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五篇

时间:2019-05-15 04:1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突破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突破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

第一篇:如何突破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突破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

一、研读课标,真正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口语交际是一种技能,就是为了交流思想和看法,人们才需要说话和倾听,否则,说与听就没有意义。口语交际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为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的,因此它的教学就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有很强的生活性。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交际,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既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又能够表达得体,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

既然我们在生活中是为了彼此交流才进行口语交际,那么在课堂这个特殊环境里让学生“模拟操作”而进行的口语交际,就具有了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一)它是双方的,既有说,也有听;

(二)它是互动的,你说我听,我说你听;

(三)它是“生活化”的,口语交际的“练”,是为了“战”,因此它离不开生活;

(四)它是口语化的,是使用纯粹的口头语言进行交往。

二、研究学生心理,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从我所观察到的学生表现来看,口语交际的能力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在很多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是在静听,即使发言积极的时候,在表达方面也出现诸多障碍,而且很多学生没有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我觉得老师们一味埋怨学生能力差,这是不太公平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愿意倾听、愿意互动。

(一)加强情境营造

这种情境类似于生活,相当于把生活搬进课堂,当学生真正进入情境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有表达的欲望。因为在生活中,学生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我曾经担心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明显属于虚构的情境将会难以打动学生的心,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却发现,尽管高年级学生比较成熟,但只要老师设置的情境也随之调整变化,学生仍然会入情入境。

另外,营造情境的手段固然很重要,课件、图片、实物等等都可以尽快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但是,我认为老师的语言感染力最重要,包括老师的肢体语言、表情神态,无一不对情境起到催生效果。

(二)加强阅读、观察

阅读是一种积累,它积累的是语言,观察也是一种积累,它积累的是生活。厚积薄发既指书面表达与阅读的关系,当然同样也适用于口头表达。因此,阅读与观察都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另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考的深度就决定着表达是否有内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决定了学生的表达质量。

(三)加强任务驱动

老师们自己或许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每次参与讨论活动,总是只顾思考自己的发言,一般难以关注别人的发言内容。但是一旦有选拔甄别等任务时,情况就大为改观。尤其是现场就必须决出胜负高低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关注别人的表现,因为进行选拔甄别都需要多方的信息,单向交流不足以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

其实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任务,如果只是要求其表达自己的想法,乐说善说即可,那学生就会进行单向交流,因为学生觉得没有注意别人的必要,他们当然也就不会倾听,更不会沟通。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现场要完成某项任务,而讨论沟通是完成任务的必由之路,现场就要拿出结果、说出理由,学生被任务“逼迫”,一般就会饶有兴趣的参与到交流中去,甚至会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执,有讨论、有互动、有争执、有批驳,这才是真正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与传统教材中说话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

小学生学会口语交际,就等于练就了与人交往沟通的本事,练就了参与合作学习的本事,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学生终身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何其重要!

第二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列东中学

所谓教学重点,即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下面就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突出重点?

1.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突出重点。

学生对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活动印象会格外深刻,动手有利于加深对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记忆。例如,填表、收集资料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重点知识。

2.板书突出法。

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板书,能让人一目了然。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学会记笔记,或利用板书小结本课重点,都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

3.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重点。

二、如何讲清难点?

难点有两种情况:一是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大;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决定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讲清难点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教学难点出发,以生活为源泉,善于创设情景。

首先要寻找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话题作为难点的切入点。然后采用阶梯设疑法,即设计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分解整合法,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2.利用游戏活动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表现欲和创造力强等特点,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竞赛性活动也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形式,可以让重难点操练变得非常有趣。在游戏竞赛中,学生乐学乐记,积极性浓厚,参与面也广。

3.合理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

4.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初中教材中的难点很多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造成的。因此,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好充分准备,备学生、备问题、备错误等,将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5.针对难点,预设错误,设计练习。

教材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在学完知识后的针对练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能预设学生将要发生的错误而进行重点准备。但仅仅靠反复强调、讲解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可能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引导他们比较、思辨。从而在“错误”中寻找真理。有的课文,重点和难点是同一的,所以以上所说的方法又可以交叉使用或综合使用。如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第三篇: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并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内容,从教材体系看,它占有重要地位;从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看,它是不容忽视的。

1.在预习时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重点,这种浅层次的了解,对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

2.教师备课时要抓住重点,围绕它来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提纲,重点备方法,如采用疑问式、反诘式、辩论式,或运用串讲法、讨论法、图示法、阅读法、以旧启新法,等等,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

此外,在备课的小结部分应重复加以强调。

3.在授课时要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并运用它去分析和认识实际问题。授课时突出重点是主要环节,为了做好这一环节,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充分。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还要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三是要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四是教学语言艺术要特别讲究,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集中注意、认真听讲和做好课堂笔记。

教师在课尾小结时要以突出重点为立足点;编制练习题、测验题、考试卷以及题型设计上也要突出重点内容,做到题要小,面要宽,量要大。

第四篇:适时辩论,突破教学重难点

适时辩论,突破教学重难点

《墨辩》中说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正所谓理越辩越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辩论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生普遍性的错误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分成两方适时展开辩论。这样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辩论的方法。

一、误入歧途时,归谬析疑,反省重难点来龙去脉

有些时候,由于学习品质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走入了歧途。这时,“就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郑毓信先生说。此时,辩论的另一方就可以顺着对方的错误结论,利用例子归谬的做法,让对方感受到结论是错误的,恰到好处地揭露对方认识的荒谬性,促使对方在思想碰撞和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片段:

在学生尽情猜想,思考确定后,交流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甲方):(信心十足)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

生2(乙方):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乘宽,应该是长乘高。

师:两位同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到底谁正确呢?赞成生1的请起立,赞成生2的先坐着。(学生分成了两队)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想帮助任何一方,也可以举手发言;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改变主意了,你也可以马上调整。现在哪方先说?

生3(甲方):(不以为然)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现在只是把有的边动了动。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生4(乙方):边动了动就不一样了。

生5(甲方):(始终不解)大家看,平行四边形框架这样(反向)不就又拉成一个长方形,所以面积就是长乘宽啊。

生6(乙方):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我也用这个框架吧,他边拉框架边说,大家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其他学生说“面积变小了”,他继续拉继续说),那现在呢?(越来越小了)

这时,赞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的学生,大部分渐渐坐了下去。

生7(乙方):(不可思议)长乘宽的积是多少?(30平方厘米)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

站着的学生都纷纷坐下了。

……

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这是一些学生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真实想法。当然,部分真正思考过的学生还有另一种做法――长乘高。这样辩论的两方就产生了,由于是重难点的尝试学习阶段,学生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只能根据对方的结论,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是错误。这里的生6(乙方)说:“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假定对方是正确的,然后慢慢操作平行四边形说:“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说“面积变小了,”后来又说“越来越小了”,这样提供了适当的外部操作因素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让对方同学慢慢发现“两条边长度没变,乘积也就没变,可是框架里面的面积变小了”这么一个现象。再加上乙方的一位同学又说:“长乘宽的面积是多少?(30平方厘米)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自相矛盾的结论,深深刺激着对方固有的认识,促使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思考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以偏概全时,暗度陈仓,促使重难点显山露水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由于认知的不完整,在重难点的自主建构时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从正面去辩论,他们就会固守原有的认识。这时,辩论的另一方就应该将真实的意图藏在非一般的行动背后,表面上承认或回避对方的观点,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的错误全面暴露,再一招制敌,巧妙驳倒对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败北。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分歧很大,基本形成了两个阵营)

师: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展开辩论。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生1(甲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生(乙方):是。

生2(甲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生(乙方):是啊。

生3(甲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乙方同学虽然口称“是”,心理却很不服气。只见,乙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生(甲方):是。”

生4(乙方):(举起小小的一份,用挑战的口吻)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生(甲方):(小声说了声)不是。

生5(乙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生6(乙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也能说其中一份占吗?

甲方同学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队伍中。

……

案例中,吴老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当甲方的同学举着二分之一圆而趾高气扬地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乙方同学口头上称“是”,没有针锋相对。然后“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让甲方不由自主地回答:是。此时乙方表面上看似问了一个隔靴搔痒的问题,实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潜伏”问题。在一大一小的两份中,取其中的一份,将不是二分之一的真实意图,藏于这前一问和接下来的后一问中。当乙方拿着小小的一块再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甲方就明显感觉陷入了绝境中,由此十分清晰地感到:要说二分之一必须加上“平均分”,从而深刻地意识到分数意义中重难点“平均分”的要求。

三、模棱两可时,就坡骑驴,明确重难点内涵外延

有些时候,虽然部分同学对重、难点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有可取之处。此时,辩论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可取之处,作为己方的话柄,加以发挥。所以,当对方的观点对己方有利时,辩论的另一方不妨先承认对方的说法,然后在对方的观点上添加一些自己所独有的而对方缺少的认识,一语胜人,一招胜敌,就如同就坡骑驴或阶梯登高一般。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特性”的片段。

师:下面第三个图形是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请认为是错的同学立正,认为是对的同学坐好。所有同学边听也可以发言,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谁先说?

生1(甲方):这不是三角形,因为它上面的线都出头了。

生2(乙方):我觉得它是三角形,只要看里面的就可以,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3(甲方):我觉得是错的,因为它不是线段。

生4(乙方):(不屑一顾)多出的就看成射线,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

生5(甲方):三角形线段的头都要连着的,可是这里相邻线段的端点没有相连,那能说是三角形吗?

生6(乙方):(得意地说)我把多出来的去掉,或者不看它,它的端点不就是相连了吗?

生7(甲方):(急切地说)多余的去掉或不看,的确是端点相连。可是这里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把第一个图形的一条曲线掰直就可以了,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同学们都不自觉地点点头,坐着的同学站起了几个。)

生8(甲方):不能随便去掉,正因为多了才是错了。

同学们都站了起来。

……

“只要看里面就可以,就是一个三角形”是部分同学的美好想法。但这如同管中窥豹,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多出的就看成射线,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是死鸭子嘴硬,同样也把自己模棱两可的认识暴露无遗。这时,甲方先是承认了乙方的说法“多余的去掉或不看,的确是端点相连”,但是“去掉或不看”恰恰是错误的根源。此时,甲方同学再说“可是这里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这里的甲方同学先承认对方说法,再补充己方观点“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使对方发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随意取舍,要整体观察。这样不仅知道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明白整体思考的要求。

四、生搬硬套时,类比譬喻,感悟重难点是非曲直

数学的抽象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在辩论时,针对一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生搬硬套的现象,另一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两类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他们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能从中启发联想或触类旁通。

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书架高2米,每层高0.3米,最多可以分成几层?”

笔者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在巡视时,发现他们的作业大致出现了两种情况。于是挑了两位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第一种:2÷0.3=6.66…≈7(层);第二种:2÷0.3=6.66…≈6(层);

师:同桌检查,你的同桌是黑板上的第一种请起立,是第二种的先坐着。(结果发现有不少同学选了第一种)既然,每种都有不少支持者,那我们来辩论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也可以发言,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辩论开始。

生1(甲方):我觉得是7层,因为6.66……就接近7层。

师:那我们现在确定认为7层为甲方,6层为乙方。乙方有什么想说的?

生2(乙方):我觉得应该是6层,因为6.66……不到7层,多出的地方可能放不了书。

生3(甲方):(理直气壮)我们在做题时基本是四舍五入。

生4(乙方)(不客气地说)你们家楼房二层半,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这时有个别同学陆续坐了下去)

生5(乙方):二层半的房子,真正用的只有两层。书柜6层多,但真正用的只有6层,因为多出的一点,不一定能放书。

这时,选第一种做法而站立的同学都坐了下去。

……

辩论中,这里的乙方没有陷入甲方的就事论事中,而是用楼房作比喻(生4)说:“你们家楼层二层半,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通过书架层数和楼房层数的可比性、类似性,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里要去掉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书柜应该是6层的意思。其他同学也从这个比喻中,形象地领悟到书柜层数的近似数和楼房层数的近似数是相通的,应该把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去掉。可以说远比教师的说理,更能使学生明白灵活取舍近似数的生活应用。

教育家魏书生说: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处于非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正反两方面的辩论作为竞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立足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是一个智慧碰撞、观点交锋、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虽然有时候课堂秩序会比较乱,影响上课纪律,有时候学生间的辩论会泛泛而谈,辩不出是非对错,但辩论作为一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值得每一个教师用心捕捉辩论的闪光点,然后鼓励放大;提炼辩论的方法,然后尝试实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中心小学

312353)

第五篇: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陈湘涛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参加工作刚一年,接的是初三的历史。边摸索边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问题只知皮毛,而没有深入理解问题。我认为是在教学中没有突破重难点。只是把历史当做了记忆的一门课。从网上看到了很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觉得很好,现总结如下: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人,因为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这样,通过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对美国内战的原因和性质就理解得更加具体了。

二、分设台阶法: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近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议会和政府、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这样学生沿着台阶步步深入,从而学得顺利,记得深刻。

三、列表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世界近代史上亚洲有两次性质相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显得难以接受,如果教师将两次改革的内部条件、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实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结果的出现也就极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能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那么无疑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

四、直观图示法:

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奴隶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下的一组内容:(1)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2)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3)殷墟平面图和古巴比伦城(4)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面和生产中精密分工的场景。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揭示矛盾法:

世界近代史上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漫长斗争过程中,圣雄甘地曾倡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中的“手纺车运动”这一内容可帮助学生来认识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提出问题“游行群众队伍中推的是什么模型?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人民还在提倡手纺车运动是不是社会的倒退?从而在设置矛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理解运动是保卫印度民族工业抵制英货的爱国运动这一性质。

六、数字计算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是个短命的王朝,在学习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数字计算的办法来说明问题:“打匈奴、筑长城,约征发了30万人;攻打越族、开发南方,约征用了50万人;筑阿房宫、骊山陵,约征用了70万人,这样就是约150万人了,而当时秦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如果男子占人口半数的话,那就是1000万人,再减去老的、少的、病的、残的,青壮年劳动力最多也就四、五百万人光景,男子劳力不够用的时候,甚至妇女也被征……”这些数字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通过数字的计算比较,进一步深化了教材,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秦末农民起义决非偶然,而是秦的暴政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秦王朝的短命也就极自然了。

七、形象类比法:

打开初、高中任何一册历史教科书,你都会发现为数不少的插图。众所周知,图画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图画对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所学的历史内容并形成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则无疑能够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为教材重难点的突破作铺垫。如“洋务运动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 “洋务运动”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与洋务运动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洋务运动的本质所在,可以说这一插图正是教材深层次的隐性内涵所在,也是编者插图编配的意图所在。

下载如何突破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突破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进入了教育界,凭借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图文、动画、色彩及音响等绝对优势,在教学中起到......

    低中高三段口语交际重难点[全文5篇]

    低段口语交际教学 重点:第一学段重在突出基础性,做好全方位的“启蒙”与起步训练。 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合理情境,加强示范,做好引导,重视交际习惯的培养。中段口语交际教......

    《平行与垂直》重难点突破

    平行与垂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时间:2014.11.27 铁河中心小学----胡由辉 21世纪是开放的、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已渗透、影响各行各业。在教育教学中运......

    中学英语教学要突破重难点

    中学英语教学要突破重难点.必须要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印象深刻的、脉络清晰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要做到重点问题舍得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

    《声音的特性》重难点突破

    《声音的特性》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安排中比较重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

    倒数的认识重难点突破

    倒数的认识如何突破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根据小......

    《多边形的面积》重难点突破

    《多边形的面积》重难点突破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杨 帆(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研室 李文华(修改)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青山(统稿) 一、渗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