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进入文本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4: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进入文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进入文本》。

第一篇: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进入文本

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进入文本

【内容摘要】

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数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钻研教材发现美、创设情境感受美、激发想象体验美、品词品句理解美、品读课文抒发美、鉴赏人格塑造美、课外阅读欣赏美。

【关健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提高审美能力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塑造健全人格,弘扬人文精神。语言文学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色彩,是作者睿智见解和个性风络乃至民族文化心理与性格、民族生命意识与审美趣味的体现。这给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审美空间,与学生发展的多元价值取向天然协调,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陶冶性情,发展思维,在人类历史文化传承中感受人文精神,扩充文化积累,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那么,如何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走入文本呢?

一、钻研教材发现“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为持久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如果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感知教材时,为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悠然心会。然后,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蕴涵体察,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去进入文本。教师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就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比如《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似云似雾;还有童话、寓言等等,无不包含着丰富的艺术、人文因素。如果我们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段,把它们变成赏心悦目的图画、或委婉或激昂的音乐„„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将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入情入景。学生不仅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扩大了教学容量,对于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助发展智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如教学《莫高窟》一课,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教者以让学生出“手抄小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收集、整理、编写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出一份有中心有内容的手抄报。这一安排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能力。“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从学到的课文中得以延伸,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源头在社会生活中,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为学生创设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描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对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被置于核心地位,为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创造了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学会发现、学会探究,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感受“美”

情趣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这些文章有许多可探寻的意境。但由于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带着审美走进文本,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如在教学《三亚落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点明“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接着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分别对天空、海面、椰树、沙滩进行描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想象海之蓝,鸥之白,沙之明亮,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日落的过程,凸现了三亚落日的独特之美。讲课时,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些美的词句,引导学生欣赏、体会,从形象、感觉、色彩和动态、静态的变化上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三亚落日的形态美和意境美。又如课文《草原》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文章不仅把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朗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碧千里的草原,绿色的小丘,白云一样的羊群„„仿佛使人走进一望无际、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从而产生对大草原的美的向往,而且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浓浓深情,又把依依惜别的蒙汉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引导学生在深挖课文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深入领悟课文的情感美,使审美达到从感受形象到感受情感的新高度。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压力,审美情趣成为求知的动力,使得艺术思维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激发想象体验“美”

审美想象是审美构思过程得以展开的主要心理功能,审美想象是审美情趣的深刻化。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审美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蕴含在生动的画面和鲜明的形象之中的。要使学生领悟蕴含在生动鲜明的画面和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受到课文意境美、人物美,语言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激发他们的想象,把他们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推理想象,使学生由如闻其声到如见其人,再到如临其境,从而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的生动叙述和描写变为头脑中的鲜明形象,并进入意境。在教学如《爱之链》一文是一篇充满爱的故事,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伊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乔伊和他妻子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与仔细鉴赏,感悟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体味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最后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及生活实例,细心揣摩,反复体味文章的情感美。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文中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从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品词品句理解“美”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视“品味”“ 推敲”“鉴赏”文章的语言。著书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也说过:“语文是唯一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形式。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因此抓好词句教学当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小学区别于中学乃至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标志。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学时。我们可通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壮美而喜悦的感情。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

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描绘了秋夜洞庭湖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白银盘比喻皓月,用青螺比喻君山,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逸的境界。类似的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还有许多,元代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还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们都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品尝,去体会,去理解祖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美。

五、品读课文抒发“美”

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叶圣陶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先生所谓“美读”,其实就是强调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教师应抓注教学契机。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掌握好朗诵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韵律、语气管朗诵技巧,具有音韵美的朗诵具有艺术穿透力,使得具有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转化为听觉艺术,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比如我在教《草原》时,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又例如《最后的姿势》一文,记述了“5.12”汶川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中有多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让读者很感动,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谭千秋老师首先想到了学生,并大喊“大家快跑!”生死之际,谭千秋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千秋老师遇难了,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定格,成为永恒的瞬间!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让学生从中发现人物形象所孕育的人格美,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认真阅读,深入挖掘,就可以发现人物美,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六、课外阅读欣赏“美”

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外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悄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童话、寓言、故事、名篇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这些书,会焕发起对“美”的向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各种渠道适当增加学生阅读量。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并指导他们选择读物,引导学生把课文学到的审美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有条件的学佼还可以组织各种读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进入文本,有利干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化,能够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性更加全面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审美能够使人从低级意识中解脱出来,培养高尚的精神,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越和升华。由此。提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基础知识,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陆嘉明《语文审美教育》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3、周一贯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录》杭州大学出版社

4、李伯棠《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唤起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教师,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的欣赏教学。美的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无数艺术大师留下了广博的文化艺术遗产,现代的文化气息又是那么的宽松、自由;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就不能单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面对众多的美术作品,教师如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以达到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的教学目的呢?

一、掌握儿童心理特点,唤起儿童审美情趣。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二、利用小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对美术欣赏的想象力。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本身的渲染得和谐完美,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无比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和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犹如一台发动机,他可以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中,把学生的潜在的无尽的创造性、想象力充分发掘出来,激发出来。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对美术欣赏的创造能力。

各地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在学习类似的课目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所见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了欣赏课教学的效果。

四、情感体验,提升对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美术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众所周知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会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如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渲染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他们会自觉地在美术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进行美术的第二创作,(即创造性思维)从中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

我们的课堂只是孩子们接受美育的起点,学校课堂只是一个很小的审美环境,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让孩子们课内外有更多接触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的时间与机会, 要让孩子们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

第三篇: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

一、片段欣赏

二、美术介绍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 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 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揖让呼应,形神兼备。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写的《清明上河图记》中,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刻画作过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获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知道,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三、美术赏析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和美的表现。它“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兼容着内容美与形式美。一方面,因其所反映的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无限丰富性而显得气象万千,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文学作品多姿多彩的形态美、形象美、情景美、章法美等——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催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戏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

第五篇:艺术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

艺术对塑造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

我认为中学生美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这就要求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知识,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一下有这几个途径:

1.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有很多老师认为美术课不就是让学生画画画,当然画画很重要,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欣赏,懂得欣赏更重要,我们培养的不是画家。生活中学生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些社会上低俗粗糙的东西,而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又不强,学生很容易被误导。当学生误解美,甚至扭曲美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在他的面前多放点美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欣赏美。在比如美术的三种表现形式,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学生很喜欢具象艺术,看不懂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他们不知道画家所要表现的意思。我们知道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能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要多给他们看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书法练习中修身养性。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学生有必要去继承这些传统。另外写好书法会有这两点好处:

一、字是“门面”,一手好字,受益一生。

二、书法书中最强调的是求静,练习书法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性格。

3.注重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

这个也就是我们说的校园文化,比如校园雕塑,校园文化墙等等,都会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些班级很不错,张贴一些学生的美术作业,环境氛围很好,但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不能及时更换,一学期甚至一年就那几张美术作业,造成学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我在想我们美术每学期学生都会做作业,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定期的举办作业展,一个班总会有几个同学画画不错,我们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画画好的同学向老师和同学去展示他们的作品。

下载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进入文本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带着审美情趣进入文本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名著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名著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科 K A 序号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主要给人以语言智慧的启迪感发,“礼”给人以外在规范的培育训练,“乐”是给人以内在......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2016年度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是对我院大学生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通过欣赏令人鼓舞和令......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地址:221300江苏省邳州市三汊河路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学校: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姓名:胡春媛 手机:*** 邮箱:chunyuan......

    让英语课堂满载情趣

    让英语课堂满载情趣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李文萍 有研究表明,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望时,不仅......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朱晓萍 理想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学生的学、思、做都是一种主动而积极状态下的有情有趣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孩子的......

    带着兴趣出发 让学生爱上名著

    带着兴趣出发让学生爱上名著 据调查,现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卡通画、“快餐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上,他们比较偏爱时尚流行的轻松刺激的内容,阅读情趣呈现感性化、......

    感受艺术魅力 培养审美情趣大全

    感受艺术魅力 培养审美情趣 ——人教第十一册第 27*《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蒙娜丽莎之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