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五首复习课教学案
复习课教学案《诗五首》(人教八下)2011-02-21 10:55诗五首
(《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归京》《己亥杂诗》)
课题:《诗五首 》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李茹
审核人:
复习目标:
1.积累五首诗中有关作者的相关情况
2.积累诗中重点的字 词 句
3.会背诵 默写 翻译五首诗
4.理解五首诗的内容与写法。
5.会赏析诗中的名句。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1.《饮酒》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2.《行路难》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代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近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
答案:
1、陶渊明集
陶渊明
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李太白全集
李白
唐
3、杜诗详注
杜甫
4、岑参集校注
唐
5、龚自珍全集
思想
文学
(二)、字词句积累
看音写字或看字注音
欲biàn()金樽()
投箸()
突wù()
大庇(狐裘()
布qīn()
己亥()
答案:辨 zūn zhù
兀 bì cén shēn qiú衾 hài
重点字词解释
1、结庐在人境
2、问君何能尔
3、欲辨已忘言
4、玉盘珍羞直万钱
5、今安在
6、直挂云帆济沧海
7、秋天漠漠向昏黑
8、瀚海阑干百丈冰
9、将军角弓不得控
10、风掣红旗冻不翻
11、落红不是无情物
岑参())
答案:
1、构筑房舍
2、这样
3、辨识
4、羞:同馐;直:同值
5、哪里
6、渡
7、渐近
8、沙漠
9、拉开
10、拉、扯;
11、落花
理解性默写:
1、《饮酒》中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饮酒》中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路难》中写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_______,__。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诗人美好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己亥杂诗》中最负盛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出三句含有写“风”的宋朝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
①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5、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6、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7、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9、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10、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
②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③我欲乘风归去(苏轼)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等
名句理解: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是新奇的联想,既表现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内容与写法
1、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2、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4、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2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四)、课堂练习:
1、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
C.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州,将登太行雪满山。
B.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D.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
B.将登太行雪满山。
C.心远地自偏。
D.中军置酒饮归客。
6、下面对句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其中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须言说)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言外之意是劳碌奔波于官场的过客,也应该远离世俗,寻找自己美好的归宿)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
7、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珍羞(xiū)
金樽(zūn)宗悫(kè)
B.投著(zhù)
塘坳(ào)大庇(bǐ)
C.突兀(wù)
瀚海(hàn)挂罥(juàn)
D.风掣(chè)
狐裘(qiú)岑参(cēn)
8、解释下面加粗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你)
欲辨已忘言(辨识)
B.结庐在人境(庐山)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9、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10、关于诗词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的规定,计有三类:律诗、绝句、排律。
B.在诗歌发展史上,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求格律创作的诗叫“古体诗”。
C.律诗由四联组成,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近体诗用韵很严,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各联的对句必须押韵。
1、C
2、B
3、D
4、C
5、A
6、D
7、C
8、D
9、C
10、B
诗词欣赏: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
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二)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可从“欺”、“忍”、“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和诗人“呼不得”等词句入手,进行想像,不必拘泥诗句自身。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诗歌最后一节。
(五)、中考链接
(2009年)江西省南昌市
(一)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完成第1—2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2分)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2分)
1、心远
悠然
2、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人生理想:归返自然(返璞归真)
(2005年)湛江市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第1—2题。(2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1分)
2、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1分)1. “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得1分)
2. 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卞一个即可得1分)
(2009年)云南省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009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0-21题。(4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1、(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2008年)沈阳市
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2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诗五首(《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归京》《己亥杂诗》)
一、原文: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闭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径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译文 《饮酒》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行路难》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己 亥 杂 诗》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三、文学常识积累
1.《饮酒》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2.《行路难》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代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近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答案:
1、陶渊明集
陶渊明
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李太白全集
李白
唐
3、杜诗详注
杜甫
4、岑参集校注
唐
5、龚自珍全集
思想
文学
四、字词句积累
(一)看音写字或看字注音 欲biàn()金樽()
投箸()
突wù()
大庇()岑参()
狐裘()
布qīn()
己亥()答案:辨 zūn zhù
兀 bì cén shēn qiú衾 hài(二)、重点字词解释
1、结庐在人境
2、问君何能尔
3、欲辨已忘言
4、玉盘珍羞直万钱
5、今安在
6、直挂云帆济沧海
7、秋天漠漠向昏黑
8、瀚海阑干百丈冰
9、将军角弓不得控
10、风掣红旗冻不翻
11、落红不是无情物 答案:
1、构筑房舍
2、这样
3、辨识
4、羞:同馐;直:同值
5、哪里
6、渡
7、渐近
8、沙漠
9、拉开
10、拉、扯;
11、落花
(三)理解性默写:
1、《饮酒》中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饮酒》中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路难》中写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_______,__。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诗人美好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己亥杂诗》中最负盛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出三句含有写“风”的宋朝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①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答案:
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5、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6、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7、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9、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10、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②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③我欲乘风归去(苏轼)④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等
(四)名句理解: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是新奇的联想,既表现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五、内容与写法
1、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2、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4、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2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六、课堂练习:
1、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C.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
C.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州,将登太行雪满山。
B.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D.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
B.将登太行雪满山。C.心远地自偏。
D.中军置酒饮归客。
6、下面对句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其中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须言说)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言外之意是劳碌奔波于官场的过客,也应该远离世俗,寻找自己美好的归宿)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
7、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珍羞(xiū)金樽(zūn)宗悫(kè)B.投著(zhù)塘坳(ào)大庇(bǐ)C.突兀(wù)瀚海(hàn)挂罥(juàn)D.风掣(chè)狐裘(qiú)岑参(cēn)
8、解释下面加粗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你)
欲辨已忘言(辨识)B.结庐在人境(庐山)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9、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10、关于诗词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的规定,计有三类:律诗、绝句、排律。
B.在诗歌发展史上,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求格律创作的诗叫“古体诗”。C.律诗由四联组成,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近体诗用韵很严,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各联的对句必须押韵。
1、C
2、B
3、D
4、C
5、A
6、D
7、C
8、D
9、C
10、B 诗词欣赏: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D.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
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二)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可从“欺”、“忍”、“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和诗人“呼不得”等词句入手,进行想像,不必拘泥诗句自身。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诗歌最后一节。
六、中考链接
(2009年)江西省南昌市
(一)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完成第1—2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2分)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2分)
1、心远
悠然
2、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人生理想:归返自然(返璞归真)
(2005年)湛江市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第1—2题。(2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1分)
2、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1分)1. “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得1分)
2. 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卞一个即可得1分)(2009年)云南省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009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0-21题。(4分)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1、(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国标人教版八年级下诗歌欣赏
(二)第六单元
诗五首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第一句中虚词“而”表转折关系。
2.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热爱田园,田园质朴、宁静、平和,生活悠闲,充满生活气息,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6.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二、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的心情。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姜太公八十岁垂钓遇到遇周文王,一展宏才;伊尹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
4.《行路难》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
6.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 “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叙事诗。作者杜甫,字子美,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诗圣。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诗史。
2.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号、卷、飞、渡、洒、挂、、飘、转、沉。
3.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5)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7.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8.“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
安史之乱。
9.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哪些事物从侧面来描绘塞北奇寒的冬天?哪是正面描写?
(1)角弓,铁衣,红旗。(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全是可以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
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过渡作用。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了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五、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5.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
第二篇:25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法脿中学“一、二、四”阳光课堂教学案
科 目:语文 年 级:八年级(下)主备教师:李金红
参加讨论教师:李成荣、苏泽宝、普增玉、王林、李旺华 备课时间: 讨论时间: 备课组审批: 教科处审批:
温馨寄语:青春是生命的光彩,正视匆匆溜走的的时光,欣然面对每一个不可重复的今天。
课题:25.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课堂前置
1.了解刘禹锡。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朗读、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3、朗读、探究《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朗读、探究《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二、小组交流:
针对课堂前置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组内展示。
三、分享表达
根据课堂前置,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分享。
四、拓展提升
背诵这三首诗,体会各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研读《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han2)2(2)了解背景:《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品读这首词.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研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两个层次:凭吊潼关古迹;抒发兴亡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交流:
针对课堂前置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组内展示。
三、分享表达 根据课堂前置,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分享。
四、拓展提升
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补充材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第三篇: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主备人
赵永田
参与者
八年级语文老师
知识目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能力目标: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1)、你会读吗? 烂柯kē人 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
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2)、请你记住:
销
将
磨洗
折戟
戟
干戈
寥落
零丁
宫阙
把酒
不胜
何似
何事
婵
绮户
经行
长精神
遭逢
起一经
一经(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三、反复读背《五首古诗词曲》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怀旧„„柯人。”
“沉舟„„木春。”
“今日„„精神。”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探究质疑《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精品细读《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品读赏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景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1.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上阙: 下阙:
○3.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4.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5.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欣赏品味《三坡羊 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第四篇:诗词语五首 学案
诗词曲五首 巩固学案
主备人:刘娟闫景民张君萍审核人:复核人: 学习目标:
1、熟记五首诗词曲的文学常识,准确背诵默写全文,2、能赏析名句,准确表述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自主先学
1、背诵五首诗文
2、填空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人。②《赤壁》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
③《过零丁洋》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又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爱国诗人。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和他的父亲____________,弟____________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⑦《赤壁》中表示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表达全曲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回顾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3、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6、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表示时间变
化的句子是: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8、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三、当堂检测
1、(2009年)沈阳市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2、(2007年)梧州市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3、(2008年)成都市《赤壁》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年)资阳市《过零丁洋》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
四、探究性练习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2、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第五篇:《杜甫诗五首》学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课时安排】 3课时
补充资料——走进诗人(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3.悟诗(简明扼要的概括诗歌情感)诗歌抒发的情感:
4.赏诗
(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5.熟读背诵
《哀江头》
一、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757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二、整体感知
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分部分学习】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帝妃游曲江的态度如何?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南望城北”?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
《蜀相》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什么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呈吴郎》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登岳阳楼》
一、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
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简要分析其意境,另外“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3.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的?
【检测反馈案】
一、阅读杜甫《倦夜》,完成文后问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在这首诗中,诗人因什么而夜“倦”?
2.诗作是怎样表现这种“倦”夜的?
二、阅读杜甫《宿江边阁》,完成文后问题。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云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请描述诗人所见所闻的场景,说说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2.试简述本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