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本文以贺州学院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分析传统教学方式着手,就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阐述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传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448-02
新时期,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直接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高校面临转型发展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也是必然趋势。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之下,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进行优化设置,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与教学理念的变革
当前,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及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都将使就业岗位发生重大变化,人才培养结构亟需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因此,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准确地定位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
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是专业人才,普遍采用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主要偏重理论体系的教学,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然而,应用技能型大学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区别。应用型大学主要是培养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做培训或训练,从而达到迅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学生学过相关课程之后就能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
正是借鉴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了更多的思考与研究。本文以贺州学院《建筑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的教学为例,主要分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实施条件。
二、《建筑制图与识图》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及职业技术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与建筑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不仅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在大土木建筑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入门级基础课程。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发展相关专业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当前,很多高校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在理论教学上普遍存在诸如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1.课程教学大纲制定
贺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交叉复合型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学、土木工程技术及建筑制图方面的综合知识。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建筑制图与识图》是该专业一门与土木工程技术有关的课程。该专业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和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不同的是,它要求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和深度不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大纲应与其他专业的有所不同。而笔者在认真分析贺州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后发现,现有的教学大纲与其他专业的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教学上的侧重点。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取舍,主要教学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绘图和阅读建筑图纸、熟悉建筑基本构造等能力。
2.教学内容落后,未能与时俱进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建筑施工技术及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还要能够使其与建筑设计及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但是,目前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太过滞后,主要表现为新的规范已经出来,可是书本上的仍然是沿用老版本的规范,建筑施工技术和图纸设计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等等,这就造成教学改革的步伐跟不上建筑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使得现有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与时俱进。
3.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动手实践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大都采用讲授的方式,在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个人在给学生灌输知识,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环节,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兴趣度不高,课堂参与意识薄弱,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被动局面。而且这种不具启发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法的失效也会导致教学工作滞后,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上理论课,再到实训课,有时甚至纯理论。这样就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活动陷入混乱,使得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既浪费学生的宝贵课时,又浪费学校教师的教学时间。
三、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一体化设计思路
《建筑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和设置,删除过时的内容,增加新规范要求的内容,让教材内容编排得更趋合理,从而避免内容重复,缩短教学过程所花费的课时,最终能够达到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结合、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水平。为了达到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和就业岗位对接,设计一套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1.制度保障和师资保障
要想加快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发展,高校首先要从制度上来保障。实施《建筑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设立有利于教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学校层面力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从而使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能够相互渗透,有效衔接,保证教学活动的统一调度和相互协调。
教师要进一步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用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来推进一体化教学的发展。教师要积极深入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高校要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拥有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师,才能有利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建筑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就是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学、实验课和实训课程的界限,将这门课的理论教学、生产和实践教学、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全过程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场所灵活安排。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实习,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增强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认识。绘图技能的学习安排在电脑房,以实际的建筑施工图纸为模板,让学生反复操练,能真正学到绘图技巧。
3.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保障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设好《建筑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室和实训机房。一体化教室应该配备制图模型、投影仪和制图教学配套用具,建成集课堂教学、专业制图教学和建筑模型制作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室。实训机房应配备网络设备并保证学生人手一台电脑,通过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电脑辅助绘图技能及从事工程建设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建筑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同时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到施工现场参观实习,亲自动手绘制图纸。这样既能加强师生互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又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基于《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
1嵇正波1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江苏 淮安223003)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结合我校模具专业近年的课程改革,较全面的介绍《模具制造工艺》课程在教、学、做一体化方面改革方面的必要性和一些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模具;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 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各高职院校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我院于2010年9月对《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已经经过08模具-
1、-2和09模具-
1、-2两个轮次的实践与探索。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分开。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以《模具制造工艺》为例,先上70课时的理论课,然后进行2周的电加工实训和2周的模具制造实训。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一到工作现场又重新摸索的情况。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所学的理论得到印证了,技术学会了,技能也得到加强。
1.2 精选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以提高技能
高职和本科教学内容有其相识地方,但侧重点明显不同,高职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现在高职高专的教材很多是本科教材内容的压缩饼干,没有明显的区别,这显然不能符合高职教学的需求。《模具制造工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内容多而杂,主要包括普通机械加工,特种加工,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和模具的装配。对于机械加工和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已经有了全面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对于理论性强难以理解或者之前已经在其他课本学过的内容,我们尽量不讲。结合教、学、做过程中的模具加工,重点讲解成形模削、特种加工和模具的装配。这样及压缩了理论课的课时,又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时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实施
2.1 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1收稿日期:2011-3-9 作者简介:嵇正波(1983-),男,江苏淮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工作。电子信箱:hit_jzb@163.com 传统教学是《模具制造工艺》理论课70课时、2周电加工实训和2周模具制造实训,现在把三者结合在一起,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形式进行为期5周的系统学习。期间,学生不进行其他课程的学生。内容学习见表1:
表1 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及学习内容安排
时间安排 课程安排
培养目标
理论学习: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1周 电火花线切割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切割3B和ISO编程指令、电规准参数的合理选择。实践技能:学生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打表、线切割编程、操作线切割机床。
理论学习:电火花成形加工原理、机床机构、电规准分类和1周 电火花成形加工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转换、影响加工的主要因素、电极尺寸计算。
实践技能:电极和工件的装夹和找正,电极的计算和加工,电火花型腔加工。
理论学习:两套模具的三维设计,二维图纸的绘制,数控程2周 冲压模具和塑料模的加工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序的指令学习和编制,零件工艺路线的编制。
实践技能:模具设计,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
理论学习:冲模间隙调整方法、模架的装配、型芯型腔的装1周 模具装配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和电加工考证
配以及冲压和塑料模具的装配。
实践学习:垫片法调整间隙方法,冲压和塑料模的装配,电加工中级工考证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
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每周或者每次学习的内容,给出每个小组任务,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和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集促进者、示范者、评论家于一身。比如给学生一个任务:级进模的凹模型孔加工。首先让学生对线切割加工凹模型孔的各种工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级进模型孔与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用电火花线切割分别加工型孔很难保证精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使用电火花线切割跳步加工这种加工方法;其次从操作层面上讲,要想实现跳步加工,学生就不仅要掌握简单的切割零件方法,还要求学生会工件的校正,钼丝的穿丝、上丝等操作。
教学手段上,讲解理论知识时,根据需要多借助于运用多媒体。比如讲解成形磨削、模具零件工艺路线的制定和模具装配内容时,借助三维动画,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一目了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其次,在进行冲压模和塑料模零件加工时,由于数控机床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加工,我们让其余学生在CAD/CAM机房进行相关模具的三维造型和二维图形的绘制,保证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最后,为了保证5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我们安排了2位老师负责全程跟踪指导,这样避免由于某个指导老师教学其他课程而耽误教学进程,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
2.3 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促进学生配合主动学习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日常考核考核、小组完成任务的考核、期末考试和电加工考证的考核。
(1)日常考核
1)按照上课时间进行,不得迟到、早退、旷课,结束前认真打扫卫生,清理机床。
2)严格遵守数控机床安全操作规程和文明生产要求; 3)严格遵守CAD/CAM机房的上机规定要求;(2)小组考核
小组考核通常是采用小组完成一个任务后,分组讲解、展示工件,并根据教学内容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最终依据小组成员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方面进行计算。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而电加工考证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是学生双证之一,即技能证书。小结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又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芸,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 刘细芬.《模具制造工艺》[J].甘肃科技纵横2009(3):179-180.[3] 蒋建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实例[J].职业圈,2007(10):129-130.
第三篇: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培养探索
关于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的思考
冯仁辉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大多数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师资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缺少汽修专业一体化师资的原因,提出了高薪引入、建立健全新教师培养体系、加大实习教师培训力度等多项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修理,一体化,教师,对策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汽车的维修保养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国内的汽车技校如雨后春笋多了起来,争相培养汽车维修方面的技能人才。然而,在培养专业技术汽修人才的过程中,技校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就汽车技校如何培养一体化教师,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提出一些对策,望有助于汽车技校养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现状
目前,大多数汽车技校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有的老师从汽修厂师傅出身,维修经验丰富,但文化素养偏低;有的老师拥有满腹的汽车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修车经验;理论知识扎实且维修经验丰富的一体化教师少之又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也习惯性地安排理论课由理论老师承担,实操课由负责实操的老师来教,由于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效融合,往往导致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的脱节,甚至有时出现同一个问题,理论老师一种讲法、实操老师一种讲法,让学生无所适从的局面,使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缺少的原因分析 2.1 历史原因
汽车维修在以前是一个又脏又累的行业,很多人都不愿从事。只有那些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的人才会进入这一行,导致汽车技校以前大部分老师来自于维修厂的师傅。在中国的汽车维修行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师傅带徒弟,从业人员靠入行的经验去修车,他们在动手能力方面较强,而理论知识却很少,即使懂理论,但语言表达能力却欠缺。从维修厂转行到汽车技校的这部分师傅由于对知识传受的表达能力较差,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很好的将自己所拥有的汽修经验传授给学生。
2.2 汽车技校从大专院校招入师资的不足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各个大学纷纷开设与汽车有关的专业,培养汽车人才。同时,随着国家对汽车修理技术人才的重视,大量汽车技校从大专院校中招入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师资,已满足学校的师资需要。由于大专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一是大学的教师本来自身实际的维修经验欠缺,往往重视理论的讲授,对实际的维修却点到为止;二是很多大学的实训设备缺乏,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的实训课程较少或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理论知识较好。他们一毕业就被招聘到汽车技校任教,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马上变成老师。
而且,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从事教师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教学技巧、掌握学生心理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3工资待遇偏低,招不到或留不住人才
技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特别是那些自负盈亏的学校,靠学生的学费发教师的工资,更没有多少财力来提高教师的待遇,在维修行业做得好,文化素质高有维修经验的优秀人才不愿意来汽车技校,学校待遇不如企业高。而一些优秀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培养,稍微成长一点,又会离开学校,去到更高工资的单位,所以,一体化教师很难有。
2.4汽车技校管理因素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劳动部门缺乏对该类学校的专业指导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导致劳动部门对技校的专业发展很少给予明确的指导,完全靠技校自己摸索。技校教师的入职也没有标准,导致很多素质偏低甚至不适于做老师的人进入到技校教师行列,无形中影响一体化教师的成长。
2.5 市场因素
虽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但由于技校的增多,而加之中国计划生育的执行导致中学阶段的学生人数减少,同时高中、大学阶段的扩招,读技校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汽车技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投入到争夺生源大战中,无心投入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建设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3 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培养对策 3.1 注重现有汽修教师一体化教学的培养
汽车技校应就一体化教师的评定、选拔和培养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一体化教师的评定和选拔的标准,制定现有选拔教师的培养计划,完善考评方式和内容等。例如:从学历、专业、教学资历、专业技术职称、学生评价等方面制定选拔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标准。
鼓励目前理论、实操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目前教学中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证,学生评教优秀,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然后试讲,经学校成立的一体化领导小组考核达到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聘为一体化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使其成为一体化教师,教学技能明显高于普通的教师。
3.2 高薪引入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学是培养优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以后学校的发展趋势,汽车技校的领导要认识到一体化教师的重要性,即使经济上再困难,也要挤出一部分用于一体化教师培养。学可以出高薪聘请企业学历高,有经验的维修人才到学校任教,开展一体化教学。并利用引入的高素质人才带动在校教师的成长。
3.3 建立对新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教师的培养体系,形成常态化
对刚毕业到汽车技校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的学生,要先安排到维修厂进行实习,要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完善实习期间的培养考核及工资待遇问题,消除实习只是走过场的现象。如,学校要制定大学毕业生在厂期间的目的,目标,具体任务,措施,然后由维修厂相关人员实施。实习期间,大学生要按照维修厂的工作时间,由维修厂的相关人员考核,工资可以由学校和维修厂共同承担。实习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可以利用寒暑假,也可以平时的时候,一周几天在学校,几天在维修厂。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至少2年,3年,甚至长期进行下去。
3.4 加大实习教师培训,为一体化教师的形成打下基础
学校可通过校内、校外专题培训,让实习教师强化系统的专业知识,加深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教书育人的技巧,全面提升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一体化教师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加强师资队伍的校外培养 学校应组织教师到一体化开展成功的学校学习。俗话说,借鉴别人的优点可以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汽车技校要创造条件与一体化教学开展成功的学校达成一对一的帮扶形式。组织骨干教师去一体化开展成功的学校学习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包括汽车维修专业模块的划分,学时的安排,教材的选用,教师授课的优点,等等。然后根据本校设备、场地、教师特点,开展一体化教学,逐步摸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党建结对子的形式,广泛加强院校之间一体化教学的经验交流与学习。
老婆大人,就篇论文提出以下初步意见:
一、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也就是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和存在问题),并将原因从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硬件、软件、制度,如;学校、教师、管理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细化;
二、针对分析的原因,进一步归纳和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应尽可能与发现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一一对应,通过对策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语言应书面化,客观,尽可能不用口语。
第四篇:浅谈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浅谈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摘 要:当今众多教学模式的创建大多是在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建构,对职业教学来说,就形成了产教分离的结果,大大阻碍了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而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正在探索和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的问题,使学生的动手学习与动脑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体现工、学、产、教结合模式。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 一体化教学法 角色轮换教学法
一、传统教学法的特点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以固定的复习、新课、作业三段模式贯穿始终。这种“开会式”的学习枯燥、呆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垄断性和单一性。教师针对此情况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出现厌学、“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况,难以提高自我创新、自我提升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校的实习课件与工厂中生产的工件有一定的差距,造成学是学,生产是生产,在学校的学习只是应付考试。最后的结果就是,学归学、做归做,根本无法融合,部分知识无法得到应用。这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主要的问题是“产教”分离。二、一体化教学法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生产任务为典型学习任务。教学中凸显“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实现教与学之间,学与做之间,工与学之间,角色与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与转换,培养、锻炼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此种情况、改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溜号等现象。一体化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分组讨论法、角色轮换法等新兴的教学方法,根据班级的人数把学生分成小组后进行角色分配,包括:组长、资料员、协调员、保管员、发言人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发出工作任务单,学生围绕引出项目,明确任务;制订方案,明确步骤;小组合作,实施方案;检查评价,完善方案;巩固训练,总结提高;期间组长对任务进行分配,组织组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总结,监督组员填写工作页;资料员负责任务、问题的查找并与其他组员讨论并得出结果;协调员在讨论过程可以与其他小组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学习,将讨论的结果带回本组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果;保管员负责保管教学资料及相关物品;发言人将本组组员讨论得出的结果进行总结,组织语言代表本组进行展示发言;以上这5种角色按照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互换。此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可以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中,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由情景教学转变成场景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学校的设备的限制,在加工中会有部分学生溜号、打闹、看小说,因此,我们继续采用角色轮换法。角色包括:车间主任、车间调度、仓库保管员、车间维修员、安全员、记录员,检验员。每位扮演角色的学生都严格按照工厂制度执行自己的职责,比如说:车间主任每天宣布当天的生产任务,强调安全及批阅相关资料、申请单等工作。车间维修员负责车间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作修理;检验员对工件进行抽检和检验,填写检验单等工作。这样使每位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可以感受到工厂的工作模式,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以准员工身份要求自己。不仅学生在未毕业之前就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沈阳技师学院)
第五篇: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期5天的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圆满结束,经过这5天的学习和交流,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胡革教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使我思路大开,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收获很多,同时也有许多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个人对本次培训的总结:
一、行动教学法的特点
1)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整个“行动导向”教学中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培训师来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中,而不是纯粹的灌输知识,是对学生行为的指导。
2)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作为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改变了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中是双向传递和互动。
3)效果控制:以往的教学是靠分数的高低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行动导向”法是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过程,注重的是实际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分数的提高,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很有成就感的自我能力提高过程。
二、教学主体的转变
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
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
因此,如何在学校通过教学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欲望,这种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的堆积。
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强调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学主体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学主体的转变,教学的方法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把学习专业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是把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标。
1)学生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检查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从中培养学生的忍耐力、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学生始终站在台前,教师在台后,教师只是学生的培训师和引路人,在过程中及时纠正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主体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要求教师在课前积极查找资料,选择好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接受和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并从中获得益处。德国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100多种,这次培训接触到的主要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魔盒法、自由学习法、小组壮大法、旋转木马法等方法,我们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这几种方法的学习和运用,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必然会取得极大地成功。
行动导向教学使我进步很大,学到好多知识,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也使我更加的了解学生,更加热爱教师这一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