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现代文阅读之七:“推断想象”学案、作业、教案
现代文阅读之七: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学案)
[考点解析]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合理的想象和间接的推断得出结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断新的结论;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推断和想象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3.根据文意推断和想象文章的其他要素。一个考生据文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这个考生阅读能力的强弱。
明以致命一击。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唯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1)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有关玛雅文明的衰落原因的假说很多,总的来说,不外乎“天灾”和“人祸”两类说法。B.里查德森•吉尔最早提出大旱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的假说,2001年,霍德尔等人找到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假说。
C.玛雅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一直在影响玛雅文明的发展,恶劣的气候环境促使玛雅文明走向衰落,以致崩溃。
D.玛雅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大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说基本成为定论。(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元9世纪,玛雅文明步入鼎盛时期,同时也开始了衰落期。B.建造纪念碑,扩大城市规模,人口剧增是玛雅文明兴盛的特征。C.历史上三次最严重的旱灾,导致了玛雅人的城市被遗弃。D.玛雅文明的鼎盛期大约持续了500多年。
(一)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1、因果推断题。主要有顺推、反推和无中生有三类。
2、转换概念推断题。往往又有两种:一是转换同义概念构成的推断,二是偷换概念构成的推断。
3、类比推断题。指相同或相反类别的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的推断。
4、相关推断题。
(一)《玛雅人》阅读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的鼎盛时期。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的100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等天灾造成了玛雅人口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混乱;还有人提出了“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度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引人注目的假说之一。里查德森•吉尔是最早提出这个假说的人。
2001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发现,这个地区每隔若干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年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 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资源,而他们的水资源有限。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多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34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3年和6年。这3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也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
(二)《空天飞机》阅读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 000—5 000个的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又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由此可见,要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的飞行技术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在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00千米高空,飞机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按照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再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做太空飞行。“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
(1)下列对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需要大型的设施和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发射服务 B.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C.发射费用高,耗费人力多,准备时间长 D.抛掉的部分的费用过高,增加了发射成本(2)下列对空天飞机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空天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不需要消耗氧化剂,所以可以轻装上阵。B.空天飞机可以完整地重复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C.空天飞机能以高超音速飞行,并利用吸气发动机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D.空天飞机也需使用火箭发动机和氧化剂,但不需要外挂助推器和燃料箱。(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天飞机升空不需要火箭助推,所以不需要发射架,而对机场跑道有要求。B.空天飞机可以让我们以比航空飞机快得多的速度在大气层内作远距离飞行。C.由于空天飞机不再抛弃用过的器件,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会大幅度减少。D.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了研究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
心理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B、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公 寓 郑 义
这个流传在建筑师中间的小笑话,大约是讽刺住宅设计的千篇一律及设备的质量低劣罢。一醉汉喝得酩酊大醉,在一座公寓楼门口跌跌撞撞地绯徊:他觉得这楼似乎是自己居住的楼,又似乎不是。巡夜的警察起了疑心,以为是昼伏夜出的歹徒,便上前询问。那醉汉见警察要带走他,酒醒了一半,一口咬定这是他的家。见警察不信,便带他上楼,边走边证实给那警察听:小心自行车……十二级台阶,又十二级台阶——没错吧?……三楼中间单元,320——没错吧?你看我开门———说着,醉汉掏出一串钥匙,看也没看,随手拣一把插进门锁,拧几下,房门居然开了。见警察还有怀疑,便请他进屋,打开电灯,介绍道:你瞧,这是厨房,这是厕所,这是卧室——他打开卧室门,打开灯,见双人床上正熟睡着一对夫妇,更信心十足地向警民介绍:“。”
根据本文的人物和寓意作推断和想象,在文末的引号中加写几句话,以完成“更信心十足地向警民介绍”。
答:应加写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总结】
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合理想象和准确推断的前提。上面几例的想象和推断都是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的。
2.想象和推断的角度很重要。角度把握准了,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准确的推断。上文是从醉汉这个角度进行想象和推断的,这个角度是恰当的。
3.上文的解答过程说明,写人记事类作品中的想象和推断,一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二要符合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三要是“环境”所允许的。否则就不大可能合乎要求。
4.要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如果是条件关系,就要能由条件推出结果。如果是因果关系,就要能由“前因”推出“后果”。
5.在进行推断时,要联系自己以往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不过,只有在文中没有信息或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才能联系相关知识,如果文中有足够的信息就一定要通过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
6.在进行推断时,要把文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作为推断的前提,由此推出结论。7.在进行推断时要注意利用文中的隐含信息。
(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虽然以前没考过,但既然列作了考点,就有在高考试题里出现的可能,并且,考题出现的最恰当位置应当是在第二卷的现代文阅读题里,属于主观题。可能出现的题型有:
1、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细节想象的题型。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场景想象的题型。
3、根据人物性格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或心理的题型。【解题方法】
针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可能出现的题型,提出以下解题方法:
1、解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细节想象的题型”技巧:A、细节描写要合理,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
2、细节想象要能以小见大,即细节描写的“细”,要能见出文意之“大”。B、语言表达要连贯、清晰。
2、解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场景想象的题型”技巧:A、场景描写要契合文章规定的环境特色。B、场景描写要能起到为文章烘托或营造氛围的作用。C、语言表达力求准确、生动、优美。
3、解答“根据人物性格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或动作的题型”技巧:A、人物的语言、动作或 现代文阅读训练之七:推断与想象(作业)
(一)老山汉墓的几个谜团
随着一具尸骨的“惊人发现”,围绕老山汉墓的发掘展开了一轮新的推测大战。一时间,谜团重重。
这具趴在墓中前室西南侧的骨架,是男是女?现场工作者认为是女性,而亲临发掘现场的考古专家潘其风先生则根据该尸骨粗壮的肱骨,初步认为是男性。当然,这都只是初步推测,因为在还没有对骨架进行移动前,看到的只是后背,便于辨别性别的眉骨、下颌骨、耻骨联合等处都还压在下面。骨架将于近日“请”出古墓,其“前脸”自然会被仔细检查。不过,一向严谨的专家们表示,女人男相或男人女相的也不是没有,仅从外形鉴别总可能有偏差。究竟是男是女,还有待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综合鉴定确定。
汉代基本上已没有殉葬,因此骸骨为殉葬者的说法被多数人否定。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只有两个:一为盗墓者,二为被从棺中拖出的墓主人。从骨架趴在漆案上的姿势看,许多人更愿相信是后者。因为,盗墓者进入墓中却自相残杀或缺氧而死最终身埋黄土,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由于尸骨缺少右腿小腿骨,左腿的小腿上也少了一节腓骨,媒体一度纷纷报道,猜测其身份的判别将取决于残缺的三节小腿骨会在何处出现。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武钰认为,尸骨肢体不全,应是腐朽所致,而非盗墓者拖动尸体造成的。也有其他专家表示,目前缺失的三节骨头并非人骨最细小的部分,为何腐朽的偏偏是它们?
潘其风先生日前曾对这具骸骨的年龄进行了初步判定,认为在35岁至45岁之间。于是有人称这具1.61米的骸骨很可能是燕刺王刘旦,理由是“这跟刘旦被赐死时年纪相当”;并且,刘旦因谋反被赐死,谥号“刺王”,他的陵墓也被称之为“戾陵”,“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水经注》中有记载,燕刺王刘旦的戾陵在梁山;经考证,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梁山就是今天老山所属的石景山。此说一出,立即有人惊呼:如果这骸骨真的是刘旦,抑或墓主人是刘旦,老山汉墓都将是“惊世大发现”——不但附近还应有后妃二十余人的墓,而且很可能墓中会出土大量经书杂说、星历数术一类的先秦西汉古籍。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死后,“后、夫人随旦自杀者二十余人”,而且刘旦“为人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不过,不止一位专家并不认同,他们指出,刘旦十几岁被封为燕王,从武帝元狩六年至昭帝元凤元年,在位共38年之人,他死时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那具“初步判定为35岁至45岁”的骸骨应不是刘旦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余伟超先生明确表示:“这种可能几乎没有。”余老对出土的镀金动物花纹的漆器分析指出,这不是镀金,而是西汉晚期才有的“金银平脱”技术,这项技术在汉武帝、汉阳帝时还没出现,因此说老山汉墓可能和刘旦毫无关系。徐萃芳先生也从老山汉墓的位臵和地形对刘旦说提出了质疑。他说,谜底揭开只能等到最后。墓中有文字、印章最好;没有文字印章,通过其他器物如钱币
也可以判断出墓的年代,但墓主的身份就只能推测了,就连大葆台是刘建之墓不也是推测的吗?
解铃还需系铃人。所有谜底全系在这具神秘的骸骨身上。正如徐萃芳先生所言,考古过中有许多疑团,这是很普遍的,有些谜也许到最后都解不开。等谜团层层剥开,一定要有耐心哟!1.文中说“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A.武侠小说中类似的情节都是虚假的 B.墓中骸骨是盗墓者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C.墓中尸骨为编撰武侠小说提供了素材 D.老山汉墓中有不少像武侠小说一样的离奇情节 2.下列说法,作为判定墓主是刘旦的根据的一项是
①骸骨年龄与刘旦被赐死时年龄相当。
②刘旦谥号“刺王”,陵墓亦称“戾陵”,都含贬义。
③专家考证,《水经注》所载之“梁山”即今老山所属之石景山。④墓中出土的先秦西汉古籍与《汉书·武五子传》记载相同。⑤老山汉墓附近还会有随旦自杀的后妃之墓。
A.①⑤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墓主不是刘旦,那架尸骨的性别也是能够确认的。
B.如果骨架中最细小的部分也没发现,那么,缺失的三节骨头是腐朽所致的理由也就更充分一些.
C.如果墓主是刘旦的话,那该墓中一定会有大量先秦两汉古籍。
D.如果墓主是刘旦的话,那么,潘其风先生对骸骨的年龄的初步判定,就极有可能是错误的。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架是男是女,与判定事主是谁有关系,但不能仅凭此来判定墓主。B.墓中尸骸缺少的小腿骨可能的存在之处为:棺中,漆案旁,由棺至案途中。C.墓中出土的钱币是判断古墓年代和墓主身份的确凿根据之一。
D.余伟超先生对出土漆器所采用的“金银平脱”技术的认定,有力地论证了老山汉墓和刘旦无关。
(二)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在以“诗”名世的中国,属极重要的诗体。然而学界以往对于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原因,并无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在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诗经》时代的“山水比附起兴诗”,到汉魏六朝中期以后的“纯正山水田园诗”。在此过程中,魏晋开始的隐逸之风启发了人们直接“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隐逸文化的关系,然而他们并未对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做出起于隐逸文化的理论归因。从山水田园诗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来看,陶渊明、谢灵运、稽康、阮籍、王维、孟浩然、储光義、刘长卿、韦应物等当列其首,而这些人恰恰无一不是隐士或准隐士。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诗歌创作才开始以题材、主题、形式等为突
破口,打碎了名教及正统命定的“诗言志”、“文载道”的艺术伦理规约,从而达至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成形后的山水田园诗,从四言、五言到七言,可谓不断发展提高,其品鉴标准也随着人们对“隐逸人格精神”的追求而不断强化。钟嵘在《诗品》中评定诗人诗作时,就明显将那些力求清新自然、返璞归真诗风的隐逸诗人臵于中品以上。到了唐司空图,更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诗歌最高境界,他主张诗人应当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风格,以便达至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化境。
山水田园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干。出于建构和彰显隐逸人格精神的需要,隐士准隐士总会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这类似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魏晋隐逸文化大兴之前,绘画的主干是那些反映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的传统画。自魏晋隐逸文化勃兴开始,这种旧局首先被隐士及准隐士打破,自然山水之美及自我天性之美逐渐成为绘画主题,从而诞生了真正的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画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深知山水田园画所具有的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意义。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在此激情的感召下,他们从绘画手法、技巧、题材,直到理论、风格、意境等方方面面,都对山水田园画做了极大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后起的文人画的基础。1.对“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诗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诗起自春秋,发展于汉魏六朝前期,形成于汉魏六朝中期。
B.山水田园诗人由于受名教与正统思想的禁锢,所以,他们想在自然山水中寻找自我理想的境界。
C.司空图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的风格,这种主张与钟嵘的主张不谋而合。D.“山水田园诗”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魏晋时局变乱,世风日下,人心空虚,致使士人、士大夫热衷于官场,争名夺利。
2.对“山水田园画”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画与中国的隐士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B.山水田园画的出现,是隐士准隐士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的结果。C.山水田园画的艺术价值远胜于人伦市井画。
D.山水田园画继承了山水田园诗的隐逸人格精神,具有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的风格。
3.对下面四首诗的内容进行想象和推断,其中属于山水田园诗的一首是
A.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C.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把“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画”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审视,下列说法有失偏颇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实践结晶。B.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受黄老哲学“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很大。C.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又是对中国官场文化的一种反叛或挣脱。D.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方向。
(三)“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问】根据情节的发展作推断和想象,在横线处补上一两句话,使情节上下贯通。答:补写的话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之七: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教案)
[考点解析]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合理的想象和间接的推断得出结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断新的结论;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推断和想象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3.根据文意推断和想象文章的其他要素。一个考生据文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这个考生阅读能力的强弱。
(一)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1、因果推断题。主要有顺推、反推和无中生有三类。
2、转换概念推断题。往往又有两种:一是转换同义概念构成的推断,二是偷换概念构成的推断。
3、类比推断题。指相同或相反类别的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的推断。
4、相关推断题。
(一)玛雅人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的鼎盛时期。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的100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等天灾造成了玛雅人口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混乱;还有人提出了“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度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引人注目的假说之一。里查德森•吉尔是最早提出这个假说的人。
2001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发现,这个地区每隔若干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年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 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资源,而他们的水资源有限。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多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34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3年和6年。这3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也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一击。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唯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
(1)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有关玛雅文明的衰落原因的假说很多,总的来说,不外乎“天灾”和“人祸”两类说法。B.里查德森•吉尔最早提出大旱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的假说,2001年,霍德尔等人找到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假说。
C.玛雅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一直在影响玛雅文明的发展,恶劣的气候环境促使玛雅文明走向衰落,以致崩溃。
D.玛雅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大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说基本成为定论。(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元9世纪,玛雅文明步入鼎盛时期,同时也开始了衰落期。B.建造纪念碑,扩大城市规模,人口剧增是玛雅文明兴盛的特征。C.历史上三次最严重的旱灾,导致了玛雅人的城市被遗弃。D.玛雅文明的鼎盛期大约持续了500多年。
【分析】对文章的推断和想像,要注意对选项的区分,把握选项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两步走。①如果是选出四项中的正确项,可以根据选项符合文意的结构形式对每一个选项与文章对比,挑选出与文意相同的选项;如果是选择错误项,同样根据不符合文意的选项设题方式判断。②通过第一步的分析、辨别,然后对其他三项再进一步与文意相比,最终确定答案。
第一题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A项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概括,筛选文段要点,有人认为玛雅文化衰落的原因一是天灾,即地震、瘟疫、大旱;二是人祸,即战争、人口膨胀等。B项是对文章第一段的结尾和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大旱对玛雅文化影响,正确。C项是对第四段的总体意思的转述,写恶劣气候对玛雅文化的影响,正确。D项总括玛雅文化衰败的原因——大旱,但是文章倒数第二句说“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唯一因素”可以推断出该项的内容有误。第二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A项对应的区间在第一段,“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的100多年里,玛雅人„„”,可以判断该项是正确的。B项是从文章内容的方向推测得到的,文中说“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方向推断就是选项内容,正确。C项写了玛雅人退出城市的原因是天旱,但文中说“玛雅人已经酿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一词说明这个原因也是造成玛雅人放弃城市的一个方面,但该项只写了一个部分,以局部代替整体,错误。D项写玛雅文化持续时间,从文章的“大约从公元300年起”“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可以断定该项是正确的。
【答案】(1)D(2)C
(二)空天飞机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 000—5 000个的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又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由此可见,要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的飞行技术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在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00千米高空,飞机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按照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再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做太空飞行。“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
(1)下列对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需要大型的设施和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发射服务 B.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C.发射费用高,耗费人力多,准备时间长 D.抛掉的部分的费用过高,增加了发射成本(2)下列对空天飞机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空天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不需要消耗氧化剂,所以可以轻装上阵。B.空天飞机可以完整地重复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C.空天飞机能以高超音速飞行,并利用吸气发动机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D.空天飞机也需使用火箭发动机和氧化剂,但不需要外挂助推器和燃料箱。(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天飞机升空不需要火箭助推,所以不需要发射架,而对机场跑道有要求。B.空天飞机可以让我们以比航空飞机快得多的速度在大气层内作远距离飞行。C.由于空天飞机不再抛弃用过的器件,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会大幅度减少。D.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了研究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
【分析】第一题考查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这句话的位置在第一段,目的是引出第二段对“不尽如人意”进行解说;第二段写发射航天飞机需要大型的设施和长时间的准备,目的说明要研究更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在这段着重写了航天飞机的发射费用,这里包括准备时间、地面设施、抛弃部分等。总的看来,费用高是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一题的答案是C,因为其他三项都太片面。第二题考查对主要说明对象的理解。文章的第二、三段写了空天飞机的内容,C项是错误的,因为从最后一段看,吸气发动机是在大气层内加速的,进入轨道使用的是火箭发动机。第三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和想像。错误项是D,选项把已然和未然混淆,因为研究和制造不是一个阶段,“研制”不能如此拆分。从文中信息不能推出“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的结论。
【答案】(1)C(2)C(3)D
(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
虽然以前没考过,但既然列作了考点,就有在高考试题里出现的可能,并且,考题出现的最恰当位置应当是在第二卷的现代文阅读题里,属于主观题。可能出现的题型有:
1、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细节想象的题型。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场景想象的题型。
3、根据人物性格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或心理的题型。【解题方法】
针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可能出现的题型,提出以下解题方法:
1、解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细节想象的题型”技巧:A、细节描写要合理,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
2、细节想象要能以小见大,即细节描写的“细”,要能见出文意之“大”。B、语言表达要连贯、清晰。
2、解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场景想象的题型”技巧:A、场景描写要契合文章规定的环境特色。B、场景描写要能起到为文章烘托或营造氛围的作用。C、语言表达力求准确、生动、优美。
3、解答“根据人物性格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或动作的题型”技巧:A、人物的语言、动作或心理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B、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公 寓 郑 义
这个流传在建筑师中间的小笑话,大约是讽刺住宅设计的千篇一律及设备的质量低劣罢。一醉汉喝得酩酊大醉,在一座公寓楼门口跌跌撞撞地绯徊:他觉得这楼似乎是自己居住的楼,又似乎不是。巡夜的警察起了疑心,以为是昼伏夜出的歹徒,便上前询问。那醉汉见警察要带走他,酒醒了一半,一口咬定这是他的家。见警察不信,便带他上楼,边走边证实给那警察听:小心自行车……十二级台阶,又十二级台阶——没错吧?……三楼中间单元,320——没错吧?你看我开门———说着,醉汉掏出一串钥匙,看也没看,随手拣一把插进门锁,拧几下,房门居然开了。见警察还有怀疑,便请他进屋,打开电灯,介绍道:你瞧,这是厨房,这是厕所,这是卧室——他打开卧室门,打开灯,见双人床上正熟睡着一对夫妇,更信心十足地向警民介绍:“。”
根据本文的人物和寓意作推断和想象,在文末的引号中加写几句话,以完成“更信心十足地向警民介绍”。
答:应加写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如下:没错吧!你看,那女的是我老婆,旁边躺的那个男的,就是我!本文是从一个醉汉的视角来写的,加写的句子一要符合首段所说的“„„千篇一律及设备的质量低劣”的主旨;二要符合“醉汉”的身份,性格特点。上文写醉汉领警察上楼、入室,一再说“没错吧”,这里又“更信心十足地向警察介绍”,答案应循着这个路子写出来。意思合情合理就可以认为合要求。如果把躺在旁边的那个男的说成另外的人而不是“我”,不能认为是一个合要求的答案。
通过对上面几个例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合理想象和准确推断的前提。上面几例的想象和推断都是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的。
2.想象和推断的角度很重要。角度把握准了,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准确的推断。例1是从醉汉这个角度进行想象和推断的,这个角度是恰当的。
3.例1的解答过程说明,写人记事类作品中的想象和推断,一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二要符合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三要是“环境”所允许的。否则就不大可能合乎要求。
4.要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如果是条件关系,就要能由条件推出结果。
5.在进行推断时,要联系自己以往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不过,只有在文中没有信息或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才能联系相关知识,如果文中有足够的信息就一定要通过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
6.在进行推断时,要把文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作为推断的前提,由此推出结论。7.在进行推断时要注意利用文中的隐含信息。
巩固练习
(一)老山汉墓的几个谜团
随着一具尸骨的“惊人发现”,围绕老山汉墓的发掘展开了一轮新的推测大战。一时间,谜团重重。
这具趴在墓中前室西南侧的骨架,是男是女?现场工作者认为是女性,而亲临发掘现场的考古专家潘其风先生则根据该尸骨粗壮的肱骨,初步认为是男性。当然,这都只是初步推测,因为在还没有对骨架进行移动前,看到的只是后背,便于辨别性别的眉骨、下颌骨、耻骨联合等处都还压在下面。骨架将于近日“请”出古墓,其“前脸”自然会被仔细检查。不过,一向严谨的专家们表示,女人男相或男人女相的也不是没有,仅从外形鉴别总可能有偏差。究竟是男是女,还有待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综合鉴定确定。
汉代基本上已没有殉葬,因此骸骨为殉葬者的说法被多数人否定。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只有两个:一为盗墓者,二为被从棺中拖出的墓主人。从骨架趴在漆案上的姿势看,许多人更愿相信是后者。因为,盗墓者进入墓中却自相残杀或缺氧而死最终身埋黄土,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由于尸骨缺少右腿小腿骨,左腿的小腿上也少了一节腓骨,媒体一度纷纷报道,猜测其身份的判别将取决于残缺的三节小腿骨会在何处出现。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武钰认为,尸骨肢体不全,应是腐朽所致,而非盗墓者拖动尸体造成的。也有其他专家表示,目前缺失的三节骨头并非人骨最细小的部分,为何腐朽的偏偏是它们?
潘其风先生日前曾对这具骸骨的年龄进行了初步判定,认为在35岁至45岁之间。于是有人称这具1.61米的骸骨很可能是燕刺王刘旦,理由是“这跟刘旦被赐死时年纪相当”;并且,刘旦因谋反被赐死,谥号“刺王”,他的陵墓也被称之为“戾陵”,“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水经注》中有记载,燕刺王刘旦的戾陵在梁山;经考证,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梁山就是今天老山所属的石景山。此说一出,立即有人惊呼:如果这骸骨真的是刘旦,抑或墓主人是刘旦,老山汉墓都将是“惊世大发现”——不但附近还应有后妃二十余人的墓,而且很可能墓中会出土大量经书杂说、星历数术一类的先秦西汉古籍。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死后,“后、夫人随旦自杀者二十余人”,而且刘旦“为人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不过,不止一位专家并不认同,他们指出,刘旦十几岁被封为燕王,从武帝元狩六年至昭帝元凤元年,在位共38年之人,他死时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那具“初步判定为35岁至45岁”的骸骨应不是刘旦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余伟超先生明确表示:“这种可能几乎没有。”余老对出土的镀金动物花纹的漆器分析指出,这不是镀金,而是西汉晚期才有的“金银平脱”技术,这项技术在汉武帝、汉阳帝时还没出现,因此说老山汉墓可能和刘旦毫无关系。徐萃芳先生也从老山汉墓的位臵和地形对刘旦说提出了质疑。他说,谜底揭开只能等到最后。墓中有文字、印章最好;没有文字印章,通过其他器物如钱币
也可以判断出墓的年代,但墓主的身份就只能推测了,就连大葆台是刘建之墓不也是推测的吗?
解铃还需系铃人。所有谜底全系在这具神秘的骸骨身上。正如徐萃芳先生所言,考古过中有许多疑团,这是很普遍的,有些谜也许到最后都解不开。等谜团层层剥开,一定要有耐心哟!1.文中说“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A.武侠小说中类似的情节都是虚假的 B.墓中骸骨是盗墓者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C.墓中尸骨为编撰武侠小说提供了素材
D.老山汉墓中有不少像武侠小说一样的离奇情节 2.下列说法,作为判定墓主是刘旦的根据的一项是
①骸骨年龄与刘旦被赐死时年龄相当。
②刘旦谥号“刺王”,陵墓亦称“戾陵”,都含贬义。③专家考证,《水经注》所载之“梁山”即今老山所属之石景山。④墓中出土的先秦西汉古籍与《汉书·武五子传》记载相同。⑤老山汉墓附近还会有随旦自杀的后妃之墓。
A.①⑤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墓主不是刘旦,那架尸骨的性别也是能够确认的。
B.如果骨架中最细小的部分也没发现,那么,缺失的三节骨头是腐朽所致的理由也就更充分一些.
C.如果墓主是刘旦的话,那该墓中一定会有大量先秦两汉古籍。
D.如果墓主是刘旦的话,那么,潘其风先生对骸骨的年龄的初步判定,就极有可能是错误的。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架是男是女,与判定事主是谁有关系,但不能仅凭此来判定墓主。
B.墓中尸骸缺少的小腿骨可能的存在之处为:棺中,漆案旁,由棺至案途中。C.墓中出土的钱币是判断古墓年代和墓主身份的确凿根据之一。
D.余伟超先生对出土漆器所采用的“金银平脱”技术的认定,有力地论证了老山汉墓和刘旦无关。
【参考答案】1.B[要从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这个角度来推断。这句话是针对“墓中骸骨是盗墓者”这个说法而言的;据常识可知,武侠小说的情节多不可信,因此,作者说“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其意思正如B项所说,实际上,B项就是这句话的直白说法。这句话是B项的类比说法。其他三项都不符合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
2.C[根据文章内容可知①③都是判定墓主是刘旦的根据。②与墓主是不是刘旦无关,不能作为根据。文中说,如果墓主是刘旦,就有可能从墓中出土大量先秦西汉古籍,这是先假设,后推测,并不是已成事实,而④中的“墓中出土的先秦西汉古籍”的说法含有已成为事实的意思,这不合原意。还未出土(有没有还很难说)怎么能知道“与《汉书·武五子传》记载相同”呢?既然还没有证明“相同”,就不能作为判定墓主是刘旦的根据,故含有④的项就不能选。根据文章可知,古墓附近有随旦自杀的后妃之墓的前提是:这座坟墓的墓主是刘旦。现在墓主是不是刘旦还不清楚,怎么能断定古墓附近有随旦自杀的后妃之墓呢?既然不能证明此处一定有随旦自杀的后妃之墓,那就不能用它来作为判定墓主是刘旦的根据,故含有⑤的项就不能选。] 3.C[C.刘旦生前虽好经书杂说星历数术,但随葬品不一定就有这些东西;文中也只是说“很可能”,而非一定。故C的推断不正确。A.据第二节可知,通过检查尸骨的“前脸”和在实验室中进行综合鉴定,是能够确认尸骨的性别的。因此,A项的推断正确。D.据原文第三节最后两句可知B项的推断正确。D.原文第四节有这样的话:“不过,不止一位专家并不认同,他们指出,刘旦十几岁被封为燕王,从武帝元狩六年至昭帝元凤元年,在位共38年之久,他死时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那具‘初步判定为35岁至45岁’的骸骨应不是刘旦的。”潘其风先生初步判定骸骨为35岁至45岁。根据这些,可以断定D项的推断是正确的。] 4.C[C.第四节最后有“通过其他器物如钱币也可以推断出墓的年代,但墓主的身份就只能推测了”,据此可知钱币不能作为“判断墓主身份的确凿根据之一”,故C的推断不正确。A.确定了骨架的性别,只能缩小判定墓主的范围,并不能仅凭此来判定墓主是谁。因此A项的推断正确。B.文中说,关于骸骨,多数人不认为是殉葬者或盗墓者,而是墓主人。墓主人墓时是在棺中的,现在发现他的骨架趴在漆案上,据此就可以推断缺少的小腿骨可能存在之处就如B项所言,所以B项的推断是正确的。D.刘旦是汉武帝、汉昭帝时人,而那时还没出现“金银平脱”技术。既然古墓中漆器上的镀金动物花纹是用“金银平脱”技术制作的,可见墓主是汉武帝、汉昭帝以后的人,而非刘旦。因此D项的推断是正确的]
(二)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在以“诗”名世的中国,属极重要的诗体。然而学界以往对于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原因,并无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在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诗经》时代的“山水比附起兴诗”,到汉魏六朝中期以后的“纯正山水田园诗”。在此过程中,魏晋开始的隐逸之风启发了人们直接“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隐逸文化的关系,然而他们并未对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做出起于隐逸文化的理论归因。从山水田园诗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来看,陶渊明、谢灵运、稽康、阮籍、王维、孟浩然、储光義、刘长卿、韦应物等当列其首,而这些人恰恰无一不是隐士或准隐士。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诗歌创作才开始以题材、主题、形式等为突破口,打碎了名教及正统命定的“诗言志”、“文载道”的艺术伦理规约,从而达至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成形后的山水田园诗,从四言、五言到七言,可谓不断发展提高,其品鉴标准也随着人们对“隐逸人格精神”的追求而不断强化。钟嵘在《诗品》中评定诗人诗作时,就明显将那些力求清新自然、返璞归真诗风的隐逸诗人臵于中品以上。到了唐司空图,更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诗歌最高境界,他主张诗人应当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风格,以便达至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化境。
山水田园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干。出于建构和彰显隐逸人格精神的需要,隐士准隐士总会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这类似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魏晋隐逸文化大兴之前,绘画的主干是那些反映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的传统画。自魏晋隐逸文化勃兴开始,这种旧局首先被隐士及准隐士打破,自然山水之美及自我天性之美逐渐成为绘画主题,从而诞生了真正的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画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深知山水田园画所具有的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意义。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在此激情的感召下,他们从绘画手法、技巧、题材,直到理论、风格、意境等方方面面,都对山水田园画做了极大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后起的文人画的基础。1.对“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诗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诗起自春秋,发展于汉魏六朝前期,形成于汉魏六朝中期。
B.山水田园诗人由于受名教与正统思想的禁锢,所以,他们想在自然山水中寻找自我理想的境界。
C.司空图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的风格,这种主张与钟嵘的主张不谋而合。D.“山水田园诗”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魏晋时局变乱,世风日下,人心空虚,致使士人、士大夫热衷于官场,争名夺利。
2.对“山水田园画”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画与中国的隐士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B.山水田园画的出现,是隐士准隐士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的结果。C.山水田园画的艺术价值远胜于人伦市井画。
D.山水田园画继承了山水田园诗的隐逸人格精神,具有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的风格。3.对下面四首诗的内容进行想象和推断,其中属于山水田园诗的一首是
A.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C.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把“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画”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审视,下列说法有失偏颇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实践结晶。B.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受黄老哲学“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很大。C.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又是对中国官场文化的一种反叛或挣脱。D.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方向。【参考答案】
1.A[A.据第一节“在历史上„„‘山水意识’”两句,可知A正确。《诗经》时代就是西周到春秋的时代。B.B项所说的因果关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原文的意思是,由于山水田园诗人的诗歌创作,才开始打碎名教及正统命定的艺术伦理规约。C.钟嵘仅将隐逸诗人置于中品,而司空图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诗歌最高境界,二者既然有程度上的差别,就谈不上不谋而合。D.魏晋时局变乱,世风日下,人心空虚,致使士人、士大夫归隐羡隐风行天下。]
2.C[A.山水田园画实际上也是在隐逸文化的促动下,才生发勃兴起来的。B.第二段第二句中出现了“隐士准隐士总会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这样的话。如孤零零地看这句话,就不可能知道这里的“更佳的方式和手段”究竟是指什么。但一放到上下文里考察就清楚了。第二段第一句是讲“山水田园画”的,根据上下句语意要有联系的原则,可以推断出第二句话也与“山水田园画”有关。而其后的第三句第四句,讲的是山水田园画的诞生打破了“传统画”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可见“更佳的方式和手段”与山水田园画的出现有关。所以,B项的推断是正确的。C.山水田园画与人伦市井画的艺术价值谁高谁低,本文并没有作比较。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断言山水田园画的艺术价值远胜于人伦市井画。D.据原文可知,山水田园诗的出现早于山水田园画。而两者都充溢着隐逸人格精神,据此可以推断出两者的继承关系。本文先讲山水田园诗,后讲山水田园画.也暗示了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根据常识可知,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的风格正是隐逸人格精神在诗、画上的外在表现。所以,D项的推断正确。]
3.A[A是王维的《栾家濑》,是一首山水诗。B是贺知章的咏物诗《咏柳》。C是岑参的边塞诗《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D是刘禹锡的咏史诗《石头城》。] 4.D[解答此题,需要借助于时阅读积累的知识,结合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推断。A.“天人合一”,“天”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山水田园隶属于自然。B.黄老哲学就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讲究清静无为,讲究寄情山水。C.对中国官场文化的反叛或挣脱是隐士文化,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是隐士们寄情抒怀的需要。D.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画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支流,说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方向”,有失偏颇。]
(三)“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问】根据情节的发展作推断和想象,在横线处补上一两句话,使情节上下贯通。答:补写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本题实际上是依据上下文推断和想象,写出过渡性的句子。高局长写出的字是“劲秀”的,人们自然要称赞;“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自然是有人让他再写几个字。答案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并有过渡作用,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第二篇: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学案
2011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知识清单
一、常用术语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 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 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 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 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三)几组手法区别
1、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3、衬托和烘托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第三篇: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六:“作者观点态度”学案、作业、教案
现代文阅读考点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学案)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
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
【文段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
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文段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
3.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
【文段三】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4.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
【文段四】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5.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段五】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解题思路与技巧】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 1.理解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⑤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⑥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分析概括的原则是要归纳全面,抓住主要观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摘录法。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句子从文中摘录下来;过于分散的内容可以通过筛选整合成一个句子;过长的句子可以采用压缩的手法摘录。
2.解释含蓄句。对文中含蓄的语言,联系上下文,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把握隐含的信息,解释出语句的含意。
3.理解观点句。作者总是在文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倾向,可以通过对体现作者持否定、批判的语句,把握作者持保留态度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览全文,把握整个文意,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
①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③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业)
【文段一】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宋诗选注》中的序言,各个诗人的简评以及每首选诗的注释写得极为精妙。钱先生高屋建瓴,指点前贤,言论风生,语妙天下。我读《宋诗选注》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的序、评、注比宋诗本身好看。选诗原应是以诗为主,评注为副;读《宋诗选注》则觉得评注为主,诗为副。就像在婚礼上,伴娘却比新娘漂亮,给宾客平添了不少惊喜!比如在读到‚僻冷的作品‛文选时,钱钟书先生写道:‚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地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这里全是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在写论文,文字灵动,比喻传神。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钱先生仅在一则注中便引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天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劝诗人从古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释中,除了注明该言论的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些后世欧洲古典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我曾担心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意在‚通俗‛,以为是在炫示作者的通才。细思之,实属过虑,学问之大如钱先生者,何必炫示?也许这种‚通俗‛便是‚通儒‛的‚通俗‛。就像巨富,腰里缠着的绝不会是分币,出手总是万元大钞。钱先生是当今的学问首富,且又姓钱,更是如此。
1.“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含义是(不超过15个字)2.“评注为主,诗为副”的含义是(不超过15个字)3.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不选“僻冷的作品”,他的理由有两个。
①理由之一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
②理由之二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4.全文两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比如”和一个“又如”举例,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 ①第1自然段用“比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不超过22个字)
②第2自然段用“比如”“又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不超过32个字)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首句提出总观点: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
B.钱钟书学问很大,从选本的评注看他不适合写通俗读物之类的东西。
C.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指宋诗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D.“前仆后继”“汹涌澎湃”这两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在“注”中引用作品之多。E.全文采用总分式写法,首段写钱钟书非呆板学究,次段写他乃睿智才子。【文段二】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分。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 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2.①第一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4.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文段三】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一个高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来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来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
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什么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曲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疏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成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
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角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2分)
2.作者说京剧和唐诗“很多方面相像”主要是由于(3分)
A.它们都有委婉细腻,节奏铿锵,琅琅上口的特点。B.它们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相同的艺术手法。C.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因而相映成辉。D.它们的发展同样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有高低兴衰。3.齐如山所说的第三第四句话说出了京剧表演中______和______的关系。(2分)
4.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_____ _,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___ ___。(4分)5.作者认为当前有四件事要抓紧做。请你联系文意,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4分)
如:开设《京剧艺术》的选修课,普及京剧知识。
①__________ __。②_________ ___。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梅兰芳的认识。(4分)
现代文阅读考点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一、详释考点外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
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2002年上海卷第5题)
【文段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答案及解析】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第二段写“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根据筛选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是: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文段二】(1999年全国卷第21题)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
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
【答案及解析】这道题两问一反一正相互联系,前一问要求批评五种错误观点,后一问要求概括作者的正确观点,一破一立,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发现文章5—10段(节选部分)中的五个排比段是批评五种错误观点的,而每段的第一句即错误观点,与问题一一对应。根据题干要求,精简概括为: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前一问解决,有破必有立,再看第二问,作者批评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用表因果的连词“所以”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求不超12字,加以精缩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3.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 【文段三】如1995年全国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选)》的第4题: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答案及解说】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问题,考查的角度是文内和文外的对比。首先理解 “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体现作者的观点是要学生自学、自写、独立学习;然后根据理解把握六项符合文中作者思想态度的选项是B和E两项。
4.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
【文段四】1995年全国卷第23题: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答案及解说】这道题采用为文章选标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题的选择,应采用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的方法,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其阐述的内容并没有做肯定判断,一直利用问句形式或“可靠”等字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可以断定,表示肯定语气的C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不适合作本文的标题。
5.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段五】如1996年全国卷第26题: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答案及解析】要解答这道题,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然后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题干要求概括出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这个问题,涉及全篇内容,文章的标题即为“贝多芬之谜”。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作者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音乐成为“谜”的原因。接着,我们再抓住显性因素分析。第三段首句“这是贝多芬之谜”是一个关键句,在层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成为“谜”的原因即在该句的上段和下段,再抓上下段的中心句,它们分别是“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然后,我们再对这两个句子进行综合考查,提炼其共同点,即“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再按照题干字数要求,进行精简概括:①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②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 1.理解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⑤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⑥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巩固训练
【文段一】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宋诗选注》中的序言,各个诗人的简评以及每首选诗的注释写得极为精妙。钱先生高屋建瓴,指点前贤,言论风生,语妙天下。我读《宋诗选注》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的序、评、注比宋诗本身好看。选诗原应是以诗为主,评注为副;读《宋诗选注》则觉得评注为主,诗为副。就像在婚礼上,伴娘却比新娘漂亮,给宾客平添了不少惊喜!比如在读到“僻冷的作品”文选时,钱钟书先生写道:“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地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这里全是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在写论文,文字灵动,比喻传神。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钱先生仅在一则注中便引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天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劝诗人从古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释中,除了注明该言论的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些后世欧洲古典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我曾担心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意在“通俗”,以为是在炫示作者的通才。细思之,实属过虑,学问之大如钱先生者,何必炫示?也许这种“通俗”便是“通儒”的“通俗”。就像巨富,腰里缠着的绝不会是分币,出手总是万元大钞。钱先生是当今的学问首富,且又姓钱,更是如此。
(1)“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不超过15个字)(2)“评注为主,诗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不超过15个字)(3)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不选“僻冷的作品”,他的理由有两个。
①理由之一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
②理由之二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
(4)全文两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比如”和一个“又如”举例,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 ①第1自然段用“比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22个字)②第2自然段用“比如”“又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32个字)(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首句提出总观点: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B.钱钟书学问很大,从选本的评注看他不适合写通俗读物之类的东西。
C.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指宋诗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D.“前仆后继”“汹涌澎湃”这两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在“注”中引用作品之多。E.全文采用总分式写法,首段写钱钟书非呆板学究,次段写他乃睿智才子。
【分析】第一题考查对具体的语句的理解。第二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以诗为主,评注为副”出现在第一段,为了论证钱钟书《宋诗选注》,作者先从原来的诗歌选注的特点写起,要理解这句话,看作者对钱钟书《宋诗选注》的评论,是夸奖他的选注是以评注为主的,比诗更好;反过来理解要解说的语言,可以看出所谓的“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意思是评注要先选出好的诗歌,评注是辅助的,应以诗为主。第三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由在文章的第二段,之所以不选“僻冷的作品”的原因是文学研究者要评赏的是古典诗歌中有生命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不必把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说成是好的,从而美化他们。第四题考查事例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从文章具体的表述中体会出观点和态度。可以分析事例所在的段落体现的思想。第一个“比如”出现在第一自然段,例证的方法证明了钱钟书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灵活生动;词语“比如”“又如”都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表述钱钟书的诗歌选注的特点,不经意间体现了自己的渊博的学识。第五题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赏析,结合了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态度。A项是对全文观点态度的表述,从下文可以看出全文在写钱钟书诗歌选注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他的写作特点;B项是对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解说,“不适合”在文中没有体现;C项是对词语的含义理解,使用这两个词语的目的是证明钱钟书注释的丰富性,而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没有体现;E项从文章的结构设题,全文是层递式写法,不是总分的形式。
【答案】(1)诗是主要的,评注是辅助的。(2)钱钟书的评注比宋诗还写得好。(3)①评赏的是古典诗歌中有生命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的。②不必把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说成是好的,从而美化他们。(4)①钱钟书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灵活生动。②钱钟书的序、评、注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是当今的学问首富。(5)AD。
【文段二】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分。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 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2)①第一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分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有:统领全文的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材料的选择使用,提示文章的中心、表达全文的主要内容等。对文章的分析可以从对文章的标题入手分析列举的问题,从标题处分析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林语堂在不同地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特别地写在西方感到的“民族自豪感”,又用西方人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感伤和玄奥”。第二段写历史的不同体现的文化传统的不同,以《水浒传》的开篇词作例子,写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第三段写中国诗人的特点,对生命本体论者,上下求索;第四段写面对现实生活时的尴尬和羞愧;第五段用举例的方法写中国文明的前推1 200年,提出人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或文明。第一题是考查对文章的理解。A项写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的理解,符合第一段和全篇的文意,正确。B项理解《水浒传》开篇的诗词体现的思想,作者对此感到“大吃一惊”的原因是“非专业”词人所写内容的优美,正确。C项写“荷尔德林”在诗哲方面的时间比较晚,正确。D项是对文章的理性理解,可以看出有民族的自豪感,但选项故意拔高了作者的思想。E项从文章的结构角度入手,分析文章结构的特点,正确。第二题写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通过分析段意可以感知作者的思想观点。第三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可以从文章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观点理解答案。第四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要对文章的内容深刻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1)D(2)①中国人把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与对日常生活的把握以及对天地一类永恒
事物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体味到个体生命的伤感,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或中国人把有限的人生与无限深远的生命历史联系,由此而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②诗人中对历史有深刻追问、对人生有深入体验和认识的大智慧者(或哲学家)。(3)这是面对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时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和中国相比较,西方历史短,但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却比中国高;对照中国自己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国实际上是丧失了过去的优势,变得落后了。因此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会“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文明得‘不好意思’”,在文章中包含有三层意思:①自得,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崇敬与赞叹;②自责(自嘲),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现实文明状态的尴尬与羞愧;③自省(自励),在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中的反省与思考,期望中国文明在将来的振奋与发展。
【文段四】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一个高
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来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
来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
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什么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
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曲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
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疏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成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
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
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角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2分)(2)作者说京剧和唐诗“很多方面相像”主要是由于(3分)A.它们都有委婉细腻,节奏铿锵,琅琅上口的特点。B.它们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相同的艺术手法。
C.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因而相映成辉。D.它们的发展同样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有高低兴衰。
(3)齐如山所说的第三第四句话说出了京剧表演中______和______的关系。(2分)(4)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______,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4分)(5)作者认为当前有四件事要抓紧做。请你联系文意,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4分)如:开设《京剧艺术》的选修课,普及京剧知识。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梅兰芳的认识。(4分)【答案】(1)旦 丑(2)D(3)虚 实(或:生活 艺术)(4)关于如何振兴京剧 口语化(5)写出一条建议得2分,写出两条得4分(6)要点:代表作品、作品数量、表演体系、贡献等。(写出一点给1分)
第四篇:高考现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答案:D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提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上对真理开放,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提示: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助于写出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映,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的发展。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提示:(1)点明时间,渲染氛围;(2)表明车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到了极致,深化了主题;
(3)衬托了人物的心理;(4)为下面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衡阳县一中 盛植锐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例题引入】
08湖南卷: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 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07江苏卷:牢之(人名)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人名)布指算,不爽。
译文: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
常见误区: 望文生义
以今解古
二:考点解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常见”,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2、“在文中”,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
3、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习方法
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06年全国卷1:《何远传》“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译文:到了武康,何远只为他准备了 和清水。2010年辽宁卷: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译文:开始是因为 受封为泰宁主簿。
字形分析法是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4、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5、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千里马
2、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肉
3、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钱财
5、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B、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 C、径造卢访成。造:成就
D、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解析:“造”的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
方法二:结构推断法 【链接高考】
1、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译文: 小民百姓的忧愁,却 身边的人的取乐嬉笑,那么国家也就没有希望了。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译文: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 ,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结构推断法是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的方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例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B、追亡逐北
C、通五经,贯六义。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E、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F、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逸享乐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 D、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欹:稀疏
解析:D项“欹”应为“横斜”,与下文的“正”意思相反。
方法
三、迁移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湖南卷: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联系:成语“出类拔萃”
译文: 深深地感叹他
2008年四川卷: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庞大的家族)独完。联系:“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当时很多富户都因为犯罪牵累整个家族,而郑氏数百人都得以保全。迁移推断法:是指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词义: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比喻细小的东西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明察秋毫
②遂能廷折之 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 卒廷见相如
③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招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类题演练】
(2011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 解析:答案为C。其中A.苦于„„。可联想《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方法
四、语法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安徽卷)先生赎而归之
译文:先生赎出了他并且。
(2006年广东卷)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
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一般的句子结构:主语(名、代词)+状语(副词)+谓语(动词,形容词)+补语(副词、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
【类题演练】
对下列一组“信”字的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确实 B、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相信 C、信义著于四海 信:信誉 D、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信:有信义的
解析:D项中的“怀”为动词,“信”充当动词的宾语,所以“信”应为名词,解释为“忠诚”之意。怀信:怀抱忠诚。【类题演练】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方法
五、语境推断法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结论: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语境分析法:是指结合语言环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今姑贷汝 ”的“贷”是什么意思?
解析:联系后文的“不善自改”,此处的”贷“应为”宽恕,饶恕“。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搭配看,可推断为阿谀奉承、钻营取巧 之义。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召医而尤其故”中的“尤”解释为。
小结: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实战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A、结构推断法:
并列同义推断法: 穷:学 尽 尽:学完 并列近义推断法: 声:歌声 响:声响
B、语法推断法:穷、尽:作动词,学尽,学完 C、联想推断法: 1.谢:联想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认错,道歉 2.遏: 联想: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阻止,阻遏 D、字形推断法:《说文解字》:“行,道也。”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译文: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