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章 个性与行为
第五章
个性与行为
计划:4课时
☆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个性的定义与特点
2、了解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3、掌握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及在管理中的作用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个性心理与管理 难点:气质类型与特征
(第九课时)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的行为
一、个性的定义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特点(P54)
(一)独特性
(二)稳定性
(三)整体性
(四)制约性
(五)倾向性
三、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儿童时期
(二)学生时期
(三)成人时期
(第十课时)第二节 气质差异与管理
一、概念
心理学上说的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变化的幅度,以及动作、言语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气质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就观察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黄胆汁、血液、粘液、黑胆汁等4种液体;由于它们的比例不同,构成了人的不同气质。
20世纪30年代,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根据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和其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揭示出在这两个基本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些恰好与希波克拉底的4种气质类型相一致,为之找到了科学的自然基础。前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根据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总结出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应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根据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我们可给气质下这样的定义:
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有关气质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正在深入。怎样划分人的气质类型?也许今后又会提出新的气质类型和分类方法。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种典型的心理特点很早就表露在儿童的游戏、作业和交际活动中,气质类型的很早表露,说明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物组织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气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虽然也有所改变,但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变化要缓慢的多,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当然,心理活动的动力并非完全决定于气质特性,它也与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动机有关。任何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气质,遇到愉快的事情总会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干劲倍增;反之,遇到不幸的事情会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但是人的气质特征则对目的、内容不同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有着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在内容全然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如一个学生每逢考试表现出情绪激动,等待与友人的会面时会坐立不安,参加体育比赛也总沉不住气等。就是说,这个学生的情绪易于激动会在种种场合表现出来,具有相当固定的性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情绪易于激动是这个学生的气质特征。
二、正确对待人的气质特点
1、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每种气质都有两重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一种气质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具有消极的意义。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尔岑、克雷洛夫和果戈里,在气质上分别属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但他们在文学上同样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三、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
气质对活动效率的影响,要根据工作性质具体分析。有些工作与气质类型有密切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人能否胜任这一工作。
要求灵活反应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粘液质和抑郁质则较难适应。如坑道救险、高空作业等带险情的工作。
反之,要求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对粘液质、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却较难适应。如修表、绣花、外科医生等。
在一般学习和工作中,气质的各种特性之间常常可以起互补作用。因此,对活动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特殊职业中,要求人们具有极强的反应能力和高度的紧张,因此对人的气质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由此可见,了解人的气质,对于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适应人们气质的工作方法,避免使人遭受心理挫折,从而提高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第十一课时)
第三节 性格差异与管理 对一个人性格的了解,不仅有助于解释和掌握他现在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预见他未来的行为。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控制职工的行为,另一方面有助于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使之与职工的性格倾向尽量相吻合。以利于人力资源的发挥。
一、概念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此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并具有核心意义的个人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维结构,其主要的组成成分为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以及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可分为四方面:
一是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二是对工作、学习、劳动态度的性格特征。
三是对物品态度的性格特征。
四是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
2、意志方面的性格特征。指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行为目的性的性格特征。
二是自我控制的性格特征。
三是面临紧急或困难情境时的性格特征。
四是长期工作中的性格特征。
3、情绪方面的性格特征。
4、理智方面的性格特征。指人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遇事多思善想,深谋远虑,沉着,冷静,有的人听风是雨,人云亦云,手足无措;有的人体察入微,有的人粗糙笼统;有的人自信,有的人怀疑;有的人求知欲旺盛,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为事业孜孜不倦,有的人满足现状;有的人脚踏实地,有的人想入非非;有的人看问题全面,有的人偏执;有的人能理智处理问题,有的人以感情代替理智,等。
以上各种性格特征在每个人身上都以其特有的形式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区别于他人。在每个人的性格结构中,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直接表现一个人认识世界总的心理倾向,也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品德和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他三方面的性格特征。个体在生活中某种一时性的偶然表现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如:一个人在某种偶然的场合表现出的胆怯行为,不能据此就断定此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一个人在某种特殊的情景下,一反常态大发脾气,不能就认定此人性格暴躁,只有那些经常的,习惯化的行为表现才能被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性格一般说来形成后较为稳固,但在生活经历中的重大事件,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重大变化或转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性格;总之,稳定性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性格的主导方面,而可变性是它的从属特征。
二、性格特征在管理中的作用
了解职工的性格差异,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对性格活泼,有点自以为是,希望别人尊重的人,可以当面批评,争论,但一定要坚持说理,平等待人;对于性格较顽固,不爱多说话的人,适合于多用事实、榜样来教育或用后果教育法让他自己接受教训;对于自尊心强,缺乏勇气的人适合于先冷淡,后单独做工作。在管理中,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帮助职工自觉发挥长处,防止或克服不足,可使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从气质和性格的各自特点来说,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而性格则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因而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比较明显地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速度方面。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还表现在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更为显著,气质也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由于实践的要求,人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作用,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甚至掩盖和改造神经活动的特性,使之服从于实践要求的行为方式。
据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积极的性格特征,从而说明性格对气质的重要作用。
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而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具有带着同样动力色彩得却不相同的性格。在性格的培养中,良好的教育应当注意改造那些不适合某种性格特征的消极气质特征,发挥那些对某种良好性格适宜的气质特征。
作为心理特征的气质和性格,两者是不同的,从气质的自然性质而言,气质似乎是性格的基础,性格则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但这种区别不是截然的,气质也是心理特征,也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纯自然的东西,性格对气质虽有施加影响的一面,也有受后者制约的一面,气质与性格是两者互相渗透,彼此制约着。
(第十二课时)第三节 能力差异与管理 能力是指一个人要想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掌握活动的速度,难易和巩固程度。能力水平高的人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因为他的心理特征上的综合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一些人之所以不能胜任某种工作,可能由于他的能力发展水平过低,或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与工作的要求不相符合。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或工作绝不是单凭一种能力就可以胜利完成的,而是需要若干种能力共同发生作用,心理学上把完成工作或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特殊能力的组合,叫做才能。如一个人要想胜利的完成某一项领导工作,就必须在主观方面有高度的观察力、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记忆的精确性、思维的敏捷性与批判性、自制力与意志的果断性等等。一个人在主观上具备了上述这些能力的综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基本上具备了管理的才能。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一定差异的,能力的差异有质的差异,也有量的差异。质的差异除了表现在各个人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外,还表现为能力的类型差异,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现分述如下:
一、能力类型表现的差异
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个别差异,如有的人知觉属于综合型,他的知觉特点是富于概括性和整体性,但是分析方面较弱;而属于知觉分析型的人,其知觉特点则相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不够;第三种人的知觉兼有上面两种类型的特点,属于分析综合型。
记忆的类型差别表现在人们怎样识记材料,一些人运用视觉识记较好,另一些人运用听觉识记较好,第三种人在有运动觉参加时识记较好,第四种人运用多种识记表象成绩较好。
从识记不同材料效果的不同,还可区别另一些记忆类型:有些人识记物体、图画、颜色、声音等较好,为直观形象的记忆类型;另一些人识记词的材料、概念和数字较好,为词的抽象记忆类型;还有中间类型。
人的言语和思维也存在类型差异,有的人言语特点是形象的,情绪的因素占优势,属于生动的言语类型;另一些人的言语特点是概括的,逻辑的联系占优势,属于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
能力的类型差异,除了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途径外,还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如:同样好成绩的学生,不能马上在平面上画出形象的投影图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推论得到必要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在心理上从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实际结果,这种情况使能力的发展有更大的可能性。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各种能力都有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比别人有更高的成就,就表示他具有较高的能力,能力的高度发展可以成为天才。相反,一些人活动的结果不好,一般说他是一个在某方面能力低下的人,智力落后是能力低下的一种极端情况,一般属于病理的范围。
一个具有多方面高度发展的能力的人,知觉往往是全面而概括,既准确又迅速,注意力易于集中,稳定,灵活,范围较广,他的记忆通常迅速、准确而且巩固,有关所从事的活动的想象是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尤其是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常常是他的主要特征。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优异能力,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了,这叫做“人才早熟”或能力的早期表现,如科技大少年班的学生,即较早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才能。
儿童能力的早期表现,被人称为神童,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既然素质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在脑与神经系统的某方面所集中的某些特点,对某些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或促使它们在早期得到突出的表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重要的还是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家庭的影响,因而儿童的能力早熟,主要取决于人们受教育的条件。
缺乏早期成就的人,并不能被认为将来不可能发展优异的能力,事实上,有些人的优异能力或天才表现较晚,甚至可能在晚年时期才表现出来,其基本条件就是学习和实践。
由于能力上客观存在着差异,会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研究能力差异,量才使用,使人尽其才。
在具体分配工作时,管理者应根据职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分配不同的工作,还应注意:
1、同一个人并不能适应所有部门的每一个工作,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不可能时时事事都保持着同样的成就。
2、接受同等教育,能力水平并不相等。
3、同样聪明的人,并不一定适应于同一工作。
总之,能力是有差异的,但也可以经过培养而发展,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得当。管理者应根据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个体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鼓励职工自学成才,提高能力。
第二篇:信心与行为
黄桥基督教堂主日讲章:
信心与行为
弗2:8-10;雅2:14-17
使徒保罗在谈论基督徒的得救时说:我们得救是出于神的恩典,同时也要藉着我们人的相信,而不是出于人死守律法的善行。主耶稣的兄弟雅各在写书信时教导我们: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是于我们无益的,这样的信心并不能使我们得救。曾经有人认为两处经文自相矛盾,其实,这两处经文并没有冲突。根据这两处经文,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信心与行为,共分以下三大点:
一、对信心的认识:信心的意思是指人对行为必定成功所产生的一种信念。那么,《圣经》是如何解释信心的呢?
1、信心的重要性:《圣经·希伯来书》的作者给信心所下的定义,来11:1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这是什么意思呢?《现代中文》译本将这节经文译为“信心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对不能看见的事能肯定。”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基督徒的信心——相信神是可信的,确信神所说的话、神的应许是真实的,是一定会兑现的。因着我们凭信心相信,那些“所(盼)望之事”和“未见之事”,必定会实现,由此可见我们信心的重要。
我们基督徒不仅是凭着信心相信,相信了还要接受。我们相信上帝藉着他的爱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为了替我们赎罪而被犹太人活活地钉死在十字架上,使一切信他的人罪得赦免,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弟兄姊妹们:只有当我们相信了并且愿意接受,才能使我们真正得救。弗2:8-9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保罗强调:我们得救是出于上帝的恩典。但是,上帝使人得救的这份恩典,还要藉着我们的信心来接受,才能发生功效,使我们得救。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仇敌魔鬼它也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可是它不接受耶稣所成就的救恩,因为它不肯降服在神的主权下。因此,我们凭着信心相信神所成就的救恩,就已经从心里接受了,口里也必定承认耶稣基督为救主。
2、没行为的信心:如果我们基督徒的信心不能用行为见证出来,那么这样的信心就是死的,是毫无功效的。雅2:14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要晓得:一个人的信心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这样的信心对他是没有益处的。基督徒真正的信心,是会改变你我的思想与行为的,以至于连我们内在的生命品质,都得到了改变。因此,主的兄弟雅各告诉我们: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雅2:17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基督徒的信心如果不能与自己的行为调和,最终受亏损的还是自己,有一个《喻道故事》:
有一对弟兄种田,麦苗刚长起来,哥哥对弟弟说:“田里杂草太多,要赶快锄草。”弟弟说:“杂草是天生的,何必我们去费力气。”弟弟就是不去锄草。过了几天,哥哥又对弟弟说:“田里害虫太多,赶快防治害虫。”弟弟说:“你治你的虫吧,我来祈求上帝除灭害虫。”又有一次,哥哥对弟弟说:“河里的水位上涨,麦田的埂圩要加高,不然麦苗就要淹死。”弟弟说:“这是上帝降的灾,埂圩加高又有什么益处。”弟弟就是不听。到了收割季节,哥哥的田里一片丰收景象,而弟弟的田里却颗粒无收。弟弟说:“我的信心比你大得多,为什么上帝不赐福,反而让我颗粒无收呢?”哥哥说:“你的信心帮助你懒惰,你这是枉求,我是求 上帝赐给我殷勤,能按时锄草、防治害虫、加固埂圩,所以我的劳苦得到了上帝的奖赏。”
二、对行为的认识:“行为”是指一个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外面的活动。基督徒的信心必须通过行为的见证,展现在世人面前。基督徒有没有信心,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是要用行为来证明。你我的行为,是在为我们内在的信心说话。正如亚伯的行为是在为他的信心说话一样:来11:4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解说亚伯向神献祭时说,他因着信仍旧说话,是亚伯“信有神”的行为,在为他的信心说话。今天的你我,有没有用行为,为我们“信有神”的信心说话呢,我们对行为又有什么认识呢?
1、行为的重要性:雅各长老在书信中用“身体与灵魂”的比喻来打比方,说明行为与信心是同等地重要。雅2:26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有一个《喻道故事》:曾经有一个基督徒和他的非基督徒朋友去偷东西,当他们将别人的东西偷过来之后,这位基督徒对他朋友说:“我偷人家的东西不要紧,我信了耶稣,耶稣已经用他的宝血洁净我,赦免我的罪。你偷东西不行,你没有信耶稣,你的罪是得不到赦免的”。这种基督徒的信心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使徒保罗也强调基督徒行为的重要性:弗2:10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使徒保罗先告诉我们:基督徒的得救是出于上帝的恩典,也是因着我们凭着信心相信,紧接着他又说:我们得救之后,要去行善,也就是要有重生得救的好行为,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基督徒的好行为虽然不是得救的条件,但却是我们得救之后的必然结果。
2、行与信的关系:关于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我认为:行为是信心的外在表现,信心是见证行为的内在动力;信心是在推动基督徒的行为,行为是在见证基督徒的信心。使徒保罗教导我们:提前4:12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亲爱的弟兄姊妹:《圣经》中从来都没有将信心与行为分别开来,信心与行为乃是相互关联的。你我的信心与行为要成为其他信徒的榜样,更要在家人面前、不信之人面前为主作美好的见证。彼前3:1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基督徒的信心若不能与行为相协调,不仅不能感化不信的人对基督教信仰给予肯定,甚至会引起不信的人反感、乃至反对。有一个《喻道故事》:
有一位牧师在讲台上证道,他的讲章有血有肉,众信徒听得出神,很得帮助,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好的牧师。牧师从信徒的目光中也觉得做工的果效随着他,从中得到莫大的安慰。正在此时,牧师突然看见妻子抱着一床被子朝自己走来。还没等牧师反应过来,妻子已经把被子放在讲台上,并且对他说:“你讲的道能打动人心,很感人。但你一下讲台,到了家里就判若两人,脾气照发,老旧人依旧,所以你就在讲台上不要下来。因为只有在讲台上,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好牧师。”众信徒感到惊讶。蒙耶稣基督宝血所救赎的众弟兄姊妹,你我都已经凭着信心来信靠耶稣了,请问,你我有没有用行为在家人、邻舍、亲友面前,见证我们的信仰呢?
三、信与行为一致:同蒙天召的弟兄姊妹们:基督徒既不可因信心而忽略行为,同时也不能因行为而废除信心,基督徒的信心与行为之间应当是一致的。雅2:18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基督徒并不是单纯地过于强调信心,而 忽略了行为。在新教改革时期,由于宗教改革初期过于注重信心,而忽略了行为,以至于当时基督徒的道德堕落下去。主的兄弟雅各针对那些有信心没有行为,或者有行为而没有信心的信徒说:“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这也就是说:你如果能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拿出来给我看,我就可以将我有信心的行为证明给你看。由此可见,基督徒的信心与行为应当是一致的,你我的信心与行为应当是并行的。因此,《圣经》又说:雅2:20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雅2:22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弟兄姊妹:雅各长老告诉我们:信心与行为是并行的,也就是一致的。那么在我们的信仰与实际生活当中,你我的信心与行为能否一致呢?有一个《喻道故事》:
以前,有一位牧师去外国旅行,在宾馆结账时,他要求宾馆给他优惠的折扣,宾馆人员问:“为什么”?他说:“我是牧师,牧师在英美都有优惠的折扣”,他怕人不信,继续说:“我可以拿证件给你们看”。宾馆里的人说:“我们看见你吸烟、醉酒、吃饭时也不祷告,难道你真的把我们当成傻瓜,相信你是牧师吗”?弟兄姊妹:信心与行为不是分开的,你我的行为乃是在见证自己信主的信心。
让我们再来思想使徒保罗的教导:弗2:8-10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我们基督徒蒙恩得救是出于上帝的恩典,这是上帝所赐予我们的,只要我们凭信心接受。保罗同时提醒我们:我们得救不是凭自己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行为”,不是说基督徒不需要有好行为,这里的“行为”而是指我们的得救与守律法的“善行”,是没有一点关系的,也就是说:人不是靠着守律法才能得救。保罗接下来又说:神叫我们行善,因为行善是神预备叫我们行的,行善是神的旨意。这里的“行善”也就是指基督徒要有好的德行、义行和品行,也不是指守律法的善行。基督徒的行为应该是美好的,是合神旨意的,是与蒙召的恩完全相称的行为,这是我们得救恩之后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基督徒的信心与行为应该要一致。
通过以上的共同分享,我们对信心要有所认识,要认识到信心的重要性;要晓得没行为的信心是死的。我们对行为要有所认识,要认识到行为的重要性;要明白行为与信心的关系,因为我们基督徒的信心与行为是一致的。基督徒应当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见证我们的信仰,遵守主的教导,作光作盐、荣神益人。
阿 门
证道:何建生 2017年10月22日
第三篇:简历与个性
对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而言,他们会希望在你的简历中看到你真实的一面,期待你的简历中会出现一些公司、学校等,名字。他们不会期待从简历中得到求职者的完整形象。
所有简历看起来都差不多。或许在风格上有的人强调经验,有的人以时间顺序为主轴,有的人则强调职责,但最后的目的只有一个:成功地推销自己如何使自己的简历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是许多求职者在写简历时颇感踌躇的事。
任何简历都需要有个性。就像有个性的人能够突出一样,有个性简历也会闪闪发光。在各种简历的格式、书定规则等的限制下,很多人的简历失去应有的个性。原本谦虚的人变成了自吹自擂的大话专家;原来不多话的人却连篇累牍地定也许多繁文赘字;原本内向的人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原本有信心的人则变得小心翼翼。
简历不要成为过于自肯定的文书。尤其对于那些只做过一件工作,却不需要找新工作的人而言写简历是肯定自己过去的成就,因此在书写时他们专注于自己过去的成就,把自己在原来组织中每个工作的脚印都忠实地记录下来。但他们没有想到,人力资源经理阅读了这样的简历后,第一个反应会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还需要找新工作?”
事实上,简历只有两个目的:
一、足以引起阅读者的举和好奇,想约谈写简历的人;
二、干净利落、不着痕迹地告诉访谈者,雇用自己以后,所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四篇:新时期教师观念行为的改变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关系
新时期教师观念行为的改变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关系
小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从理论上讲,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然而,中外历史千百次地告诉我们,在传统眼光的学校里判为没出息者,日后竟出现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巨人,他们极大地影响、改变和震撼着整个世界,而他们早年也都被当时的学校判为“愚不可及”、“不可教也”之类。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实现者。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即是自我实现、自我创造。
(三)职教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职教老师,首当其冲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知识,多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
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创造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素质的超越,从而逐步实现个性的完善。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
第五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和倡导者的角色。
13.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育及医疗照顾),以至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
童面对极大的威胁(包括饥寒、长期缺乏照料、强迫儿童从事与其体力活年龄不相符的工
作等)。
26.忽视应包括身体的、情感的、医疗的、教育的、安全的和社会的六个方面。
27.3-7周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28.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
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9.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
隐性逐渐增强;③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④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
30.:①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②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③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31.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
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32.任何单一的家庭模式都不一定可以为成长中的儿
童们提供一个十足完美的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它
们都可以提供社会话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完整家庭的冲突消极影响:
1、孩子在充满矛盾、父母要求不一致的环境和家庭
气氛中缺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简言之,缺少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康全发展所必须的一切条件;
2、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
3、行为的放纵和缺乏自制力日趋发
展;
4、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5、道德习惯上瑕疵日益增多;
6、孩子越来越不习惯
于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7、孩子往往会产生对自己双亲的反感。有的甚至对一方的怀恨在心。单亲家庭的可能优势:
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
2、有利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
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早;
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
理能力;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33.人的一生出现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即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34.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①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③开始脱
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35.学龄期的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
36.在应对多动症时,三方面的干预措施。首先,对学校环境的干预:①调整教室;②对老师的要求;③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其次,对家庭管理的干预:①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
不紊;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再次,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
37.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
38.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39.:①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②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
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③一些道德败坏的人
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0.41.①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
或完成学业的机会;
②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
存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
为,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③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
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闲暇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⑤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2.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正处于最佳状态。
43.: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
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
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44.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女
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45.其实质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
46.47.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48.包括:离开生身家庭独自居住,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结婚或建立重
要的亲密关系,养育子女并照顾长辈,开创事业并为生身家庭和自己的新家庭投入大部分
闲暇时间。
49.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50.对其所做得具有性内涵的言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
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51.:①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②中
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③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
52.⑤中年失业问题。
53.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由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引发: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
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
54.①加强夫妇
之间的沟通;②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
③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55.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①自卑;②孤僻;③仇恨;④痛苦;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⑥悔
悟。
56.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57.①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②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
位的下降;③失业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58.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①休闲娱乐;②继续教育;③宗教活动;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59.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其他理论:撤离理论。
60.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即未经履行任何法律手
续,丧偶或离异的异性老人便过上了事实上的夫妻生活;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也可称
为老年协议婚姻。
1.2.①
②
③
3.当今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人在情境中”。将个体育道德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来问题单“人在情境中”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任何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他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处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5.6.7.8.9.①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时间: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生命历程: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多元年龄观的时间概念包含了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性别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p71: 遗传的因素。
②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年龄{最佳生育年龄24—29岁}、体重、身高、孕史;母亲的营养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③
④
10.父亲的胎儿的影响。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孕妇体内环境和屋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倡导者。儿的影响)
11.人口性别比: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2.①
13.14.15.①
②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婴儿的基本情绪: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 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通过情感的外部表现,婴儿可以向母亲表达自己的体验,母亲可根据婴儿的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情绪直接指导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反应调整婴儿所处的环境,使婴儿更易于适应环境。着婴儿的行为或不做某个行为。
③ 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婴儿可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④
16.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了解婴儿的需求、好恶、感觉体验,从而调整自依恋:即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表现在母亲和己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和方法。婴儿之间。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17.依恋的类型P133: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②B型:安全依恋型。③C型:焦虑—反抗性依恋④D型,即紊乱型依恋
18.①
②
③
④
19.20.依恋的影响因素P135: 抚养方式。看护者尤其是母亲对婴儿喂养方式及与婴儿的互动方式是婴儿依恋关系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婴儿气质。婴儿最终形成哪种依恋,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抚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也与婴儿本身的特点和气质有关。亲子早期互动。增加婴儿早期与母亲的皮肤接触,能促进和增强母婴依恋。母爱剥夺。母婴分离,进而与家庭分离对儿童心理的负面作用往往是不可恢复的。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 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忽视:各类性虐待中被举报最多的形式,但它对婴儿及年幼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包括:①身体忽视。②
情感忽视。③医疗忽视。④教育忽视。⑤安全忽视。⑥社会忽视。
21.22.23.自我延迟: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3—7周岁(学前期)是一生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及言语、认知、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对情绪的控制力逐渐增强。
②
现。
③
④ 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会明显提高。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个体的情感体验层次不断增加,对身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随意性的初步发展,儿童逐渐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边人会有不同的爱的情感。
24.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作用:
①
制。
②
③
④
心。
25.26.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P206: 单亲家庭必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P225 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① 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对照组和一般家庭中孩子相比,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
②
③ 但是在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宽容及理性的今天,随着离异或丧偶等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有关单亲家庭的传比起其他具有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们,单身女性家长家庭的儿童更具有感情调适的能力;除非本人因家庭情况而遭统观念正趋于改变,单亲家庭为破碎问题家庭,是病态取向观念,因此,单亲家庭的形成对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欺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有高度的自尊心,智力也比较发达,但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也较高。
④ 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另外,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更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对于完整家庭,在形式上完整而稳定,实际上父母唇枪舌剑、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反而更易受到不良刺激和加重心理压力。
⑤ 单亲家庭的优势: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2)有利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高。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4)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27.28.①
29.30.人生中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学龄期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P234: 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学龄期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应对多动症采用的干预措施: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③开始脱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① 对学校环境的干预,包括:调整教室,集中孩子注意力;对老师的要求,以鼓励和表扬等肯定方式为主;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习技能培训。
②
③
④
31.3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包括: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使孩子在家里的活动规范化;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要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教会孩子与孩子交往中的基本礼貌和技巧,控制和减少孩子的对于病情较重的儿童,在行为治疗的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药物。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攻击行为。
①
②
③
33.34.①
②
③ 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青春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有:①学习障碍。②人际关系障碍。③情绪障碍。④行为障碍 对有适应问题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或完成学业的机会。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寻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 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线下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⑤
35.36.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处于最佳状态,黄金时期。P338 择偶标准:
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其关键作用。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37.择偶梯度: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过的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38.39.40.丁克:夫妻都有收入却不要孩子的家庭,其实只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单身家庭P361:家庭的一种特殊形态,他只由一个人组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41.性骚扰:指违反当事人的意愿,对其所作的具有性内涵的盲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42.43.①
②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影响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多方面交往、多重社会角色决定了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现实要求中年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孤僻、多疑、嫉妒和敌意的不良心态,一边不断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整到良好状态。
③ 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由于经历了多次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经受了考验,更加趋向深厚化。44.45.46.①
②
③
47.48.49.①
②
③
失。
50.51.52.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主要:①休闲娱乐 ②继续教育 ③宗教活动 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持续理论。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 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 中年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中年期的婚姻危机。②离婚。③再婚。④中年期的社会角色问题。⑤中年失业问题。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的主要因素P417: 针对中年期婚姻危机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P418: 加强夫妇之间的沟通。包括语言沟通、感情沟通和行为沟通。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做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P421:①自卑 ②孤僻 ③仇恨 ④痛哭 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 ⑥悔悟 角色紧张:指当人们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都要求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失业问题的影响: 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失业使失业者失去经济来源。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失业者丧失了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还容易导致夫妻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视野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不满和怨恨情绪滋生,自责和内疚感强烈。退缩与绝望,不正确的归因和自信心的缺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