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视原理》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5:5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电视原理》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电视原理》教学大纲》。

第一篇:《现代电视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电视原理》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60学时)

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电视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姜秀华主编 参考书: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数字电视广播原理与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学校教材)2007年出版,作者:姜秀华、张永辉 第0章 绪论(2学时)

电视技术的发展史、电视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

第1章

电视传像基础(10学时)1.1人眼视觉特性

主要内容:人眼的视敏特性、亮度、对比度、亮度层次、视觉惰性、临界闪烁频率、人眼的分辨力。

重点:人眼视敏特性和对亮度感觉的适应性;视觉惰性在电视技术中的应用;人眼对黑白细节的分辨力。1.2 电视扫描原理

主要内容: 电视传像的基本原理,逐行扫描原理,隔行扫描原理

重点:图像顺序传送制,逐行扫描参数(帧频、每帧标称扫描行数)选择、图像信号带宽计算、隔行扫描的优点、我国黑白电视扫描标准的参数。1.3 黑白全电视信号

主要内容: 图像信号,复合消隐脉冲,复合同步脉冲,实际的黑白全电视信号波形。重点:黑白全电视信号的组成、复合消隐脉冲构成和作用、复合同步脉冲构成和作用、实际黑白全电视信号波形、行序、奇偶场序。1.4 图像信号的频带

主要内容:垂直分解力,水平分解力,图像信号的带宽。

重点:决定电视系统垂直分解力、水平分解力的因素、我国模拟电视系统的标称带宽、黑白图像信号的频谱。1.5 图像信号的频谱

主要内容:只在水平方向有亮度变化的静止图像,在垂直方向也有亮度变化的静止图像,运动图像的信号频谱。

重点: 垂直方向有亮度变化的静止图像的信号频谱。

第2章 三基色原理和计色系统(6学时)2.1 基准光源

主要内容:光谱功率分布,几种基准光源介绍。重点:色温,绝对黑体,D65光源 2.2 人眼的彩色视觉特性

主要内容:人眼的辨色能力,彩色感觉的空间混色和时间混色特性,彩色细节分辨力,立体视觉。重点:人眼的辨色能力,彩色感觉的空间混色和时间混色。2.3 三基色原理

主要内容:格拉兹曼法则,配色实验 重点:格拉兹曼法则,三基色,互补色。2.4 CIE物理三基色(RGB)计色系统 主要内容:基色单位(R)、(G)、(B)的确定,相对色系数及RGB色度图,分布色系数。重点:三个概念——基色单位,相对色系数,色度图。2.5 CIE:标准三基色(xYz)计色系统

主要内容:标准三基色X、Y、Z和基色单位(X)、(Y)、(Z)的确定,2 RGB坐标系和XYZ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XYZ(X—Y)色度图,XYZ计色系统的分布色系数。重点:标准三基色X、Y、Z和基色单位(X)、(Y)、(Z)的确定。2.6 均匀色度标度(UCS)系统 主要内容: 刚辨差(JND),均匀色标制。2.7 彩色电视中的三基色

主要内容:显像三基色的选择,显像三基色的亮度公式,混色曲线,麦克斯韦计色三角形,高清晰度电视的色域。

重点:显像三基色的亮度公式。

第3章 彩色电视摄像原理(8学时)3.1 CCD固体摄像器件

主要内容:CCD固体摄像器件工作原理,CCD摄像器件的主要类型,电子快门。重点:CCD器件的光电转换原理。3.2 三基色信号的产生

主要内容: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构成,彩色显像管显像基本原理 重点: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构成。3.3 色度匹配和彩色校正

主要内容:色度匹配,彩色校正。重点:彩色校正。3.4 电视系统的γ校正

主要内容:电视系统的γ特性,γ≠1对黑白图像的影响,γ≠1对彩色电视系统的影响,三基色信号的γ校正。

重点:三基色信号的γ校正。

第4章 彩色电视信号(10学时)4.1 彩色电视制式概述 4.2 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

主要内容:亮度信号及频谱,色度信号及频谱,编码矩阵,混合高频原理,恒定亮度原理。重点:亮度信号及频谱,色度信号及频谱。4.3 正交平衡调幅 主要内容:一般调幅,平衡调幅,正交平衡调幅,色度矢量幅度和相角所包含的信息,同步检波。

重点:正交平衡调幅。4.4 频谱间置

主要内容:色度副载波和亮度信号频谱间置,亮度和色度信号间的串扰。重点:色度副载波和亮度信号频谱间置。4.5 PAL制彩色电视制式

主要内容: V信号逐行倒相,PAL制色度副载频的选择,PAL制色同步信号,PAL制编码器。

重点:V信号逐行倒相。4.6 彩条信号

主要内容:色差信号幅度未压缩的100%饱和度、100%幅度的彩条,色差信号幅度压缩系数,色差信号幅度已压缩的100%饱和度、100%幅度的彩条,100%饱和度、75%幅度的彩条信号。

重点:色差信号幅度压缩系数,100%饱和度、75%幅度的彩条信号。4.7 PAL制解码器

主要内容:PAL解码器原理框图,色度副载波延时时间的选择,梳状滤波器工作原理,梳状滤波器的幅频特性,PAL梳状滤波器作用分析。重点:梳状滤波器工作原理。

第5章 模拟电视调制传输与接收(8学时)5.1 电波传输的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电磁波谱,几种主要的电波传输方式。5.2 电视信号的传输覆盖方式

主要内容:无线开路广播,有线电视广播,卫星电视广播 5.3 图像信号的调制方式

主要内容:残留边带调幅原理,残留边带调幅产生的失真,调制极性,伴音信号的调制。重点:残留边带调幅原理。5.4 电视频道和电视制式

主要内容:调制过程和电视频道,我国无线开路和有线电视广播的频道划分,电视制式。重点: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调制过程 5.5 模拟电视信号接收概述

主要内容:射频电视信号的特点和接收解调的要求,“超外差式”电视接收机原理。重点:“超外差式”电视接收机原理。5.6 全频道电调谐高频头

主要内容:高频头的作用及要求,高频头电调谐工作原理,电调谐高频头各部分作用及工作原理。

重点:高频头电调谐工作原理。5.7 中频放大与解调 主要内容:各部分作用及要求,中频通道工作原理,伴音通道,伴音通道的组成,伴音通道的工作原理。

重点:中频通道工作原理。

第六章 电视显示器原理(8学时)6.1 CRT显像管

主要内容:CRT显像管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自会聚彩色显像管的构成,色纯及静会聚调整,动会聚调整,彩色显像管的白平衡及调整,显像管的调制特性。重点:CRT显像管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6.2

彩色液晶显示器件

主要内容:液晶的基本概念,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液晶显示器件的分类,液晶显示的驱动方式,彩色液晶显示屏,液晶投影电视,液晶显示器件的特点。重点: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6.3

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件

主要内容: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分类及特点,AC PDP 工作原理与驱动技术,AC PDP整机框图。重点: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6.4 其他新型显示器件

主要内容:数字光处理(DLP)显示技术,LCOS背投电视。重点:数字光处理(DLP)显示技术。

第七章

电视信号数字化基础(8学时)7.1 概述

主要内容:模拟电视广播制式的不足,数字电视的发展,数字电视给广播电视带来的变化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构成。

重点: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构成。7.2 数字化基础

主要内容:连续时间信号的取样,离散时间信号的量化,编码。重点:连续时间信号的取样。7.3 电视信号取样原理

主要内容:视频分量编码方式,电视信号的取样结构,亮度信号取样频率的选择,色度取样格式,数据量计算。

重点:视频分量编码方式。

7.4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编码参数标准

主要内容: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编码主要参数,视频信号量化电平分配。重点: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编码主要参数。7.5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信号接口

主要内容:并行和串行接口通用的信号格式,并行接口,串行接口。重点:并行和串行接口通用的信号格式。7.6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主要内容: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发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参数要求,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编码参数标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信号接口。重点: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编码参数标准。7.7

声音信号数字化基础

主要内容:演播室数字音频参数,数字声音信号接口,数字音频嵌入数字视频流。重点:演播室数字音频参数。

编制

梧州学院数理系

曾福军

2010.9.1

第二篇:现代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 学 时:40 讲课学时:40 总 学 分: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娄成武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二版),芮明杰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现代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是管理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管理概述(2学时)

(一)主要内容 1.管理概念。2.管理者技能和角色。3.管理组织。4.国际化管理。

(二)教学目标

了解管理的概念、特征、性质、职能、管理者及管理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及国际化管理的趋势。旨在对管理及管理学有概括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管理学的演进(4学时)

(一)主要内容 1.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2.古典管理理论。3.行为科学理论。4.现代管理理论。

(二)教学目标

了解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以及现代管理理论。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4学时)

(一)主要内容。1.组织环境。2.组织文化。

3.组织对文化和环境的影响。4.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

(二)教学目标

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掌握组织外部环境的特点与内容,组织社会责任的特点、内容及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模式;了解组织文化的涵义和功能;掌握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类型,;了解跨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计划与目标的设置(6学时)

(一)主要内容 1.计划概述。2.计划工具与方法。3.目标管理。4.项目管理。

(二)教学目标

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掌握计划工作的特征、计划体系、计划的工作程序,;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过程;了解战略及战略管理的概念、特征、意义;掌握战略构成的要素及战略类型;掌握战略管理过程;了解全球战略管理;掌握预测概念、方法及预测的程序;掌握决策的原则、步骤及方法。组织的基础(6学时)

(一)主要内容 1.组织基础。2.组织结构的类型。3.组织设计与运作。

4、组织变革。

(二)教学目标。

了解组织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组织工作的原则、组织结构的类型及特点;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和内容;了解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5学时)

(一)主要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2.人员的选聘与考评。3.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发展。

(二)教学目标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了解甄选主管人员、主管人员培训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掌握主管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方法;了解人事风险的防范的相关内容。

领导理论(6学时)

(一)主要内容 1.领导者与管理者。2.人性理论。3.领导理论。4.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二)教学目标

掌握管理方格图理论的内容、菲德勒模式的内容;掌握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的概念,特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人性理论的类型、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的内容。

激励和沟通(4学时)

(一)主要内容 1.激励理论及应用。2.信息沟通概念及类型。3.信息沟通障碍及改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掌握激励理论的内容,运用激励机制进行有效激励;掌握信息沟通的目的和作用,信息沟通的形式和方法,信息沟通的原则和要求。控制(3学时)

(一)主要内容 1.控制的性质及类型。2.控制的方法。3.管理信息系统。

(二)教学目标

了解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管理控制的概念和类型;掌握控制工作的步骤和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启发式、案例等课堂授课方法,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五、成绩评定

闭卷考试;总成绩=考勤+课后作业+期末考试

六、其它说明

教学大纲撰写人:金洪波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伊宝德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学院长:孙振江

第三篇:《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同时为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规划以及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实际操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时数

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计划总学时72学时,每周4学时,共18周,计4个学分。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表现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提示性问题,强化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活跃气氛、提高效果。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辅助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作为必要的教学补充,针对某一城市或城市局部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教学。

(五)面向专业

该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简要介绍城市的产生、定义、发展过程;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城市的形成

三、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掌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形势。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与发展以及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教学重点是现代城市早期思想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

3、人口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New Harmony)

4、傅立叶的“法郎吉”(Phalange)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3、其他的探索

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四、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1、《雅典宪章》(1933年)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3、《华沙宣言》(1981年)

4、《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5、北京宣言(1999年)

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三、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四、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体系;了解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过程;了解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过程及其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和内容。教学难点是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二、城市规划的任务

三、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

二、基础资料的内容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五、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六、城市规划的审批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掌握城市不同用途的用地规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系统构成及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教学重点是城市用地选择和规划。教学难点是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五、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的概念

2、城市用地的属性

3、城市用地的价值

4、城市用地的区划

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三、城市用地的选择

1、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2、用地选择的原则

3、用地选择举例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一、城市用地的分类

二、城市用地的构成

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规划

一、居住用地

二、工业用地

三、公共设施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城市绿地

六、城市郊区用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14学时。

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掌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了解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的涵义;掌握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要点。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要点。教学重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要点。

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一、“战略”的概念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

一、国土规划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区域规划

四、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

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经济发展指标

2、社会发展指标

3、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指标

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的性质和类型

四、城市的规模

1、城市人口的调查

2、估算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第四节 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三、生态城市、园林城市

四、城市环境容量、合理规模和门槛理论

第五节 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

一、国外结构规划的产生、内涵及启示

二、远景规划的概念、内容及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相关概念;了解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的内容;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评定和优化方法;掌握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的内容;了解几种典型城市的总体布局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法,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的内容。教学重点是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评定和优化。

第一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二、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三、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

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第三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1、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2、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3、社会结构的演化

二、城市上部机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一、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

二、方案比较的内容

三、综合评定方案

第五节 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1、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

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二、城市景观规划

1、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

2、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环境面貌的关系

3、城市景观规划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三、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市景观规划

1、自然环境的利用

2、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划

3、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第六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

一、矿业城市

二、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三、山地城市

四、港口城市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8学时。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城市交通、城市总体布局之间的关系;掌握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的规划布置;学会分析具体城市的交通与道路规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之间的关系;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的规划布置。

教学重点是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的规划布置。教学难点是具体城市的交通与道路规划分析和评判。

第一节 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二、城市交通构成与现代交通特征

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内部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和横断面的确定

四、停车场的布置

第三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一、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二、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三、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四、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四节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一、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与结构

二、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

三、城市客货运交通综合组织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八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给水、排水、防污、能源、电讯、防灾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给水、排水、防污、能源、电讯、防灾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教学重点是城市给水、排水、防污、能源、电讯、防灾规划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城市给水、排水、防污、能源、电讯、防灾规划的方法。

第一节 城市水源与给水规划

一、城市水源与水源保护

二、城市给水规划

第二节 城市排水与防治污染规划

一、城市环境污染

二、排水工程的组成及系统

三、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与用地要求

四、固体废物场地的用地要求

第三节 城市能源、电讯规划

一、城市能源结构

二、城市能源系统布局

三、城市电讯规划

第四节 城市防灾规划

一、城市防灾规划的内容

二、城市防洪规划

三、城市消防规划

四、城市防震减灾规划

五、城市防空规划

第五节 城市管线工程综合规划

一、管线工程综合的重要性与内容

二、工程管线的种类

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原则

四、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工作阶段、编制内容

第六节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一、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目的和工作内容

二、总体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三、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内容;掌握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掌握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居住区的相关概念和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教学重点是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教学难点是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组成

1、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2、居住区的组成内容

3、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4、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二、居住区的规模

三、居住区的类型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1、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2、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住宅类型的选择

2、住宅的规划布置

四、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2、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3、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五、居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4、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经济性

5、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六、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2、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

3、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4、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

七、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

1、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内容

2、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3、居住区内各类室外场地的规划设计

4、居住区环境设施小品的规划设计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用地平衡表

二、技术经济指标

三、居住区的定额指标

第五节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一、城市旧居住区再开发的原则、特点和方式

二、旧居住区的维修改善和更新

三、居住区的整治规划

四、旧居住区的改建规划

五、旧居住区的调查研究

六、旧居住区再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10学时。

第十章 城市公共空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掌握城市商业区、城市中心、城市广场的规划方法;了解城市设计的含义、作用与内容。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城市商业区、城市中心、城市广场的规划方法;城市设计的含义、作用与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方法。

第一节 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第二节 城市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广场

第三节 城市中心

一、城市中心的类型及构成

二、城市中心布局

1、满足居民活动不同层次的需要

2、城市中心位置选择

3、城市中心的交通组织

三、城市中心的空间组织

第四节 城市广场

一、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广场分类

三、不同性质的广场

四、不同形状的广场

五、广场的规划设计

第五节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与作用

二、城市设计的内容及类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十一章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城市建筑文物、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利用;掌握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和调整;掌握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办法;了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掌握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节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

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建筑保护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式

二、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

三、其他需要保护的建筑

第三节 历史地段的保护

一、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二、历史地段的整治与更新

第四节 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一、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

二、城市布局的调整

三、城市外围环境的控制

四、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第五节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二、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

三、城市外围环境控制区

第六节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

一、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二、地方性的法规、规章

第七节 城市更新

一、城市更新的目标

二、城市更新的调查分析

三、城市更新的方式

四、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十二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与演化;掌握城市开发的类型,城市开发的经济特征,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了解城市规划中的开发控制。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与演化;城市开发的相关内容与特征;城市规划中开发控制的实施。

教学重点是城市开发的相关内容与特征。教学难点是城市规划中开发控制的实施。

第一节 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与演化

一、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

二、城市建成环境的演化

三、城市建成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

第二节 城市开发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开发的类型

1、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

2、新开发和再开发

3、土地开发和物业开发

二、城市开发的经济特征

1、城市开发的空间经济特征

2、城市开发的时间经济特征

三、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

第三节 城市规划中的开发控制

一、城市规划体系与开发控制

二、开发控制的运作方式

三、开发控制的作用机制

四、我国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体制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2学时。

第十三章 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行政权力与法制建设;了解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了解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应遵循的行政法制原则。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建设。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建设。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行政权力与法制建设

一、城市规划与行政权利

二、城市规划行政与立法授权

三、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

一、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特征

二、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分类

三、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内容

四、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

五、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效力

第三节 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应遵循的行政法制原则

一、行政合法原则

二、行政合理原则

三、行政效率原则

四、行政统一原则

五、行政公开原则

第四节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一、我国行政法的法源与效力等级

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三、考核方式

综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试卷成绩以闭卷考试形式考查,主要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四、教材选用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第3版。

【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www.xiexiebang.com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第四篇: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参考)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应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结合TCP/IP协议簇深入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较为全面、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

1、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念、用途、分类、组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包括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分层原理、网络协议。

2.物理层:数据通信基础(数据编码、多路复用、同步技术、检错码)、通信媒体、物理层标准(RS232-C、RS449等)、调制解调器。

3、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基本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基本数据链路层协议、滑动窗口协议、HDLC、SLIP、PPP。

4、媒体访问子层:多路访问协议、局域网协议(IEEE802.2、IEEE802.3、IEEE802.4、IEEE802.5)、城域网协议(IEEE802.6、FDDI)、网桥、集线器、交换机、高速局域网(Fast Ethernet/Gigabit Ethernet、VLAN、Switched LAN)、网络拓扑结构。

5、网络层:网络层功能、路由选择协议、拥塞控制算法、网络互连、IP(Version 4,6)、ARP、RARP、DHCP、ICMP、RIP、OSPF、BGP。

6、传输层:传输层功能、传输协议、差错控制、拥塞控制、TCP、UDP、Socket编程接口。

三、考试内容及考核目标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考核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拓扑结构,分层原理考核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组成。了解计算机网络历史。

.熟练掌握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理解两种参考模型之间的异同以及参考模型各个层次的功能。掌握原语、接口、服务、连接等重要概念。理解分层原则及其好处。

.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概念、要素和作用。

.对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过程有充分的理解。

2、物理层

考核知识点:

物理层功能,数据编码,调制解调技术,多路复用技术,通信带宽、速率,通信媒体种类及特点,RS232C标准考核要求:

.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包括数据编码(NRZ、MultilevelBinary、Biphase)、多路复用(PDM、TDM、STDM、WDM)、同步技术(同步传输、异步传输;位同步、字符同步;单工传输、半双工传输、全双工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ASK、FSK、PSK、PCM、DM)。

.掌握带宽、数据传输率、位错率(BER)等概念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尼查斯特定理和香侬定理。

.了解通信媒体的种类,双绞线(3类,4类,5类,超5类,6类)、同轴电缆(基带、宽带)、光纤(单模、多模)的物理特性、传输性能和使用场合。.熟悉RS232C串行通信标准,了解RS449、X.20、SONET/SDH、ISDN等物理层标准。

.熟悉调制解调器及其V系列(V.32、V32bis、V.34、V.42bis、V.90)标准。

3、数据链路层

考核知识点:

数据链路层基本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协议

考核要求:

.深刻理解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及其主要的设计问题。

.掌握帧的形成方法(封装、位填充、字符填充、最大传输单元(MTU))

和检错编码(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编码)。

.熟练掌握滑动窗口协议,以及如何使用滑动窗口协议进行点-点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熟练掌握 Go-Back-N和有选择重发两种滑动窗口协议。

.对常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如 HDLC、PPP、SLIP)有一定的了解。

4、媒体访问子层

考核知识点:

局域网参考模型,媒体访问控制算法,IEEE局域网协议标准(IEEE 802.2、IEEE 802.3、IEEE 802.4、IEEE 802.5),局域网设备,高速局域网技术考核要求:

.掌握计算机局域网的参考模型、媒体访问子层向高层提供的服务(IEEE802.2)。

.掌握常用局域网(Ethernet、Token Ring、Token Bus)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CSMA/CD、Token Ring、Token Pass)、协议标准(IEEE 802.3、IEEE 802.4、IEEE 802.5)及其性能特点。

.了解城域网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和协议(DQDB、FDDI),.了解局域网设备(中继器、网桥、集线器、交换机)及其主要功能。了解透明网桥和源路径选择网桥的算法。

.对最新的高速局域网技术(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大网、交换以大网、虚拟以太网)有一定的了解。

5、网络层

考核知识点:

网络层功能,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网络互连,IP协议

考核要求:

.理解网络层的功能及其在网络参考模型中的位置。掌握两种网络服务(数据报服务。虚电路服务)的特点和区别。

.掌握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和主要算法(最短路径法、泛滥法、距离向量法、链路状态法、层次法、广播法)。

.了解拥塞控制的概念和主要算法。

.深入了解TCP/IP协议族中有关的协议,如 IP协议、ARP、RARP、DHCP、ICMP、RIP、OSPF、BGP等。

.理解网络互连的基本问题及IP协议如何实现网络互连。

6、传输层

考核知识点:

传输层功能、端-端通信,端-端差错控制、拥塞控制、TCP/IP有关协议。考核要求:

.理解传输层的端-端通信性质以及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掌握两种传输服务的特点及其区别。

.掌握传输协议的基本元素(编址、连接建立、连接释放、流量控制、复用)。

.掌握端一端差错控制方法(滑动窗口协议),了解TCP控制拥塞的主要算法(AdditiveIncrease/Multiplicative Decrease、Slow-start、Fast

Retransmit and Fast Recovery)。

.对TCP/IP协议簇的TCP、UDP有深入了解,特别要了解TCP协议如何提供运输服务。

.熟练掌握TCP/IP运输层的Socket编程接口,体会网络应用如何使用运输服务。

四、上机考试要求

上机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TCP/IP网络编程,为今后的网络应用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题目可考虑实现网络上两个进程之间的网络通信,通信使用TCP/IP

协议簇,编程接口使用Socket或Winsock,运输层协议同时使用 UDP和 TCP,通信模式为Client/server模式。实现功能自选(如对奕、远程数据库存取、实 时对话、多人聊天等)。实习应有一定的工作量。

实习要求一班一组,互相合作,但应有明确的分工。

上机结束时,要进行运行表演,解释程序流程,若达到上述要求,可给予 上机考试成绩。上机考试部分占总成绩的20%。

五、几点说明

1.本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由低到高分为6个层次:了解、深入了解、理解、熟悉、掌握、熟练掌握。

2.试题比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0%,物理层10%,数据链路层10%,媒体访问子层15%,网络层20%,运输层20%,其他15%。

3.题型:客观性试题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主观性试题分为计算题、简述题、名词解释等。其中客观性试题占40%左右。

4.难度等级:试题的难度等级分为简单、中等难度、较难、难四个等级,大致比例为40:30:20:10。

5、作业:每章有若干作业,要求大家按时完成,将作为最终成绩参考。

第五篇: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statistics)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2、课程学时:总学时 54学时,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3、学分:3学分

4、适用专业:财会类专业

5、考核方式:考试

6、大纲执笔:通识教育教研室郑桑

7、制定(修订)时间:2013-2-27

二、课程教学的统计学是管理与经济活动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通过对《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熟悉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重要指标,能对统计学的一般概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统计的工作过程,掌握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中,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实行统计监督。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的基本要点为:

1、统计的含义、统计活动的特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常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统计调查的种类、调查组织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技术,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3、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编制分配数列,统计表的构成和制表规范,统计图的基本内容;

4、静态指标的各种分类、表现形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5、动态数列的种类、因素构成,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分析测定方法;

6、统计指数的含义和作用,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

7、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总论(4课时)

第一节 统计学的性质、研究对象

第二节 统计学的职能作用与统计方法

第三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统计整理(6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统计分组

第三节 分配数列

第四节 统计表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第五章平均指标(8课时)

第一节平均指标概述

第二节算术平均数

第三节调和平均数

第四节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众数、中位数

第六节各种平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标志变异指标(6课时)

第一节标志变异指标概述

第二节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和标准差

第三节标志变异系数

第七章抽样推断(6课时)

第一节 抽样推断概述

第二节 抽样误差

第三节 全及总体指标的估计和推断

第四节 抽样数目的确定

4课时)(第一节 时间数列概述

第二节 发展水平指标

第三节 发展速度指标

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

第九章统计指数(4课时)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作用和种类

第二节 综合指数

第三节平均指数

第四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第十章第三节回归分析(2课时)

五、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除课堂讲授以外的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作业、课程设计、课外教学、考核等。主要写明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财会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基础。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刘纯霞、苏元涛主编《统计学》 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年7月

参考教材:

杭爱明、龚秀芳、康正发主编 《经济统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8月

八、其它说明

执笔人:审核人:系部教学主任:

下载《现代电视原理》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电视原理》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社会上的管理活动虽然十分复杂,性质多样,但是这些......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 中文系 第一章:美学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 美学课简介 一、课程定位: “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 :化工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092077 学 分:2.0分 总 学 时:32学时(理论32学时) 适应专业:给排水 先修课......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电子、通信专业适用) 学时:64 学分:4 (授课:52学时,实验:12学时) 一、 教育目标(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

    《保险学原理》教学大纲.

    《保险学原理》教学大纲 (配教案) 课程名称:保险学原理 学时:60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授课教师:申曙光 单位:岭南学院风险管理 职称:教授 与保险学系 主审姓名: 单位: 职称: 授课对象:本......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上册102 学时,下册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学 分:8.0(理论课程6.5学分, 实验1.5学分) 学 时:104 实验学时:40......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achanisms 一、 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机械原理是为工科各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以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