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04: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设计》。

第一篇:3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一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八音之乐”为姊妹篇,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以后的音乐材料,或揭示华夏古韵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特征,或展示古代雄浑古朴的音乐风格。结合复习、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记载,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总结这些基本特征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对所听、所唱、所做的音乐材料的直接感想。

(三)具体教学材料分析 1.音乐故事

《流水》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通知音”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古琴曲。1977年,美国科学家从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中选择了部分音乐作品,代表地球文化的精华,刻成一张唱片搭载在“航行者号”太空船上,发往浩淼的太空,作为人类的使者去寻求“宇宙间的知音”。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的《流水》即是其中之一。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记载中见于《琴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高山流水》据称原来是一曲,后从中分出《高山》《流水》两曲。经过各朝各代琴师的加工整理,现在所见的《流水》多为清代《天闻阁琴谱》中的版本。

《流水》共九段,另有尾声,可以分为具有起承转合结构关系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三段)的引子深沉而浑厚,流水主题则清澈而生动;第二部分(四、五段)好象表现细流不断汇集成大河的景象;第三部分(六、七段)有汹涌澎湃之势,表现了江河波涛滚滚、骇浪滔滔;第四部分(八、九段)在音调上重复了第二、第三部分中的音调,表现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渐渐消逝在远方。

2.《阳关三叠》是以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三次。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叠](歌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可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三叠](歌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尾声)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的深入而彻底;而《阳关三叠》的曲调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的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地糅合在其中,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

3.《楚商》

先秦时期,楚作为一个文化基础深厚的大国,一方面与中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在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音乐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中,“楚商”就是楚国的一种特殊调式结构。

“楚商”在七弦琴(琴、古琴)音乐中代表传统调弦法的“开指”或“调意”,是一种在定调和练习指法上起作用的独立小段。“楚商意”就是按“楚商”调来定弦的一种传统的七弦琴“调意”。

据考证,“楚商”调有如下特点:第一,音列的两端,高音为宫(do),基础低音为商(re);第二,以商为主,其次重在徵(sol)、宫二音,商一徵一宫是其骨干。编钟曲《楚商》是参加曾侯乙墓挖掘整理人员根据楚商调的特点,采用和声、复调和转调等手法,为这套编钟改编的一首曲子。

全曲的风格较好地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乐曲结束时,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给人以一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受。

4.《秦王破阵乐》

唐代是一个艺术文化的高峰,乐舞与唐诗并列,堪称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的双壁。此曲又名《破阵乐》,是盛唐时期驰名中外的一部乐舞名作,它存在于雅乐、燕乐及坐立部伎的多种表演形式之中。早在贞观七年,李世民亲自设计了“破阵舞图”,120名乐工,持干戈而舞,并加入歌舞伴唱,表现了秦王李世民征伐之中勇往直前、大破敌阵的英雄气概。到了唐玄宗时期,依据原有的《破阵乐》进行了改编,阵容由立部伎改为坐部伎,人数为4人,其内容不变。

本曲的音调是在汉族清乐的基础上,加上部分龟兹乐的成分组合而成的。它使我们了解到唐代“杂以龟兹之乐”的音乐风格。特点是由120人组成的文部伎,舞时擂动大鼓、地动山摇、粗扩豪放、振奋人心,从中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正如白居易在《七德舞》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可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现在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谱子是何昌林根据唐代乐工石大娘于大历八年传下的《五弦琵琶谱》中的第26首《秦王破阵乐》译解成的曲子,并与唐代流传下来的《破阵乐》歌词相结合而成。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学设计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教学过程:

(一)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

4.听古琴曲《流水》

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二)唱歌

1.可以安排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5.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

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

教学内容:

1.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2.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 教学目标:

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5.了解大型乐舞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二)创编音乐情景剧

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

2.教科书中有角色和剧情的简单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参考提示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自主创新;应鼓励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和表演。

3.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

(三)欣赏

《楚商》《秦王破阵乐》

1.问:听赏《楚商》和《秦王破阵乐》,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2.播放录音。

3.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两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凝重、庄严、神圣、清虚等。

4.讨论: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 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

(四)总结

教师自己总结(或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

第二篇:人教课标版初中音乐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华夏古韵》教案华夏古韵

教学内容:了解古琴知识 音乐欣赏《流水》 音乐欣赏《阳关三叠》歌曲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示例: 1教师:同学们,今天在讲台上摆放了,两种乐器,先请大家到前面来看一看,弹一弹,然后回答出这是什么乐器,你了解这些乐器有多少。它们的区别是什么。(教师在讲台上放的分别是 古琴 和古筝)

2学生分组到前面来看乐器,可以弹一弹,然后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要大些。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古琴以及用古琴演奏的音乐。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4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5学生发言老师总结:教师介绍:《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独奏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琴曲《流水》表现了由点点山泉到江河大海的种种形象和智者心神与水相通的豁然灵动、悠远宽广的意境。大约在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卫星探测器,上面装有一张容量为100分钟的金唱片,录有巴哈、贝多芬的音乐,唯一一首亚洲音乐就是中国的琴曲《流水》,她在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6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7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说说古琴的音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记住这段音乐 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乐曲的第八和第九段,感受古琴表现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渐渐消失的场景。

9刚才我们欣赏了《流水》,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作品《阳关三叠》。首先先让我们来读一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11教师介绍:《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现今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琴学入门》,全曲3大段,即3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结束时添加尾声。《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也经常作器乐演奏,今天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

12音乐欣赏:《阳关三叠》录音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14学生练习演唱《阳关三叠》

15完成教材19页的音乐情景剧创编(全班同学一起创编)。

16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第三篇:五年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五年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指要:

1、能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借种树喻育人的方法。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周课程的主要目标:

1、能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学会借种树喻育人的写法。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迹的有关句子。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建议:自读感悟;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有效教法建议:情境教学。新型教法实验:探究式学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白杨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当你看到此课题时,你想到这可能是写什么的?

3、归纳问题:白杨的特点是什么?是状物的文章吗?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三个人,在火车上谈论白杨树的事情。)

2、朗读你认为重点的段落。

3、指名朗读。评读。

三、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一)理解白杨的特点

1、出示大戈壁的图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戈壁的样子。

2、读课文描写戈壁的一段。作者认为戈壁是什么样的?

(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到处是石头沙子。一刮起风来,天是黄的,地是黄的,到处是风沙,让人睁不开眼。)

3、根据你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新疆戈壁滩的样子。

(当时新疆的戈壁冬季异常寒冷,夏季白天高温难耐;茫茫一片,没有水,很容易迷路而渴死;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而在这样恶劣和自然环境里,沿铁路线却有成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这些白杨树不畏烈日严寒,抵挡着风沙,守卫着千里钢铁运输线,这是多么坚强的“卫士”啊!)

4、课件展示白杨树的图片:结合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你认为白杨树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高大挺秀;能抵御任何恶劣气候。)

5、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读读这几句话,深入体会白杨特点。(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汇报:第一句是写白杨外形特点——树干挺直。第二句是写白杨适应性很强,生长的范围很广,在哪儿都能生长。第三句是写白杨树很顽强。能抗拒恶劣的气候,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洪涝。

6、熟读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练习背诵这一段。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课件出示: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先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这句话。)...表白:表达说明。

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愿。全句的意思:爸爸不是单单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而是以介绍白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愿。

2、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

(1)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2)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充分阅读思考之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远离家乡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

爸爸接孩子们到新疆去读小学、念中学。那么孩子们也将会和爸爸妈妈一样,学好本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

你认为两个孩子将来也一定能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吗?为什么?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

2、自由读文思考:爸爸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3、独立思考之后,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

4、汇报:

爸爸想的内容可以是回忆自己这些年在新疆工作的情况,也可能是想起了当年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来到新疆时的情景,也可能是想起了同自己一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同志们„„(让学生大胆想象。)

因为爸爸看到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所以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这里“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们。(此问题可放开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写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本文借白杨写的是以爸爸为代表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表达了作者对建设者们的肯定与赞扬。)

五、课后练习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从“爸爸的笑容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4、缩写句子。

(1)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2)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5、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1、2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即可。

3、爸爸想的内容可以是回忆自己这些年在新疆工作的情况,也可能是想起了当年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来到新疆时的情景,也可能是想起了同自己一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同志们„„(让学生大胆想象。)

因为爸爸看到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所以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这里“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们。(此问题可放开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

4、(1)路上有白杨树。

(2)爸爸望着白杨树,陷入沉思。

5、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从而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桃花心木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看到题目后,你猜一下,课文是写什么的?

3、带着自己所提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读文,评读。

3、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有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课文共有两个人物:“我”、种树人。主要人物是种树人。)

三、自读感悟,体会内容

1、速读全文,思考:“我”对种树人的看法有什么转变?(由开始不理解——感动)

2、课件出示问题:(1)作者对种树人什么地方不理解?(2)作者后来为什么感动?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4、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后,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同桌或小组间互相讨论。

5、汇报:(1)作者开始感到奇怪的是种树人对小树苗浇水为什么没有规律?更让作者奇怪的是小树苗枯萎了,他能及时补种。为什么种树人不多浇些水,不让桃花心木苗枯萎,那多好啊!

(2)种树人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讲道理的。先讲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才能长成百年大树。如果每天都给树苗浇水,定时定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浮在地表上,一旦停水就会枯萎,大风一刮就会吹倒。作者听了种树人富有哲理的话,一下子明白了,因而很感动。

6、作者由感动产生了联想,联系第14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课件出示:(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在独立思考之后,小组间讨论,汇报。

(1)树木在不确定中为了生存,会拼命扎根找水源。人同树木一样,如果人在不确定中生活,那么为了生存,就必须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经得起各种挫折的考验。就可以锻炼出独立自主的能力。

(2)因为桃花心木从小苗时期,就经受住了考验。它们在不定期、不定量的浇水中,学会了向深处扎根找水源。因此有了适应能力,长大了,根已经扎得很深了,不会枯萎了。从中悟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7、齐读作者悟出的道理。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联系自己,总结全文

1、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人应该在不确定中生活,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联系实际生活,你想到了什么?

五、课后练习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本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句子、段落。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5、读了这篇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2、3能按要求完成即可。

4、因为桃花心木从小苗时期,就经受住了考验。它们在不定期、不定量的浇水中,学会了向深处扎根找水源。因此有了适应能力,长大了,根已经扎得很深了,不会枯萎了。从中悟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5、可以从自己身上发现缺点:如不爱劳动、不爱学习、陪读现象、性格等各方面来谈,并简要谈谈学了这一课后,你将如何改正这些缺点和毛病。

第四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华夏古韵》教案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唱《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知,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古琴知识、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2)知道琴歌这一艺术的形式。

(3)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

老师提问: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我们中国古代非常珍贵的乐器,这件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什么乐器呢?

(2)交流知识

老师提问:古琴有几根弦?

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琴有头、颈、肩、腰、尾、足,琴的背面有两个孔,是古琴的出音孔。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古琴音色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3)播放《阳关三叠》,学生初步感受琴歌的特点。

(4)老师讲解琴歌的基本概念: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艺术代表着中国文人怡养性情的生活方式。琴歌,就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抚琴而歌。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

2、欣赏琴歌

(1)老师提问:这首《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诗叫什么名字?

(2)老师总结:《阳关三叠》这首琴歌的歌词要比原诗长,后人在原诗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下阕,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歌曲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3)老师提问:《阳关三叠》中三叠是指什么呢?

(4)老师总结: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今天我们就学唱第一叠。

3、学唱琴歌

(1)注意歌曲的节奏与音准,找出强弱关系的对应字。

(2)注意八度大跳音程的演唱。

4、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再次完成演唱《阳关三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作品感受音乐情绪,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2)通过体验具有“古韵”的音乐作品,增加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作品、对比欣赏、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等。

3、知识与技能

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分辨其音色。通过对作品要素的分析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

教学过程

1、欣赏《原始狩猎图》

(1)老师提问:在我国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乐器产生于哪个时期?

(2)完整聆听《原始狩猎图》并思考:乐曲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场景?

(3)再次聆听,乐曲中骨笛演奏的主题旋律重复了几次?速度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刻画了怎样的氛围?

(4)老师提问:我国民族乐曲笛子与骨笛有哪些区别?(5)作曲家创作的独特的旋律加上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的演绎,仿佛把我们带入到了七千年前原始森林里祖先们狩猎的场景中。

2、欣赏《哀郢》

(1)老师提问:图片上的乐器叫什么名字?

(2)初次完整聆听乐曲,并思考:乐曲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老师提问:“哀郢”的含义是什么?

(4)再次聆听乐曲,想一想:埙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更适合表现何种意境?

(5)学生边听乐曲边模仿埙的吹奏姿势。

3、欣赏《楚商》

(1)老师提问: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乐器叫什么吗?(2)初次聆听,体会这首作品的整体情绪。

(3)老师提问:你们能从乐队的演奏中分辨出编钟的音色吗?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编钟的音色。

(5)老师简介编钟知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早期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流水》

2、音乐故事《广陵散》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欣赏、感受古琴曲《流水》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关注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古琴文化、分段聆听、分析乐曲的内涵等方式来感受古琴曲《流水》所描绘的“流水”形象。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琴的悠久历史遗迹相关的典故、传说故事等。(2)初步了解古琴的演奏技法,并感受古琴的音色之美。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的片段。

(2)老师提问:表演中击打的是什么乐曲?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古代乐器?

(3)老师播放《流水》音乐片段,并提问:这段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历史有多久?

(4)师生共同讲述伯牙绝弦的故事,说明“知音”典故的来历

以及引申的意义。

2、欣赏古琴曲《流水》

(1)出示听琴图,提示学生听琴时要“凝神静气”。

(2)播放古琴曲《流水》录音,老师提问:这首乐曲经历了梁芹多年无数古琴艺术家的传承,到今天我们还能听到它,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仔细体会,音乐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你有哪些感受?

(3)了解中国古典音乐“静——动——静”的特点。

3、音乐故事《广陵散》

(1)教师简介《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乐曲以战国时期聂政刺汉王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一种愤懑情怀。魏晋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而遭迫害,行刑前从容抚琴,弹奏此曲,以托豪情。

(2)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3)分组讨论:这首古琴曲是如何讲述聂政刺韩王故事的?

4、集体总结《广陵散》与《流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古琴演奏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5、总结:古琴艺术代表着中国文人的情致,体现出中国古代音乐高远的意境,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五篇:《华夏古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doc

《华夏古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录音带、钢琴、古琴,有关历史人物的资料。

设计思路:通过欣赏古琴曲,要引导学生注意古琴的音色和古曲的韵味,抓住音乐要素中突出的特点,引导感受、体验音乐的感情。让学生比较“泛音段”和其他段,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图谱,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古琴的音色和古曲的韵味、情感。熟悉乐曲的主题(泛音段的旋律)。这首乐曲中这段音乐旋律性比较强,可以用视唱法或听唱法进行学习。如果视唱能力较低,也可以让学生多听几遍,熟悉之后再听时,要求学生小声随着哼唱。听音乐时可用手指轻轻地击拍(不要出声),也还可以“闭目静听”,按节拍重音微微点头。集中注意、体味乐曲的韵味。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使学生对所听、所唱音乐材料的直接感想。教材分析:

《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据传,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音乐家。他弹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是说伯牙弹琴时会引得正在吃草的马都仰起头来聆听。有一次,伯牙弹琴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站在一旁欣赏,伯牙心中想着巍峨耸立的高山时,钟子期就是“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向往着奔腾不息的流水时,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能够准确领会伯牙在琴声中寄托的感情,使他们一见如故,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为失去知音而万分悲痛,从此不再弹琴。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也说明:运用对景抒情的手法创作像《高山》、《流水》这样的音乐作品,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便已存在。

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也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

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如果学生不会讲,教师就讲——)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按《琴史》所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用等,都应给予鼓励)

4、欣赏古琴曲《流水》

(也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配上这首乐曲作背景)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二、唱歌

1、请同学朗诵诗句:《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齐读曲后简介,师作简短补充。找一名学生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教师肯定。

3、诗中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歌曲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情感的。听录音,用心体会(教师在过程中简单提示)。

4、师:用心体会歌曲中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谈谈你对歌曲听后的感受。复听音乐,简短讨论后,生答师结。

5、学生随琴学唱, 教师纠正后,可再来一遍。

6、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7、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8、音乐活动:《创编《阳关三叠》音乐情景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表演能力。

分成两组,由学生在课后排练,课上表演。要求综合性,演完由学生自评。学生表演、学生自评。

9、回答:看了同学们演的《阳关三叠》音乐情景剧,以及关于知音的故事,对于“友情”两字有何心新得感想?

三、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下载3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3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设计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 【单元导读】 童话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让我们跟随本组课文,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置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

    2017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2017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4、曹冲称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

    XX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XX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9.ɑieiui 教学目标: .学会复韵母ɑ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

    XX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XX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9.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数字》教案设计

    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数字》教案 主备人:王梅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数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能理解图画和句子的意思。 2、学习《数字歌》,学习本课汉字......

    第四单元 华夏乐章

    第四单元 华夏乐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能从乐曲的边走中感受情感的变化,能背唱乐曲的音乐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讲解、交流......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Unit 3 Look at Me 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2 Part A Let’s Learn 二、教材分析: PEP小学英语教材Book1共有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