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不同写作理念内涵解读

时间:2019-05-12 17:0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中不同写作理念内涵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中不同写作理念内涵解读》。

第一篇:作文教学中不同写作理念内涵解读

◎邱 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综观许多教育改革走在前列的国家,在其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都对写作给予了足够重视。而众所周知,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需要观念正确、先进,在此前提下,效率越高,取得的社会成效才会越高,这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因而,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目标,为了更精准地定位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不是该重新审视和厘清一些已成为传统和当下正在流行的“写作理念”,从而更好地用先进理念来导引我们的写作实践?笔者在阅读多个国家语文(母语)教学课程标准基础上,结合自身二十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把一些写作观念,按一定角度,分列若干对比组,试图加以简单阐释与“宏观”比较,希望这种粗浅的认识能给写作教学带来些新的思考:

一、“表现自我”写作与“表达社会”写作

作文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从而创造新意思的语言使用行为。就学校写作的范围和类型看,西方及日本等国曾把作文分作两类:第一,表现自我,独抒性灵的文章;第二,表达社会,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表现自我”类的写作,即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擅长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作品主要应以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面目出现。这类写作是教育民主化思潮的产物,是个体的精神生活的充实、改进在作文领域的体现,它注重强调写作对于学生自己的作用。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则有这样的表述:“作文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同时写作还是一种享受。”西方国家通过这种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把写作作为表达自我、改进自我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曾有一项叫做“日常生活作文”的运动蔚然成风,它主张由儿童及青年将他们日常生活及在集体中的体验、感受、所作所为,以当地的语言就有关题目写作作文。它把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与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结合起来,认为日常生活作文是克服自我缺失的重要途径。认为写作之方法即是写自己,其代表人物小砂丘指出,每个人的作文之法就是他的修身、他的历史。换言之,是他的“个我”的发现。

“表达社会”写作则认为,写作应以传达社会信息为主,即写作应发挥社会传达机能。作品多以记录、通信、报告、评论文等面目出现。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为目的,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体现了作文面向社会与社会相适应的功能和价值。韩国写作教学目标指出:写传达信息的文章;写说服的文章;写交际的文章;在信息化社会中写文章。美国课标也指出,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针对特别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群等进行写作训练。在这里,写作已成为丰富个人阅历及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表现出西方国家写作教学注重其社会价值的一面,明显有别于“表现自我”写作,注重发挥个体人格的写作理念。

二、“规范性”写作与“创造性”写作

所谓“规范性”写作,即教以符合语篇规划要求的写作行为。换言之,即按照语法、写作技能与技巧,以及文体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它属于传统的写作模式构架与理念,也是目前我国写作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规范性”的外延覆盖到“写作语法、写作技巧和技能、文体”三个方面,在写作训练中应严格遵守关于它们的系列规范要求,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养成规范写作习惯,写出“模板性”较强的作品,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相关表达可见一斑——七至九年级学段写作目标中第六条:“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第八条:“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第九条:“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规范性指导写作与写作实践,想达到上述目标谈何容易。规范性写作或多或少还是束缚了学生创作的手脚,让孩子们失去了自由表达的梦想和激情。

而“创造性”写作是对传统、刻板、教条的“规范性”写作的一种革新。随着各国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创造性写作在世界许多国家受到青睐,甚至被视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自20世纪50年代,英国就率先提出创造性写作。其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写作中反对种种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反对按提纲进行扩展性写作,反对在写作教学中的命题作文„„当时确也取得了重要收获。写作教学突破了原有封闭框架,无论在写作题材及形式上,均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生机。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对创造性写作的特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可对于写作创造力内部因素的构成分析,最终也未能达到一致共识。但是,崇尚自由,打破陈旧写作规范与格式的约束,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灵感、思想,则谓之创造性写作,此点则一致认可。创造性写作要求给学生写作以充分的自由,教师不应限制性提出其写作题材、体裁、篇幅,语法及主题等写作要求。任由学生“头脑风暴”及“自由写作”。当然,创造性写作也应具有一定创作标准,韦斯特就此曾提出三个标准:真诚、有感情和富有独创性。真诚要求内容真实,不说假话;有感情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内容的确是触及心灵的东西;独创性要求自己在处理材料时,要选用生动、形象、能吸引人的形式来表达。

三、实用性写作与文学写作

实用性写作早先体现为应用文写作。即以各种实用文体为基本写作体式,以培养应用性写作能力为价值追求的写作教学。这些实用文体包括:申请书、调查报告、书信、演讲稿、读书笔记、会议记录、简历等等。后来,实用性写作则衍生为“交际写作”。它的产生可以从《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得到佐证。其间明确提出:语言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向家人、所在社区乃至国家表达他们需要的能力。由此“交际式写作教学”应运而生。它认为:写作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它的目的可以是找工作、与朋友联系,甚至是投诉,这些目的的实现是以作者和读者建立成功交际为基础的,整个写作过程就是交际展开的过程。它无需盲目追求文学的想象和文艺作品的生动,而是能以平实的书面语言明白无误地予以表达各类诉求,为学习、工作和生活而进行有效沟通,重在实用和讲求实效。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无论从写作教学总目标还是各学段分目标方面来看,均强调了应用文的写作,突出了作文一定程度上的交际功能。

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从小说、诗歌,到散文、戏剧,这一传统到了90年代发挥得更加充分,有关文学写作方案更为具体而全面,这与西方一贯重视文学教育本身的功能有很大关系。美国语文课程认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语言表达,也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下来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美国在整个写作教学中,均强调“美学意义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从文体上说,包括诗歌、小说在内的各体的文学写作。课标指出,这类作文是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感受力而设计的。英国一直有文学教育的传统,40年代以来,确立的文学中心的传统认为,语文教学的中心是文学性,文学鉴赏能力不只是少数人才能具备的特殊才能。英国文学教育强调学生表达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的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的。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具有文学写作的禀赋和潜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写作的表述与强调几乎为零。早在现代教育的初创阶段梁启超就曾明确指出:中学目的在养成常识,不在养成专门文学家,所以他的国文教材,当以应用为主而美文为辅。而后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也曾尖锐地批评过文学写作的价值追求,尤其强调写作当以实用为主。时至今日,一脉相承,或也可能是由于文学写作天然的“高端性”、“无规则性”、“创造性”,文字写作依然被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家当作“烫手山芋”,不情愿地暂时搁置一边。

思维在碰撞中生成智慧火花,观念在更迭中彰显进步潮流。笔者意在通过对若干组好似互为对立的两种写作观念的简单观照与讨论,期待着能开启“语文人”一个关于写作教学的新设想,能开启“学子们”一个关于写作创新的天堂梦!相信智者的选择能让各种写作理念优长互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双重需要。

第二篇:浅谈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

浅谈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

万兴乡中心学校 陈 建 秋 2013年3月10日

浅谈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

施甸县万兴乡中心学校 陈建秋

【内容摘要】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做到正确解读、准确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写作教学可以与之紧密结合,不是面面俱到,但可以相互促进。教师研究教材,挑选适合的文本,让文本为习作教学服务,在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

【关键词】文本解读 情感体验习作知识 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可以说是美文无数,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谈文章构段、优美词句、思想表达等等,是否能结合学生写作实际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攻克“写作难,怕写作”的难题,能达到:解读一课文本,提升一次写作水平,在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做简单论述:

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也高度优化于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

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同文本及文本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的过程。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个背景、方式、角度、时空的问题;而且,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也对分析、理解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对同一文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教师要把握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

语文教学中,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文本解读,除了培养和巩固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其自身所受到的情感体验也是相当丰富的。教师要抓住并利用学生的这些体验,习作教学与之紧密结合。不是要求教师把所有课文都做写作的范文,但是有与学生生活、写作实际相似的文章,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些课文,在文本解读中巧妙穿插,从学生习作情况出发,点拨引导、激发感悟,或学表现技巧,或学选材特点等等,让文本为写作教学服务。

怎样在文本解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巧学写作?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对文章体裁、内容、表达、写作特色等了如指掌;吃透学生,整体习作水平怎样,比较欠缺的是什么,想在哪方面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根据文本去设计引导学生。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写作缺乏主动、缺乏激情、感情漠然,辞不言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怎样改变这个现状?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中心,都存在一种感人的力量,内容具体、真实,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的目的。叶圣陶曾指出:“胸中不先有一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吗?没有。既然没有一丝情感,写作的动作便无从发生。”可见,情感是引起学生习作的真实动机。例如解读《第一次抱母亲》:课前我认真分析了这篇文章,作者饱含深情的写了因为母亲生病,在医院第一次把母亲抱入睡的事。文笔朴实、情感真挚,我被深深感动。我在想,学生们的习作总是缺乏情感的投入,让学生们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文。在文本解读中,我深情的范读,当读到:“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我的声音哽咽了,再看看学生们,他们已经进入到文本,体会作者的情。在整个课堂中,“情”是主线,“情感共鸣”是目标。当我问及学生:“这篇文章让你感动吗?你被什么而感动?”学生们纷纷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知道学生已经“动情”了,我又问道:“你抱过自己的母亲吗?你想为母亲做点什

么呢?想说一说、写一写吗?”课后安排学生进行写作,我在批阅时,很让人震惊,原来学生投入情感写出的作文是那么真实,效果好多了。我和学生就这次习作进行了交流,他们也发现,真心实意、真情实感一定能写好作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在为学生习作的“情”做准备。

当学生酝酿好情感,心中有素材,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思维凌乱,欠缺写作的知识技巧,那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忙。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思考:哪一篇课文可以渗透写作知识和技巧?又该怎么去渗透?怎么能帮助学生提升一点写作水平?例如《泉城》一课,它就是一篇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美文,本课在构段、遣词造句上凸显特色。那教师在学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了解济南泉水的状况,更主要的是借助课文内容,设计语言训练情境,千方百计的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能说之后才会写,同时融入写作知识:“有面有点,点面结合”,精讲课文时,通俗易懂地去分析阐述,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不难理解。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与引导,学生一定大有收获。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应迁移到习作中来:要写好一篇游记,必须明确游览顺序,这样文章思路才会清晰。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写出游览顺序,然后再说一说,学生会发现写游记前理清思路、明确游览顺序是很重要的。解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外洞、孔隙、内洞”描写的详与略,问及学生作者为什么这么处理?放手让学生探究,在分析后,教师也可以渗透到习作中去:当你确定了游览顺序,那么是不是全都详写?还是全都略写?学生已经从文本中有体验了,他们都能说出详与略的处理,文章才会有重点。学生的习作离不开教师在知识技巧方面的指导。

无论如何组织教学,我们不能丢开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用行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作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借助字、词、句和篇章实施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动口,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动手,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的水平,从而获得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如上所述,在文本解读中,学生只是有机会听老师分析谈论写作,自己体会感悟,进行口语表达,但这还不够,重要的是尝试运用,放在课后训练倒是可以,如果争取在课堂上像画画一样来个“速写”,现学现用,那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花时间去研究教材,适合利用的文本,就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舍弃一些学生易懂、教师不用讲解的环节,节省出时间去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动手写写,无需多详细透彻,能体现教师预设目的就

行。例如《九寨沟》一课,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其文句清新,有韵律感,大量词组的运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喜欢这样的语句表达,教师顺势引导,出示一个景点或动物,仿照课文这么写景状物,使文句张弛结合、起伏抑扬、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很乐意动手去试一试,而且模仿中有创新,学生不知不觉又学了一招。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喜欢上模仿借鉴然后再创新。

总之,不同教师有不同方法,以上是我对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的粗浅认识,但值得强调的是:教师不能抛开文本解读不管,把一节精讲的语文课当做习作课的教学,教师把握好“度”,在文本解读中让学生巧学习作。写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工作,如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文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些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纯技术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不从这儿出发就没有根。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

地流了。”【2】的确,写作不仅要靠教师讲解多少知识和技巧,而且也要学生留心生活、积累丰富的材料、投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历经大量的写作实践,这样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熊开明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

【2】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3

第三篇: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理念

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理念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活动室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单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2、有效教学包括的几个理念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不仅要看到学生的本学科学习、状况,还要看到其学习习惯、兴趣、态度等,多掌握学生的特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益。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既给学生最终评价,又要注重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即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平时的态度、习惯等。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堂课到底有多少学生理解了?有没有漏网之鱼,我如何去弥补?”“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我应该怎样去寻找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有效快乐掌握?”

0929020013 王程伟

第四篇:解读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的作用相同的内涵

供稿:博锐管理 作者:韦华伟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都脱离不了文化,他们的形式和内容与文化都密切相关,细想一下,企业文化的塑造是不是也分成三个层次:核心理念(精神)、制度与行为(载体)、文化群体(不同职能部门)?品牌文化是不是也包括品牌精神、品牌传播(载体)、目标消费者(群体)三个方面?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有相通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这个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企业当作一个人,当你第一次见到这个人,那么他的衣着打扮会给你第一印象,这就是公司的VI(视觉识别),包括公司的建筑、办公环境、办公器具、LOGO等表面的直观的有形实体;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你又能了解到他的做事风格,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但是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个人的言行举止?这就取决于他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信念了。同样的,对于企业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制度和行为,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品牌文化?我们说日久见人心,你跟一个人经过长久交往,你发现他可能是一个诚实、活泼、开朗的人,你对他的个性有一个认知,你觉得喜欢跟他交往,也许会成为知己。如果对于企业来说,这个企业给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认同,就是品牌文化或者叫品牌内涵,他是联系消费者心理需求与企业的平台,是品牌建设的最高阶段,目的是使消费者在消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时,能够产生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并形成品牌忠诚度。比如,当我们提到麦当劳,就会想到那个和蔼可亲的麦当劳叔叔,就会想到他明窗净几的就餐环境,还会记起那句充满个性的“我就喜欢”广告语,这些都是麦当劳品牌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便捷、清洁、舒适、活力的美国文化的代表,也是其企业文化的体现。肯德基也是快餐,但是品牌内涵稍有不同,“来到肯德基,生活好滋味”,“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定位,可见肯德基更强调对产品和生活的关注。另外,我们发现惠普公司的“惠普科技,成就未来”的品牌内涵也是其企业文化的体现。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必须一致

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动感激情、富有个性的品牌文化,那么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文化也必然不能脱离激情、创新,很难想像一批守旧沉稳的人能够领导可口可乐公司。海尔品牌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优质、真诚和负责,其企业文化也是以真诚、创新为核心。联想并购IBM笔记本事业部,可以说是其创业精神的完美体现,同时,这与其品牌“只要你想”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红塔集团原来的品牌口号是“天外有天,红塔集团”,现在改为了“山高人为峰”,这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一致的,而且更凸现出了人文气息。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都不能脱离公司的产品和经营,都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其核心含义应该是一致的,或者是相通的。但是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在概念、作用、着眼点和建设方法方面又有明显不同。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核心含义不同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重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是企业生产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品牌文化则以品牌个性、精神的塑造和推广为核心,使品牌具备文化特征和人文内涵,重点是通过各种策略和活动使这些消费者认同品牌所体现的精神,然后形成一个忠诚的品牌消费群体。

什么是品牌的文化特征?品牌的文化特征,不但要具备精神内涵,还要从营销策划、促销活动、广告宣传、客户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让消费者能够体会到品牌的精神、个性和文化内涵,还要具备典故、故事、仪式和人物等文化载体进行传播,比如可口可乐的诞生传奇、联想的创业故事、海尔的砸冰箱、送冰箱等故事,这样就让品牌文化鲜活和生动起来,形成具有忠诚度的品牌消费群体,并形成以品牌来连接的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要借助大众文化和消费者心理特征,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群体。不同的行业可能表现有所不同。比如商用轿车,瞄准商业人士,基本都是体现一种成功者的风度、气质和不屈精神;麦当劳、肯德基瞄准少年儿童,卖的是美国式的快餐文化;星巴克则瞄准都市白领,塑造了一种忙里偷闲、讲求情调和品位的咖啡文化。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作用不同

企业文化是对内的,主要是为了明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指导原则,并形成一套以价值观、理念为核心的制度和规范体系,以此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但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管理有帮助,也具有了品牌效应。我们发现,那些成功的企业越来越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公司的文化,关于这些企业的优秀文化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我们可以试想:“惠普之道”为惠普省下了多少品牌推广费用,海尔的企业文化为海尔带来了多少无形价值,华为基本法为华为提升了多少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没有人做过统计,但如果请人来做评估,相信是一笔特别大的收益。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形象的提升,增强企业的美誉度,这一方面可以为公司做很多免费的推广,而且无形中可以为公司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海尔的薪水不高、工作也那么模块化,但依然可以吸引那么多优秀毕业生?文化和企业形象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品牌文化是“品牌”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什么意思呢?品牌文化的作用是为了打造企业的品牌,主要应该是营销管理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文化本身就是打造品牌的一种方式,以前没有这个概念,但不是一样有很多优秀的品牌吗?之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品牌文化的概念,是因为文化这个概念越来越得到关注,全球化的进程暴露出一系列文化的冲突问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难题),不同企业并购的失败大多源于不同的文化,惠普与康柏合并的不成功,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的关键问题是文化的融合,TCL收购汤姆逊,也是这样的问题。现在世界级的优秀品牌,往往诞生在那些西方发达国家,这些企业进入中国,本身就带来了文化的冲击,洋品牌与本土品牌的竞争,其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建设方法不同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虽然都有文化的要素,但是建

设方法差别很大。

首先表现在负责的部门不同,沟通协调工作比较难。笔者在做企业文化咨询的时候,一般也会为该企业提炼品牌内涵和品牌价值,因为我们认为这两者是相通的。但是在企业里,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和负责品牌建设的部门往往是两个部门,所以往往这里的沟通协调工作很大,营销人员认为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关系不大,所以很难接受其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

其次,我们认为,品牌文化的塑造就像是恋爱,而企业文化的塑造像是婚姻。

谈恋爱的时候,你希望尽量多地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尽量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好感。首先你要选好对象,在你选择跟他(她)见面之前你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打探,以了解这个人的身高、相貌、人品、个性、收入等,这就是对比和选择。当你看到琳琅满目的洗发水品牌,你会选择谁?你肯定要根据你以前所接受到的这些品牌给你的不同感受来进行挑选,比如你准备挑选一款能够去头皮屑的,就有多种选择,不同品牌,不同价位,有海飞丝、沙宣、采乐等等,那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品牌?功能都差不多,价格也都相差不大,关键就在于这个品牌给你的一种感觉,有时候你很难说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牌子,但是这个品牌已经对你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品牌所体现的个性、品位非常符合你的情感和感觉,于是,你们产生了好感,你选择了这个品牌,开始了交往。当你使用了这个牌子一段时间,如果功能不好,你会失望,拒绝跟他继续交往,如果满足你的预期,那你们就陷入“热恋”了,这就逐渐形成了品牌的忠诚度。

但是企业文化的塑造,更像是一场婚姻,用佛家的一句话来形容非常恰当,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员工对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他认同,可能就会激发他的工作热情,如果他不认同,那文化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种形式而已。员工加入一个企业,他看重的无非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还有一个是工作层面的。首先,这个岗位能给我带来多少收入,这是物质的,也是经济基础;其次,就是这个企业的氛围我喜欢不喜欢,我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如何,这是精神的;最后,我的工作技能能不能得到提升,能不能得到公司重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是什么,我是否有前途,这是工作层面的。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如夫妻两个人一样,不是在每天都憧憬未来,沟通愿景,而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感受,主要还是靠他在实际工作中的体验,一些小事就形成了他对公司文化的看法,比如说人际关系、公司氛围、奖惩措施、尊重与发展、创新与活力等等。这种体验跟婚姻是一样的,恋爱的时候都很美好,你从表面看到的公司,也许都很好,你很渴望跟他结合,但是真正结婚了,你的豪情和激情就必须要面对现实了,任何公司都有问题,任何领导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也许你会产生失落感,也许你会感觉不公平,生活和工作都会现实得让你无法接受,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正如真实的婚姻一样。有时候我们发现,原本是模范夫妻,但突然就分崩离析了,为什么?因为价值观不合,也许几十年在一起最后发现还是价值观不合,员工于企业也是这样,不是说高薪就一定能留住那些优秀的员工,“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企业与员工刚开始“恋爱”的时候,就一定要仔细选择,认真评审,找到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员工。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塑造,其根源都在于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理解得越深,越透彻,那么越容易把握其中的真谛和关键。在“道”这个层面需要的是参悟,而在“术”这个层面需要的是执行和操作,我们中国的多数企业既缺乏对“道”的理解,也缺乏执行和操作能力,所以我们的管理水平无法获得突破,总在学习别人,可总也学不到精华。

第五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欧阳国胜 语文学习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历经了恢复高考起的标题作文、1998 年始用的话题作文、2006 年始用的新材料作文后,2015 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甲乙两套试卷作文同时采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但这一历史性变化并未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缘起与识别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兴起是有明显迹象的。除2015 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甲乙两套试卷(以下分别简称甲卷、乙卷)外,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语文学习》2015 年7-8 期合刊上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了明确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从呈现形式上看,恢复高考之初最早最多采用的标题作文写作空间不大,1998 年新创的话题作文及2006 年新用的材料作文尽管在多角度、多样化方面达到较高程度,但不确定的角度也带来了套作和宿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考生表达真情实感、自主创造的诉求,大大降低了作文试题的测试效度。所以,自2015 年起,考试中心通过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传统话题、材料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新创了“任务驱动型”作文。

实际上,任务驱动型作文缘起于国外的日常教学与作文考试。“任务型教学”的全称为“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最早由维果茨基提出,后来Pica(1993)等人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Jigsaw tasks)、“信息差写作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 解决问题式写作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 决定式写作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和“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Opinion-exchanging)等。甲卷和乙卷分别对应了“作决定式写作任务”与“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作决定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协商或讨论选择一种结果,并进行充分论述。“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具有可讨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充分交换意见,不必达成一致。如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的选择就是一个不必达成一致的可讨论性的话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显的识别密语。从所给材料上看,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即“双给”:一是“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真实性、对立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如取材于新闻事件的甲卷,由女儿小陈迫于无奈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到警方查实并依法教育和处罚老陈,再到警方官方微博引众多网友点赞与质疑,最后到媒体报道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事件一波三折,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真实语境下颇具争议性甚至是对立性的讨论空间。二是“给驱动任务”——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考生写作时不能离开此项要求,否则属离题;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有限的写作角度。

二、“任务驱动型”的内涵

了解内涵始于对材料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要求高,首先表现在命题材料的选取必须遵从“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法治国与创新。比如甲卷事件就关涉中国传统文化“亲情与法理”的拷问。《论语·子路》中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记叙。《韩非子·五蠹》中也有“ 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的故事。类似事件在《吕氏春秋·当务》及《庄子·盗跖》中均有记载。但是,作文材料的选择要求接地气,故多立足日常生活可供争议的事件,在矛盾分析与概念辨析中体现辩证思维。材料切入口虽小,却能映照大理,如甲卷事件就关乎生命安全、交通法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等,这便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小见大”的特点。

张开在谈到试题评价时提到了“六条标准”。一是可写性,即试题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二是选择性,即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三是导向性,即试题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的意向;四是探究性,即试题要引导考生深入探讨,认真研究作文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五是“防套性”,即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六是难易度,即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主要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任务驱动”题目的设置正符合以上特征。

具体而言,从内容与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具有以下内涵:

1.体式驱动。体式驱动即文体、格式的规定。如甲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等任务指令,乙卷虽未明确,但明显暗示应写成说理性文章。

2.对象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要求有像“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等明确的对象指令,一般事件分析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案分析法,这就要求作文必须针对材料事件中的具体人物,要有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

3.内容驱动。内容驱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问题的对立性,即材料具有对立的性质,如甲卷所体现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的对立;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只能三选一的人物选择的对立等。二是内容的指向性,即只能针对、评析所给事件,作文命题上往往给出像“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等明确的任务指令,当然还有更具体的内容指向。三是情感的导向性,即要求考生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体现正能量。四是论说的思辨性,即要求考生具有分析事件的思辨能力,如乙卷中的“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权衡”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五是策略的操作性,即议论文对考生解决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想法或方案的考察注重可操作性。

4.思维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本身具有的思辨性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探究,因而具有探究性。即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以小见大,从平实事情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与细化。由问题的争议性、复杂性理顺自己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查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查考生写作水平,同时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与阐释型作文的区别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外在的变化源于内在的需求。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说:“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应成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的总纲。阐释型作文以内容或论证为核心,任选角度;任务驱动型作文以任务为核心,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从给定的有限的角度中选定阐述对象,增强了限制性与“防套性”,所以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就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这一变化基于一种常识:因为“任务驱动型”首先源自西方的“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而“任务”是与真实世界有某种意义联系的一项活动,而在此项活动中,意义为主,并把任务的完成放在首位,同时根据任务的结果来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

英美等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分为任务法与内容法,都以意义为中心。任务法关注写作任务的情境性,内容法关注语篇主题的设定和语篇材料的组织,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突破传统写作教学写作话题随意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两个局限。西方的这一理念恰好契合了我国高考作文的改革需求,既要消除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写作的“封闭性”,又要消除材料型作文写作话题过于随意的“ 泛角度性”,增强了“ 防套性”及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考查。而突破“ 传统写作教学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这一点,则更是将阐释型作文写作简单粗糙、轻易否定、封闭说理的弊端引向入情入理、深入的理由阐述及开放的文明交流的轨道,这正是古典语文向现代语文的良性转向。

具体说来,阐释型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有如下三点区别:

(一)从说理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更有针对性,一般要求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阐释型作文写作只需从材料中理出一个话题、一个观点,然后可以跳出所给材料论证观点,是几乎没有对象感的封闭式说理,多为单方论证;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对于以上事情”说理,即不能离开所给事情架空说理,这样就能“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了,考生写作必须依据试题,不能另起炉灶自说自话。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若是阐释型作文则可以跳出事件单论“亲情”或“风采”如何如何,但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必须就事论事,否则就是空泛议论。

(二)从说理范围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专论一点,不宜面面俱到。如乙卷的材料单从大李的角度就可以引出“积累”“思考”“远大志向”“创新”等话题,若是阐释型作文则可众议这些话题,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要求选取对象,一般应是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一点,“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里点出了写作中的关键点:一是要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对具有多义性并影响双方意见分歧,厘清对表明己方立场、观点、理由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概念;二是要选取一点深化、细化,并通过概念辨析、多维度比较等方式呈现思维的深化,而不能面面俱到地议论。

(三)从说理态度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重在文明有序的沟通交流,从粗糙封闭走向情理开放,从简单否定走向入情入理多维度阐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中新用的“阐述”一词不同于“论证”,这是内在理念的变化。“阐述”对应的是“说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沟通辨析为主,回到了文明交际的轨道上,所以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这就加强了阐述的针对性。且必须入情入理地文明交流——既要申述自己的看法,又要倾听对方的想法,呼应他说。如甲卷女儿状告父亲一事,其实只要父亲理解即可,但既然其他人有看法有质疑,文章就要呼应他说,这就是“综合材料的内容与含意”,使对象相信自己的观点,帮助其消除顾虑,清除分歧,要求入情入理的说服——文明议论。这三点区别可以用一个简表阐释: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应把握紧扣任务指令、不简单粗糙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中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的说理方向,要注重“倾诉自己,呼应他说;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的说理原则。从阐释型作文到任务驱动型作文,涉及思想与观念的变化:从写作材料到任务指令,从针对性到对象感,从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粗糙的表态到深入的理由阐述,从封闭的自圆其说到开放的文明交流,从替圣贤教训人说神话说套话到表达自己的思考辨析说人话说真话说贴心话等,都意味着现代语文思想的变化。因此,我们也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变革。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J].语文学习,2015(7-8).[2]张永奎.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1)【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附: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议论文写作例析与策略

成都市通锦中学 诸俐

內容摘要:所谓“任务驱动”原本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概念被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用来给作文命了个名,因而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热名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下增加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只是题型的完善,它仍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但由于近年来作文材料选择上呈现着新特点,材料后又增加了新的任务指令,这让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新的问题。本文我就谈谈此类作文命题的新变化,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写作议论文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关键词:任务驱动 材料作文 议论文 问题 策略

一、新形势下的作文命题变化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和四川卷的作文,发现其命题出现了如下变化趋势:

1、就材料内容来看,由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一句名言、一首诗或一个寓言、一个故事,过渡到关注自己的身边的生活(如2013年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2014年全国卷Ⅱ关于同学关系的思考),进而再到现在的贴近社会生活的带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如2014年全国卷Ⅱ动物园喂食事件,2015年全国卷Ⅰ关于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打电话一事)。

2、就材料特点来看,材料具有争议性、对立性、多解性,能充分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换言之,从不同的角度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列了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人物的事迹,2015年全国卷Ⅰ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打电话一事本身就是一个争议较大的事件。)

3、就写作要求来说,在叙述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任务型指令。如2015年全国卷Ⅰ在材料后设置如下任务与要求:“ 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这其中包含了对写作文体的要求(信件格式),对写作对象的限制(只能给小陈、老陈、警方、网友、媒体中的一方写),对内容的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以及对思维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多角度辩证思考)。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在材料之后设置任务为“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要求中“谁更具风采”暗含着都具风采,在正如张开老师指出的“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1]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抗考生作文套作的毒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说理、论证。

4、从思维要求的角度来说,题目越来越强调思辨性。2015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都明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仅从“综合”“权衡”“选择”这些字眼里,我们就能读到当今写作多方位思考、多维度说理的要求。再加上命题所选的材料本身就具有争论性,所以更能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若学生偏激看待问题,那么在行文中也难以自圆其说,合乎情理。

以上4点其实就是当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了。

二、新变化下的学生新问题(以学生考试作文为例)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因此在这里不再对以前的新材料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冗述,而只谈谈在任务驱动下的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

1、对任务避而不答。

例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材料(略)学生病文:

在平凡中演绎精彩

首段:一滴小小的水珠却能折射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平凡的人也演绎着自 己的精彩的人生。

中间段落:用田中耕

一、居里夫人、刘玉美的事例论证“平凡中孕育着精彩” “平凡中演绎着精彩” “平凡中成就着精彩”。

结尾段:平凡不等于平庸。平凡的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也一样能够创造出精彩的世界,不是吗?

分析:整篇文章最大问题是全文无一句话照应材料,因此让人无从知晓“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究竟指向材料中的大李、老王还是小刘,也就没有完成回答试题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的任务。

2、对材料不理不睬。

例二:2015年5月1曰,《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6年成都市“二诊”考试作文)学生病文:

让阳光洒向世界

首段:视力残障者可带导盲犬进站乘车,这一条例的实施,让一些人产生了担忧:吓到孩子,让过敏人群感染。诚然,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是否也应该关爱这些有生理缺陷的人?这些盲人眼中的世界已一片漆黑,我们难道要让他们的心灵世界也蒙上阴霾?我们应该对他们心存关爱与包容。小孩可以安抚,当我们将这些道理讲给孩子们听后,这些善良的孩子还会怕吗?让我们用爱点亮盲人的世界。中间段落:联系官东事例论证他的爱化作了阳光,洒向长江,温暖了人心;论证王宽将他的爱化作了阳光,洒向孤儿,温暖了他们的心;用莫振高的事例论证他的爱化作光明烛,在天上熠熠生辉。结尾段:让我们摒弃自私,让自己的爱化作阳光,洒向世界。

分析:这篇文章首段利用材料引出了中心观点,中间段落的论述语言简洁流畅,直及主题,但遗憾的是除了在首段利用材料引出观点关键词——关爱外,其余部分则完全抛开材料大谈“关爱”这个话题。这样做,在一般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中是正确的,但在任务驱动型【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作文中则欠妥,因为题干要求中有“对此,你有何看法?”的任务指令,它要求这个文章就事论事,如果不就事论事,则是丢开材料空泛议论。

3、过于局限材料(內容空、立意低)

例三:有人建议推动街区化,原则上不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实行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动议关涉千家万户,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交通压力;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不利于小区安全;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将会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冲突,有利有弊,需慎重推行。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016成都七中“二诊”模拟作文)学生病文:

我看小区的街区化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问题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推动街区化的建议,而我却并不赞成这样的观点。(首段)街区化真的能够减轻交通压力吗?(接下来一段围绕此问题空议论)交通压力不能靠其他方式缓解吗?(接下来一段围绕此问题空议论)

使小区街区化有哪些弊端呢?(接下来用一个自然段谈安全问题,又用一个自然段谈环境的卫生和噪音污染)我不赞成小区街区化,请别夺走我们已不多的乐土。(尾段)

分析:这篇文章和前面两篇例文截然不同,它的题目及正文都直接对准此次作文的任务要求——“对此,你有何看法?”看起来似乎合乎要求了,但这样的文章在就事论事中过分局限于材料。就事论事、议不离事并不意味着限制思维,写作者一样应该扩展思维的宽度,联系生活中人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分析材料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抓住材料本身可以小见大,挖掘思维的深度,可以从材料中的“打开小区和大院”中读到开放、创新、改变、共享,从“封闭小区”中读到安全、保障、尊重、传统。将二者结合,可以读到在保障与尊重的前提下改变、共享,在创新中继承等意思。

4、封闭的自圆其说

例四:材料同例三(2016成都七中“二诊”模拟作文)。学生病文:

在文章写作谈及材料时,甲学生写到:“视力残障的人应受到更多的关心与尊重,一条导盲犬如同他的眼睛,所以我们应以一颗宽容理解之心让视力残障的人与他的导盲犬一起进站乘车。”乙同学写道:“多一份理解,便多一缕和煦的春风。《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的正式实施,使视力残障者可带导盲犬进站乘车,许多人都理解,但或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小孩怕狗,敏感人群感染,但我相信理解的微风能抚平孩子的情绪,能带走过敏者的感染源。

分析:对比两则片段,甲学生仅仅关照了材料中视力残障的人得出结论,眼里只有主要人物、核心事件,而乙学生关照对象除了视力残障的人外,还兼及小孩和过敏者,在关注议论非核心人事时没有喧宾夺主或平均使力,而仍然将重心落在视力残障的人上,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乙在思维上更全面、辩证,也更吻合作文题干中“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的任务要求。材料本身往往具有争议性,所以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应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判断”变封闭的自圆其说为开放的文明的交流,观点态度在碰撞中得到统一。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许多同学在写作中要树A就必须倒B的一棒子打死的现象。

5、贴统一的标签

例五:由于现在的材料大都具有争论性,常常涉及多种观点、做法,因此作文中常出现以下题目——《论事物的两面性》《事有利弊,谨慎权衡》,有同学认为这样的题目似乎是“万金油”,适用于很多争论性材料作文,其实这种贴统一的标签的做法会让你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上迷失方向。

三、新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是新材料作文。我们仍需重视并加强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择与运用等方面的训练。2.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强化几个意识:

(1)强化任务意识,就事论事。在认真审读材料之外必须仔细审读材料后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隐性信息,明确任务指向,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避免将此类议论文写成了话题作文。

(2)强化论证有力意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人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避免空乏议论,并注意论述语言的简洁准确。

(3)强化论证专一意识。避免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尽量集中精力说清一点。

(4)强化思维的全面、深刻、准确意识。切忌粗糙表态、轻易否定、一棒子打死的现象,应辩证的看待问题;依“事”说理,以小见大,呈现思维的深度与准确度。提倡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在学校、家中,与父母、朋友多交流思想,发表你对身边的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要留意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注意评论要做到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切忌偏颇。(5)强化阅读意识。尤其是要多读报,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时事评论,并及时加以收集整理。3.多练手。特别要多写时评。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流畅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 [J].语文学习,2015,z1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下载作文教学中不同写作理念内涵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中不同写作理念内涵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 一、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容 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地理课程教学应遵循的主导理念 四、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与学......

    从教学设计中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尴尬

    从教学设计中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尴尬 镇康忙丙中学 高国宏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以教育对象的发展为根本,以传统教育为主要背景,试图改变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文明发展、教育......

    2018韶关教资考试职业理念之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

    建立城乡教师均衡化常态机制 各省市都有一大批优秀、出类拔萃的基础教育教师,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 但目前,这批宝贵的、优秀教师资源,尚......

    2018云南楚雄教师资格备考职业理念之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

    chuxiong.offcn.com 2018云南楚雄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题重要考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首先,素质教育基本内涵作为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的考点,一道题就能有14分之多,可见其重......

    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同策略的运用

    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同策略的运用学生写作能力强弱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反映。纵观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从一、二年级原有的说话和句式训练到中年级运用连贯的语言来表达段式、......

    国内外母语教学大纲中关于写作目标比较解读

    国内外母语教学大纲中关于写作目标的 比较解读[摘要]本文将我国语文新课标中有关写作目标部分的内容置于国际语文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在写作理念、写作过程、写作形式等方面......

    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

    作文教学中的一段话写作

    作文教学中的一段话写作 摘 要: 中职新入学作文衔接教学,一段话写作是一个有效途径,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作文教学中的一段话写作,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