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教育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随着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迎接带来的各种挑战时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应在继承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创新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对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创设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关键词: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 情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29-02
引言
创新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育对象的创新素质,它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唐国庆,周振铎1999)。其核心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即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创新教育主要在于对学生语言技能、语用能力、思维习惯综合运用及其激发自身思维能力潜质的实践引导。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大学英语创新教育,需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客观状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成果。
然而,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英语学习对于我国大多数学习者而言就是为了考试,应试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他们在实时外语学习过程中除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外语学习成功体验,有的甚至长期在错误的学习理念下苦苦挣扎,学而不当,用而不达,费时低效,严重挫伤外语学习的积极性(蔡基刚2009;周燕2010)。部分教师也深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结果也只能围绕教材和练习题展开教学。总而言之,第一课堂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师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等较客观的因素,在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在保证英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现阶段,常规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讲解词汇、语法、句型、课文为主要任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一方面受到场地、课时、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承受来自四、六级考试的压力,教师更加倾向于语言形式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囿于条件,英语小班教学没有普遍铺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一个老师面对五六十个学生的模式,难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口语训练。口语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积极活跃,而那些口语能力差的学生愈发自卑。于是,口语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口语能力差的学生却越来越沉默。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配合教学的情感。此外,考核成绩的测试方法也往往只能反映学生对语言形式掌握情况,而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检验却缺乏效度。
情境认知将语言知识看做一整套工具。她的重要特征是:语言工具只用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掌握和理解,语言知识具有情境性,而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是基于真实或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创立。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不受教材、课时、场地的限制,通过丰富的形式内容,创造英语使用的各种有效真实的情景环境,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视角,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此外,作为第一课堂的课外延伸,第二课堂还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属于实践教学,能够为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及创新精神塑造提供健康宽松、潜在引导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创设健康宽松、潜在引导的教育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黄立鹤,2010)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
3.1保障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因此,在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平等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把单向的主、客体被动接受的封闭教学模式转变成主体兼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竞争承办、自愿报名、自主设计组织、自主管理等方式,使学生与教育者共同主导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第二课堂运行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是决定教育效果的核心因素。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把教育者作用于大学生自身的外部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转化不仅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更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
3.2 注重语言基础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培养
学生仅仅靠第一课堂上的语言知识学习和操练远远不足以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况且,就目前而言,由于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又极为有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英语第二课堂将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
第二篇: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
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werethechildrendoing?whenhisfatherwasreadinganew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第三篇: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
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
——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
杨永久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246000)
2007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阶段成果
摘要:文章从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的关系切入,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分析通识教育理念中非理性与理性的融合、校园文化环境里的内在自由与创新动力、地域文化资源的学科视野与本土情怀,论证出它们对大学生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从而洞悉高等教育在时代创新中应有何作为,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应从何处着手。
关键词:文学创新陈进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地域文化
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大学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结合现代文学史考察后,我们可以这样认定:没有北京大学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很难取得实绩;没有北平的学院文化氛围,京派文学也难有立身之处;没有西南联大的存在,九叶诗派便无从谈起。这一切,都喻示着大学的教育对文学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创新精神不断被时代召唤,人文素养不断被加以重视的今天,我们不妨从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的角度切入,从而洞悉高等教育在时代创新中应有何作为,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应从何处着手。本文便试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探讨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的内在联系。
陈进曾就读于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安徽大学中文系09级硕士研究生。他在读大学期间,就出版有两部长篇小说《固都》与《青春那么八卦》,成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家协会理事,因其作品中展现出的渊博学识和睿智设譬,而被美誉为“少年钱锺书”。在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青年文学最高奖)的评选中,他一举成为安庆市的唯一推选人。《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3日发表评论文章,评价其是超越韩寒、郭敬明的青年作家。
在文学创作成果丰硕的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上也同样有不凡之处。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言文互动——中国百年新诗流变》深受学界专家好评,并发表于中国社科百强学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上,成为该学报历史上发表的第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他撰写的大量学术性评论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山西日报》、《新安晚报》等全国各级报刊上,并被收入《石楠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国际国内中学生获奖作品精品集》(人民日报出版社)等重要选本,还曾为一些青年作家的著作作序。他先后出席过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评论会议、安徽省农村题材作品创作座谈会等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目前,他正在主持编纂《1919—2009:安庆新文学史》这一浩瀚的学术工程,并应出版社之约,独自撰写《诸葛亮评传》、《钱锺书评传》等著作。
在对陈进的成长经历进行研究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他的文学创新上,高校的通识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环境、地域文化影响这三重因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识教育理念:非理性与理性的融合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310同样,仅仅接受专业教育,也无法进行文
学创新。在陈进的文学创新上,可以很明显地考察出通识教育的作用。
陈进的长篇小说《固都》素来以睿智幽默和旁征博引著称,知识涵盖十分广博复杂,很多评论者认为其有钱锺书《围城》之风,但是很少有评论者对其中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在《固都》的征引中,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典故外,还包涵了很多理科知识与流行文化。而在他的短篇小说《上帝之手》中,那种引经据典的风格更是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不到两万字的小说先后引经据典一百多处,而且包罗万象:先秦哲学、唐宋诗词传奇、明清小说、亚非欧美文学、西方哲学、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等,无一不纳入小说之中,且很巧妙地和叙事融合在一起。这种学院派风格的小说在今天的文学界是非常罕见的,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社会作家难以表现出如此从容的学者风范,一般只接受专业教育的作家也无法进行如此炫智炫博的写作。考诸文学史,会发现能有如此腹笥的作者基本都是如钱锺书、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之士。可以如此断定,假如陈进不接受通识教育,便不可能进行此项文学创新。
然而在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又谈何容易?在今天这个功利至上的社会,很多人将接受大学教育视为习得一技之长,并藉此而谋得稻粱的途径。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与塑造下,很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仅仅由自己的专业知识组成,专业之外的东西一概不闻。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很难具备创新的能力。但是,另外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是,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将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与竞争,这又不得不使他们埋首专业技能的学习上。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确实应该为日后的就业而进行专业的训练;而从非理性(而非反理性)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则要广收博采,接受通识教育,“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2]5,毋庸置疑,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此,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将是大学生能否进行文学创新的关键,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从这一角度考察,会发现陈进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非理性与理性的融合。
陈进最初并非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他学习的是理科,2001年高考之后,被录取为安徽工程大学应用数理系数理金融和应用软件专业的本科生,这是一个复合型的新兴专业,并非只有数学。陈进先后学习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大学物理、初等会计学、C语言编程、微观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在2003年9月退学之前的两年时光中,陈进所学习的知识可以说横贯了数学、物理、经济学、计算机、会计学等各种学科,理科方面的知识面不可不谓之全面。相对于一般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的了解只是阅读科普读物,他的理科知识却来源于专业著作,除了定性的了解之外,还可以进行定量的计算。所以,当我们看到《固都》中出现的广博的理科知识,《青春那么八卦》里灵动跳跃的思维时,也就不以为奇了。
在应用数理系学习的过程中,陈进迷恋上了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书籍,并且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这也为他日后在中文系能驾轻就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炽烈,2003年6月,当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固都》确定可以由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公费出版时,他毅然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感到吃惊的决定——从安徽工程大学应用数理系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由理转文,报考中文系。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他的这一行为会浪费金钱,推迟毕业,延缓就业,是极其得不偿失的;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说,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既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日后也甚至有可能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通才。陈进的这一决定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此时,我们还不能说他融合了非理性与理性,而是青春年少的他以非理性压倒了理性。
2005年9月,陈进考入了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刚进校时,他就立志要博览群书,横扫安庆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庆师范学院图书馆藏书177.3万册,横扫岂是人力可为?但大学四年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的图书馆度过,阅读面极其广泛驳
杂,虽然远远没有做到横扫,但也确实成长为一位博学的青年。
在钻研学术的同时,他也着力提高综合素质。因为综合素质高,他成为安庆师范学院第二届十佳青年学生,并在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评选中进入前30名,获得省优秀青年学生荣誉称号。
毕业之前,因为综合素质高,他受到了多家用人单位的青睐,包括一些垄断性的能源国企、公办中学、报社都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陈进最终因为考取研究生,而谢绝了这些用人单位的邀请。毕业时,陈进既拥有大量的文学创新成果,同时也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就业问题。可以说,在安庆师范学院学习的四年,陈进自觉地融合了非理性与理性,他并非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就业的目的,而是“实现这些目的是靠着一种特殊精神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他这样做是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
[3]20这些目的中。”
这至少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两个启示:
一、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在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在于坚持通识教育理念,而非从大一就开始进行专业训练。注重就业和培养创新人才并非不可兼得。
校园文化环境:内在自由与创新动力
每一所大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沉淀下它的文化底蕴,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在校大学生“不仅接受学校里传授的各种专门知识,还把学校传播知识的宗旨、目标、手段、途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来加以反省,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或拒斥”,“将‘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一种社会组织、一种文化精神,仔细地阅读、欣赏、品味、质疑。”[4]101所以说,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对于课本知识的灌输,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塑造更加自由,是一种激发学生内在自由的教育方式。“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3]83,这种自由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
[5]8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内在的自由,而不是服从外在的压制,如此便可以转化为创新的动力,释放创新的空间。
陈进本科时所就读的安庆师范学院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学创新在校园里具有浓厚的风气与土壤。
首先,安庆师范学院的一些制度性措施,如建立创新奖学金,对发表文章实施奖励,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学生科研立项鼓励办法,等等,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创新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与促进。陈进的评论《暗夜所言 烛照人世》便曾获得优秀读书笔记评选的全校一等奖,并被《安庆晚报》择优发表,然后迅速被《山西日报》、《北海日报》、《马钢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转载。
在文学院的学生工作中,这些制度便更加具有针对性。文学院以院刊《季节风》与《敬敷文学》为平台,大力弘扬文学创作的风气,并且逐渐形成传统,届届相传。几乎每届学生中都会涌现出一些文学创新人才,如李进、胡源、葛启文、谷卿、游庆文、王光龙等。
其次,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具有青春理想的诗性光辉。从菱湖之滨波光潋滟的老校区,到龙山脚下山清水秀的新校区,安庆师范学院美丽的自然风光为青年学子的吟咏创作提供了曼妙的素材。而热爱文学的激情一旦与之合拍,校园文化中便会荡漾起青春理想的诗性色彩。在陈进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充满诗意的描写俯拾即是。小说《江南》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和意识流技巧展现出现代人的心灵孤独感,从容的笔致将初冬水乡的风景融入到少年维特式的悠悠情怀中,读之余味无穷。《青春那么八卦》虽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却显示出陈进跨文体写作的能力,很多地方竟仿佛“独语体”的散文诗,语言充满了
奇峻的变异,在古典与现代的张力中,传达出诗性的魅力。
第三,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具有探索学术的求真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考与研究的治学意识。大一时,陈进对研究金庸小说产生了兴趣,便经常带着大量的问题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四年下来,他的研究成果终于汇集成了一篇数万字的《杨过的原型是谁》的讲稿,并且登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周末讲坛,进行专场学术报告,其思路新颖别致,征引磅礴有序,给广大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好评。
探索学术的求真精神不仅只针对学术研究,也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写作,促使创作精英化,研读过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著作的陈进,在《青春那么八卦》中“以先锋的写作姿态„„及西方现代派的表达方式,表明青春文学正式走入了纯文学的殿堂”[6]3。
以学养人,沉浸于学术也可以养成节制情感、敦厚平和、勇于批判的学院派性格。《固都》曾被如此评价:“没有郭敬明拖拖拉拉、莫名其妙的长篇感怀,也没有韩寒一大筐道不尽的尖酸刻薄,陈进以温和幽默的语句,表达了对现实最强烈的批判”[7]6,这显然和陈进养成的学院派性格密切相关。
“所学课程或许相同,但效果就是不一样。因为,我们都被所在的大学氛围所浸润。这些各具特色的‘校园空气’,无法在互联网上传递,这也是大学永远存在而不可能被‘虚拟课堂’或‘标准教授’一统天下的原因。”[4]101所以,在推动大学生文化创新上,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并且努力形成与维护每所大学所特有的校园文化。
地域文化资源:学科视野与本土情怀
地域文化往往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丰富的本土资源。这种资源是双向度的,一方面,它作为教育资源对青年学生进行濡染和熏陶;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其历史文化特征成为青年学生的研究对象与创作素材。
从前者来看,陈进父亲一脉的祖籍是安庆怀宁石牌,这里是皖江文化的发源地和黄梅戏之乡;母亲一脉的祖籍是徽州黟县,是徽文化的中心和程朱理学的兴盛之处。虽然陈进的成长过程并没有与这些地域产生直接联系,但是先民的文化积累在血液中代代流传,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一个舞蹈并不是舞蹈演员本人情感的征兆,而是它的创造者对各种人类情感的认识的一种表现。”[8]8在对陈进作品的文化批评与原型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固都》里的叛逆少年陆帆影和80后作家春树、孙睿笔下的边缘青年群体有着显著的不同,他并非那种“叛逆得要命或是狂妄得要死的类型”[7]6,也没有对主流文化采取决绝的姿态,而是始终在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追求价值认同,又竭力保持自我的独立;在精神世界里寻找柏拉图式的早恋,又在插科打诨中渲染市井俚俗,这双重矛盾可以看出皖江文化的精英意识和黄梅戏剧的通俗特征在文本中无意识的流露。而《固都》里的初恋少女林郁嘉既心仪于陆帆影,又拘于礼法,耽于前程而不得不若即若离,这又依稀可见程朱理学和世俗爱情的抗争。
陈进从小成长在安庆市,这里曾是安徽的首府,文风昌盛,人民群众普遍视读书为崇高之事,有“穷不丢书”之说。这种民风对孕育文学创新人才是大有裨益的。陈进的外公程崇宗曾是徽州儒商,是我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士人。在他的指导下,陈进幼年就接受了国学启蒙,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学时即熟读四大名著,以及《封神演义》、《七侠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古典小说的原著,极大地超越了同龄人的阅读层次,并且开始实践文学创作,9岁时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13岁时便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楹联。由于经常濡染陈独秀、朱光潜、张恨水等家乡先贤的事迹,幼年的他便萌生出将来要成为大作家、大学者的理想。文学功底的积累,远大理想的树立,由
此看来,当他17岁时用《围城》笔法创作21万字的长篇小说《固都》其实只是水到渠成。
进入安庆师范学院后,陈进则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安庆师范学院的大学教育尤其重视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但成立了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事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还编写了《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等校本教材以熏陶广大青年学子。
当然,仅仅施以地域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专业教育以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离开整体性的学科视野,地域文化显然会陷入狭隘的境地。如果没有清代文学的视野,对桐城派的理解便缺乏宏观背景;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视野,对陈独秀的认识只能浮于表面;如果没有文学理论的指引,那么所有地域文化知识只能变成材料的堆砌„„为此,拥有多个省级精品课程文学院先后制定完善了多个版本的学生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文字学、外国文学、文献学,等等,几乎每个专业都拥有较强的师资条件,这对学生的学科视野的奠定与拓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这样说,专业教材建构了陈进的学科视野,而校本教材则培养了他的本土情怀。陈进开始在他的学科视野里对皖江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大一时,他从姚斯的接受美学和读者批评入手,别开生面地研究了安庆著名作家石楠的成名作《画魂》,写成评论《迟到的第三只眼睛——谈评论〈画魂〉的新视角》,发表后不但引起很大影响,还和苏雪林、公刘等大家的评论一起被收入《石楠文集》第十四卷;大三时,由他创意并撰写剧本的DV《走进安庆,走近皖江文化》获得安徽省首届大学生电影节二等奖;大四时,他结合中西文论,研究陈独秀诗歌中的器识胸襟;现在,他又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视野下研究安庆文学的现代性,着手主持编纂《1919—2009:安庆新文学史》。
地域文化以其独特性,可以为大学生的文学创新提供特有的资源,这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但是必须做到专业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双管齐下,如果偏于后者,那么缺乏学科基础,地域文化的优势便无法发挥,更谈不上创新,这是大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文学创新的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它的内在特点决定它无法批量生产,不可能模式化,也无迹可循,而是出现在创新主体灵光突现的瞬间。但是,文学创新的环境却可以建立。大学教育正是要为这种创新建立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土壤。通过陈进的案例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环境、地域文化资源都是大学教育中值得重视的因素——通识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权衡理性与非理性,极大可能地使学生以超功利的心态去读书治学;在校园文化环境上,我们必须给予学生以内在的自由空间,使他们产生创新的动力;而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上,也必须绳之于专业的学科背景之中。我想,对于大学生的文学创新应当如此,那么,大学生在其他专业上的创新也同样应遵循这一规律。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陈平原.弄花香满衣——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J] .河北:社会科学论坛.2009.4(上).
[5]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6] 本报讯.青春文学进入第四阶段 少年作家陈进将成旗手[N].海南经济报.2006.7.14
[7] 刘雯.迷糊的青春还能重来一次吗?[N].中国教育报.2005.2.3
[8]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第四篇:如何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如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黑龙江省安达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朱海燕
摘要: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营造创新氛围,设疑启智;
二、巧设创新探索机会,激发自主探究;
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诱导发散思维。新课改的英语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辩证统一,不断探索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引导学生提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开拓进取精神,培养真正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营造创新氛围,设疑启智
新课改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课型不同,需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其中共同点是每一教学设计的步骤都要多提高有效信息量,多设立信息沟,循序渐进,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设计灵活多样、难易适度、题量适中的思考训练问题,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同来源的知识材料或信息中寻求多种不同的答案,提高学生积极多变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设疑启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这样在合作和竞争中,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同时训练学生从同一信息中探究不同结果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学生对设疑启智类问题产生强烈兴趣时,学生必会不怕困难、积极主动、身心放松地学习,此时英语教师要抓住时机,创造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氛围,强化文字、图片或影像等语言信息的刺激,创新教育教学的氛围自然营造成功。
二、巧设创新探索机会,激发自主探究
培养21世纪的人才,需要学生获得能够继续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天赋能力。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地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和效果。
新课改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活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用课堂更富有情境性,更自由开放。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的预设中,准备创设新颖、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激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发挥和调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返璞归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改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采纳多种教学方法,拓宽多种教学途径,争取让每一名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锐意进取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独立,运用知识创造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诱导发散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非常著名的观点: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金字塔教学法等教育理论中也提出:质疑式、讨论式、合作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给予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通过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想象,主动探索求异,让学生积极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大胆进行发散思维,对自己提升和创造。
1.对比指导法
教学中教师除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外,对一些相似仍又有不同的语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弄清它们的区别,加深对语言现象的印象。以学 “a great deal of”的用法为例:
教师可叫学生比较“lots of”, “a lot of”, “plenty of”, “a large quantity of”, “a large number of” 和“a large amount of”的用法,让学生比较下列句子:
①We have still plenty of eggs left.We have still plenty of water left.②The rich lady has large quantities of clothes.We have large quantities of rain this summer.③She has spent a great deal of(a large amount of)money on her clothes.④A large number of settlers from France reached Canada
⑤There's lots of rain here in spring.At noon lots of students go to the reading-room to read.通过比较这些句子,学生会明白 “lots of”,“ a lot of”,“plenty of” 和 “ a large quantity of" 可以用在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a great deal of ”和 “a large amount of ” 只可用在不可数名词前,“a large number of ”只可用在可数名词
2.讨论活动法
讨论法可用于解决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疑问,对课文的理解,也可用来对语言现象的操练、深化。学生在讨论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语言活动的质量。
例如,在学主语从句时,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句子中所含从句有什么共同点:Who will go to the conference is not sure.What we need is more time.How they went to the USA remained a question.Whether the other scientists would accept his ideas was unknown.I t was quite clear that it was impossible for him to live in Germany.That light travels in straight lines is known to all.然后,教师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的总结,并积极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新颖别致,同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在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再组织集体讨论,最后全班学生集思广益,归纳完整知识。比如一篇文章学完后,尝试在黑板上排出几个key words,鼓励学生去编一些内容。这样能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知识,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在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必会得以真正的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新课改的英语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辩证统一,不断探索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引导学生提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开拓进取精神,培养真正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我国的几代领导人早已高瞻远瞩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摆明了任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里弄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告诫我们青年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少年强,则国家强。胡锦涛主席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也说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他们的讲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明确了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下面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新能力。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心情愉悦,情绪高昂,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也有利于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如学习fmaily一词时,我先提出让学生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you and me 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y……当同学们唱完这句后,我叫停并且问同学们此句中的family是何意?很快同学们说出它的中文意思是:“家人”。接着我又读出一句:“I have a happy family”是何意?同学们马上想到它的另一个中文
意思“家庭”。在讲人称代hesheit的用法时,我先让同学们用已学过的you、I造句,例如:I am Li juan。You are zhang ye等。当学生们互相说时,我立刻引导学生们指向第三个学生:男生问:“who is she?”同时把he、she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意思,学生们很快根据刚才的情景说出意思为“他”和“她”紧接着就叫同学们做“接力式”训练:I am wang fang,you are……,she is ……,He is ……,训练几遍后,学生们就很快掌握了he she的用法。同样用教室的实物,教会了学生it的用法,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充分显示出来。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地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是多无化的,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对知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基于本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在讲到“shall we go to the zoo?”这课时,我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所见过的动物名称。这时,有些从来没有去过动物园的同学会问:“动物园里面有熊猫吗?”一下子同学们就说开了。接着我让学生们讨论如何看待在动物园圈养动物;又怎样才能设计一个好的动物园。平时一些调皮的同学,一些不爱发言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才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如在讲到:what is the weather like?时,我先用图片呈现三组词(sun-sunny,wind-windy,rain-rainy)后,就设问Can you make a rule out of these words?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学生发现构词规律后,我就立即板书要新授的词Snowy foggy Cloudy。问Can you gues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gese words?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构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我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句子,词汇进行参与讨论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大胆交流书报想法,互相启发,开拓了思想,让思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创造的火花。在讲到“Have/has been to”与Have/Has gone to 的用法时,我并没有直接讲它们的意思,而是设计一个方案来完成教学。我先叫一个同学(Den tao)并设计他的座位为一个地名(武汉),然后设计另一组的某个同学(Li hau)的座位为另一地名(上海)。接着叫Den tao 到Li hau 那儿去,按两个方案进行:①当Den tao 到Li hau 的座位后,又回到自己的座位,我就说:Den tao has gone to shanghai;②当Den tao 在去Li hau 座位的过程中,我就说:Den tao has gone to shanghai。这时同学们都笑了,并有些同学很积极地回答:“我知道它们的用法与区别了”。“ Have/has been to……”,表示曾经到过某地(人已回来);“Have/has gone to……”表示已经去了某地(人没回来)。此时老师的教似乎不是显得很突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体验,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得,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感受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探导、多学习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才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四化”建设培养列多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南:《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