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excel中公式法的应用教学总结
Excel中公式法的使用的教学反思
Excel 2003中公式法的应用已在初中信息课中出现过,并且是信息技术中考的考察重点。本以为高一学生对此类题应该没什么问题。但通过本节课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在公式的输入和应用场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客观分析存在的种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时间不用,已忘记。初中信息技术考试是在初二就参与中考。中考结束后由于家庭条件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等方面来说,学生都接触不到Excel。因此,经过一年的时间,学生基本将该知识点忘记。
2.教学间隔时间长。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两节,不能及时巩固,间隔两三天后,已基本忘记。所以教完就忘就成为普遍现象,这也就导致有一小部分同学,知道用函数法和公式法的使用场景,但忘了公式法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不能直接输入具体的值而是地址等。
3.学习态度不够好,思想懒散。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信息技术作为副科在一般的中学都不受重视,他们都觉得信息技术很简单,只需要靠前一两周就能过。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一般面对电脑,主要的心思不是学习,是玩。再加上前面的影响,上课的时候自然不认真学习。就算有任务,大部分的同学也只是按照老师的操作完成任务。而当老师放手,让他们面对同一考点的不同内容后,就觉得所有问题都能用函数解决。于是,大部分同学都不思考一下就直接使用那些莫名的函数。
4、做题不仔细。在练习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同学不按要求来做题,导致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系统确给了零分。这一部分同学往往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用函数法完成任务。
因此,怎么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从而能保证学生Excel 公式法的练习的持久性是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我总结出以下需要我在备课时注意的问题:
1.在学习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一个测试,根据测试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重难点易错点突出,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2.备课时所准备的资料尽量找同学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不至于课堂枯燥无味、死气沉沉,还能帮助学生记住课堂知识。
3.通过生活中和同学们学习生活有关并用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实例为例,让同学们明白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一无是处,反之,学好信息技术,反而给同学们多一条就业的路。从而改变同学们的认知。
4.做题时反复强调做题要仔细,并将同学们经常疏忽的地方提出来讲解。慢慢改变学生马虎做题的坏习惯。
4.严格要求,奖惩相结合。孩子毕竟是孩子,一看到电脑就想到玩、游戏,一想到游戏就忘乎所以,只知道要玩,哪还顾得了考试,什么细节。因此,在课前应该和学生约定,如果整个班的学习情况或者任务完成得好就给他们休息的时间,否则拒不上网娱乐的时间。
第二篇:公式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3.公式法
杜寨初级中学 九年级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它们的一般形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仍有一部分认知较慢、运算不扎实的同学不能够熟练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具备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学生通过《规律的探求》、《勾股定理的探求》、《一次函数的图像》中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总结等章节的学习,已经逐渐形成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用公式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并且已经具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
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然后再利用总结出来的公式更加便利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首先要夯实上节课的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规律性的探求——推导求根公式,最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②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③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④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第二环节:公式的推导;第三环节:看一看、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 活动内容: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3=7x(2)3x2+2x+1=0 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算 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 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 +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x27x30 1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7x(7)24930
24162即:(x7)2250
416725(x)2416两边开平方取“±” 得:
x75 44x75 44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1
2第二题: 3x+2x+1=0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3 x22x10
332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2x(1)2130
3392即:(x1)2250
318125
(x)2318∵250
18∴原方程无解 活动目的:(1)进一步夯实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班步骤.在这里相对于书上的解题方法作了小小的改动:没有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而是在方程的左边直接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以后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保持一致。
(2)选择了一个没有解的方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都有解。
(3)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节课作业情况,选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纠错、练习.活动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学生再次经历了配方法解方程的全过程,由于是旧知识,学生容易做出正确答案,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 公式的推导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生在演算纸上自主推导、并针对自己推导过程中预见的问题在小范围内自由研讨。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求根公式.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x2bxc0
aa 2 问:为什么可以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答:因为a≠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bb2b2cxx()20a2a4aa2即: b2b24ac
(x)a4a2 b2b24ac(x)0a4a2 问:现在可以两边开平方吗?
答:不可以,因为不能保证 b4ac0
24a2 问:什么情况下 b4ac0 24a2 学生讨论后回答:
答: ∵ a≠0 ∴ 4a2>0 要使b4ac0 24a2只要 b2-4ac≥0即可
∴当b2-4ac≥0时,两边开平方取“±” 得: xbb4ac
2a4a2bb24ac xa2a xbb4ac
2a2abb24ac x2a问:如果b2-4ac<0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方程无解 活动目的:
学生能否自主推导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的主要问题通常出现在这样的几个地方:(1)
中b2c运算的符号出现错误和通分出现错误 bb2b2cxx()204a2aa2a4aa2(2)不能主动意识到只有当b2-4ac≥0时,两边才能开平方
(3)两边开平方,忽略取“±”。
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善公式的推导。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口答)
22(1)2x+3=7x(2)x-7x=18(3)3x2+2x+1=0(4)9x2+6x+1=0(5)16x2+8x=3(6)2x2-9x+8=0 学生迅速演算或口算出b2-4ac,从而判断是否有根
问第(3)题的判断,与第一环节中的第(2)题对比,那种方法更简捷? 2、上述方程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1)题 例:解方程 2x2+3=7x 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解: 2x2-7x+3=0 确定a,b,c的值 a=2, b=-7, c=3 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7)2-4×2×3=25>0 ∴bb4ac
2x2a72575224写出方程的根 即x1=3,x2=-1
2问: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
(剩下的题目教师根据时间情况选择使用,个别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
3、课本随堂练习2.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的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或口述交流或上黑板解方程,公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活动实际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口答、板书,笔答,对比,评价,总结.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用公式法解方程。
出现的问题
1、对于(1)(2)(5)小题,有个别学生因为没有化成一般形式,从而把a,b,c的符号弄错了;、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当a,c异号时,方程一定有解。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2、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3、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回顾与反思后,进行组间交流发言。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推理技能,在使用公式解方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根,而有的没有根,通过解方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2x2-4x-1=0 5x+2=3x2
(x-2)(3x-5)=0 2x2+7x=4 x2-22x+2=0 列方程解应用题
1、已知长方形城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2、一张桌子长4米,宽2米,台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2倍,铺在桌子上时,各边下垂的长度相同,求台布的长和宽
3、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以售出20件,没见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如果每件降价1元,商场每天可以多销售2件,(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要降价多少元?
(2)选作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四、教学反思
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本节课教师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了配方时的个别过程,使之与后续知识学习相一致,添加了例题和练习题。
2、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这节课不能够仅仅让学生背公式、套公式解方程,而应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亲身体会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提高学生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5
第三篇:公式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3.公式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问题解决: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难点: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学生探索教师引导
四、教具准备
活页测试卷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3=7x(2)3x2+2x+1=0 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算 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 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 +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x273x0 22 1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7x(7)24930
24162即:(x7)2250
416725(x)2416两边开平方取“±” 得:
x75 4475 442x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1 第二题: 3x2+2x+1=0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3
x22x1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2x(1)2130
3392即:(x1)2250
318125(x)2318∵250
18∴原方程无解
(1)进一步夯实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班步骤.在这里相对于书上的解题方法作了小小的改动:没有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而是在方程的左边直接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以后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保持一致。
(2)选择了一个没有解的方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都有解。
(3)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节课作业情况,选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纠错、练习.2、探索新知
(1)推导公式
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生在演算纸上自主推导、并针对自己推导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在小组内自由研讨。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求根公式.2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问:为什么可以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答:因为a≠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bbbc2x2bcx0 aax2ax(2a)24a2a0即:
b2b24ac(x)0a4a2b2b24ac(x)a4a2 问:现在可以两边开平方吗?
答:不可以,因为不能保证 b4ac0
24a2 问:什么情况下 b4ac0
24a2 学生讨论后回答:
答: ∵ a≠0 ∴ 4a2>0 要使b4ac0 24a2只要 b2-4ac≥0即可
∴当b2-4ac≥0时,两边开平方取“±” 得: xbb4ac
2a4a2bb24ac xa2a xbb4ac
2a2abb24ac x2a问:如果b2-4ac<0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方程无解
学生能否自主推导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
学生的主要问题通常出现在这样的几个地方:(1)
中b2c运算的符号出现错误和通分出现错误 bb2b2cxx()204a2aa2a4aa2(2)不能主动意识到只有当b2-4ac≥0时,两边才能开平方(3)两边开平方,忽略取“±”。
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善公式的推导。(2)公式应用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口答)
(1)2x2+3=7x
(2)x2-7x=18
(3)3x2+2x+1=0(4)9x2+6x+1=0(5)16x2+8x=3(6)2x2-9x+8=0 学生迅速演算或口算出b2-4ac,从而判断是否有根
问第(3)题的判断,与第一环节中的第(2)题对比,那种方法更简捷? 2、上述方程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1)题
例:解方程 2x2+3=7x 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解: 2x2-7x+3=0 确定a,b,c的值 a=2, b=-7, c=3 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7)2-4×2×
3=25>0 ∴
bb4acx2a725752242
写出方程的根 即x1=3,x2=-1
2问: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
(剩下的题目教师根据时间情况选择使用,个别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
3、随堂练习
课本65页,随堂练习第1题、第2题
4、课堂小结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2、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3、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回顾与反思后,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5、布置作业
课本第66页,习题2.6
第1、2、3题 5
第四篇:22.2公式法教学设计
22.2.2用公式法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数学九年级人教版本上册)
一、学生知识水平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并且能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准确确定各项及各项系数,会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对二次项系数不是1,一次项系数不是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解有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任务分析
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序化,然后再利用总结出来的公式更加便利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配方法,师生协作正确推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理推理能力。利用一般形式准确确定方程系数,利用判别式判断方程根的情况,这样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学生对分类讨论、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产生的过程;
(2)、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和进行有关的推理论证;
(3)、会运用根的判别式求一元二次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的简洁美;(2)、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2、教学重点: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教学难点: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突破措施: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先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再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并且通过小组互助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三、教学流程分析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了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设计,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和体验获取知识过程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具体如下: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
活动内容: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3=7x(2)3x2+2x+1=0 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 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 +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x27x3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7x(7)24930
24162即:(x7)2250
416725(x)2416两边开平方取“±” 得:
x75 4475 442x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1 第二题: 3x2+2x+1=0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3 x22x1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2x(1)2130
3392即:(x1)2250
318125(x)2318∵250
∴原方程无解
活动目的:
(1)进一步夯实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在这里相对于书上的解题方法作了小小的改动:没有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而是在方程的左边直接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以后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保持一致。
(2)选择了一个没有解的方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都有解。
(3)利用时间评讲上节课作业情况,选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纠错、练习.活动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学生再次经历了配方法解方程的全过程,由于是旧知识,学生容易做出正确答案,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环节 公式的推导过程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求根公式.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x2bxcaa0
问:为什么可以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答:因为a≠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bb2b2cxx()20a2a4aa2即:
b2b24ac(x)0a4a2b2b24ac(x)a4a2 问:现在可以两边开平方吗?
答:不可以,因为不能保证 b4ac0
24a2 问:什么情况下 b4ac0
24a2 学生讨论后回答:
答: ∵ a≠0 ∴ 4a2>0 要使b4ac0 24a2只要 b2-4ac≥0即可
∴当b2-4ac≥0时,两边开平方取“±” 得: xbb4ac
2a4a2bb24ac xa2a xbb4ac
2a2abb24ac x2a问:如果b2-4ac<0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方程无解 活动目的:
由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的主要问题通常出现在这样的几个地方:(1)
中b2c运算的符号出现错误和通分出现错误 bb2b2cxx()204a2aa2a4aa2(2)不能主动意识到只有当b2-4ac≥0时,两边才能开平方(3)两边开平方,忽略取“±”。第三环节:练一练,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口答)
(1)2x2+3=7x(2)x2-7x=18(3)3x2+2x+1=0(4)9x2+6x+1=0 学生迅速演算或口算出b-4ac,从而判断是否有根
问第(3)题的判断,与第一环节中的第(2)题对比,那种方法更简捷? 2、上述方程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1)题
例:解方程 2x2+3=7x 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解: 2x2-7x+3=0 确定a,b,c的值 a=2, b=-7, c=3
2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7)2-4×2×3=25>0
∴
bb4acx2a725752242
写出方程的根 即x1=3,x2=-1
2问: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 3、课本随堂练习.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或口述交流或上黑板解方程,公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
活动实际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口答、板书,笔答,对比,评价,总结.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用公式法解方程。出现的问题
1、对于(1)(2)(5)小题,有个别学生因为没有化成一般形式,从而把a,b,c的符号弄错了;、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当a,c异号时,方程一定有解。第四环节:谈谈你的收获与体会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2、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3、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回顾与反思后,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推理技能,在使用公式解方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根,而有的没有根,通过解方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第五环节:课外作业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P42第5题(1)、(3)、(5)
第五篇:《14.3.2公式法》教学反思
14.3.2公式法》教学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能力,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 拓展”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可以说,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 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几点是:
1、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较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 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对提高那些拐脚的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好处。对以后灵活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 程,求代数式最值等知识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课堂组织严密,无论是习题的设置还是语言的导入,努力做到了环环 相扣,逐步深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 己完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教学方式。
3、及时归纳。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及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如完全平方式特
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结构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能够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大胆展示”,的课堂效果。
5、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及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6、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探索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平等、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给予帮助、鼓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