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知识目标:1.掌握该诗古典意象 2.把握否定句、倒装句及该诗结构
能力目标:赏析这首诗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思妇心境的变化。
情感目标:开发学生对《错误》的不同情感体验,互助合作进行多元解读。教学重点:掌握古典意象及等待中思妇的心境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美丽的错误”(包括字面意义及多元解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在她的《一剪梅》中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蒋维翰在《春女怨》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她通过写景状物含蓄地表达怨意。还有哪些描写闺怨的诗词?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当代闺怨诗——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板书:错误郑愁予)
二、作者简介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名字呢?我让同学们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请一位同学说说。(略)
我来补充一下:“愁予”是他的诗名,源自于辛弃疾《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从作者的名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几分多情几分愁怨!
三、诵读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读录音,听的同时思考这首诗具体讲述了什么故事?(这首诗开篇点明了“我”为男性,“你”为女性,地点为江南,“你”在闺中苦苦等待归人,而“我”只是一个过客。)思考:这首诗与传统闺怨诗有什么不同?(写作视角不同,该诗以男子视角来写女子的等待。)
四、深入品读
学生们自由朗读,几分钟后请一位学生朗读。一起分析这首诗为什么这么美?
1、意象是能唤起主观联想的客观事物。找一找哪些是能唤起联想的意象?(莲花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寂寞的城、窗扉紧掩、街道向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写思妇痴情的等待。)
2、将容颜比作莲花的开落,点明了季节的更替变化,写出了女子等待时间之漫长,已容颜憔悴。
再次品读诗的第二节,体会四个“不”字分散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有跳跃的节奏感,增强诗的语言美。“不来”、“不响”分别是“不飞”、“不揭”的原因。其中“东风”“柳絮”是春天的象征,诗人以春天的烂漫反衬思妇的落寞。再比如魏夫人的一首词中写道“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3、将女子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这座城有什么特点?想象女子在城里做些什么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吗?都不是。这这座城是四面封闭的,说明女子的心是寂寞孤独的,望眼欲穿,等待归人回来。张九龄有一句诗说得很好“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还有《卫风•伯兮》中的一句话形容得也很到位,“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4、“窗扉紧掩”为何不说“紧掩的窗扉”?“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不说“向晚的青石的街道”?句式整齐不是更好吗?
(倒装句,加强了语言的变化,更突出“向晚”和“紧掩”,说明女子的心是多么的封闭啊。回忆欧阳修的一首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们的心境是一样的。)
5、体会“向晚”暗示了什么?这街道又通向何处呢?学生讨论(“向晚”暗示了“青石的街道”在黑暗中无止境地向前延伸,而女子的心也渐渐灰暗沉重起来,女子没有等到她要等的人,那惆怅、那失落、那痛苦,随着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无限延伸而加重。)
五、合作探究,多元解读
1、诗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错误可以是美丽的吗?齐读第三节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一方面是女子错把我当成了归人,另一方面是“我”的“走过”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但是这个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因“我”起了涟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沉寂,因此称为美丽的错误。)“错误”与“美丽”搭配,在修辞学中叫做“矛盾语”,比如生活中常说“美丽的谎言”、“甜蜜的负担”等等,连结成一个新的和谐的秩序,让我们觉得更美。
诗人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此,还在于整首诗的空间结构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最后随达达的马蹄声渐行渐远,最终回复至无边无际的江南,结构严谨,余音袅袅。
2、品读到这里,我们将这首诗基本理解为闺怨诗了,但诗歌欣赏是见仁见智的活动,诗歌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同学们可以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去考虑,也可以撇开这一切,从象征角度思考,这首诗还表达了什么内涵?(①羁旅。因为战乱年代背井离乡的场景深深地烙在诗人的心里,表达对过客对家人的思念。②乡愁。将“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也是未尝不可的。因为这首诗写于1954年,郑愁予刚刚经历过战乱与漂泊,感到自己在台湾仅是一个过客,期盼早日回到故乡回到大陆。③从象征的角度来说,等待也可以是等待我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愿望,许多次误以为它将变成现实,结果发现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但还是继续等待,望眼欲穿。)
六、总结
通过大家的思考,从中读出了更多的东西,完成了一次再创造的过程。课后请同学们扩写本诗,下课。
七、板书 莲花(开落)东风(不来)闺怨 柳絮(不飞)跫音(不响)羁旅 春帷(不揭)寂寞的城乡愁 窗扉紧掩
街道向晚美好追求
刘晓婷
第二篇:《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往往给人留下一种甜蜜的忧伤,而这种错误,在郑愁予的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二)、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进入诗境(三)、回顾故事:
江南小城的春天,一位女子为爱人痴痴等待的容颜比春天更加美丽,青石板的街道上响起达达的马蹄声,女子以为是她的爱人归来了,但她还没来得及揭开窗帷,马蹄声已经渐渐远去了,这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过客而已。(这原本可以说是一个很简单又很古老的故事,但郑愁予使用了一系列的意象进行描写后,就化普通为神奇,使它变得很美很美)(四)、找出诗中描写“女子”所选用的意象
明确:按顺序整理是:“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五)、具体分析
1、莲花的开落(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1)纯洁,回忆学过的与莲花有关的文章,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明莲纯洁,这里作者用莲来比喻江南女子的纯洁和柔美。(2)“莲”与“怜”同音,是爱的意思。《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郎和莲有关,莲代表着思念。作者在这里借用了古诗中的意象,展现了一位等待归人的女子的形象。
扩展:其实,以花喻人,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把美丽的容颜比作莲花,更是不乏其例。
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在唐代即指莲花,容颜像莲花一样美丽,眉毛如杨柳弯弯,面对这样的佳人,却要与之分别,怎么能不泪流呢?这里分明含有一种伤感之情。
现代诗中也有以莲喻人的。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里不仅是以莲喻容颜,更喻神态,有新意,使形象更鲜活。
那么郑愁予是怎样别出心裁来写的呢?
注意“开落”一词,一开一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开”:女子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以为是爱人回来了,心里很高兴,脸上露出笑容,恰巧如莲花的绽放一样美丽。
“落”:女子还没来得及揭开窗帷,但马蹄声已经渐渐远去,不做停留,这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过客,女子的心情很失落,由笑转悲,恰巧如莲花的凋谢。所以我们说郑愁予别出心裁地写的是动态美。归纳:这里“莲花的开落”有两层含义: A、女子与爱人分别的时间久(莲花的开落并不是一季而是暗指很多季)
B、女子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女子的青春很宝贵,时光逝去,青春不再,容颜不再)可以感受到一种幽怨在期间。
(2)寂寞的城(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可以想象,城的样子是很封闭的,四面都用围墙围起来,而且还有护城河保护。这里用来比喻女子的心,说明女子的心里很封闭、孤独、寂寞,唯有归人才能打开女子的心门。
(3)“青石的街道向晚”:(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青石:冷色调,让人感到一丝冰冷和凄凉,就像女子的心一样冷,也正因为青石冰冷,马蹄踏上去,才会出现“达达”声,所以说这里为后文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向晚:出自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向晚就是临近傍晚的意思。
(4)小小的窗扉(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可以想象:女子为等待爱人归来,多少次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又多少次失望地关上窗扉。这里,窗扉已经变成了表达女子相思之情的一个外在表现景物。作者用了“紧掩”一词,不仅说明了女子的寂寞,也说明只有归人才能打开女子的心扉。
小结:注意这四个意象在它所在的句子中所处的位置,都是喻体,所以归纳为比喻类意象。
第二类与春天有关的意象:
(5)柳絮(柳树在春天结出的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微风一吹,就会随风飘散,景象十分凄美,令人伤怀)柳与“留”同音,与离别有关。(6)东风
出自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女子的幽怨之情。(7)春帷
这一词取自李白的《春思》“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小结:春天来了,百花绽放,山花烂漫,更衬托出了女子内心的幽怨和落寞,我们归纳这类意象为反衬类意象。
(六)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意象大多是古典的意象,还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郑愁予的笔下,美,无处不在。诗人并不直接写女子的幽怨和落寞之情,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象描写来表现,真可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这种写作手法就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写作中去,定能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另外,积累一定数量的诗词名句也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又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文采飞扬,得到高分,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家下来要仔细去体会揣摩。板书设计:
错误
——郑愁予 莲花的开落(时间久,容颜憔悴)
比 寂寞的城(封闭、孤独)
喻 青石的街道(心冷)
类
小小的窗扉(相思之情的表现物)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柳絮(“留”,别离)
反 东风
衬 春帷
类
副板书:徐志摩《沙扬娜拉》,莲喻神态
《西洲曲》莲与思念有关
李商隐《登乐原游》(向晚)《无题》(东风)汉代“折柳赠别” 晏殊 李白《春思》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第三篇:《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学习本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3.体会本诗运用蒙太奇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学习本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教学步骤〕
一、导语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吟咏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须眉男士,他们或以已度人,描摹体恤女子的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形象入诗从《诗经》开始,入词较晚,有诗仙李白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白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等等。一千年之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作了一首美丽的小诗《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窗望归的女子。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因为喜欢辛弃疾《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将笔名定为郑愁予,从这个笔名也能窥见其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导学达标
1.范读诗,请同学注意读音,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2.请同学自读诗,然后思考:本诗的题目是《错误》,是什么样的错误?究竟是谁犯的错误?他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
师生互动过程:找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此诗,然后回答上面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张梦竹同学回答:是过客,他达达的马蹄声,踏入了寂寞的小城,踏开了紧掩的窗扉,他达达的马蹄声踏响了女子的心曲,这位女子误以为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心头一阵惊喜,但是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女子的窗前经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留,随着马蹄声的渐渐远去,留给女子的是深深的失望,因而是个错误,但这是个无心的错。教师顺势引导:回答得非常好,正是这个无心的错误让女子原本死寂的内心漾起了层层涟漪,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所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本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子?(意在由这个问题分析意象,并且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⑴教师提问:“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如果真的能够揭开春帷,里边走出的将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肯定是个大家闺秀,有的说肯定是个小家碧玉,有的说像林黛玉的袅袅娜娜,有的说可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的说肯定是穿着古代服饰的很端庄的美女。大家议论纷纷,教师盯问一句:怎见得?(顺便赏析意象)王硕颖同学回答:“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盛开的莲花,花瓣是娇嫩的,红莲的粉红,白莲的粉白,用来形容女子的容颜,正如辛弃疾《浣溪沙》中“花向今朝粉面匀”,那种美是难以形容的,可以把她想象成古代的四大美女的容貌。”教师追问:如果莲花的盛开是女子青春焕发,最娇美的时候,那么落呢?任婕回答:莲花的凋落,是在写女子娇嫩的皮肤,娇美的容颜在等待中渐渐黯淡,逐渐憔悴,慢慢衰老的过程。文中说这种等待是在季节里。教师引导:季节里,什么是季节里?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学生答:都是。引导:其实每一天都是季节的一天,也就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
从哪句看出她是位端庄的女子?柳冬回答: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教师引导:为什么东风会不来?无论是什么地方的春天,都是东风送来的,更何况江南的春天来得更早,春雨迷蒙的江南,丝竹优雅江南,怎么会东风不来?其实是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怎会不飞柳絮?这与女子的心情有关,也与古典诗词中它的特定意义有关,柳与留谐音,柳枝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是留,挽留,留恋的意思。古代很早就有折柳送别之意。柳絮是绵绵不尽的思绪,女子的心里只有心上人,容不下任何人,既然是心上人没有音讯,心上人不归,那么这心就是寂寞的,她就固守着这份寂寞,所以说“三月的柳絮不飞”。这样自然导出对下句的分析:“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的”写出了女子的坚贞、忠诚;“寂寞的城”是封闭的,是落寞的,是凄凉的;“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青石的街道是由青石铺成,岁月很久远了,也许有的地方已长满了青苔,点染了一种古朴,清幽之境;向晚是接近傍晚,夕阳斜照在清冷的青石街道上,更给一种凄凉凄清之感,这几个比喻写尽了女子凄伤、哀婉的意绪。
接着分析:“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跫音不响”是说心上人的脚步声没有响起,春帷是窗前的幔帐,幔帐不揭,营造一种层层帘幕深垂,深闺闭锁的氛围,“窗扉紧掩”,是窗子和门都紧紧地关着。思考:她为什么不像古典诗词中那些倚楼凭栏的女子那样,走出深闺?学生答:也许是因为失望太多,心情太痛苦,也许是因为她的矜持、含蓄、内敛又深情,但无论如何从对文章的分析中能看出她的容颜娇美,她的感情专一。她应该是一位古韵犹存的,端庄秀美忠贞又深婉含蓄,典雅而美丽的女子。
⑵在分析中提取意象:江南,莲花,东风,柳絮,小城,青石,春帷,窗扉,马啼。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本诗优美含蓄、深婉凄伤的意境。
4.找出本文中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进行分析:“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由于上文详细地分析过了,这里不再分析。只是强调本诗运用新奇的比喻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5.本诗片断性很强,和电影里运用的蒙太奇手法(把镜头剪辑,组合起来的手段)相类似。请大家思考:如果把这首小诗拍成一系列的电影片断,由你作导演,你该如何拍摄?镜头的远近,画面的大小该如何调度?
王新超同学:远镜头是三月的江南,无人的小城,逐渐拉近镜头,青石的街道,夕阳的余辉静静地照在上面,这条街道的尽头有一幢小楼。小楼的窗扉紧掩,帘幕深垂。里面有一位女子,她坐在梳妆台前,像是在绣花,夕阳静静地照在她因轻风卷起的长长的柔柔的秀发上,显得格外美丽。这时,一阵急促的达达的马蹄声传来,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女子一阵惊喜,立即从位子上站起来,静静地听着,她快速走向窗前,刚要揭起窗帷,但就在马蹄声擦过窗前的一瞬,女子的动作明显地慢了下来。外面马蹄声越来越远了,女子无奈地失望地瘫坐在椅子上。这时夕阳慢慢地落山了,小楼笼罩在一片雾霭中。
李季同学:远景镜头是柳翠丝长的三月的江南,古朴、宁静的小镇,镜头逐渐拉近,落在夕阳中的青石街道,清幽、凄冷,落日的余辉照在街道深处,逐渐落在一座邻街的小楼上,紧掩的镂空的窗扉,层层春帷深垂,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正默默地坐在梳妆台前,若有所思,这时哀婉凄伤的音乐响起,隐隐有马蹄声传来,女子凝神谛听,马蹄声近了,近了,一阵惊喜掠过她的心头,她悄然走到春帷前,马蹄声到了窗前的那一刻,女子正要揭开窗帷的纤纤素手,却僵在空中,原来是马蹄声已经远了,远了,女子失神地站着,站着,却已是泪光点点,凄婉的音乐再次响起。
教师点拨:如果用一种乐器来演奏此诗,你认为是什么乐器最合适? 学生:用二胡那哀怨凄婉的乐曲,向世人、向天地倾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用长箫那呜咽的哀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诉说着那份怅惘与无奈;用短笛那幽怨、低回、绵长的旋律,解读着那份凄苦与哀伤;用葫芦丝„„ 6.小结:没想到你们对美有这么多的感悟和这么深的体会,不愧是艺术班的学生,不愧是学音乐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的艺术品味一定会有大辐度提高,祝愿大家早日成为艺术家!
三、作业
下面把我们八中程岩老师写的对《错误》这首诗的赏析发给大家,人教社网站的编辑评论说:“该文抓住《错误》一诗的意蕴、意境、风格、文章内涵等,延伸拓展,纵横议论,某些分析颇显精彩。对诗的感受需要很高的悟性,很强的
感悟力,写鉴赏文章则是提高悟性、感悟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请同学们体味文学鉴赏文章的写法,结合这节课的分析写出自己对《错误》一诗的鉴赏。
板书设计
错误 郑愁予
编辑短评:从题目“错误”入手,到对女子形象的猜测、描摹,教师适时的引导、延展“三月柳絮不飞”,再到学生的镜头式回味,完整到位。读如此美丽的诗是一种享受,建议多读、慢读。其中的问题最好让学生自然提出,由教师开篇点出,感觉有点破坏诗的韵味;另“小小的寂寞的城”中,从“小小的”一词写出的似乎不是“女子的坚贞、忠诚”,而是一种与女性相谐的柔弱细腻,与江南小镇相谐的灵巧秀丽。本课最妙的是学生的镜头描述,把美的意境落在他们的笔下,这才是语文课想要的吧。(张华娟)
第四篇:《错误》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3、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学会对比鉴赏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
4、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教学设想:
在欣赏《错误》后,结合蒋维翰《春女怨》、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吕本中《采桑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学习来体味古代游子与思妇的幽思愁绪,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与难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3、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法:边读边鉴赏。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是台湾“现代派”诗社重要成员。著有《梦土上》、《衣钵》等。郑愁予的诗歌,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豁达的“仁侠”精神,一种是曲折动人、哀婉缠绵的婉约情,这两种气质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由于他的诗大多以旅人(游子)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是“浪子诗人”。其名作《错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他的《错误》继承了中国闺怨诗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的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朗诵欣赏诗歌。
要求学生分析诗歌所抒写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三、整体感知诗意。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四、分析诗的“前奏”。
1、师范读,生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问:诗歌中的“打”和“向晚”如何解释?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打,介词,从。向晚,指傍晚;向,接近。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等”字涵盖第二节的内容。
3、问: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明确: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4、小结: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五、学习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她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街道向晚封闭、沉闷春帷不揭落寞、孤单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板书:等待]
六、学习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板书:(蹄声)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板书:(过客)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蘋洲”啊。
七、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明确:(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2)“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板书:(美丽)(错误)]
八、作业安排:背诵全诗及完成课后练习。
九、扩展
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蹄声)(过客)等待惊喜失望(美丽)(错误)
第五篇: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班级:财经151教室:4404 授课人:姜之颖
教学目标:以叙事诗的特点为线索,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诗眼进行多元解读,体会闺怨诗中的别离之苦。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体会诗歌的留白。教学难点:“美丽的错误”的开放解读。教学步骤:
序幕:《独角戏》
是谁导演这场戏,在这孤单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对手都是回忆,看不出什么结局,自始至终全是你。
第一幕:客匆匆
1、诗歌的前两句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 明确:我——走、过、匆匆过客形象 女子——等、容颜如莲花、开落思妇形象
2、莲花的开落指什么? 明确:几番开落指时间长 情感状态的变化
第二幕:忆相思
1、地点:诗歌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单单选择这里? 明确:江南青石的街道诗歌的氛围
2、时间:江南的三月是什么样的?诗歌中的三月又是怎么样的? 明确:万物勃发,草长莺飞 柳絮不飞,春帷不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
东风不来跫音不响——归人未归(以我观物,物皆我之色彩)
3、诗中女子的形象是怎么样的? 莲花:纯洁、柔美 小小的寂寞的城:只装的下一个人,四面封闭,说明女子的心情寂寞与孤独。小小的窗扉紧掩:更小、更封闭。
江南烟雨中一个等待归人的美丽女子形象。
3、对应到第一部分中,女子的容颜是“开”还是“落”? 思妇如莲花的容颜有开的时候吗?达达的马蹄来的时候
第三幕错相逢
3、过客在这出戏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引发了女子心绪的变化 “游子”的形象 落幕:幕前的你
1、错误指什么?为什么这个错误是美丽的?
明确:是归人不是过客。达达的马蹄引得美丽的误会。思妇思人之诗古已有之。例如: 《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蝶恋花》晏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 何处?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为什么有这么多闺怨诗? 离别多
过客即是归人
作业:积累不同时期的三首表现离别的诗,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古诗、近体诗、新诗、现代诗)
原文: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①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②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①底:通“的”,多见用于民国时期。②跫(qióng)音: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