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

时间:2019-05-15 04: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

第一篇: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

《走进微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勇气。

【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讨论法、交流法

【课前准备】

分子组成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辽阔的宇宙中,宇宙到底有多大?又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空气到底由什么物质组成?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自然的尺度

浩瀚的星空

远飞的大雁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病毒

从无限的宇宙到微小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宇宙及微观领域到底有多大呢?

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到达1026m的宇宙深处。

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例如: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1 0-15m的微观领域。

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那么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物质的组成

1、四元素说

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四元素说”

2、五行说

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

3、分子说

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命名为“分子”后来,人们又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原子组成的。

(1)、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2)、物质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现代科技可以使人们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

硅表面的硅原子排列的图像

DNA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示意图 信息窗

氢分子是最小的分子,其尺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质量只有10-27kg左右。

每个组成生命的基本组元DNA分子都含有几百万个原子。1 cm3的水中就含有3.34 x 102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 kg。

分子质量很小你流的一滴汗里,大约有1×1027个水分子,分子数目很多:一滴水里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9000年.交流与讨论

干旱的田龟裂为土块,土块可碎成细泥,细泥又碎为沙尘,沙尘还能继续分裂吗?

能继续分裂;因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还可以继续再分

(三)、微观粒子

大约在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把组成物质的微粒叫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分子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1、单原子分子

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

2、多原子分子

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它是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3、电子的发现 19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4、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散射实验

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5、原子核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20世纪中叶,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你能说出又发现了哪些粒子吗?

直线重离子加速器

发现了μ子、介子、к介子、Λ超子、Σ超子、子等

三、课堂练习

1、我们周围的空气、鲜花、树木、动物、水和石头等都是()

。答案:物质

2、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都是由()或()组成的。答案:分子;原 子

3.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__________的存在;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__________;1911年卢瑟福在进行α离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

答案:原子;电子;原子的核式结构

4、任何物体都能分割为极小的微粒,这是物质的可分性,如将一块糖进行若干次对分,但要保持其独特的甜味,可分为最小的微粒是()

A.分子 B.原子

C.一定数目分子的微小微粒 D.糖粉末 答案:A 5.天空中数不清的星体,如太阳、月亮等,这些都是物质.关于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D.人类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永无止境 答案:D 6.下列选项中,由同种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是()A.黄金、空气、水 B.黄金、铁、铜 C.水、酒精、油 D.冰、水、水蒸气 答案:D

四、课堂小结

(一)、物质的组成

1、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二)、微观粒子

1、分子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汤姆孙发现电子

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

4、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中子组成的.【板书设计】

走进微观

一、物质的组成

1、分子

2、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二、微观粒子

1、汤姆孙发现电子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教学反思】

在本课我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策略,新课堂”的特点,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延伸到无限的宇宙,让他们感悟宇宙之大。教师要养成他们思考问题的合理思维:提出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面,最小的物质有多大呢?从而引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先分割物体,直到分子,由分子进入微观模型,让学生体会小微观世界里同宏观世界里一样充满了我们不知的领域,我们的科技水平越高,认识的领域就越多。从这两方面的引领让学生感悟到: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它们都是无限的。也让学生养成了科学的思维习惯。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提问学生时应注意引导,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已经能够答出来的时候就没必要在纠缠不清等等。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 10.1 走进微观教案 沪科版

走 进 微 观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播放有关物质组成的图片和影片,引发学生思考。

2.在学生观看影片的基础上,老师讲解“物质”概念,并提问:这些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以上两点引入本节课的教授。

3.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对本堂课的内容作初步了解,便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教学。

4.向学生调查:同学们都看过哪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书籍?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想解释书中提出的问题吗?(书中的问题由学生列出。)〔教学用具〕

1.光碟(有关物质组成和“基本粒子”)

2.参考书:《基本粒子探索》、《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板书:第九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9.1走进微观

二、新课教学

(板书:

一、物质的组成)(板书: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 2.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10-27kg左右。老师利用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板书: 3.分子由原子组成的)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讨论)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板书:

二、微观粒子)师:从刚才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 生: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粒子”部分内容,提炼并板书:

1.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2.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3.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4.各种粒子的空间尺度(单位:cm)„„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1-1 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

时】1课时

【教

具】多媒体、水、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

【教

法】讲解、实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下面看

二.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中

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

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复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 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

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 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

⑹巍巍雪山,高耸入去,为何甚至一声喷嚏高可能导致雪崩?

用心

爱心

专心

⑺风是怎样形成的? 观看录像:海市蜃楼片段。

介绍:1988年6月的一次凌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突然人们发现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奇怪怎么有两个太阳呢?

电脑模拟雷电的产生。

介绍雾凇:冬天,我国东北松花江畔百里长堤上常会出现满眼的玉树琼花——雾凇(又称“树霜”)。这是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学生举例(约5-10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生活中

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看课本图1-8------图1-13 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些神奇的现象? 下面我们看几个有趣的现象 实验一: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二:隔掌吸钉 实验三:摩擦起电

散开的塑料绳有干燥的手捋几下,看有什么现象?塑料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胀开,有趣吗?

实验四:放大镜

一矿泉水瓶中装水。把手指放到后面观察,手变粗了;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变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有一有趣的事,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111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这个传说真实吗?

实验五:学生实验

用心

爱心

专心

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撕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来,而钢笔帽不倒。

实验六:

现有一小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给它吹气,会怎么样呢? 实验七:矿泉水为什么流不出来?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理现象。大家举些来看。

以上的事例及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三.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写出你见到或听到的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至少10个,书上没有的)3.阅读第二节内容,下节讨论 【板书设计】 §1-1 走进神奇

1、自然中„

2、生活中„ 【反

馈】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第一节 走进神奇

一、基本要求

1.通过一些事例展现自然界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神奇。

3.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就是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解释的。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觉,以神秘感最为奇妙。”因此,借助这些神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第一段标“在自然中---”。按照从天空到大地,从山峰到江河的思路设置自然中的神奇。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自然界的神奇无处不在。这些现象涉及力、热、声、光、电、能量等物理分支学科,并且与天文学、地质学等其他学科有一定交融。

在讲解彗星时,可讲哈雷的故事。他的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对“哈雷”慧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而且是在其死后的17年才准确应验:分别于1759年、1835年、1910年、1986年如期出现,周期约75年。因为他的贡献,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颗彗星。还可以向学生说明,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量的单位是用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宇宙和人》的片断。

“夕阳西下”时有了壮美的血色黄昏,可向学生补充问: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蓝蓝的天,这又是为什么呢?老师不必详细回答,可只说这与光有关。

“咆哮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因此在奔腾时会冲跨堤岸,摧毁房屋。而声音也具有能量,因此甚至是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厚厚的常年积雪由于自身的重力,已经是危如累卵了!

“龙卷风”又叫旋风,是极具破坏力的天然风暴。由于高速流动的旋转气流造成某一区域空气压力的变化,这个压力会很大,甚至卷起一千米的水柱!可以向学生们讲下雨会“下鱼”的事情,就是龙卷风作怪。

第二段标“在生活中---”。按照衣、食、住、行的思路设置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中的神奇。

这些现象似乎很平常,人们已司空见惯,然而仔细探究,却能发现这些神奇中蕴藏了人类非凡的智慧。它们与物理学、技术发明关系密切。

“倒饮料的诀窍”是与大气压强有关。看起来被水“折断”的筷子,其实并没有断。建议不必向学生详细讲,通过日后的学习到时自会明白。

“拉链”是方便好用的东西,现在拉链的品种层出不穷,材料不仅是金属,还发展到了塑料。人们不仅将其应用于衣服、提包,其他行业也使用。可以说整个世界都离不开它。因此,被美国《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是1893年,美国人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发明的。

“圆珠笔”是美国人首先发明的。后经过近50年的改进,才有了今天我们使用的圆珠笔。圆珠笔的油是由重力的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

“冲浪运动”的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降低了重心,稳定性提高,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穿行。

“撑竿跳高”所用的撑竿要有很好的弹性,运动员就是利用撑竿恢复原来形状时弹力将自己“弹”向高处。

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建议老师们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当然材料不要多,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同原理的不同现象,显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精彩。

三、教学建议

1.将有关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用多媒体讲授。条件允许,可以配上音乐、电视片《宇宙与人》《神秘的自然》等。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讲解。

2.在讲解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时,可以演示或探究的方式进行,以便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如探究拉链的开启、闭合原因等。

3.在讲解本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全讲,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重点讲一些内容。讲解中可以简单的解答一些问题,留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但不要把所有问题都留给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部教案

《§6.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们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圆柱体从斜面下滑”的学生实验、PPT录像,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逐步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三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体,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同时我采用“对比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有正、反理论的对比,有惯性实验的对比,有惯性利弊的对比。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飞机投弹的Flash动画,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这样即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和谐,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由教师出示几幅动画图片:一:对课本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课本运动,撤去拉力后,课本等停了下来;二:陷入雪地里的汽车施加水平的推力,汽车就沿水平方向运动了。撤去推力车就会停下来.三静止的足球用脚施加力后会飞出去;

四、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让学生找出以上力学现象中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 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 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惯性知识得到“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升华与提炼。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惯性,突破解决了: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七板书设计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下载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能力训练第1节功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能力训练第1节功答案1力,距离 2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W=FS,焦耳J 基础1,B2,D3B4C5B6A7C 8,5000J 0J 9,10J 10,5000J 11,4100000J 12,F=W/S=1000N 13,用弹簧......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1】一. 教......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教学目的1. 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