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毛女教案
歌剧《白毛女》选段教案
木林中学
关苗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了解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熟悉有关歌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指出人物声音特点以及音乐的旋律特点,并用语言表达作品丰富的情感。
创新能力目标——学生以模唱、表演歌剧片段的形式,感受其艺术魅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
对比法、参与体验法、表演法、听赏法、情境教学法、设问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重点:
欣赏并表演《北风吹》、《扎红头绳》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的欣赏使学生懂得情感体验及欣赏音乐的重要通道,音乐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刻画出不同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并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教具准备:
红头绳等表演道具、CAI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鉴赏对比《北风吹》《扎红头绳》并回答相关问题过渡语}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歌剧《白毛女》的两个著名片段,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北风吹和扎红头绳表现出的不同的音乐要素有哪些?
下面由同学们来一起分组讨论:
曲 目
速度
力度
音色
演唱形式
表达情绪
音乐特点 《北风吹》
中
中弱
女高音
女声独唱
天真、期盼
下行休止符运用 《扎红头绳》 快
中
女高音
对
唱
欢快、活泼
旋律跳进,节奏密集
二、情景剧编创
老师简析:(导出情景剧表演)
1,师:你能说一说他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吗?(喜儿:声音清脆、甜美
杨:浑厚、低沉)2.出示歌谱,学生模仿二人的声音朗读歌词。
再次听赏歌曲,体会两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北风吹》:舒缓
《扎红头绳》:欢快)3.模仿二人的声音表演《扎红头绳》。
三、情景表演
情景设定:《扎红头绳》。A清第一场戏线索 时间:1935年除夕。
地点:河北某县杨各庄村。
人物:杨白劳、喜儿、道具:杨家所吃:玉米和白面饺子。
杨家所穿:风雪夜披着盖豆腐的布。杨女所戴:二尺红头绳。
杨家所用:柴火、散放的盆罐和油灯。
情节:喜儿剪子-----杨白劳躲债回家------系红头绳------贴门神 B、导言:
师:过年了,喜儿在家等待着出门躲债的爸爸回家和她一齐团圆。下面有我们的同学来表演这一场景,他们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喜儿和杨白劳的表演。请学生上台跟随音乐表演
5.观众思考:总结歌剧含义
四、拓展、总结
师小结:
歌剧《白毛女》的几个主要唱段学完了,可以说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历程,《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大型的新歌剧,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它的影响下,先后涌现了一大批闪烁着中华民族色彩的新歌剧,像《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等。除了《白毛女》,还有更多优秀的歌剧需要我们去发觉,今天时间有限,老师不能一一给大家介绍了,老师就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外作业:每人课后都看一看其他的歌剧,然后在班上开一个交流会,给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歌剧或者是当中最喜欢的一首歌好吗?
第二篇:白毛女教案示例
《白毛女》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和语言刻画人物的特点。
2.歌剧的特点。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能把握歌剧的特点,并能欣赏歌剧体会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
情感目标
1.了解旧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2.《白毛女》融民族优秀传统与西洋歌剧长处于一炉,加深我们对民族歌剧的了解与热爱。
学法引导
1.通过了解戏剧及歌剧的特点更好地熟悉分析《白毛女》这一课文。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中人物的对白来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3.比较歌剧《白毛女》选场和京剧《打渔杀家》选场的不同之处。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作品通过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即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表现主题。
(二)难点
通过对比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三)疑点
文中的矛盾冲突是地主阶级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学生会对作者是怎样构思这场尖锐的戏剧冲突的表示疑问,这一大问题可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如:时间为什么安排在除夕夜?
写天气是晴朗好,还是风雪交加好?写杨白劳的家庭是人口多好,还是只有父女俩好?等。
(四)解决方法
学生反复朗读课后有关片断,讨论研究,教师加以点拨提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歌剧《白毛女》磁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课前可让学生学唱《白毛女》精彩唱段,课堂请同学表演。
3.讨论文中杨白劳这一人物与《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性格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995年5月下旬,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公演了复排的歌剧《白毛女》之后,某公司的一位职员给北京市委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他在信中说:“好多年轻人不知杨白劳、喜儿为何人;而知道者却说:‘杨白劳欠债还钱,理所应当;喜儿替父顶债,无可非议。’好多青年人讲吃、讲穿、讲消费,对旧社会一无所知,对革命传统嗤之以鼻。这种状况令人担心。”
今天教学课文《白毛女》选场,可以教育我们青年人不要忘却历史,帮助我们青年人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过去,从而进一步认识旧社会的罪恶,新社会的美好。
1.简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演出的影响。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白毛仙姑”的故事。“白毛仙姑”的民间传统大意是这样的:抗日战争前夕,在河北西北部的一个农村中,有一个恶霸地主看上了一个佃农聪明美丽的女儿,借讨租为名,逼死老农,奸污了他的女儿,后来又企图害死这个美丽的女子。这个女子被一位善良的老妈妈救出,逃进深山。由于在山洞中少吃没穿,没有盐吃,她全身发白,因吃奶奶庙中的供品,被人们发现,村里人以‘白毛仙姑”的名称供奉她,她也以此生存下来。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来到,把她从深山中救出来,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解放区报纸当时不断报道演出的盛况:“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啼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一些村子就在看了《白毛女》演出后,很快发动起来展开了反霸斗争,有的部队看了演出后,战士们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喜儿报仇,掀起了杀敌立功的热潮。
2.课前观看《白毛女》录像,课堂上请同学们复述选场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扎红头绳”唱段(播放录音,或请本班中唱歌好的同学学唱)。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这一唱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杨白劳非常疼爱女儿的心清,表现了喜儿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的喜悦、欢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喜儿爱美的心情。
2.默读第一场戏的课文,思考《白毛女》表现深受封建地主压迫的贫苦农民的苦难,为什么第一场戏却着重写父女团聚欢乐和他们对生活的愿望,还提起喜儿和大春的婚事?
第一场写父女团聚的欢乐,更足以反衬黄世仁通杨卖女,离散骨肉的残忍。着重写父女俩对生活的愿望,更足以反衬黄世仁的自私和残酷。他为了霸占喜儿,根本不管杨家的死活,连除夕也不让人家过安稳的日子,把杨白劳弄得家破人亡。
写喜儿和大春的婚事,更足以反衬黄世仁的荒淫无耻,他拆散了一对情人,他毁灭了喜儿和大春的幸福,这也为后面大春救喜儿埋下伏笔。
3.如果说第一场可用一个字“躲”来概括,第二场则可用哪个字来归纳呢?
“逼”。杨白劳悲惨凄苦地“躲”;黄世仁穷凶极恶地“逼”。
4.明确什么是矛盾冲突,提问文中的矛盾冲突是怎样展开的?
矛盾冲突也称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歌剧《白毛女》中的“躲”和“逼”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杨白劳“躲”不掉,被“逼”自杀;喜儿被“逼”,“躲”进深山野洞,这里的“躲”与“逼”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充分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
5.歌剧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三种对比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它们分别揭示了什么?
(1)杨家与黄家场景气氛的对比。
第一场戏以风雪为背景,衬托杨家的贫寒凄苦,苦度年关,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第二场戏写黄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欢乐景象,这正与杨白劳的凄凉情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旧中国严重的阶级对立的画面。
(2)黄家堂前堂后不同行径的对比
堂后一片欢笑划拳碰杯之声,堂前黄世仁主奴二人向杨白劳逼租逼债,逼卖亲生女儿,揭示了地主阶级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和压迫贫苦农民的基础之上的,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3)黄家主奴与杨白劳的性格的对比。
恶霸地主黄世仁和狗腿子穆仁智阴险凶残、贪婪、狡诈。杨白劳忠厚、老实、善良,这一对比揭示了封建剥削阶级的罪恶本质,揭示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反动性和腐朽性。
6.概括歌剧的特点。
歌剧是戏剧的一种,它以歌唱为主,辅以说白,配以舞蹈来表演的艺术。
《白毛女》这出歌剧,既不同于西洋歌剧,也不同于中国元宋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它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步形成和创造的一种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四、总结、扩展
课文节选的两场戏,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严重的阶级对立,有力揭示了地主阶级对贫苦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1.比较杨白劳与萧恩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的异同。
2.设想解放后,大春和喜儿的独生女现在上初中三年级,回到家中过春节的情景,编成故事先在小组里交流,推选出来,在班上交流。
第三篇:白毛女
【评论摘要】
1、《白毛女》是一部几经加工修改,从乡民之口,经文人之手,向政治文化中心流传迁移的作品。从某个宽泛的文化角度上看,《白毛女》不仅是一个叙事,不仅是一种心态(mentality),甚至也不仅是一种话语(discourse)——虽然尽可以把它作为叙事、心态及话语来研究。它还关联着一种在“解放区”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实践——这种文化在形式来源、生产经过和传播方式上都既不同于“五四”以来在知识分子层中流行的新文化,又有别于“原生的”民间文艺形式和意识形态。而作为文化产品,它既有明显的“本土”、“大众性”或“通俗”色彩,又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化人”的加工痕迹。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它的政治特征,而只是想说明,这种带政治功利性的文学反而可能有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的上下文。如何重新清理这个上下文是我们研究“解放区”文学以及整个现代文化史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歌剧《白毛女》中)政治力量最初不过是民间伦理逻辑的一个功能。民间伦理逻辑乃是政治主题合法化的基础、批准者和权威。只有这个民间秩序所宣判的恶才是政治上的恶,只有这个秩序的破坏者才可能同时是政治上的敌人,只有维护这个秩序的力量才有政治上及叙事上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倒像是民间秩序塑造了政治话语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歌剧《白毛女》创作中不同话语原则间的交锋象征性地展示了解放区政治文化的生产过程。当然,我们无法证明非政治的、民间伦理秩序的逻辑就一定代表下层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且毫无疑问,就算这种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意识形态,它也被利用来作了政治宣传的工具。但它的确作为某种已被接受的,大众化的共识在这个剧本中发挥着潜在的定义和限制政治权威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出了一个可认同的空间。
与歌剧本相比,电影《白毛女》改写并强化了某种带市井文学色彩的爱情主题。在歌剧中,“非政治”的叙事焦点在于一个毁灭喜儿家庭、践踏和谐平安伦理秩序的恶势力终受惩罚,蒙受苦难的良家女子终于得救,申冤复仇。而在电影里,这个民间秩序经过了某种翻译,在毁灭与复仇之外,还引申出一个有情人悲欢离合,终成眷属的好事多磨式的情节。(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如果说歌剧《白毛女》与舞剧《白毛女》存在一种对立的话,那只是叙事话语与象征话语的对立。叙事的目标在于建立起抽象的国家本质。由于这是将具体自然的生活组织起来的过程,因此,叙事总需要将这种不自然的组织过程自然化,努力将叙事变成“现实”,让被叙述者尽可能感到本质的生成过程是自然的、自能如此的过程。如果说叙事的目的是将丰富复杂的现象归纳到一种共同的本质中去,那么象征则刚好相反,它是一个演绎过程。象征的任务是将已经明确的、抽象的,先验的本质具体化,通过活生生的现实展示这一过程,当现实生活与这种抽象本质距离过大时,象征不象叙事那样为了“真实”而牺牲本质——象赵树理乃至周立波的小说都以强调“写真实”出名,象征总是毫不犹豫地为了求证抽象本质而牺牲可见的“真实”而寻求更高的“真实性”。象征与叙事的冲突,通过江青的象征主义文艺思想与周扬的写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对立显示出来。
(《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第290—291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和《年青的一代》一样,《千万不要忘记》的“新”,正在于剧本隐约地透露出一种深刻的焦虑,关于后革命阶段的日常生活的焦虑。毫不奇怪的是,评论者都认为两者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好戏。两出戏不仅在现实生活的深层揭示出“阶级斗争”这样一个“真
实”,而且直接提出了一个如何重新安排和组织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问题。换言之,正是通过这两个剧作,“日常生活”开始成一个问题,并且迫切地需要一个答案。而且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忠实地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盲点,指涉着一个时代的选择困境。
《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正在于它通过对真正问题的转移和压抑反而忠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经验以及这一时代的巨大的集体性焦虑。如前所说,《祝你健康》这一剧名表达了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困惑的欲望,《千万不要忘记》则已征兆出对真正问题的回避,内在的焦虑外在化成异己的、需要否定的他性——“资产阶级泥坑”、“病菌”和“阶级敌人“等等。但我们需要认真解读的,正是这一时代焦虑的文化政治内容。这里不仅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乌托邦式改造和抵制,也有传统父权体制的扩张和加强;不仅有对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的正面排斥,也有积极组织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使之获得超越性意义的欲求;不仅有对现代生产力的向往,也有在现代物质文明面前的惶惑和不知所措。这相互交织、层层制约的欲望、忧虑、向往和怀旧正构成这样一个巨大纵深的焦虑的深层语汇和能量。在作者急于回应主流意识形态,为这样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线索提供一个简捷、预制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目睹的是一种焦躁和近于不负责任的掩饰。但是被压抑的焦虑必将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六十年代下半期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的一个心理层面;也许我们必须在一个历史的长镜头里估价七十年代末伤痕文学、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以至九十年代的通俗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因为正是在对日常生活的正视和体验中,我们方得以进入现代文学的基本命题和精神实质。
(唐小兵:《<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及其现代性》,唐小兵编《英雄与凡人的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建议】
1以《千万不要忘记》中丁少纯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摘要3和拓展练习3中的观点。2 观摩《白毛女》的歌剧、电影、舞剧,讨论杨白劳、喜儿和黄世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演变情况,体会摘要1、2中的评说。
【拓展练习】
1《白毛女》的生成过程从传说到歌剧,到电影再到舞剧,正如孟悦在《<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这篇论文中所说的“怎样来看待和研究‘革命文学’这个字眼所能包含的历史现象?„„我在这篇文章里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这篇论文重要的意义倒不在于对《白毛女》做了全新的阐释,而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文学新的思路和视角,请查阅九十年代之后对《白毛女》的评论文章,比较这些文章不同的研究视角,并指出各自的利弊所在。围绕着《千万不要忘记》这部剧作,从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评论也是众说纷纭,请查阅相关的论文,对此评价史做一个简单梳理,并谈谈你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3《年青的一代》和《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些剧作毫无疑问“体现了时代精神,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同时还“表达了政治激进派这样的意图:赋予‘没有枪声,没有炮声’的生存环境以严重的阶级斗争性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义,因而实现把个体的一切(生活行为的和情感心理的空间)都加以组织的设想。”(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请结合具体剧作,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关于《白毛女》
※喜儿形象简析。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美丽天真,勤劳纯洁,跟父艰难度日,父惨死后,受到黄世仁家残酷虐待,激起仇恨、反抗怒火,逃进深山,以惊人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一天。虽已满头白发,终于迎来“太阳底下把冤伸”的一天。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杨白劳形象简谈。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造。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而这段歌词,是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剧本最初发表时是一个象征性的、富于生活化的题目--《祝你健康》经过1963年北京汇演之后,改为《千万不要忘记》。剧本表现的主题是资产阶级对青年一代的争夺,其焦点集中在电机厂青年工人丁少纯身上。丁少纯婚后同妻子姚玉娟和姚母生活在一起。姚母曾做过鲜货店的老板娘,她的生活方式被认定为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倾向,讲究吃穿,并直接影响了丁少纯。姚母在剧中实际上就是一个资产阶级/城市欲望的符号,她对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威胁。丁少纯在姚母的影响下逐渐堕落,对“物”的追求欲望逐渐膨胀,从热衷于吃穿发展为下班时间打野鸭子赚钱。这一堕落导致了严重后果,以致于上班时间魂不守舍险些造成重大事故。
与丁少纯形成对比的是先进青年季友良。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回答了青年普遍遇到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爱情,如何对待友谊”因此这一形象被认为是具有“思想深度”的。与丁少纯相比,季几乎没有个人生活欲望和私人空间,他对社会的流行思想坚信不疑。当他得知丁少纯在打野鸭子后与姚母有这样一段对话:
季友良:姚大娘,少纯要是少打几只野鸭子,就能换来很多很多的钱!
姚母:少打野鸭子怎么能换钱?
季友良:你听我说呀:我们研究的这种并头挂锡的方法要是成功了,能大大提高发电机的质量,减少停电修理的次数,一台七万二千瓦的发电机,少停一天电,就等于多发出十多万块钱的电,两天就是二十万!
姚母:能劈给你几万?,季友良:(笑)不用劈。都是我的。也都是你的。
季友良的思想也是当年鼓励千百万人衷心拥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思想,“都是我的,也都是你的”,没有具体的所指,它与每个具体人的消费使用或支配并不发生具体的联系。但在这里非常明确的是,“共有”的思想是道德的,“私有”的是可耻的。
对待爱情,季也是当年流行的“愚汉”形象。他爱丁少真,也追求她。少真邀请他去看球赛,他极认真地“特意记在本子上”,但他对工作的迷恋忘记了情人的相约。以此来凸现人物内心的高尚,也隐含了淡化私人欲望的道德化意图。剧本还肯定了季向丁海宽汇报丁少纯缺点的“原则性”,并被看作是季维护、珍惜友谊之举。
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青年一代的争夺,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庞大阵线(丁爷爷、丁海宽、季友良等)对城市弱小资产阶级(姚母)的斗争,它预示了斗争必然取得胜利的结果。但这一预设的“路线斗争”的合理性是需要讨论的:第一,作者急于回应意识形态的要求,夸大了生活的道德化性质。丛深在谈到剧本主题形成的文章中曾自述说:他原先拟定的“批判习惯势力”的主题,在学习中找到了新的途径,主题得到了深化。这一深化使戏剧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升级,人物关系愈趋紧张复杂。”但这种人为的、刻意营造的复杂关系却几乎完全改变了人物评价的取向。丁少纯打野鸭子用的是工余时间,一个人有权支配属于个人的非公共时间;季友良是技术革新爱好者,他不分昼夜在车间忙碌,愿意牺牲个人生活,自有他选择的自由。但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倡导一种人与社会、公共时间与私人时间“ 建立起意义的连续性”,或者要求个人生活的透明性。他旨在告诉观众,一切私人性的欲望,即便体现在日常生活上,也是可耻甚至是可怕的、不道德的。人对“物”的欲望必然导致道德的堕落进而危害社会。丁少纯思想的逐渐演化,最后险些酿成大事故,喻示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季友良从废品堆中找绝缘云母带,也是对“物”的迷恋,但他是为车间、为公共社会聚敛财富,因此是高尚的;而他拒绝车间工会给他的困难补助,表明的恰恰是对个人“物欲”的拒绝。季的生活完全同公共社会联系在一起,他的生活是可以自豪地向公共社会诉说的,因为他是“道德”的。/ s" zA* q, t&
第四篇:白毛女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和语言刻画人物的特点。2.歌剧的特点。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能把握歌剧的特点,并能欣赏歌剧体会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
(三)情感目标
1.了解旧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2.《白毛女》融民族优秀传统与西洋歌剧长处于一炉,加深我们对民族歌剧的了解与热爱。
二、学法引导
1.通过了解戏剧及歌剧的特点更好地熟悉分析《白毛女》这一课文。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中人物的对白来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3.比较歌剧《白毛女》选场和京剧《打渔杀家》选场的不同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作品通过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即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表现主题。
(二)难点
通过对比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三)疑点
戏剧冲突的表示疑问,这一大问题可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如:时间为什么安排在除夕夜? 写天气是晴朗好,还是风雪交加好?写杨白劳的家庭是人口多好,还是只有父女俩好?等。
(四)解决方法
学生反复朗读课后有关片断,讨论研究,教师加以点拨提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歌剧《白毛女》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课前可让学生学唱《白毛女》精彩唱段,课堂请同学表演。3.讨论文中杨白劳这一人物与《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性格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995年5月下旬,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公演了复排的歌剧《白毛女》之后,某公司的一位职员给北京市委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他在信中说:“好多年轻人不知杨白劳、喜儿为何人;而知道者却说:‘杨白劳欠债还钱,理所应当;喜儿替父项债,无可非议。’好多青年人讲吃、讲穿、讲消费,对旧社会一无所知,对革命传统嗤之以鼻。这种状况令人担心。”
今天教学课文《白毛女》选场,可以教育我们青年人不要忘却历史,帮助我们青年人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过去,从而进一步认识旧社会的罪恶,新社会的美好。1.简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演出的影响。歌剧《白毛女》取材于“白毛仙姑”的故事。“白毛仙姑”的民间传统大意是这样的:抗日战争前夕,在河北西北部的一个农村中,有一个恶霸地主看上了一个佃农聪明美丽的女儿,借讨租为名,逼死老农,奸污了他的女儿,后来又企图害死这个美丽的女子。这个女子被一位善良的老妈妈救出,逃进深山。由于在山洞中少吃没穿,没有盐吃,她全身发白,因吃奶奶庙中的供品,被人们发现,村里人以‘白毛仙姑”的名称供奉她,她也以此生存下来。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来到,把她从深山中救出来,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解放区报纸当时不断报道演出的盛况:“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啼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一些村子就在看了《白毛女》演出后,很快发动起来展开了反霸斗争,有的部队看了演出后,战士们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喜儿报仇,掀起了杀敌立功的热潮。2.课前观看《白毛女》录像,课堂上请同学们复述选场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扎红头绳”唱段(播放录音,或请本班中唱歌好的同学学唱)。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这一唱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杨白劳非常疼爱女儿的心清,表现了喜儿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的喜悦、欢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喜儿爱美的心情。
2.默读第一场戏的课文,思考《白毛女》表现深受封建地主压迫的贫苦农民的苦难,为什么第一场戏却着重写父女团聚欢乐和他们对生活的愿望,还提起喜儿和大春的婚事?
第一场写父女团聚的欢乐,更足以反衬黄世仁通杨卖女,离散骨肉的残忍。着重写父女俩对生活的愿望,更足以反衬黄世仁的自私和残酷。他为了霸占喜儿,根本不管杨家的死活,连除夕也不让人家过安稳的日子,把杨白劳弄得家破人亡。
写喜儿和大春的婚事,更足以反衬黄世仁的荒淫无耻,他拆散了一对情人,他毁灭了喜儿和大春的幸福,这也为后面大春救喜儿埋下伏笔。
3.如果说第一场可用一个字“躲”来概括,第二场则可用哪个字来归纳呢? “逼”。杨白劳悲惨凄苦地“躲”;黄世仁穷凶极恶地“逼”。4.明确什么是矛盾冲突,提问文中的矛盾冲突是怎样展开的?
矛盾冲突也称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歌剧《白毛女》中的“躲”和“逼”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杨白劳“躲”不掉,被“逼”自杀;喜儿被“逼”,“躲”进深山野洞,这里的“躲”与“逼”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充分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
5.歌剧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三种对比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它们分别揭示了什么?(1)杨家与黄家场景气氛的对比。
第一场戏以风雪为背景,衬托杨家的贫寒凄苦,苦度年关,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第二场戏写黄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欢乐景象,这正与杨白劳的凄凉情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旧中国严重的阶级对立的画面。(2)黄家堂前堂后不同行径的对比。
堂后一片欢笑划拳碰杯之声,堂前黄世仁主奴二人向杨白劳逼租逼债,逼卖亲生女儿,揭示了地主阶级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和压迫贫苦农民的基础之上的,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3)黄家主奴与杨白劳的性格的对比。
恶霸地主黄世仁和狗腿子穆仁智阴险凶残、贪婪、狡诈。杨白劳忠厚、老实、善良,这一对比揭示了封建剥削阶级的罪恶本质,揭示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反动性和腐朽性。6.概括歌剧的特点。
歌剧是戏剧的一种,它以歌唱为主,辅以说白,配以舞蹈来表演的艺术。
《白毛女》这出歌剧,既不同于西洋歌剧,也不同于中国元宋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它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步形成和创造的一种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四)总结、扩展
课文节选的两场戏,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严重的阶级对立,有力揭示了地主阶级对贫苦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1.比较杨白劳与萧恩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的异同。
2.设想解放后,大春和喜儿的独生女现在上初中三年级,回到家中过春节的情景,编成故事先在小组里交流,推选出来,在班上交流。
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省峰县(今枣庄)。1937年就读于滋阳县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去湖北,就读于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随校赴四川,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多反映故乡的农村斗争生活,后集为《乡村的夜》。1940年到延安。1945年和丁毅等同志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解放后,创作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优秀诗篇。粉碎“四人帮”后,曾先后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丁毅,剧作家。原名顾康。1921年出生,山东济南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到延安,后进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解放后曾任总政文工团副团长、总政文工团团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歌剧《白毛女》、《董存瑞》(与丁洪等人合作)《打击侵略者》(与魏巍等人合作)《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与田川合作)等。
第五篇:《白毛女》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课文节选了两场戏,内容较多,但自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已经简介了相关剧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戏剧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和形象刻画,引导学生思考杨白劳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新课学习。
2.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正音正字
诓剔和面踉跄轻薄泥坯屯门答理
二、教读课文
1.提示与思考:课文节选了两场戏,每场戏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明确:第一场戏:喜儿除夕之夜盼爹爹回家的心情和杨白劳躲债回家后父女见面的情景。第二场戏:黄世仁软硬兼施,逼杨白劳以喜儿抵债。
2.提示与思考:这两场戏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恶霸地主利用地租、高利贷残酷压榨农民,逼杨白劳卖女儿。这两场戏中,杨白劳一家的贫困悲惨与黄世仁一家的花天酒地形成强烈的对比。
3.提示与思考:这两场戏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明确: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杨白劳、喜儿以及地主黄世仁,其中杨白劳是最主要的人物
4.提示与思考:这两场戏是如何刻画杨白劳的形象的?
交流、讨论后明确:
(1)外出躲债仍挑着豆腐担子。
(2)买回三件年货。
(3)不敢坐、不敢喝茶。(4)下跪、哀号。
(5)疯狂地拦住穆(仁智)。
以上事件、行动表明,杨白劳勤劳、忠厚、善良,但他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他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
这些事件、行动是通过舞台提示、说白、唱词等表现出来的。
5.提示与思考:杨白劳的悲惨命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明确:以黄世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造成杨白劳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其根源。而杨白劳胆小怕事、逆来顺受又是其悲惨命运的个人原因。
三、归纳歌剧的特点
歌剧是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的歌剧只有唱歌,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有。歌剧除了人物、情节集中,戏剧冲突强烈这些一般戏剧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主要以演员的歌唱来表演剧情、塑造人物,歌词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能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唱段欣赏
欣赏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的对唱,体会两段对唱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