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大全)
第一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讨论】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图1是什么细胞(生物)?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如何从外界环境中获取养料并将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中?
图2中有哪些细胞?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能否与图1所示细胞一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课堂探究】
一、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
1、体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 【请思考】:
1.)组织细胞、红细胞、淋巴管壁细胞、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
2.)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2、细胞外液各部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什么是内环境?
【课堂探究】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小组分析课本P4“资料分析”之“血浆的化学组成”讨论有关问题: ① 血浆中含有哪些有机物?哪些无机物?
②除了表中列举的成分之外,血浆中是否含有其他的成分?
③血浆中哪些无机盐离子的含量较多?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血浆、组织液、淋巴成分的比较: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血浆______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分析下列3幅图中细胞内液浓度与细胞外液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
(1)渗透压的概念:
(2)渗透压的大小:
2、酸碱度:(1)(2)
3、温度:
【课堂探究】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趁热打铁】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A 血红蛋白 B 尿素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A.2层 B.3层 C.4层 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7﹑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②_________;④表示为组织间隙的__________; ①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_____;③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
(2)以上① ﹑ ③ ﹑ ④合称_____液,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____.8.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9.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10.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名言警句:
人生像海,自己像船,朋友是桨,没有双桨,船不是完整的船,没有前进的动力,会被命运所趋,感谢今生有你做知己。
第二篇:细胞生活环境的练习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3、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A.血液B.血清C.淋巴D.原尿
4、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A.碳酸氢钠B.碳酸C.三磷酸腺苷D.钾离子
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A.K+B.Na+C.C1—D.Na+和C1—
6、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8、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纤维蛋白原B.激素C.淋巴细胞D.纤维素
9、下列何种情况与发生组织水肿无关()
A.毛细淋巴管堵塞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10、对人体内环境中pH及调节途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维持在7~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C.血液中Na2CO3过多,就与H2C03结合成NaHCO3
D.血液中C02过多时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
1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12、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A.3B.5C.6D.10
第三篇:第1章 走近细胞第一节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准备:应用课本中的相关插图
学情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是第一节,所以要联系初中的内容,做好高中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
教师:简介2003年非典型肺炎,给人们的生命生活、工作等带来的危害,而这一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病毒造成的。(同时,给学生播放与SARS病毒有关的录像图片,如其结构示意图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
学生:结合初中所有关病毒的知识,以及观察能展示的图片,思考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I、谈谈你所了解的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II、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III、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体哪部份的细胞?
IV、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
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除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 二.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师:展示资料分析中的实例和图片进行分析。学生:阅读“资料的分析”的实例,观察图示。结合生物的基础知识,回答以下回答。
实例I、(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即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2)这些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生活,也应该是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实例2: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的高等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总结:人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清卵。受清卵是新生命的开始;人的发育其本质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由此可见,多细胞的高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离不开细胞。
实例3:(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2)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又有哪些细胞的参与?
实例4:教师介绍艾滋病毒的相关知识,指出艾滋病毒是一种侵染人体的病毒的相关知识,指出艾滋病毒是一种侵染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的病毒,而影响生物的生命。
提问:那么,除了艾滋病毒外,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细胞受害和其特定部位发病的?
总结:指出以上四个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一基本事实。
即:没有细胞就没有生命,所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三.生命系统的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I、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II、说出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其中的种群和群落教师的要举例说明清楚。III、请问你是怎样理解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比细胞再小的层次,如分子、原子、不可能独立生存)
IV、请以一个人(或任何一生物)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V、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呢?
(越高等的生物其生命系统越复杂,而低等生物则比较简单,从而说明了生命系统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总结:由以上所学知识,知道了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最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作业设计: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
2、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命系统→生物圈。中学生礼仪教育: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美好心灵的展现。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即在学习礼仪、运用礼仪中,对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六个方面,都能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并在社会交往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方算知书达礼,方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方可“有礼走遍天下”。
一、学生应有的仪表(一)仪容服饰
脸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静、宜和、宜庄。
1、发式
女同学的发式以理短发、童发或者束发为宜。这样可给人一种清晰、活泼、纯真和稚气之感。
男学生最好是理学生头。它显得整洁、干净、富有朝气。
2、服饰装扮
学生的服饰应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明快简洁为好,这样可充分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不要穿奇装异服,女学生不要涂口红、胭脂、指甲油、画眉毛,因为少女的肌肤丰润,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美,根本无须化妆。同时也不戴金银首饰。
在校内,学生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布鞋、运动鞋,这样便于做早操和上体育课,同时也可显示出青少年健美的身姿。
3、规范佩戴校卡。安全教育:防交通事故
1.步行的安全尽量靠马路边或人行道行走,穿过马路走斑马线或过街天桥,不能抢道、抢行、闯红灯,要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在行走时保持高度警惕,切记边走边看书、打逗、聊天和进行一些娱乐活动等。
2.骑自行车的安全(1)保持良好的车况,车速不得过快(每小时10到12公里)。(2)骑自行车时要靠边,不要侵占机动车道,横穿马路时应注意观察和避让机动车辆,转弯时应伸手示意。(3)不得载人、打雨伞、接听手机及单手、撒双手骑行。
3.乘车的安全(1)应先下后上,排队上车,车停稳时才能上车,不能抢车、扒车。(2)乘车不可将头或手伸出窗外,以免受到伤害。没有座位时要尽量离开车门,抓住车上的固定把手。(3)注意文明礼貌,谦让文雅,避免因上下车时发生争吵而危及自身安全。
第四篇:第一节_细胞增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3.概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过程。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位置和运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而又微观的过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从细胞水平来看,一个蛙的受精卵需要怎样的途径才能成为一只成蛙呢?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需要不断进行细胞体积的扩大与细胞分裂,还要细胞的分化等。
[师]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证明了以上观点,生物体的体积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事实上,不同生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二)、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师]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生]细胞体积越大,需要的营养物质越多,需要排出的代谢废物也越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也会遇到困难。
[师]随着细胞的长大,细胞膜的面积不是也在扩大吗?下面通过模拟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①将实验桌上准备好的琼脂块(内含酚酞)切成边长分别为25px、2 cm、3 cm的立方体;②将以上三种琼脂块样品,同时置于盛有适量0.1%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处理10 min;③取出琼脂块样品,吸干浮液后,分别将每一样品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切面上NaOH扩散的深度并记录数据。
学生活动:各小组对实验采集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陈述观点。分析:
(1)琼脂块的边长越长,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效率越差。
(2)边长为3 cm、2 cm、1 cm的琼脂块分别看作三个植物细胞的话,那么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是依次增大的。
(3)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生物的异常旺盛的代谢与其细胞的S/V相对直接有关。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师]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可见,生物体的长大主要靠细胞的数量增多,即细胞的增殖来实现。
(三)、细胞周期
[师]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师]像草履虫、变形虫这些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有什么作用呢? [生]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产生后代,起到生殖和繁衍种族的作用。[师]对多细胞生物来讲,细胞分裂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细胞分裂可以增加体细胞的数目,是细胞分化、组织与器官形成的基础。[师]细胞的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细胞增殖的问题。我们先以动物细胞为例,看看细胞是如何增殖的。
呈示多媒体信息:播放一段草履虫有丝分裂的视频。
[师]大家看到了一个动物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后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子细胞,也就是说它完成了一次细胞增殖。并且这样的增殖具有周期性。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2P标记蚕豆根尖细胞并观察它的有丝分裂过程,揭示了细胞周期的基本规律。
那么,什么是一个细胞周期呢?教师呈现细胞周期示意图。
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的过程。这一周期实质上包括了细胞分裂的准备阶段——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的实施阶段——分裂期。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那么是不是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细胞周期的起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细胞周期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胞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请看屏幕。课件展示:
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较表。
[师]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大家仔细看一看,细胞周期在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分配是否平均?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就提问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不平均,分裂间期占用的时间远远多于分裂期所占用的时间,分裂间期占用了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而分裂期只占用了5%~ 10%,这就是细胞周期的特点。细胞周期的这一特点充分说明了分裂间期这一准备阶段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分裂间期为分裂期的进行作了哪些准备?请看屏幕。教师演示分裂间期的动态画面,并提示大家注意观察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变化。教师出示间期结束时与开始时的比较画面,并提示学生观察。
目前同学们还没能看出它有什么变化。难道分裂间期就真的没有什么变化吗?下面我们把细胞内的一条染色质长丝单独放大,看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放大的一条染色质长丝在间期开始时和结束时的比较画面。
[师]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细胞核内的一条染色质长丝经过间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间期开始时的一条染色质长丝变成了连在一起的两条染色质长丝。图像上的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用染色体复制来加以描述。当然,此时的染色体还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
(四)、有丝分裂
[师]染色体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生]DNA和蛋白质。
[师]染色质的成分为DNA和蛋白质,分裂间期的染色体复制也就包含了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从图像上看,原来的每条染色质长丝都形成了两条一样的染色质长丝,并且这两条长丝是连在一起的。这说明原来每条染色质长丝中含有的一个DNA分子复制成了两个DNA分子。因此可以说,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准备好了双份的DNA分子。我们已经知道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那么,这双份的DNA分子是怎样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细胞分裂期是怎样进行的。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学习,人为地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下面我们就先来看前期是怎么进行的。
教师播放分裂前期的动态画面并指出观察的重点: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的变化以及细胞结构的变化。动态画面停止后,出示前期结束时与间期结束时的比较画面,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师]细胞核中的染色质长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细长的染色质长丝变成了染色体。
[师]从图像上大家已经看出,经过前期的变化,染色质长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了染色体,所以细胞分裂前期的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此时的每条染色体由两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叫一条染色单体。由于两条染色单体完全一样,因此称它们为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并不完全分离,而是由着丝点把它们连成一体,由于每条染色单体中各含有一个DNA分子,所以此时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2个DNA分子。
[师]除了染色质变成了染色体之外,再看看核膜、核仁有什么变化? [生]核膜、核仁都不见了。[师]在细胞分裂前期,核膜解体了,核仁消失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了星射线,并由这些星射线构成了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下面我们把前期的变化小结一下,教师出示投影片,前期的主要变化表格,并归纳总结。
前期细胞中出现了纺锤体,纺锤体中的纺锤丝又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分裂期的第二个阶段,中期是怎么进行的?请看屏幕。
教师播放细胞分裂中期的动态画面,并提示观察的重点:注意染色体是怎样运动的。动态画面停止后,出示中期与前期的对比画面。[师]染色体是怎样运动的?其结果是什么?
染色体是被连接在着丝点上的纺锤丝牵引着运动的。其结果是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的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有序地排列在了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为下一步的染色体分配作好了准备。下面我们来看着分裂期的第三个阶段——后期,染色体是怎样分配的?
教师播放分裂后期的动态画面,并指出观察重点: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么分配的?动态画面结束后,出示后期与中期静止的比较画面,并组织学生讨论。[师]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么分配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1)在细胞分裂的后期,从图像上看,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图像上的这种变化我们叫做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2)染色单体是随着着丝点的分开而分离的。染色单体分离的结果是原来的一条染色体形成了两条完全一样的子代染色体,并且被分开的两条子代染色体分到了细胞的两极。这样我们在后期的图像中可以看到,细胞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而且这两套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结构都完全一样。现在可以说,细胞基本完成了染色体的平均分配。但是这时还没有形成两个子代细胞。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两个子代细胞呢? 我们来看看分裂期的末期是怎么进行的。
教师播放分裂末期的动态画面,并指出观察重点:(1)细胞内有哪些主要变化?(2)两个子细胞是怎么分开的?
动态画面结束后,出示末期与后期的比较画面,并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细胞分裂的末期,细胞内有哪些主要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
到达细胞两极的染色体逐渐变为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在赤道板处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质一分为二,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体积基本相等的子细胞。下面我们把末期的变化与前期的变化比较一下。
教师设置情境:出示前期、末期变化的对比表格,并引导学生逐项比较。[师]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染色体、纺锤体的行为变化方面与前期存在着的变化逆转的关系。[师]经过一个细胞周期使一个细胞形成了现在的两个完全一样的子代细胞,也就是说它完成了一次有丝分裂。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一个细胞周期内染色体是怎么变化的?依据板书进行总结。
请大家在绘图纸上以一对染色体为例,绘出细胞周期的各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示意图。
绘图时希望大家思考所绘图像表达的含义。学生活动:学生依据板书提供的文字信息绘图。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绘图,纠正错误,了解学生的绘图情况。绘图完毕后请个别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图。
刚才我们以一对染色体为例,绘制了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细胞染色体变化示意图。现在我们再看一看各时期的细胞内各有几条染色体?又有几个DNA分子?请大家数一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细胞示意图的下方。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绘图纸上。
教师引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请个别同学公布结果,并进行点评。
下面我们把得到的结果在下列的坐标中用曲线表示出来。学生活动:学生绘制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图。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学生绘图完毕后,教师请个别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自己的绘图,并进行适当点评。这两条曲线有何相同点?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讨论、回答问题。
[师]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两条曲线在间期和末期的数值都是一样的。间期记录的是亲代细胞的DNA和染色体的数量,而末期记录的是一个子代细胞内的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它们的数值一样,说明无论是DNA还是染色体,子细胞都与亲代细胞保持了一致。
子代细胞是两个,而亲代细胞只有一个,那么,它们的DNA和染色体为什么能保持一致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DNA在间期由于复制而加倍,在末期再被两个子细胞平分。染色体在后期由于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的数目加倍,在末期再被两个子细胞平分。从而使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DNA和染色体都保持了稳定。这正是有丝分裂的意义所在。
以上我们学习的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那么,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挂图。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对比,并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五)、无丝分裂
[师]生物体中还有一种分裂过程相对简单的分裂方式就是无丝分裂。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2。[师]它和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哪些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生]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如:口腔上皮细胞、蛙的红细胞等进行无丝分裂。教师演示“无丝分裂”课件,请学生叙述具体过程。[生]细胞核先延长,核从中部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六)、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结果是子细胞具有与亲代细胞数目、形态相同的染色体。
2、意义: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课堂小结
细胞分裂是一切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对于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体细胞的分裂可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有丝分裂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处于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其内部进行着复杂而旺盛的生理、生化活动,因此细胞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染色体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本节内容也是学习第二节、第三节内容的必要准备知识。安排“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科学的观察和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
板书
第五章
第一节 细胞增殖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二、细胞周期
三、有丝分裂
四、无丝分裂
五、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第五篇: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导学案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2015/7/13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重点:分子动理论内容 难点:会解释现象
一、知识链接
世间万物都是 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呢?是静止不动的还是不停地运动呢?
思考: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因为分子的直径很小,大约只有10-10 m),那么你是否有较好的方法来认识分子的运动情况呢?
二、扩散现象 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2、在课本图13.1—2的气体扩散实验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3、在课本图13.1—3的液体扩散实验中,经过30日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4、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会出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扩散。从扩散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有 ⑴分子在不停地。⑵分子之间有。练习1:下面一些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A、金秋八月,校园里处处桂花飘香 B、将糖投入一杯水中,水变甜了 C、烟从烟囱里冒出来 D、扫地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E、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F、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最后不见了G、擦过黑板后,粉笔灰纷纷落下
练习2:将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__2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
三、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猜想:。
设计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请猜测一下哪杯水中扩散现象快?
小结: 热运动:
练习3: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A 盐分子减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 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快
练习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请根据诗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⑴我们没有靠近花朵,就早已闻到了香味,这是为什么?
⑵闻到浓浓的花香,就可以判断气温突然变暖,为什么?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阅读课本有关分子间的作用力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练习5: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
A、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B、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练习6:请根据下面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1、现象:铁丝很难拉伸。
2、现象:用手很难将铁块压缩。
3、现象:金属断裂可以通过高温焊接。
练习7: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等胶水干了以后就很难直接把邮票完整地从领土上摘下来,这是为什么?
反馈检测
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3.如图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手持弹簧秤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秤,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 的示数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4.“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表面太光滑 C.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A.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D.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 6.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7.把一块铅切成两段,然后在原处合上,加以一定的压力,两段铅又能合在一起,而打碎的玻璃也在原处合上,也加以一定的压力,为什么不能合在一起呢?
8.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按物态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9.两滴水银相互接近时,能自动地汇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表明水银分子间存在着_____力
10.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1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12.晚上在屋里点燃一支蚊香,很快整个房间都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这是气体的______现象,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这一过程越快.13.下列事件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扫地时,灰尘四起 B 花开时,花香满园 C 下雪时,雪花飘飘 D 刮风时,黄沙扑面
14.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A 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 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15.把磨得很光得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很难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这一现象说明了()A 固体由分子组成 B 固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斥力 16.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 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B 两瓶气体,抽掉中间的隔板后气体逐渐混合C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 D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总结: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