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培养目标与措施
浅谈新时期幼儿教师培养目标与措施
[摘 要]幼儿教师培养方案是一个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章分析了幼儿教师的职能和特点,提出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探索了幼儿教师培养措施,有效促进幼儿教师的科学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培养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中职学前教育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幼儿教育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当前,国家教育部成立了研究教师素养和师德师风研究课题,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作出了新的调整与定位。在此,谈谈个人对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措施。
一、幼儿教师的职能
幼儿教师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教师的特点
(一)幼儿教师富有创造性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决不像物质生产那样,可用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型号,统一模式。要因人而异,寻找适合每个幼儿的教育方案,在实施中根据幼儿的思想状况、发展水平及变化不断调整,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可见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二)幼儿教师具有示范性
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幼儿学习的典范。因此,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修养,完善自我,才能成为幼儿的表率。
(三)幼儿教师角色多元性
夸美纽斯曾比喻到:“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生知识的源流,从学生的身上流过,每逢这个源开放的时候,学生就把自己的注意当做一个水槽一样,放在它的下面,一定不让流出的东西跑掉了。”这个比喻形象的说明受教育者的被动与无奈。幼儿教师应既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应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幼儿教师还应成为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三、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
(一)事业心是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事业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努力做好工作的执着追求。
幼儿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群体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无邪、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稚嫩的、知识经验贫乏而又充满好奇、求知欲较强的学前儿童,因而幼儿教师的事业心尤为重要。幼儿教师需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童心,只有有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品质是幼儿教师具有职业道德的关键 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情绪欠稳定,主观武断,易冲动的老师比较专制,教出的幼儿虽听话、守纪,但胆小,缺乏自信,依赖性强;心胸开朗,思维敏捷,情绪稳定的教师工作主动,处事机智灵活,所教幼儿守纪,有礼貌,与人亲近,能友好相处。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身心修养,展现自身人格魅力,才能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学高为师,师德为范,新时期幼儿教师必须拥有高尚的品德,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培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的重要性。
(三)扎实的教育功底和全面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前提
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更要具备传递知识技能的技巧,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如同医生一样,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能“诊断”、“分析”、“开处方”,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
幼儿教师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师,而是担负着幼儿全面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健康、社会、语言、自然、艺术等各个领域,教师需要有比较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和教育艺术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四)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幼儿教师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应将教育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幼儿教师需具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 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如班级计划、环境布置、班风建设、活动策划与组织、评价等;沟通能力:包括教师与幼儿、同事、领导之间的沟通能力;教育监控能力:即对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学、研讨、总结、反思、提高的能力。新时期幼儿教师只有拥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立足于幼儿教育领域。
四、幼儿教师的培养措施
(一)以德育教育为推手,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
结合当前幼儿教师的培养要求,应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此,提出“文化育人”理念,学校应营造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育人氛围,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
1.环境濡染,文化浸润。通过校园环境、教室、寝室文化建设,积极创设“净、美、雅、序”的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达到“润物细无声”地效果。
2.丰富载体,活动搭台。为了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通过活动搭建平台,寓活动于教,寓活动于训,寓活动于乐。如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比赛等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孝道、礼貌、遵规守纪的优良品德,通过读书、浸润、吸纳,造就博学而有灵性的教师;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说课”大赛、“讲故事”大赛、“书画”大赛、“红歌赛”、“才艺大赛”等,在技能比拼中塑立学生的自信,建立比、学、赶、帮、超的良好育人氛围。
3.专题实践,加强德育系列教育。针对幼儿教师多为女生的特点,应特别注重以“自尊”‘“自强”、“自信”、“自立”为内涵的专题教育活动,可通过讲座、班会、演讲、实践等形式围绕“法制安全教育”、“礼仪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等主题开展系列教育。
(二)以技能教育为依托,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
当前,各校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现象:如重视专业理论课程,艺术技能课分科细,受重视程度高,各科教法、活动设计类课程及专业实习受重视程度较低,忽视幼儿教师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忽视实践与实际教育能力的形成,因而难以达到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为了将幼儿教师培养成为与幼儿园接轨人才,学校在培养幼儿教师技能方面需有合理的课程设置。
1.开设特色课程,培养专一人才。学校应开设育婴师、感觉统合教育、幼儿全脑开发、营养师、蒙台梭利教育、亲子教育课程、幼儿快速阅读、婴儿科学喂养等特色课程,可引进、培养幼儿教育专业类的专家和骨干,有针对性地培养有特长地婴幼儿教师。
2、科学构建体系,培养综合人才。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科学合理,为培养综合、全面的幼儿教师服务。我认为课程设置可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公共必修课或文化基础课,这有利于构建作为教师所必备的文化底蕴;第二模块是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家庭教育、幼儿行为管理等与幼儿身心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它使学生能够形成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第三模块是专业应用课程,它以专业基础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指导学生应用专业理论 知识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幼儿行为管理、环境创设、家长指导等实际工作,也包括为有效组织幼儿活动所需要的音、体、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第四模块是专业实践课,它向学生提供亲身观察儿童与教育,亲身从事教育实践的机会,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使之在不断积累经验中感悟、体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以尽快适应幼儿教师的角色。
目前,各校幼教学生大多来自乡村,少部分来自城镇,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意识等各不相同,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分析现状,结合实际,以塑立女生健全人格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为一体的格局为保证,积极构筑幼儿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和育人氛围,为培养新时期优秀幼儿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保障。
第二篇:中职学前教育美术课说课稿
中职学前教育美术课说课稿
废旧物造型——松果的艺术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来自四川省隆昌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颜克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废旧物造型——松果的艺术,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理解和处理,不当之处请大家教。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下册第五章第三节。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一、二节之后编排的。本节的学习既可以对废旧物造型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第六章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其它废旧物造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其它废旧物造型》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地方文化特色及幼儿园环境创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幼师生必备的技能之一。本着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本地有丰富的松果资源,结合《其它废旧物造型》知识,把松果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利用废旧物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松果利用中体验艺术造型的乐趣,提高审美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由于松果艺术造型极为灵活,所以把本课教学安排在三年制幼师二年级进行。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造型能力,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对松果材料非常熟悉,多数学生能自主设计制作,少数的学生习惯于模仿,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
目标:了解松果造型的构思方法和表现形式,知道松果作品的制作方法。
2、能力发展目标:通过运用松果进行艺术造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巧用资源的良好习惯和利用废旧物的环保意识。
结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松果艺术造型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要激发学生敢于运用松果进行大胆创新和表现,所以“因材造型的构思方法”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和关键。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松果艺术造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创作水平,围绕上述的重、难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运用设疑情境法和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能够自主体会到松果艺术造型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为完成松果作品这个项目,通过实践创作练习,使学习由知识向能力转化。以达到学习美术的长期兴趣。
结合我校美术课为两节连堂的特点,在学法中我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探索新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坚持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美术手工课作为一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教与学的准备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为了有效的展
开教学,我将课前就布置预习本课的任务,鼓励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及必要的画具和用具,同时我也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作品,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到美术教学情境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激趣引入——知识探究——课堂示范——设计制作——展示评价——课堂小结”六个环节。下面我将具体说明。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废旧物造型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中废旧物经过巧妙的构思设计,其点、线、面相互转换变成各种实用且美观的艺术品。这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借此出示松果,引出课题。
接下来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探究环节。
首先,我将出示废纸、废织物和松果实物,结合设计的表格,采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松果。并根据松果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后面用松果进行设计做好铺垫。
接着我利用课件展示松果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分析作品的构思和制作技巧。如:在欣赏《猫头鹰》作品时我将会问学生:这幅作品中的形象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中的猫头鹰与生活中的猫头鹰有什么区别?作品中为什么要这样运用松果?通过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受到松果作品的特点。其次,运用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围绕完成表格项目,分析比较作品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技法后,对松果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鼓励学生思考还可以运用哪些技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想通过问
题式导学,观察体验、分析比较环节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松果艺术造型的知识,理解松果艺术创作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创作的思路。这样来突出本课重点,达到认知目标。
示范教学法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直观的感受,是美术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示范时,我将改变传统“教师做,学生看”的模式,请学生参与其中,分三步演示。
1、教师用松果按不同的顺序摆放,引导学生观察,展开想象,说出像什么?点出因材造型的构思方法。
2、教师制作基本形,学生猜做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所用的技法。
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作品的装饰,知道同一基本形可“变”出不同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在“想——猜——变”中体验到制作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本课的重点将在这儿得到突破。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由知识向能力转化,我将结合项目教学法设计了设计制作环节。
在设计环节,我用PPT播放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视频,并布置了用松果来为这幼儿园进行环创的任务。学生接到这一设计项目后,引导他们结合所准备的材料来观察分析,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帮助他们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其次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构思设计,并运用速写的方法画出设计的效果图,使设计初具稚形。再次让学生结合效果图思考,确定要用那些技法。设计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验收,并请设计优秀的小组说说他们的构思,在班上交流,总结出因材造型的构思方法,告诉学生:设计方案必须要适合后面的制作。没有设计好的小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给与指
导。为什么要设计这个环节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来突破本课“因材造型的构思方法”这个教学难点。
在制作环节,我将用音乐营造氛围,采用小组间竞赛的方式请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学生制作时,教师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制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其中,预设了学生制作时易出现的问题,如:按设计方案在制作中有困难时,引导学生调整方案;作品形象单一时,鼓励学生多在造型上和装饰上下功夫,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层层递进,达到本课的能力发展目标。
为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提供交流的机会,我设计了展示评价环节。我将用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从以下三个面进行。
1、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从作品的构思、有哪些收获、制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等方面进行。
2、请学生互评,为同学的作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值得学习的方面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简评,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主要从层次变化是否清楚、构图是否饱满、造型是否大胆优美几个方面来谈。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培养自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为了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识记,我将采用结构式的板书。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的重难点。课后延展——以开展一次废旧物造型作品展为契机,让学生关注生活,节约资源,用身边的废旧物进
行构思,用一双艺术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六个环节我遵循的思路是:课堂赏图带领学生欣赏美;课堂讲解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美;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会创造美;作业品评中让学生学会评价美;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学会探究美。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在这: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评价美、探究美中得到了体现和突破。
以上教学设计是我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节课的预设,然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让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我的说课 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职学前教育班主任工作计划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16幼师2班
一、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培养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16幼师2班现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41 人。学生身体健康,年龄多数是15、16周岁。从军训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我班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班级同学团结一心,班干部大多工作得力,整个集体蒸蒸日上,基本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班风积极健康向上。每位学生都有极强的集体荣誉观,学生思维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个别潜能生或多或少带了一些厌学的情绪和不守纪律的情况。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引导学生主动乐学思想。
二、本学期具体任务:
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逐步形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一)、加强班风建设
1、安排班级活动 活动主要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如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中一阶段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
(2)布置教室环境。
(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指导培养班干部;
(4)班级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认真选拔班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班干部。
(二)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1、加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学生知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切实落实学校法制教育内容。
2、着力构建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网络,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安全常识、安全制度,增强师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3、以“珍爱生命”教育为学校德育的主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内容,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和重点。要求学生初步理解生命的价值,在集体生活中体现人生的价值,主要通过生活和社会实践领悟。
(三)开展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温馨的校园文化
1、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各类活动。
2、传播正能量。多表扬宣传突出学生的感人事迹,弘扬正气,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
(四)抓常规德育教育,促进规范管理
1、抓好行为规范教育,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2、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
四、具体措施:
3、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4、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力争在各项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6、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活动计划
第一周
1、提出新学期要求,做好新学期打算;
2.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管理条例》;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开展班委竞选,提出要求。
第二周
1.继续抓好常规教育,进行常规训练。2.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教育学生早睡早起早锻炼,不能贪睡。第三周
1.培养学生上课铃声一响,教室里要安静。
2.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搞好个人和集体卫生。
第四周
1.进行班级写字比赛。2.继续抓好常规教育。
第五周1.进行班级口算比赛。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六周庆“十一”,进行爱国主义劳动教育。
第七周1、继续抓好纪律和学习目的教育。2.进行班级朗读比赛。
第八周1、继续抓好课堂常规教育。2.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第九周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第十周1.准备期中考试。2.继续抓好法制和安全教育。
第十一周1.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抓好复习教育。
2、继续抓好常规教育。
3、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总结期中考试,吸取经验教训。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和审美观念。
第十三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十四周1.进行勤俭节约教育。2.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
第十五周准备写字比赛。
第十六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第十七周1.再次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2.评选班级文明学生。
第十八周继续巩固上周活动内容。
第十九周1.制定复习计划,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学习三好学生评选条件,准备评比。
第二十周1.搞好各类评比,树立榜样。2.加强安全教育,做好放假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篇:中职学前教育家长会教案
中职德育活动课教育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教育教学活动主题:加强家校联系,构建和谐教育家长会
班级: 15学前教育3班
时间: 2017年6月
班主任: 马丹
一、活动目标
1、宣传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特色、管理要求、育人氛围,使家长更好地了解我们学校,展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办学的成果,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2、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家长会准备:
1、家长会有关资料。①家长会签到表。②家长会教师发言稿纸或演示文稿。
2、班主任主动邀请主要任课教师作交流(如数学老师、语文老师、英语老师)。
3、布置教室。(如在教室前面黑板写主题、欢迎词等。在学生的课桌上放好学生的作业本等。)
4、准备好发言稿。
三、发言稿应包括以下内容:
总结一学期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强调家长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思想动态,以便对症下药;经常和老师联系,掌握孩子在校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在教育时有理有据。
强调让孩子学会做人最重要,平时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尊老孝亲、守时守信、勤俭节约、遵守公德、自我管理等; 2015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排; 宣传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强调为了学生健康不能封斋,不能进清真寺。
加强民族团结,与结亲对象共话民族团结情;
宣传学校2017年招生计划,发动家长和学生为学校招生。
强调今年是创城关键一年,7月中旬迎检,要教育孩子注意文明礼仪养成,为创城出力,争做文明人。
期末考试时间,暑假放假时间,开学时间。
强调假期安全。督促学生注意交通安全,不到河、池等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进营业性网吧、歌舞厅,保证孩子身心安全、健康。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排忧解难,让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到校,欢欢喜喜回家,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四、家长会程序
1、在各班教室集合,签到。
2、班主任班级情况介绍以及对家长的建议和要求。①班级整体情况介绍。②15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
③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安全问题,学习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等)④向家长介绍学习方法、教育子女的方法,并向家长提出具体要求。(如作业要求、多读课外读物要求、安全防范要求、早晨到校以及下午放学等要求)
3、任课教师介绍学生情况。
4、和个别家长进行单独交谈。
第五篇: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析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析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陈卫平
【摘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建筑类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找出其差异,可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解决建筑高职院校培养“8大员”,建筑中职学校也培养“8大员”定位模糊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建筑人才 培养目标 探析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才能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由于建筑业用工在我国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实施“管理层与劳务层”两层“分离”管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层岗位大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也称农民工)。面对行业的用工特色和市场的需求及家长的期望,大多建筑类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定位在施工企业项目上的基层管理岗位(通常称的8大员)和一些关键操作岗位。由于中、高职之间同专业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区别不明显,造成了建筑类中、高职教育之间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雷同,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凸显出各自的优势,给企业用工带来疑惑。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建筑施工业人才供需的情况是:总体需求量大,单个企业需求量小。从调研结果分析来看,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反应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同企业在看待毕业生学历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某些被调查企业表示本科生比高职生要好,但另外一些企业却说高职生反而要好于本科生。原因在于不企业对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认为本科生好于高职生的理由是,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要好于高职学生,在后续能力提升上要强于高职学生。
而认为高职生好于本科生的企业,其看法是:对待施工员这个岗位来说实际上本科生和高职生理论知识都已经够用,而高职生对自己的定位要更加实际一点,而不像现在的很多本科生好高骛远,体现出高职生更加踏实。被调查企业绝大多数都表示学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实习后,无论本科还是高职学生都能满足岗位技术能力的需要。有少部分学生在实习一年后还不能适应岗位,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实习的岗位上并未认真踏实地学习和实践。从企业对待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需求上可以看出觉得本科生好的企业其实只是觉得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功底和道德心理素质普遍高于高职生,从而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容易提高;而觉得高职生好的企业,认为高职生的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更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其实质也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企业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 的要求,另外,从建筑施工企业需求的岗位看,在京、津、沪等大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技术管理岗位学历要求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甚至非211学校毕业生免入,中职毕业生已难进入管理岗位(即通常的“8大员”)。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私营、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人力成本较高,且人才难以留住,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具备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进得来留得住等优点,因此一些技术管理岗位对中职毕业生仍有相当的需求。
二、我国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一直作为高等学校的附属产品而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有限,高级人才的空缺便由中专生来补足。加之当时的国家统一调配的用人制度,使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得以大幅度扩张,重要表现之一便是高校扩招,原有的高校毕业生稀缺的问题不复存在,中职学校开始完成其定位的回归,即成为真正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21世纪初,部分中专学校将一些专业的学制由4年调整为3年,随之许多现实层面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如:如何实现由学科式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3年制是否为压缩版的4年制、如何解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就业难”和“学生生源素质下降、流失现象增加”以及如何培养真正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等诸多问题应运而生。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中,实行重心向基层、操作层下移,在用人单位、办学单位、家长和学生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用人单位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实技术工人队伍,但也有企业认为普通技术工种招聘农民工成本低,容易管理,来去方便,不愿用中职毕业生;家长和学生普遍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学了三年甚至四年去当“泥水匠”,做农民工的工作不合算;办学单位也多持反对意见,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反对的呼声更高,这一是因为他们担心重心下移后没人来读,二是因为按照原来的定位所培养的毕业生还有相当的市场甚至在某些地区还较受欢迎,三是因为实现重心下移势必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引起教师和学校的全面不适应,而且在实训教师、实训设施等方面还需要有较大投入。事实上,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上世纪90年代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职业高中也基本上沿袭了传统中专的办学模式,而相当多的技校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行“重心上移”,效仿中专的办学模式,这种做法不能说没有合理性。
为此教育部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时明确定位,“中职工民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
但经过近10年的教学改革,大多中职建筑类学校(专业)仍未摆脱传统的学科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基本还是传统大专、中专的改良版,究其原因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岗位有相通性,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综合的了解。为此大多中职建筑类学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学生就业的需要,不得不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人才,从而形成建
筑高职院校培养“8大员”,建筑中职学校也是培养“8大员”的“难堪局面”。这和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生的生源素质以及中职学生毕业时大多年龄尚不满18周岁极不吻合,导致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然处于一种含糊不清的状况。
因此,合理、理性地确定中职建筑施工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需突破过去“普通中专工民建专业”为施工企业培养“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中等技术人才的框框,还必需与现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区别,否则毕业出来的学生既没有特色,更谈不上竞争优势。
三、中职与高职建筑施工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析
(一)专业名称的不同:中职为“建筑工程施工”,高职为“建筑工程技术”。2004年《教育部 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准确定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定位的不同:中职为“高素质劳动者”,高职为“高技能专门人才”。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按照“决定”的政策导向,“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在教育职能的分解上已经融入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它不是孤立的教育形式。但从培养人才的特性出发,两类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是明确的,即中职教育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主要承担者,高职教育是“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就两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在教育性、知识性和技能性三个维度上做出各自的教育回应。
(三)知识结构的不同:中职侧重“经验型”,高职侧重“策略型”。
从学生的就业方向可看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 “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 “材料试验”“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基本都属于“经验型”的工作,即“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好”;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技术、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等工作,基本属于“策略型”的工作,即“要指导别人按标准规范做好”。
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四)技能类型的不同:中职侧重“工艺实践或工序实践”,高职侧重“工
程项目实践”。
通常工艺定义如下: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和处理,改变它们的几何形状、外形尺寸、表面状态、内部组织、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相互关系,最后使之成为预期产品的方法及过程。工序定义直白的说要完成某个工艺过程要分成几步做,每个步骤就是一道工序。“工艺实践或工序实践”简单地说是利用工具和肢体劳动来完成某一项任务。
而工程项目的定义则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参数包括项目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因此“项目实践”主要是劳动者利用大脑思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组织其他人员完成某一项任务。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据对“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从中提炼出12项专业综合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笔者通过分析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在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提炼出以下10项专业综合能力: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用CAD(或天正)软件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钢筋放样加工的能力、墙体砌筑抹灰的能力、脚手架模板支撑的能力、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工程量计算的能力。体现了建筑施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满足了课程内容以“操作为主、管理为辅”;工作范围以“事中为主、事前、事后为辅”;职业岗位以“测量工、钢筋工、砌筑抹灰工、试验工为主、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为辅”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定位,也为建筑施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设置了合理的梯度。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可进一步把上述专业综合能力化分为“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首先应抓好专业核心能力(如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建筑CAD绘图、建筑施工测量放线、钢筋放样加工)的培养,因为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职场、生存发展的基本功;其次是专业基本能力(如脚手架模板支撑;施工质量检验、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基本工作能力,能胜任施工一线岗位(群)某项工作的职场人;再则就是通过专业拓展能力(如施工资料收集整理、工程量计算、材料检测技术)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1~2项技能;熟悉1~2个岗位;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中职建筑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建筑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成败。因此,建筑类职业教育要围绕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到中职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体现知识结构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02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2005 【3】课题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对口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实施策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黄民权,梁伟雄,刘晓燕.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2009 【5】张东放.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中国建设教育》 2010 年Z3期
【6】赵琼梅 左晓琴.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构成与评价.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