它选的多数是名家名篇,它按文体分类编排。这种选文编排法沿用至今,而且乃占主导地位。近年也出现了按内容编排的方法,目前采用的几套初中语文教材,其选文都是按照内容进行编排的,它们分为:家庭生活、学生生活、自然景物、古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系列。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还有知识书、工具书,以及时文文选。

3、古代语文教育在阅读方法上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熟期是元到戊戌变法前阶段,这个时期对语文的阅读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1)重视朗读。强调读书不仅有“眼到”,而且必须“口到”,崔学古就认为朗读应该“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2)重视熟读、背诵。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朱熹也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行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则)非为己之学也”。

程端礼则具体说到了背诵的方法:“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诵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3)重视精读。重视精深地理解文章,强调逐字逐句地细细研究。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下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4)重视圈点评注。唐彪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王充则更强调其重要:“若所读之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启示自己发挥)

4、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上最重要的两件事?(待定)

1、第一阶段(戊戌变法到“

五、四”运动前)

(1)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清政府于1903年宣布废除科举制(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4年),把各地大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小学堂,在中等学堂设置国文科,与中等学堂设置的史学经学等分开。从此语文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有了正式的中学语文教育。

2、第二阶段(五四到1949年建国)

(1)白话文进入了中学语文教学

当时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提倡平民教育。1920年民国教育部把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在《国民学校令》和《国民学校施行细则》中规定:“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学,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读本宜取普通体语文”。这样从法律上规定了白话文在中学语文中的合法地位。从此白话文进入了语文教学。5“语文”的含义:(个人整理)

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 亦将减损。”“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指的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即狭义的语言)的学习,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学习。

6、语文课程的性质?

1、它是学科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学”。一般性的“教育学”是把所有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不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语文教育学”只针对语文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

语文教育现象包括: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语文研究方法、语文教育的历史等等。

2、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语文教育学”是“理论”,是拿来“应用”的“理论”。其深层的含义应该是:在语文教育中“能用”的,最好是“好用”的理论,不然这样的理论就毫无意义了。

另外,“理论”要来源于语文教育的实践,要历经语文教育的实践检验。

7、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基本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基本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分列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其实就是听说,“综合性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或是言语能力与其他能力(即其他学科能力)的综合)。

(2)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它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但它是语文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拼音知识,字词的形音义,语音语调语速,修辞,文学常识等。

(3)语文实践活动。这很有益于言语基本能力的真正提高。管种实践能力是语言的真能力,言语基本能力的训练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使用。

(4)文化素质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这是言语能力的训练、应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包含着的。这是其他学科共同肩负的责任。

9、《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包含的内容?

1、识字与写字。

“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悉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搞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12、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拨法

5、练习法

6、诵读法

7、研究法:通过研究的方式学习语文,获取语文的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现在的“综合性学习”采用就要是这种学习方法。

8、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方法

9、示范法(教师范读,文字的书写、作文的写作与与批改(教师写下水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等))(教师有意与无意)

13、语文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教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统一的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有:学段的语文教学过程(初中、高中)、学年和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单元的语文教学过程、课题的语文教学过程、课时的语文教学过程。

14、语文课导入的常见方法:

一、情感导入

二、情景导入

三、旧知识导入

四、故事导入

五、音像导入

六、背景导入

此外还有:题目导入、作者导入、试验导入等。

15、说课包含的内容:

1、说“课标”“考纲”“教材”“学情”

阐述“课标”所讲课的基本要求。阐述“考纲”所讲课的基本要求。

阐述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阐述课文的基本特点。就要教学的内容分析学生的状况。

2、说教学目的(1)教学目的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3、说教法与学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练习法、诵读法、研究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

说课时就对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说明。

4、说教学过程(1)总体设计

谈谈自己怎样去整体设计课文,在时间怎样进行整体安排。

(2)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①导入(说明为什么这样导入)

②作者和背景介绍

③课文本身的教学(总是分成几个步骤)

④小结、布置作业(说明为什么布置这样的作业)

在“说教学过程”注意应标明每个环节的具体用时(几分钟)。

在“说教学过程”中务必对怎样达到教学目标,怎样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说明。

在“说教学过程”中还务必对教学中可可能再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对各环节时间的调整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说明。⑤说板书设计

16、板书的要求和常见体式:

1、直观性(浓缩性)

板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少而精,把授课的主要内容展现有黑板上。

2、艺术性

(1)整体布局要合理

标题定位要准确。上下、左右要留有空间。疏密有致。(2)字的大小要适中

标题字要稍大,其他字稍小,字学生要能看清楚。

(3)要美观

首先,字要工整;其次,设计要全理;再次才是漂亮、雅致。

3、同步性

要求板书与教学的内容保持同步。讲课讲到哪里,板书就写到哪里。教师通过板书也能展现自己在教学其他方面的能力。

板书对教学本身有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板书的几种常见体式

(一)从形式上看

1、条款式(1)并列式(2)总分式

2、图表式(1)图式(2)表式

(二)从内容上看

1、情节式

2、外貌式

17、阅读的作用、能力、方式: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与目的主要就是:提高能力。能力:(1)文字的认知能力: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整体把握能力、信息的提取能力(3)欣赏能力 阅读要能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朗读与默读(有声与无声)

朗读的基本要求:首先,它不同与“朗诵”。后者是艺术,带有表演的性质,它要求脱稿。

其次,朗读有特殊的作用。它是有声的,只有读出才能领略其中的音韵美。另外,一些语言上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往往只有读出来才容易发觉。默读的基本要求:感知文字符号要正确。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会抓住重点。(2)精读与泛读

两者对问题理解的深浅度是不同的,两者阅读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19、评课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教的设置与实现。教学重点的确立与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与突破。

2、讲课内容

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对比)。

内容采用教学法的合理性。

3、课堂情形

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互动情形

课堂气氛

4、教师素质

(1)教态(2)语言(3)板书4)课堂组织能力(5)处理教材能力 20、作文训练和讲评的常见方式

训练方式:

1、命题作文

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响材料和实物材料)

3、情景作文(老师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景,学生就这一特定的情景进行写作,这一特定的情景可以由老师来创设)

4、自由作文(学生自己拟题,自己去写)作文讲评方式:

(1)综合讲评。就全班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进行全面的概括性的讲评。(2)专题讲评。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一两个主要问题进行讲评。

(3)典型讲评。选取一两篇优秀作文或是进步大的作文进行讲评。

(4)学生讲评。学生可以评自己的(谈写作经过、谈体会),学生也可以评他人的。

二、论述

1、中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品德素养

从职业的角度看,作为语文教师主要的品德素养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如何对待语文教育,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同行。

1、热爱语文教育事业 从教师本人来看,一方面,理应享有一般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应务必认识到从事工作特殊性(教书育人)。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热爱学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双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关于“热爱学生”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热爱学生”的对立面就是“体罚学生”(2)“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两者是并行不悖,但是“严格要求”并“苛刻要求”

3、尊重同行

二、语文教师的智能素养

1、知识结构、中文专业知识:文学、写作、汉语。

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与语文教育学 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历史、地理、哲学等等。

2、能力结构

(1)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

(3)文字书写能力(“三笔”,尤其是粉笔)

(4)处理教材能力(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5)组织教学能力(6)指导应试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两者不可或缺。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而没有良好的智能素养是不可能成为一优秀教师的;同样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智能素养,而没有良好的品德素养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8、《语文课程标准体》(初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初中通行的三套教材都有设置“综合性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义:课程不是唯课本(课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的范围等同于生活范围(大语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中所有东西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从用的角度来学语文。

1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教材、教师与学生(1)教 材

从内容上看。

首先,教材中的内容要学生可以体验的。内容可以体验,学生才可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教材中的内容要学生想知道的。从形式看,主要是语言要形象、生动、准确。(2)教 师

①教学要生动、有趣。

②教学方法要多变,避免程式化。③多跟学生交往。

总之,教师要立足于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管理、完成作业等环节),尽可能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④教师的人格魅力。

专业:教师很有知识,很有能力,很会教书(能帮他考好中考或是高考)等。做人:教师诚恳、友善,对学生公平,对教学负责任等。

(3)学 生

①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作收音机,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总之,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帮助之下的学生在学。②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理论运用:(主要按照以下模式

说明性文体主要是说明文

(一)说明文概说

1、说明文基本特点:说明性与客观性

2、说明文分类

(1)事物说明文,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2)事理说明文,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

3、说明文主要教学内容(1)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4)说明词语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的教学程序

1、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或默读全文

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

知道课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课文局部学习

学生理解主要词句的意思(主要是分析能力)

认知局部说明对象的特点(主要是概括能力)学习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认知课文总的对象特点

整篇课文的说明顺序

第三篇: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

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

A卷

1、材料:“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论述:如何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包容性增长”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概念也是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完善的。它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相比较包容性增长来讲,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增长模式正面临着贫困化增长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贸易价格的下跌,贸易条件的恶化等,因此,包容性的增长模式无疑给了我国关于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若干启示。

1.确立扩大内需和就业导向的共享型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的一大诱因就是外贸顺差较大, 且顺差来源地过于集中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较强。要改变这一状况,我国需要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从以出口为主的外需导向型经济向以国内消费为主的内生型经济转变、从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向以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弥补传统产业调整带来的收缩,并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增加居民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

2、稳定外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总体来看,出口导向战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轴。不可否认,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稳定外需应建立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础上,对外贸易发展应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劳动者福利为宗旨,循序渐进地变价格竞争为价值竞争,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质量竞争优势,变贴牌贸易为品牌贸易,为实现我国和谐、健康、稳定、公平的经济增长奠定外部经济基础。

3、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在高精技术及其产品的进口上受到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封锁,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技术引进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进口贸易对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注重发挥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引导企业重点增加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提高加工制成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短缺资源及原材料的进口力度,强调行业自律,协调有关资质企业统一进口产品的价格,避免无序竞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利用进口带动出口,促进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4、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变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为高附加值竞争优势

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依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深加工、扩大品牌影响、加强自主品牌培育、优化营销模式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以缓解新的经营压力。我们的加工贸易、产业处于整个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而“微笑曲线”的两端,一边是设计,一边是营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自我的设计能力。同样一个商品,可能由于在商品的包装或者外部设计上的简单更新,就可以卖得比原来更高的价钱。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上的地位。全面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国际竞争力。

材料:郎咸平对水稻转基因专利问题的看法。

论述:对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以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进行评述。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P141.专利是受法律保护的只是产权,涉及三个方面:

1、指专利权2.指受专利权保护的发明创造3.指专利文献。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专利权上具有显著优势,是专利权的积极运用者,在我国市场上采用进攻战略,在我国出口市场上采用壁垒隔阻战略。表现为:

1、差异显著的专利战略。通常是对市场占有率大而且专利筹码较低的企业下手,如果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有较大,那么往往就部分配件使用的配件征收高额的专利费,或者完全拒绝签发许可,迫使国内厂商完全提产退出市场。相反,若跨国公司的市场占有份额不大,那么它往往愿意征收合理的专利使用费用。2欲擒故纵的打击行为。当我国企业引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时,跨国公司对于我国企业部分侵权或者盗用他们专利技术的行为视若无睹,加以放纵,而等到我国企业将市场培育起来。产品生产形成规模效益时,跨国公司或者诉诸法律向我国企业进行天价索赔,或者禁止我国企业继续使用该项技术,以维护知识产权的名义迫使我国企业退出市场,轻松占领由我国企业开辟的市场。

3、制定敲诈性的专利费用。通过征收高额的天价许可费,迫使以拥有自主品牌的我国企业放弃自主品牌和自有技术,变为他们的廉价代工厂。

4、阻碍国内厂商联盟。通过专利战略吸引拥有较强专利筹码的我国企业加入他们的专利联盟,以牺牲以下部分专利费用为代价,组织国内厂商结盟,使得我国企业丧失共同抵抗跨国公司的机会,从而较长的占有我国市场。

5、模糊的专利侵权宣告。在侵权宣告时,不具体的说明我国企业到底侵犯了那个技术使用专利权,而是列出生产某项产品时所涉及的成百上千的专利,声称我国企业一定侵犯了其中的某项权利,从而征收较高的专利费用。在组织我国计入国际市场上,利用我国对外国专利法的陌生性采取突然审判的方式打击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山品销售,在专利和品牌方面实行双重封锁等。

应对跨国公司专利战略的挑战, 仅仅依靠我国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我国应当以政府为主导, 以行业组织和企业为主体, 采取综合措施, 才可能与国外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相抗衡。首先, 要明确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定位,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防止专利权的滥用,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国民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其次, 要加快建立全球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及知识产权预警系统。再者,企业要主义结成联盟来共同对抗跨国公司的专利攻击。另外,企业要跟踪最新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B卷

1、材料: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

评述人民币的汇率升值的背景,前景以及影响。

2003年, 中国经济在扩大内需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带动下, 经济保持年增8.2% 的强劲势头。一般来说,若一国能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则会支持本国的货币稳定升值。另一方面,我国近10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 目前已成为排在日本之后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的国家, 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主权国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外汇储备的增加, 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 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持续攀高, 至2005年9月底, 己达到7690亿美元, 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国。虽然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 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 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在长期内影响着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 使得人民币面临着长期持续的升值压力。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调节机制传导的, 而影响这一机制传递效果的因素很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基础产业的迅速发展, 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将更多地由国内厂家生产, 汇率的调整也将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扩展效果。我国现阶段处于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情况,这会相应的减少我国现阶段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人民币对内贬值会使得由国内供应的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而对外人民币升值又进一步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出口数量缩减,相应的,用外币表示的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促进进口,这样一来,缩减了我国现阶段的贸易顺差。此外,会影响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我国, 而他们生产的产品除在中国国内销售外, 很大一部分份额都用来出口。人民币汇率的升高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 受此影响, 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影响对我国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同时, 三资企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载体, 在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 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不同的负面作用。

2、材料:TPP协议搅动亚太经济格局。

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趋势及中国的经济区域合作战略。在当前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以区域贸易协定(RTA)为代表的双边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却发展迅速。目前RTA的发展也超出了原来的内涵:一方面是不再局限于过去同一个地理区域的范围,如欧盟与墨西哥、美国与以色列、新加坡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另一方面,也突破了过去单纯的贸易范围,而逐渐成为包括服务、投资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合作框架,例如我国与东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协议,而还有一些涵盖内容更加丰富的RTA甚至包含了竞争政策、环保、劳工等条款,如美国与中美洲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区以及美国正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区。此外RTA所涉及的领域日趋广泛, 并且可以超越WTO谈判领域的限制。此外, 各国或地区在RTA 中的贸易自由化承诺水平普遍优于其在WTO中的承诺, 对于我国未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思考

(一)继续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

在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自由化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借助更容易在小范围内实现的区域贸易协定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多边体制的有效运作。但区域贸易协定毕竟只是权宜之计,要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还是需要通过多边贸易自由化。我国应意识到,区域经济合作只是最终实现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方法和路径,而不应是最终目的和结果。因此,我国在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应该与世界主要贸易国继续努力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展。

(二)合作伙伴应优先选择周边国家

我国地处亚洲,从政治、安全和经济上看,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外交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同时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政策对外交的影响。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我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应该优先从周边国家中选择合作伙伴,把我们的经济发展机遇、把我们的市场开放机遇带给周边国家。

(三)要在多个地区确定重点合作伙伴

虽然我国应重点先与亚洲周边国家建成FTA的合作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先完成与周边所有国家的谈判再寻找其他地区的伙伴。我国正在与亚洲之外的美洲、太平洋地区、中东、非洲国家谈判FTA,这个大的方向非常正确,但应该对合作对象有明确的考虑,应重点考虑其他地区对我国有重要意义的国家。

(四)利用FTA实现我国有关产业的“走出去”

我国未来的FTA将是包含货物贸易、服务和投资等在内的综合性合作框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而我国企业也确实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建成FTA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中的投资协定,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方面,走出去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将一些产业转移到那些发展水平低于我国的FTA伙伴国。FTA框架下的走出区有几个好处:一是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贸易增长方式,二是有助于规避重要出口市场对我国有关产品的限制;三是探索将来更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模式。

(五)利用FTA推动其他领域的进展

我国可以利用FTA的谈判,推动其他领域的进展。

此外,针对我国比较关心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可利用FTA推动更多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FTA伙伴正式承认这一点。还可以考虑在FTA谈判中,包含我国劳动力走出去的内容,可采取在投资协议中明确劳工输入比例等形式。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我国在谈判中可以尝试的方面。其他领域的许多内容也可以尝试在FTA的框架内触及,毕竟市场容量赋予了我国一定的要价能力。当然,也要掌握好尺度,不要让我国开放巨大市场给FTA伙伴、期望共同繁荣的良好初衷,在我国的FTA谈判伙伴那里被误解为新的威胁。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2、名词解释

社会整合社会分化p213社会舆论 p279

社会分层p220社会组织结构p148社会失范p286

镜中自我p56角色模式 p356群体意识 p282

应用社会学p17家长制 p166种姓制度 p230

制度化逃避

3、问答题

(1)社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p178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P33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P330

(4)时尚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时尚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P85-86

(5)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是什么p364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什么?p43

(7)集体行为的成因是什么?p82

(8)简述社会组织的特征是什么?p144

(9)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p124

(10)家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p131

(11)社会控制的功能是什么? P2704、论述题

(1)试比较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异同.并就你个人观点说明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怎样更好地实施社会保障。p335

(2)试述科层制在结构与运行机制上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P170

(3)请说明社会舆论的特点,并结合实际论述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P280

第五篇: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气候宜于农耕文化培植,北方游牧文化和西部伊斯兰文化无法动摇之,早在4-5000年前农业文明已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成长起来。

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早熟: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

不成熟: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没有走上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央集权—﹥改朝换代。建设和破坏周而复始,明清至于极致。王朝与经济兴衰同步,农业技术至唐朝已经停滞不前,人口增长﹥物质增长。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

“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思想。

历代王朝包括明清两代,一直认为只有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商业活动不能直接生产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及工商业的“蛀虫”(苛政猛于虎),小农经济保守、图安、乏开拓,盐(徽)军(晋)专卖显示出商业的依附性,“平均主义”拖住先进的后腿,资本主义一向限于萌芽状态。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在农耕中发展,在战乱中升华。形成了国人“瞻后式思维”,其优点是增强民族延续力和向心力,缺点是守旧、暮气。五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汉时吴楚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中国文化也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还有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韩非,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包容了各派各家学说。

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如陕西的秦文化,湖北的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教育等等,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也消亡了。

“先秦百家”“中边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由此可见,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海外贸易时开时禁。

保民(民贵君轻)导致(1)底层的反抗,(2)稳定与战乱的恶性循环;经学地位高于科技

5、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 ;

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时有发生,战争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 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6、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7、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8、秦汉国家和文化的大一统:(秦始皇建立统一文化的正面措施)(1)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

(2)大一统的经济制度:统一收税,制定土地政策,确认土地私有,统一计量和货币;

(3)大一统的文化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文官制度的创立:察举制,征辟制,博士弟子

9、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历法、医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马球运动,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等都被汉唐人所吸收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故步自封、禁海锁国

鸦片战争后,带有强制性质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贸易、迁徙、通婚)

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设官治理、移民、汉化、夷化)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 等)

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汉代、北朝、唐朝)

10、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特点:1.实用性 天文数学2.整体性:农学、医学

二、近代落后的原因:宋元:高峰、明清:落后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实用轻理论;重印象轻分析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观念的束缚,“官”念太强

3.封建制度的遏制

11、佛教四圣谛(谛:真理)

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所谓“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因谛(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集”本意为“招聚”或“集合”,这里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即贪、瞋、痴“三毒”,或叫“三大根本烦恼”。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此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遂使身、口、意做不善之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

灭谛指痛苦的消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岸,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或者“入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道”者,道路、途径之谓,亦即方法。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

12、庄子的哲学:

一、儒学是如何崛起,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1孔子: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孟子:(1)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2)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

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他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一)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将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二)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 “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三纲五常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A宇宙观:“心”为本原。心即理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王守仁A宇宙观:“心”即“理”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4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具有爱国思想,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分。

C 主张“经世致用”

黄宗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法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以“学校”为舆论决策机构,限制君权。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提出君臣平等,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王夫之A否定君主专制,“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

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

世界是认识的(认识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C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2、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3、谈谈目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他们著书立说,四处

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7、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倡导。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

8、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种种现象说明了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9、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10、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崇奉西方价值观,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过洋节,吃洋食,穿洋服等等;再如,由于国民教育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隔膜甚至轻视;又如,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荣辱观念淡漠等等,屡见不鲜。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

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其他答案):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刚柔相济:唯其有刚,才能有威武不屈、自强奋斗的精神;唯其辅之以柔,才能有柔韧持久、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

1、它重道德轻自然,重集体轻个人,重传统轻创作,重等级秩序轻人权平等,重实际应用轻科学理论,重直觉体认轻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这些也极大地束缚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第三,中国在近现代虽然落后,但有今日重振之契机

下载《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殊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一、要求了解的学习内容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 (p1 :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残疾儿童 (p1: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特殊教育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期末复习(合集5篇)

    一.名词解释 1. 语言的生成性 2. 迁移 3.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4. 教学原则 5. 行为主义 6. 中介语假说 7. “关键期”假说 8. 跨文化交际 9. LAD 10. 对比分析 11. 学习策略......

    经济法概论 期末复习最终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的本质是 A.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B.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手段 C.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D.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 2.下列属于所有权绝对消灭的是 A.所......

    《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2013.12

    《信息管理概论》(专)课程考核说明 《信息管理概论》(专科)课程考核说明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核对象为南京电大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考核教材使用陈庆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概论》。......

    秘书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

    秘书:广义,指领导人的事务与信息助手(包括公务/私人秘书)。狭义(不包括私人秘书),指一种职务名称,社会职业,处于领导身边,直接为领导从事事务性、信息性等辅助服务工作的助手。 秘书学......

    2014年概论期末复习提示

    期末复习提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那些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

    英语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 绪论 1.1 什么是语言 1.2语言的性质 (1)语言具有系统性(systematic)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一种象征符号。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与理据性(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