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职税收基础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职税收基础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职学校税收基础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实践性强的高素质的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此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不断更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培养出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中职
税收教学
问题
对策
税收基础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和依法纳税意识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事务管理工作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税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和税收法规及税收管理的基本模式;能够较为熟练地处理涉及税收核算的会计业务,为各类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服务,初步形成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目前中职税收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
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目的性
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好一技之长是非常关键的。可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积极性,目的性不强。许多中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很难尽快上岗,用人单位反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会计技能的整体掌握;缺乏对新生业务的思考和应变能力;对独立进行财会工作缺乏信心等等。
(二)学期课程安排不合理
税收基础的教学,最好是在开完基础会计以后再开设。因为,税收基础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知识作基础。而目前中职学校往往把税收基础与基础会计放在同一学期同时开设,使学生在没有了解什么是会计的前提下就学习税收法律法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不到会计与税收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很好的学习税收。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税收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传统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重理论和考试,轻实践和应用。强调会计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性和完整性,忽略了会计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税收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教学模式。
(四)税收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中职学校教学 税收基础主要是针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事务管理工作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税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各类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服务,初步形成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就现在开设的内容而言,主要是针对高职升学的内容而开设的,强调的主要是理解、计算能力,很少有实践性的内容。其次,教材各章前后顺序没有形成很好的逻辑性,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五)没有体现税收与会计的关系
税收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将税收与会计联系到一起。目前的税收教学内容只单纯的包含税的计算问题,至于计算出当月应纳税额以后的工作只字未提,这样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
二、教学中的对策:
(一)全面学习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践习。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依托,利用自习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培训。即积极推进“双证制”的实行,努力使学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学期课程的安排要合理
会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学习税收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税收基础课程应开在基础会计课程开设以后进行,以便学生理解。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讲授税收基础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用大量的案例作来帮助学生理解税收政策,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行为导向法教学、仿真模拟法教学、案例教学、双向互动式教学等,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锻炼学生对税收政策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习的同时,使同学们在愉悦地氛围中学习。
(四)税收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编写
中职学生学习税收基础的目的就是熟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和税收法规及税收管理的基本模式;能够较为熟练地处理涉及税收核算的会计业务,为各类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服务,因此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该把中职学生和对口高职学生的教材分开。中职学生的教材偏重实践性,而对口高职教材可以从理论上再上升一个层次。我认为应围绕这一主旨编写教学内容。
(五)税收教学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 税收基础要体现出会计专业的特点,我认为不能简单的告诉学生要交税,至于怎么交税以及会计上如何进行处理都要有所体现,即使不能详细地说明如何进行帐务处理,也要有语言进行描述,以便学生能够与其他专业课上的账务处理联系起来,防止税收知识与其他会计知识的脱节。
[参考文献]
[1]李 成. 税收筹划.清华大学.2010 [2]胡晓东.工商管理大学科中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3]李 晶. 基于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
第二篇: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庞大,区域分布广,经营分散,交易灵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于多种原因不愿建账,致使个税征收管理难度大、执法风险和征收成本高,征管效益差,各种矛盾突出。个体工商业户建账难原因何在?如何进一步强化对个体工商业户的税收征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成都市新都区内的石板滩、木兰、三河、军屯、马家、泰兴六个乡镇的个体工商业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基层税收征管工作实际,谈一谈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及原因
(一)纳税意识淡薄。部分个体业主没有依法纳税的观念,开门就营业,不愿也不主动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或者利用法律、税收法制的不完善千方百计少缴税,更有部分业主主观地偷税、逃税。
(二)征管力量薄弱。调查的六个乡镇一千五百多户个体工商业户,税收管理员3人,人均管理500多户。且个体工商业户点多面广,经营状况变动频繁,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又弱化了税收征管力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综合治理力度不够。对个体税收的稽查,往往只限于群众检举的个体户,很少从堵塞税收漏洞,整顿税收秩序,公平税收负担的角度去主动查处个体户的偷逃税行为。由于未建账,对有违法行为的个体工商户无法掌握有力违法证据,因而处理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警示和规范作用。同时,相关部门间配合不够密切,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形成管理盲区,削弱了有效的管理强度。
(四)建账难以推行。除上述问题外,个体工商业户之所以难管,其关键就是不能规范建账,致使征管难度大,效率低。一是个体户自身不愿建账,由于税务机关核定定额与个体业户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相差甚远,不建账可以带来“利润空间”,个体业户对实行建账按实计征,既怕加重税赋,又怕定期接受税务部门的稽查,故愿意采取定期定额征收方式“一定了事”,永无后患。二是不少个体户由于文化和职业素质的限制,多数纳税人对财务税收知识了解极少,就其本身能力而言无法准确建账,而且大多数个体户规模相对较小,无力承担专职财务人员工资费用,想聘请财务人员代账,但由于工资较低、怕负责任等原因,大多数财会人员不愿代账;若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建账,中介机构又不能依法实施会计监督,建账准确性不高,造成“为建账而建账”的不正常现象。三是政策因素的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户建账建制的推行,起征点提高和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符合优惠政策享受税收减免的个体工商业户零申报缴纳税款,对这部分业户的建账也就无从谈起,且直接影响到其他个体业户的建账积极性。四是征管模式的影响。目前税务机关对个体业户不开票销售额部分普遍采取定期定额征税的“双定”方式,其定额的真实性差。实际操作中,“双定额”定到实际经营的50%就闹,定到70%就跳,定到80%就又闹又跳,“双定”难度越来越大,且所定额远远低于实际经营额,这也是造成个体工商业户不愿建账的重要原因之
一。另一方面,对需开票部分还要再缴纳税款,不少业主为了少缴税就以打折送饮料等方式尽量少开票,或者开“鸳鸯”票,或者购买使用假发票,以此达到偷漏税的目的。
二、措施及对策
(一)重新认识加强个体税收征管的重要性。要把个体税收征管放到依法纳税的大局上来看,而不能仅仅为完成税收任务而抓税收管理。要大力宣传建账的作用、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个体业户建账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依法治税的需要,也是个体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努力在个体业户中形成依法建账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通过纳税人学校、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个体业户进行财务知识、税务知识的培训辅导,提高个体户的建账能力,促进业户合法经营、平等竞争和健康发展。
(二)分类推行建账,促进有序建账。税务机关应明确凡是领取营业执照有固定场所的个体户,都必须按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凭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记载经济业务,正确核算盈亏。修订后《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对达到建账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和本办法规定的设置账簿条件,对照选择设置复式账或简易账。所以对经营规模大的个体户建立复式账,其他业户建立简易账,经营规模小,确无建账能力的业户,可暂不建账,但必须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进货销货登记簿或者按规定使用税控收款机。
(三)多管齐下,全面加强个体户税收管理。从规范日常征管、推进精细化管理两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内外发力,强化征管措施,提高征管质效。
1.规范日常征管。一是对未达起征点必须进行严格核实,严格审批,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加强定额核定管理,规范定额核定程序。定额核定中要控制起征点以下户占全部个体定额户的比例,对处于城区主要街道、大型专业市场内个体商户原则上其定额核定应在起征点以上。三是加强漏征漏管户的清理工作,做到要清理一批、管理一批、规范一批,并纳入长效管理。四是建立委托代征协管机制,解决零散税收“疏于管理”的问题,按照“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的原则,全面组建代征协管工作机构,消除农村、社区税收管理空白,从而实行税源管理社区化。
2.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片组税收管理员的考核,结合目标绩效考核,建立起税收管理员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对个体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指标,应主要考核税务登记准确率、巡查面、纳税评估准确率、征税面、双定调整面、非正常认定率等指标。二是实行岗位轮换。对个体税收管理员按片组定期进行轮换。三是实施个税税收分类管理。对个体纳税人按税源大小、行业特点、经营方式采取不同的征管查办法分级、分类管理。在发票控管、征收方式、税源监控、税管办法、纳税检查、纳税服务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以此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工作、突破难点问题,提高对重点税源、重点纳税户的税源监控力度,提升个税征收管查水平,促进个体户依法诚信纳税。四是完善个体户纳税评估制度。对不同行业、不同经营规模进行信息综合,合理
设定行业税控指标和个性税控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个体税收纳税评估模型,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可以引入民主评议程序,提高办事透明度,逐步形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纳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要严格监控个体纳税人税负异常户,对零申报及不缴不报的异常户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加强征收管理。
(四)强化对个体税收的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稽查的震慑作用,对巡查发现的偷税户、群众举报户,稽查部门要及时介入,严格进行检查,依法进行处理、处罚,做到查处一个,影响一批,稳定一片,并对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制定征管措施提供依据。一是制定个体纳税人税收日常检查管理办法,充分利用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对个体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动态掌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或及时提供涉税辅导和咨询服务。二是加强普通发票的管理和检查,积极开展发票打假专项活动。三是加强税法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都开票,都要票”的良好护税环境,真正发挥以票控税效能,提高征管成效。
第三篇: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个人所得税实行多年以来,人们的纳税意识逐渐得到了提高,我们税务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各项政策和制度,保证了个人所得税工作任务的完成。但在个人所得税管理方面仍存在税款征收的漏洞,现就我县在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如下。
一、个人所得税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赚大钱的不交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缴纳个人所得税人群也不断增加,但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方面仍存在偷逃税现象。从我县年收入12万元以上申报情况看只有213户,项目大多都是工资薪金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其他项目没有人主动到我局进行申报。而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私营老板生意越做越红火、钱越挣越多,而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方面人数却寥寥无几。在个人所得税项目偷逃税严重的主要在承包承租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等方面,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我们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纳税人的收入信息。
(二)企业协助个人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
从以往的检查中发现企业经常会协助个人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劳务报酬分开计算,有的单位在与个人签订合同时,将本来应一次支付给纳税人的劳务报酬分多次支付,使本应按高税率纳税的项目变成按低税率纳税;
2、有些企业“个
人开支,企业报销”,通过在企业报销发票抵充薪金所得的方式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
3、有些企业通过发放实物或购物券的方式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三)征收方式的不同容易造成企业税负不均
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企业,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我们通常会采用核率征收的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由于采用核率征收,没有细化征收行业,套用固定表式,造成有些企业税负增大,特别像粮食加工企业等这些毛利率特别低的企业,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体现不出个人所得税合理负担的征税原则。
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税法宣传
加强税法宣传,将个人所得税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政策及时宣传给纳税人,使纳税人及时了解税法,提高纳税意识,积极配合税收征管。
(二)加强部门协调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从源头上及时掌握纳税人取得相关收入的第一手资料,作为确定纳税人“个人所得税___项目”的准确参数。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各纳税人取得相关收入的准确信息,建立内容详实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档案,要按“项
目”进行分类,对纳税人随时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三)建立个人诚信制度
通过纳税人编码化管理,根据纳税人档案设置个人纳税信用等级,建立个人纳税信用监控体系,最好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定体系联合起来,对纳税记录不良者,除按税法规定处罚外,按其偷逃税款情节的轻重在金融信贷、投资等方面加以一定限制,加大偷逃税款的成本,让其饱尝不依法纳税的恶果。
(四)纳税服务与税务行政管理并举
对于核率征收的企业,一方面作为税务机关我们要尽可能细化核率征收企业的行业应税所得率,把行业分得越细,采用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越可能接近企业的真实税负;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力推进核率征收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通过培训和纳税辅导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财会业务素质,提高核率征收纳税人的依法纳税自觉性,督促、引导企业向依法申报、税务部门查账征收的方式过渡,逐年减少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户数,达到税负公平。
东海县地税局政策法规科
2011年8月22日
第四篇:论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论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税收征管模式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主体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税收征管制度和征管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税收征管模式结构由传统的“一人进厂,各税统管”的“保姆式”征管模式,逐步向税收专业化管理转变。
一、传统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申报征收问题
1、尽管我局在推行网上申报、房地产一体化、网络开票、三方协议扣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纳税人是“上门申报”,申报往往流于形式。在申报手续仍然繁琐的背景下,大量的业务量集中到办税服务厅中,集中在被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必然导致审核极为粗糙、流于形式。
2、“集中征收”覆盖面有限。在交通不便的农村乡镇不切实际,即使得税务部门要在中心乡镇建设相应的办公和住宿用房,增加不少投入,仍不方便周围乡镇纳税人缴税,而且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个体户往往不主动上门纳税,税务人员集中在中心乡镇,就会导致征管力量薄弱,税收流失严重。
(二)税收征管问题
1、档案问题。征管档案是税收工作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档案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资料不齐全、文书填写不规范、执法程序 1
错误等问题比较严重。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由各分局保管,造成档案遗失、档案利用不高、查阅困难。
2、税管员工作负担问题。目前税源管理方法是管理员划片管户,“一人进场,各税统管”,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管理员什么事情都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被动局面;同时管理员大部分的精力被消耗在催报催缴、办理涉税事项、填报各类报表等事务性工作中,无暇顾及重点业户的核心税源管理工作。
3、税管员执法风险问题。管理员对其所管辖的纳税人从成立到注销,统包统揽,权力过大,隐性风险巨大,无法监控,不符合税收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从强化管理、保护队伍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税源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4、征管流程问题。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上线后,业务流程只针对系统流程,但相应的业务规程没有出台,以致在征管当中,同一件涉税事项既要走系统流程,又要走纸质文书流程,并且各市县的业务流程不一致,加重纳税人负担,税务工作繁琐,效率低下。
5、人员素质问题。(1)系统操作不精通,许多税务工作者不熟悉新系统,不能有效的利用系统进行管理,数据利用率不高。(2)业务不精通,税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及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每个管理员的管户情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实现对片区内各行业、各类型的纳税人均能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6、奖励机制问题。现阶段我们很难通过具体的指标、方法去评价考核其管理质量,容易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的情
况,很难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部分税务人员对工作敷衍拖延,个别人员出现“混日子”的工作态度;同时在制度建设上也存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管理员的考核乏力等问题。
7、纳税服务问题。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被动型的管理,存在着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措施针对性不强,缺乏对纳税人的个性化服务,管理与服务脱节等问题,使其无法为纳税人提供更加深层次高效率的纳税服务。
(三)机构职能问题
目前我省实行机构改革后,税源征收管理主要有三个机构执行:一是纳税服务管理局,负责全市的税款征收工作,二是局属各分局,负责管辖区内的纳税人管理,实施日常管理事项工作。三是纳税评估管理局,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和评定工作。目前分局内部是按管片制划分管户,税管员对管辖区内的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进行管理,即“包户到人、各事统管”。
在管辖范围划分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按行业、重点税源和属地划分管辖范围,二是按属地划分关系片区。第一种方式有利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但容易造成管户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第二种方式不利于行业、重点税源的集中管理,不能实现专业化管理。
(四)系统问题
1、数据质量问题。数据是信息管税的基础,但目前基层信息采集随意性大、涉税信息数量少、质量差、数据利用率低。税收征管人员普遍只重视纳税人的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发票数据等信
息的收集,忽视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情况、财产情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等信息的采集,很多纳税申报表以外的指标,只能通过手工采集,不利于通过计算机进行涉税信息评估分析。
2、系统功能问题。新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上线后,纳税评估、风险管理、定期定额核定等模块还没有设置或利用。系统实现申报征收功能,但在数据的查询、利用、分析方面的功能仍有待提高。
二、新税收征管模式
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实现新时期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税收管理目标。只有创新税收管理员方式,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才能破解当前税源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调整机构职能,深化税源分类管理
调整属地管理模式,实行按行业、规模、属地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原则上对纳税户分散、税源规模较小的农村片区,一般采取按属地管理划分方式,对面向纳税人的管理序列业务按业务类属实行分组分岗管理;对纳税户较多且大企业集中、税源规模较大的分局,可采取不同规模税源或行业的分类管理,对面向纳税人的管理序列业务同样按业务类属实行分组分岗管理。
(二)合理设定岗位职责,实行按业务分岗管理
打破基层一线征管机构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方式,对基层征收、管理序列的业务按照前后台相互衔接、上下业务相互对应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类,调整岗责体系,实行按业务分岗管理。将基
层现行征管序列业务划分为征收服务、日常管理、税源管理、综合管理四大类,按照四类业务所涉及的事项设置岗位,实行分岗管事。
(三)完善工作流程,实行流程化管理
工作职责重新分解,业务流程重新调整,管理模式转型后,工作职责按照“管户”变“管事”进行了重新划分。通过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设计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为基础,在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之前,税务部门主要负责税收政策的宣传、辅导、咨询,通过便捷的申报、办税渠道等为纳税人提供各类服务。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后,税务部门主要负责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控,全面审核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选择有疑点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四)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促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信息共享是建立和推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支撑。必须加快征管信息化建设。一是提高系统的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完善系统功能,为专业化管理方式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保证各个管理环节衔接顺畅,实现信息共享,防止工作脱节,避免出现漏洞,提高管理效能。四是提高信息利用率,落实信息管税各项工作任务。五是疏通社会涉税信息传递渠道,拓宽第三方信息来源。
(五)以核查申报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强化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工作作用大,能更多地发现问题,为税收征管服务。一是建立各行业不同的纳税评估模型,分行业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
析,提出疑点信息,找出评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二是开展多种联动评估工作,建立相关预警指标,参照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对指标差异较大的纳税户进行评估;三是建立评估长效管理机制,针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加强行业管理。征管部门定期总结分析评估发现的税收管理隐患,推动相关部门从制度层面完善管理工作,努力实现评估一个行业促进一个行业的管理,评估一个地区提升一个地区的管理,不断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建立防范税收风险的长效机制。
(六)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根据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能力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明确各类管理岗位的业务技能、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等。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强化分类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优化人员配置,将各类管理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税源管理岗位上。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空间。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和对策
【摘要】税收流失的治理一直是世界性的大难题,并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税收流失,对税收流失行为进行惩罚。本文从偷逃骗避税、欠税、税式支出、以费挤税、隐形收入和地下经济等方面阐明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从纳税意识、税制结构、税收征管、纳税申报、地方干预、电子商务、纳税环境等方面理论分析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和原因,提出治理税收流失是全方位、全社会的而不是局部的,需要从法制、征管、税制、体制、监督和宣传等方面多视角地系统研究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关键词】偷逃税 税收流失 征管 税制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税收收入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全年税收收入25718亿元,增收5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税收收入连连大增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税收流失额也在趋于扩大。据专家保守估计,2004年我国税收流失额至少4500亿元,税收流失率在1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税收流失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延缓了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因此,研究税收流失问题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加速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一)偷逃骗避税现象尤为突出
1、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大方式。我国的偷逃税面相当广,据有关资料2002年报道,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近年来曝光了不少偷逃税的大案要案,如刘晓庆及其所有的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以来,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税款高达1458.3万元;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及其有关联企业常州鹰联钢铁有限公司、常州市三友轧辊厂,在2001-2003年间共计偷逃税款2.94亿多元。
2、骗税现象有抬头趋势。骗税主要是骗取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骗税已从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发展到普通产品,骗税人员从少数出口企业发展到专业骗税团伙,骗税手段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每年国家因被骗出口退税的损失是巨大的。如2005年年初青海西宁的“夏都专案”,涉及全国11省市211家企业,涉案金额28.42亿元,税额4.3亿元。
3、形形色色的避税问题。近年来外商避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统计显示,1988-1993年外资企业的亏损面为35%-45%,1994年为63%,1995-1999年上升到70%,2000-2004年居然高达80%。其主要是外资企业通过资金转移、费用转移、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避税手段达到推迟进入获利不交或少交所得税。
4、抗税行为时有发生。抗税作为我国税收征纳矛盾的现实表现,主要发生在城乡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中,如一些土法炼油、个体采矿等行业,在农村还存在着集体抗缴农业税的问题,每年税务战线因暴力抗税而牺牲的事件总有几次。
(二)居高不下的欠税
近年来,企业拖欠国家税款现象日趋严重,每年年末欠税金额均在500亿元以上。从税种分布看,欠税主要集中在“两税”上。如昆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银行存款余额超过8亿元的情况下,欠缴2002年应交税款1.53亿元;石家庄新乐国人啤酒有限公司2003年9月末欠缴“两税”1.33亿元;湖北省红安卷烟厂2002年12月底欠缴“两税”高达2.23亿元。
(三)滥用税式支出问题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税基变窄,宏观税负趋于下降。据估计,全国每年减免税达1000亿元,有的地方的减免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以上。近年来的减免税又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政策性减免税越来越多,税基受到严重侵蚀;二是各地对扶持性和困难性减免的审批尺度不一,操作上随意性很大。如2002至2003年9月,陕西省财政厅、地税局、国税局等5家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对陕西金秀交通有限公司取得的公路运营收入,由税法规定的5%税率改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及附加,致使该公司少缴税款277万元;2002年杭州市萧山地税局依据地方政府政策,将国家对新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到21户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所得税1714.35万元。
(四)以费挤税日益膨胀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应有的分配制度不健全,各地方和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千方百计截留国家税收,对企业搞“包税”或变相“包税”,再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制度外收入,并人为使收费刚性大于收税刚性,以费挤税,导致财政分配中非税收入大于税收收入。过多过滥的收费,加重了企业、个人负担,使税源减少,使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受到打击,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五)大量的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的存在
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现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税费负担的增加和政府管制能力的不足,加之法制、法规的建设不够健全,给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大开方便之门,走私贩私、无证经营、制假售假、色情贩毒、现金交易等活动,偷逃国家大量税收,造成了巨大的税收“真空”。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纳税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由于税收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就使得这种被分配产品的所有权从纳税主体手中强制的、无偿的转移到国家手中。这无疑是对纳税人的一种剥夺,导致纳税人利益的减少,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少缴税或不缴税,尽可能多的增加税后利润。同时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吏制的苛捐杂税的残余影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政府支出透明度不强、乱收费和以费挤税等现象,使得纳税人权利和义务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感觉,使得一部分公民的纳税意识缺乏,纳税理念淡薄,助长了税收流失。
(二)税制结构存在缺陷,使税收流失趋于越大 尽管1994年的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对经济起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很快,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知识经济的兴起,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入世后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税收结构变化滞后于所有制结构、生产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现行税制理论与实践错位,导致巨额税款流失。如增值税税制设计明显已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所得税,也为企业逃避税收监管提供了制度“空间”。此外,税制设计跟不上经济结构、税源结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出现所谓税收“真空”。如在面临企业改制、产权转移以及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情况下,部分纳税人利用税制设计的缺陷和税收政策及管理的相对滞后,大肆偷逃国家税收。有些企业利用网上交易偷逃税款就是一例。
(三)税务部门征管不力,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税收流失与税收征管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在相互抗争中达到均衡。当前税务部门征管不力,导致税收大量流失。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征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要求。二是部分税务机关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或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如2002年至2003年9月,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第六分局在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税收优惠政策期满、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达不到国家规定比例的情况下,批准该公司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少征税款13333万元。三是稽查查补税款不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如无锡市国税局稽查局2002年对稽查案件查补税款全部未征收滞纳金,据对该局2002年至2003年9月对稽查案件中涉税金额前21名企业统计,应征未征滞纳金达1549.86万元。四是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多环节审批、多头管理,地方政府干预税务部门执法,导致部分纳税人钻“空子”,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四)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不实,导致税收严重流失
一是企业违规核算,少计收入多列成本,少申报和缴纳税款。如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油分公司,采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的手法,少计增值税、所得税款共计1471.52万元;南京市玄武区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截至2003年9月未及时结转已完工项目利润,少缴纳企业所得税4500.97万元。二是有的企业与税务部门、地方政府相互勾结,利用税务部门与地方政府联合出台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少缴税款。
(五)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大量流失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上贸易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新模式。由于网上贸易的商品交易方式、劳务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等都与传统的差异很大,如何对其征税,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是征管失控,税收流失严重。网上贸易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搬迁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而税务机关又来不及研究相应的征税政策,更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来约束企业的网上交易,出现了税收征管的真空和缺位,致使税款流失。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保守估计,2004年网上交易就造成我国税收流失近100亿元。二是稽查难度加大,助长了偷逃税。网上贸易是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达成交易,账簿、发票均可在计算机中以电子形式填制,而电子凭证易修改,且不留痕迹,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制凭据,企业如不主动申报,税务机关一般不易察觉其贸易运作情况,从而助长了偷逃骗税活动。
(六)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以费挤税现象严重
在局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权代法、轻税重费、藏富于民、越权减免等现象,造成税收流失。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越权制定减免税政策,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程序,使税务机关执法不到位,税款大量流失;二是行政干预税收收入,不切实际地下达税收任务,迫使税务机关收过头税、预征税款,强压企业贷款纳税,竭泽而渔,寅吃卯粮。如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地税局2002年根据上级税务机关和当地市政府必须完成所得税任务的要求,多征德阳市蓝剑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1459万元,是企业应缴税款的7.63倍。三是费多税少,以费挤税。既有政府行为不规范,实行“税费一站式征收”,化税为费,截留税款,也有职能部门巧设名目,侵蚀税基,导致“费挤税”现象及纳税人“先费后税”等扭曲行为,加重了生产经营者的经济负担,造成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税款流失到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纳税单位甚至个人的口袋中。
(七)缺乏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工作却没有相应的跟上。为了追逐利润而践踏法律,有损社会主义公德的现象大量出现,人们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意识十分淡薄。根据有关部门在我国北京等九个大中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半数以上的人没有纳税经历,纳过税的人数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7%,领取工资或取得收入时,想到纳税的仅占被调查者的12.6%,从没有想到纳税的则占36.8%,有50.6%的人则是在收入超过纳税界限时才会想过。由此可见,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广大人民群众对税法知识了解甚少,缺乏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导致税收流失。
三、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对策
(一)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1、加强税收立法,健全税收法律体系。基本思想是: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母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相应配套的税收法律体系(贾绍华,2002)。(1)建立健全《税收基本法》统领下的各单行法律、法规,其相互之间的法律级次、隶属关系应当理顺,形成科学的体系。(2)在我国现行的各种税收实体法中,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其余税收法规都未经人大立法,而是国务院以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虽然这些法规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有税无法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的强制性。(3)我国目前的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2001年重新修订的,其充分考虑了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一个立法宗旨。但经过税务部门的实践发现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仍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在税收执法的规定上可操作性不强,执法随意性较大,执法困难的现象仍将普遍存在。
2、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1)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规范执法与优化服务、规范执法与支持发展的关系,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2)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强化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依法治税。(3)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既不能认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能寅吃卯粮收过头税;同时依法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
3、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应建立税务警察,加大侦查力度,制止和打击税收犯罪活动,强化税务执法刚性,维护税收秩序,同时成立税务法庭,提高税务司法水平,使税务纠纷和税务犯罪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和审判。
(二)强化征管,建立现代的税收征管体系
1、建立规范有效的纳税申报制度。(1)完善税务登记制度,提高税务登记证的法律地位,拓宽其作用范围。在法人认定环节上先签发税务登记证,然后再凭此办理工商登记证、开设银行账户。仿效美国、意大利等国,实行以法人身份证号码为唯一的纳税人登记编码,纳税人的一切与取得收入有关的活动都离不开这一编码,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纳税人的行为和活动。(2)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可借鉴韩、日的经验,实行有分别的纳税申报,对纳税信用良好、会计制度健全的企业或个人使用区别于其他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以此对纳税人形成一种激励,同时也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健全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2、规范税源监控,加强税源管理。(1)税源监控要与社会经济结构和税制结构相适应。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不同的税源形态和特点来制定监控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而不可来“一刀切”;同时又要结合税制结构,重视税源的源头监控和过程监控,有效控制税源的方向和真实性。(2)税源监控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征管方式的现代化、信息化,广泛推广税控装置,充分发挥金税工程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3)税源监控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加强与工商、海关、金融、公检法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应建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严堵税收跑、冒、滴、漏,严打各类社会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实行税源监控。
3、改进征管办法,推进征管电子化。(1)税务机关应改变以“人海战术”为主的征管办法,强调专业化分工,按登记、征收、检查三大系列设置税务机构,并采用计算机对征管全过程进行监控。(2)加快电子化征管建设,建立税收征管局域网、发展广域网。在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进程,推行电子报税及税收征收无纸化,充分发挥计算机在税务工作个环节的作用;同时通过与海关、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偷、逃、骗税,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能力。
4、加强税务稽查体系建设。(1)采取异地交叉稽查模式,减少地方政府干预。税务部门可采取集中人力、分组跨地区交叉稽查,有利于避免地方政府干预,使大案要案的集中、专项查处和稽查质量得以提高,便于各地交流稽查经验、验证稽查业务水平,提高稽查干部的业务素质,统一执法尺度,提高执法水平。(2)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快形成一个以“金税工程”网络技术为基础、高效、迅速的信息和管理网络,将人工稽查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提高稽查质量。
5、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税法的威慑力。加重对各类违犯税法行为的惩罚是治理税收流失广为各国所采用的一种做法。如美国对查出的偷税不但要收回偷税款及利息,而且还要加以75%的罚款,严重的要查封财产并判刑5年。加重处罚并意味着随意处罚,必须以法律为依据。(1)必须通过立法对《税收征管法》中的处罚条例进行修改,如《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等中规定的“并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样处罚给税务干部行使权力的随意空间很大。(2)要求税务机关要严格执法,坚决杜绝人情税现象,也要杜绝滥用处罚现象的发生。(3)应发布税务违法案件公告,通过各种媒体对违法案件进行曝光,以形成对税务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威慑力量。
6、密切部门配合,实行社会综合治税。当前税收已经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渗透到生产经营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要加强税收工作,把税源控制好,单靠税务局自身是不行的。因此,请政府出面协调税务、工商、审计、财政、公安、银行、外贸、计委、广电等部门的关系,明确规定各部门必须配合税务部门开展工作,构建覆盖全局的税收征管工作,依靠社会综合治税。
7、完善税务中介组织,全面推行税务代理制度(童大龙,2003)。(1)加强注册税务师队伍建设,提高税务代理人员素质,进行税务代理宣传,借鉴国外先进的税务代理经验,完善我国税务代理制度,使纳税人尽可能通过税务代理进行纳税申报。(2)推行税务代理制度,减少由于税务人员直接与纳税人接触,而可能发生的所谓“官员型”税收流失,并在税务代理机构与纳税人及税务机关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彼此监督的关系,避免税收流失的产生。
8、实现税收征管各环节的协调统一。税收征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处罚等都是税收征管这一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各个链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才能使整个税收征管体系保持相对高效的运转状态。因此,在完善税收征管体系过程中,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应当同步协调进行。在完善某个环节的同时,应考虑到其他环节的实际情况,全面兼顾,整体推进,避免不同环节之间出现“撞车”,保证税收征管的质量,减少税收流失。
(三)完善税制,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1、合理分配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例。就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仍应是坚持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逐步提高所得税比重。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增值税制的同时,通过完善和优化所得税制,加强所得税的征管和稽查等措施,逐步实现所得税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流转税的增长速度,将我国税制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税制。
2、完善和优化增值税,加速增值税转型。(1)实行普遍征收原则。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各项劳务的活动和无形资产及不动资产逐步加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2)加速增值税转型。2004年东北三省开始试行消费型增值税以来,促进了经济发展,收到良好效果,证明了消费型增值税在我国可行性。因此,应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3)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应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缩小减免税范围,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
3、完善和优化所得税。(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公平税负,推进所得税制的国际性。在各项成本、费用的税前列支标准和限额上,应做到内外一致,如工资扣除标准、捐赠的扣除标准等。坚持内、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保持一致,尽可能减少优惠政策,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2)完善和优化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改革生计费用扣除标准,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和规范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4、完善和优化其他税种,适时开征新税种。(1)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将一些高档滋补、保健药品和一些奢侈性的高档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税目;同时适当降低与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或贴近的消费品的税率,如摩托车、非奢侈消费品的化妆品。(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保证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3)适时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以适当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鼓励劳动致富,减少不劳而获产生的负作用。(4)将目前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专门用于弥补九年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完善地方税体系,规范税外收入。将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合并,统一纳税人,合理调整计税依据,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对各地税外开征的各种基金、规费进行认真清理,将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仍按规费形式征收,取缔不合理的收费。
(四)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税费改革
1、规范转移支付制度。(1)要确立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收入的大头归中央,支出的大头放在地方的做法,强化中央调控,增加财政资金的边际效益,实现转移支付制度与确保中央财力和有效地调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相一致。(2)逐步改变以税收返回等一般性补助项目为主的转移支付形式,增加规定用途和有附加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推进税费改革,确保税收收入。应大力推进税费改革,清理和取缔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将具有经营性质的收费项目并入价格轨道作经营收入,将那些名费实税的收费项目可以通过“改费为税”的途径用相应的税收取而代之,对确实须保留的收费项目则通过“规范费”的办法分别纳入“规费”和“使用费”,并调整收费标准,规范收支管理和监督。目前,可适时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等合并征收社会保障税,等等。
(五)严格监视网上贸易,加强电子商务征税管理
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税收征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情况看,网上贸易只是呈现雏形,应加紧采取措施和对策管理。(1)采取备案制度,要求所有上网单位将与上网有关的资料报当地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根据网络经营者的咨询状况,核发数字式身份证明,以便税务机关确定交易双方的身份及交易的性质。(2)拓宽税务与银行联网的空间,税务部门应与银行合作设置电子关卡,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监控,从而大大限制了偷、逃税行为的发生。(3)在网上建立电子银行,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在电子银行里开户,在网络上完成异地结算、托收、转账等金融业务,在网络上完成缴税业务,实现电子支付。
(六)健全税务监督机制
要有效防范和抑制税收流失,还必须有广泛、严密的监督机制。税务监督应包括内部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全方位、全社会监督。当前,税务监督机制基本上是税务机关内部实施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健全税务监督机制重要的是将税务监督的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如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为治理税收流失做出应有的作用。
(七)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转变公民税收观念
(1)深入广泛地开展税法宣传,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教育宣传,应把税收的基础知识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使国民从小就树立“纳税光荣”的观念,使国民从小就知道社会主义税收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更新公民税收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应尽义务说”观念已不能为纳税人所认同,甚至会造成纳税人的逆反心理。因此,要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观念,分别规范纳税人、用税人和征税人的行为,营造良好的依法治税的社会环境。总之,税收流失的治理是一项涉及到全方面,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因此,各级领导和税务部门应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趾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就能逐步改善目前我国税收流失严重的状况,开创我国税收工作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32-466.2.王陆进.发展税收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税收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53-63.3.吴旭东.税收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27.4.胡怡建.税收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84-104.5.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4-214.6.James T.Bennett.Tax-Funded politics [M],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4.7.王娜.我国税收流失的根源探究[J].商业经济,2004,(10):28-29.8.周宇城.税收流失的成因及主要对策[J].税务,2003,(8):14-15.9.李中华.我国税收流失的深层原因及治理对策[J].经济师,2003,(2):207-212.10.孙力.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J].税务,2003,(4):31.11.童大龙.我国税收流失对策研究[J].财贸研究,2003,(4):50-53.12.万绍群 巫晶.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四大对策[J].当代经济,2005,(1):61-62.13.朱毅.关于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的对策[J].财会研究,2001,(10):44-47.14.戴子钧.关于完善税收征管体系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4,(8):45-48.15.胡勇辉.借鉴国外经验,治理我国税收流失[J].当代财经,2004,(3):36-40.16.曲顺兰 路春城.税收流失的经济影响与防治对策[J].税务研究,2003,(12):45-48.17.朱文军.对社会综合治税的几点思考[J].税务研究,2004,(2):56-58.18.李元存.论税收流失及其治理[J].税务与经济,2002,(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