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评语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同时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启发、一起探索,与学生共同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就起到了主导作用。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第二篇: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祁晓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如我在教学“比一比”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面的人和物,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听,有的学生会说“我看见1个老师,很多同学”这时我马上提出问题:同学比老师怎样?老师比同学怎样?然后我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同学回答,同学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有的说:“门比窗少”、有的说:“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寻找到得数学问题,自然而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有。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动机与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使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也就要充分调动个方面的心理素质。比较而言,在动机因素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成就心理和期待心理。
(一)、教师的成就心理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研究表明,个体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弱,是以对成功概率的估计和对自己工作能力挑战度为转移的。
教师的成就心理是由强烈的心理需要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上作出一番成就,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成就心理使教师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动机,这使他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全力以赴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成就心理还使教师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即使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千方百计的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即使课堂教学遇到某些困难和曲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排除困难和干扰,使课堂教学沿着正轨前进。所以说,教师的成就心理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二)、教师的期待心理
期待意指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先性认知。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很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教师的期待心理是对待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体表现在向教学目标的接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等,教师则以期望和等待的心理处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心理主要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1.对教师来讲,这种期待心理实际上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相信形成的。2.教师的期待心理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处理中,给学生以思考和回旋的余地,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又可以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3.教师的期待心理使学生感到一种信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期待心理,优秀教师都很注重期待心理的运用。
教师的职业动机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对教育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才能发挥教师的巨大潜力。奥苏伯尔指出:“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乃是他们对学生智慧发展个人承担的义务达到何种程度。大家一致同意,这是教师专业动机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教师是否施展了必要的努力,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展,还是不过做出了教学上一般的、形式的姿态而已。”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实现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我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请3个男同学上讲台,再请1个女同学上讲台,并请这4个同学为大家唱一首歌。然后问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表演,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通过合作交流,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唱歌的一共有几人?”,“唱歌的男生比女生多几人?”等。然后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目的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求一共有几个人要用加法来计算,并揭示课题,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感受、体验数学的美。
教师的情感与教学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对学生的爱。他把自己对事业的爱迁移到学生身上,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给予温情厚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平等的,教师的这种良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凡是得到教师爱护、帮助的学生,必然尊敬和喜爱老师,在心理上同教师有了亲近感和理解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经常训斥、惩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不满情绪,往往使学生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不仅要注意自己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使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教师的情感决定着课堂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的心理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情感。有的教师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常常是平淡无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则漫不经心地听课,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作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感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的教学必须热情饱满,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使智力得到发展。因为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当学生愉快地、积极地并能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时,才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学的教育性。教师不是教学机器,不可能纯客观地进行道德说教,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老师本人的信念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只有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去教育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感心地去达到教育目的。
4、教师的情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教育事业和所教学科的热爱,是他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必须注重情感的修养。
教师品质与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影响教学效果的往往是教师的个性品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师是学生效法的楷模,而学生的个性品质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
第二,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学习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学效果就好。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职业的价值,意识到教师工作的崇高,就会产生自豪感、光荣感、责任感,就会克服困难,自我奉献。教师必须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心理鉴定。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自我体验,体验自己工作的愉快和光荣,勇于和学生交往,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在工作中就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不断地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困难,把工作做得更好。
四、课堂管理与教学效果
班级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教学的基本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环节,搞好课堂教学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的自我管理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主要是管理学生。其实,搞好课堂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在课堂上自我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管理学生的水平,一个教师课堂上不能清醒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那就不可能管理好学生,其教学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管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只有把学生组织好、管理好,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与教育的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科学理论,组织好对学生的管理,那种课堂上只管教不管学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一定很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是维持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毕竟是学生,还不成熟,他们能否遵守纪律常以外部条件为转移。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有密切联系。因此,当班级出现纪律问题时,不应单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教师还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进自己的教学管理措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
(三)、信息管理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无论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都要求可靠性和高效率性。知识、信息离开一定的载体就无法贮存和传送,因此,除了主要管理知识信息外,还必须考虑信息载体,如教材、直观教具等的管理使用。信息管理中必须同时考虑信息内容与信息传送形式两个方面。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处理好师生关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尤其是生动活跃的教学心理气氛,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五、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确信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学水平基本相同的教师,可以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同而教学效果迥异。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恶化,教师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显著的特点是师生相互了解,情感融洽,彼此信赖,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教师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既要充满爱,又要严格要求。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形成的师生关系,尽管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教师决定的。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有的烙印甚至是终生的痕迹。受尊敬的教师,学生总是把他看成自己效仿的榜样,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乐于接受,并容易转化为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智力,也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日益增长的要求,又成为鼓舞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动力。这不仅使教师得到安慰,感到生活充实,而且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更加热爱学生。如此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操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一题多解的问题时,常对学生这样说:老师只有一种解法,你们还有别的解法吗?有的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老师的提示,真的很快就有了另一种答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表扬他们:你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这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多地表现在为学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情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角色的转变绝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教师不重要了,全部放给学生去做。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准备等都是教师应当周密计划的,应当说教师的责任更重。教材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广博的知识、更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师结合本校本班的情况,每学期自己设计两三次有意义的活动(包括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索,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认识,以及对数学价值的理解。教师成为组织者,不只是在课堂上组织好纪律,管理学生的学习,更多是在课前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一位特级教师在“面积”教学中,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的单位后,让学生在桌子上量一量桌面有多少平方厘米,课本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老师让学生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量一量教室有多大。多数学生开始动手量教室,可有一两名学生开始就没动,他们在看在想,然后对老师说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太小了,用来量教室的面积太麻烦。老师说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应该用更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那我们来认识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用平方米来测量教室的面积可能更好一些。这样一个情境,先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需要,然后再做,就是水到渠成。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数学的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和思考,不只是简单地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是指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问题。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对学生说,你可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你希望我讲什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东西,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后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需努力学习,积极探讨,闯出新路。
第三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数一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 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
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5个3 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 6+6+6+6=24 4+4+4+4+4+4=24
(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 等于24;6个4 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 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四、关注知识储备差异,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在本节课中,小组之内以及小组之间不平衡。由于小组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小组之间没有可比性,小组之间的交流产生障碍,成了某几个小组的表演,一部分小组则成了陪衬,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同时小组合作应该是长期合作,而不是临时合作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使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变得合理,平衡。
第四篇:思想品德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六师”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六师”
宣威市务德镇一中教师 浦绍楚
一、发展目标的“设计师”
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进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发展目标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它使我们在规划人生的同时可以更理性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初步尝试性的选择未来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自己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人生规划可以帮助帮助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的措施,增强责任感,增强学习的动力。你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世上绝大部分人对心目中喜欢的世界没有一幅清晰的画面,他们没有改善自己生活的目标,无法用一生的目标去鞭策自己,结果他们继续生活在一个他们无意改变的世界里。有人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做星星,就算落下来也比树高”。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表明,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学生的成长就不会偏离方向。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呢?
(一)、指导学生确立目标 对有目标的学生要时常鼓励,让他们不仅努力学习,而且还要起到表率作用;对目标不坚定的学生要经常鼓励、监督、长期教育,让他们始终向好的方向发展。对没有目标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即便是一点点的闪光点,也要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慢慢地帮助其树立自信和目标。如某班有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按时交,经常和老师作对,一天从他身边经过时听见他歌唱的很好听,于是我在课前表示很想听他唱歌,并邀请他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唱了他最拿手的几首歌,同学们给了他掌声我又表扬了他,从那节课开始他目的明确了,目标清晰了。
(二)、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用常规、纪律规范学生行为,让良好品行溶化在学生的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关注学生内心需要,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灵魂得到滋养,个性得到张扬,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朝着自己的发展目标迈进。
(三)、服务学生发展目标
要全力为学生搭设展示与发展自己的平台,主动支持和参与学生发起的课堂学习活动,努力和学生进行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辩论和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1、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中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有效内化为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设计。
2、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基础知识是中学生立足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完成学业是中学生的第一要务。要帮助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3、帮助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中学生成长规划涉及学生自身成长的各个方面。帮助中学生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意识,重视对学生在自身发展方面协调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实施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中学生发展计划的工作重心。
4、促进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学生成长规划既强调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又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让群体和每一个个体共同发展。
二、塑造灵魂的“工程师”
(一)、言传身教,做好表率
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时时处处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遵守的范围,因为老师的眼睛在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直接的一言一行也在受学生监督,教师一丝不苟的精神,言行一致的品质对学生其实就是一种影响、一种教育。例如:在学生早读的时候,老师认真地改作业、记笔记,变监督为引导,学生认真早读的习惯便自然养成。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去上课地上都有好多粉笔头,说过几次作用不大。随后,我不再说了,而是每次进教室先捡起地上的粉笔头,慢慢地学生也不扔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慢慢影响学生,树立威信。总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把握特点,有的放矢
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给予学生情感温暖与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克服困难。沟通中做到鼓励表达,耐心倾听,宽容异见,解释规则。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其一定的家庭根源,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使家长和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配合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误区,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以人为本,以爱育人
教育是塑造人类心灵的事业,教师如何烹制“心灵的鸡汤”?如何撼动学生的心灵?我认为真爱是最好的老师,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而真正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以人为本。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特殊的爱。用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处理学生问题,是一种无伤痛有结果的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让我们以人为本,以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热爱之中。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每个有利时机,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捕捉其瞬间的心理变化,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以心育人,努力探索心育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心着他们,在爱着他们。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中的资源,通过潜移默化,形式多样的活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真心、细心、用心去呵护每棵成长中的“幼苗”。
三、良好外表的“美容师”
形象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告和名片,良好的形象是美丽生活的代言人,是走向人生更高阶梯的扶手,是进入成功神圣殿堂的敲门砖,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既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别人。良好的形象是成功人生的潜在资本。好形象对自己而言,可以增强自己人生的自信,并通过美丽的外表及美丽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美丽的内心。对他人而言,能够较容易地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同时吸引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会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使自己的人生顺达。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呢?
(一)容貌、服饰协调
美的容貌、美的身材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修饰、美容也十分关键。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在上课时做到穿着和自己的年龄协调,和自己的职业协调,尽量做到款式大方得体、亲切、庄重;线条简洁、明快、流畅、朴素;色调明朗清爽。这对学生本身就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学生的穿着打扮跟自己的身份向协调,并在上课的时候渗透形象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二)礼貌、礼仪统一
礼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接触中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种规范行为。它包括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也体现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水准。而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这种表现它需要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我们称它为礼仪。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它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渗透形象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在交往中学会见面、分别、称呼、接电话、拜访、会客、接人待物等多方面的礼仪。
(三)“站、坐、走姿”规范
常人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良好的站姿会给人以表态美造型,是美好的人格亮相,是人格魅力的展示。良好的坐姿,它既体现形态美又体现了行为美;良好的走姿是在站姿的基础上展示人体形的极好手段。走姿更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风采和韵味。我在接触学生时,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起立、排队放学、升旗时,站的姿势难看,有歪头、弓背、叉腰、两手插入衣袋、身体依靠物体、站立身体晃动等不良现象;课堂上坐姿不雅观,架腿、脚敲地面、两膝分得很开、腿伸得很远、起坐过猛,弄得座仪椅乱响等。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入座时要轻稳坐下,人体重心向下,腰挺直,上身正直,双膝并拢或微微分开。女学生入座后,双脚、脚跟都要靠拢。标准的站姿是:脖领挺直,双目平视前方,面带微笑,两肩放松,两手臂放松自然垂于体侧,挺胸收腹,两腿并拢立直,脚跟相靠,脚尖分开四十五度左右。并让学生明白:坐得文雅、端庄,走得带劲,站得挺拔都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即体现了形态美,又体现了行为美,同时也感受到良好的坐姿、走姿、站姿给人以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的感觉,也展现自己的气质和风范。
四、行为表现的“摄影师”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师都看在眼里。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关注学生行为的变化,关注学生行为的发展,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道德行为都应当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如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呢?
(一)、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 “当个人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心理学家把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当某种需要被人意识到并变成推动人进行行为的内部原因后,便形成了动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动机与人的行为直接相关,人的有意识行为都有一定动机。”因而,行为与思想动机有直接联系,且与需要有着必然的深层联系,当我们分析某一位学生行为的好坏时,不仅要正确地把握住他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更要确切地分析他这一行为动机反应了他哪一方面的需要,这一需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作了这样的分析,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思想疏导,进行行为引导。(二)、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极为重要时期,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已经走入了人生岔道,已形成了不少有害于他们成长的消极心理与错误行为,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教会他们应该怎么样做人,使他们步入健康成长之路。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同志曾经把教师的人格分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经师与即管教又管道的人师。经师易做,人师难求,愿我们的教师个个都能做好学生的导师,成为徐老所说的育人之师。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
我们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困难大,厌学情绪严重,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意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困难。
(四)、关注学生的生活行为。
我们的学生,过惯了自由的生活,有的学生放荡不羁,桀骜不驯。通宵上网,深夜躲在被子里玩手机,听mp4,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不知爱惜身体,上课时往往是精神萎靡。教师就应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各种有益于他们健康的活动。更要做到诲之不倦,对学生的行为要反复抓,抓反复。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心理健康的“咨询师”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目前,由于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一些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就约占30%,患心理疾病的约占15%,其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抗挫能力低,过分任性和过度自信,合作意识淡薄,没有责任心,部份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内心脆弱,自控能力差,角色紧张或角色冲突,交往能力差等。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凡出现心理问题者,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呢?
(一)、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与学生沟通,把握学生心理状态。
教师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就必须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一个好的教师,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学生心理上的不寻常波动。这就需要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沟通是一门艺术,能够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沟通的初衷是关爱学生,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诚和关爱,让学生毫无顾及地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向老师求助和倾诉。与此同时,良好有效的沟通也需要技巧,例如:寻找与学生的共鸣点、耐心倾听、通过与学生的闲聊留心学生思想动态、通过集体活动开启学生的心灵、利用作业评语、小纸条等和学生进行对话。
(三)、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由于中学阶段既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时期,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这个关键时期格外关注,积极寻找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给学生一些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撑,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很多,比如: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的个别谈话、和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等。如果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能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恰当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那么无疑会给学生一次心灵的洗涤。
(四)、融入情商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情商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感受、理解、调控、表达和评价心理情感的能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思想品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情商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六、健全人格的“评估师”
“父母给自己一个名字,自己把自己塑造为一个品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千世界没有两个人人格个性是完全相同的。随着中学生心理的成熟,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学生需要培养、完善并展示自己的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时刻评估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不断矫正学生的人格缺陷,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人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性格、习惯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觉学习,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他们在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正确的对待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更好的学习,勇敢的面对失败。特别是班级里的后进生,他们本身缺乏自信心,导致他们形成自卑感,严重的影响着他们身心活动和学习能力,使原有的聪明才智不能正常的发挥。面对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面对现实,找到原因所在,在认清自己之后,以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调节自我,战胜自我,树立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互动的过程。人格在集体中形成,在集体中展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集体是一个人展现其人格的舞台,也是认识自己人格的一面镜子。通过与集体交往,自己的某些品质或受到赞扬、鼓励或受到指责限制,从而有助于调整自我,而且集体能伸出手来,帮助集体中的个人择优汰劣。因而,集体是锻炼人格品质的熔炉。
(三)、把好人格塑造的“度”。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过犹不及”。列宁指出:“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的优点的继续,如果优点的继续过了应有的限度,表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那就会变成缺点。”人格塑造的度,具体地说,应该是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练而不世故;忍让而不软弱;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人格“度”的把握除了人格品质要健康地发展,避免偏向外,还表现在不同性质的人格品质要协调地发展,即“刚柔兼济”,对于“刚”者应多发展些“柔”,对“柔”者应加强“刚”,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和谐的人格结构;再者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表现人格特征,这样所塑造出来的人格才有韧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四)、教会学生懂得爱他人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他们中很多冷漠自私,缺乏爱心。“校园暴力”时常发生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要学会合作,首先要懂得关爱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当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给予帮助,学会谦让,语言举止文明。“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有时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自己也感到了莫大的幸福。
通讯地址:宣威市务德镇一中 邮 编:655419 电 话:***
2012年9月1日
参考文献:
一、朱华、李毅、张静:《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
二、杨兆山: 教育学原理简明教程
三、中国百科全书:教育。
四、郑雪、王玲: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
五、邹尚智: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字数: 7078字
第五篇:合作学习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作用
合作学习教师要发挥好
“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作用
第一,教师要起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激励学生喜欢“合作学习”。从而融洽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时机,并指导学生完成某一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教师既要让学生会“独立思考”,又要让学生会“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从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第三,既要发挥好小组长的“组长责任心”,又要激励好小组成员为“集体争荣誉”的积极性,从而正确处理好小组长与小组成员的关系。从而达到了培养全体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参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