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篇一: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冰融化了》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应该说难度要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而缺少对本质属性的了解。
其中,学生们对于冰在融化水的过程中,温度的转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表现出层次的不同:学困生学生对此是无知的,并且没有任何根据的胡乱猜测(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以前常见的学生的状态,对相关知识表现为空白)。有的说,100 度,有的说一千度,这都是瞎说。还有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根据的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比如预测冰融化过程中,水的温度可能上升到 10 度(实验室空气的温度)。在此,学困生得以学习了科学学科分析、预测的皮毛。两个班教下来,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冰融化期间的温度会保持在 0 度左右,这从他们在做实验过程中老是抱怨为什么温度总是 0 度可以看出,所以这节课的前面部分非常有意思。
后一部分就是热闹了,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对此学生们大多数能够提出加热的方式(加点热水、微波炉加热、加点热油、在太阳下晒等),这个部分就是学困生也感觉有话可说,挺积极的,而极少数学生能够提出来吹风,加盐也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这些学生的经验相对就丰富多了)。于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我准备了形状、大小相同的冰块,装在塑料袋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赛哪个小组融化的快。学生们为了加快速度,都不遵循规则,但是里面表现出的团结、协助还是让我非常地感动。就连学困生也是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有位学生把冰块捂在水中,一个小组都把手放在一起,还有学生把冰块放在衣服里或者用嘴拼命的吹气加快冰融化的速度,虽然最终学生多数都不会记录时间,但是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做好科学探究的同时,对>科学课业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更有着团结合作的精彩表现,这些已经足够。
篇二: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感觉到冰融化时要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这节课在难度上应该说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对于冰融化时温度的转变还是不能有本质的了解。
所以在课上,我让学生把从家中带来冰块,统一放在班级的窗外(背阴面),上课时取出实验。学生带来的冰块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在实验中就出现了问题。把冰块放在杯子内,温度计插入其中,等温度计内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
(1)全班分成的四个小组(两个班),几乎测出来的温度都在0摄氏度以下,理论上说应该是0摄氏度啊。课后上肉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冰块太大,没有使温度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体内,从而导致了实验的误差。应该把冰块完全捣碎,用上碎冰就不会出现误差了。
(2)冰水混合物,学生测完后也在0摄氏度以下,还有的组在0摄氏度以上。正常下(没有外界温度的影响)也应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然后温度再逐渐上升。这也许和当天的气温有关,所以我只能告诉学生冰水混合物是0摄氏度。从这课中我明白了,即使是小小的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其实也是需要认真去思考的。这样,你才能让你的学生“吃好”、“吃饱”。
篇三: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在课初的猜测中,很多学生认为冰在10 ℃ 左右才会融化,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跟实验室的温度差不多时才会融化,无一人猜测在0 ℃时就会融化。因此,在后面的实测中,学生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总是 0 ℃时,感到非常奇怪。这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认知,将会使人他们印象深刻。
但由于 三月春寒,这几天又是连续的雨天,半杯冰完全融化成水的时间需1个小时多,因此在课堂中要观测到冰完全融化成水是不可能的。虽然缺少了这部分数据,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识到了两点:
1、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0 ℃,换句话说,冰 0 ℃时就会融化。
2、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测出周围的温度在降低,他们发现了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才会导致周围温度的降低。
在 对于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学生们大多数能够提出加热的方式(放在热水中、在太阳下晒等),也有极少数同学根据上节课的发现,提出加盐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同学提出砸碎的方法,但没有学生能够提出用吹风的方法。在实验时,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我准备了形状、大小相同的冰块,装在塑料袋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赛哪个小组融化的快。虽然在比赛前,学生们知道为了比赛的公平,只能改变一个因素,但在实际比赛中,很少有组遵守比赛规则,但他们的合作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有的学生把冰块放到衣服里,捂在手心里或吹热气,这让我非常感动。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赵艳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继前一课的基础上教学的。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感觉到冰融化时要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这节课在难度上应该说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对于冰融化时温度的转变还是不能有本质的了解。所以在课上,我带来冰块,统一放在班级的窗外(背阴面),上课时取出实验。但是冰块化得太慢,在实验中就出现了问题。把冰块放在杯子内,温度计插入其中,等温度计内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这时候问题出现了:(1)全班分成的四个小组(两个班),几乎测出来的温度都在0摄氏度以下,理论上说应该是0摄氏度啊。课后上肉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冰块太大,没有使温度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体内,从而导致了实验的误差。应该把冰块完全捣碎,用上碎冰就不会出现误差了。
(2)冰水混合物,学生测完后也在0摄氏度以下,还有的组在0摄氏度以上。正常下(没有外界温度的影响)也应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然后温度再逐渐上升。这也许和当天的气温有关,所以我只能告诉学生冰水混合物是0摄氏度。从这课中我明白了,即使是小小的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其实也是需要认真去思考的。这样,你才能让你的学生“吃好”、“吃饱”。
第三篇:冰融化了 教案
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温度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
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熔化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第四篇:冰融化了评课稿
《 冰融化了》说课稿
举办单位:七江镇中心小学
说课人:吴玉红
引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的说课内容
是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的《 冰融化
了》。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
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 水结冰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 冰融化了(观察、学习、研究)的课。《 冰融化了 》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观
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让学生通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环节 认识 冰融化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科学知识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
象。知道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掌握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培养兴趣。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培养端正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四、教学准备
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
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
状、大小规格一样)。
五、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温度与水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温度与温度计》,《水结冰了》等,学生
对 本单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猜测,乐于探究学生的困难
在于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合作探究 发展对 冰融化了的理解与认识。
2、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 冰
融化了》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
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a、探究研讨法
b、分组讨论实验法 c、观察实验法
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六、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我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七个部分。
1、复习检测,引入新课:从复习检测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开始,既向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展示目标,明确的直奔主题,为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赢得了更多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保证行之有效。
3、自主学习,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在假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认知水平或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说一些较笼统的话,教师在指导时则要将假设具体化。这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4、合作探究
验证假设,制定实验方案。
事实真如我们猜测的那样吗?引导学生明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假设,作为自己的研究实验对象。并
且进行人员分工。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假设进行试验,学生会更乐于探究,指导学生合理对人员分工。对与提高他们试验效率也很有帮助。
5、展示交流
1,向生出示记录表,明确填写的内容、要求。
2、集体展示。
这样能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6、巩固练习
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一些适当的题目,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评价
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态度,展示部分,合作探究进行总结。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
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温度升高
冰(固态)
→ 水(液态)吸收热量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点小小体会,很多不足,恳请多多指正,谢谢。
同时也存在篇二:《水珠从哪里来》评课稿
《水珠从哪里来》评课稿
苏老师的《水珠从哪里来》一课让我受益良多。
《水珠从哪里来》按照观察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课堂中,苏老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观察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课一开始苏老师在烧杯上画了一只小鸟并在烧杯里装了一些冰块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烧杯上,这是对学生仔细观察的科学习惯的培养。在学生观察到水珠并用手摸摸水珠后再对学生提出了问题:“水珠从哪里来?”,然后再让学生对“杯外的水珠从哪里来”进行假设,这个活动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展开充分的思考,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的回答符合一定的逻辑,苏老师不但没有否定,而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假设之后再开展小组讨论乃至全班讨论最后排除不合理的解释,使思考进一步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杯外的水珠不是来自杯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直接感受,再经过分析总结是获取知识 在假设环节中,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杯外的水珠不是来自杯内。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水珠不是来自杯内,那就是来自杯外,来自杯外的哪里呢?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接着苏老师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为了遵循科学实验的真实性和同步性,体现杯
中的冰对水珠产生的重要作用,实验用三个同样的玻璃杯,一个加冰,一个加水,一个什么都不加,静静地放在桌上。通过这组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用眼睛可以看到,感觉到,从而分析得出小水珠和杯中的冰确实有关系。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学生观察到现象而且在边观察实验现象边进行分析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由现象向原理逐步靠近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最后一问题“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这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对于《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有个地方让我困惑。最后的出示烧水壶,苏老师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水蒸气”。这水蒸气不是看不到的吗?在刚烧开的开水上面我们能看到的“白汽”应该是水蒸气受冷凝结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这是否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干扰,这是不是加深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呢?篇三:《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课题】熔化和凝固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
【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的作用一定。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3.学生的认识特点: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目标】教学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
感。
【教学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2.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3.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首先,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教学材料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4.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提供必需的感性材料。
【教学用具】
学生实验,二人一组。每组配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火柴、坐标纸。a组同学另配备烧杯和冰块,b组同学另配备易拉罐和松香。【教学流程图】
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篇四:《掌声》评课稿
评李老师的《掌声》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 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饱蘸爱心的笔墨,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小英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因此指导学生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李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中悟中读,在读读悟悟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李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二-转换角色,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三、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读完最后一节,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
四、建议
1.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如果抓住两次掌声的比较,让学生再深入地理解就更好了。3.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教给学生做批注。篇五:《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杨氏之子》观课报告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3个字。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李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课始从老师的导语中,捕捉古文开始,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给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先从简易的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再如课末的延伸:请你也当一回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来拜访,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虽是简单的一个练习,学生容易上手,但其实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综合考查,既要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二、以朗读为主线
在教学中,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 ,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该怎么读,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师的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义,指导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李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又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老师质疑谁为谁设果,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渗透简单明了,自然流畅。同时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让学生反复品句、揣摩,让学生对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的理解。更显示了李老师在教学预设上的独具匠心。
四、商榷之处 “未闻”语气委婉,一开始学生有点体会不出,如让学生演一演,可能感悟会更好点。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开始让学生模仿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女)”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要是在拓展中,请学生用文言文说说:这是你家的猫。我们班的某某很聪明。老师你家在哪里?等句子。这种迁移运用不但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即时运用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篇:除雪融冰工作总结
大广高速安新2标除雪融冰
工作总结
2016年11月21日晚,天气小雨。我项目部在大广高速安新运营管理中心的领导指挥下,严正待命,随时准备除雪工作。11月22日凌晨1点左右,我项目养护区普降小雪,全体工作人员立刻出动开展除雪工作,在此次除雪中,全体成员发扬了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圆满完成了此次除雪任务,保证了高速公路的畅通,现将总结如下:
一、雪前工作准备
大广高速安新运营管理中心在11月就及早组织开展了多次除雪融冰实战演练,促进了除雪保畅工作落实。我项目部也制定了除雪方案和应急预案规范了一系列工作流程,以及成立了除雪保畅应急领导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天气预警制度,并加强同高速交警、路政、气象台等部门的联系。同时在慈周寨收费站、安新中心、封丘收费站共储备了融雪剂200t,配备前推后撒除雪车4台,运输车2辆,指挥车2辆,铲车4辆,平地机2辆、洒水车1辆,以及足够的防滑链、草栅、-10柴油等除雪物资和各种劳动工具及劳动保护用品,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并对机械更换-10号柴油,提前联系外雇人员,准备工作充分到位。
11月19日接到安新中心通知提前对除雪车进行装融雪剂。
二、本次除雪情况 1、11月21日在接到大广高速安新管理中心晚上有可能下雪的通知后,我项目人员全员在岗并及时联系外雇人员,确保下雪前能及时到达各自工作岗位。同时,对机械设备再次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机械能随时正常启动,给所有机械设备加满油。2、11月22日凌晨我项目路段开始下小雪,接到大广高速安新运营管理中心通知,预先装好融雪剂的四台除雪车在各自待命地点开始上路撒布除雪,除雪工作正式开始。
3、除雪作业共分为四个作业小组,四台除雪车从各自待命地点(慈周寨1辆、长垣2辆、封丘1辆)按照预先设定路线,先撒布第一遍融雪剂。同时组织人工对桥涵,弯道,匝道,互通区等容易积雪结冰的重点部位进行二次撒布除雪。凌晨3点左右,开始对第二车融雪剂进行装车。
4、截止到早上6点,雪停,沿线基本无积雪现象,保障了道路畅通,以及行车安全,我路段未发生一起因除雪不及时引发的交通事故。对个别桥梁结冰现象,我项目迅速组织机械、人员进行配合作业,在作用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项目人员及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使用预先准备好的洒水车在结冰桥面上喷洒温泉水,冰雪迅速溶解,人工再次进行清理,以及撒布融雪剂。
在11月22日0:30至11月22日17:00历时10个多个小时的除雪融冰保畅工作中,我项目全体人员充分发扬反应迅速、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和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共撒布融雪剂112吨,累计出动除雪人员76人,机械车辆15辆,圆满完成除雪工作,保障了我标段道路的安全、畅通。
三、存在的问题和方法建议
回顾这次除雪融冰工作,总体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桥涵,匝道,互通区等容易积雪结冰的重点部位还是有个别出现了结冰现象,主要原因是融雪剂撒布量不足,人员清理、撒布不及时。在以后的工作中,桥涵,匝道,互通区等容易积雪结冰的重点部位要加大融雪剂撒布量,人员及时到位清理。
2、外雇人员组织不及时,装融雪剂时间超出了事先预期。
3、我项目多次组织机械手、操作手进行了技术安全培训,在实际除雪中个别人员还是出现了流程上的卡顿。
4、尽管项目人员雪前多次检查机械、设备完好性,但是在除雪过程中个别机械还是出现了一些小故障。
5、由于除雪时间紧迫,还要提高除雪人员和设备的效率,不能出现消极出工现象,以通过科学的工作方式,产生最大的工作效能。
6、一旦出现车辆拥堵将协助交警部门做好交通管控与分流。
7、如果在本辖区出现交通拥堵状况,我项目将派各个路段负责的保洁人员,到自己路段进行步行巡视路面结冰情况,并及时上报。
8、针对大桥梁结冰现象,我项目迅速使用预先准备好的洒水车在结冰桥面上喷洒温泉水,冰雪迅速溶解,人工再次进行清理,以及撒布融雪剂。
回顾此次除雪过程,总结除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直面自身的缺点,及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项目部组织全体员工对这次除雪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底与改正,并将更积极更深入的开展除雪融冰技术安全培训工作不松懈。在思想意识上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以这次除雪为经验,更好的备战下次除雪融冰。
河南省大道路业有限公司 大广高速安新段2标项目部
2016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