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

时间:2019-05-15 05:0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

第一篇: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

作者:admin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782

更新时间:2010-2-28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贞观之治”

二、难点: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导入:

教师设计问题:

1、北魏孝文帝统一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2、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三国时候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2)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3)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2)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社会相对安定;(4)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归纳:第一、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受到高度发达的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融合,同汉族的差别越来越小。同时,南北政权之间使节来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第二、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汉人南迁,促使南方经济发展,到隋朝统一前,南北经济差距已大大缩小。南北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

第三、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南北统一。

第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发挥个人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北方政治、经济得以发展。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大大超过了南朝,形成了北方统一南方的态势。

引入教材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3、学生阅读教材P2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的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①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意义?

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上把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叫什么,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生:“开皇之治”,原因是:隋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

1、在政治方面:只要是改革政权机 构,重视选拔人才。(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在地方改为了州县两级制,为了选拔人才初创科举制。)

2、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另一方面减轻赋税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隋文帝提倡节俭,在开皇年间,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即“开皇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二目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然后回答教师提问:

1、隋文帝死后,统治隋朝的哪个暴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灭亡的时间是什么?

生:隋炀帝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2、建立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教师归纳:隋朝官员李渊及其儿子李世民起兵反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三目“贞观之治”

学生阅读,思考老师问题:

1、唐太宗叫什么名字,他的年号是什么?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李世民,年号贞观,都城在长安。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请大家再从书上找找他登上皇帝宝座经过的故事。

大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是怎么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的。请大家接着把P4的第一自然段看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2、唐太宗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可以从什么故事中表达出来?

生: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训,基本上作到了广开言路。促成了当时良好的政治风气的形成,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出答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唐太宗到底是用什么政策来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代成为盛世的。请同学们看P4-P6的教材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是什么?

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1、政治方面,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2、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

4、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5、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2、你认为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略

师: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3、你这样评价唐太宗?

生:略

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小结本课:师生一起利用议一议来小结

隋朝和清朝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实物代替徭役对农民有什么好处?然后结合本课重点“贞观之治”来进行小结。

并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篇: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第1课时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贞观之治‛

二、难点: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导入:

教师设计问题:

1、北魏孝文帝统一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2、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三国时候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2)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3)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2)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社会相对安定;(4)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归纳:第一、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受到高度发达的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融合,同汉族的差别越来越小。同时,南北政权之间使节来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第二、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汉人南迁,促使南方经济发展,到隋朝统一前,南北经济差距已大大缩小。南北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

第三、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南北统一。

第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发挥个人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北方政治、经济得以发展。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大大超过了南朝,形成了北方统一南方的态势。

引入教材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3、学生阅读教材p2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的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①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意义?

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上把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叫什么,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生:‚开皇之治‛,原因是:隋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

1、在政治方面:只要是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在地方改为了州县两级制,为了选拔人才初创科举制。)

2、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另一方面减轻赋税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隋文帝提倡节俭,在开皇年间,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即‚开皇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二目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然后回答教师提问:

1、隋文帝死后,统治隋朝的哪个暴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灭亡的时间是什么?

生:隋炀帝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2、建立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教师归纳:隋朝官员李渊及其儿子李世民起兵反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三目‚贞观之治‛

学生阅读,思考老师问题:

1、唐太宗叫什么名字,他的年号是什么?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李世民,年号贞观,都城在长安。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请大家再从书上找找他登上皇帝宝座经过的故事。

大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是怎么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的。请大家接着把p4的第一自然段看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2、唐太宗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可以从什么故事中表达出来?

生: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训,基本上作到了广开言路。促成了当时良好的政治风气的形成,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出答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唐太宗到底是用什么政策来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代成为盛世的。请同学们看p4-p6的教材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是什么?

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1、政治方面,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2、经

济方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

4、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5、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2、你认为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略

师: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3、你这样评价唐太宗?

生:略

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小结本课:师生一起利用议一议来小结

隋朝和清朝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实物代替徭役对农民有什么好处?然后结合本课重点‚贞观之治‛来进行小结。

第三篇: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说课

本节课选自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是一次课前说课。

(一)说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要求的内容对应到本课,为“知道隋朝统一的史实,灭亡的原因”以及“知道唐朝贞观之治的表现”。

本课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居于开篇,处于启下的地位,本节课主要讲述隋唐鼎革,以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任帝王为主要线索,讲述开皇之治、隋末大乱、贞观之治,向人们展示出这两大治世的繁荣稳定。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魏晋南北朝那段动荡的时期,认识到了分裂**对国家发展的不利作用,通过学习隋唐的统一与发展,了解基本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

以四任帝王为线索,用故事讲授来讲述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使学生更能全方位的了解,知道隋朝统一、开皇之治、隋朝灭亡、唐朝统一、贞观之治,在学习中,通过对隋炀帝、唐太宗的人物评价初步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强盛时代,培养民族与历史的自豪感。

本节课重点为贞观之治的内容,难点为三省六部制的表现和意义。

教法以故事讲述、内容讲授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

我的板书将在我的教学中有所体现:

一、隋朝

(一)统一 文帝 杨坚 开皇 1.提高行政效率 2.重视农业生产 3.轻徭薄赋

(二)灭亡 炀帝 杨广 大业 1.功绩:修运河、建洛阳、开进士科 2.过错:不恤民力,拒谏

二、唐朝

(一)统一 高祖 李渊 武德

(二)繁荣 太宗 李世民 贞观 1.纳谏

2.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3.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4.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5.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6.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本节课旨在有意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和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同时,采用问答式和故事讲授,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讲课,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出入,应当在实践中多多磨练和修改。我的说课结束,下面开始我的讲课。

二、讲课

(一)隋朝

1.统一 文帝 杨坚 开皇

六世纪末北方再次统一,占据了北方的北周成为最有希望统一的势力,宇文家的小皇帝是由外戚杨坚辅政,而杨坚是一个不甘人下的人物,有由大臣变成皇帝的想法,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继承北周的衣钵,隋朝于589年灭亡南方的陈朝,统一天下。此次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两三百年的分解**局面,其意义仅次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国家的统一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与稳定的前提条件。

589年完成的统一的隋文帝,俯视整个天下,这两三百年以来又一个统治全中国的帝王,已经是全天下的第一人了,现在,杨坚的目标就是,青史留名,皇帝想要在历史上留下名声要么是太平盛世,要么是乱世,隋文帝选择的方式就是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隋文帝杨坚锐意进取,治理国家:(1)提高行政效率

隋文帝很勤政,就是每天在朝堂上处理政务,这么大一个国家,每天的事情堆积如山,有记载说当时隋文帝,早上就起来做事情,做到太阳偏西快落山了才结束,一整天都忙,休息的很少,工作狂。(2)重视农业生产

看课文小字,讲述隋朝当时天下安定,灾害较少,当时在今天的河南陕西等地方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储存粮食。说明什么?粮食产量高,而且余粮多吃不完,就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1969年,考古发现了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在其中一个窖里,发现北宋时放进的50万斤谷子,大都颗粒完整,也就是说类比到隋朝,为了放那么多的粮食才修这么大的粮仓。一个粮仓可以储量如此丰富,从侧面说明隋朝储量丰富。

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黎阳仓的考察,仓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东西约260米,南北约280米,总面积约78800平方米,黎阳仓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

以上这两个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史书上记载的隋朝时农业发展繁荣,储粮丰富。(3)轻徭薄赋

前面几点都很好理解,轻徭薄赋是什么意思?徭就是徭役,就是古代百姓给官府服役,免费的,什么时候呢?一般是冬天,古代农业是春季夏季播种耕作,秋季收获,冬季就是农闲了,但是要给官府服役,徭役兵役,是无偿的。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民众日子过得苦,负担很重,所以说有智慧的君王都明白,不能扰民,不能把老百姓逼得太紧,要知道爱惜民力,假设一下,如果君王不体察民情会怎么样,让民众一年到头春季夏季秋季忙于农活儿,冬季又是做不完的徭役,还不给报酬,那谁有忍受得了,肯定就会起来反抗,就像前面讲的,君王视我如手足,我视君王如腹心,君王视我如土芥,我视视君如寇仇,所以古代的官府,朝廷必须要善待百姓善待民众。隋文帝杨坚就是这样的,明白下层的民间疾苦,所以要减轻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免激化社会矛盾。另一个字,赋,就是赋税,就是古代百姓给官府缴纳的粮食、丝、绢之类的财物。

轻徭薄赋,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一方面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缓和社会矛盾,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隋文帝终于治理出了一个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2.灭亡 炀帝 杨广 大业

隋文帝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治理出了一个盛世,但是,接下来,大隋天下却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最后灭亡,怎么回事呢?

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隋文帝,去世了,老皇帝驾崩了,古代皇帝去世不称死,而称为“崩”,山岭倒塌了,皇帝去世就像一座山倒塌一样,震动非常大,现在谁来继位呢?皇帝驾崩了,当然是太子继位,当时的太子杨广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隋炀帝,隋炀帝继位之后,改年号为大业。

隋炀帝的历史名声比他父亲大多了,不过是恶名,看课文,设置新仓,开凿大运河,重新开通丝绸之路等等,这个人也是有一个伟大理想抱负的人,从年号就可以看出,大业,伟大的功业,意思也就是像历史上的那些皇帝前辈那样,至少要像他父亲杨坚那样,他也想弄一个大业之治,只是很可惜,做了这么多的大事,最后却因为过度的挥耗,使国家陷入困难,弄成了天下大乱。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老师曾经评价过隋炀帝:“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这一项他就比不上他的父亲隋文帝了,轻徭薄赋,他却是滥用民力,不恤民力,而且还拒谏,就是听不进别人给他提意见,自认为很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反抗,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中,那么隋朝在何时被灭呢?618年,在江都,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

1.统一 高祖 李渊 武德

前面讲,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中,隋炀帝被部下杀死在江都,隋朝灭亡,现在皇帝驾崩了,一个庞大的王朝灭亡了,皇冠掉在了地上,谁都想去捡起来戴在自己头上,成为皇帝,于是就有了群雄并起,天下纷争。

许多小说电视剧都有很多这些反映,隋末群雄都有哪些呢? 瓦岗军,翟让李密,中原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南方的杜伏威等等大大小小的分裂割据势力,大家都想当皇帝,“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谁的拳头大拳头硬,谁就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群雄中谁最强大呢?李唐,论经济实力论军事实力都是最强的,李唐的君主是李渊,李渊是谁呢?他原本是隋朝的大臣,同时也是隋炀帝的亲戚。

北周将军独孤信有两个女儿,四女嫁给了李昞,生下了李渊,七女嫁给了杨坚,生下了杨广,也就是说杨广和李渊是表兄弟,李渊的儿子又是李世民。618年,表哥隋炀帝在江都驾崩,也就是同一年,表弟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几年后,李唐终于消灭了其他势力,李渊完成了天下的统一。2.繁荣 太宗 李世民 贞观

李渊已经统一了,现在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就要靠唐太宗李世民了。要讲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讲玄武门之变。

本来按照正常的继位顺序,李世民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太子是李建成,他是秦王,太子接班人,轮不到他,于是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这个对唐朝前期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事件,有许多电视剧都有反应,很多都说太子李建成是嫉贤妒能,嫉妒他的弟弟,还想害李世民,让人带兵杀李世民,然后李世民反抗,反杀了。这个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疑案,争议很大,一方面,太子和秦王都想做皇帝,两方势同水火,武德九年这一年,出事了,突厥入侵唐朝了,秦王李世民说我还是出征吧,最后太子争到了出征的主帅,任命他的死党,齐王李元吉为元帅,并且要李世民的部下,秦琼尉迟恭等将领做将官,一起去出征突厥,秦王明白,这是在削去他的兵权,把身边的武将都调开了,太子和齐王以后肯定不会还了,没了兵权,怎么争,于是,秦王就决定索性破釜沉舟,在被削去兵权之前反抗,于是写了一封奏折给皇帝李渊,说太子齐王要在出征前的践行宴会上谋杀他,这个显然是编的,太子马上就要成功了,没必要做谋杀这么下作的手段,奏折递上去,李渊就下令让几个儿子去皇宫里当面对质,一对质肯定就可以发现秦王在撒谎,于是太子齐王就去了,不清楚一对质就能戳破的谎言,为什么秦王还要撒谎,其实秦王就等着他们入宫,就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早上,太子和齐王入宫,要从玄武门入宫,那时,玄武门上,李世民带着将官埋伏在那里,看着太子和齐王走进包围圈,这是,齐王说,周围怎么没人,气氛不对,还是先回去吧,这时,李世民出现了,“太子,不要走”,一箭射出,正中李建成,杀自己哥哥这么顺手,太子当场就被射死了,齐王大惊,张弓射秦王,本来齐王的箭术很好的,结果事发突然,太紧张,两次都没射中,就骑马要跑,秦王冲上去射他,刚准备射箭,马惊了,被摔在了地上,于是齐王上去就用弓弦勒,想勒死秦王,这时尉迟恭冲过来,杀了齐王,这场流血的政变结束,李渊的嫡子三个,就只剩下秦王一个了,于是李渊不得不立秦王为太子,之后不久禅位,李世民成为了皇帝,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唐太宗。

就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上,李世民有重大的人伦缺陷,杀兄逼父,但是我们看到历史人物,不能光从到的品质上来评判,还要看到他的历史贡献。历史人物德才兼备自然是最好的,品德缺陷就看才能,总的占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有能力,历史贡献很大,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君王,他治理出了一个贞观之治。下面我们来学习贞观之治的内容:(1)纳谏

纳谏,就是听取臣子的意见建议,皇帝作为决策者,有可能在决策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就必须有敢于给皇帝提意见的臣子。贞观朝非常著名的谏臣,就是魏征。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还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去洛阳,路上的州县送上了一些供奉,吃的用的,太宗嫌成色不好,想责问当地官员,魏征就说:“陛下,当年隋炀帝就曾经因为这个事情骂过人,结果之后他巡游,地方官就想方设法的送珍奇异宝想讨皇帝欢心,压榨老百姓”这是把他和隋炀帝比较,语气很冲,太宗想了想,魏征说话冲,但是说的对,我不能当暴君,要当明君,于是听从了他的话。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2)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看到课文的课后阅读,贞观朝著名的贤臣,治国能力很强的房玄龄杜如晦,一个善于想办法,同一个问题能想很多方法来解决,就在做题能想出很多种解法一样,思维活跃。杜如晦善于决断,能从许多种方法中选出最好用的方法,效果最好,就是决断力超强。他们一起合作就能够很妥善的解决很多问题。

还有提高行政效率,就是三省六部制,看表,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具体执行就交给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管决策,就是一个问题报上来了,皇帝就和中书省的宰相一起商讨然后写一个草稿,圣旨的初稿,然后门下省管审核,看这个草稿,提出意见,有什么不对的就改订,如果问题大就直接封驳,就是退回去退给皇帝,重新想办法,如果问题改正了,就通过。经过皇帝中书省门下省三方的一个过程,最后出来的就是圣旨的定稿,这是个决策的过程。

现在谁来执行呢?尚书省来执行,圣旨给尚书省,尚书省在分给他部下的六部来执行。吏部(人事调动)户部(户籍赋税)礼部(祭祀教育考试)兵部(军队)刑部(刑法)工部(工程)。我们现在拿一个《旧唐书》上的例子来看看这个决策过程,贞观十年春天,朝廷把很多皇子皇侄封为亲王郡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皇帝和中书省左仆射,就是中书省的正宰相——温彦博一起商量,要怎么封,封哪些人,中书省草拟诏书,就是圣旨的初稿,然后门下省的侍中,也是宰相——侍中魏征来审核,指出来,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改的,有问题就改,最后三方,皇帝中书省门下省都同意的一个方案,写成圣旨的定稿,交给尚书省的左仆射,尚书省的宰相——房玄龄来执行,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在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架构之下,有两个重要的历史影响:第一,决策的人增多,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正确的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由秦汉的一个是变成了至少三个人多了,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

一样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轻徭薄赋,缓和社会矛盾。唐朝还有一种徭役制度的创新,就是租庸调制。租,就是粮食,调,就是丝绸绢帛等等纺织品,庸,不愿服役的男丁,可以拿娟或布代替徭役,就说用财物来换徭役。比如今年冬天一个人要给官府服徭役,修路要修一个月的路,不想去,怎么办,就可以把一定量的纺织品交给官府,就不用服徭役,一方面可以用换来的时间织更多的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4)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唐太宗将以前的重刑都减轻了,并且制定了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贞观律》。

(5)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教育的发展一直就是国家的重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在现在,我们国家就关于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足以说明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唐太宗在教育方面的做法是,大力兴办学校。在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并且,他常到学校视察,增招生员。(6)民族政策上,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大家朗读课文,唐太宗说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什么意思?各民族平等,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扶之,逆则过之”,投降我就和平相处,和我打仗我就打败你再让你投降,采取笼络安抚的政策即“羁縻政策”。唐太宗实行的宽松、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

通过以上诸多措施,唐太宗治理出了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最后我们做一做课后的练习题:

1、隋文帝的年号(A)

A开皇 B武德(唐高祖)C贞观(唐太宗)D大业(隋炀帝)

2、隋朝和唐朝均建都(B)

A洛阳 B长安(西安)C晋阳(太原)D江都(扬州)本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第四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内容。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 1 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略讲)唐朝的建立

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二)、(重点讲)“贞观之治”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接着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同步导学》(练习册)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展示女皇武则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2)同步巩固:完成习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开辟了唐朝的盛世基业,但政变中他杀父拭兄,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他呢?

武则天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无字碑,她希望后人为她书写功过,如果要你书写,你打算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一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一)唐太宗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二)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便于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四、作业布置:完成导学的习题。

目的: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3.李世民登基(626年)都成:长安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第五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_教案1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吏也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那么,李渊是怎样起兵的?又是怎样建立唐朝的?

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史实,感受唐朝前期的政策与唐朝走向强盛的关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学生列举唐朝建立史实。

2.教师补充一些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唐政权建立后,只占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要进行激烈的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 1 / 3

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学生简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二、女皇帝武则天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武则天。学生简介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字为名。)

学生归纳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

学生列举,教师补充总结: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过渡: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简介唐玄宗。

列举“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

/ 3

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总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 3

下载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