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时间:2019-05-15 04:2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第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文本解读。新课改以来,文本解读成为教学中热点探讨的内容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文本解读的教学成效不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本文将就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意义、原则及方法作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文本 ;解读 ;原则 ; 方法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首要解决的任务。新课改以来成为热点探讨的内容之一。那何谓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读出文本的时代精神。正确解读文学作品,就犹如握着一把钥匙,轻轻松松地找准切入口,进而获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义,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一、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是一种静态的语言符号系统。现代读解理论认为:文本在解读之前,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模糊的或不确定的。而人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把外在的客体文化内化为自己,从自己的视野出发加以重构。经过这样的解读,文本进入鲜活的生命形态,具有了创新性。

二、文本解读的原则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载体。解读文本首先就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文本。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因人而异。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但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

其次凸显建构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学生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在此,解读主体拥有的文化积淀得以强化,在文化认同中建构了个体的精神世界与自身的价值取向。

三、文本解读的方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而要与文本深入的对话,把握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精髓则需要正确地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构建和谐的氛围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借助文字联想画面,借助作品品味人生。教师在构建和谐、融洽、激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充分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完成自我的心灵感悟,获得文化的熏陶。

(二)真诚对话,读出文本的内涵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倡导“慢慢走,欣赏啊!”文本解读也需要如此,慢慢地读,慢慢地品,慢慢地赏。此时,你与文本真诚地对话。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你就与文本、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达到心灵的融合。

课堂教学中,与文本真诚对话,学生则以自己的心灵叩问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情感,最终获得新的发现与新的理解。

(三)立足文本,解读应富有创意

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是阅读的根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倡导“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文本解读应立足文本,倡导个性化解读,也就是说解读文本应富有创意,应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应读出时代精神。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唯有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方能寻幽探秘,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唯有创设和谐的氛围,真诚地与文本对话,在解读时又富有创意,我们的文本解读教学才能开创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 冯为民 《中国教育学刊》 2010.6.36-38

[2]《立足文本,找准切入口》 张丽琼 《教学月刊》 2010.7.40-41

第二篇:解读舞蹈教学中的“呼吸”

解读舞蹈教学中的“呼吸”

摘要:舞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种特殊艺术的代名词,在舞蹈中“呼吸”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笔者经验,从舞蹈教学中“呼吸”的重要性、特点及技巧掌握三个方面进行写作。

关键词:舞蹈教学;呼吸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72-1

一、舞蹈教学中“呼吸”的重要性

(一)“呼吸”的平衡性。平衡性是舞蹈教学中的关键点,是学舞者基本的舞蹈功底,也是舞蹈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评判标准之一。良好的平衡能力可以给学舞者奠定稳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更快、更好地掌握并提升舞蹈专业能力。一直以来,舞蹈教师都在不断探寻提升平衡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而“呼吸”恰恰就是舞蹈平衡能力强弱的关键点。合理控制并调整“呼吸”可以缓解舞蹈者的负面情绪、稳定舞蹈者的情感、平衡舞蹈者的心态,进而提升舞蹈动作的平衡性。并且,合理控制“呼吸”还可以减少舞者自身的波动,让动作更加稳定和平衡。

(二)“呼吸”的生命力。舞蹈的基础就是要舞者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某种情感、意义、思想等。但更深层次的舞蹈不单单是肢体语言的表达,应该升华到用生命力去表现、去感悟、去舞动,这样富有生命力的舞蹈才会吸引观众、感动观众。所以,舞蹈的表现必须要有生命力。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也应该以表达舞蹈生命力为中心展开教学。舞蹈的所有动作也是根据这个中心产生的,并借助肢体语言表现出生命的震撼力量。要演绎出舞蹈的生命力前提就是舞者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肢体,在此基础上演绎各种优美的动作,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而要做到这两点,关键点也在舞蹈中的“呼吸”。舞者只有在掌握正确“呼吸”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控制舞蹈动作的力量以及力量的延伸和定位,才能让舞蹈动作的整体表现流畅,才能真正舞出具有生命震撼力的舞蹈。

二、舞蹈教学过程中“呼吸”的特点

(一)快吸快呼。要做到快吸快呼舞者在换气的时候就必须要速度很快,在舞蹈动作的一瞬间就完成整个过程。这样的呼吸方式一般在较小较快的动作中使用,也可以有跳跃性的动作。如,教师在进行小跳类动作教学时,就可以要求学舞者使用此种呼吸方式,跳跃式快速吸气,落地时快速呼气,这样整个跳跃动作就会显得顺畅自如、轻盈有力。

(二)慢吸慢呼。这种呼吸方式一般在节奏较慢、波动幅度比较均衡的舞蹈动作中使用。如,教师在进行圆场步、碎步等动作的教学时就可以要求学舞者运用此种呼吸方式。整个舞蹈动作就会表现得很自然,有延绵不绝之感。

(三)慢吸快呼。这种呼吸方式一般在慢起快落的舞蹈动作中使用。如,教师在漫步舞步教学中,就可以指导学舞者带着这种呼吸方式练习动作,会显得舞步很有力量、很稳定。

(四)快吸慢呼。这种呼吸方式一般在快起慢落的舞蹈动作中使用。如,教师在摇步教学中指导学舞者运用这种呼吸方式练习步伐,舞步就会显得很柔美、轻盈。

三、舞蹈到教学中如何让学舞者掌握“呼吸”技巧

(一)进行阶段式舞蹈呼吸技巧练习。一是初级阶段的练习。教师在初级舞蹈的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对学舞者各种肢体动作的练习,重点还要让学舞者形成舞蹈呼吸的思想。也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舞者自觉进入有意识地呼吸状态,帮助他们认识并运用呼吸,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基础模式练习。二是中级阶段的练习。中级阶段的舞蹈动作较多也较复杂,相应地动作过程中对呼吸的运用也就更加复杂。教师应该引导学舞者依次进行缓-慢-长-深的呼吸练习,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引学舞者将呼吸跟动作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协调,最后达到统一,强化舞蹈动作的平衡能力。三是高级阶段练习。进入此阶段的学舞者基本上都能将呼吸跟舞蹈动作协调一致了,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入情感,让学舞者将这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练习。

(二)科学掌握并运用呼吸方法。一是准确掌握呼吸的节奏。学舞者在进行舞蹈时,要尽量做到呼吸中的快吸慢呼,也就是吸气要快且多,呼气要满且少,进而准确把握舞蹈呼吸的节奏。二是注意舞蹈呼吸的调控。学舞者的呼吸应该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合理安排舞蹈动作的呼吸节奏,始终保持呼吸的顺畅,这样才能跟舞蹈动作协调一致。三是舞蹈呼吸的自我调节。舞蹈中的呼吸要遵循吸气到腹、呼气在鼻、科学憋气的原则,并需要勤加练习,最后才能达到自我调节的效果。

(三)对不同民族舞蹈中的呼吸进行练习。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各自的特点,其舞蹈动作的呼吸方式和技巧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各种民族舞蹈中呼吸的教学。如,汉族舞蹈中的呼吸通常都需要快速吸气、缓慢呼气和屏气。蒙古族舞蹈中的呼吸就需要多种呼吸方式(快吸快呼、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结合,才能全面协调各种肢体动作。

四、结语

总之,在舞蹈教学中“呼吸”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重视对学舞者呼吸的训练,帮助学舞者掌握各种民族舞蹈中呼吸的特点和技巧,这样才能舞出最有特色、最有生命力的舞蹈。

参考文献

[1]喻佳.舞蹈中的呼吸教学[J].艺海,2010,(02).[2]欧阳艳.试论舞蹈教学中的呼吸[D].湖南师范大学,2010.作者简介:

罗雄乾,云南省楚雄州艺术剧院歌舞团。

第三篇:解读新课标中的写字教学

解读新课标中的写字教学

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吴林萍

【摘要】

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量化指标,反映了写字能力在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突出地位。写字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写字教学,教师要在原有写字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为当下课堂上学生的书写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关键词】

解读 新课程标准 写字教学 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量化指标 教学评价 【正文】

我校把写字作为实施素质教学的突破口,把写字教学落实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上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的实践研究”是我校的十二五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组组长,我参加了区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回来后认真研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发现它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令人振奋。也坚定了我对学校十二五写字课题研究的信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字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人们都知道字如其人之意。其实,一个人字的好坏常常也反映一个人的素质,由此我们便能悟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更是把写字教学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下面是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写字教学的解读:

一、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人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它以丰盈无限的灵性记录中华民族睿智的观察、细腻的体验、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景象、精确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字的书写由于汉字特有的形体美和艺术魅力,使它成了人们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美、发挥创造力和发展个性的极好工具。因而写字训练自古以来一直是兼有养性修身功能的好事。人们常常把“一笔一画写好字”和“一生一世做好人”联系起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好好发扬。

写好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在27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字写得好的学生均学习好,各方面表现好。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不是偶然现象。写字教学有其特有的德育价值:有经验的老师会通过抓写字,促使一些学生性情的转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我就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学生浩调皮好动,只要一有空便在班级里惹是生非,任课老师和同学们人见人怕,作为班主任,我实在没办法,便叫孩子拿来一张作文稿练习写“人”字。当然,一开始,我一本正经地教孩子学写“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孩子嘴一撅,三下五下写完了。只是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一笑,随手在孩子本子上写了一个,“看看,谁的漂亮些呀?”孩子撅着的嘴弯了一下,我迅速打开电脑上事先准备好的笔顺,还耐心引导孩子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教育孩子“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从此,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有空便会把用心写的“人”字给我评。我结合着评字评孩子,孩子居然作业自己逐渐端正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当然,个方面的素养也不断提升,没过一个月,孩子便令同学刮目相看了„„

由此可见,重视写字教学决不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教学目标。之前《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是“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定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在今天这个鼠标大行其道,软笔被遗忘,硬笔被疏远的信息化时代,加之《写字》教材的不完善,学生子对写字兴趣不浓,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写字教学中行为习惯的培养及相关精神品质塑造„„我们发现达到大纲“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要求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如何有效地在实践中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改变上述令人堪忧的现状?在不断地调查、反思中,我们认为:除了在广大教师中进一步加强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改进各科课写字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外,还得积极研究探索一整套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较大程度地提高师生写字水平,让“翰墨传承文化,特色孕育人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每天上课练字的时间,对写字教学进行了进一步强化,我觉得这是很合理也很必要的。其中几个关键词“基础、贯穿、10分钟、天天练”,终于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的要求便于操作,这一建议,对当下课堂教学重说轻写的普遍现象作了有力的更正。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写字的基础性作用,并告诉我们怎么去操作,真是大快人心。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对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写字教学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它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它既是当今每个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量化指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调整了写字量的学段要求。虽然到第三学段(六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一总目标未变,但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减少了中低年级会写字的量的要求,它要求三、四年级学生须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而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同样,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至800字。而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这就意味着原来要求第一第二学段会写的400个左右汉字,放到了第三学段。

写字量虽然减少了,减少了低中年级会写汉字的总量,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是年龄特点,且减轻学生负担,但写字时间增加了,对写字的要求提高了,写得正确匀称,写得美观,数量上降低是为了质量上有所提高;意义定位更高,明确指出“练字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过程”。“课标之所以这样修订,或许是因为那几百个字不常用,没必要非让学生会写。”教育专家分析。部分老师则认为此举是出于减负的考虑,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知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减”和“加”,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具科学性。

四、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教学评价。《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把原来“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删除了。对各学段评价的重点也明确说明,针对性更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我认为,评价是对教学的监督,而对于写字的评价,新课标仅给了一句极其不明确的建议:“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需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落实很容易落空。比如“硬笔,毛笔,汉字美”,如此评价要求太笼统。尽管我校是写字教学示范基地,但现在的写字教学现状是:六年级学生还是写铅笔字,对此没有明确要求。而“毛笔”只是几个写字兴趣班学生的专利,一般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很多学校的学生根本就不写毛笔字,“汉字美”更是很难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大部分同学对汉字的魅力望而却步。究其原因,首先是写字教学评价体系不明确,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书写重视度不够。所以,个人认为对写字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明确化,比如在期末测试或者升学考试卷中直接加入硬笔书写题目并赋分,我想这应该是不错的导向措施。

„„

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新变化,反映了写字能力在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突出地位。写字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写字教学,教师要在原有写字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为当下课堂上学生的书写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2011版 《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许红琴 《解读课标变化 思考小语教学走向》 2012年11月讲座 3 薛丽芬 《小学语文互动场构建的实践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年4月

第四篇:初探EXCEL中的函数教学解读

初探“EXCEL”中的函数教学

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杨盛良

材: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Excel中函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以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例子,分析、掌握使用函数处理数据,并完成一定的数据处理任务;

德育目标: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插入函数”的使用。

教学难点:

借助“搜索函数”、对话窗口中的提示语。教学环境:网络教室,电子教室控制系统。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Excel中的公式,(切换工作表到“公式”)我们知道:要使用好公式,需掌握它的是两个要点:

共 5 页 第 1 页

1.公式通常都以“=”开始,“=”是公式的标记。

2.公式表达的是一种计算关系,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输入公式后,单元格中显示的是公式的计算结果,而公式本身则在编辑栏中显示。

上节课,有同学对我说,这公式的功能也太简单了。是的,公式的数据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切换工作表到“一班”)比如我们想统计出一班在这次考试中成绩不超过30分的人数,运用上节我们所学的公式知识就很难完成。为此,Excel又提供了大量的函数,极大地丰富、提高了公式的作用,使解决复杂问题简单化。这节课我们学习函数的有关知识。

(切换工作表到“函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不能很快理解“函数”这一复杂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主要靠模仿学习为主的模式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所以安排上节课回顾表达式功能的函数,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并且让他们在心理上有种自得的意味。然后由浅入深,引入函数教学,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教学内容 1.函数的基本概念

函数是一些预定义了的计算关系,可将参数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

在公式中计算关系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而函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已定义好的计算关系,我们只需要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去选择、提供参数去

共 5 页 第 2 页套用就可以了。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函数:

一个完整的函数包括函数名和参数两部分,例如COUNTIF(D2:D62,“<=30”)。

函数名表示函数的计算关系,例如COUNTIF表示统计符合条件的单元格的数目;参数是在函数中参于计算的数值。(例子中为统计区域和统计条件)。参数被小括号包围,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

设计意图:既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不能很快理解“函数”这一复杂的知识结构。就安排了函数的基本概念的阐述的过程。虽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概念靠文字的理解就能够明白,可小学生他们的知识量有限,文字的理解能力也很差,所以要求我们用最简洁、最直白的表诉方式来跟他们讲。“只需要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去选择、提供参数去套用就可以了。”这一句话就说明了,学生只需应用理解“用函数”而并不用理解所有的“函数”。

(切换工作表到“一班”)下面我们来具体地使用函数

2.函数的输入(图另附)

函数的输入与一般的公式没有什么不同,用户可以直接在“=” 后键入函数及其参数。例如我们选定一个单元格后,直接键入“= COUNTIF(D2:D62,“<=30”)”就可以在该单元格中创建一个统计函数,统计出该班成绩不大于30分同学的数目。

(参数的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共 5 页 第 3 页

有的同学开始瞪眼睛了,不大好用吧?

因为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函数的使用比较熟悉,如果我们对需要使用的函数名称、参数格式等不是非常有把握,则建议使用“插入函数”对话框来输入函数。

用相同任务演示操作过程。(搜索“按条件统计”)

在此过程中注意演示使用 “搜索函数”、对话窗口中的提示、“有关该函数的帮助”及“折叠对话框按钮”的使用,并复习使用“公式的填充”。

(切换工作表到“输入函数”)教师作总结。

设计意图:虽然教师倾向于插入函数的方法来处理函数,但是为了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函数都是人为输入的,这样同学们就明白了只要了解了函数的意义,无论什么方法都能使用函数完成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大家的运用能力,我们再来看一个复杂一点的例子。

(切换工作表到“一班

(二)”)

3.举例分析

在这个工作表中,自动分班处理的原理是这样的:成绩50分以上的同学自动分到“研究”班中,成绩30分以下的同学自动分到“基础”班中,其他同学在此列中不作处理,留到“调整”列中根据“志愿”人工处理。(搜索“按条件处理”)

引导同学分析“2002级分班”工作薄中自动“分班”的处理操作,讲解、演示这个函数的输入过程。

共 5 页 第 4 页

设计意图:举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希望同学们仔细分析,认真总结,下面我们来看课堂练习。

(切换工作表到“练习”)分为基本任务和研究任务两部分。

分别切换到工作表“一班

(二)”和“一班

(三)”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由教师讲解示范到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到实际,这是每一堂课老师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任务:应用本节知识,在“一班(2)”工作表中完成自动分班的处理及统计小表的统计处理。

2.研究任务:协作学习,研究在“一班(3)”工作表中用函数完成按“成绩”求出全班同学的“名次”。

(提醒:难点在区域的引用方式上)

四、辅导、总结

可能存在问题:在输入函数过程中使用了中文标点引号。

表扬练习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强调鼓励大家探究学习的精神;并点评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巩固对重、难点的掌握;要求没能完成研究任务的同学(大部分是填充公式时引用区域没有使用绝对引用)自己学习Excel中有关区域引用的知识。

本文获2004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案评比三等奖

共 5 页 第 5 页

第五篇:小议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小议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文本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的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篇章等任何文字材料。

在语文课上文本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种凭借,我们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既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成功进行解读,谈“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教法多样”等都是华而不实。我们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课文分固定的析模式,不应该是标准统一的答案。一方面我们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课文的学习感悟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利用语文的工具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在新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是课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从教育的本质来理解阅读与鉴赏活动,以人为本地提出了阅读与鉴赏目标的根本性要求。同时在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由此可见,文本解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这一切的基础,“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意义上是平等,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师与生并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相对富有者与权威,也因此他才能承担“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引导、点拨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鉴赏。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与鉴赏的效果。

一个理科教师如不能很好地解答一道题,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理科教师。因为解题是一个理科教师的基本功。同理,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解读一个文本,也不能算是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教材的文本类型各种各样,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表现手法多样,想要每个文本都能解读得很深,每句话都理解得很到位,每个概念都能准确阐释,要求是十分高的。

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对文本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而当今在文本的解读上,语文教师存在着以下几种状况

一、迷信教参、囫囵吞枣

教参,只是教学参考,资料汇编,或提供教材编订者的一家认识,决不是文本的最终解释,唯一答案。但有的教师现在却离了教参便无法进行文本解读。对教参不作深入的探究、分析,照搬照套,现买现卖。

在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上有宗璞的一篇《紫藤萝瀑布》,我们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认识都是:赏花→忆花→感花的平面线性思维。在上完课后,有人问了一个问题:本文章写了几棵紫藤萝?这一简单的问题难倒了大家,而这也正暴露了我们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草率、粗疏,唯教案是瞻。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有一棵紫藤萝。而实际上文章写了两棵紫藤萝。其一是眼前所见蓬勃、洋溢着生命力的这一棵,其二是作者记忆中惨遭摧残、生命夭折的那一棵。作者对形成鲜明对比的两棵紫藤萝的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进行思考,联系自身境遇,升华到对生命人生的感悟: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哪怕在生命中有过坎坷、挫折,也要乐观、积极的活着。

二、概念化,政治化解读。

所谓的概念化、政治化,就是总用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 1 操去观照文本,总是从崇高的思想上去看待文本,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刻板、教条、贫乏、单一,与文本割裂,取消鲜活、生动的人生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的过程。如对《项链》文本的解读,许多教师认为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莫泊桑的认识真是如此肤浅?难道这篇文章不是莫泊桑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即揭示了人性中的缺陷,同时又展示了人性的美好?难道当今的我们读了之后不为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而动容?不认为他身上有当下我们所需要的宝贵品质?这篇文章结合我们当今的时代来理解,乃是一篇诚信的颂歌。

三、迷信文本,泯灭自我。

教师不但要能够对教科书上的文本进行正确、准确的解读,也需能够对其他的文本进行正确、准确的解读。教科书上的文本经专家的选择、审订,其思想与情感绝大部分应该说是积极、健康的,但其他的文本可能就未必如此,此时就更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迷信文本,泯灭自我,取消思想,全盘接受。

如何培养与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我认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方面来说应当重视以下两点:

一、广泛阅读,提高文学素养,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

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者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大量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而且还应广泛涉猎如哲学、艺术、宗教等社科领域,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不仅要要成为本学科的专家,而且应当使自己成为“杂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使自己置身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中,从而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文本的解读,不要指望解读有标准答案,不要指望有固定的模式,不要指望通过“捷径”来求得文本解读的“正确”。

二、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对某一文本的观照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去解读。如果仅用传统的单一的固执的理论去解读内蕴丰厚的文学作品,势必造成意蕴的多层流失,导致解读的概念化、片面化、单调性,更无论去给学生解读“导航”。我们对文体论与社会学的解读理论与方法较为熟悉。我们还应有诸如文化学解读,语义学解读和接受美学解读的理论与方法。文体论解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各种文体特别,是对文学文体的有效解读方法;社会学、文化学的解读,侧重于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底蕴;语义学和接受美学解读,用于解读文章的社会结构和从读者方面去开拓内蕴。文体论的解读方法,就是十分准确、全面地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写作方法,再根据这个特征和方法来解读各种文章。不能用小说的文体理论来解读诗歌,也不能用史传文学的文体理论来欣赏报告文学。这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识,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用得最多、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文章解读方法。对文体论解读方法可以作如下归纳:

1、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手法(有线性流程的叙述、有各种概念的揭示,有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有情感的渲泄和抒发,有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

2、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有时空交叉式、有逻辑式、有认识流程式、有情感式、有情节式、有综合式);

3、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有文艺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个性化语体);

4、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有思想意义的间接凸现、有观点主张的直接表达、有知识信息的传递、有蕴藉情感的抒发、有充填主题的艺术空筺)。文体论解读方法的关键就是要“拿对钥匙开对门”。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解读中学语文课,就可以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如何成功解读文本?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难易程度。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所以说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写作目的。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例如在教学《故乡》时,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无疑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就需要教师了解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192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鲁迅非常失望,希望找到一条实现新生活的道路,并始终不愉地去斗争,实践。明确了小说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时再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就容易多了。

三、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

每一册语文教材,都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成功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也显得至关重要。再拿《故乡》为例,这篇课文在整册教材中处于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还有《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心声》。这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为中心。《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围绕亲弟弟有钱无钱而发生的态度的变化,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弄清四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去解读就各有侧重了。

四、站在读者的角度解读文本,领会价值内涵。

特级教师于文正对解读文本曾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的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尽量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以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

美国语文教师在解读《灰姑娘》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她从文本中竟然可以解读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但又特别温馨合理的生活感悟。例如“有亲生母亲和亲兄弟姐妹真是一种幸福”,例如“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例如“平时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特别是美国老师谈到后妈时的一段话,更是让人为之动容,她说:“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他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他们不是坏人,只是他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3 我们要谅解他们。

五、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让预设更充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经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预设,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虑在文本解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才能在课堂中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敬业与乐业》时,当我分析完全文的内容和结构后,一名学生突然提出:“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我笑着说:“请你认真读第7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对‘业’作了诠释。”不一会儿,就有不少学生举手回答:“由文中‘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质疑是我始料不及的,但由于我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

在教学中,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解读的支点,渗透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下载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 摘 要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和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教师的陈旧解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程度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个问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踏上教师岗位一年,在三尺讲台上经历了不少考验,尝到过一些甜头,收获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对教师这一平凡却被赋予伟大使命的职业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作文教学中不同写作理念内涵解读

    ◎邱 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综观许多教育改革走在前列的国家,在其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都对写作给予了足够重视。而众所周知,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需要观念正......

    解读教学设计

    解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

    解读十八大三中全会

    亮点1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解读古诗词中月亮意象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生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

    解读《老子》中的名言

    解读《老子》中的名言 引言 《老子》一书的智慧是大家公认的。《老子》书中的名言警句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下面我们选了一些,引用名家的翻译,主要是陈鼓应和傅佩荣两先生的,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