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文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策略
高中文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
性及策略
摘要:文科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相比于理科学生而言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作为21世纪的公民,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及人文精神,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文科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必要。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共建美丽和谐的社会
国民的文化修养彰显着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底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实施得如火如荼,其不仅着眼于对于学生的教育,同时也承载着促进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一些游客在国外旅游时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这深刻提醒我们,个人文化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文明、不和谐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排队等。综上可知,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构建美丽和谐的社会刻不容缓。
(二)提升个人的文化底蕴,争做新世纪的新公民
“21世纪的理想公民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有机体。”现如今由于高中文科生在高考时并不考化学知识,因此,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于文科生的化学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但是,化学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十分贴近的一门学科。作为文科生,虽然不必在高考中参加化学学科的考试,但是作为21世纪的新公民,也应适当地了解一些必备的科学知识非常有必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及指导,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完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二、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一)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的突破点
人教版高中文科化学一共有2本教材,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社会》。纵观这2本教材我们可以将高中文科化学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社会的关系;3.人与人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的负担日趋严重,大量工厂随意排放着不达标的废气和废水,造成臭氧层被破坏、河水重金属超标。因此,合理运用化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够促进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绿色化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2.人与社会的关系。化学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
3.人与人的关系。教育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化学与社会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的一门课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向社会索取利益,却很少对自己进行反思。而人文精神的主旨就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到人自身的问题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
(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其人文精神
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成长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对于知识的接收能力不同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文科生与理科生不同,其思维的逻辑性没有理科生强,在答题的过程中不能预先设计好答题的步骤,对于公式往往也是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但是文科生的思维优势也不容忽视,他们的形象思维很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这一点。
(三)学科交叉,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现如今的高中文科生不仅需要学习文科的必修课程,还要学习带有理科性质的选修课程,例如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课程的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需将一些化学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原理、定律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这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但是它不仅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更为关键的是还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而在政治学科中,教师经常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因此化学研究的范围也包括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文科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可能会感到陌生、排斥,但是对于政治的学习大部分人还是很感兴趣的。由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可尽可能地将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文科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借以培养文科生的人文精神。
《中庸》中强调,对于学问应该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要求文科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应该放宽眼界不断地汲取大量的知识充实自己。对于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方面,不止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对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第二篇: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及策略
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及策略
陈翠兰
摘要: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如今,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高中教育阶段中的化学目标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双基,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什么叫责任感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也说责任心。”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道德情感与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是作为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社会责任的一种态度和心向,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以每个人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基点的。
一、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关于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一文中也指出,责任感的培养是促进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一旦我们通过教学和其它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的客观必要性时,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德育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
(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竞争感、创新感、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观念已普遍被当代的青少年所接受。面对这样的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在第十五个五年计划中提纲挈地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时代呼唤对祖国、对社会、对事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义务感,从全人类整体利益出发的品质高尚的人。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时代的呼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育者必须把青少年的个人追求、个人价值同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技能和学习做人准则结合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呼唤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更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但社会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下面就化学这门学科的自然特点,谈谈笔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
化学史教育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基”教育两部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等具体内容。“双基”教育内容可分为化学元素的发现;新化合物的研制及发现;化学概念、理论、假说、原理等的形成与发展;化学定律的发现;化学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的改进和革新等具体内容,此外还包括杰出化学家的奉献。1.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它制约着人们的感情、意志和对事物的态度。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就得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哲学思想。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教育是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向,这些内部反应倾向会通过个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对社会的一种科学态度,因此深入地学习科学家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坚忍不拔、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以及为献身科学的生活经历,对学生养成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和科学作风大为有利。3.借鉴榜样培养社会责任感
借鉴榜样是古今中外人才成才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榜样往往就是一个光辉的人生缩影,一面理想人格的明镜,一股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化学史上许多科学家有着为民族、为国家、为世界和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如美藉华裔198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心系祖国的教育事业,八十年代年年回国指导化学研究,帮助筹建实验室;又如,在讲述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介绍了他发明的联合制碱法和氮肥工业技术,为振兴祖国的化学工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和他在逝世前仍想着国家和人民,把自己研究资料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通过这一个个形象的事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的工作方法,完整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实验卫生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习惯;课堂实验的准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小小误差,会导致全班人的失败,从而做到对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负责;课后的实验报告的书写,有助于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实验的失败,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就得一步一个脚印;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今后做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1.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通过知识点的教学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教师应首先在备课中挖掘教材中与社会责任感有关的结合点、切入点。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市场经济秩序问题,税收问题,选举问题,权力监督问题,权利与义务,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等,都是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很好的切入点。
2.在教育的方式上应尽力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而采取启发分析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传统的德育强调青少年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强调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经验,忽视了青少年自己的选择。事实证明这种德育模式是失败的。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只有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独立作出选择,并对其所做的选择进行理性的思考,他才能对他所做的事负起责任来。
(四)结合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学德育要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自觉地维护环境,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维护者和改善者。通过网络学生认识到:在全球,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触目惊心的照片、录像、数据表引起师生共同的重视。同时,把环境意识渗透到了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还通过让学生尝试比较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北京市不同地区雨水的收集和酸度的监测”、“含磷洗衣粉对环境影响的检测”……
(五)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外活动要以培养学生“四有”、“两热爱”、“两种精神”为出发点。为了对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进行培养,选择了一些小实验、小论文的撰写;为了培养学生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品质,选择了废物回收、变废为宝等活动;此外,还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演讲、表演、辩论会等,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热爱社会的双重目的。经过一系列的潜移默化的训练,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开始明白事理了,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态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社会责任感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有意识创设一些情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更加文明、更加进步。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2004.5:9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4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6 [4]《学习——内在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1996
第三篇:高中政治课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
高中政治课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
在曾经的教学中,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学习‘物质都是运动的’有何用?”我很欣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开始关注知识的真正营养所在——启迪心灵。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很多:关于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关于调整心态、与时俱进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话题。这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我终于感受到政治课育人价值的回归。
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要关注学生本身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人生态度、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引导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热爱生活、是非分明、人生有志、态度积极,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众多的人文学科都能体现人文精神教育,其中的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如《经济生活》的内容可以集中针对学生的金钱观、效率观、竞争观、发展观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教育,《生活与哲学》则专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政治教学理所当然地在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重点回归到“人”的教育上来,发挥人文教育的主要功能。下面我就教学中的一些实际体会来谈谈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
一、优化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人文教育目标
一般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教知识;第二种境界是教能力;第三种境界是教心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政治教学的最高境界。这三种教学的境界也符合政治课的三维目标。在长期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侧重于知识目标的达成。政治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必须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政治知识、观点是工具,是载体,是支持三维目标实施的基础,但并非核心,知识目标服从并服务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以政治教师要激活政治知识,使其转化成一种认识、一种情感、一种智慧。如在教授“量变与质变”时让学生讨论身边的‘抄作业’现象成因,追根溯源,引起反思。在讲到“文化塑造人生”时,让学生互相分享某种文化(歌曲、音乐、小说、影视等)给自己带来精神力量的事例并欣赏体会。总之是想努力用心灵感动心灵,用智慧培植智慧。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贯彻人文教育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政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不仅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身修养,还可以在言语谈吐之间,让教学更加丰满,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要心态年轻,多留心学生关注的许多新潮新鲜事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如果说,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精神则是其灵魂。人文精神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品格,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教学工具,教师在为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严于律己,用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耐心、踏实的工作作风进行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让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的思想政治课,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
三、联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其中既包括社会生活实际,又包括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人文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学生关心的 1
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小事,针对学生在思想上的偏差,不失时机地进行人文教育。在一次哲学教学中谈到‘哲学是照亮人前行路上的一盏理性与智慧的明灯’。刚好学生才月考过,月考的作文题是《绝境与希望》。依据的寓言故事是讲一头驴子将人们埋葬它的土变成了垫脚的土,从而获得新生。我结合个别学生轻生事件,让学生探讨:人生是否有绝境?是前行路上碰到了困难,还是思维走入绝境?学生一下子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纷纷思考讨论。有个学生说:“当世界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又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有个学生说出这样感人的话:“当你的成绩不理想,当你的家人责骂你,当你的朋友抛弃你,别忘了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别忘了责骂背后的爱,别忘了会有更多的人欣赏你的可爱,换个角度,换种思维,人生没有绝境。”学生还谈到当自己遇到自认为迈不过去的“坎”时,应寻找多种途径宣泄:如写日记,听歌,哭一场,找朋友、知心老师倾诉,打热线咨询等等。所有以上这些,建立在一个哲学知识之上又超越了知识本身,这才是政治教学人文精神价值的体现。一个政治教师不但要吃透教学内容,更要心理装着学生,关注他们,塑造他们。这是一个政治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政治教学的至高追求。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技能,还具备健全的精神修养,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我们政治教师的热情、激情和真情,需要教师的倾情付出!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此,政治课教学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才是人本意义上理想的政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著:《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出出版社,2001年。
[2]李景华:《让课堂充满燃烧的激情》,《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10期。[3]谢建平《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6月。
第四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论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习得英语文化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过程,教师要采取种种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训练放在核心地位,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笔者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问题导读诱发个体思维
问题驱动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问题始终终是课堂的焦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法方式既是课堂走向深入的途径,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应然需求。问题是思维的主要切入点,阅读课堂设计适切的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驱动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要研究个体,关注个体,在英语课堂上做面向个体的英语教学设计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一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排他性,任何其它的外部诱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阅读这一大前提下,离开了它,培养学生的个体思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前后要有关联性、梯度性、渐次性。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以“剥洋葱”的方式将文本的核心价值揭示出来,只有问题本身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阅读才能走向深度对话,学生的思维才能愈发敏锐。当然,教师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问题在学生思维的王国里持续发酵,走向文本内涵的制高点。
2.利用典型词语引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指学生在文本自主解读过程中,从已知信息出发,思维向多个方向思考和联想,形成多维度、立体性和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时空。阅读文本富含大量的思维“矿物质”,只有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典型词语,并以此为中心向文本的前后左右扩散,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才能触发发散思维,形成思维能力。
牛津高中英语的编写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其核心话题和坐标,这在单元标题中表现地犹为明显,教师要抓住教材,吃透编者意图,在阅读设计时以典型词语为中心,设计出适合学生心理和想象的活动、问题,从而让学生围绕着这些典型话题、核心词语和目标词汇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2 Reading: The economy or environment此文本讲是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和环境的核心词汇来展开,如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e damaged by,be destroyed,poisonous chemicals,have a good effect on,cut back o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conomic development,and so on,以这些核心词为主轴,课堂才能“形散而神不散”,生成有效的文本理解。
3.利用关键信息启发聚合思维
关键信息是指在文本理解和文本发展过程中对文本内核起指示、强调、暗示和升华的词句,它是一篇文本价值得以体现的主心骨。众所周知,“文以载道”,一篇文本的“道”要通过各种方式让读者“会其意、悟其魂”,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文本的关键信息。无论是略读、速读,还是精读与泛读,都是将关键信息的获取作为重中之重,找到了关键信息,学生的思维便有意识地向其聚合、靠拢、集中,从而形成一个个“次中心”,这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信息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微观层面有:特殊语义块、起承转合性连词,情感和态度类词。宏观层面有:主题句、段旨句、点睛句和引用句等,“挈领一顿,百毛皆顺”,抓住了关键信息,也就抓住了文本内涵的牛鼻子,为此,教师需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协助学生以关键信息为纲,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利用文本分析促发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或叫评判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以自我的见解和认知为基点,对原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批判性思考,作出评判性理解。它不是随意想象,而是有理有据的推断,是对文本的内在蕴义进行质疑、辨析、判断和反思后形成的别样评判。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4 Modern life 中Unit 1Advertising 的主题是广告,笔者在设计中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Do you think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s completely right? And why? 在学生认识到本文只提到了广告的“弊”而忽视广告的“利时”,我便因势利导,提出后续问题:How do you think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Give your ways of rewriting the text.后来,我便让学生大胆猜测,激活学生的心智,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将广告的“利”也充分展现出来,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升级性修改,学生在重建文本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思维,体验了成功感和获得感。
第五篇: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自然科学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包括人类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烘托人文精神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中那些富有极强感染力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现给学生,使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气质、修养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如武术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武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中华武术,千百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信念。学习广播操时,那催人奋进的激昂乐曲,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韵律,青春豪情的健美动作,不但使学生亲身体验“健、力、美”,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情?w,唤起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二、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人文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施展,还应充满人情味。面对一个个生龙活虎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满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课上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提倡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允许学生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我评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在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正是萌发人文精神所需要的环境和土壤。
三、利用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让音乐带来快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配上一些动听的乐曲,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欣赏能力。
2、让英语走进体育课题。一些简练的口令,一些常用的术语、一些鼓励的评语,都可以用英语来完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如跳高、跳远涉及到的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科的整合,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1、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引导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去面对人生。
2、鼓励学生参加“健康加油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团体,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拼搏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善待别人,理解信任对方。
3、开辟“快乐体育园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既能生动、活泼、快乐地锻炼身体,又能在空虚欢乐的空间里开展个性,完善人格,感悟人生。
4、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野外活动,如春季郊游远足等。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那起伏的山峦,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深林,遍山的野花,构成一幅优美额图画。欣赏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此时学生会感到心旷神怡,感情沸腾,心灵净化,理性升华,陶冶情操,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产生了无限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多渠道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1、教师在语言、行为、气质、修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将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受教师耳渲目染的熏陶,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上必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2、让体育器材更具人文色彩,如垫子的摆放可成圆形、三角形、梅花形、数字等;接力棒可做成五颜六色且带文字图案的纸筒;投掷器材可选用学生自制的带有特色的响铃球等。
3、通过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渗透人文精神,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操场四周葱郁的树木,花坛里艳丽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坪,加上校园周围书写的体育名言警句,构成了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材,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时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与时俱进,为做一名合适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