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科学教育 重拾失落科学精神

时间:2019-05-15 04:4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孩子科学教育 重拾失落科学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孩子科学教育 重拾失落科学精神》。

第一篇:关注孩子科学教育 重拾失落科学精神

关注孩子科学教育 重拾失落科学精神

编者:每到周末,常见许多家长带孩子忙着参加奥数、英语等辅导班,很少见其在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上铆劲儿。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所显然没有商场、公园热闹,其中的设施孩子也往往不感兴趣。其他诸如学术造假时有发生、科研队伍后继乏人、学生动手能力差等,均暴露出科学教育尤其是早期科学教育的不足。本期刊发这组稿件意在表明,科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科学家,还能帮助我们养成一种实事求是、无私奉献、批判与怀疑、团队合作的科学精神,而后者尤其是当今社会非常欠缺的。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教育不仅是学生家长不热衷,学校和社会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那么,科学教育为什么热不起来,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科学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哪种途径更有效?日前,记者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英健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科学教育热不起来的因素有很多,主观原因在于对科学教育认识不到位,客观原因在于学校设施和师资所限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经指出,科学在中国之所以未能得到充分而系统的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过于重视归纳法而非演绎法这一特色有一定关系。在没有演绎逻辑学支撑的情况下,中国的科学研究很难成长或者成熟起来,而科学又恰恰需要严密的推理和论证。

“除了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以及我国没有真正的科学史之外,科学教育热不起来的现实因素,主要在于人们对科学教育认识不到位。”在刘英健看来,传统的家庭教育更多放在塑造孩子的身体和养成教育方面,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分内之事。而学校由于承担了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安全等多重任务,加上受场地、设备和应试等因素影响,很难实施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效果不佳的另一个客观因素是师资队伍。一方面,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后,科学课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全科的知识背景和较高的教学技能。而当前的师范教育尚未很好地与新课改接轨,科学课老师往往经过阶段性培训后即上岗,但学科积累和教学经验不能立竿见影。另一方面与教师编制有关。目前,全国中小学专职科学课老师平均每所学校不超过3人。从现实来讲,老师更愿意教主科,家长和学校也更重视。一些学校科学课课时不足,甚至被挤占的现象并不罕见。

另外,不同学段的学科设置也直接导致科学教育举步维艰。在幼儿园开设的科学活动课,孩子们初步获得了科学体验。但到了小学1-2年级,科学教育的内容被放在《品德与生活》课里,与德育、社会教育糅杂在一起,小学三至六年级划入《品德与社会》课,这意味着科学课并没有以一门核心学科的形式一以贯之。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直面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宏观的科学基础尚未打牢,便直接过渡到具体的学科学习。

科学教育理应得到更多的支持,尽快形成国家资助、社会支持、学校重视的有利于科学教育发展的局面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小科学家,普遍具有一种探索意识。因此,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培养其科学入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极大地拉近孩子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孩子身心素养的提高。据刘英健介绍,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率先发起“2061计划”,将科学与数学、语文、社会共同作为四大核心课程,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做一个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人。

“科学教育理应得到更多的支持,尽快形成国家资助、社会支持、学校重视的有利于科学教育发展的局面。”刘英健说,学校依然是科学教育的主场地,课堂是主渠道。首先在课程上不能断档,小学一至二年级要开设科学课,要注意学科内部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并创造条件满足科学课的器材、场地等设备要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科学课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意识、与同伴互动交流等方面,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科学。小学一至二年级是科学意识培养的最重要阶段,更应该注重科学教育。学校可以聘请科学家来学校讲课,也可以定期开展科学活动,如科技节、科技周等。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等场所也是很好的方法,但前提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进一出看热闹,那样将错过良好的教育时机。而且,数字科技馆和图书馆具有费用不高、设施简便等特点,也是当前实施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刘英健强调,和德育一样,科学教育绝不是科学课老师一个人的事情,每个学科的老师都有责任与义务,都应该在教学行为中渗透。例如小学语文有一篇《长城赞》,语文老师可以围绕长城的构造、建筑材料、修建年代及背景等予以全面的介绍,而不是简单分析这篇课文的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1996年,法国在中小学开始推广“动手做科学教育计划”。该计划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号召学生家长和学校所在街区参与到课堂教学与实验活动中,学生从中真正得到了科学思维的训练。

科学家深入中小学其实在作一种表率,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科学活动的质量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科学家不应高不可攀,也不能总是一头扎在实验室里。据刘英健介绍,很多国家有鼓励科学家走进校园的传统,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支持制度。法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乔治·夏帕克每年都带领一批院士和科学家深入法国的部分中小学,和老师们一起备课、教学。法国国民教育部还规定,理科大学生毕业前要到中小学担任科技辅导员的角色。美国著名机器人设计师辛希娅·布利泽尔也经常深入学校或在网上与小学生们交流,讲解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与机器人有关的知识。

这些科学家们热心科普工作,与中小学密切交流,并不意味着在浪费宝贵的科研时间,这实际上跟国家的科研制度直接相关。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讲给中小学生,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和他的研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中,科学家能够更容易地申请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实现科研的良性循环。而我国的科研体制更多是考察学术论文的发表量,而不是以在科学普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为青少年写了多少科普读物等作为衡量标准。

“科学家深入中小学其实在作一种表率,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科研热情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刘英健说,科学家到学校和社区给予指导,也能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科技活动内容的科学性,为中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提高科学活动的质量。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科学普及的热情还需提高,非常需要形成一个全民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除了利用媒体宣传,科学家以身示范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而且,科学在本质上都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建在空中的楼阁。

科学最宝贵的价值不只是给人类带来物质方面的利益,还有诸如无私奉献、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的培养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小时候对小动物很感兴趣。与小伙伴一起玩时,小伙伴很流利地说出了各种国家对一只小鸟的称呼。费曼很苦恼,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回家后,他埋怨父母没教他。爸爸告诉他,了解小鸟的名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了解它的生活环境、作息习惯以及如何捕食等。而带着问题去细心观察,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是父亲的这番教育,费曼逐渐养成了爱思考、善于观察的习惯,最终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费曼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表现在科学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甚至表现为一种突出的人格或个性。1935年,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悼念会上说,像居里夫人这样的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例如她的坚强、她纯洁的意志、她的严于律己、她的客观、她公正不阿的判断,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这也表明,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就,科学精神所发挥的作用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科学教育在培养孩子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在其身心中植入了一种道德规范。”刘英健说,这种道德规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成才。而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应该贯穿于科学活动中,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的兴趣。一旦他们感受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自然会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老师或家长如果给予适当指导,孩子的耐心、细心、同情心和意志力都会得到加强,即使最终成为不了科学家,这种精神也会让其在未来的成长中受益无穷。

第二篇: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

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供给侧”改革时,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其实,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教师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神。

轻视工匠精神将导致“教学荒芜”

几千年来,工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经验与“知识”“真理”无缘,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对“学稼、学圃”不以为然。孟子更将它称为“劳力”,断言其被“劳心”者统治。这并非“中国特色”。杜威曾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差很大,却共同地贬低技艺。柏拉图把手艺人安置于“理想国”的金字塔底层。亚里士多德把技艺称为“制作”,认为只是达成外部目的的手段。随着近现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日益兴盛,人们对工匠技艺经验的批判,就愈演愈烈了。

在此背景下,“教书匠”几乎成了教育领域的“过街老鼠”。“教书匠”和“教育家”间的虚假对立,诱使“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之类口号出炉。在它们的误导下,有些一线中小学教师,如宗健梅所言,“不去做具体的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甚至鄙视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把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轻蔑地称之为„教死书‟,把实实在在的教育工作者轻蔑地称之为„教书匠‟,却进行宏观的、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说一些专家们常说的话,写一些学者们已经写过的文章。”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流派或教学模式,轻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

故而,教师要重拾工匠精神。这是我国时代精神的需要,也得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印证。上世纪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及其对社会学、教育学的影响,都为技艺经验的合法性、奠基性和重要性做了“背书”。这些学术思想资源包括:存在论层面,海德格尔对“用具透明性”的现象学描述;认识论层面,波兰尼对缄默知识与名言知识之关系的“冰山比喻”;语言哲学领域,赖尔对“知道什么”和“知道怎么做”的区分和维特根斯坦的“相似的看待”“相似的处理”;在社会学领域,布迪厄揭示的“实践逻辑”;在教育学领域,康纳利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等。

简言之,教育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作为艺术,它总有一些地方没有道理,总有一些地方不讲道理,也总有一些地方讲不出道理,教师只能靠技艺经验。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

重拾工匠精神,先要为“教书匠”正名。匠,在汉语中并非只是墨守成规,而且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之义。我们反对墨守成规的教书匠,欢迎精益求精的教书匠,即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何谓工匠精神?付守永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说,它的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成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视产品为作品,努力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

由此可见,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工匠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是工匠精神。甚至于那些拥有某项绝技,如在黑板上反手画圆、随手画地图、能用二十种语气说“你好”、能在开学一周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等,也体现了工匠精神。

教师教育要发扬工匠精神

重拾工匠精神,对教师教育的启示有四。

一是尊重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对每个教师而言都带着自己的生命温度,而且不少经验还是以教师或学生的某种牺牲为代价的,因而弥足珍贵。优秀的教育经验是教育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将其全都视为低级、片面、肤浅的,认为他们需要被理论知识覆盖和替换。

尊重教育经验,首先要培育教育经验。教师要坚守育人为本的职业精神,各项工作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尊重教育经验,还要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的定位主要不是基于技术理性的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是杜威所言的“理论教学的工具”,而是通过实践形成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教育实习时间要延长,让准教师逐步从边缘到中心,从依赖到独立,从而在上岗前积累其独当一面的经验。

二是推行师徒制。教育经验弥足珍贵,但作为个人经验,它却依赖教师的肉体,会随着某个教师的离职或离世而消失,“人亡艺绝。”因此,教师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经验传承。教育经验内含缄默知识,其传承要靠“传、帮、带”,要落实到师徒制。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经验传承是否有价值?回答这个问题,关键看我们坚持何种改革观。如若我们认为改革是“大破大立”,甚至“全破全立”,那么经验传承当然是改革阻力。可是,教育改革其实是渐进和连续的,从一定意义而言,是不断地“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改革中,教育传统、教育现实与理想的教育之间虽有差异,也有共性。因此,即使是在改革,哪怕是转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都不能忽视和轻视教育经验传承。

积极倡导共享的氛围,努力构建共赢的机制,师徒制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现实中确实有部分教师对公开教育经验有顾虑,害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不愿跟同行分享“干货”。有位教师曾跟笔者说,她找到了一个教化学某个知识点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快理解,而且在考试过程中也极少遇到问题。可是,她不会将其用于公开课,也不会告诉其他同行。可见,师徒制价值的发挥,在于共享的氛围和共赢的机制。

三是彰显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要重视(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要建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和评价观。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的核心技艺。其要义,简言之,就是会教且教会。可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与评价偏离了教师核心技艺。

这种偏离在职前教育阶段的表现是,教育理论课程重过实践课程,导致准教师只是为考而学而不是为教而学;在职后教育阶段的表现是,“研究”重过“教学”,导致教师只是为发表而研究而不是为教学而研究。

建构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观和评价观,就是教师教育的课程和评价都以核心技艺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强化实践课程,而且理论课程也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指向教师的核心技艺。教师教育评价应该以教师核心技艺为基准,重点考查其“应会”,而不是“应知”。

四是强调“技进乎道”。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先理念,后技艺,试图让准教师在还没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情况下掌握科学概念,树立先进理念。这个思路,只能让准教师形成了“关于教育的观念”而非“教育的观念”。因为,正如杜威所言,“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 其实,正确的思路是先技艺,后理念,“技进乎道”。技艺固然包含缄默知识,但也有可明言的规则,即技法。技艺学习要从技法开始。教师教育中的技法,如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师教育的起点,是教师教育理念生成和创新的基础。所谓教学有法,指教学是有特定方法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当然,教学有法无定法。所谓无定法,基于维特根斯坦的视角,即对规则的使用本身无法还原为规则。换言之,教学本身虽有各种原则和方法,但是这些原则与方法在特定情景的具体运用,却无法还原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力。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具体方法后,才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提升关注层次,这时就要推动他们从对技法的关注提升到对艺术的关注,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第三篇:弘扬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我国的经济综合实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也在飞速发展,成为技术革新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在国民中的普及程度远远不能与我国的科技实力相匹配。君不见地摊算命学手相学大行其道,祸害百姓骗钱害命屡禁不止;君不见高校学术造假学术剽窃日益猖獗,影响恶劣毒害青年浮躁浮夸求实风气越来越少;君不见我国的假货水货冒牌货横行世界,价格便宜质量不好难成品牌。-------种种现象说明,我们不得不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科学精神是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是创新改革的精神,是求实求真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更是民主协作团结互助的精神。新时期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面对任何事情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科学精神就是求知和探索精神,是人们从事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基于科学本质而产生的内在理念和精神气质。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学术界出现的编造事实伪造实验数据、还是剽窃他人论文进行学术造假,都是严重背离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阻碍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提升科学素养是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科学素质是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先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不断加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无论是无中生有的“水变油”,夸大其词的“基因皇后”,还是肆意炒作的“纳米”、遍地开花的“国内首创”,这些与科学精神相悖的不正常现象被炒的沸沸扬扬,都是由于公众缺乏科学修养和理性的判断,因此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必须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我国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弘扬科学精神是崇尚科学、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根本途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弘扬科学精神的推动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社会建设中,要弘扬科学精神,打击各种伪科学和封建迷信,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常识,增强其理性判断能力。国家应加强有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宣传工作,使得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举办各种普及科学常识的讲座和活动,使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被大众所掌握;调整学术浮躁的不良风气,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以经济或者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发明,以鼓励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已经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有关政府及相关单位不仅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科学精神,而且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

如何提升全民思想道德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近年来推出了大量的时代先锋人物,以及连续举办了好几届道德模范的评选。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极大的推动。

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一项项有力举措、一个个美德故事、一系列先进事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文明道德之花竞相开放。

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全国道德模范”——一个崇高、珍贵的荣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道德真谛,感召着整个社会。

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退休后回乡义务植树20多年、情满青山的老地委书记杨善洲,为民造福、鞠躬尽瘁的安徽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命运多舛却坚强乐观的“90后”孝女孟佩杰„„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向整个社会传递着道德的力量,放射出道德的光芒。

把道德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道德光芒照耀神州大地。全国道德模范用平凡的行动和高尚人格,激励全体公民见贤思齐,不断提升道德素质。他们用感人的事迹和先进思想,引领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一个个鲜活事例,一笔笔精神财富,唤起人们内心的感动,唤起人们对于公民道德的认同和追求。向道德模范致以崇高的敬意!”湖北省洪湖市中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周祖山的话,说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全国各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掀起学习道德模范高潮,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首都文明办利用“文明北京”官方微博广泛开展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先进事迹学习宣传,动员微博网友积极参与投票;天津市文明办开设“身边好人”网络论坛,开展线下“爱心接力”活动17场„„

近年来,江苏常州在全市范围内推开“道德讲堂”建设,广大群众自觉热情参与,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全国各地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各类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纷纷开展,创优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在广东,各类时尚元素被注入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中。“手机学习天地”短信栏目每天早晨为移动短信用户免费发送学习信息,内容包括广东名人事迹、名言警句等,把公民教育内容以快捷、便利的通道,送到广大群众手中,增强了教育活动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如今,神州大地已经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热潮,树立了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第四篇:弘扬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0多年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向我们彰显了科学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但总是有少部分人,以科学的名义做着有悖于科学的事情,以科学的名义阻碍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某院士论文抄袭,某学者学术造假,某伪科学盛行,某大学生只顾赚钱、不顾学业等等,都折射出了当代人中科学道德、科学素养的缺乏,长此以往,将动摇我国创新性国家根基,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阻碍。究其原因,一是落后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不合理教育体制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监管不力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决:

一、提倡科学思维,营造良好氛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爱因斯坦说过:“背对荣誉,面对科学”。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科学精神的培养,以求真务实,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为荣,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对待科学,坚持一切用实际说话,摒弃“伪”科学。政府也要运用电视、报纸、多媒体等现代宣传工具,将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干部须率先垂范,积极开展弘扬科学的主题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开拓科普市场,满足多种科普需求,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真正促进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精神在全社会的盛行。

二、坚持科学规划,减少行政干预。要改变现在行政干预科学,门外汉指挥行家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诸如消除高校行政化、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行动,加快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科学合理制定各种发展政策和战略,以科学的角度、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对教育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改变现有一切以论文为重点的教师评职、评优模式,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综合的教育评价机制,让每个学者都能够平心静气的做好自己的科研教学工作。建立健全高校课程捆绑制度,把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实际指导理论,用市场决定课程,保证教学的科学合理性。

三、确保科学发展,加强监督管理。对科学道德问题,相关部门要协调管理,齐抓共管,形成上级监管,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多角度、深层次监管体系。相关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科学道德问题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开展对该问题查处的职能,努力提高综合监管工作水平。建立科技工作者诚信数据库,从管理层面完善应对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科技腐败的工作。对待“伪”科学事件及制造“伪”科学的相关人员,要严肃对待,从重处理,维护好科学道德,为科学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一撮而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耐下心来,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下载关注孩子科学教育 重拾失落科学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孩子科学教育 重拾失落科学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科学精神

    论科学精神 姓名:魏伟学号:02130098 班级:自然辩证法2班 当今时代,可谓是科学的时代,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中,产生于科学领域的科学精神,具有了普......

    科学精神之我见

    科学精神之我见 居里夫人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知有多少人是以居里夫人为榜样而进行着科学研究实验。这位女性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我们从......

    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不该被遗忘 2010年05月24日08:49来源:《科技日报》 纠错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E-mail推荐:提交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惊叹、好奇心、......

    关注孩子健康安全,保障孩子科学午休(本站推荐)

    关注孩子健康安全,保障孩子科学午休尊敬的家长朋友:不少研究表明,中午进行适当时间的午休有利于提高下午的学习效率。可是从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来,很多孩子在家的午休状况......

    坏境科学全球关注

    环 境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专业:物理学姓名:毛玉博学号:科 学 与 全 球 关 注 200872010124 学校:西北师范大学水污染调查及治理措施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 摘要:通过对黄河(兰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对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张志超(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天津 300161)摘 要: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科学与人文的划分,是在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才出现的事情。......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弘扬科学精神论文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

    科学精神 人文基础

    科学精神 人文基础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