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复教案第四课(范文)
预备教案第四课
一走线 二唱名
三体操《我是小宝宝》 四展示:4的分成 五绘画:菠萝
启蒙教案第四课
一走线 二唱名
三体操《触觉球操》 四展示:敲的动作
五游戏: 《小星星》儿歌: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芒,好像许多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简谱
第二篇: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伸出你的手》
《在关爱中成长》葛店中学-------涂小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人与人之间有关爱,我们的社会也有关爱;
②许多政策,法律和公益活动,都将关爱带给需要帮助的人;
③懂得这些关爱的手带给我们的帮助。
能力与培养:
①明白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怀;
②社会也对我们提供了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要把爱心撒在我们的周围;
② 对于关爱我们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常怀感恩;
③ 把爱心播撒在我们周围。
二、教学重点:
明白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人、社会的帮助。
三、教学难点:
对于关爱我们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用心记住,并常怀感恩之心。
四、教学方法:
讨论、朗读
五、教学设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歌曲“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导入课题——《伸出你的手》,学生齐读引文的一段话导入新课------在关爱中成长。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分段阅读《关爱铸就灿烂》一文。
2、问:(1)妈妈,老师和社会的关爱对姜馨田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2)你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哪些关爱?
3、小活动:列举一些给我们带来关爱的规定和活动。
4、学生齐读P48页最后一段,问:关爱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对待关爱过我们的人?常怀感恩之心的好处?
5、我们都曾经得到过他人的关爱。问:我们应该如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6、问:我们到底应该用怎样的行动去关爱他人和社会?
7、学生齐读“感悟角”。
(三)、小结:
在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无数双关爱的手,我们应用心记住关爱过我们的人,把爱心播撒在我们的周围,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
(四)、作业巩固:
单项选择:
1、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一份份沉甸甸的关爱。这份关爱往往来自(D)
①父母的关爱②老师、同学的关爱③社会的关爱 ④政府的关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每年6月1日儿童节,一些城市都会组织一系列活动,关爱农村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独自留守在家的儿童。关心爱护这些留守儿童(B)
①有利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②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③可以保证每个留守儿童都成为最优秀的人才④说明我国不仅人与人之间充满爱,我们的社会也处处有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在我国,有许多的政策、法规、和公益活动会将关爱给需要帮助的人。下列能体现这些内容的有(C)
①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②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制度③在城市推行廉租房制度④贵州公益晚会筹得善款支援灾区抗旱救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4、2010年6月7日至8日高考期间,锦州市有200多辆出租车参加接送考生
献爱心活动,为考生提供高标准的服务。这一活动体现了司机“(A)
①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②是为了有更多的人乘坐自己的出租车③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关心和爱护④将来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心与帮助
A.①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板书设计:
在关爱中成长
人:父母、老师、同学、他人
社会:许多政策、法规和公益活动
关爱作用:孕育自信和坚强、正直和善良
态度:心存感激、用心记住、常怀感恩之心
第三篇: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 鲨 鱼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运用边读、边思考、边记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围绕话题“父爱”,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知识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识读22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学会运用下列句子:(1)天气突然变了,变得闷热起来。(2)他们想在大海里比谁游得快。(3)炮手一动也不动。
3、通过词语和课文学习,提高汉子书写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情感目标:
1、学会理解父爱,爱父亲,珍惜亲情。
2、通过汉语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树立学好汉语的信心。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字、词、句的掌握。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课时:7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文的学习
4、鲨 鱼
课时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加深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3、通过故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理解父爱,爱父亲,珍惜亲情。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2、学会理解父爱,爱父亲,珍惜亲情。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鲨鱼图片导入,让学生感受鲨鱼的可怕。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
2、解决不认识的汉字。
三、深学课文
四、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课时作业)(1)傍晚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2)水兵们是怎样游泳的?那两个孩子呢?(3)炮手是怎样鼓励他的孩子游泳的?(4)人们发现鲨鱼后,表现如何让?(5)发现鲨鱼后,水兵们做了什么?(借机进行情感教育。)
3、就课文内容你还可以对你的同学提哪些问题?(学生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完整。)
四、分段学习课文
第一段(1-2):因为天热,大家跳进海里游泳。第二段(3-5):孩子们在海里比谁游得快。
第一段(6-17):鲨鱼突然出现,炮手果断地就下了孩子们。
五、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齐读,个别读课文,教师进行情感朗读指导。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4、鲨 鱼 第一段(1-2):因为天热,大家跳进海里游泳。第二段(3-5):孩子们在海里比谁游得快。
第一段(6-17):鲨鱼突然出现,炮手果断地就下了孩子们。
第二课时 词语句型学习
课时目标:
1、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2、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型 教学重点:句型的运用 教学难点:词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语。
1、看拼音查词典学习下列词语。游泳[yóu yǒng] 1.(动)人或动物在水里游动。
2.(名)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人在水里用各种不同的姿势划水前进。造句:大伙儿在游泳比赛前欣赏了跳水表演。爆发[bào fā] 1.(动)火山内部岩浆冲破地壳;向外迸出。
2.(动)通过外部冲突发生质变;如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
3.(动)(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造句:火山一早突然爆发了。
甲板[jiǎ bǎn] 船舶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一般指船面的一层。造句:他感觉到脚下甲板的摇动。锚[miáo] 铁制的停船设备;一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钩爪;另一端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到水底或岩边;用来稳定船舶。
造句:绳子与锚链缠在一起。
鲨鱼[shā yú]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四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
造句:他们被一条吃人的鲨鱼所害。魔王[mó wáng] 1.(名)佛教用语;指专做破坏活动的恶鬼。2.(名)比喻非常凶暴的恶人。
造句:魔王很狡猾而且他所指引的路并不存在。
桨[jiǎng] 划船用具;木制;上半圆柱形;下半扁平而略宽。造句:我一声令下,大家就一起用桨把船撑离河岸。
炮[pào] 1.重型武器的一类,有迫击炮、高射炮、火箭炮等:~兵。~弹。
舰长[jiàn zhǎng] :舰长指挥这艘船。
造句:舰长统率舰上的全体官兵。
引火线 :引火线是指用于点火、传火、控制时间的烟火药制品。烟花爆竹用的引火线有纸引、安全引、棉纱引、碳精引、无 烟引等。
造句:引火线已经烧到尽头,就要爆炸了,快躲远点。
小艇[xiǎo tǐng] :1.小型轻快的帆艇。2.小型快速汽艇。造句:你有一艘完全属于自己的小艇,真是个幸运的孩子。干燥[gān zào] 1.(形)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的木头。(作定语)2.(形)枯燥;没有趣味。
造句:沙漠地区气候很干燥。四肢[sì zhī]指动物的四条腿或人的两腿两臂,四肢的血液循环。
造句:他用力摩擦四肢让血液循环开来。
闷热[mēn rè] 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燥热气闷﹑不畅快;风小、空气不流畅、气温高的天气。
造句:太闷热了,看来要变天。
泄气[xiè qì] 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造句:到这儿来的路上,不幸我的车胎泄气了。
含糊[hán hu] 1.(形)基本义:不明确;不清晰。他的话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作谓语)
2.(形)不认真;马虎。这事一点儿也不能~。(作谓语)3.(形)示弱(多用于否定)。要比就比;我绝不~。(作谓语)注意:“不含糊”常用做赞美的话;是“有能耐”或“行”的意思。如:他那手活儿可真不含糊。
尖叫[jiānjiào]突然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表示恐惧。
她看见老鼠时突然尖叫起来。造句: 他突然发出一声尖叫。
扯开[chě kāi] 拉:扯住不放。牵扯别人;撕破:把信扯开。不拘形式不拘内容地谈:扯谎。扯闲篇。无原则地争论、纠缠、推诿:扯皮。
造句:他扯开大步,去找小福子。起先[qǐ xiān] 最初,开始。造句: “起先我还没发现咱们停下来了。” 愈[yù] 1.(形)(病)好:痊~。2.(形)较好;胜过:彼~于此。造句:他愈讲愈起劲。
二、学习句型(课时作业)
(1)天气突然变了,变得闷热起来。例如:她变得越来越漂亮了。(2)他们想在大海里比谁游得快。例如:他们在比谁的字写得漂亮(3)炮手一动也不动。
例如:他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尔。
(让学生自己说)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用所学词语说话
2、熟读词语
四、板书设计:
4、鲨鱼 句型
(1)天气突然变了,变得闷热起来。例如:她变得越来越漂亮了。(2)他们想在大海里比谁游得快。例如:他们在比谁的字写得漂亮(3)炮手一动也不动。
例如:他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尔。
第三课时 用听说读写方式学习课文
课时目标:
1.完成课后听力训练。2.会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一、听力训练
1、完成教科书上课后听力练习。
听录音,选择正确的答案。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课时作业)
每位同学在小组内复述课文,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复述课文,尽可能做到完善。
2、讲故事比赛。
(1)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故事。(3)师生一同点评。
三、写话练习。
1、写一写当鲨鱼来侵袭时,炮手是怎么做的。
2、师巡视指导,学生边想边写。
3、全班交流,请同学读一读所写内容。
4、点评,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练地复述课文。
五、板书设计
4、鲨鱼 讲故事比赛。
第四课时 课文二的阅读理解
课文二 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补白想象描述等,锤炼潜心读书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多层次回环朗读,感悟文章的表达,体察洪水来袭的可怕,老汉的沉稳果敢,舍己救人的力量。感受情感的冲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板题,质疑,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
不结实的木桥
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 生死桥
逃命桥
生命桥
救命桥
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课时作业)
2、(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读好“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4. 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5。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6。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 10.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2.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3.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4、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
5、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五、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准备复述课文。
七、板书设计:
课文二 桥
窄窄的木桥
不结实的木桥
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生死桥
逃命桥
生命桥
救命桥
希望桥
第五课时 用听说方式学习课文二
课时目标:
1、完成听力训练。
2、会复述和表演课文。教学过程:
一、听力训练
1、教师把课文内容改编成听力短文,读给学生听。
2、听后做练习,回答问题。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课时作业)每位同学在小组内复述课文,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复述课文,尽可能做到完善。
2、进行朗读比赛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练完整地复述课文。
五、板书设计
课文二 桥
第六课时 学习生字词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并会组词。
2、理解并会运用本课词语。教学重点:生字学习。教学难点:词语的掌握。教学过程:
一、生字学习
1、展示本课生字。
2、分析字形结构。
3、指导书写。(课时作业)(教师指导学生要按笔画笔顺规范写生字)
二、学习本课词语。
1、展示本课词语。
2、逐个理解词语。
3、词语运用,用所学词语造句。
4、读词语。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字词练习。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课文二 桥
第七课时 口语交际活动
课时目标:
1、完成课后交际活动。
2、结合本课话题能够顺利进行表达。教学重点:积极参与交际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一、真实交际。
1、学生完全脱离教科书进行表达。
2、老师给出情景让学生进行表达。(学生要在已学课文和汉语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文话题,联系真实情景进行表达。)
二、口语交际。
1、完成教科书上课后练习中的“交际活动”。
2、结合本课话题,设计以下情景,让学生积极讨论表达。
情景:说一说你父亲是怎样疼爱你的。(学生进行讨论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准确。)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预习新课
四、板书设计
4、鲨鱼 课文二 桥
教学反思:
第四篇:康复教案
杯中寻物和串珠子
教学目标:
通过“杯中寻物”和“串珠子”的游戏教学,使学生眼睛追随物品的能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和注意力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在游戏教学中穿插语言交流的训练。
教学重点:
懂得“杯中寻物”的游戏规则和学会“串珠子”的方法。教学难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具准备:
写有学生名字的苹果卡片;两个塑料碗和动物小模型;大小各异和木珠、塑料珠子和绳子。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出示课题。一、二、三坐端正,小小手放后面。现在大家都坐得很端正,真棒!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进行“注意力的训练”。(板书课题:注意力的训练)
二、复习——认一认。
引入: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苹果卡片上写了大家的名字,前面老师已经教过大家认识自己的名字,下面就要请小朋友来认一认自己的名字。(板书:认一认)
1、出示带名字的苹果卡片。
2、逐一请学生来认,同时读一读。
对于不能找对名字的学生,老师适当进行辅助;对于找对的学生,老师大声的表扬并食物奖励。)
三、“杯中寻物”的教学——找一找。
过渡:小朋友们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碗)学生跟说。碗能够干什么呀?看看还有谁来了?(出示:苹果的玩具模型)学生一起跟说。现在老师要把苹果藏在碗里,移动碗的位置,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把它找出来。(板书:找一找)
1、老师示范游戏过程
(1)桌面上放苹果的模型(引导学生看)。
(2)拿起两个碗倒扣在桌面上,其中的一个扣住苹果。
(3)两个碗可左右移动交换位置。(老师做时要注意学生的眼睛有没有看碗,如没有应从第(2)步开始重新操作。)
(4)老师打开扣有苹果的碗,同时说:找到了。并大声说出找到什么。
2、老师操作游戏,学生来找。找到后,再说说水果的名字。
3、轮换其他水果模型(草莓、梨子、樱桃)来完成游戏。(学生找到了,马上给他小零食鼓励,如没有找到可再给一次机会,并可视情况适当辅助,尽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四、“串珠子”的教学——串一串。
过渡:在刚才的游戏中,小朋友们和眼睛都很亮,能很快把小动物找出来。那现在老师还要看看你们的小手厉不厉害。下面老师就要来教大家串珠子。(板书:串一串)
1、老师示范“串珠子”的方法。(老师边串珠子边说)
(1)左手捏珠子,右手捏绳子的一头。(注意绳子头要留开一小段距离)
(2)找到珠子上的小洞,捏着绳子头对准小洞穿进去。
(3)当绳子头从珠子上小洞的另一头出来时,应换手,右手去捏珠子,左手捏住绳子头从小洞中把拉过来。
2、指名学生来串珠子。
引导其他学生看,不对的地方适当指导,完成后小零食奖励。
3、自由串珠子。每人发一份珠子和一根绳子,学生尝试独立串珠子。老师对不会的学生手把手辅助,让每位学生都完成。
4、学生比赛。
指名两名程度相同的学生上来比赛,其余学生加油。对赢了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做了什么呀?先认一认,认了什么?再找一找,找了什么?最后串一串,串了什么?
感知觉训练教案
活动意图:
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是天性,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经验积累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环境和事物的模仿、摆弄。所以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来充分感知外部世界是孩子的一个重要认知特点。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摸一摸》。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各种事物明显特征,诸如冷热、粗细、软硬等经验。满足幼儿动手兴趣,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用手感知物体软与硬、冷与热、光滑与粗糙等特征,并尝试用语言表述。
2.能按指令摸出相应物体。3.发展触摸感知兴趣与能力。
活动准备:
布口袋若干:绒毛玩具、积木、丝瓜筋、糖果盒、热水袋、盒装冰牛奶数量各一;网球、乒乓球、橡皮泥、竹板、核桃等,人手一份;糖果、点心、冷果汁、热豆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摸猜游戏。
1.出示口袋一(内装丝瓜筋和糖果盒),感知粗糙和光滑。(1)你们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吗?请你们用手来摸一摸。摸后告诉大家,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幼儿摸一摸、说一说、猜一猜。
(3)取出物品集体验证猜测,并将物品拿给其他幼儿触摸,说说感觉,再请幼儿找找、说说活动室里其他粗糙和光滑的东西。
2.出示口袋二(内装冰牛奶和热水袋),感知冷与热。神奇的口袋里面装着什么?是冷冷的和热热的东西。
按教师指令分别摸出冷冷的和热热的东西,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冷与热的东西。
3.出示口袋三(内装绒毛玩具和积木),感知软与硬。幼儿摸出一个物体后说出软或硬的特征,并在身上找一找具有相应特特征的东西。
小结:刚刚我们摸到了软软的玩具,硬硬的积木;热的热水袋,冷的牛奶;光滑的盒子,粗糙的丝瓜筋,小朋友的感觉真灵敏。
二、集体操作。1.听指令摸物体。
幼儿按教师指令取出相应物体,如:请小朋友摸出和老师手上一样的东西(网球),说一说网球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请一位幼儿从袋中取出一物,发出指令,要求同伴摸出和他手上一样的东西。
2.听语言描述摸物体。
请把这些东西都藏到神奇的口袋里,我们玩个更难的游戏。老师说,你们摸,看谁摸得又对又快。神奇口袋东西多,伸出小手摸一摸,摸出一个光滑的、硬硬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块竹板,听语言描述继续游戏)小结:小朋友从神奇的口袋里摸出了硬硬的、光滑的竹板,硬硬的、粗糙的核桃。
三、自选食物。
小朋友今天的表现很棒,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美味的食物,每人上来选一样,告诉老师和旁边的小朋友,你选的食物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是冷冷的,还是热热的。
幼儿享用美食,体验生活的快乐。
该环节回归到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不仅让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也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本次活动中获得的感知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篇:[教案]第四课蜀道难
蜀道难
李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 ”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 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 岁以前 ,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 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 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