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师版第二册数学教案
一、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数数
教学内容:教材P1——2 教学目的:
1、能熟练的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知道10个十是一百。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具准备:100根小棒,橡皮筋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10个十是一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P1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你从这副图上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同桌交流、汇报)这些数都是比20大的数,除了从图上观察到的再想想我们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数?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不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的吗?
(生交流)
2、揭示课题
3、师:100以内的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会有用的,你们想认识这些数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首先让我们学习数数,(板:100以内的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一
(1)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你能数出桌上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吗?(生数)(2)师:你们在数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交流)(3)师:数到28时你是怎样往后数的?29再添一根,该数几了?数到45时呢?(4)请你把这一百根小棒,每10根捆一捆,看看能捆成多少捆?(5)生捆、汇报
(6)全班一起10根10根的数到一百。
(7)师:100里有几个十?(板:10个十是一百)(8)师:你还有其他的数法吗?(9)指导生看书:书中的小朋友数数时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小组交流)
(10)师引导生总结数数时的方法。
三、练习
1、课堂活动:
12、练习一:
13、游戏:对口令
第二课时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P3——4例2、3练习一:2 教学目的:
1、通过数数这种形式,让生直观的了解数的组成,让生理解100以内的数是 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让学生知道计数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100以内的数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教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游戏:开火车,数数
2、十个十个的数,数到一百
二、探索新知
(一)例二
1、师:请小朋友数数白色的小兔有几只?(生数、汇报)你是怎么数的?28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小结:28这个数,是由2个十8个一组成的。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板:数的组成)
3、师:请小朋友数数灰色的小兔和白色的小兔一共有多少只?(生数)
4、汇报是怎样数的?
5、同桌讨论,55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汇报)
6、请小朋友数出这幅图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你是怎么数的?10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二)教学例三
1、出示例3图((1)师:请小朋友门仔细观察,这些商品每盒的数量是几?为什么这些商品中的数量都是10?
(2)第一副图,这幅图有几盒和几个乒乓球,那么就是()个十和()个一,3个十和2个一组成多少呢?
(3)讨论:比较2支钢笔和2盒钢笔谁多谁少?为什么?
(三)结: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三、练习
1、课堂活动3仔细看图,数数,填填,抽生说
2、练习
一、2 师先说清题意,生再完成写数读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6——7例1、2课堂活动1、2、3、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全面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知道读数、与写数都从高位起并认识百位。
3、通过34与43这两个数的数字相同而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这一例证,让生感受位置值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位置值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
2、位上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教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读、写100以内数。(板:写数、读数)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请小朋友们摆出1捆小棒 师:1捆小棒表示多少?
(2)请小朋友再摆出3根小棒 师:3根小棒表示多少?
(3)你能将一捆零3根小棒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操作,到黑板上贴珠子。(4)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个珠子表示什么?(5):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拨珠的饿吗?为什么要这样拨?这个数你会写吗?(同桌交流写法)
(6)师:请小朋友摆出2捆零3根小棒。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吗?(7)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珠?(8)你会写23吗?请你写到书上。
(9)思考:23的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教学例2(1)读写34 什么?4表示什么?”(2)出示计数器表示的43 请小朋友们自己写出这个数,并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同桌交流43中的4和3个各表示什么?(3)引导比较34、43 师:请仔细观察34、43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生讨论)
师小结:34和43这两个数的数字相同而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一样。(4)读写50 师出示计数器表示的50 师: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我们该怎样去表示呢?(生答,完成于书上)
同桌交流这个数的读法(5)读写100 师:10个十是多少?(师出示计数器图)该怎样读写呢? 师: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6)比较50、100的写法
师:比较50、100的写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请小朋友仔细想想,我们读数和写数的时候是从哪一位开始?(高位)
一、课堂活动
1、P7、1读出奖牌数师:这是第27届奥运会前5名的奖牌数,我门中国代表队获得了第3名,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这些奖牌数,2、P7、2以游戏的形式,同桌练习
3、P7、3生独立完成,交流为什么你要这样写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9课堂活动4、5、6、7练习一:
3、4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读写法。
3、一步强化位置值在计数中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强化位置值 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读、写100以内的数,小朋友们学得好吗?老师想考考大家,这些数,你会读吗?
二、练习
1、P9、4(请生读)读数时该从哪一位起?(高位)
2、小白兔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你能帮帮他吗?你能帮它找出数学书中的25页?38页?50页?79页?
3、师:小朋友真能干,帮助了小白兔,小白兔非常高兴,他准备送小朋友3件礼物。/
4、第一件:数的组成练习P9、6请生读题,并完成,订正。
5、第二件礼物P9、5 师出示33,这两个3各表示什么?(请生答)生小组讨论,象这样两个数字都相同的数,还有„„
6、第三件礼物,看数画珠
7、完成P15、3游戏找朋友
二、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第一课时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材P10、例1课堂活动1、4练习
一、5 教学目的1、利用原有的认知基础,加深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
3、揭示数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对数感的掌握水平教学重难点:揭示数的排列规律,对数感的掌握。教具准备:100以内数叙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数(开火车)
师: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数,也学习了写数,你能从1按顺序写到100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板:数的顺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一师填写第一排(1)出示例1 小朋友请你按数的顺序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2)请小朋友将这张表完成,看谁填地又对又快(3)生独立完成
(4)生四人组交流填得怎样
(5)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排列(6)生讨论,汇报
(7)引导生交流,感受数感
师:96与98比较,你觉得96比98怎么样?42与98比?你能象老师这样说说哪个数比哪个数少一些?哪个数比哪个数少得多?
三、练习
1、P12课堂活动做题前提示学生是几个几个地在数
2、练习一P16、5师:小朋友们,请你从31起,按数的顺序把各个点连起来,然后你看看小熊在干什么?
3、课堂活动4自由读题,同桌一起读,不认识的字问老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节:你今天都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P11例2、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能用不同的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多种方法的结果的一致性、教学具准备:小棒直尺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新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在采蘑菇,突然他们争吵了起来,都认为自己采的蘑菇多,其中小白兔采了51朵,请你们来当当小裁判,比一比,到底谁采的蘑菇多?小朋友门你们想当好小裁判吗?为了当好小裁判,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
1、教学例2(1)请小朋友们从学具盒中拿出小棒,比一比,哪堆小棒多?(2)请1、3、5组的同学拿出51根小棒,2、4、6组的同学拿45根小棒,同桌的同学比比看,谁多谁少,一边比较一边说你是怎样比的。
(3)(小组讨论,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4)观察直尺,找出45表示的长度,是从那里到哪里?51呢? 比一比,哪一个表示长度短,为什么?
师总结:小朋友刚才通过操作知道了45比51小,我们就用“<”号把两个书连起来(板:45>51)读做:45小于51 师::现在同学门知道哪知兔采的蘑菇多了吗?(5)指导看书:书上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你还会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6)引导生总结出比较45与51的大小的方法:45有4个十,51有5个十.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不同,哪个数的十位比较小? 所以:45<51
2、出示例3 请用刚才学的比较两个数的方法,试着完成例3,小组的同学可相互讨论 23()3245()43 各小组交流讨论情况
师引导生总结: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怎样比较? 生:十位上相同时,个位上的数大的就较大
3、课堂小结: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四、练习
1、P122生完成可交流比较方法
2、P167生独立完成,订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3、5、6练习一8、9数学小文化
教学目的1、巩固对100以内数序的掌握及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介绍十进制的由来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必要联系
教学重难点:巩固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汇报调查情况
二、练习
1、课堂活动3 师:开学的日子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手拿着数字卡片来上学,这是,熊老师对小动物说:“小于50的朋友请到幼儿园”马老师对小动物说:“大于50的朋友请到小学。”
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这些小动物找到该去的地方吗?请你用连线的方式帮帮他们。
2、课堂活动5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练习一8先读懂题意,师生一起说一说每辆汽车所说的话,一号车比2号车少得多,就是比哪个数少得多;3号车比2号车多一些,就是比哪个数多一些?生完成后,交流。
4、游戏,猜数师讲明玩法,同桌的小朋友互玩
5、数学文化“你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己看图,自己阅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小组交流:这幅连环画说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满十向前一位进1是怎么来的吗?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课堂活动1练习一1、4 教学目的:
1、通过购物的情景图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需求。
2、让生明确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及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教具准备:面值不等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情景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生交流,汇报)
师: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商场里的商品应有尽有,购买东西的人也很多,我们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知道人民币有那些吗?根据生答,师板:元、角、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课题:认识人民币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请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手中的人民币面值)生交流
师:你们知道20元、50元、100元背面的图案,防伪标志吗?(生小组交流)
师小结:20元背面的图案是山水图,他的防伪标志是荷花。50元背面的图案是黄河口,他的防伪标志是工人叔叔。100元背面的图案是山,它的防伪标志是毛主席头像。(生观察)师:你还认识哪些人民币?请你告诉小组的同学。(生交流,汇报)
时:还有新版的10元、50元、100元、纸币1分、2分、5分、硬币1角。
四、练习
1、课堂活动1 师:图中所表示的是兰兰,方方,源源,丁丁为希望小学捐的钱,请同学们数一数,他们各自捐了多少,然后填出来。
(生完成,订正)
2、练习二1 师:同学们在购物要付的钱下面画O
3、练习二4课后调查(师出示硬币1分)
师:他的面值是多少呢?(1分)10个1分是多少?(10分)你知道10分与1角谁多谁少?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同桌讨论,汇报)
第二课时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材P20例2课堂活动2练习二23 教学目的1、通过1张1元的人民币和10张1角币相等,1张1角人民币和10张1分币相等的帮助生抽象出1元=10角1角=10分的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3、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理解。教学具准备:10张1角纸币,10个1分硬币,2张5角纸币,1张1元纸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你都认识了哪些人民币?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门一起来了解人民币相邻单位的十进制关系。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1元=10角(师出示1元人民币)
师:你能说出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吗?(1元)(师出示1角纸币)
手:他的面值是多少呢?(1角)(师出示10张1角纸币)
师:10张1角是几角呢?(10角)
师:你知道1元与10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他们谁多谁少?(同桌交流。汇报)生:1元=10角
师:对1元与10角同样多,那么1元就等于10角 板:1元=10角 2、1角=10分
(师出示1角纸币)
师:你知道他的面值吗?(1角)
生:1角与10分同样多,1角就等于10分 师板:1角=10分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你们能亲自动手换一换这些人民币吗?
4、换一换
(1)1角可以换()个2分或()个5分2角可以换()张1角 1元可以换()张5角100元可以换()张50元
20元可以换()张10元10元可以换1张5元和()张1元 50元可换2张20元和()张10元 师生共同读题(2)动手操作
师:请小朋友木讷拿出你们准备的人民币,小组的同学互相换一换,说一说你怎样填,为什么?再填出来。
(生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完成的结果,订正
三、练习
1、课堂活动2 小组的同学互相换一换,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换,再填出来。
2、练习二2 明确题意,生完成,师巡视指导。
3、练习二3 生独立完成对16分=()角()分18角=()元()角指导
三、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3课堂活动3练习二5、6、7 教学目的:
1、了解人民币的使用价值
2、引导赦免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3张1元人民币,5张1角纸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了解了人民币相邻的十进制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3(1)看图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然后再小组交流一下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引导生汇报,各种物品的价目表,读读每个孩子所说的话)(2)解决问题 师:穿绿色背带裤的小女孩说他只能买一个卷笔刀,猜一猜她可能带了多少钱?为什么? 扎辫子的小姑娘问用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还剩多少钱?你知道吗? 1元钱可以哪些学习用品?(小组讨论)
用1元钱买一瓶胶水和1支铅笔,还剩多少钱? 如果有9元钱,你准备买哪些东西?(生小组讨论,汇报)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师:说说,你上怎样爱惜人民币的,怎样节约用钱的?
三、练习
1、课堂活动3 生小组交流,汇报
2、练习二5 理解题意,在小组内用钱试补,由生自己动手操作。
3、练习
二、7 生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解决问题,同桌交流,汇报
4、练习二6 你从图中都知道了什么?小组内提问,再汇报 议一仪,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P27——29 教学目的:
1、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
2、强化学生对数位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感的认识
3、复习对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00以内数的组成及对数感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数的组成
1、P27、1 请生独立完成。订正
师:63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48呢?27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2、游戏:打电话 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8个十和7个一组成几?
十张一角是多少?3张一角和5个一分组成多少? 请小朋友照刚才的例子同桌练习。
3、师小结:通过1、2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发现数的组成有一个怎样的规律?
4、引导生总结:几十几是由几个谁和几个一组成的
5、练习(直接回答)
(1)30和2合起来是多少?6和90合起来是多少?(2)5和40合起来是多少?7和80合起来是多少?
二、体会数位值的作用,强化生对数感的认识
1、P28、3 读懂题意,生独立完成,订正
2、P28、4 从小到大的顺序,请生选一个画掉一个
3、P28、6 读题,一起理解题意,小组讨论,订正
三、人民币的认识
生独立完成P28、5订正
四、100以内的数 分小组完成游戏,五、践活动
将自己上街买东西,把自己买东西的过程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可先请个别生说,在小组交流)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复习了些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辨认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内容:P32情景图P33例1、2 课堂活动P36、1练习
三、1、2 教学目的:
1、通过前后的辨认,让生体会生活的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积极性
2、识上下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教育生从小爱护小鸟,不要随便捕捉小鸟,和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认识前后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情景图
1、请生仔细看图
2、生小组交流
师:你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什么的前面,什么在什么的后面 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师可提示生警察叔叔手指的方向,两个学生玩指南针,两个工人用经纬仪测方位(指南针,经纬仪课前请学生调查,了解)
师:有谁知道指南针和经纬仪的有关知识,请他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辨认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
二、探索新知
(一)学例1
1、请生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些什么?”
2、请生找到亮亮用笔把亮亮圈起来,用箭头指出前进的方向
3、师:甜甜在亮亮的前面,勇勇在亮亮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4、师:在甜甜后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5、师:在巧巧前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6、师:你看图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生讨论,交流)
7、说一说:你在教师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 生观察,请生说
8、练习
三、1 生观察,交流
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谁跑在松鼠的前面,谁跑在乌龟的后面 跑在松鼠后面的动物有哪些? 还可以怎么说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图片,泥人市图中的动物吗?不认识的字可以询问老师。(生认识图片)
师:小朋友你知道在孔雀左边的是什么鸟吗?
孔雀的右边是什么鸟?我们在判断谁的左边是谁是,你可以举举自己的左手,左手对着的是左边,右手对着这边是右边,分清左右以后,再来判断。
你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还可以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能说说孔雀的上边是什么吗?
孔雀的下边是谁?谁能够像这样再说一说?(小组交流)
3、课堂活动P36、1 读题,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请生按要求摆放
4、课堂活动、3 师:自行车要靠公路的右边性,他们都遵守了这条交通规则吗?
我们在公路上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绿灯停,过马路要走人行道。
5、P40练习
三、2 请生把书倒过来,正对着汽车,再完成。
三、课堂活动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课时找座位
教学内容:教材P35、例3P36、2、4、5练习
三、3 教学目的:通过找座位的形式,在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坐标的最简单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生活中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 教具准备:例3的图 教学过程:
一、介绍自己
师:你能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出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是谁吗?(生介绍)
二、新授
1、出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找座位(板:找座位)
2、参观教室
师:面对讲台最左边的是第一组,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第一组起立)(师出示示意图)
师分别请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的小朋友起立。(师依次出示示意图)
师:请小朋友看一共有几组?
横着看,离讲台最近的是第一排,依次就是第二排„„(手边口述,边板书:1、2、3、4、5)师:这个教师里一共有几排?(师点排数,生起立)
师:现在我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生起立)第二排、第三排„„
师:你知道你是教室中的第几组第几排吗?(师出示玲玲)
师:玲玲坐在第几组第几排?你能指出来吗?谁能像他那样边指边说?
3、帮其余4位小朋友找位置,看书P35 师:左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兵兵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红红说了什么?找出她的位置。巧巧说了什么?找出她的位置。军军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同桌的小朋友比比谁连得好。
4、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小朋友
师:兵兵坐在哪?协会来贴出兵兵? 红红、巧巧、军军坐哪?谁来贴?
点点和佳佳的位置在哪?请你找出来,到黑板上指出来,说说后填在书上。巧巧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军军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老师作在兵兵的后边是哪?军军的饿后边是哪? 你自己想坐在教师的哪?是第几组第几排?
三、练习
1、P37课堂活动4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2、P37课堂活动5 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认认有些什么书?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数学书在第几层,第几格?第三层第四格是什么书?连环画的右边是什么书?左边是什 么书?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问?
3、练习三P403 看图理解题意,提示生从中间观察 请生用连线的方法完成,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38例4、5P39课堂活动1、2练习三4、5 教学目的:
1、以学生画画为基本情景,向学生呈现出观察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
2、让学生体会到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能在动前后和侧面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而辨认自己和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教具准备:例4中的小姑娘三个面的画像,例5中2个不同位置观察的水壶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 师出示例4图
师:你看了例四这幅图以后,能不能一下子说出穿兰色衣服小姑娘的后面,侧面,正面分别是谁画的?
(可先请生议论一下)到底谁说得对?下面我们自己来亲自验证一下。
二、新课
1、教学例4(1)把生分成每4人一组按图上的情景坐一坐,认真地从正面,侧面,后面的观察到的人物形象。
(2)从一方位观察后可换一个方位观察,被观察的小朋友也可以交换成的观察者观察,每个小组多交换几次,直至每个同学都从图上的各个方位观察一遍。
(3)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判断这些图分别是谁画的
2、教学例5(1)出示例5,请生猜一猜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2)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
(3)师拿出准备好的茶壶,然后分4人小组进行轮流观察。(4)请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从那个位置观察的。
(5)现在你知道例5中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三、练习
1、P39课堂活动、1 读题,请生观察,交流你看了以后,这几个面各有什么不同。
2、P39课堂活动、2 读题,动手画画,小组的朋友一起完成,交流你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些什么?
3、P40练习
三、4观察火车头玩具,然后完成在书上,交流
4、P40练习
三、5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同桌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三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P42——44 教学目的:
1、能按照给定的含有两个因素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体会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步就养成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学习方法。
4、培养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在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教学中所用的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分类的有关知识,谁能说说,以前你是怎样分类的? 请同学门给你们桌上的图形分下类,看谁分得又块又好!(生分类)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类?
同学们分得真不错现在按形状不同分类的同学举手。按颜色分的同学有哪些?请你们将形状相同的分在意。
请你们看看你们所分的,每一组图形中,颜色怎样?形状呢?就是说我们把形状颜色都相同的图分贼了一起,这样的分发你会吗?
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图形分一下类
请听要求:把颜色、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分完后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下面小组合作分
(小组分类、师巡视,向有困难的组提示:刚才是怎样分的,先怎样分的饿,再怎样分)同学门,刚才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分得又块又好,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生到黑板展示,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的形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二、练习
1、P44课堂活动、1 读题,动手操作,抽生演示
2、P44课堂活动、2 理解题意,先找能飞的,再找有羽毛的
3、P44课堂活动、3 小组讨论怎样分,交流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1、2P47课堂活动1、2练习四2、3 教学目的:
1、将前面的分类方法作用于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分类让生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
3、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讨论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概念
4、用说的方法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并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概念 教具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这节课我们要用掌握的分类的方法给图形分类。
二、新授
1、教学例1(1)出示例1图
师:这里有口算卡片,手巾,信封,田字格,日历,你著名被怎样分(观察,四人组讨论,交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
请你从这几件物品中,选一件“印”着画。(生选择,印画)
师:像信封,日历,口算卡片,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形,(师出示长方形的标准图,并板:长方形)
像手巾,田字格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师出示正方形标准图,并板书正方形)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同桌可以交流(生观察、同桌交流)(2)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们拿起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摸一摸它们的每个面,看看每个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仔细观察,摸一摸)
注意:强调生用语的准确,只能是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而不能说成长方体就是长方形—)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在哪里?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的?(生交流)
师: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
2、教学例2(1)出示例2图
师:这里有硬币,红领巾,钟,流动红旗,请你将他们分分类,你准备怎样分? 你是按什么分的类?
请你们动手画一画,红领巾,硬币,画硬币时可以将它放在纸下面画(生动手画)
师:像红领巾,流动红旗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师出示圆的标准图,板:圆)(2)说一说
师:请仔细观察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生说: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
师: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呢?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交流汇报)(3)练习
四、3 理解题意,生完成,师巡视
3、课堂小结:你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练习
1、P47课堂活动、1(1)读题,师巡视
2、P48练习
四、1 生独立完成
3、P47课堂活动、2 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小组合作形式,可互相交流帮助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练习课
教学内容:P47课堂活动3、4P48——49练习
四、4——7 教学目的:
1、能在摆一摆,涂一涂,数一数的活动中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回用这些图形拼图。
2、在图形的拼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准备:小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P47、课堂活动、3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这些形状吗?(生动手操作,可请生上黑板演示)
三、拼一拼
P47、课堂活动、请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可先请生照书上的图形摆一摆 师:你能用自己手中的图形拼出其他有趣的图形吗?请四人组一起合作拼图。(生合作拼图,并说一说你里用这些图形拼了哪些图形?)
四、涂一涂
P48练习
四、4 读题,师巡视
五、圈图形
P49练习
四、5
请生读题,生完成,师巡视指导,订正
六、数一数
P49、练习
四、6
师:为了使我们数图形时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图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七、画一画,P49练习
四、7 生完成,交流
八、有余力的生可完成P49思考题
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教材P50——52例1、2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初步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方法。
2、培养和发展生动手操作的能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让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识,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和乐趣,让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及计算过程。教具准备:10捆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9—47—28+15—26+2 3+57+41+68—49—2
2、对口令
两人一组,一人出小棒(如:3捆小棒说“30里有3个十” 另一人接“3个十是30”
二、合作探索 1、40+20(1)创设情景(出示例1图)
师口述:3个小动物到熊猫爷爷的文具店买文具,熊猫爷爷笑眯眯地说:“我要考考你们,看看谁最聪明,左边有4盒铅笔,右边有2盒铅笔,每盒10支,一共有多少支?
(生口答并列式:40+20)(2)提出问题
“40加20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再数一数,算一算,看谁先算出答案?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
(3)动手操作,独立思考
学生动手操作,摆学具,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和交流,想好的同学再开动脑筋,有别的方法吗?
(4)交流启发,师生互动(5)点拨,提高
对每种算法作出适当的点评,对岩石出不同算法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 理解算理,梳理生的不同算法。
2、探索60—10(1)创设情景,出示例2图 师口述:小白兔到熊猫爷爷的文具店买铅笔,熊猫爷爷笑眯眯地问:“我一共有6盒铅笔,每盒10支,你买走了10支,还剩多少支呢?
生列式:60—10(2)提出问题
“60—10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们用小棒摆一摆,再数一数,算一算看谁先算出答案,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分小组相互交流,启发,师巡视,与各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指导
(4)分组汇报
各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3、试一试 50+3090—40 生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是怎样算的?
4、课堂活动
(1)摆一摆,填得数
教材P52、摆小棒,填得数(2)看图填得数
生看图,独立计算,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3)游戏
两人一组进行练习,互相出题,一人说算式另一人说得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P53—54练习
五、1——4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生进一步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熟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第4题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
二、练习
1、计算练习五1、2 生独立完成,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订正是请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送信
先弄清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3、练习
五、4看图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你能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吗?
第2小题,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
4、实践活动
两人一组,每人准备10元,20元、50元人民币各一张,一人扮演顾客,一人扮演售货员,购买东西,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运用了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
6、P54思考题
可让生先独立思考,若不能解答可小组讨论交流,有余力的生完成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55页例1例2练习六1 教学目的:使生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结合多种计算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出示例1图)中秋节是每个家庭团圆的日子,这一天,小强和小红代表学校的爱心志愿者来到了养老院看望老人,他们给老人们带来了同学门赠送的一些月饼,也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师:现在我们就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板: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如果知道每盒有10个月饼,你回算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吗?算式是什麽? 生:23+30 师:23+30等于多少呢?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互相说23+30你是怎麽想的?结果是多少?
生讨论汇报
师根据生的不同方法板书:(1)23334353(2)20+30=5050+3=53(3)十位上2+3=55个十和3个一组成53 2.学具操作,巩固算法 34+3324+3035+2015+40(1)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完成(2)小组交流,要求每人选一道说方法。(3)集体汇报。3学习例2(1)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
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先想算式是什麽,再想可以怎样算?想好以后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同做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师板书:3+6=920+9=29 23242526272829(2)学具操作,巩固算法。41+553+324+213+5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三合作探索,加深认识 数学游戏:小兔回家
32+2032+532+1035+432+332+5032+40 活动步骤:1小组合作将卡片分类,并放在不同的兔子家里。2集体汇报分类情况 3卡片上写结果
4比较两位数家整十数和家一位数有什麽不同的地方。
强调:两位数加整十数是把几十和几十想加,个位上的数不变,两为数加一位数是把个位上的数想加,十位不变。
四巩固练习
57页1题要求:独立完成个别板演,全班订正。五小结:今天学了什麽知识?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
教学内容:56页例3例4课堂活动1.2练习六2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结合多种计算方法训练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出示情景图)小华和小明一共有64只纸鹤,其中小明折了30只,其余的是小华折的,小华折了多少只?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
师:要求小华折了多少只纸鹤,应该怎样列式? 生:64—30 你会算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69-30=4030+4=34 还可以怎样算?
练习:57-2057-3076-6098-60
(二)小组讨论例78-6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4、板书:8-6=270+2=72还可以怎样算?
5、练习
85—479-796-457-4
6、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有什麽不同?
强调: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个位不变,减一位数是从个位减,十位不变。
三、练习1、56-57页1,2
2、练习六1
第三课时
练习内容:58-60页3——7 练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区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一位数的方法。
3、正确口算,体会多种算法。练习过程:一复习
1、看图列式()○()=())()○(=()
2、摆3捆小棒,再摆4根。()○()=()摆25根小棒,拿走4根。()○()=()
2、小结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方法。
二、练习1、58页3题
2、口算
28+6044+4072+534+441-3082-60 89-747-568+1077-50
3、填空,并说说上下两题有什麽不同。35+40=89-30 35+489-3 学生完成后比较。
4、分苹果59页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算一算,议一议,59页6题 看图,可以提什麽问?怎样列式?
5、夺红旗,60页7题
6、思考题
太气小鸡到处飞,飞进迷宫着了急,请你帮小鸡找条路回家。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课后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61-62页例1,2,课堂活动1 教学目的:
1、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2、过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比同的方法解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校为了小朋友的健康,每年都要组织体检,今年又要体检了,保健老师条查各班人数,现在,来到了六二班教室。他了解到了什麽?(男生23人,女生25)
问: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23+2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独立思考计算23+25(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23+20=4343+5=48 25+20=4545+3=48 23+10+10+5=48……
2、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想知道吗? 师:用竖式计算。板书:23 +25 ———— 48 说明:3和5对齐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2和2对齐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既相同数位对齐。
3、竖式上怎麽加呢?讨论。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4、教学例2 再给医生准备茶杯时,出现了这种情况(出示例2图)你能帮忙算算还差多少吗? 91)学生列式(2)动手操作小棒,理解算理。(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学生看书,你的方法和谁的一样?
三、我们今天学了什麽?
四、练习,63页1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62页例3,课堂活动2,练习七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进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竖式书写格式。
2、能感悟多种算法,掌握口算笔算方法。
3、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35+2379-64 学生独立算,并说过程。
二、教学例3
1、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37+2143+4278-3397-26 学生完成后小组交流。
2、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练习,抽生板演。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三、改错 1、64页3题
2、游戏;开锁,64页2题 3、64页1题
4、口算游戏
第三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七4——7 练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熟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2、正确书写格式。
3、根据实际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训
1、开火车(卡片)
2、看图计算,书65页4题 问:怎样写算式?
二、指导练习
1、送小动物回家,65页5题
2、买玩具,66页6题
(1)小组讨论提问,并写出相应的算是。(2)全班交流
(3)你还可以提什麽问?
3、乘车,66页7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思考题
66+○=96○=? □-○=36□=?
启发:66差多少和96一样大?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67——68页1,2,3,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
2、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阶段小节。教学重点:熟练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习了第四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进行整理和复习。
1、把67页1题制成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算式找到自己的家。
2、学生观察卡片上算式的特点,把卡片分类。
3、师画三间房子,分别标注,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间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间两位数。
4、师:任选房间的一道题,说说怎样算?
5、、组织学生对每种算式进行汇报。
6、要求学生把第三间房子的第一个算式用竖式算。
7、总结归纳:这些加减法,小朋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但不管用什麽方法,都把十位的相加减,个位的相加减。
8、对比练习25+358-6 25+3058-20 25+3358-26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每组算式有什麽不同?计算时注意什麽? 9、67页2题小袋鼠找妈妈,学生独立完成。
10、夺红旗,68页3题 记时练习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68——69页4——6题
练习目的:
1、熟练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减见一位数,两位数加间两位数的方法。
2、熟练计算。
3、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并解答。练习过程:
一、对比练习1、36+379-8 36+4079-50 36+4279-67 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麽不同?
3、计算69页5题
学生独立做,学生板演。
4、填出被虫子咬掉的数 2○4○ +○5-○○
—————————— 7610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68页4题
学生看图,根据两位小朋友的话,你可以提什麽问题? 2、69页6题
你会提什麽问题?
观察:一本书,小红看了24页,小名看了35页(1)小名比小红多看了几页?(2)小红比小名少看几页?
再根据小说32本,连环画44本,画报21本,你会提什麽问题? 课后记:
第五单元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时间,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再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会认读。
2、从即使工具的演变过程中,体连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70——72页例1-3,课堂活动1,2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中的时间,认识钟面,时针和分针。
2、掌握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的表示方法。
3、会认读时间。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的表示方法,会认读。教具准备:挂图,实物钟面 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麽?
2、认识各种钟表
3、认识时针分针
钟面上有什麽?有1-12个数字,还有两根针,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
二、教学整时
1、看图,小红什麽时候起床?你怎麽知道的? 他什麽时候吃午饭?什麽时候放学?你怎麽知道?
2、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学生人时间:8时,7时 分针指12,时针指9
三、认识几时半
1、看图,每幅图画的是什麽?在什麽时间?
2、学生独立认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归纳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9之间是8时半,那分针指者6,时针指着9,10之间,是9时半。
4、师:几时半是口语,钟面上用几时30分表示。
5、练习
认时间:2时半,6时30分,10时30分
四、教学例3
1、看图。
(10小红早上到校,是什麽时候?你怎麽知道?(2)小红什麽时候上美术课?你怎麽知道?
2、小结:时针刚过一个数或接近一个数,就是大约几时。
五、练习12页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73——75页1——5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熟练掌握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
2、熟练认读时间。
3、从计时工具的演变,体连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练习过程:
一、师拨钟,学生认读。
认读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并归纳方法。
二、指导练习
1、连线 书73页1题
2、把小鸟读错的改过来。书73页2题,学生独立完成。
3、认一认 书73页3题
4、快乐的星期日上午 指导:学生看图。
观察第二排时间,怎样与图画联系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在钟面上拨开车时间和到达时间(1)独立拨时间(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三加深了解
1、思考题
在钟面上画时针和分针。学生小组交流。
2、了解数学文化,看书74页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的:
1、会口算,能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
4、了解算法的多阳性在合作过程中探讨算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培养合作意识。
5、能根据问题情景提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78——79页例1,2,书80页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8个十和3个一是()
2、口算
8+97+573+67+5236+10
3、竖式计算 8+7192+5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例1图,引导生思考:你看到了什麽?(2)算一共有多少辆车?怎样列式?
(3)你会算27+8吗?学生尝试练习,小组交流。(4)计算时,遇到了什麽问题?
引导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计算过程。(5)学生汇报
拿8根小棒中的3根和7根捆成一捆,7+3=1010+20=3030+5=35 拿27根中的2根与8根捆成一捆,2+8=1010+20=3030+5=35 7+8=1520+15=35(6)除了可以用口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学生练习。27 +8 ———— 35 问:竖式中1表示什麽?(个位和十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2、教学例2(1)出示例29+75(3)学生观察思考: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算法。
三、课堂活动 1、80页1题,学生边摆边说,然后计算。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80页课堂活动3题,练习十九1,2 练习目的:
1、进一步理解算法。
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练习过程:
一、基训 1、7+56+69+54+94+83+78+88+67+75+85+99+8
2、竖式计算 47+68+59 小结算法。二指导练习1、80页3题
说说,和的十位上是几?学生独立完成。
归纳方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小组说算法,全班口述。
2、学校举行运动会,一年级跳绳比赛,谁跳得多,我们去当小裁判。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书80页2题 第三课时
练习内容:82页3——5 练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熟练掌握笔算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能力。练习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43+643+9 82+482+9 5+437+43 计算后,比较异同。
相同: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第一组个位相加没满十,第二组个位相加满十,十位多一。
二、指导练习
1、想一想,错在那里。46864 +717+3 ————--———————— 439777 指出后改正。
2、填空,82页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连线
小蝌蚪找妈妈,学生独立完成。
4、思考题 83+8》()()+72《62 9+()=67+()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书83页例3,课堂活动1,2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正确计算。
3、学会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笔算 35+4235+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1)出示例3图,你看见了什麽?
小明班上有46人,小方班上有47人参加春游,算算,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怎样列式?(46+47)
(2)先猜一猜,估计大约有多少人?(3)小组摆小棒,理解算法。全班交流。(4)老师板书:40+40=806+7=1380+13=93(5)除了口算,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在本子上笔算,一生板演。问:竖式计算注意什麽?(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2、练习
58+3564+2946+2877+13 先口算,再笔算。
3、比较口算与笔算的异同
不同:口算从高位加起,笔算从个位加起。相同: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课堂活动 书85页1,2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85页3题,练习十1——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2、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训
1、对口令(20以内进位加法)
2、开火车游戏
3、笔算:18+25 全班练习,一人板演。问:笔算是注意什麽?(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指导练习
1、计算,86页1题
2、改错,86页2题 363545 25+35+28 ————-———— 518073
先判断,再改错。
3、填空
书86页3题,说说怎样楼算最快?
4、笔算 书86页 独立练习第六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十4——7 练习目的: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正确计算
4、提高计算能力。练习过程:
一、基训
1、口答
20以内进位加法
2、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指导练习
1、计算
38+2754+3926+1644+25 56+2539+3329+3927+27 全班练习,学生板演 做完后小结笔算方法。
2、看谁先登上山顶,87页4题 渗透连加
3、写算式比赛
再规定时间内,写出和是56的加法算式。
4、买玩具,88页7题
先看图,有那几种玩具?每种玩具的价钱?你有40元,你准备买什麽? 还可以提什麽问题?
5、思考题
小林在计算58加一个数时,把这个数加到58的十位上,结果的98,你认为正确结果是多少?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89——91页例1,2,课堂活动1,2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探讨两位是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
12-612-712-813-614-5 26-238-446-329-535-4
2、讨论26-2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景
1、出示情景图,问:你发现了什麽?你是怎样知道的?
2、学生观察思考
交流:共有32个乒乓球用数数的方法
一盒10个,3盒30个,再加2个,就是32个
有个小女孩说:我领6个乒乓球,算算,还身多少个?
3、谁用三句话说图意?(原来有32个乒乓球,拿走6个,还剩几个?)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列式,32-6,试试,你会算吗?
2、学生讨论,交流算法
32-6个位上不够减,怎麽办? 引导学生用小棒探索算法。
3、学生汇报
91)打开一捆小棒,与2根和起来是12根,从12里拿走6根,还剩6根,合起来是26根
12-6=66+20=26(2)打开一捆,从10根里拿走6根,10——6=44+2=620+6=26
4、引导学生看书,你的方法和书上一样吗? 还可以怎样算?
5、用竖式计算
个位上2减6不够,打开一捆,就是从十位借一当作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减6得6,对齐个位写6,十位借了1还剩2,对齐十位写2。
问:个位不够减,怎麽办?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你会算吗?
2、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五、课堂活动
1、完成91页1题
2、对口令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十一1——3 练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能力。练习过程:
一、基训
1、开火车
11-812-312-513-614-514-915-816-816-717-8
2、竖式计算 32-8 全班练习,学生板演。
问;计算书注意什麽?(相同市委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为借一当作十再减)
二、练习指导
1、口算,92页1题
2、算一算,还剩多少条船? 填载书上,集体订正。
3、改错 437353-5-4-8 ———————————— 383355 先判断,再改错 4、92页1题
第三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十一4——6 练习目的:
1、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熟练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练习过程:
一、基训
1、开火车
15-613-812-412-816-917-833-8 42-942-556-656-847-525-9
2、笔算64-8 问:怎样笔算?注意什麽? 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乘车 93页4题
2、分苹果
先出示两个贴着32和65的篮子,再出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
3、小猫捉鱼,书93页5题 独立练习
4、解决问题
看图,你看到些什麽?
(1)大客车比小汽车多多少人?(2)小组谈论,还可以提什麽问题?(3)怎样解答?(4)全班交流。
5、思考题 小组讨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95——96例3,4,课堂活动1,2 教学目的:
1、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当作十再减。
4、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目的1,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
17-918-911-412-613-735-727-833-657-9
2、笔算 44-8 全班练习,问:计算时注意什麽?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3图,学生观察。
2、用3句话说图意。
3、左边有32层楼,右边有15层楼,左边比右边高几层? 问:怎样列式?32-15
4、先估算,大约是多少?
5、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法。学生汇报:12-5=720-10=1010+7=17 10-5=55+2=720-10=1010+7=17
6、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问:个位上2减5不够,怎麽办? 计算时注意什麽?
三、教学例4
1、学生尝试练习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四、课堂活动 1、1题
摆一摆,算一算
2、先估算,再计算。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了什麽?
第五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十二
练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练习过程:
一、基训
1、口算 出示卡片
2、笔算54-28 问:笔算是注意什麽?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当作十再减。
二、指导练习
1、计算 33705384-26-54-49-27 ————————-——-——-50668191-38-37-35-65 ——-————-——-————
2、找朋友
书98页3题,学生独立完成
3、书98页2题
观察丰收果园图,广柑92筐,橘子78筐,釉子49筐 91)广柑比橘子多多少?(2)釉子比橘子少多少?(4)你还会提什麽问? 小组讨论
第六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十二
练习目的: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大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练习过程:
一、基训
1、开火车
20以内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
2、抽生说计算方法。
二、指导练习
1、先估算,再计算。68-5471-5436-1962-59 学生完成后小结方法。
2、活动
99页5题,看图说条件
体育组49人,美术组38人,合唱队67人(1)合唱回比美术组多多少人?(2)还可以提什麽问题?(3)小组交流
3、思考题
99-18=8199-27=7299-36=63 这些算式有什麽规律?你会写吗?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差,被减数间的关系,得出,个位1+8=9十位8+1=9 小组交流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100页例5,103页课堂活动1(1)练习十三1,4 教学目的:
1、掌握连加得计算方法。
3、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4、感受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体连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探索连加算法。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例1图,这是一年纪三班的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的情况。(1)第一批有23人(2)第二批有18人(3)第三批有16人
2、引导学生理解对话框的内容
想;第一批有„„第二批„„第三批,说明这个班只有三批学生入队。
3、师:估算以下,这个班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探索算法
1、要计算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23+18+16
2、揭示课题:连加
3、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 独立思考,尝试练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甲:20+10+10=403+6+8=1740+17=57
乙:23+18=4141+16=57 丙:18+16=3434+23=57 „„
4、还可以用什麽方法算? 看书101页
问:先算什麽?写什麽?然后呢?23 +18 ———— 41 +16 —————— 57
5、列竖式注意什麽?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练习1、103页1(1)看小棒写算式 2、105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
3、游戏,106页4题,比比谁的红花多? 4、106页3(1)(2)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01页例2,103页1(2),练习十三2,5 教学目的:
1、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2、竖式计算书写格式。
3、培养独立练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目的1,2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笔算15+38+27 全班练习,抽生板演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出示情景图。
2、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一个书包18元,一个文具盒3元,小红用50元买一个书包和一噶文具盒,应找回多少钱?
3、先估算
4、要计算应找回多少元,怎样列式?50-18-3 揭示课题:连减
5、学生尝试练习小组交流后汇报。
6、板书:18+13=3150-31=19 50-18=3232-13=19 7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在本子上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再看书是否一样?
7、竖式计算注意什麽?
强调: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当作十再减。
三、练习1、104页1(2)2、106页5题
3、竖式计算,106页3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02——103页例3,课堂活动1、2,练习十三2,3,6,7 教学目的: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竖式计算书写格式
3、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例3情景图,学生观察思考,说图意。
1、一年级一斑和二班开联欢会,一斑有48人,二班有45人,但只有80张椅子,还差多少张椅子?
引导:一张椅子坐一个人。
2、先估算
二、探索新知
1、计算差多少张椅子,怎样列式?48+45-80
2、揭示课题;加减混合
3、学生独立探索方法,小组交流后汇报。
4、板书:40+40=8080-80=08+5=13 48+45=9393-80=13 „„
5、还可以怎样算?(竖式计算)计算的顺序是什麽?(从左往右)学生练习,一人板演。
6、练习69-42+31 问:先算什麽?再算什麽? 学生练习,一人板演。
6、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三、练习1、104页1(3)
2、104页2,5
四、作业
106——107页3、5、7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108——109页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构建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2、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和复习,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小结。
4、初步学习系统整理知识,技能体系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要求,看书78——108页,想想这部分学了什麽? 学生看书,思考汇报。
2、全班交流,板书。
二、小组活动,自主复习
1、出示108页1题
91)请找出那些是进位加法,那些是退位减法。(2)小组讨论汇报。
2、每个小组选一道体,说说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交流
师:在计算中,大家可以选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计算,但注意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
4、计算 108页1题 109页4题
5、练习108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
6、改错 27933734 +16-36-14+25 ————————--——-----———— 33631369
7、速度练习
109页5题,夺红旗 8、109页3题 学生讨论后完成 9、109页6题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反映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在实际中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
4、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与同伴交流。
5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2页例1,课堂活动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反映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在实际中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出例1 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那你喜欢什麽体育活动呢?老师为了了解班上的活动情况,作了一下调查,出示统计图。
问图上有那些体育活动? 每栏中的○表示什麽?
二、小组讨论
问:体育委员调查了多少个同学? 喜欢那种体育活动的人多?那种人少? 你还能提什麽问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填统计表
1、根据上面的统计图,我们知道了打乒乓球,跳绳,游泳,踢球有多少人?
2、出示统计表学生观察,第一栏是什麽?第二栏呢?
3、学生填写
四、课堂活动 书114页1题 学生看图后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13页例2,课堂活动2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反映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4、尽力简单的统计过程,对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1、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班上有那些课,各有几节吗?
2、出示课程表,学生观察。看右边统计图中是否有?
3、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
4、学生说方法:有一定的顺序数,横着或竖着数。数一节就划一横线,表示已统计。
5、填统计图时,数一节划一节,用一格表示一节。学生完成统计图。
6、根据统计图,你发现了什麽?你可以提什麽问题?
7、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二、课堂活动 115页2题
先让学生看调查的是什麽事情?要调查那些项目?再让学生分组调查,填统计图。第1,2问小组交流
第3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第二篇:第二册数学教案
第二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
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 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用“上”或者“下”来说位置吗?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巩固练习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 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则是——后
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5、想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位置(第5页)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位置
师:小朋友你座在哪一个位置呢?(指名几位说说)
请你们说说你的好朋友是座在哪一位?
刚才好多同学们都说的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讨新知:
1.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2.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你们能解决吗?如何列式?
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
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完成第13页的第4题-第8题)
教学要求: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视算)
13-9
17-9
12-9
15-9
18-9
14-9
(全班齐听)
1)、集体订正
2)、评讲: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课件出示)
◎◎◎◎
◎◎◎
◎◎◎◎◎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算一算
第14页的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
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教师随意抽出,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二、出示课件(第14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第15页 例2)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电脑出示口算:
8+
5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第16页的第3--7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并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听算
12-7
12-
412-14-8
16-9
8+9
13-6
14-11-
215-7
17-8
15-9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1-2 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说得数,再写算式
书中第16页的第3题:
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游戏提高练习
1、找座位
(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把贴有3、4、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
(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
那你们想不想也他们找个家呢?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学生活动)
2、找朋友(书中第17页的第8题)
活动要求: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集体订正,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全课小结:(略)
四、完成作业(P17:7)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完成练习三的第8--13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
1、听算
14-8
12-13-6
13-8
14-9 12-
416-9
14-8
11-8
15-8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
1)说一说12-4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2)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12-4=?,看看谁说的最好。
2、计时计算比赛(P18:12)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全班同学给予鼓励。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
1、计算(P18:9)
1)指导学生看题
2)全班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2、比较大小(P18:10)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填这个符号?
三、解决问题
出示电脑
1、老鹰抓小鸡的图,让学生观察(P18:11)
点击电脑出现:P18:11的画面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12只小鸡,一个鸡妈妈,一个老鹰)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12只小鸡,已经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
问:如何列式?你是怎样想的?等于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2、小猴图
电脑出示P18:13
让学生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够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列式?还有不同的列式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5+8=17+6=13
13-5=8
13-7=6
13-8=13-6=7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P19:例3)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2)
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
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略)
四、完成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完成第21页的第3--7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及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4-
516-9
13-
412-8
11-6
15-7
12-5
16-8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6-8=?你是怎样想的?(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基本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21:3)
集体订正(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在全班给予鼓励)
2、找朋友(P22:5)
将第5题制成卡片,然后再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找朋友(或者请8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找朋友的比赛,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对又快)
3、比较大小
(P22:6)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用数学
1、电脑出示第P22:4题的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2、电脑出示P22:7题的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板书:9+4=14+9=13
13-9=13-4=9
五、全课总结(略)
六、完成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要求: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
口算卡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2-9
14-6
15-7
16-9
13-7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二、练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
(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
师: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试一试。看书第24页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外作业P24: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单元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
2、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5-8
13-5
12-6
15-7
9+8
11-7
14-6
14-8
16-7
18-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4-8=?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
二、用数学
1、电脑出示P24:4
(1)
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你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2、电脑出示P25:6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三、观察与思考
独立完成P25:5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认真观察每一竖行的三道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三者间的联系)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单元整理和复习三)
完成P25:8――11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
12-12-14-8
16-9
6+8
13-6
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评讲:16-9=?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
39+4-6
11-6+7
5+9-8
5+4+6
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
12-6
13-7
14-9
2)12-7
13-8
11-6
15-9
四、看图(电脑出示第九题的图)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电脑出示第P26:11题图)
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
六、思考:
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每两个之间插进一个女生的话,可插进多少个女生?
(1)学生讨论
(2)根据题意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
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
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
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
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
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
(2)
(3)
(4)
(5)
(6)
(7)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
()
()
()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
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
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准备: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4)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十
位
个
位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
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100以内数目表一张、投影片(例8放大图两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已有的数字用彩色笔写)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7提出的两个问题。
A、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B、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8。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多)28和26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8和26相比较,28大,26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28和26的中间板书“>”学生读式子两遍)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9○45,又问:“39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
()>66
35○36
61○59
()<75
()>()
3、游戏题:找朋友(投影片出示)。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戏题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教学准备:例
9、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1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
6970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9。
教师:先估计一下:红金鱼、花金鱼、黑金鱼大约有多少条?然后再数一数。
红金鱼有几条?(48条)花金鱼有几条?(15条)黑金鱼有几条?(10条)
大家一起从15数到4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4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4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金鱼比花金鱼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1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得多等等只要结论合理,均视为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画○)
38张45张90张
32张15张56张
2、第40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例10的课件、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3、65里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第41页“做一做”。
第1题第1小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1题第2小题
让学生摆给同桌的同学看,然后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如果有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八的第5题。
教师把题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数,再全班学生一齐看卡片口算得数,然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做游戏:谁最先回家。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准备: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个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1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1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1个一,1个十,1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上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十位 个位
○
○○○○
○
表示的数是:2
表示的数是:11
表示的数是:20
2、为什么两上圆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上小圆片表示2个一,十位上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表示的数是:3
表示的数是:12
表示的数是:21
表示的数是:30
十
个
(23)
4、若4个小圆片呢?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表示的数是:4
表示的数是:13
表示的数是:22
表示的数是:31
表示的数是:40
十
个
(15)
5、小结:
教师提问:
(1)
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
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
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
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如果用9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1=10)
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找出。(投影片)
圆片数表示几个数
…………
三、巩固练习。
教师: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圆片,自己单独摆一摆,可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1--4(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
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学生上台操作)(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例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
50角=()元2、8元=()角
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角
12角=()元()角 1元3角=()角
15角=()元()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1)
“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2)
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约15课时
1.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课件切换到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1、练习十的1T
(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P58面的3T)。
看懂图意,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P58 4—7T)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酸能力,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0+60
80+10
20+50
3+2+4
1+3+4
7+2+10
70-20
60-30
90-60
3+2+4
1+3+4
7+2+10
2、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
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第7题,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
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40+30
90-50
100-80
40+20+8
80-50+4
95-5
80-80
60+6
40+50-30
90-60-10
(1)
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
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80-80
40+50-30
95-5
60+6
40+20+8
80-50+4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
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 1~4T)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
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
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
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
(3)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
(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3)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作业设计——P63的4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加整十数(进位)(P62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5~71T)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联系,课件出示口算
8+5
7+8
6+8
20+9
2+60
69+30 25+4
62+3
52+20
5+7
4+9
7+3(全班练习,指明说出算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联欢晚会上的欢乐景象,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2个小朋友,并配上画外音对话:我们班要准备联欢会的饮料,一共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3、引导学生讲述图上的意思,明确要求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问题,开动脑筋说一说,你想有什么方法来解决?
5、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6、全班反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同学交流评价。教师要表扬学生的各种有道理的解法,鼓励学生独立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7、小结: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来解答我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是用进位加的方法,有的是想的已学过的知识,只要是你自己想出的来的解答方法,都可以用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计算方法
1、P62做一做,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培养学生用语言内化知识的能力。
2、P63练习十一的5至7T
5T: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后小组里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的?你发现了什么?该这样计算?
6T:课件或卡片出示,帮小鸟找家。3只小红鸟都要加上83只小蓝鸟要加上36后才能分别找到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准自己的家吗?
3、作业设计:
7T:自己看图说出图意,并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问题,后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P64 8T至12T)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说出结果
23+7
75+9
8+23
79+5
56+9
50+5
48+5
42+50
5+44
2、听算,全班计算,后集体订正
9+27
6+27
6+30
46+3
33+7
9+30
14+6
54+5
36+5
3、指名说一说:9+30和36+5你是怎么样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二、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
要求:
1、先口算,在填空。
2、指明说出计算方法。
3、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2、游戏——小小邮递员
比一比,哪个邮递员送的又快又准!
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10题,6连续加6,每次加的结果写在横线上。
要求:
1、小组里口说结果。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3、仔细计算,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的第11题,要求:
1、先说出图意,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注意:先计算在比较大小。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65练习十一的 13T到17T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5+7
70+9
21+8
32+9
43+2
79+7
2+55
59+9
4+66
9+91
38+7
67+4
2、听算
60-30
50-40
63-3
86-6
45+4
59+10
4+58
63+8
3、填空:(课件出示)
65+4=(),先算()加()得(),再算()加()得()。38+6=(),先算()加()得(),再算()加()得()
二、练习十一的习题
1、计算:
23+7
75+9
8+23
42+50 5+44
56+9
50+5
48+6
76+5
先说计算过程,在写得数。
2、练习十一的第14题
要求:(1)、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现在一共有多少架飞机?怎样计算?
(3)、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的第15题——要求:自己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4、课件出示第16题,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对。
57+8
6+56
25+70
80-60
68+15-9 42+6
71+9
7+80
9+72
448-6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 的第17题。——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
四、思维训练
读题,解答P66面的思考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P67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
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指明生说出题意)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
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8 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独立完成P69 练习十二的1—3题。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P68面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件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将例题制成的课件,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3-7
15-6
17-8
78-8
45-30
97-7
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二、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上面2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
(第一排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
师: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第67面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课件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课件出示例2玩具图下面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对话。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
(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才够,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么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你知道这样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36-8=
1、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
2、76-
4、57-3等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
师: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摆的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的方法。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师总结算法,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出了几种算法,真不错。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第68面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定1-2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订正时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题
先让学生看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小结计算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练习十二的4—13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的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从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2-5
46-9
29-8
62-40 50-6
45-30 24-5
91-7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巩固学生的思考过程。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用夺红旗的游戏来练习第四题,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对的算出来?
集体记时,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第5、6题,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第7题。
要求:
(1)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想一想这是要干什么?家长和椅子有什么作用?
(3)还缺多少把椅子?你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吗?
(4)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
4、完成教科书上P70 的第8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再独立计算。
5、用游戏的方法完成第9题
用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学生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6、完成P71的第10题
这种同数连减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又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
三、独立完成P71:11—13题
四、思考题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比多少的应用题(P72 的例
3、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演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在森林里早上出去采果子,晚上回到家里唱歌跳舞,生活的很幸福。这一天他们采了很多的果子回来了,突然两个小矮人争起来了。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对回答问题好的同学给他们组奖一朵小红花)
课件出示:两个小矮人的对话(蓝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12个果子,红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8个,)
问:(1)你能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说,互提,然后再指名说,同时老师板书)
(2)那你能够根据这些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吗?请试一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板书:8+6=14
8-6=2
8-6=2
8-6=2
8-6=2
(3)观察以上的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归纳得出:求多多少或者是少多少?多几或者是少几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2、做一做(电脑出示:P72:做一做)
(1)先让学生同桌互编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每个组红花的获得情况:
1)先数一数:每个组各有几朵花
2)你可以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在小组里互提互说)
3)指学生说,其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口头列出算式计算,看一看,谁最聪明。
问: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4、出示第7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七、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读、写几时几分,能够准确写出、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2、知道1时=60分。
3、引导学生掌握用5分5分数、1分1分数认识时间、读取时间、书写时间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课件
1、看图说一说:什么时间。
应该做什么事情。口答后,教师随着学生的答案,课件闪动连线。
2、教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够告诉大家,你每天早晨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起床时间的?
如果我们要是也学会了看钟表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掌握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显示教学例1的彩图画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谁知道刚开始上课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
像图上的同学们每天上课都有固定的时间,都要按表上的时间上课,下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也都要用到时间。
(2)认识钟面刻度:
教师演示教具钟面,并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学具钟面。
说一说从钟面上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说)
小结:钟面上的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这12个数字表示12个刻度。每个大格里面有什么?(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3)教学时、分
时针从一个数字转到下一个数字,转了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从刻度1走到刻度2是1小时,从刻度2再转到刻度3也是1小时。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钟面,拨出1小时。
我们再来认识分针,分针转过1小格是1分钟
我们再来看钟面,分别从刻度12转到刻度1,一共转过了几个小格?是多少分?刻度1表示分钟从刻度12转到1,表示5分。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
分钟转一周,共转了多少个小格,是多少分钟?分针转一周,共转过60小格,是60分钟。
(4)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同学们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在平时是怎样看钟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
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位置来共同确定,可以先看时针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根据每一大格的刻度对应多少分来确定是多少分,再根据时针来确定是几时几分。
(5)出示课件
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读写时刻。
(6)教学时与分之间的进率。
时针从一个数字转到下一个数字是1时,而分针同时正好转了一圈是60分。
(7)拨学具,体验时、分的变化。
2、教学例2。
(1)课件演示,让学生跟随课件上钟表的变化,数出时间。
让学生说一说,刚才是怎样数时间的?(1分1分地数的)
(2)课件演示,再让学生跟随课件上钟表的变化,数出时间。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怎样数时间的?(5分5分地数的)
(3)课件演示例2钟面时间彩图。
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总结。
(4)用课件演示,分钟又转过了4小格,让学生随时间变化一分一分地数下去,教师重复演示2~3次,让学生边看边数。
你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很快数出钟表上的时间。
3、完成P82 做一做。
教学反思:
八、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感受数学,从中发现美,体验美的情感。
(一)例1~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这是一所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在教室里开联欢会,看他们把教室布置的多漂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演示,同学们举行联欢会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从画面上都看到了什么?(画面上的同学们正在开联欢会。会场十分漂亮,有漂亮的灯笼和彩花,还有彩旗,同学们围成在跳舞。)
A
课件演示:彩旗一面一面闪动。
从画面上,你发现了什么?
B 课件演示:装饰彩花一朵一朵闪动。
让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上发现了什么?
C 课件演示:彩灯一盏一盏闪动。
D
课件演示:学生一人一人闪动。
学生边看边说
根据画面上这四种事物排列的规律,每种事物排列后面一个应是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
后面一个应是什么?
2、教学例2
(1)课件演示:
______________
让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总结出规律,(2)课件演示,指名学生在课件上接着摆学具。
______
3、教学例3
(1)教师课件演示,例3。
涂一涂:
(2)说一说要求:涂一涂
(3)根据什么涂?是自己喜欢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吗?
(4)找出规律。
4、完成P89 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看图,找出规律。
(2)与小组同学交流。
(3)自己动笔涂色。
(4)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二)例4
一、课件出示:
1、上、中、下、上、中、下、上、____、____
2、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前、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_______
(1)课件出示例4,接着摆第一组图形。
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列图形的排列与前面的例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让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总结,用课件演示。
(2)课件出示例4第二幅图。
____、____
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摆一摆,找出规律说一说。
A 图形的形状不同,B 图形的颜色不同,C 图形的数量不同。
2、完成P89 做一做
(三)例5
1、课件演示例5的情境图。
(1)说一说下面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2)观察一下,图上的小朋友们都摆出了哪些图形?教师用课件突出学生图形,分别说说图形的变化规律。
(3)自己动手摆一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完成P90 做一做。
3、教学例6。
(1)第一幅图:
教师逐张出示第一幅图片,让学生逐张观察,说出图片的形状及数量。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西师)
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2—P3页的例1及“课堂 活动”,处理练习1—2题。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
2、理解单位“1”,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分数的第一节“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小黑板出示),生齐读。
三、自学指导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3页,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2、3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例1中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什么叫单位“1”,什么民分数单位?
5分钟后,开始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准看书认真,坐姿端正,自学效果最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教师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确保每名学生都在认真看书自学。
2、做一做
师抽两后进生上堂板演练习一第1、2题(每生做一题),其余同学两题都做,写在书上,时间5分钟,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
五、后教
1、更正
师:让生全部做完后,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不有同答案的 可以 台补充,或发现错的也可以上来更正,先叫中等生,再叫较好的学生,最后叫好学生。
2、讨论(议一议)
师:请同桌交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同学做的。评议堂上板书的题。
3、师生小结(边评议边板书题)
六、全课总结
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抽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独立完成课堂作业,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书面干净整齐。
1、作业:P6练习—
3、4题
板书设计:将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2/5的分数单位是“1/5”,2/5里面有2个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课后反思:
分数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
3、例4及处理练习—52思考题。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让生齐读课题。
二、揭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让生打开书翻到第4、5页,再看黑板祟的自学指导后着手自学。认真看图、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四、先学
1、看一看(生自学)
2、做一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抽31中差生上台做P5页中“试一试”的3个小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3、学生做题,师巡视,收集学生中的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台下学生举手补充或纠错,订正时将错答案先划一下,瑞在旁边用其它颜色改正。
2、讨论(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看台上同学做的进行批改。
六、全课总结
七、练一练
1、作业:练习一第8题、9题。
2、练习:练习一第5—7题及思考题。板书设计: a÷b=a/b(b≠0)课后反思: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11页例
1、例2及练习二所有的题。学习目标:
1、掌握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重点)。
2、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难点)。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揭示目标(同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师:请同学们看第9页、第10页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呢?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学生自学。
2、做一做
师将例2中的“试一试”题抄在黑板上,分2次抄在黑板上,每次扣2名后进生上台演练,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3、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第2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台下学生举手上台补充或纠正错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2、讨论(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针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核对批改。
3、师生小结
六、全课总结
同公母、同分子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七、当堂训练
1、作业:P10练习二1—5题。
2、练习:P11练习二6—7题。板书设计: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课后反思: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
P12例1至P14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重点)
2、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让生齐读课题2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
三、自学指导
让学生打开书,翻到第12、13页,再根据自学指导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5分钟后,比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2、做一做
A①先让生独立交流完成P12、P13中的空白。②抽后进生汇报。
③其余学生进行补充或纠错。
B抽2名后进生上台做练习三的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五后教
1、更正:生都做完后,抽生对黑板一的题进行补充或纠错。
2、讨论(议一议)
让同桌交换课本,针对黑板上统一后的答案进行批改,再换回改错。
3、师生小结
六、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练习:练习三第4题
2、作业:练习三第3、5题
板书设计: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或者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课后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16页例
1、例2及处理练习四的题。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重点)
2、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让生齐读2遍。
二、揭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让生打开书翻到第15页、16页,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内容后思考: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5分钟后,比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
2、做一做
抽3名后进生上黑板完成练习四中的1、2、3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可举手补充或纠正黑板上的练习题。
2、讨论(议一议)
同桌交换课本作业,参照黑板上的答案进行批改,再换回订正错误。
3、师生小结检测效果。
六、全课总结
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七、当堂训练
1、作业:练习四4—7题
2、练习:P18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O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后反思:
约 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1,第20页例2,并处理第21页、22页练习五的题。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重点)
2、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让生齐读2遍
二、揭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生看书第19页、20页,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怎样找最大公因数?怎样约分?什么叫最简分数?
5分钟后,生完成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
2、做一做
生完成练习五的1、2、3、4题。抽4名后进生上台练习,其余学生做在书上。师巡视,收集生中的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后教做准备。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生对黑板上的练习进行补充或纠错,提示:订正时用黄色粉笔,先改错误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请同桌交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同学做的,认为对的举手,达成一致意见后再批改。
3、师生小结(边评边议边板书)
六、全课总结 约分过程中应怎么办?
七、当堂训练 完成练习五的22页题 板书设计: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课后反思:
7通分
教学内容: 教材23—26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正确认识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根据及方法(重点)
2、通分一般方法的概括过程(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书第23、24页看例
1、例2的图、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后思考,怎样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如何进行通分?
5分钟后回答问题并进行类似练习。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自学,师督促
2、做一做
抽生上黑板完成P24的“课堂活动”
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让生举手对台上同学所做的题进行补充或纠错。在纠错时不用擦去之前答案,划线后用其它颜色粉笔改正。
2、讨论(议一议)(两生做的一起看)对的举手?错的改在旁边。全对的打100分。
3、师统计检测效果。
六、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练习:练习六的5、6题
2、作业:练习六的1—4题和7题,思考题。板书设计 公倍数: 通分:
课后反思:
8分数与小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
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七第1—3题。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代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2、学会分析和综合知识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翻开书第27页看例
1、例2的文字、图,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例
1、例2,教师巡视,督促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生完成练习七1—3题,抽3名后进生上台做,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举手上台补充或纠错,达成统一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互相批阅,然后交换改错,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百分率。
六、全课总结
分数与小数如何互化?让生自己总结。
七、当堂训练 把下面的分数通分。
2/3和5/8 5/12和15/16 1/9,1/18和1/36 3/20,4/15和11/60 课后反思:
9分数与小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3及练习七第4、5小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2、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看第28页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分数与小数如何比较大小?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督促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
2、做一做
生完成练习七第4、5小题及思考题,抽3名后进生上台完成,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在做一做过程中,教师巡视,收集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生全部做完后,抽生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或纠错。
2、讨论(议一议)认为对的举手?在统一答案后,生交换批阅,全对的打上100分。师统计100分率。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抽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独立完成课堂作业,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书面干净整齐!
在括号里填上最简分数
2500cm²=()m² 85秒=()分 890公顷=()平方千米 385千克=()吨
课后反思:
10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第1—3题及练习八第1—9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2、复习分数的意义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翻阅本单元知识,先自主选择重点看,再同桌交流收获。
2、做一做
抽生完成第30页的1、2、3题。
五、后教
1、台下学生都做完后,举手上台补充答案或纠错。
2、同桌交换批阅
3、统计全对的百分率。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练习:练习八的2、6题
2、作业:练习八的1、3、4、5、7、8、9题
课后反思:
11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1及练习九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物体,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2、知道要正确认识由长方体或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形状,一般要从三个方向观察。
3、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由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4、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正方体组成的图形,并能 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的图形,摆出由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教具: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物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翻开书第35页看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 考: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有多少个?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完成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自主看书,师巡视督促第一位孩子自学。
2、做一做
①生独立完成第35页的空白部分
②抽两名后进生上台完成练习九的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请台下同学举手上台补充或纠错。
2、讨论
同桌交换后相互核对答案,全对的打上100分。
3、教师统计全对的百分率
六、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填空(略)
2、判断(略)
课后反思:
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教科书第36—39页的例
2、例3的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九的特征,认识长,重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
2、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教具:
小黑板、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学生打开课本第36—39页,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共学
1、看一看
生独立看书自学,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看与学习。
2、做一做
①抽生完成“课堂活动”并冲解;
②抽2名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3、4题,其余学生做书上。
五、教后 更正
学习全部做完后,抽学生对台上学生所做的题进行反统或纠错。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致,全对的打上100分。师生统计全部正确率。
六、师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作业:练习九第5题 练习:练习九第6题 课后反思:
1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和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剪一剪的活动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同的展示图(侧面展开图)。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教具
小黑板,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看教科书第41页剪一剪活动,重点看人家的展开方法和展开图,再动手做一做。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教师督促 做一做
学生学看书一的样子动手剪一剪,也可创造性地展开。
五、后教
抽学生起来示范剪,其它学生可作补充。交流其它剪法。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作业:练习十第1题。
课后反思:
14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1及练习十第2、3题。学习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具:
小黑板,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翻到第41页例1,生认真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牢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先学 看一看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认真看书。做一做
抽2名后进生台板演练习十第2、3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教师抽生对黑板上的练习进行补充或纠错,达成一致意见。
议一议
同桌交换课本,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填空
①制作一个棱长0.4 m的正方体馐箱,至少需要木板()m² ②制作一个长方体鱼缸,工是6dm,宽2dm,高是6dm,需要()dm²的玻璃。
2、计算面积
课后反思:
15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第4、5、6题。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第42页的例2及课堂活动,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 色部分,思考:如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导。
2、做一做
抽3名后进生1台演练练习十的第4、5、6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完成后,让其余学生对台上学生进行补充或纠错。
2、讨论
同桌交换,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人数
六、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水泥厂制10根长方体形状的通风管,管口是边长30cm的正方形,管长2m,共需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2、在一个大正方体的棱上去掉一个边长1dm小正方体后,与原来的大正方体相比较,现在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课后反思:
16体积与体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6页的一会儿
1、例2 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1题。
学习目标:
1、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³、dm³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同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第45页—46页,看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45、46页内容,充分发扬自主学习的能力,师宣布自学完后将进行竞赛。
2、做一做
抽后进生上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一第1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让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所板演的题发表意见,进行补充或纠正。
2、讨论
同学交换课本,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填体积单位或
1()=1000()1()=1000()1()=1000()1()=1000()
课后反思:
17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的例
3、例4和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1、明确1m³的概念,建立1m²之间的大小观念。
2、掌握1m³、1dm³和1cm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区别使用1cm³、1dm³、1m³去度量物体的体积。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书,认真看第46—47页的例
3、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1m³、1dm³、1cm³之间的进率如何进行换算。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导,但不辅导学生。
2、做一做
抽后刊生上台板演练习十一的第2—4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台下学生就黑板上的板演进行补充或纠错,争取学生之间达成一致意见。
2、讨论
学生同桌间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七、当堂训练
师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18容积与容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
5、例
6、第50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5—7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容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容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能根据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互化。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生看教材第48—49页的例
5、例6,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重点思考有哪些常用的容积单位?他们相邻的进率是多少?怎样互化?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48—49页自学,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5—7题,同时抽后进生上台板演。
五、后教
1、更正
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所做的题进行补充或纠错,最终统计意见。
2、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100分。
3、师统计全对学生的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师设计与例题相类似的题,针对本班实际灵活设计。
课后反思:
19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8、9题和思考题 学习目标:
1、能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练习十一第8、9题和思考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认真审题,寻求解题思路
2、做一做 生做练习十一第8、9题,抽2名后进生上台板演,抽1名中等生完成思考题。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进行补充或纠错,在抽学生时,重点从差生抽起,最好让学生互帮互助,讲解钥匙思路和方法,达成统一意见。
2、学生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填空
1dm³=()cm³ 1m³=()dm³ 1L=()mL 6.5m³=()dm³ 1350dm³=()m³ 2145cm³=()dm³
750mL=()L 76dm³=()L 4.2L=()cm³ 1m³=()cm³
课后反思:
2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4页的例
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学习目标:
1、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出示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得靠大家自学
三、自学指导
生打开课本第53—54页,认真看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看课本第53—54页的例
1、例2,认真自学,可多看几遍。
2、做一做
安排学生参与竞赛,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3题,并抽3名后进生上台板党政军。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黑板上的练习进行补充或纠错,争取学生们自己达成一致意见,师让生自己讲解,尽量不发表意见。
2、讨论
学生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由师根据本组实际自主设计合适的训练题。
课后反思:
2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二第4—6题、思考题。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
2、能灵活运用公式准确地计算出物体的体积。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1、做好复习准备
2、合作探索
3、认真看练习十二的第4—6题、思考题,找准解题思路。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自主看书,寻求解题方法
2、做一做
生自主完成练习十二第4—6题、思考题,抽后进生上台板党政军,其余学生做在书上,在自主解题时,师不做提示。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让生核对黑板上的答案,可补充或纠错,尽量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答题,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 训练
1、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汕桶的底面是个正方形,边长是0.2m,高 是0.5m,汕桶的体积是多少?
2、把一根棱长是10cm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高和宽都是5cm的长方体钢坯,能锻造多长?
课后反思:
22解决问题
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
1、练习十三第1、2题。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齐读二遍。
二、目标出示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教材第57页,看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如何着手解决问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让生看教材第57页例1,可多看几遍,学生看书时,教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让生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2题,抽2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 生做在作业本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由台下的学生对台上的学生进行补充或纠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本,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七当堂训练
师自主设计与本组实际相符合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23解决体积、容积计算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8页例
2、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三第3—6题。学习目标:
1、分析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已知信息与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重点)
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认真看第57—58页例
2、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 看黄底色部分,思考: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解决问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57—58页,自学例
2、例3,教师巡视督导。
2、做一做
抽几名后进生上台板演练习十三第3.6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所做的题进行及时补充或纠错,让生达成统一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评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师从常数练习册里选择题。
课后反思:
24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窨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学生认真看教材第61页整理与复习,认真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能交流汇报自己的收获。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第61页整理与复习,教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抽生做第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师巡视惧错案,用于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抽生对台上的答案进行补充或纠错。
2、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从练习册上找做练习题提供给学生作业。
课后反思:
25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第3—6题及思考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和它们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窨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教材第62—63页内容,认真梳理本单元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和它们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62—63页内容,认真梳理适应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参与自学。
2、做一做
抽3名后进生上台完成第3—6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的板党政军进行补充或纠错,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2、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完成思考题
2、从练习册上选2道题。
课后反思:
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馐方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 学习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数学的价值。
2、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猜想、验证等学生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和窨观念。
3、结合实际,合理策划馐式样,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小黑板,让学生每人制作一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盒,教师准备设计设录纸以及展示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学生看书上的引导,再展示想象,自主设计长方体的馐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看书第64—65页,师巡视督导。
2、做一做 ①设想与摆放 ②记录录与计算 ③交流与比较 ④发现与思考
五、后教
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争取取长补短,让每位学生能收获更多。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我们一起做了一回“小小设计师”,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反思:
27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例1,练习十五第1、2、3、4题。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3、初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生齐读两遍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翻到第66—67页,认真看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66—67页的例1,教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抽后进生上台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2、3、4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台下学生举手对台上学生的签字进行补充或纠错,达成一致意见。
2、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议,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
课后反思:
分数加减法法则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68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5—7题。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归纳成法则。2能灵活地运用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教材第67—68页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如何?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第67—68页例2,边看边思考问题,可多看几遍。2做一做
①生完成“课堂活动”,可交流。
②完成第68页练习十五第5—7题,抽几名后进生上台板演。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台下学生举手补充或纠错,达成一致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做练习册上相关的题。
课后反思:
29分数简单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例3 及试一试,练习十六第1、2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的道理,认识带分数。
2、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混合运算中的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教材,认真看第72—73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同样适用。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自学,可多看几遍,教师巡视督导。
2、做一做
抽生完成练习六的第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台下学生举手上台补充答案或纠错。
2、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3/5+2/3+2/5 8/15+2/5+1/2 3/4-1/5-3/8 4/6-1/4+11/12 课后反思:
30分数带括号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4,练习十六第3、4、5题。
教学目标:
1、有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计算中的问题。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生齐读两遍。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学生打开课本第73页例4,认真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分数带括号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第73页例4自学,可多看几遍,边看边思考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做一做
抽一中后进生上台板演练习十六第3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收集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或纠错,达成统一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作业:练习十六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第四篇:西师版第二册《生日礼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有了妈妈的爱,孩子能茁壮成长;有了小朋友的爱,小鸟能自由飞翔,大自然会更加美丽可爱。本文教学设计以爱为线索,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活动中,在有意思的识字、写字中,让学生体会呵护、关爱的浓浓深情,引导学生用心去写这个爱字,并把那一份份真诚的爱,深藏在心底。那种爱,会在学生生活中潜移默化,那种爱,会在学生生活中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透过文本体会关爱的情愫。积累生字词,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透过文本体会关爱的情愫。
2、积累生字词,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引入谈话:小朋友,你过生日的时候都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2、读课题,指导写礼、物这两个生字。
3、讲故事《生日礼物》,让学生整体感知特别的生日礼物与特别的祝福,激励学生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交流识字成果,体验成功,分享知识,互帮互助。
3、老师介绍两个特别的朋友:示字旁、牛字旁。教师书写牛字与牛字旁,学生观察区别。(笔顺的变化:牛字旁的笔顺是:撇、横、竖、提。笔画的变化:牛字旁的末笔是提,不再是横。)
4、与生字宝宝一起交朋友,读词语竞赛。(读准字音,展开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词语的修饰作用。)
5、与生词伙伴一起与句子交朋友,读课文比赛。(发音准确,注意停顿。)
三、细心品读,体会关爱的情愫
1、看图:哟,这位小朋友可真开心哪!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指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感情朗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生日礼物是珍贵的,它寄托着送礼人的深情祝福。(理解特别。)
2、原来妈妈送给宝宝的特别礼物是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啊!出示句子:那是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关在很新的鸟笼里。齐读。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体会窗外鸟儿的自由自在与笼中小鸟的孤独、凄凉,在朗读中由欣喜转向怜惜。(瞧,你们开始关注这只小鸟的命运了。可窗外,几只鸟儿却自由自在地在枝头唱歌,全然不顾笼中那只可怜的小鸟的感受。)
3、出示句子:窗外,几只鸟儿在枝头唱歌。齐读。它们快乐吗、它们会快乐地唱些什么、4、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三段。哪里最令你感动、为什么、小组讨论:我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我送给大自然的礼物是什么、(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品味小鸟回归大自然的快感。体会小朋友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感情朗读。)
四、品读课文,体会关爱
1、齐读课文,再现我获得特别的生日礼物的快乐,枝头自由歌唱的小鸟的快乐,回归大自然的小鸟的快乐。
2、再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妈妈送给宝宝的特别的生日礼物到底是什么。(关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
3、读一读,说一说,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写字教学
1、有了妈妈的爱,孩子能茁壮成长;有了小朋友的爱,小鸟能自由飞翔。让我们用爱心书写这个爱字,把那份真诚的爱,深藏在心底。指导书写爱。体会呵护、关爱的浓浓深情。
2、请大家带着对汉字的爱观察描描写写中的其他字,看看你能给大家怎样的提示。
3、认真书写,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关心爱护你的家人和老师。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第五篇:西师版第十一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
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
1/5×4或 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
3×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
7、2/9×4、2×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2。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计算更准确。
(2)练习:2/9×6=
12×3 /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5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四第5~7、9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能解决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计算:3/5×3、8×2/
7、5/12×4、12×4/9。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时,指名说说5/12×4的计算方法。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将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分数乘法)。
二、探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每时可以行使110千米,3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1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口答算式后,提问:110×3或3×11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强调:求几个几或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2.教学例3:感知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将上题中的问题改变成为例3: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每时可以行使110千米,4/5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估计一下,45小时行使的路程比110千米多呢,还是少?为什么?(比110千米少,因为4/5小时不满1小时)提问:这个题你能解答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110×4/5=88(千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教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线段图来表示这道题的信息。
把谁看作单位“1”,(1小时所行驶的路程),4/5小时表示什么意思呢?(将1时所行驶的路程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4份就是4/5时行驶的千米数)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线段图:
学生观察讨论:求4/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
学生反馈意见。
老师引导: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4/5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就是1小时行使路程的4/5,也就是110千米的4/5。上面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的110×4/5,就可以理解为求110的4/5是多少。
所以110×4/5就表示:110的4/5是多少。(教师板书)请看着线段图将110×4/5表示的意思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如果求4/5时行驶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呢?怎样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抽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10×4/5=表示110千米的4/5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说计算的方法。
3.反思小结,探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提问:像刚才那样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什么意思呢?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答呢?
(乘法计算)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探索出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阅读例3及下面的文字,将你认为重要的话用“-----”勾出来。
教师:说说你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句话的理解。这里的一个数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小数,分数和整数都可以)
三、即时练习,巩固反馈
1.只列式不计算。
(1)154米的3/4是多少米?(2)求a的3/5是多少?(3)求12的3/4是多少?(4)求m的3n是多少?(5)母鸡有70只,它的1/10是多少只?
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时说说列式的理由。
2.课堂活动2:说说求你的大腿骨的长度就是求什么?(自己身高的14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一个数乘分数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解答?你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五、作业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练习一第5~7、9题。课后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4,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一第8、10-15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结合图意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课件出示)。
2/3×3
1/8×8
3×2/9
7×3/14
7/10×5
2/15×8
8/9×0
3/5×4 抽学生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件展示:(拖拉机耕地的画面和有关条件)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2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教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3/5×2=6/5(公顷)(表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3/5公顷的2倍是多少?)课件展示: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1/2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教师: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1/2。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探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教师提问:观察3/5×1/2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指名回答,教师揭示课题: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2)思考:3/5×1/2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反馈自己的想法。
(3)教师提问:你们的想法3/1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结合图来表示出3/5×1/2。
35公顷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左图表示,求1/2小时耕多少公顷就是求什么?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怎样表示3/5公顷,又怎样表示3/5公顷的1/2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生画出图。
教师提问:结合图,3/5×1/2的计算结果是3/10吗?你能结合图解释这个结果吗?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根据交流,小结:3/5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它的1/2也就是把3/5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相当于把整张纸平均分成10(5×2)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就是3/10。
4.试一试。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1/2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如果是求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在图上怎样表示呢?自己列式算一算,再画图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学生的做法。
全班评价,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算式和画法。
4.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通过这两道题,你觉得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指名回答,小结方法。
教师强调: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所乘的积作分母。
5.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第3题:根据算式涂一涂2/3×3/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2/3×3/4是怎么涂的。
根据交流,小结:先在长方形里表示出2/3,再把长方形的2/3的3/4表示出来。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教师引入:同学们是否学会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呢?我们来试一试。
1.练习一第12题。
学生独立口算,订正时说说计算及约分的方法。
2.试一试。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约分的情况。
全班评价,让学生说每道题是怎么约分的。
教师强调:分数连乘,可以同时将几个分数进行约分,再将约分后的分数,按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计算。对学生没有先约分的情况,要求学生及时订正。
3.练习一第7题。
学生读题,思考:这两个题是一样的吗?“吃去1/20吨”与“吃去1/20”有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教师强调:吃去1/20吨表示吃了1吨的1/20,吃去1/20表示吃去总数的1/20,单位“1”是不同的。1/20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1/20表示的是一个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分率。根据分析,学生列式解答,订正时追问:为什么第一个题用减法?第二个题用乘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们帮助的?结合算式,教师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约分的方法。
五、作业
练习一第7、9~12题。课后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解决问题 第课时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第1~6题。【教学目标】
在行程问题的情境中,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方法,感受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列式计算。
(1)30的1/6是多少?(2)6的3/4是多少?
(3)1/2的2/3是多少?
集体订正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我们的分数乘法有关,今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
教师提问:你怎样理解“行了全程的2/3”,是把谁看作单位“1”?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道题的信息吗?
全班交流后,学生独立画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一学生所画线段图,并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结合线段图,教师提问:求已经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
全班讨论后,教师强调:求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全程的2/3是多少千米,也就是求84的2/3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根据交流,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用“”勾画单位“1”的量,全班评价,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习二第1题。
学生默读题目,勾画有分率的句子,找出单位“1”的量。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乘法做?
教师小结:在解决分数问题中,分析分率句,并从中找出单位“1”的量是非常重要的。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练习二第2题。
学生读题,找出分率句,分析:谁和谁比较?把谁看作单位“1”?求姐姐的年龄就是求什么?
全班交流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学生观察: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根据信息分析:这道题是把谁看作单位“1”?亚洲的面积怎样求?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分数的意思,教师引导:这里的22/15是指谁占谁的22/15,谁为单位“1”?
根据信息交流,教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自己在练习本上提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问题。
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
(1)每个大洲的陆地面积是多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提问:为什么用乘法做?
(2)亚洲比北美洲的陆地面积多多少?或亚洲和北美洲的陆地面积一共多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追问学生解题中每一步的思路。
如果学生列式3000×22/15-3000×4/5,追问学生解题中每一步的思路。
如果有3000×(22/15-4/5)的做法,只让列式的学生说说(22/15-4/5)是什么意思?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决分数问题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6题。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2,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第7~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通过红玫瑰种植面积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分析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其他相关信息。(1)三峡工程5/7的发电量用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2)学校总面积的3/5是绿地。
2.分别说出两个分数的单位“1”的量。
全校的47是男生,一年级男生占全校男生的2/9。
教师课件出示第1、2题。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抽学生回答,第1题让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和几分之几对应的量,根据分率句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信息,弄清题意。
教师课件出示例2,学生齐读题目。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提问:从题中我们发现这里有两个分数,这两个分数的单位“1”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强调:3/4是把20公顷土地看作单位“1”,而3/5是把玫瑰种植面积看作单位“1”。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20公顷土地,你能画图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吗?
学生画图,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2.尝试解决,发现方法。
教师提问:要求种了多少公顷红玫瑰,该怎么解决呢?结合图,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指导学困生。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先算种玫瑰的面积,再算种红玫瑰的面积。
20×3/4×3/5=9(公顷)(2)先算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再算红玫瑰的面积。
20×(3/4×3/5)=9(公顷)3.分析方法,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结合学生汇报的方法,师生进行解题思路分析。
(1)第一种解法。
请汇报的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每一步求的什么,为什么这么求?
根据汇报,教师提问:你明白他的方法,谁能说说这种方法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同桌互相说说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教师结合图小结:要求红玫瑰的面积,我们可以先求出玫瑰的面积,再根据红玫瑰的面积占玫瑰面积的35,求红玫瑰的面积。
(2)第二种解法。
教师:这位同学与我们其他同学的解法不一样。你明白3/4×3/5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讨论,理解3/4×3/5。
教师结合图小结:红玫瑰的面积是玫瑰的面积的3/5,而玫瑰的面积是20公顷的3/4,红玫瑰的面积也就是(红玫瑰的面积)20公顷的3/4的3/5。3/4×3/5也就是先算出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就转化为已知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求红玫瑰的面积用乘法算。
4.阅读教科书,小结特点。
学生阅读本节教科书内容,思考:今天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回答,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是分数连乘问题,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样。可以先求出分数对应的量,再求问题;也可以先求出问题的量所对应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问题。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3题。
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提问并列式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哺乳类动物有多少种?全班交流,教师重点进行第二问的思路分析。
2.练习二第10题。
教师:你知道吗,人体内的水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出示书中表格)这个表格就反映了不同年龄的水分与体重的关系。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提问:这些分数是以谁为单位“1”?
教师出示儿童,成人,老人的一般体重情况,学生计算,全班订正。
3.补充练习。
(1)图书室有故事书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4,科技书的2/5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有多少本?
(2)图书室有故事书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4,故事书的2/5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有多少本?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全班讨论: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讨论,小结:第一道题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样,而第二个题的两个分数单位“1”是一样的,而且求人物传记只需要利用第二个分数就能求出来。
教师强调:不要认为例题是分数连乘问题,练习题全部也是分数连乘。在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信息认真分析。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你认为分数连乘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全班同学一起帮你解决。
根据交流,教师简单小结分数连乘问题的特点与解决方法。
五、独立作业
练习二第7,8题。
六、拓展与提高
练习二思考题。大家试一试,提示学生有多种解法。课后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三第1~8题。【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理解打折的意义,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分析分率句。
(1)男生人数占女生的5/6(2)现价是原价的7/10 指名说说两个题中单位“1”的量。
2.结合第(2)题,教师提问:生活中有这种情况吗?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如果有学生说到打折的问题,教师揭示课题:什么是打折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生活中有关打折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谁能完整的、有条理的把题中的信息告诉大家?
(2)理解打折的意义。
提问: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你觉得“一律打六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打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折表示原价的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十;六折表示原价的十分之六或者百分之六十。
追问:如果原价是100元,打六折后卖多少钱呢?
抽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100×6/10,追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
(3)分析信息,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250元够不够,该怎样解决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对学困生进行即时指导。
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先算出每种农具打折后的价格。
喷雾器:50×6/10=30(元)箩筐: 15×6/10=9(元)水泵: 320×6/10=192(元)再算打折后一共的钱:30+9+192=231(元)②三种农具打折前的总价:50+15+320=385(元)再算出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元:385×610=231(元)让展示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比较:你觉得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根据交流,教师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应选择更简洁、简单的解题方法。
(4)反思回顾。
提问:你估计一下,231元是原价的六折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有些什么想法?
通过学生交流,强调打折的意义与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2.即时反馈。
练习三第1题。
教师:生活中有关的打折问题非常多,在商场中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第1题图)学生观察:你获得哪些信息?打七五折和打八八折是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后,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评价。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读题并理解:要求打几折就是求什么?求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交流,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求打几折,就是算现价占原价的几分之几,用除法算。要注意最后结果写成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更容易看清是打几折。
2.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信息后,独立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第一天卖出水果多少千克?第二天卖出水果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全班汇报时,着重分析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3.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每个小组举例进行说明。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个题单位“1”的量只有在1吨时,剩下的才相等。其余情况都不相等。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解决问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5、6、7、8题。其余作为课外练习题。课后反思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的主题图,第17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3.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圆。【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观察主题图,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平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应该是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教师: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
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
3.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平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二、操作交流,感知圆的特征
1.圆规画圆。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教师: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第一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教师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两脚来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2.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半径大,则圆大;半径小,则圆小。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表示。
3.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还有同学提到了圆的半径,认识半径吗?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来,画得越多越好。
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因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课件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条合适。(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不相信,请学生说理由: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4.画圆的直径。
(1)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小。(直径)
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画时要注意什么?(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2)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是不是画得越多就越能干)
(3)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为什么?说明理由。(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5.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1/2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同一圆内)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1.练习四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长度。
2.第18页课堂活动第1题。重点指导如下: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第1次画完后,教师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次画完后,教师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3.应用练习(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1)解释现象。
结合我们对圆的认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A.水面荡开的圆形波纹,圆心在什么位置呢?(石头入水的地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B.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2)解决问题(机动处理)。
运用圆的有关特点,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A.在某处要实施拆除爆破,为使距此处不远的三个建筑物不受影响,你认为该怎样确定爆破影响范围的半径?
根据学生回答,汇报交流。
B.课件出示图:我国的宝岛台湾岛,东西最宽处约144千米,南北最长处约390千米,要新建一电视信号发射塔,要求能够覆盖整个台湾岛。你认为应该怎样确定电视信号的覆盖半径?
四、深化对圆的认识
教师:今天这节课,大家对圆有了更多的认识。圆是简单而又完美的几何图形,它包含的东西可丰富了,现在我们来听听对圆的介绍吧。(课件从上到下的缓慢出现对圆的介绍并伴有声音讲解)其实,圆还有许多奇妙之处等待我们去认识呢!让我们到生活中慢慢体会吧。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3题。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7页例3,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6题。【教学目标】
理解和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圆心角和弧。【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规、直尺、彩色粉笔,学生准备圆规、直尺、量角器、折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一把打开的折扇的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像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教学新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1.认识圆心角。
教师用投影仪映出右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150°、20°、30°、40°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的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画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教师:请同学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教师: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如下左图)。
然后让学生将∠1所对的弧涂成红色,并找出前面3个涂色部分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弧,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再用另一种颜色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3.认识扇形。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扇形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呢?
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4.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5.教师指着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说:这就是扇形。
6.让学生继续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连接圆心O和弧AB的两个端点A、B,形成半径OA和半径OB,再让学生在扇形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阴影——斜线)
让学生试着画扇形,通过操作可清楚地认识扇形。
7.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图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应该是一个扇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8.比较下面两个图形(扇形和三角形),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扇形容易与三角形混淆,这个比较很有必要)
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不是弧,而是线段,这个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一部分,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基本练习
①判断下面各个图形的阴影部分是不是扇形,并说出理由。
②判断下面各个角是不是圆心角,并说出理由。
③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说说理由)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2)因为扇形是它所在圆的一部分,那么圆的一部分一定是扇形。()
3)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也就越大。()
4)圆的面积比扇形的面积大。()
5)半圆也是一个扇形。()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四、课堂小结
讨论:一个图形,如果是扇形,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一条弧;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
五、课堂作业
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6题。
课堂活动第3题。操作时,尽量用薄一些的纸,尽量多对折几次。
课堂活动第4题。让学生先讨论,说出想法后再画出来。
课堂活动第5题。议一议: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车轴放在圆心的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保持平稳状态,使行进的车辆也保持平稳状态)练习四第6题。让学生拿出课前每人准备的一个1元的硬币。在不知道圆心在哪里的情况下,怎样测量硬币的直径呢?让学生先尝试,然后再反馈,使学生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长的一条,利用这个道理就能测量出圆的直径。如果学生用1元的硬币在纸上画一个圆,再把这个圆对折,测量出直径,这种方法也是很好的。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例4,课堂活动第1、2、3题,练习四思考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圆的方法,并能利用圆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通过不同圆的组合来画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及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3.让学生了解圆周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许多小线段组成,渗透极限的思想。【教学重点】
利用画圆的方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白纸。【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引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一些由不同的圆组合而成的优美图案,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揭示课题:设计图案。
二、动手操作,设计图案
1.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图案,想一想这些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
(2)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画这些图案的方法,教师用课件配合展示画的步骤。
引导学生分析图案,把图案分解成几个圆来分析。
第一步画圆
第二步以大圆直径的14画两个小半圆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第三步涂色
(3)学生再试着画这些图案,并涂上颜色。
(4)展示交流。
评价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是否美观,并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是怎么画出来的。
2.第19页下面部分:设计用线段绕成圆的图案。
(1)同学们,你们都已经会画圆了,画圆时是用的什么来画的?(圆规或者圆形物体)那用直线能画出圆来吗?
(2)让学生观察教材19页中的正方形图,思考:
A、每边是怎样等分的?每边的数又是怎样排列的?
B、每条线段连接的顺序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反馈。
学生1:正方形的每边平均分成了12份,上下两边分别用数1、2、3、4、5、6、5、4、3、2、1标注中间的点。左右两边分别用数6、5、4、3、2、1、2、3、4、5、6标注中间的点。
学生2:每条线段连接的顺序是有规律的。相邻两条边上相同数所标注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如1←→1、2←→2、3←→3、4←→4、5←→5、6←→6。
(3)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必要的示范。
(4)学生独立设计用直线绕成圆的图案。(也可以选择开课时老师提供的图案)
第20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小结(略)。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课堂活动第1题。首先让学生观察第1题的图案,想一想,这个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然后再用颜色涂出喜欢的图案。
2.课堂活动第3题。用圆规为主要工具,设计喜欢的图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喜欢的图案,再展示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
3.练习四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运用圆的知识,学习了什么?你对数学有什么新的看法? 课后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圆的周长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谁的铁环滚一圈的距离长一些?为什么?
教师:铁环滚动一周的距离我们就叫做铁环的周长。
教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老师出示一个圆(实物)。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课件出示一个圆。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
学生指出并回答。(略)
2.观察。
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周长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直径相等,圆的周长就相等。
3.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由曲变直,对学生的推断进行检验。
4.小结。
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三、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作一个实验,测量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它们的商。
1.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步骤。
出示探究建议:
(1)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2)记录数据;(3)进行计算;(4)得出结论。
2.说明活动要求。
每个组的同学先测量出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并把这些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填在表里。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3.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汇报交流。
(1)交流测量的方法。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
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绳绕法、滚动法……)
教师:在这些方法中,最欣赏哪个组的方法?
小结: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在想办法把圆这个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来进行测量的。(课件出示绳绕法、滚动法……的动画测量过程)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论。
提问:观察这些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5.介绍圆周率。
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对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对此有了研究了,他们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近似的看作圆的周长,因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所以近似的看成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出示课件,展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可是大家可以发现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误差太大了。因此把它的边数加倍,得到正十二边形,再加倍到正二十四边形。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用圆的内接正96边形,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而祖冲之用圆的内接正16384边形,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第一人,他在数学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分得的边数越多,精确的数位越多)到了现代,人们用计算机对圆周率进行计算,1999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把π值精确到2061亿位。
6.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问题:你怎样理解周长/直径=π?你还能知道什么?
结论:c=πd,d=c/π,c =2πr
,r=c/2π。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π近似的取为3.14。
7.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示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3.14。()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
2.半圆的周长()圆周长。
a.大于b.小于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2题。
将课堂活动第1题的直径扩展到9cm为止,当学生算完后,除了观察直径、周长的变化外,还要能让学生将直径与周长对应的值记一记。第2题的图形周长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个图形的周长指哪些线,怎么算,最后概括出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练习五第1~5题。
在学生理解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的条件和问题,合理地运用公式,同时注意每题的单位名称。其中,练习五第3题,可以用教具进行演示,说明计算分针尖端走过的路程,就是求半径是15厘米的圆的周长。
七、课后作业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2)r=1.5厘米(3)r=3米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例3,练习五第6、7、8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利用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能运用圆周长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我们把它叫做(),用字母()表示。
2.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口答下面各题。
(1)d=1厘米,C=?(2)r=1.5米,C=?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3)d=4分米,C=?(4)r=8厘米,C=?
3.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3。
理解题意:观察图中的信息,想一想这些信息与圆的哪些知识有关?能不能用公式表示出相互间的关系?
2.学生尝试解决。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的条件和问题,合理地运用公式。
3.展示学生的两种解法。
解法1:用方程解。
解:设花台的直径是d米。根据C=πd得:
3.14d=31.4
d=31.4÷3.14
d=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
解法2:用算术法。
解:d=C÷π=31.4÷3.14=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
展示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4.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用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31.4÷10=3.14
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那么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是合理的。
5.小结: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和半径,可以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利用公式直接列算术式解答。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五第6题。这是稍有变化的题目,要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每个图形的周长指的什么,再进行计算。第1个图的周长是:3.14×8÷2+8=20.56(cm)。第2个图,可以看作一个圆周长的一半加正方形的三条边的长,即3.14×1.2÷2+1.2×3=5.484(m)。
2.练习五第7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先弄清题目的要求,要求车轮转动多少周?就是求23.55m里面有多少个车轮的周长。
23.55 m=2355 cm或50 cm=0.5 m
2355÷(3.14×50)=15(周)
23.55÷(3.14×0.5)=15(周)
3.补充练习。
(1)在一个周长为100cm的正方形纸片内,要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15m,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围上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如果每隔2m装一根木桩,大约要装多少根木桩?
四、综合应用
1.练习五第8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审题后,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如果把这个圆形展区的半径向外延伸2米仍然是一个圆,这个圆的直径是10+2+2=14(m),或者半径是10÷2+2=7(m),然后再列式求出周长。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2.练习五思考题。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2只蜜蜂分别沿着阴影部分的边缘爬1次,所爬的路线分别是什么。第1只蜜蜂所爬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加上一个直径为4的圆的周长,第2只蜜蜂所爬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加一个直径为4的圆的周长。从而得出两只蜜蜂所爬的路线一样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你解决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有哪些帮助? 课后反思
圆的面积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29~30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3题,练习六第1、2、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学具准备】
8和16等份的圆形纸片各1个,正方形、圆形物品、圆规、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又接触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你还想研究圆的什么知识?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学生独自看图并理解文字信息。
教师:这个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是求什么?(学生:塔的底面是圆形,就是求圆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板书: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是指的什么?
归纳: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二、初步探究
课件出示右图。
教师:有一个圆,并以圆的半径r为边长画一个小正方形。
1.估一估,圆的面积大约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
让学生独立思考,反馈学生估的结果。
学生1:这个圆面上可以画4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但圆的面积没有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所以,我估计,圆的面积大约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
教师:这样的估计有道理。
学生2:我不是想在圆面上画4个这样的小正方形。是想把这个圆对折两次后,平分成4等份,一等份的圆和大半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相等,4等份一定比两个正方形大,比4个正方形小,所以,我也估计,圆的面积大约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
教师:分析得不错。难道圆的面积刚好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吗?
2.数方格验证,得出结论。
教师:如果我们将正方形的边长r平均分成4份,在小正方形内就有16个方格。于是得到现在的图,(课件出示)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回答刚才的问题吗?(非常接近1格的算做1格,其余不足1格的算半格)反馈学生数的结果:小正方形有16个方格,14圆里大约有13格。
教师:整个圆里大约有多少个方格?(13×4=52)
教师:52大约是16的多少倍?
小结:圆的面积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也就是半径平方(r2)的3倍多一些。
板书:S=r2的3倍多。
三、进一步探索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估一估,数一数,得出了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这一结论对所有的圆都适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能估算出圆的面积。
试一试:一个圆的半径是5 cm,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说说想法。
教师:用这个方法只能估算出圆的面积。要想得到准确值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回想一下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教师:我们都是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那我们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到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1.小组讨论。
(1)圆与以前我们研究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你认为你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小组汇报。
(1)不同之处: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2)面临的困难:如何把曲线变直线?
3.解决问题。(课件演示)
(1)目的:把圆的圆滑封闭曲线转化成直线。
(2)过程:将一个圆分别平均分成2份、4分、8分、16份,分别罗列排好。请学生观察四组图。
(3)讨论: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你有什么发现吗?
(4)汇报。
A: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曲线越来越直。
B: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每一小份越来越接近三角形。
(5)全班想象:如果我把这个圆无限等份下去,会怎样?(曲线最终变成了直线)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4.图形转化。
想把圆转化成什么样的的图形?剪一剪,拼一拼。
5.推导公式。
推导过程中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你想把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2)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求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所需要的条件相当于圆的什么条件?
(4)请你在本上试着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注:
4、5需小组合作完成)
6.小组汇报。
(估计:除了学生会拼成平行四边形外,还可能拼成梯形和三角形)
7.经历推导过程,达成共识。
教师:我们从多角度,多侧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如果我们用S表示圆的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你会用字母表示圆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
‖
‖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12C×r
=12×2πr×r
=πr2
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的面积,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我们刚才是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圆还可不可以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面积公式呢?接着让学生看课堂活动第1题:想一想,圆转化成梯形和三角形能否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
8.小结:我们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都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和我们前面的估一估,数一数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吗?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可以求圆的面积吗?
四、课堂活动
分两组分别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布置作业
课外完成练习五第1、2、3题。
课后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例
3、例4,练习六第4~8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根据圆的直径、周长计算圆的面积。
2.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1.回顾。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量有关?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πr2)
2.基本练习。
①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半径。
C=9.42米C=34.54米C=18.84厘米
②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分米r=11厘米d=7米d=12厘米
二、新课学习
1.教学例3。
修建一个半径是30米的圆形鱼池,它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
A、学生审题思考。
B、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
(1)求鱼池的占地面积是求什么图形面积?
(2)求它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如果把题中条件“一个半径是30米”改成“一个直径是60米”又该怎样求占地面积呢?
(4)如果把题中条件“一个半径是30米”改成“底面周长是628米”又怎样求面积呢?
C、学生尝试解答,抽三人板演,并说出解题思路。
r=60÷2=30(米)r=628÷(2╳3.14)=100(米)
S=πr2 S=πr2
=3.14×30×30=3.14×100×100
=3.14×30×30= 31400(平方米)= 2826(平方米)
D、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知道直径和周长求圆面积的方法是:
先求出这个圆的半径,再求它的面积。
小结: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这个条件,但实际生活中常常不能直接知道半径,如果知道圆的周长或直径,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出圆的面积。
2.教学例4。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试着解决教科书第15页主题图上的有关问题。
三、巩固练习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练习六第4题。
1.老师指导学生看懂题意。
你看出表中有几个圆?分别知道每个圆的什么条件?求什么?
2.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
3.引导反思。
填表时,分别按什么样的顺序填比较好?为什么?
通过填表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圆的某一个量与另一些量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练习六第4~8题。
2.深化练习。
第33页思考题。
(1)让学生估一估,说出自己的想法。
(2)分别计算出各自的面积,再比较。
结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圆形,圆形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小。
追问:如果是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之间说说知道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知道周长怎样求圆的半径和面积?学习知识应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今天我看到了你们的优秀表现。
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七第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窗户的面积和工料费(例1),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或周长的方法。
2.通过计算花坛周围小路的面积(课堂活动第2题),掌握求圆环面积的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案,体会学习圆的面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
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能将组合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教学过程】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所学过的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让学生说说怎样求这些图形的面积?
2.生活中,有些现实问题并不是直接求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例如:希望小学的阅览室有这样的窗户(课件呈现例1图),圆形花坛的周围有一条小路(课件呈现课堂活动第2题图)。
3.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解决相关的问题呢?今天就开始学习: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策略。(教学例1)
(1)请看与这个窗户相关的信息(课件完整地呈现例1)。
(2)怎样算出这个窗户的面积?
教学方案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窗户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半圆的面积,学生独立解答两个问题。
教学方案2: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以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总结出方法。
(3)小结:像这种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一般把它分割成几个学过的图形,再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
2.掌握求组合图形的不同策略。
(1)课件呈现变式题:求右图形的面积。
(2)独立思考:这个组合图形可以分解成哪些基本图形?
(3)引导学生通过画辅助虚线,整理出各种思路。
(4)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喜欢的思路来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3.掌握求阴影图形的基本策略。(课堂活动第1题)
(1)议一议:这3个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交流:
预设①:第2图中的2个半圆正好可组合成一个圆。
预设②:第3图中的4个扇形(或14圆)正好可组合成一个圆。
预设③:3个图中的阴影都可以转化成同样的情况:从正方形里截去一个最大的圆。
预设④: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思路是:阴影部分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
预设⑤:求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只需知道一个条件:正方形的边长。因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边长平移到圆的中间成为直径)
(3)如果圆的直径是2厘米,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4)小结求阴影部分面积的基本策略。
4.掌握求圆环面积的方法。
(1)课件呈现课堂活动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理解:求花坛周围小路的面积,实际上就是从大圆面积中减去小圆(同心圆)的面积,也可以告诉学生所剩下部分的形状在数学里面就叫做圆环。
(2)学生独立解决。
(3)交流解决方法。
方法1:3.14×(8+2)2-3.14×82
方法2:3.14×[(8×2+2×2)÷2]2-3.14×82
方法3:3.14×[(8+2)2-82]
(4)归纳出求圆环面积的方法:
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S圆环=S外圆-S内圆
=πR2-πr=π(R2-r2)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沟通:课堂活动第1、2题,圆环面积与阴影部分面积的解决策略可以统一起来,都要先把分析图形的组成,观察阴影部分或圆环是用哪个大图形的面积减去哪个小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七第1题。
旋转部分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环的面积。要先分别求出大圆和小圆的半径,再算圆环的面积。
2.练习七第2题。
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绕田径场跑1圈大约跑了多少米,这个田径场的占地面积至少是多少,分别是求的什么?使学生分清周长是指围田径场一周的长度,面积是指的田径场所占平面的大小,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都不一样。
3.练习七第3题。
四、全课总结
你认为求组合图形和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是什么?求圆环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例2,练习七第4、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折叠圆桌的面积,掌握把正方形面积转化成两个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探索正方形与内切圆、圆与内接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案,体会学习圆的面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
能用转化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看见过这种桌子吗?(课件呈现教学例2的图片)
知道是怎样的桌子吗?(可折叠的圆桌,折叠后便成了正方形)引导学生用图形表示出桌面。
如果我们知道这种可折叠的圆桌的直径是1.2m,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圆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2:折叠后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3:折叠部分的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4: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
……
2.同学们对这么多问题感兴趣,现在我们就先重点研究其中的两个问题。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一张可折叠的圆桌,直径是1.2 m,折叠后便成了正方形。折叠后的桌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折叠部分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要求折叠后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么求?
引导学生理解:
A.要求折叠后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面积。
B.求正方形的面积,一般是找正方形的边长,再根据公式“边长×边长=正方形的面积”来求,而这个题无法找到边长,用这种办法行不通,那怎么办呢?
(2)添上虚线,引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能不能转化成求其它图形的面积呢?
正方形看作两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从而把正方形的面积转化成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3)学生解答两个问题。
①折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2×(1.2÷2)÷2
=1.2×0.6÷2
=0.36(m2)
0.36×2=0.72(m2)
答:折叠部分的面积是0.72 m2。
②折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圆的半径:1.2÷2=0.6(m)
圆的面积:3.14×0.62
=3.14×0.36
=1.1304(m2)
折叠部分:1.1304-0.72=0.4104(m2)
答:折叠部分的面积是0.4104 m2。
(4)小结:求正方形面积常用的方法是找边长,用公式“边长×边长=正方形的面积”来解决,如果无法找到边长,就换个角度思考,把正方形的面积转化成三角形面积来解决。
2.探索圆与内接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请先完成作业的学生独立研究。
圆的面积∶正方形面积=π∶2
3.同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正方形与内切圆面积的关系。
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4r2)∶(πr2)
=4∶π
小结:从正方形里截取一个最大的圆,从圆里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圆面积、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4∶π∶2。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长5分米,宽4分米,从中截取一个最大的半圆,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4、5、6题。
提示:第5题比较难,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要求大约几分通过大桥,实际上就是求1000m里面有多少个1min车轮所行的路程,还要注意单位换算。
70cm=0.7m
1000÷(3.140×0.7×100)≈5(min)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1,练习八第1、2、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圆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
对有关圆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今天我们对圆这个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2.回忆一下,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提醒学生:可以翻开书看一看,可以和同桌说说)
3.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呢?这样把你的想法整理在作业本上,看看哪些同学做得好。学生进行整理。
4.老师进行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发现学生整理的各种情况。(按4大板块,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解决问题来进行整理。学生整理的形式可以多样。(结构式、流程式、树形式、表格式、其他)
5.反馈:请学生把对圆的整理给大家展示一下。
圆圆的认识(圆心、半径、直径、d=2r)
圆的周长(周长的意义、周长的计算方法、C=πd、C=2πr)
圆的面积(圆面积的意义、面积公式的推导、面积公式S=πr2)
解决问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求阴影图形的面积,求圆环面积,现实问题)
提问: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整理呢?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他的整理,如果你发现有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请提出来。
6.重点交流。
(1)观察图,请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周长。
(2)提问: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或圆的周长=2×圆周率×半径
C=πd,C=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S=πr2
(3)你是怎样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
7.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整理得很有条理,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很重要。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1:画一画,算一算。
(1)画一个圆,并用字母标出它的圆心和半径。
(2)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并画出圆的一条对称轴。
(3)算出上面第二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要完成要求,用字母标出。
第(2)小题:根据要求,现在画圆时,圆规两脚的距离是取多少?学生独立完成。
提示学生要把半径画出,并标出3cm,还要画出圆的一条对称轴。
追问:你能画出多少条圆的对称轴?为什么?
C=2πrS=πr
2=2×3.14×3=3.14×32
=18.84(cm)=28.26(cm2)
展示交流时,提问:你选用的什么方法?求周长为什么不用公式C=πd ?(根据已知的信息,选择合理的方法,才能准确、快速地解决问题)
2.练习:练习八第2题。
学生独立填表,注意根据已知的条件,合理地选用公式。
半径(cm)直径(cm)周长(cm)面积(cm2)
43.96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注意关注学生的错误,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帮助学生从错误根源处纠正,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圆中最长的线段是它的()。
(2)一个圆的直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将扩大()倍。
(3)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如果把它们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分米。
2.判断。
(1)所有圆的直径都相等。()
(2)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如果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4)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3.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3、4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困难的学生。
第1题:已知的15cm是圆的什么?所求的问题就是求圆的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3.14×15=94.2(cm)
第3题:解决这道题,要用到圆的哪部分知识?已知的78.5cm是圆的什么?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怎么求?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78.5÷3.14÷2=12.5(cm)
3.14×12.52=490.605(cm2)
第4题:这道题有2个问,分别是求圆的什么?各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1)40÷2=20(cm)
3.14×202=1256(cm2)
(2)3.14×40=125.6(cm)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2,练习八第5-11题。【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圆的有关知识,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教学重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对圆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能解决下面这些问题吗?
(列式计算)
1.求圆的周长:①r =5cm ② d=2cm。
2.求圆的面积:①r=1cm ②d =10cm ③C=12.56cm。
教师:大家做完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评判黑板上同学的解答情况。(抽两个同学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第③题求出的面积是12.56cm2,周长是12.56cm,说明这个圆的面积和周长是相等的?对不对?为什么?
3.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利用公式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了。今天,我们要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点评:进行适当的复习,既是对双基的训练,也是为后面综合应用作好准备。]
二、教学例题
1.教师:同学们,既然是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的知识呢?你能说说吗?
2.出示例2。
学生默看题目要求,理清题意。
思考:①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用到哪些知识?②请大家独立尝试将这些问题解决出来。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3.教师:大家做完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评判黑板上同学的解答情况。
反馈:你解决的是哪个问题,能说说你每一步所求的是什么?(全班判断正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知识呢?
问题一:第1个问题要用到圆周长的知识,求需要多长的铁丝就是圆的周长与接头处的长度的和,列式计算: 3.14×50+4=161(cm)
问题二:第2个问题要用到圆面积的知识,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木板就是求圆的面积。列式计算: 3.14×502=7850(cm2)
(全对的举手,询问做错的同学错在哪里)
4.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例2的解决过程,你觉得解决实际问题时,它的思考方法是怎样的呢?我们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教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下面我们就应用这种思路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草地的木桩上栓了一只羊,绳子长4米,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少平方米的草?
3.14×42=50.24(m2)
2.有一种火车头,它的主动轮的半径是0.75米,如果每分钟转360圈,这个火车头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3.14×0.75×2×360×60÷1000=101.736(米)≈102米
3.把一张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纸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圆,那么四周剩下的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2-3.14×(4÷2)2=3.44(平方分米)
4.农家小园里修起了直径是10米的小池,现在准备在小池的周围建一条宽1米的走道,这条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2=5(米)
3.14×[(5+1)2-52]=34.54(平方米)
5.小王在一张长6.2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铁皮上,截取半径为1分米的圆铁片,最多能截多少个?
1×2=2(米)
4÷2=2(个)
6.28÷2≈3(个)
2×3=6(个)
6.下图把一个圆形纸片等分成若干份后,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cm。原来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cm2?
7.练习八第5题。
所告诉的15.7m表示的是圆周长的一半,并没有直接告诉半径,所以解题的思路首先求出半径,再求半圆面积。
半圆的半径:15.7÷3.14=5(m)
半圆的面积:3.14×52÷2=39.25(m2)
8.练习八第6题。
结合图分析出思路:
第(1)问:搭一个蒙古包至少需要多少米的围绳,实际上就是求3个圆的周长之和。
3.14×30×3=282.6(米)
第(2)问:求这个蒙古包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圆的面积。
3.14×(30÷2)2=706.5(m2)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你解决问题有哪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综合应用:研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综合应用:研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研究解释一些数学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数学素养。【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全班同学每人准备一个数学故事。【教学过程】
一、交流选拔
1.小组交流:每位同学在小组内讲故事,提出数学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
数学故事:狄多公主圈地,田忌赛马,曹冲称象,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小组注意提炼出数学问题:每组同学合作讨论从故事中提炼出的数学问题是否合适,并对这些问题作出力所能及的研究。
2.全班交流:每组选出一个典型故事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全班交流。
狄多公主圈地: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不同的图形,哪些图形的面积比较大?
田忌赛马:体现出策略的重要性。
齐威王田忌
上马←→下马
中马←→上马
下马←→中马
曹冲称象:曹冲是怎样确定大象的体重的?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求和的方法是怎样的?
1970年,前苏联“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回收失败,是什么原因呢?
……
二、实践探索
组织学生可以对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进行试验。
1.提出问题:狄多公主是怎样利用这块牛皮的呢?圈出了怎样的一块地?
2.实验:用一小张长方形纸来试验一下,看能圈出多大的面积?
剪一剪: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沿着纸中的粗线剪一剪(把纸剪得尽量细)。
围一围:用剪下来的纸条围出一个图形。
比一比:看看谁围出的图形的面积大?
想一想:用同样长的纸条围出不同的图形,哪些图形的面积比较大?
3.谈一谈对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有什么想法?
学生1:狄多公主聪明而勇敢。
学生2:周长相同的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积最大,长方形面积最小。……
三、数学思考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通过对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进行试验研究,可以发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合理运用一些解决策略,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的问题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一些故事,我们平时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呢?应该怎么思考解决呢?
1.我们年级将举行XX比赛,怎样根据田忌赛马的策略来设计比赛的呢?
2.忽略了一个小数点,怎么就引起“联盟一号”宇宙飞船无法打开降落伞而坠毁呢?
3.农民用竹席围成圆柱形谷仓来堆放更多的粮食,这是为什么? ……
四、全课总结
1.总结表彰:评出此次活动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这次活动你有怎样的收获?你是一个有心人吗?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第1课时 认识倒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页单元主题图,第45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1-3题。【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与求法。【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科书第42页单元主题图。
1.看图后,你想说些什么?
2.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解决的算式。针对学生列出的除法算式提问:我们学过解答这些问题吗?它们属于什么范围的问题?
引出单元内容:分数除法。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进入“分数除法”的学习当中,让它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4.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做一个游戏开始。
游戏内容:写两个因数相乘的乘法算式,使两个因数的乘积是1。(不能重复)
游戏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游戏时间:2分钟。
评比标准:写得又对又多的小组为胜。
5.展示学生完成的算式,评选出优胜的小组。
二、认识倒数
1.在学生刚才写出的算式中选出几组分数。(若没有,老师写出几组)
请同学们看看刚才你们写出的这几组乘积是1的算式,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两个因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
2.是不是将分子和分母颠倒后相乘的两个数,积都是1呢?试一试,并想想为什么?
3.出示:0.5×2=1,(如果学生游戏的算式中有相应的例子,可直接用)它们的乘积也是1,这样的算式可不可以看成是分子和分母颠倒的呢?小组议一议。
全班交流后验证:0.5可以看作是“1”的一半,即为1/2,整数2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12与2即为一对分子和分母颠倒的数。
4.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说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吗?
5.在数学上,人们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认识倒数)
6.理解“互为”的意义。
(1)“互为”是什么意思?(互相)
一个人能说互相吗?互相肯定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所以,“互为”二字充分说明了倒数应该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结合学生的算式来说明)比如12乘2等于1,所以12和2互为倒数,也可以说2是12的倒数或者12是2的倒数。
(3)指名学生结合另外的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倒数。
我们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吗?
(4)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数的概念中,哪些用一个数也不能单独表示它的含义?(约数、倍数、互质数)
(5)写一个两个因数乘积是1的算式,跟你的同桌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求倒数
1.试着说说下面两组数的倒数。(课件出示题目)
①4/
7、5/
6、1/
3、1/8
②3/
2、8/5、9、1、13/13
(1)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你求倒数的方法。
全班交流后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将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
(2)观察比较每组数中每个数与它的倒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充分让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①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②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交流后小结: 互为倒数是要求乘积是1的两个数。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
3.若用字母a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那么它的倒数该怎样表示?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定?
a的倒数为1/a(a不为0)。
4.完成教科书第43页“填一填”,独立完成,同桌交换检查。
四、拓展练习
1.对口令。(同桌中一人任意说一个数,另一人很快的说出相对应的倒数)
2.辩一辩。(课件出示练习)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3)18是倒数。()
(4)因为x×y=1(x≠0,y≠0),所以x和y互为倒数。()
(5)所有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练习九第2题。
4.开放性练习。(课件出示练习)
2/3×()=()×4 =5/2×()= 1×()括号里都可以填哪些数字?你有几种填法?根据是什么?
填法(1):2/3×3/2=1/4×4=5/2×2/5=1×1每个括号都填出所给数的倒数。
填法(2):2/3×3=1/2×4=5/2×4/5=1×2每个括号都填出所给数的倒数的2倍。
填法(3):只要每个括号都填出所给数的倒数的a倍即可。
五、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九第4-8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理解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实践运用,选择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教学重点】
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播放一段学生大扫除的画面。
出示:将操场的4/5平均分给六年级两个班打扫。
2.根据这一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选择学生的问题板书:每个班打扫这个操场的几分之几?(若学生没有提出,则由★教师提出)
(2)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4/5÷2)
二、自主探究、交流方法
1.想一想,你能利用什么方法解答4/5÷2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方法)
2.交流解决方法,并说明理由。
预计学生的方法主要会有: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①将4/5化成小数0.8,用0.8÷2=0.4,0.4即为2/5。
②4/5÷2=4÷2/5=2/5。
③45÷2可以看作将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2个15,即2/5。
„„
3.引导学生对使用的算法算理进行深入分析。
(1)第①种方法中的0.8是怎样得到的?0.4怎样得到2/5的?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4/5=4÷5=0.8;0.4是一位小数,化成分数分母为10,即410,化简后得到25。
(2)第②种方法根据分数乘法得到启示:用分子除以分子后的结果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后的结果作分母。由于2可以看作是分母是1的分数,而任何数除以1都得原数,所以过程省略不写。
4.针对以上算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若学生有问: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办?分子除以分子除不尽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就顺势引入新问题“将操场的45平均分给六年级三个班,每班打扫它的几分之几?”)
5.如果没有疑问,那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将操场的45平均分给六年级三个班,每班打扫它的几分之几?”
(1)先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看看有什么问题?
(用以上三种方法都出现了在解决过程中除不尽的情况)
(2)独立思考:怎样解答这道题?
提示:可借助画图的来理解,寻找解决方法。
(3)引导学生交流方法,分析算理。(若学生无法使用以下方法,教师可加以指导)
预计学生的算法大概有:
第①种方法:4/5÷3=4÷5÷3=4÷(5×3)=4/15
第②种方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4/5分子分母同时扩大,使分子能被3整除。
4/5÷3=12÷3/15=4/15
第③种方法:4/5÷3=4/5×1/3=4/15(加深学生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可用图来说明)
课件演示13的形成过程。
把4/5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一份,就是求45的13。
(4)再对比4/5÷3=4/5×1/3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被除数没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5)第③种方法是否对于所有的分数除以整数都能用?用这个方法解答刚才的4/5÷2,验证其结果。
(6)通过验证,你能否对第③种方法进行总结吗?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是运用转换的方法将分数除法转换成分数乘法来解答。
6.对比刚才的不同解答方法,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方便又实用?
三、拓展练习,熟练运用
1.对口令:一人任意说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另一人将它转换成相对应的乘法。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试一试。
3.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5页课堂活动第2题:议一议,下面说法对吗?
(1)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商一定小于被除数。
(2)因为0.25×4=1,所以0.25和4互为倒数。
(3)1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商就是这个整数的倒数。
(4)如果a不等于0,那么13÷a=13/a。
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或举例说明。
四、总结
今天我们对什么知识进行了探究?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例
3、例4,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第1、4、5、7题。【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类推、验证等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复习。
(1)说出各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结果。
10/13÷5 1/6÷4 35÷1/2 8/9×(2)说出此题的算式及所表示的意义。
一辆小轿车2分行驶2400米,1分行驶多少米?
(3)根据分数除法意义,把下面乘法算式改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1/5×3/5=3/25
2.设问。
(1)上面所写出的除法算式中,哪个是分数除法?
(2)我们已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分数除法,那么,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3.回顾学法,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看谁最先学会。
教师: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讲解算理。
(1)出示例3。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
①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应列出怎样的算式?
②板书:900÷3/4。
③自己试算一下。(学生可能会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计算,也可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来进行计算都可以)
④引导激发思维:想一想能不能按照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计算?
(4)讨论算法。
①根据题意画出思路图。
②分析:
A.已知3/4分行900米,求1/4分行多少米,该怎么算?(900÷3)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B.900÷3,还可以写成什么算式?(900×1/3)
C.1/4分行“900×1/3(米)”,求1分行多少米,又怎样?(900×1/3×4)
D.900×1/3×4中的“×4”是什么意思?
E.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什么算式表示?
③板书:
900÷3/4=900×1/3×4=900×4/④观察思考:
A.这个等式前后有什么变化?
B.3/4与4/3是什么关系?
C.由除法转化为乘法,说明了什么?
D.从900÷3/4=900×4/3这个等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教师小结:由上例可知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900÷3/4=900×4/3=1200(米)
(6)试一试。
8÷5/6 21÷7/15 6÷8/9
2.研究算法。
(1)出示例4:2/5÷4/7。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板算:
2/5÷4/7=2/5×7/4=7/10
(4)试一试。
2/7÷2/3 1/3÷5/4 3.9÷3/4(5)师生研讨。
①算式中的“÷”为什么可以变成“×”?
②整数或者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时分别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
③怎样验证这种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④指名学生板算出验证过程。
⑤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用一句比较恰当的话来叙述吗?让同桌学生相互议论,再指名回答。
⑥教师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3.看书质疑。
三、深化应用,拓展延伸
1.课堂活动第1题。
提示:第1行算式中的除数有什么特点?第2行算式中的除数有什么特点?把所得的商与被除数比较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汇报规律:
如果除数>1时,那么商<被除数;
如果除数=1时,那么商=被除数;
如果除数<1时,那么商>被除数。
2.课堂活动第2题。
根据第1题得出的规律,不计算,直接比大小。
3.练习十第7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五、作业: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练习十第1、4、5题。课后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5,试一试,练习十第10、12、13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运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分数连除、分数乘除混合的运算。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计算。
16/9÷7/3 1/43÷8/2/8÷3/56
小结:如何计算分数除法?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板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1):8/9÷2/3÷4/7,学生审题
(1)观察算式特点,说说这是一道什么算式?使学生得出:这是一道分数连除算式。
(2)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分数连除应当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板书:8/9÷2/3÷4/7
(4)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5)交流汇报:哪种方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
2.出示例5(2):2/5×3/4÷6/7,学生审题。
(1)观察,说说这是一道什么算式?
小结:这是一道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2)比一比,看谁能又对又快地计算出结果。
(3)指名板演,交流方法,选择优化的算法。
板书:2/5×3/4÷6/7
=2/5×3/4×7/6
=7/20
3.从例5的计算中可以看出:在分数连除或者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应当怎么办?
启发学生总结出:在分数连除或者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了。
三、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49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口答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说说如何计算分数连除或者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2.练习十第12题。
(1)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思考,打8折是什么意思?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结果,相互进行评价。
4.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汇报展示。
四、作业
练习九第10题。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1、2、3、4、6、7题。【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教学重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1/3。
2.公鸡只数的4/9是母鸡的只数。
3.乒乓球队人数的4/9是男生人数。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1:运来的水泥有24吨,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25。运来的黄沙有多少吨?
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黄沙的2/5等于24吨
由于黄沙的吨数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用x表示)
2.学生试做。
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解:设黄沙有x吨。
25x=2x=24÷2x=60
答:黄沙有60吨。
检查解答结果。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列方程和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再检验书写格式。
3.还可以怎样解决?指名板演:
24÷25=24×52=60(吨)
4.小组讨论、汇报:方程解答和算术方法解答各自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5.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小结:单位“1”的量未知的分数应用题,可以顺着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思考。还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三、深化应用,拓展延伸
1.课堂活动第1题。
议一议:各题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课堂活动第2题。
明确等量关系式:王军的67是36千克。
3.练习十一第3题。
口算:做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独立解决,交流汇报。
5.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教师介绍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4、6、7题。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一第5、8~12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练习,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教学重、难点】
根据等量关系式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得出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列算式或列方程解答。
2.专项练习:先说说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6/7。
(2)一块地的2/13种大豆。
(3)小刚的年龄是他爸爸的2/7。
(4)仙人掌盆数的5/8是仙人球的盆数。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分数乘除法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例2:长江流域约有120种矿产资源,可供开发的占5/6。长江流域的矿产资源种数约占全国的30/37。
2.提出问题。
(1)长江流域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有多少种?
(2)全国的矿产资源有多少种?
3.解决问题。
(1)找一找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2)小组讨论各需要什么方法解决?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3)尝试列式解决所求的问题,把53页例2的空填完整。
(4)全班交流、汇报。
板书: 120×5/6=100(种)
答:长江流域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有100种。
解:设全国的矿产资源有x种。
30/37x=120
x=120÷30/37
x=148
答:全国的矿产资源有148种。
4.议一议。
这两个问题在数量关系,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总结:第(1)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第(2)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方程解决或直接列除法算式解决。
三、深化应用,拓展延伸
1.课堂活动第3题。
(1)议一议这段话中分数的意义。
(2)提出问题:月季有多少株?美人蕉有多少株?
(3)独立解答。
(4)汇报展示,相互评价。
2.练习十一第5题。
自己试做,汇报交流:对比两个小题的不同之处。
3.练习十一第10题。
4.练习十一第12题。
明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决方法。
5.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汇报,进行思维的训练。
四、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这节课哪位同学的表现令你赞赏?为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8、9、11题。课后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二1-2题。【教学目标】
1.学会有条理分析信息,弄清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会列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混合的实际问题。
3.接受勤俭节约的习惯教育。【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混合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1.学生:测量自己膝下长度(以cm为单位计量),并记录在教科书第58页课堂活动第2题上。
2.教师:投影,对本班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有所了解。【教学过程】
一、对话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自己每月有多少零花钱。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谈谈对零花钱支配的看法。
教师结合课前对本班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养成教育。(赞扬一些同学把剩余的零花钱都存起来,在学校开展向贫困地区孩子献爱心的活动中,用自己存的零用钱积极捐款或买学习用具给贫困地区孩子,有的还主动帮助小区里的孤残家庭,希望这样的精神在班上继续得到发扬)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他小学,也有不少同学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位同学的存款情况。(投影出示在某储蓄所情境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每条信息)
在学生仔细阅读信息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提供的信息中直接告诉了小红的存款是多少了吗?
揭示课题:解决问题(一)。
二、合作探究
1.明确信息。
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①小明、小华和小红的钱都存在了储蓄所里。
②小明存了88元。
③小华存的钱是小明的34是把小明的钱数看作单位“1”。
④小华存的钱是小红的65是把小红的钱数看作单位“1”。
学生反馈在这些信息中,哪些信息与小红的存钱有关系?并请学生说出理由。
学生要能表达清楚:第②、③、④条信息都与小红的存款有关系。因为小红的存款与小华的存款有关,而小华的存款又与小明的存款有关,所以他们说的信息都与小红的存款有关。
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相等的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红所存钱数的6/5=小明所存钱数的3/2.拟定解决方案。
教师:除了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外,同学还可能有别的思路,请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最后推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解决方案。
3.交流展示,质疑问难。(投影展示)
方法1:
解:设小红存了x元钱。
6/5x=88×3/4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x=66÷6/x=55
答:小红存了55元钱。
思路:小红、小明的存款都与小华的存款有关,小华存的钱既是小明的34,又是小红的65。这样小华的存款数既可以用“小明的存款数×65”表示,又可以用“小红的存款数×34”表示,也就是:小红的存款数×65=小明的存款数×34。用x表示小红的存款数,小华的存款数就可以就可以
表示为6/5x元,小明的存款是88元,小华的存款数是88×3/4。
方法2:
解:小华存的钱数:88×3/4=66(元)
小红存的钱数:66÷6/5=55(元)
答:小红存了55元。
思路:小红、小明的存款都与小华的存款有关系,要想求出小红的存款数,必须先求出小华的存款数,所以第一步先求出小华的存款是多少元,也就是求出小明的34是多少。第二步根据小华的存款数是小红的65,求出小红的存款是多少元。
三、巩固应用
第58页课堂活动第2题。
1.请学生拿出测量的数据,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已掌握的方法,独立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并理清思路。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方法1:
解:设××的身高为x厘米。
2/5x=40(不定数)÷5/8
2/5x÷2/5=64÷2/x=160
答:××的身高为160厘米。
方法2:
40÷5/8÷2/5=160(厘米)
答:略
4.请学生对比本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解答时要注意什么?
四、总结提高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吗?在解决信息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外思考
教科书第58页练习十二第1、2题。课后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二第3-6题。【教学目标】
1.体验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
2.学会分析信息,寻找等量,能按照构建方程的基本程序和格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1.学生: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景观等有关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三峡风光),了解有关三峡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同学们去过长江三峡旅游吗?虽然有的同学没去过,大家也从自己查阅的资料中了解了有关三峡的知识,老师也搜集了一段美丽的三峡风光短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呈现一段美丽的三峡风光,从中定格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三张图片)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2.请学生简介自己了解到的三峡知识。
3.老师除了收集到了美丽的三峡风光,还了解到这样的一条信息。
教师用课件出示信息:巫峡长40千米,比西陵峡长度的1/2多2千米。
提出问题:西陵峡长多少千米?
揭示课题:解决问题(二)。
二、探索新知
1.先请学生仔细阅读信息,然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条信息的。
估计学生会想到:
(1)把西陵峡的长度看作单位“1”,单位“1”未知。
(2)西陵峡比巫峡长。
(3)巫峡的长度等于西陵峡的二分之一再加2千米。
(4)巫峡长度减去2千米就是西陵峡长度的二分之一。
„„
学生也许会收集到这样一些错误的信息:巫峡长度的两倍加上2千米就是西陵峡的长度„„
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辨析。
2.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等量,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归纳板书:
西陵峡长度的1/2+2千米=巫峡的长度
西陵峡长度的1/2=巫峡的长度-2千米(如果学生未提出就先不板出)
3.请学生尝试根据第一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通过投影将学生列式的情况进行展示,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格式进行规范。
板书:
解:设西陵峡长x千米。
1/2x+2=40
4.学生独立完成方程的解答,反馈并板书: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1/2x+2=40
1/2x+2-2=40-1/2x÷12=38÷12
x=76
答:西陵峡长76千米。
5.请学生说说用列方程方法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所给的信息,找准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再列出对应的方程。
三、发散思维
1.请学生想一想,此题还可以怎样解答?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解答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
2.小组汇报解决方法,并要求汇报的同学阐述清楚解题思路。
方法1:
利用第二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12x=40-2解答。
方法2:
用算术方法解答。
(40-2)↓÷1/2或
(40-2)↓×2
西陵峡二分之一 西陵峡二分之一的长度
注意:在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容易出现(40+2)×2或40×2-2等错误。第一种是有学生会机械地认为多2就是要加2,而忽略2千米是40千米这个量里多出的部分而不是西陵峡长度多出的部分,需要从40里减掉才能算出西陵峡二分之一的长度。第二种情况是学生题意理解不够准确,误认为2千米是2个40里多出来的。
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讨论、辨析,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弄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
3.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哪种方法解答?为什么?
估计学生会想到:
(1)本题是把西陵峡的长度看作单位“1”,单位“1”未知,不能直接用分数乘法,可以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这样解决问题比较容易,也不容易出错。
(2)只要把题里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虽然单位“1”未知,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
„„
四、巩固应用
1.找出下列题中的等量关系。
(1)小华有邮票60枚,是灵灵的1/2还多8枚。灵灵有邮票多少张?
(2)一张椅子40元,比一张桌子的1/3还少5元,一张桌子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3题。
(1)先让学生与同桌之间说一说等量关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示学生在用方程解决后可以在选择其他方法进行解答。
(3)学生汇报时要求先分析自己解题思路,再展示算法。
(4)评价哪一位同学的表达题意,分析问题方法可以值得借鉴。
3.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重新阅读第42页主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小组内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
五、总结提高
谈一谈自己在今天课堂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六、课外练习。
练习十二第3、4、5题。要求学生先用方程解决,学有余力的同学再选择一、二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
课后反思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题,课堂活动,练习十三第1、2、3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分数的排列规律。
2.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不同规律,初步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
3.开展小组之间交流、评价活动,了解不同的规律产生不同的排列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规律的能力,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规律。【教学过程】
一、开展数学活动,发现规律
教师:今天,我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数学游戏,叫做“猜一猜”。游戏规则是根据老师出示的分数,请同学们猜猜问号代表的分数是多少。谁能猜对,就是胜利者。
课件出示:12、13、23、14、24、?、?、?、?„„
学生观察,并说出:34、15、25、35、45„„
课件演示:12、13、23、14、24、34、15、25、35、45„„
教师: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分数的?
学生回答分数排列的规律。
课件出示:11321424?
? ? ? ?
教师:你能猜出在这组排列中问号代表的分数吗?
学生观察,并说出:34、15、25、35、45„„
课件出示:1
2132
314243
415253545
教师:你怎样知道问号代表的分数是多少?
学生回答分数排列的规律。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这两组分数的排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讨论后回答:都是用相同的分数排列,但排列的规律不同。
二、自主探究规律,培养发散思维
教师:咱们的“猜一猜”游戏进行到这里,你们认为你能用同样的分数再为“猜一猜”数学游戏设计别的题目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你认为在设计时,怎样才能做到既使方案不同,又能让别人正确猜出分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回答。(按照不同的规律排列,就可以做到)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设计“猜一猜”数学游戏方案。每小组可自由发挥,设计你们认为符合要求的游戏方案。最后,我们再来进行评比,看哪一组的方案设得最巧妙。
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怎样按不同的规律排列分数。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先排列分数,再将其中有些分数用问号代替。
三、展示排列结果,小组间互相评价
展示小组按不同规律排列的分数,先请别的小组观察,说出排列的规律和未知分数。再由出示排列方法小组的代表公布答案。
如出现未按一定规律排列分数的结果,可先引导小组间正确评价,并给予帮助。遇困难时,教师适当指导。
四、巩固练习,灵活运用新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并说说是运用怎样的规律进行填空的。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本题,教师巡视时可适当指导。
提示:分子不变,分母缩小三倍是本题的规律。可对学生的计算困难进行讲解:分子不变,分母缩小三倍,分数值会扩大三倍。分子扩大三倍,分母不变也可达到相同的目的。所以,当分母为2时,可直接把分子扩大三倍,同样遵循了分数变化的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完成练习十三第2、3题。
教师巡视,适度点拨。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开展的数学活动,你都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对于探索一些数学中的规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想跟大家分享吗?或者还有什么疑惑希望得到帮助呢? 学生自由发言。遇困难时,师给予帮助。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整理与复习,练习十四第1~7题。【教学目标】
1.复习倒数的意义、分数除法计算以及解决问题。
2.通过复习回忆,再现知识,培养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