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化学教学教案: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
[板书]:四.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如铁的生锈)
[举例]: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
[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板书]: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
[举例]:白磷自燃。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
氧化
反应剧烈氧化
(燃烧)平静燃烧在有限的空间内
急速燃烧——————→爆炸
可能引起
缓慢氧化————→自燃
(四)总结、扩展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
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第二篇:燃烧和缓慢氧化 -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A)冷水中(B)氧气中(C)空气中(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第三篇: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教案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教案
考点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5、安全知识
考点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考点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考点
四、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影响
2、开发新燃料:乙醇、氢气
第四篇:人教版化学中考考点突破氧化和燃烧(含答案)
氧化和燃烧
1.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如图所示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2.“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A.
隔绝空气
B.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
移除可燃物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进行灭火
B.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迅速盖灭
C.
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
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4.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将其盖灭,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A.
隔绝空气
B.
降低温度
C.
清除可燃物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大于60°C
B.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大于60°C
C.
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气球只起保护环境的作用
D.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给可燃物加热
6.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不超过100℃
B.
B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C.
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
水沸腾后,水分子的间隔、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7.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
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弯腰行走到安全通道
C.
人在高层时,迅速跳楼逃离
D.
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8.2013年12月15日,广州建业大厦发生火灾,一场大火烧掉4000万,再次敲响消防安全的警钟。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
9.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
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
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
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
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10.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11.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过实验测出,反应前后①烧杯中的温度升高,②烧杯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NaOH溶液跟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Ba(OH)2·8H2O跟NH4Cl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1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B.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发生燃烧才会放出热量
C.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D.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的变化
13.如图,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瓶中,要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应满足下列条件中的()
①反应有气体产生
②反应或溶解时吸热
③反应或溶解时放热
A.
只有①
B.
①③
C.
①②
D.
只有③
14.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大量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15.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模拟实验: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水倒入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蹿起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
16.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收或放出热量。小明通过实验研究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将大约20g已研细的氢氧化钡晶体倒入烧杯中,再把烧杯放在事先已洒上少量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内加入大约10g氯化铵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置片刻,提起烧杯,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粘在一起,玻璃片上的水结成了冰(如图所示)。
(1)由实验可知,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时___________热量。
(2)实验过程中,小明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的气味?”这是因为反应生成了氨气,化学式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BCCAA
6—10.DCACC
11.放热
吸热
12—14.DBA
15.①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助燃剂(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②水的密度比油大,水加入后会沉在油的下方,起不到隔绝氧气的作用;③油锅的温度很高,水加进去之后容易汽化,水汽化过程将油带出,增加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
16.(1)吸收
(2)NH3
第五篇: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活动] 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分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提问: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板书:
三、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总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
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七、效果检测:
1.教材上“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中,当手绢上的火焰熄灭后,手绢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相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D.手绢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绢温度低于棉布着火点
2.2007年12月6日,山西省洪洞县新窑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特大事故,造成多人死亡。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
(1)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瓦斯属于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瓦斯爆炸后,为了防止二次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煤矿瓦斯爆炸有三个必须条件——瓦斯浓度达到爆炸限度、__________和足够的______________,对于任何一条的有效控制都可以避免瓦斯爆炸。据此,我国安全监督部门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三项措施。请对其中的任意一项措施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一不可
八、教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分组实验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在学完燃烧条件后,可分组讨论干的着、湿的不着的原理,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
2、对于灭火方法或火灾逃生措施配上一些关于指错找错的画面效果更好。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