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指导教案吴蓓

时间:2019-05-15 05:1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阅读指导教案吴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阅读指导教案吴蓓》。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指导教案吴蓓

文学作品鉴赏复习教案

第13中学

吴蓓

【教学目标】

1、品味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结合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语言。

3、归纳两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分析例题

2、总结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近几年的中考常常把文学作品鉴赏作为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之前,我们已经复习了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圈点评注,今天我们着眼于两种常考题型的复习:一是品味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二是结合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语言。

(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

二、如何品味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一)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分析景物描写作用

师:写人记事往往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而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那么什么是自然环境?什么是社会环境呢?(屏幕显示)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自然景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云雨雪、树木花草、虫鱼鸟兽以及季节时令等。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地域风貌等状况。

师:老师从所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许多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不能结合课文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结合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老师适时总结出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1、渲染某种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品质。

3、交待社会背景。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深化文章中心。

提示:有时候,某一具体的环境描写往往具有几方面的作用。

(二)课外阅读练习,分析景物描写作用

师:刚才我们从学过的课文入手,总结了几种常见的作用。下面我们做一道中考试题,看看同学们是否学会结合语境分析了。

08年兰州中考阅读题《捆绑苦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一位中年妇女和八岁男孩都失去了各自的至亲,过分的悲伤使妇女的头发全白了。在采访中,妇女说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要将八岁男孩抚养成人,用捆绑苦难的方式面对厄运。

请同学们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阅读文章,思考问题并作答。)师:老师看到多数同学已经在讲义上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哪位同学能将答案念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师生共同交流)

师总结:这一段的环境描写很突出,比如“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鲜花正在无拘无束地怒放”“ 孤儿正在一只小狗快乐地玩耍”和“房顶的炊烟又袅袅地飘荡起来了”这些都是描写环境的句子,它们在这里烘托出了在绝境中生命依然顽强不息的氛围,有力的衬托出主人公的形象,说明这位“中年妇女”已走出苦难的阴影,充满希望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总结答题技巧

1、将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牢记于心。

2、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切忌泛泛而谈。

3、答题要全面,不要有所遗漏。

三、结合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语言。

(一)例题分析,分析学生答题失误点

(以之前的测试题《倔强的仙人掌》为例,结合学生出现的失误,加以指导)师:请同学们看《倔强的仙人掌》这篇阅读训练的第二题。这个题要求大家结合上下文描写老头儿当时的心理。老师从同学们的试卷中选取了几种答案,请大家来评价。

答案1:老头儿心里非常得意,因为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诚信,社会的不良风气根本就不能改变他做人的原则。

答案2:老头儿心中十分沮丧:唉……可惜了我这仙人掌。亏她还是个城里人,没想到肚子里这么多的花花肠子,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答案3:老头儿满心自豪:别看我是个卖花的,没什么文化,可在做人上我从不含糊,那昧良心的事儿我从来不干。

(学生对三个答案逐一作点评,最后确定唯有答案三是正确的)师总结:写答案一的这位同学使用了第三人称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答案二虽然人称使用对了,但人物的心理揣摩得不准确,老头的心理活动和他的性格特征不吻合,只有答案三最准确。

(二)总结答题技巧

1、在整体把握人物性格的前提下,揣摩人物此时的心理。

2、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

3、语言表述细腻生动。

(三)学以致用,真题演练 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做自己的刀锋》,主要内容是写姚明克服生理弱点刻苦训练的,其中有一段文字如下:

也许,姚明仅仅剩下 2.26米的身高天赋了。有人还嘲笑他是“蠢大个儿”,姚明只是一笑置之,以勇气和智慧去做自己的刀锋,力争完美。他牢记一位教练的训诫:“你怎样对待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怎样对待你。” 题目:揣摩“姚明只是一笑置之”时的心理。(学生运用答题技巧,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如何品味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如何结合语境,揣摩人物的内心和语言。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将这节课所掌握的方法及时复习。今后,我们会总结更多的现代文答题技巧,同学们在平时做题时也可以自己尝试着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布置今天的作业:阅读《最美丽的烟花》并完成后面的习题。

【教后反思】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在答题时缺乏语境意识,思考问题单一片面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本节文学作品鉴赏复习课。

首先从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入手,让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时,又对曾经讲过的文章进行了复习,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教材中例文的作用,使其更注重教材文章。

其次,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技巧,实时掌握他们认识的不足点,并加以纠正和补充,在课堂上形成的互动交流氛围,既活跃了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应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采取了讲练结合的方式,有效避免学生能说不能写的缺点。只有自己下笔答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才能达到本次讲课的效果。

讲课过程中,学生对两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有所了解,但是就如何落实到练习中,本次课程在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根据“总结——运用——落实”的思路进行讲课,要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点真正印到脑中,同时,能转换成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现 代 文 阅 读 答 题 指 导

光泽一中

付郁樱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很多考生惧怕的考察内容之一,冲刺复习期间,就中考现代文的考点和答题方法进行以下归纳。

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把握文章的结构好,理清文章的思路。

3.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4.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能有自己的信得,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010年市纲: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一是要注意文体的特点; 二是要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即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寻找答案); 三是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聚焦:

1.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文文意,概括要点。

2.结合具体语境,品析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

3.分析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及技巧。

4.分析、评价人物形象。5.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一般从: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三、题型及答题指导: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济南的冬天》。(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背影》。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 题例:

2009年湖南娄底中考试卷《母亲》第一题: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思路分析:本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题干中明确了行文线索,细读文章段落,体会“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提炼词语概括作答。(赞美、感激、怀念)2.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解答的常用格式:某人因为„„做了„„事情,最后„„

(1)记叙类:记叙了谁(指人、单位、集体或事物)+做什么事(发生什么情况)注意点:这谁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题例:

2009年我市中考试卷《你有多重要》第一题:阅读全文,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用四字词语或句子概括):失意回家—— —— 遭遇车祸 —— 指挥逃生——悄悄离开。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地点、主要人物、事件。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命题角度: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答题方法:

a.外貌描写(包括神态):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2)概括人物性格或评价:

对策:性格+情趣+思想品质+身份(职业、职务)模式:我觉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根据人物身份、职业分类理解,比如:农民,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等。②根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分析。

至少要从不同角度答两点。如果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

题例一:

2009年三明市卷《永不录用》第22题: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4分)

思路分析:评价人物要抓住关键词,本题中对班主任的评价可抓他的“有爱心和责任心,工作耐心细致,对沉迷网络的学生不放弃,讲究策略的好老师”加以分析,并能结合事例分析。

题例二:

2009年兰州市中考卷《悠长的铃声》第三题: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思路分析:评价人物要抓住关键词,本题中对打铃老师傅的评价可抓他的“善良、宽厚”加以分析。

4.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或揣摩)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答题方法: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或揣摩人物 心理活动。

题例一:

2009年我市卷《你有多重要》22题:从全文看李刚在车祸前后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前: 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信心 后:轻松自信,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 变化的原因:微不足道的自己挽救了全车人的性命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题例二:

2009年三明市卷《永不录用》第20题:类型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6分)

(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联系内容1分,揣摩心理活动2分。(1)沉迷网络游戏被开除,让父亲四处求人,他为此感到惭愧和自责;得知能到镇中学旁听,内心十分欣喜。(2)得知班主任为了挽救自己而煞费苦心,被深深感动,他流下感激的泪。同时也为自己对班主任的误解而感到内疚。5.环境描写作用(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答题方法:

(1)社会环境:为(人物活动、故事发展)设置了背景。预示人物 命运。

(2)自然环境:环境特点+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

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题例:

2009年沈阳市中考《敲雪》第五题:选文第(18)段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及其作用。其作用应该是写出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父亲的辛苦命运白费,烘托人物心情,对父亲的敬仰与感激。6.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考点:

(1)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2)反映具体语境意义;(3)反映深层含义的;(4)带有比喻意义的;(5)有一定强调作用的;(6)有一定指代意义的;

(7)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8)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

答题方法:词语本意+句子内容(语境)+写出人物(事物)什么性格(特点)。

(1)动词、形容词:这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2)反复强调的词语:突出强调了××。

(3)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作者的××感情。题例:

2009年我市卷《你有多重要》一文23题第(2)小题:分析加点词的表达 效果:就剩下他最后一个了,汽车轻轻晃动着,每一次晃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动词作用的理解:三个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当时危险的情形,体现乘客为李刚的安危而担忧。7.重点句子内涵及赏析 考点:

(1)理解句子的含义。

(2)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修辞、表现力。

(3)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个性特征)答题方法:

(1)哲理句: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或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2)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

(3)过渡句: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的作用。(4)修辞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

(5)描写句:写出人物(对象)+性格(事物)特征。题例:

2009年我市卷《你有多重要》一文23题第(1)小题:请说说下面划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1)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犹如被折断翅膀的大雁随时可能跌落山崖,而下面,是一个深深的峡谷!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修辞句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汽车悬在山崖随时可能坠落的险情。8.归纳主题(概括中心思想)答题方法:

(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也是线索、本身也起到点题作用)(2)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句里找)(3)概括中心:文章记叙(描写)了(人)或(事),表现了 精神,表达了 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 道理。

例题:2009年黑龙江哈尔滨卷《心灵折旧费》第2题: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实际上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是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着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9.写作手法与技巧赏析

(1)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等

(2)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物喻人;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等。

题例:

2009年甘肃兰州卷《悠长的铃声》第4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我选 题。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鉴赏能力。(1)这篇小说的结尾道出真相,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突出老人的宽厚、朴实,又让人回味无穷。(2)题要求体会小说中运用伏笔这一艺术技巧,前文有多出,不难作答。10.对作品感受(认识、理解)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或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注意点: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题例:

2009年武汉卷《父爱陷阱》第4题: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教育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

思路分析: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1)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树立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有层次性,没有病句。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指导

一、中考知识考查点:

1.对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3.说明顺序

4.说明语言的准确

二、命题角度: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内容),2.文意把握(筛选信息),3.说明方法及作用,4.说明语言准确性,5.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词句,6.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三、题型及答题方法

1.文章(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方法:事物或事理(常常在标题、中心句中)题例:

2009年河南省卷说明文语段第1题: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思路分析:要求是拟标题,其实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速冻食品,特点是:新鲜。2.它有什么特征?

答题方法: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 题例:

2009年我市卷《有趣的记忆》一文18题:根据③④段内容,说说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各有哪两个特点?

遗传记忆:①有顽强的惰性,难以改变 ;② 信息容量很大。

免疫记忆:①有良好的记忆 ;② 能轻易地将异己分子区别开来。思路分析:解答此题主要抓关键句子。从第3段找遗传记忆的特点,从第4段找免疫记忆的特点。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内容

(1)抓关键语句。在一篇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

(2)提取关键词语。有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答题方法: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题例:

2008年沈阳市卷《飞向太空》第1题:选文说明的中心的内容是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心内容的概括能力。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险境。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题方法:

(1)时间顺序:有时间词;(2)空间顺序:有方位词;(3)逻辑顺序:(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的逻辑顺序。词语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

题例:2008年沈阳市卷《飞向太空》第2题:选文的说明顺序是说明?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步骤: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纵向比较——得出结论:逻辑顺序。

5.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来了××事物的××特点。(2)举例子:以××为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3)列数字:以具体的数字,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4)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完整的趣味性。(5)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

(6)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7)作诠释:更详尽更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8)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9)摹状貌: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10)引用(引资料):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明的效果,有增强了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法:一般作用+说明对象+对象特征。题例:

2009年我市卷《有趣的记忆》一文19题: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说明免疫记忆具有良好记忆的特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 语言的准确性。

(2)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能,去掉就不能准确地说明+关键词(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体现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常用词: 表示范围:

有的(些)——表部分,还有大部分、大多数

一切、所有——表全部,无一例外

唯一——表只有一个,没有别的 表示程度:比较、很、稍微、最、几乎 表时间:在当时

表猜测:可能、也许、据推测

表估计:估计、大约、左右、大概、至少 表依据来源:据说、研究表明、据„„推测

题例:2009年宁德市卷阅读

(三)第18题:简要点评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3分)

我们现在骑的自行车较为笨重,一般重达10千克,即便是最轻便得折叠自..行车也有五六千克。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杏的特点。答:“一般”一词说明普通自行车通常为10千克,但也有例外,这符合客观事实,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7.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命题形式有:

(1)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2)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说明启示?

(3)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答题方法:

在原文中找答案。作者有时会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可以直接摘录。

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题建议。这样会更加正确、快捷。依照常识回答。

题例:

2009年上海卷《漫谈桂文化》第5题: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答理由。观点(1分)理由(4分)

赞成的理由: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2008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等等。

不赞成的理由: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我们仿效就缺乏新意,等等

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命题角度:

1、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2、找出论据并说明作用。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补充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

5、结合语境理解词句。

6、谈作品感悟(拓展延伸)。

二、题型及答题方法

1.找论点或归纳论点。

答题方法: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主要词语连接成句。(要防止误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误把结论当成论点)

题例:

2009年义乌市中考卷《人生可以创新》第11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题例:

2009年福州市卷《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第1题: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思路分析:此两题考查找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

2.找论据(事例和道理)。

答题方法:事实论据(能用一句话概括事例论据:什么人+做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知道事实的代表性――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等)

题例:2009年三明市卷《伟大的证伪》第16题:通读全文,概括文中用来证伪的例子。(6分)

(1)天下乌鸦不是一般黑。

(2)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用嘴挖洞是准备孵蛋。(3)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4)从太空看不到万里长城。

思路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能从全文中查找事实论据。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和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论证了

的中心论点。

(2)道理论证:通过引用×× 的话,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 的论点。

(3)比喻论证: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4)对比论证:将××和××比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的重要性。(正面:重要性;反面:危害)

题例:

2009年义乌市卷《人生可以创新》第14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通过学生创新与成人创新不同特点的比较来证明“人人可以创新”。(3分,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答成“通过比较来证明观点”等给1分)

4.议论文词语的表达效果: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多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频率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地表达(往往、常常、一般、许多)使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答题方法: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

题例:

2009年江苏镇江卷《思念是人生的彩虹》第2题: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2)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1)这种认为相见不如怀念。思念这种美好的情感,需要彼此间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有了距离才能产生美。(2)古典的而能流传至今的东西,必然是美的,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因而也必然是经典的。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两种情况:(1)开头讲故事: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论据。(2)开头引用名言:提出论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题例:

《市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P97-98页《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第1题:作者用一对夫妇训练小狗的故事开头,其作用是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运用故事的作用。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论点;③充当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6.选文① ②段(句)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两种答法:

(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句是一一对应关系。(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题例:

2009年南京卷《论友谊》第2题:第②段画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结构的严密性。具体答法:不能。因为A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B句对应“被人求你,你页不要做”。7.请你简析××段的论证过程。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道理论据,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说明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道理)(总——分——总)题例:

2009年泉州市卷《圈子决定你的未来》第13题:在②—⑤段中,作者是这样发分析说理的:首先引用古话、名言、谚语及名人的经验之谈从道理上进行论证——再例举科学实验中研究成果作事实论证——最后练习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过程。8.补充论据。注意事项:

(1)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2)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3)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

(4)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题例:

2009年福州市卷《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第17题:.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5分)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论据的补写,首先写的理解要能证明论点;其次,所举的事例要真实,有代表性,最好是大家所熟知的。如:示例一: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牟利,危及消费者的健康。示例二: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示例三:生活中有些人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举例子2分,谈危害2分,表述1分。言之有理即可。共5分)9.迁移拓展,阅读感悟。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要弄清题干是要求对文中涉及的某个观点作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看法,还是谈写作上的心得,还是联系实际或“相关链接”作探究。

(2)紧扣选文中心和材料。不管是谈启示,还是作探究,都不能脱离文本。紧扣主旨,走进文本,这是答题的基础。

(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整理思路,形成观点。同时连接生活,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做到有理有据,内容准确全面。

(4)表达明确,语言通顺。表达时观点要鲜明,同时注意表达层次清楚。

题例:

2009年宁德市卷《车道山前没有路》第23题:有人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能给人信心与勇气。这样看来,“车到山前必有路”与“车到山前没有路”仅有一字之差,却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一个具体事例加以解释。(稳重事例除外,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多方面内容:既要明确表态,又要补充事实论据,再加以有理分析。

如:我赞同“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观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民子弟兵火速赶赴灾区,抱着必胜的信念,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取得抗灾的胜利。

或:我赞同“车到山前没有路”的观点。为了备战2009年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认真研究对手,做了精心准备,取得骄人成绩。

以上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和答题的方法归纳。在中考冲刺复习中要抓住题型,进行有指导性的答题方法指导,相信会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指导(小说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第四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一般阅读

【考试目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能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初步领会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作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一定阅读目的出发,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 500 字左右)略读浅显文章,迅速把握大意。.能背诵或默写有此项要求的基本课文的段或篇。

【复习指导】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而要读书、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初中生一般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宜从“感知一理解一揣摩”三个步骤进行。.感知。

所谓感知,是指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全貌,粗知大意及其梗概,也即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如何做到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第一遍的初读中,边读边把一些生字、难词、难句,以及明显显示作者思路的文章各组成部分,如标题、小标题,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段,以文章中心意思作的开头、结尾或议论、抒情等,分别用不同符号画出来。在纵览全文之后,就应据此粗略地感知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如叙述的事情的梗概,说明的事物的概况,论述的道理要点等),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文章大概说了几层意思,这几层的意思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在“感知”这个步骤中,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进行粗略的测览从而求得对其全局性的整体感知,而不是对文章零星的、片断的、局部的意思的把握。

初读阶段形成的整体“感知”印象,是下一步“理解”文章的必要的基础。如果缺了这个基础却去孤立、静止地研读字、词、句,探究其所谓的微言大义,那么结果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阻此,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必要步骤。.理解。

“理解”是指通过正确理解文章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操作时应注意下面两点。

(1)理解语句。字、词、句是构筑文章的语言材料,要想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先从语言材料入手。

在阅读理解中,对那些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应动手查查字典、词典以求理解。特别是对那些多义词,更应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作用。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走。”句中“漂亮”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好看,美观”;一是“出色”。借助词典所供的义项并联系上下文意思,“漂亮”一词的意思在这里当是:(指拉车)出色。在正确理解其含义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地理解它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感知”阶段获得的整体印象,进而推敲出:作者用“漂亮”(出色)限制“小伙子”,说是连这样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走”,那么,天气之酷热便不言而喻了,后面样子在烈日下拉车之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里所说的“天气之酷热便不言而喻,后面样子在烈日下拉车之苦也就可想而知”就是“漂亮”一词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对多义词的含义及作用的理解是这样,对其他看似乎常,但其义重要的关键词语,也应按上述方法联系上下文,进而理解它的含义、作用。

在阅读理解中,不仅要注意一些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的句子,而且要特别注意体会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文章中的句子,一些除有表层含义外,还具有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这深刻的内涵、深途的意蕴,便是句子的深层含义。

一般地说,那些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蕴含深刻哲理的,具有象征意义或表达某一思想感情的句子,往往具有深层含义。

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应多角度地反复推敲、理解,才能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如《荔枝蜜》的结尾这样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读了这个句子,我们不能单从“此句写作者做梦和梦境”去理解,因为这只是它的表层意思。相反的,我们应这样推敲:作者为什么会做梦?梦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梦境是否意有所指?作者从不大喜欢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蜜蜂,感情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敲,我们便能正确体会:原来作者是要通过这样的梦境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意由爱蜜蜂到爱劳动者,由爱劳动者到愿做劳动者进而要和劳动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这,便是该句子的深层含义。

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应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准确地把握,不能任意猜想、主观臆断。

(2)理解结构、中心意思。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客观反映,因而理解、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了解作者的思路,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自然段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要在正确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及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把内容联系得最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归并在同一个层次里。与此同时,还要透过层次之间意思的有机联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共有 15 个自然段。

文章一至三自然段的共同点都是作者从切身的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因此这是第一层。文章的四至八自然段写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体现战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九至十二自然段写马玉祥救朝鲜小孩,表现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十三自然段写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侧重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四自然段根据上述三个故事进行议论抒情,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这样看来,文章的四至十四自然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意在共同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原因。因为其意思的紧密联系,所以它们应归并在同一层里,这是第二层。文章的十五自然段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我们热爱志愿军战土,指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既是全文的总结,也是文章的第三层。

通过这样的分析归纳,就可以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果紧接着再深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也就显而易见了。

理解文章的结构,除上面从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入手外,还应注意不同文体结构文章的特点及文中过渡性段落、语句或关联词语的提示。.揣摩。

文章一定的语文形式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一定的思想内容由一定的语文形式去反映。如果说,阅读的第二步是“理解”形式如何反映内容的话,那么“揣摩”这一步就是研究“内容是如何靠形式去反映”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已知的中心意思、写作意图的指导下,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等。

从上文所举的例子我们可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中心意思和写作意图是: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那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去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的呢?

在围绕中心选材方面,第一个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与敌人顽强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体现了战士们意志的坚韧和刚强。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对朝鲜人民充满着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品质的纯洁高尚。第三个事例侧重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气质的淳朴谦逊,胸怀的美丽宽广。在这三个事例中,既有英雄集体(第一个事例),也有知名、不知名的个人(第二、三个事例);既有英雄行为(第一、二个事例),也有揭示战士们精神境界的纯朴语言(第三个事例)。由于这三个事例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同时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所以它便能集中、概括地说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写作意图。

为表现文章中心,在谋篇方面,最突出的是三个事例的次序安排。前两个事例表现战士对敌人的恨和对朝鲜人民的爱放前头,而回答为何有很、爱的思想基础的第三个事例则放于后。

为表现跟文章中心有关的烈士们生前与敌人展开的英勇搏斗,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运用“抱”、“掐”、“掼”、“衔”、“扣”等动词,细致 4 传神地描写了烈士们遗体、的各种姿态。

经过上面的细心揣摩,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去反映、表现,我们也就心中有数了。

阅读能力还包括阅读速度和记忆力,也就是“考试目标”所定的第 9 和第 10 点。

“感知一理解一揣摩”这三个阅读步骤,基本概括了完成一般阅读的过程:即不仅要通过文章的形式透彻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形式怎样为内容服务。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一般阅读能力,就得按这三个步骤逐步努力。

(二)记叙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理解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伊。.理解记叙文线索的特点和作用。

【复习指导】.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记叙的要素”,包括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等。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必须包括基本的记叙要素。

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回忆我的母亲》、《驿路梨花》等。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同志的信任》、《记一辆纺车》等。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弄清记叙文的结构。

阅读记叙文,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按照到日本以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穹来写,前因后果,条批又清楚。J 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如《藤野先生》中,东京的事情记叙就较略,只是作为原因交代一下;仙台的事情记叙则较详,因为这是文章表达中心的重点内容。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

我们分析一篇记叙文,应能认识它的记叙顺序,并且能够对这种顺序的选择运用的作用有所了解。考试检查这种能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考生分析某篇学过的,而且记叙的特点又比较突出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种情况只限于基本课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课文,那就必须是要求熟读或背诵的。另一种是列一篇课外的文章或一段记叙完整的文字让考生分辨。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记叙文的层次。理清记叙文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时空转移划分,如《老山界》。

②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如《藤野先生》:见藤野前与藤野相识离开藤野

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如《挺进报》:起因发生发展结局

④按内容变化划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部分的三个层次: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

⑤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如《荔枝蜜):不大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4)把握记叙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必须有明确的表达中心,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因此,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文章,一定要归纳出中心思想。多数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比较鲜明,读后往往能用一两句话归纳出来;但也有一些文章,中心思想比较含蓄隐晦。归纳中心思想有哪几种方法呢?

一是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阅读一篇文章,要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出各段的段意,根据各段所表达的意思,经过综合分析,然后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是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意义,是归纳中心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例如计根火柴),主要记述了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文章具体地描绘了无名战士精心地保留火柴和郑重地献出火柴,给红军队伍带来光和热的形象。我们通过分析无名战士的言谈举止,可以归纳出中心思想是:本文记叙长征路上一位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反映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三是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如《回忆我的母亲》,开头就概述全篇;《一件小事》的结尾:“教我惭。傀,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点明这件事对我的教育。

四是从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理薛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记叙性语言的准确、生动是记叙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在阅读中,注意对其加强理解,既有助于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的写作。例如《我的老师》有这么一段: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上面这些记叙性语言,可以说是够准确、生动的。单就“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来看,文中用“落”而不用“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落”的速度比较慢且手里有控制,而如果真的是动怒的打,就该用“抽”了,而且“落”的前面还加了“好像要”来限制(可从时间宽容等方面理解)。这就准确地把慈爱的蔡老师那种假装发怒,犹如亲娘打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神态动作生动地描绘出来。

对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理解,要注意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所得的答案才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三)说明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理解文章所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的重点,领会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领会事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说明的对象及本质进行说明的。.理解说明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领会说明文内容和形式的条理性。.能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体会说明性语言准确、简明等特点,了解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不同特点。

【复习指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明事理。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是事理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说明的主要内容。

阅读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段落层次说明的对象及其相互的关系,同时联系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事理)的特征(本质)进行说明的,这样就能把握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事物的特征,是指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无论说明哪方面,都必须抓住它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不仅指表面可以看得见的一些特殊标志,还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一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必须从几个方面说明,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阅读说明文,必须仔细分析,认真领会,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弄清说明的顺序。

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所以,弄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有助于对被说明事物(事理)的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

阅读说明文,应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入手,把握它的总体结构和布局,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说明,从中学习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理解说明的方法。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l)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介绍风沙进攻的情况时,根据其进攻的主要方式分为两类:“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然后分别具体地加以说明,使人们对风沙的进攻方式有确切的了解。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同提问结合起来,先提出主要说明的问题,再用下定义的方式回答。有的先下定义,再作具体说明,如“激光是一种最亮的光。它比太阳光亮一百亿倍以上”。有的先具体说明,然后概括成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碳酸气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氧,这叫做光合作用。”

(3)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去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苏州园林》一文在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就举出了“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著我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尺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三个例子,使说明真切、具体。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有这么一句:“如果把一万种每种 15 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 5 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 公斤。”由于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便增强了“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方便”的说明效果。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用“ 76 米”、“ ed 米”、“ 33 米”、“肠op 立方米”分别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体积。

(6)打比喻。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开头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形象地说明桥洞的特征,也能吸引住读者。.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 75 公里,东西宽 5 至 16 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 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 400 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今天世界上最成的咸水湖死海。

这段话说明了死海的成因地形特点、化学成分和物理变化。它要说明的容量相当大,但语言却相当简明、准确。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讲到说明文语言,还有一点要把握的是:说明文如果从写作上的特点分,可有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等之分。

平实说明文指的是一些非文艺性的科普说明文,它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只对事物作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说明,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时语言简明平实。这类说明文的特点是科学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如《向沙漠进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科学小品文也称文艺性说明文。它在语言表达上比较活泼,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些描绘,使读者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知识。这类说朋文的特点是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 f 如《松鼠》《死海不死》

(四)议论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理解议论文中论据和论点及其关系,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领会议论性语言严密、概括的特点。.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及驳论的三种批驳方式。

【复习指导】.论点和论据。

(l)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如。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关键的一步。中心论点的提出位置,一般有一以下几种:

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一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篇末出现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

在上述位置提出的中心论点,形式上一般都是完整的句子,但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从而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2)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作论据的道理,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先哲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和生活中的常识等。

阅读议论文时,要能够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从文中的事实论据中看出道理,从道理论据中联系相应的事实,理解这些论据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例如在阅读吴晗的《谈骨气》时,当我们根据要求找出事实论据后,还应该进一步想一想:文中的“文天祥拒绝降元,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三个事实论据中的三个人物,代表了中国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因此这三个事实论据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总之,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之间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论证。

(l)论证方法。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与论点、论据共同构成人们所说的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是“怎样进行证明”(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如果作具体的分析,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例证法、引证法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按照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严密地进行论证,交代清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准确清楚地表达思想观点,反映客观实际。阅读议论文,应能懂得分析其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这种论证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论证的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议论能力。

①举例论证,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可见摆事实在论证中是很重要的,有了事实,道理就容易讲得通,讲得清楚,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我们应用比较多的一种论证方法,例如《应该敢提“俭”字》(韦君宜):要说一提俭朴,街上的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去,会妨碍市场搞活,我不信有那个事。从全局说,现在我们的物资并非多得卖不出去,而是太少。喜欢过好生活是人的天然欲望,压也压不住。只要是适应人们需要的东西,自有人买,何必担心?再说花钱的道道很多。爱国华侨陈嘉庚那么有钱,还能自已过俭朴生活,把大量资金投给家乡办学校,不愁钱花不出去。我们干吗因怕人家钱花不掉,而不敢谈俭朴呢?即使真有少数人很吝啬,我看也比许多人以奢侈为荣、为钱不顾一切要好。

②引证法。主要是指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使用引证法要注意引用得恰当、准确,并且注意引用的完整性,防止片面引用和机械引用。例如(为中华腾飞立志成才)(王通讯)中论证中学生的不足时,就引用了马克思两段精辟论述。

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一目标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伟大的”,“伟大的东西总是围以辉煌的光彩,辉煌的光彩就会激起虚荣。C,而虚荣。G 又很容易弓】起激动或我们心目中的激动;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

③对比论证。常见的是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论证中心论点。例如《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的开头一段把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了明白的对比。又如(事事关心》中把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学者与空头政治家与书呆子对比,十分精辟地论证了事事关心的重要性。

④比喻论证。借助浅显的或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说明一些较深刻的道理。例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巴甫洛夫)中以空气与鸟的翅膀作比喻论证事实与理论的关系。

(2)论证方式。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①立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可以说,每一篇议论文都有立论,例如《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叶圣陶):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作者在本文的题目和开头都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开篇“立论: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又如:《怀疑与学问》(顾颌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作者开篇引用古人的话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再如《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朱光潜):对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驳论。驳论是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发表、确立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常的驳论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对这三种驳论方式,阅读时应能辨别清楚,并在写批驳性文章中有意识地运用。

a .通过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来确立正确的论点。一般的方法是先举出对方错误的、荒谬的论点,例如《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成功的》(张启华):“社会主义在中国失败了”,这是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主要论据之一。那么,社会主义在中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谬论摆出来之后,作者就以充分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道理直接加以批驳:人们常讲事实胜于雄辩。……首先我们要看到,失误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历史,而只是四十年历史中的一小部分。……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所获得的成就,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政治、文化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驳论方式针锋相对,干脆利落,能有力地戳穿谎言和谬论。

b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因为论据是用以论证中心论点的根据,因此,把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例如《“友谊”还是侵略?》(毛泽东)就是采用了逐条批驳论据,进而驳倒论点的写法:敌论艾奇逊说:“从我们历史很早的时候起,美国人民和政府就关心中国了。虽然距离遥远,可是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许多年来种种善意措施便是证据,例如用庚予赔款来教育中国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治外法权,以及战时和战后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等等。美国始终维持并且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等等,这是有案可稽的。”

驳论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

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自从 1840 年帮助英国人进行鸦片战争起,直到被中国人民逐出中国止,应当写一本简明报要的教科书,教育中国的青年人。美国是最早强迫中国给予治外法权的国家之一,这即是白皮书上提到的中美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签订的 1844 年的望厦条约。就是在这个条约里,美国除了强迫中国接受五口通商等事以外,强迫中国接受美国人传教也是一条。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欺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治外法权是“废除”了,Q###J沈崇案的犯人回到美国,却被美国海军部宣布无罪释放,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 45 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 591400 余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这些事实,都有力的驳斥了美帝国主义的谎言,揭露了他们打着“友谊”的旗号进行侵略的罪恶行径。

C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也就是说把对方“强词夺理”之处戳穿,使其论点不能成立。这种驳论需要以逻辑知识作基础,从敌论的逻辑错误中找突破口,要求较高。课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旁观者”未必清》:

这些“旁观者”清不清呢?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竟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记了一个中国人的起码的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膜,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创业的艰辛,也领受不到胜利的乐观。甘与苦,爱与僧,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样就会变得庸俗假琐。C 胸狭隘,斤斤计较一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所谓“不见舆薪”,又何“清”?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便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成语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凡事若不动手,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作者分析“旁观者”脱离实践,跟时代不相通,这种人与“清”怎么可能有必然的联系呢?可见“旁观者清”的推理论断是不合逻辑规律的。“旁观者”只能成为“落伍者”。

运用驳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准目标。首先弄清楚敌论的错误之处,在确认无疑之后,就选用最有分量的论据来驳斥,有理有据。

第二,抓住要害。要选择最突出的错误即敌论的要害之处,进行批驳,不可面面俱到,做到有主有次。

第三,内外有别,有理有节。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分别对待。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绝不手软;对同志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适可而止,不宜过分。.议论文的结构。

从议论文的结构方面来看,一篇议论文应该有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我们以《青年必须掌握科学》(斯大林)为例:

(l)引论。文章提出要论述的问题的部分。本文第一段:我国无论在农业方面或工业方面愿意参加建设和领导建设的人有的是,会建设和会领导的人却少得不像话。相反地,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无知的。不但如此,我们还有些人决心歌颂我们的没有文化。……

(2)本论。对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和事实进行分析,树立自己的观点的部分。本文第二段至第六段:我认为不消除这种野蛮和不文明的现象,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叫野蛮态度,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没有这些干部,就谈不到我们能赶上和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本论中,作者围绕“青年必须掌握科学”这个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3)结论。运用论据进行了透彻的论证之后,清楚地得出的必然的结论部分。本文最后两段:掌握科学,培养各种知识部门的新的布尔什维克专家干部,学习,学习,最顽强地学习,这就是现在的任务。

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用引论、本论、结论的提法,同学们会感到有点抽象。其实,这与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提法是一致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写评论性议论文的写法。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结构提纲: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和 J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l、2 段)t 自由主义的根本分歧L 自由主义主张取消思想斗争(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为下文分析提供依据(3 - 16 段)

分析问题(自由主义的危害来源;思想方法和自由主义,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的性质(17 - 20 段)

解决问题{指出克服自由主义的途径,发出号召(21、22段).议论性语言的严密、概括。

把握议论文中的议论性语言严密、概括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阅读时,可从有关的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如《“友邦惊诧”论》在批驳“国将不国”这一谬论时,只用了如下一段: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文中的“……就……”,概括揭示了“友邦”同“国府”的主奴关系。正是这看似曾普通通的一组关联词语,把党国对主子的千种奴颜、万种媚骨尽收其中,其概括力可谓强矣。再如文中由“好像……一样”构成的排比句,它是作者根据“党国”的逻辑进行推论的,这些推论,一个比一个荒谬,一个比一个可笑,因而不仅活现了“党国”投降卖国的丑态,而且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国将不国”的责任应由“党国”来负。

(五)文学作品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考试目标】.理解散文材料多样而主题集中的特点,领会散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文字,理解戏剧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剧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了解诗歌语言形式的一般特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学作品的一般常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复习指导】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首先要了解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诗歌这四种文学体裁样式的有关常识和各自的特点,然后从形式入门,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散文。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虽然它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取材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在结构上只能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

因此,阅读散文要注意找出文章中的线索,看看文章是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采集广泛的题材内容,从而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的。.小说。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一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阅读小说,宜从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把握这一点,然后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了解人物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进而分析人物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说,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要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阅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除从上述方法入手外,还应注意联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意图。.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戏剧文学,即剧本,它通常由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和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两个部分组成。舞台提示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它能加深我们对剧本的理解,阅读时应予注意。与此同时,要注意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台词 3(语言)和戏剧冲突中所反映的人物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诗歌。

和谐的节奏,精炼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四大特点。

阅读诗歌,要特别注意诗歌遣词造句讲究精炼、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的特点,同时要通过对其精粹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诗歌所描绘的鲜明、独特、感人的形象,进而领悟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此外,诗歌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在阅读时也应注意。诗歌如果从体裁分,有格律严整的律诗(近体诗),有格律较宽的古风(古体诗), 还有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民歌。如果从内容分,诗歌又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第五篇:现代文阅读指导材料(议论文阅读指导)

现代文阅读指导材料——考前指导

三、议论文章阅读专题

考前指导

利辛县王市中学:樊瑞

考点

一、把握、区别论点与论题

考题类型: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B、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并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文字框内;C、选文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考点讲析:

(一)论题的判断

论题就是议论类文章中的“话题”,即谈话中心,对于议论类文章而言就是作者论述的对象或范围。议论类文章的“论题”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词语、短语,甚至是表示一个现象的一小句话。论题是组成论点的一个关键部分,但不是一个论点。论题一般在文章题目或者开头出现。

(二)论点

1、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对论题(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某些文章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两者是从属关系。注意:A、中心论点的位置:在标题中;在文章开头;在文章中间;在文章结尾;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语言表述中心论点,要通过概括全文获得。B、中心论点的特点:是一个表示肯定陈述语气的判断句;要有明显的倾向性,并旗帜鲜明地表述观点;语言简洁;有些文章既有分论点,也有中心论点,但是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2、围绕“论点”,归纳命题形式——要注意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论题区别开来;弄清文章(或者某段)的“论点”是什么,如何找到它。等等。

考点

二、论据的补充,概括以及作用

考题类型: A、本文第2、3段列举了()和孟非从高考落榜生成为著名的记者、节目主持人两个事例,证明了()这一中心论点。B、概括选文第2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并分别分析其论证作用。C、概括第3段的具体事例,这一事例证明的观点是。

D、请为第6段画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E、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4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E、第6段论证的是什么内容?举康有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考点讲析:

(一)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证据。论据有两类: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二)围绕“论据”归纳命题形式。

1、概括事实论据。方法:概括事实论据必须包括两个要点——人物、事件(必须紧扣中心论点)。

2、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补写)道理论据。要求:补写的道理论据必须是名言警句。

3、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补写)事实论据。要求:事实论据要典型、真实、简洁,与论点要一致。

4、事例(论据)的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充当文中论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此类题目一般是考查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事例的作用)

5、论据(事实或道理)能否删去(是否多余)?为什么?——不管是什么论据,它都要证明论点的成立,也就是说论据要与论点保持高度一致。论据是否删除或者是否多余,都要看看论据的有无会不会影响论点的成立。

考点

三、论证方法的判断和作用分析

考题类型:A、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B、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作分析。C、本文第2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D、文章第4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E、文章第3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考点讲析:

(一)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围绕“论证”的一些命题形式,主要是对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认识和作用的理解。

1、区别论证方法:A、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B、道理论证——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即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件(事理)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全面。(词语标志如“相反地”“从另一方面来说”等等);比喻论证——即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运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更形象生动,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论证方法的作用(议论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解答时,要注意——A、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B、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C、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答题范式:[举例论证]——引用确凿典型的XX事实,论证了什么什么道理,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了XX道理,论证了什么道理,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论证更有力;[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什么什么道理,使论证通俗易懂(或者增添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生动活泼等等);[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什么什么

道理,使论证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考点

四、论证的过程分析

考点

五、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分析

考题类型:A、文章第2至4段已经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第5段?请简要分析。B、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C、简述第4段的论述过程。D、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梳理选文的论证思路——第1段亮出论点,第2、3、4段分析“善言是一种美德”的原因:、、,第5段:总结全文,重申论点。E、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论证过程。F、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考点讲析:

(一)论证的过程分析

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来安排论证的过程的。考生答题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整理文章的论证过程,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顺序。答题规范最好按下面的范例进行(注意加点词):

1、首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

段,最后举钱钟书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

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

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

体论述,有力地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以上两个“答题规范”形式,用“首先”“然后”“最后”的逻辑顺序,叙述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不仅能使自己的思路明确,条理清晰,而且能给阅卷教师一个极好的印

象,这是获得高分的一个基础。

(二)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分析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具体说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这两种结构形式一般用在文章主体部分,首尾一般都有引论和结论部分。所以从全篇看又是“总—分—总”式的,或简称“总—分”式的。

考点

六、议论文的语言分析

考题类型;A、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说说它是如何巧妙地表达出“我们”当时的心情的?B、读第3段加点词语,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C、第3段“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中的“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D、阅读第4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考点讲析:

在议论类文章的阅读中,对于议论文语言的考查题,一般包括区别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词义的辨析,一词多义的辨析,赏析句子,仿写,甚至还有对人称变化的效果的辨析等。这些题型在说明类、记叙类文章阅读的考查题目中也会出现,所以这类考题是对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

当然,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在议论类文章中,表示准确、严密性以及生动形象的关键词语,是考试的热点。如“第6段加点的词‘似乎’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

对这类试题的解答方法是:

1、解释词语的本意;

2、结合语境,发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

3、根据题目要求,从“准确周密”“逻辑性”“生动形象”等角度回答。答题规范举例。——不能去掉。“似乎”表示一种猜测的意味。在文中,“似乎”强调“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而形成能力。所以不能删除。

考点

七、主观表述,开放试题

考题类型:A、你如何看待佛山“小悦悦”事件?B、生活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少见,请你举一个例子,并谈谈对此的看法(80—100字)。C、本文与我们所学过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考点解析: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要求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要有完整准确的把握。要求考生关注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的隐含信息,调动生活积累,进行推测和想象。

探究性综合试题(阅读的最后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不是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答题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文”“言之有序”“言之有我”。

言之有理,即主观表述要合乎道理;“言之有据”即主观表述要有事实和理论的根据;“言之有文”,即主观表述要有文采修辞和美感;“言之有序”即主观表述要条理清晰,注意规范和步骤;“言之有我”即主观表述最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3、举例说明:例如——哲人说:“金钱是一个债主,借给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生的不幸。”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答要求:第一,明白此题的考查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哲人的话的理解认同,将深刻的语言用简单干净的语言表示出来,考生的表述和哲人的语言应该在认识上是一致的。

第二、解释哲人的话,说清楚“借给你一刻钟的欢悦”和“让你付出一生的不幸”的含义。(金钱能够带来物质的享乐,但是如果一味沉湎于物质的享乐,甚至为了物质的享乐铤而走险的话,金钱将让你的人生误入歧途,不幸将陪伴你的一生)。

第三、联系实际,印证你对关键意思的理解。

第四、一句话总结自己的阐述。

下载现代文阅读指导教案吴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阅读指导教案吴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期末复习指导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李大钊 2.《人的文学》的作......

    6王蓓蓓教案(完)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 王蓓蓓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垂直与平......

    九下现代文教案

    第十三讲 九年级下册现代文内容梳理 篇 目 第一单元 1.诗两首 2.我用残损的手掌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外国诗两首 第二单元 5.孔乙己 6.蒲柳人家(节选) 7.变色龙 8.热爱......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知识目标 :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现代文阅读培养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学作品文章及其阅读题的特点2 掌握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解题方法 2.小说、散文文体......

    现代文 理解句子教案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教案)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

    八下现代文复习教案

    八下现代文复习教案 主备人:赵彩 复习重点: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点词语、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2、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筛选搜索相关内容、语句。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教案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教案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 林峰 教案背景: 现代文阅读中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赏析题是一种常考题型,也是一种热点题型,但在具体考试考查中,我们发现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