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中考体育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初中体育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上衫中学 梁海燕
情感教学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符合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的需要。通过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很高,适合开展情感教学,但同时也发现体育教师和初中学生的情感交流比较少,造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不健康发展。
新课标带动了教育改革,指引出了一个体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新的体育教学,更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强调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情感教学的出现,是新课标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现行的初中体育教材经过多次改革,选用的都是一些流行的体育项目和健身理论,饱含着韵律美、形态美及情趣美等诸多美感,更储藏着不少情感方的因素。而且体育课本身就是很强调行为美感的课程,对于情感教学的开展,相对其他课程具有独特的有利条件。
一、情感教学的理性思考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的主观体验。广义的情感,不仅包括情绪,也包括审美、道德、认知、自我情感等等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辅助手段。
黑格尔说过:“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一直忽视情感的功能效用,他们把情感视为传授知识的“副产品”,学习活动的伴随现象。片面强调身体锻炼,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目前的初中学生,绝大多数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除此之外,对体育课上所接触的其他体育项目就缺乏热情。于是当课堂上安排学生们普遍欢迎的教学内容时,往往气氛过分活跃,很难控制;而当碰到其它不太受欢迎的教学内容时,又缺乏热情,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平常体育课上我问过许多学生,大多数中学生对于体育课是比较感兴趣的。情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培养,首先要求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比较积极,就为情感教学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很稳固的基础。但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分析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不充分 或交流方式不恰当,与学生有隔阂;其次是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没有掌握学生的特性。
在如今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把体育课视为繁重的学业之外的一段娱乐时间,所以态度普遍都比较积极。但是很多教师却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上划出很大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由活动,使得“放羊”现象普遍起来。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不能算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体育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只对体育课的时间空间感兴趣,而不是体育课的内容和教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只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就能把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保持住,也不需要强调情感交流了,免得引起学生的不满。
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匮乏,虽然没有在课堂氛围上表现出来,但既然课堂结构本身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那再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没有用的。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展情感教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已经在类似“放羊”的体育课上自由习惯了,不愿意再受任何约束,否则很容易与教师作对,进而引起恶性循环。
三、体育课中情感教学的操作
1、初中生符合情感教学的要求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很多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不管是课内课外,国内国外大事,甚至宇宙的奥秘、世界的未来等等,他们都有兴趣,付之以热情。同样他们在对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上,也是富有情感的。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即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而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情感作为一种内动力,在老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占着重要的地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负面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心是在学科还是在人?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是传统教学的一个缺陷。“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他的这句话等于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一件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课堂情感教学既是学生更好的认知手段,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途径。
2、情感教学的操作模式
情感教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方法,而是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拓展和延伸,其实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里也有一些情感教学的影子,比如命令式的情感教学、表达式的情感教学等等,只不过这在传统体育教学理论中作为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而已。在被独立出来以后,这几种情感教学都被分别赋予了具体的定义。
1、命令式情感教学
命令式是产生一种一定要坚决执行的情感方式,属于这种情感教学的在体育课堂中主要是口令,它富有强烈的感召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动作,都需要教师以命令的方式,让学生去执行和完成动作。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立正”、“稍息”、“向左转”、“跑步走”等,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有时是多次重复,但使学生听而不烦,练而不厌,这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情调昂扬,坚决果断。
2、表达式情感教学
表达式是指通过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表述,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情感方式。语言是调动情感的重要因素,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通过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表达,一则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喜欢教师,拉近两者间的距离:二则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体育课。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运用语言的音,气,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练习时,应简洁明了幽默含蓄。例如,有一次上篮球课时,有几个学生偷懒坐在一旁观看,看我走过去就立刻站起来,我灵机一动马上说:“你们在看现场直播吗?”学生哄然大笑。我巧妙的运用幽默语言,给学生一个台阶,学生很快就再一次投入到练习中去,这样使体育课变得更富生气、更具艺术性。表达式情感教学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作为当代体育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技巧性,通过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喜欢学、善于学、学得好,使体育课变得更富生气、更具艺术魅力,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3、应激式情感教学
应激式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状况下所引起的情感方式。在体育课堂上,时常因受周围歼环境的影响,气候因素的变化,运动中的相互碰撞,做动作失误等,免不了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现象。在突如其来、意外的情况下,正是师生情感体验最深的关键时刻,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温暖,相 3 反学生会感到冷酷,失去学习信心。记得一次体育课,上课铃声响后,其他学生都已经排好队准备上课了。只有A学生还在一旁发呆没有来排队。我厉声喊到:“你在干什么?还不来排队!”随后他阴沉着脸走到了队伍中。在接下来的队列练习中我看到他还是有些心不在焉。心头慢慢冒起火来,真想劈头盖脸训他一顿。后来转念一想该不会是受其它同学欺负了吧?又吧怒火压了下去。在体育委员带领大家做徒手操的间隙,我把A学生叫到一边,关心的问到:“怎么,其他同学欺负你了?”他说:“没有。”“那你为什么脸阴沉着心情不好,而且上体课注意了不集中啊?”他说是上一堂课受到了班主任的批评。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我就开导他,老师批评错你了吗?他说没有。那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是不是?他说是的。那你不应该心情不好啊?而且你把上一堂课的情绪带到体育课上来也会影响到体育老师我的情绪的,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好了。我看他低着头默不作声,就说,“下去吧,下次注意了。”在下面的练习中我看他脸部表情慢慢舒展了,练习也比以前上课要积极和认真。所以体育教师应学会利用情感的教育方式,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积极投入练习之中。
4、调节式情感教学
调节式是采用一定的控制手段,使之适应新要求的一种情感方式。调节式情感具有对人的行为活动显示出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往往处于紧张的状态中,通过情感教育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如一次800米考试,全班女学生只有一个人考合格了。我知道并不是她们实力不行,而是她们还没跑就紧张的要死,带着这样的情绪去跑,还没跑几步就已经累了,于是就停下来走了,那成绩可想而知肯定是不行的。只有补考了,在补考前,我对她们说,“这次我们降低要求了啊,只要你们跑完两圈也就是800米,坚持中途不停下来走,那么不管时间是多少都可以合格。”她们都拍手叫好。结果跑下来全都合格了,而且有几个达到了良好,时间要求和第一次一模一样。
5、稳定式情感教学
稳定式是指用一定的控制或约束方法,影响学生思维活动一种情感方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在锻炼的同时,思维也在活动,感知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很易出现波动性,如做动作畏缩不前,不规范等,此时教师除采用讲解和诱导外,更须利用些措施,稳定学生情绪。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学生在小学跳山羊时侯摔过,之后她一直畏惧跳山羊。到现在上初 4 中这种畏惧感都没有克服。一次我上山羊分腿腾越课,轮到她时她就对我讲:“老师,我不想跳,我小学跳时摔过的。”我拒绝她说:“不用怕,你现在人已经长高了,力量也变大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跳过去的。”她见我一脸坚决,只有硬着头皮跳。但一跑到山羊前面时就“啊”一叫,根本就没敢跳起来。于是我就说:“这样,你先练习过背吧。”我帮她找了小个,中个,高个三个女生一起帮她练习。这样她比较轻松的跳过了小个和中个的女学生。这是我大声喊到:“很好,加油,还有最后一个。”在我的鼓励声中她越过了高个女生的背,稳稳的落地了。我对她说:“过背你可以了,相信跳山羊你一样可以的,你放心,老师会保护帮助你的。”她站在起跑线上想了想,开始助跑了,这次她起跳了,我看准时机,帮了她一把,终于她过去了。我继续鼓励她讲:“看见没有,你一定行的!”于是她又跳过了几次。我为她鼓掌,其他女学生也鼓起掌来,这时她笑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心态和动作,采取有效的稳定式情感教学,一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收效更大。
综上所述,五种情感教学方法相互依存,才能够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对这几种情感教学方法的强化,传统的体育教学将会变得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课堂的教学氛围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松散的“放羊”模式将会被迅速淘汰。
当然,初中体育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开展,对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挑战,包括知识的全面性,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等等,可能是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所不能同时具备的。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中学体育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情感,而且要善于揭示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善于搜集社会中、生活中,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做好情感的渗透、升华、渲染和情感的激发。老师要把对自己的情感感受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知道了这些,老师就能够安排学生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练习起来有兴趣,始终在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得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尽量减少单调枯燥的练习,使练习具有游戏性、趣味性、竞争性和新鲜感,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
第二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策略
江苏省淮安市袁集乡初级中学张家兵
挫折教育,也称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教育必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因此,在初中阶段嵌入挫折教育不仅有其理论探索的意义,也有其现实的紧迫性。初中体育教育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此应当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从教育目标上看,通过挫折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在竞争关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如果个体缺乏对失利的正确认知与应对,竞争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能使学生从容地面对挫折,提高其生活的质量及幸福感。反之,如果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学生可能因为恐惧失败而自私自利、缺乏包容精神与团队意识。更进一步说,如果缺乏抗挫折能力,学生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丧失了创新的勇气。由此可见挫折是学生所必须经历的教育环节。
从现实层面看,体育教育中开展挫折教育,可以弥补文化课教育存在的弊端。对于初中生,文化课教育有较大的应试考核压力,如果在其中嵌入更多的挫折教育,实质是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导向,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体育教育则因为中考的压力相对较少,加之其独具的运动性、集群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之中面对挫折、体会艰难。这样的感受,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教育管理层面上看,新课标体系也为体育教学中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刚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挫折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符合现实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是可行性的运动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的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可以减轻抑郁,有效平衡挫折教育的负面作用。医学证据表明,运动过程中人体可以分泌出多种激素抑制负面情绪。挫折教育的主要缺点在于对于调节能力不强的学生,其面对挫折情境,可能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导致心情抑郁,影响学习、生活。体育运动恰好可以平衡上述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宜挫折教育的展开。
体育运动本身所包含的竞争性以及规则依赖性为挫折教育的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选材空间。挫折教育的有效进行必须依赖于恰当的情境,体育活动既有强烈的竞争性又具备完整的规则予以配套,有很多“挫折情境”可供选择。比如,竞赛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易具有挫败感及不公平感,如加以合理利用,可以为挫折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机会。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挫折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为中心,避免纯粹制造“挫折”而缺乏教育。
在实践中,很多人错误地把挫折教育理解为让孩子“多吃苦”、“多磨练”。实际上,挫折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心理上克服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指引学生在行动中克服挫折。举例而言,对抗比赛后,失利的队伍就遭遇了挫折情境。教师一方面应当调节学生比赛失败的心理情绪,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提高竞技水平,赢得其后的比赛,这样才是完整的挫折教育的实施。
2.挫折教育情境的创设应当真实与自然,使学生真正经历挫折的洗礼。
挫折经验的获得,通常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结果。有意识设计的挫折情境一旦让学生获知,将会出现两种教育后效:轻慢心理和反感心理。前者会使学生被动应付,学生往往把吃点苦、经历点不平,当作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不能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后者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反感心理,并表现为攻击或退缩的反应行为。为此,要求教师在设置挫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差异性,要尽力创造出真实、可信,同时顾及学生感受的挫折情境,要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摆脱困境,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3.挫折教育的实施应当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遇到挫折的态度、处理方式也必然不同。这时教师需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对于外倾型的学生,针对其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易自满的特点,教师可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针对内倾型的学生,鉴于其特征是倾向于内心体验、深思熟虑、处世谨慎、多顾虑、少行动,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而对于一般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的抑郁型的学生,应采取格外谨慎的挫折教育,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4.挫折教育的实施应当注重体育精神的导入与完整人
格的培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中,不仅要教导学生面对并且克服困难,而且还要在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导入体育精神的理念,引导学生用健康、高尚的思想战胜困难,解决问题。例如,面对障碍时,有的学生用狭隘的“成功观”、“竞争观”来激励自己、以“出风头”的目的来挑战困难。此时.教师既要肯定学生面对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动力,又要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在抗挫折的过程中弘扬体育精神,并最终塑造其完整、完善的人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挫折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应对真实生活的演练、其价值与目标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在实施中如何掌握、控制挫折情境的设置,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运动观,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与探索。
第三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第一章有效课堂教学深层解读
章节导入
老师,请把课堂还给学生
看海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路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时时被提起,几乎每一本与教学有关的书上都能找到这句话。九九年毕业的我,或者领悟能力太差,或者教学技巧不足,直到最近两三年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魅力。
从学生到教师,一路走来,我绝对是个勤奋、负责的人。所教的学科、所带的班整体来讲还算不错。可是我知道,那是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时间的结晶。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无怨无悔地付出着。可我自己心里知道,自己的付出与学生的表现并不成正比,问题出在哪里呢?
认真审视自己,我发现,自己完全把自己当作了保姆,高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小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却一直做着越姐代危的“傻事”!
其他暂且不论,就拿课堂教学来说吧。
我想,许多年轻的老师一定和我代样犯过同样的错误: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文章学生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累得嗓子都哑了,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你所讲的仅仅是你所理解的,孩子们未必理解。你所强调的,仅仅是你看重的,未必能被孩子们接受。于是,你会发现,尽管一
个知识点你强调了好多遍,可考试时,孩子们仍然会出错。因为,你没有把叼门放在眼里!
为了图省事,以前课堂上我总爱叫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回答问题。结果,他们的确掌握得不错,可班上大多数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但是,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知道了,这节课他才是主人公,他应该有能力时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课堂上,我只是做一个引导者,具体的读书、思考、见解的提出,都教给了孩子们。绝大多数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了.相信他们也感受到了美妙文字的吸引力。经过一番“改革”,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参与意识强了。对于别开生面、掌声不断的语文课,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时我而言,语文课也上得轻松了。真可谓“一举多得”。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西方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近年来,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了阐述,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下梳理,整合、集其大成,以飨各类老师的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简而言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①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人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X100%;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在某种意义上,有效教学与教学最优化可以划等号。教学最优化的控制项目一般包括教育的时间量(t)、教学的信息量(U)、学习的负担量(C)、教学的成本(S)、学习的成绩(w)o如以E表示教学最优化程序,则有:E=f(w, s, c, u, t)。它表明最优化教学应是这五个量的函数,应以时间最短、教学信息量最多、负担最轻、成本最低、成绩最高来达到教学最优。
美国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人梦,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应当说两种课堂教学都不是我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但如果非要从中比个高低,哪个更接近有效教学标准呢?通过以上对有效教学的阐释,结果不言自明。
究其本质,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的意向。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实施方式?”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专栏1:有效教学的特征
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肖)II《有效教学的策略》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12条基本原理
有效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科学属性的特质决定了它有可供遵循的原理。这些原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被人深人领会,也只有付诸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下述12条有效课堂教学原理,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教材的组织与结构、激发学习动机、表彰与强化良t行为、教的技巧等。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学习的迁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所学与所用能结合起来。
1.当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所学内容的框架脉络,且组织、结构完善,则学习进程必定加快,印象更加深刻。标题醒目、条理清晰、上下连贯、及时小结或提问都有将有
助于学得好而记得牢。2.预知是学好的先决条件。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须
以学习者自身特征为起点。教师应预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现有程度,在教学中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
3.必须激发学习动机。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兴趣和激情。
教师应熟悉并关注学生的要求和所想。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佳。在教师一方,应表现充分的热情。
4.学生通过参与设定目标和策划学习活动,可激发学习动机。
备课本是教师份内的工作,但如能有选择地吸收学生参与,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尽量多地吸收学生的意见,重述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发言或演示。
5.成功(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教材难度分层次掌握,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时刻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致于因为学不会而丧失信心。对学生的进步充分肯定。
6.当学生承担的任务具有系列的挑战性,即成功看来不是唾手而得时,可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任务尽可能安排成台阶型,让学生分步去征服。目标设置不要太低,如果可一缴而成,毫无挑战,则学生兴致索然。
7.当学生熟知自己的学习进程,则其行为表现将比应知而未知者为优。
及时给学生反馈,让其对自己有正确评价。这样学生可从容做出自己学习的安排,不致掉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辅导或补课。
8.学生行为得到表彰(奖励),意味着更值得去学习。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正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运用。被表彰意味着被肯定,那么所学的东西就有价值,就值得记牢和应用。
9.行为的奖励(表彰)尽可能及时效果才最好,而且让学生明白无误。
及时表彰意味着及时强化,这样才能在好行为与好结果之间建立明确的神经联系,才能让学生感受深刻。奖励和表彰应做得准确、恰到好处。
10.指导下的学习比自发学习更有效。
有效教学以学生学了多少为衡量标准,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教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明白学生是否学会所教的,是否达到目标期望值;教师应熟练地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及时评估学习的效果。提倡现场教学,以目标为导向。
11.应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而非处于“被教”地位,学习才达高效。教学中多提出问题可促进学生学习探究行为。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改变行为。如果学生处于不明不白或似懂非懂境地,所获一定有限。所以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应该是“学到什么”而非“教了什么”。教与学双方都应是主动的。
12.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好。
实践往往被认为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其实远远不止于此。实践对知识的领悟、对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做中学”实有至理在焉,也是有效课堂教学实现的一种策略。
三、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通常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来替代“好教师”“好教学”。在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时,要考虑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重视课堂里的师生“互动关系”,并把“师生互动”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来考察。而教师行为的有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
(一)五种关键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在进行课堂评估和标准化测验中我们发现,这五种教师行为与希望学生达到的理想目标密切相关,它们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至关重要。这五种关键行为是:
1.清晰授课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要点明确;(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3)口步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不良习惯。
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其讲话的方式削弱了内容显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有效教学。
2.多样化教学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在课堂上能够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多样化的提问,“提问”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事实问题或过程问题,聚集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一是表现在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方面。研究表明,教室里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强教学的多样性。
3.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教师必须予以回答的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有:(1)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3)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所有教师都要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但如果教师把大多数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而不是把时间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过程准备上,那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接下来课堂上“师生互动”集中于思维核心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就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人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投人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与教师教授某个内容的时间不同。它是指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材料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受益。有时尽管教师可能在任务导向下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翔实的内容,但学生注意力分散,可能并没有真正投人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
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学生们跑下座位、谈话、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的时候,很显然就没有投人学习。学生们的不投人方式还可能更加隐蔽,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教学活动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可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纠正这种隐性类型的不投入非常困难,它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引发学生投人学习活动。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人率相关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有如下三种难度
水平:(1)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误。(2)中等成功率:学生部分理解任务,会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3)低成功率:学生基本上不理解任务。
研究表明: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间)和学生投人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中高等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这是因为教师讲到了较多的处于学生当前理解水平的内容。而且,产生较低错误率(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调查研究显示,普通学生把大约一半以上时间花在那些能带来高成功率的任务上,研究还发现,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出平均水平,结果他们的成就更高,记忆力更好,对学校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调查结果暗示人们:学生应该把60%-70%的时间花在那些他们能够胜任的任务上,对所教材料他们几乎能完全理解,只是偶尔犯错。中高水平的成功率将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促成了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动机,因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高阶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这种高成功率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很多教师这个学习阶段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解决问题和批判思考的目标特别关键。有效教师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的五个关键行为,也是效能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只有具备了这五种关键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二)五种辅助行为
为了描绘出有效性教学的图景,需要另外五个有效性教学的普通特征,称为催化性行为或者辅助性附加行为。尽管人们已就辅助行为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是一方面辅助行为并不像前述的关键行为那样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如何运用这些行为尚处于探索之中,它们不像关键行为那样与学生的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辅助行为应该在关键行为有效 的背景下采用,把它作为催化剂,而不是代替关键行为,包括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组织、提问、探询和教师的影响。
1.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
这种行为是指教师通过认可、调整、应用、对比和总结学生的反应,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鼓励学生参与。这些行为的使用可以辅助促进五种关键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认可:通过重复学生所表达的名词和逻辑联系来利用他们的观念—提高教学清晰度。
调整:通过改述或用自己或者其他学生的话来定义学生的观念—产生教学多样性。
应用:利用学生的观念来教授推论或者导出问题逻辑分析中的下一步骤—增加成功率。
对比:将一个学生的观念与其早先表达的观念进行比较,理出其间的关系—鼓励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总结:将个别学生或一组学生所说的作为摘要重述,或着作为对已教概念的回顾—加强任务定向。
最后,对学生观念的利用已经扩大于归因、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考。通过教师引导性的对话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观念、体会和思维模式来重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引导性的对话并不仅仅是要求学习者对课本知识作出反应,而是要通过精加工、联想以及用学习者自己特有的思维来评价它,从而使它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在这种行为中,鼓励学习者加工,鼓励学习者交流学习的过程,这样就会形成自己对内容的定义和理解。虽然利用学生的观念与学生的成就之间并没有很大的相关
性,但是可以观察到的是,它对学生投人学习过程有很大的促进 作用,因而,它成为一种常用的达到关键行为的催化剂。让我们 来看看一个简单的利用学生的观念促进其投人的教学对话。
教师:小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等式是什么? il、明:c2 =a2 +62。
通常在这个时候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很好!”然后就继续问
下一个问题。但是,这位教师继续说。
教师:我们来把它写在黑板上。这是一个三角形,现在让我们来按照小明说的做。他说高的平方(我们称为a),加上底的平方(我们称之为b),应该等于抖边的平方(我们称之为c)o 小刚,你愿意上来用小明刚才给我们的公式,向大家说明你是怎
么得到c的长度的吗?
小刚:好的。如果a等于3, b等于4,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把它们的平方相加,然后得出平方根,这就是ca 教师:我们把3平方,把4平方,再把它们相加,算出平方
根,结果等于,_5,这就是料边的长度。
在这个对话中运用了哪种利用学生观念的方法呢?第一,通
过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应用了小明的回答,将它带
人了下一步骤—推导证明。第二,通过口头重复小明所说的,教师向全班认可了小明参与的价值。第三,通过让其他同学证明
小明回答的正确性,对概念进行了总结。所有这些的完成都来自
于小明的一个简单的回答“c2 =a2 +b2"o 虽然利用学生的观念看似简单,其实也需要技巧和精心计
划。教师必须随时做好准备,以便能抓住将学生的观念结合于课
堂教学的机会。研究表明,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特别是在自
然的课堂对话中出现的)比之简单地用“很好”来表扬学生,对
学生的投人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一。那些用来认可和表扬学生的标准语句(如“正确”“好的”“对的”)已经被使用得过多了,以致于不能表达教师所期望的对学生的奖励,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作用甚微。
2.组织
教师为安排后继行为或总结先前行为所做的评论称为组织。组织在教学行动发生之前和之后都很重要。使用先前活动或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保持。使用对教学活动或问题的总结,可以强化学习内容,使之与其他内容发生适当的联系。这两种组织方法都与学生的成就相关,是达成关键行为的有效的催化剂。
前、后两种组织如下: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特别是要重点研究国际或世界危机发生之前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动荡时期所共有的东西。
教师(上课结尾):我们发现经济困难和政治一动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国把在经济发展和领土安全中的利益看得比战争所耗费的人口和资源还要重要 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如战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
上例呈现了一些可用于组织的方法。一种是指出内容所要发生的变化。清楚地指示提醒学生即将要发生变化,没有这种指示,学生就可能把新内容与旧内容搞混,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上例的“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帮助学生做好调整,提供了一个使新内容更具意义的背景。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后继活动的先行组织者。
另一种组织的类型是运用强调。上例中,.教师使用了“特别是要重点研究„„”,他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的结论中所包含的知识和理解。此类“这是重要的”“以后我们还会回到这一点上来”“记住这一点”的语句,我们称之为口头标记(verbal makers)o它们往往是强调最重要的内容。
除了口头标记和先行组织者,效能型教师可以将课堂组织成一个活动结构(activity structure)。活动结构是一系列具有不同认知复杂程度的相关任务,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学习者控制的。活动结构可以以多种方式来建立,如合作的、竞争的、独立的,以对学习者提出不同要求,使上课具有节奏和推动力。对效能型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投人学习过程,使他们从对事实的简单回忆发展到形成需要推理、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行为的更高的反应水平。在上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内容去思索战争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这使得教师最后的提问更具意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教师期望学生超出所讨论的概念,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
3.提问
提问是另一个重要的帮助行为。对教师提问的研究是教学领域的永恒主题之一。有效性教学理论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类:内容性提问与程序性提问,这两类提问各有其作用。
内容性提问。内容性提问指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直接运用所教的内容作出回答。此类提问的目的是看学生是否能回忆和理解具体的材料,正确答案教师是事先知道的。研究者们对内容性提问作出了多种描述,如,它是直接的,即提问不需解释或选择;低要求的,即提问只需要回忆准备好的事实,不需要归纳和参考资料;收敛的,即不同的资料来源得到同一个答案;封闭的,即提问不需要普遍联系或旁征博引;事实的,即提问只需要回忆已被充分接受的具体知识。此类问题如:列举月球大气中的化学成分、计算机CPU的功能、48除以6,再减5是多少?
程序性提问。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内容性的,问题被提出来是有不同的目的的,是为了促成不同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指导、激发(如好奇)、鼓励(如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都是教学实践的目的,这些都应该在提问策略中反映出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内容就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同样,研究者们也对程序性提问作出了多种描述,如,它是间接的,即提问有各种可能的解释和选择意义;高要求的,即提问需要比简单的事实回忆复杂得多的认知过程;发散的,即不同的资料来源可以得到不同的最终答案;开放的,即不期望出现单一答案,甚至是不可能有单一答案;观念的,即提问需要概括、总结和参考资料。这类问题如:根据我们现在对月球大气的了解,要在月球上存活一年需要什么装备?分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举例说明除与减的相似功能,并对它们作出比较。
教师的程序性提问并不像内容性提问那样与学生成就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启动较困难,见效也是长期的。但是,这种高要求的提问常常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策略。因为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和决策,这些认知过程是成人生活中最需要的。
4.探询
探询指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或其他同学的答案。教师可以采用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以用引导性的问题,或者用其他一些可以转化、提升学生回答的指导语,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探询常常用于将
讨论提升到更高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和问题解决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事实性提问开始教学,然后通过引发学生的清晰回答、索求新信息,或转变回答,将之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使概念化、精练化,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能使“引发一索求一转变(如果有必要)”循环切实施行,学生就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下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引发一索求一转化”循环过程:
教师:小明,什么是科学实验?
小明:就是检验某种东西。
教师:那么,什么是检验呢?
小明:就是相信并且想知道它是否真的是正确的。
教师:它的意思是„„?
小刚:它的意思是作出一个预测。
教师:“预测”的同义词是什么?
小琴:假设。先作出一个假设,然后进入实验室检验它是否正确。
教师:好的。所以一个科学家作出一个预测或假设,接下来做实验来检验它是否能被证明是正确的。然后呢?
小田:就结束了。
教师:(等待了10秒钟)实验室跟现实世界一样吗?
小丁:科学家会尽力使它像现实世界,但它太小了,像我们书上画的绿房子。
教师:所以,如果要利用实验的结果的话,科学家就必须对它们做什么处理?(没有人回答,因此教师继续)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事物,我们会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也会发生吗?
小明:你的意思是如果它在特殊情境中是正确的,那么它在更普遍的情境中也是正确的吗?
小玲:这就是作出了概括。
教师:好的,我们知道了科学调查通常是以概括结尾的,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一项科学调查需要哪三样东西? 全班:一个预测、一项实验和一个概括。
教师:很好,同学们。
你能找到在这段对话中教师的索求、引发和转化行为吗?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假设、实验和概括的定义,只是偶尔用“好的”或“对的”之类的语言.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让他们自己得出概念的定义。教师的作用只限于引发学生的解释(“它的意思是„„?”),索求更多的信息(“它的近义词是什么?”)以及引导转化(“实验室与现实世界一样吗?”)。
引发、索求和转化的目的是促进探究,或者对教学内容的独立探索。通常,探究教学中所学材料的巩固率要高于常规的讲授方法。但是,短期内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J.教师的情绪
学生是教师行为所隐含的情绪的感受者,受此感染,他们往往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个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通过面对面的表达、语言感染、体姿和行为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师,比那些没有这些行为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这些行为所提供的信号相应地减少或增加对课堂的投人。不管教师是否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这些行为,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中,热情是教师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热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活力、力量、投人度、兴奋性和兴趣。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最常用的是语言感染、体姿、目光交流和教师的生气勃勃。研究表明,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相关,对促进学生投人学习过程也有重要的作用。
显然,一个人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高度的热情而不感到疲惫,什么样的热情水平是适当的呢?我们认为,适当的热情水平是语言感染、体姿、目光交流和动作的和谐平衡,教师要用时间和能力将这些行为组合为一个统一体,以适当的方式来运用每一种行为,传递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有活力、投人度和兴趣的信号。换句话说,这些行为要以适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运用,才能传递出理想的信息。这样的话,与学生的无声的行为对话也可以发挥与有声的言语同样重要的作用。其中关键的是教师的热情必须是真实感情的表达。
第四篇: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读后感
《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读后感
浦河中学殷宏伟
一、问题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力求巧而精。教师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的巨大动力。如在教授JuniorEnglish Book III,A m an w ho nevergave up一课时引入了爱迪生的经典名言“G enius(天才)is one percentinspiration andninety-ninepercentperspiration.”学生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就根据实际情况提问:D o you know any proverbin yourdaily life?Ifyou know,you m ay say in ChineseorEnglish,O k?于是学生一人一句,进行Brain-storm ing
训练。很快学生就说出了几十条名人名言,英汉兼有。随后教师可接着说:“Ifyou w antto know m ore Englishproverbs,please pay m ore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in your daily life。”接着教师又问:“D o you know the ad Justdo it?Where can you find it?”结果学生们在一位同学的N IKE T-Shirt上找到了Justdo it!这极大激发了学生收集名言的兴趣。从此,在每堂英语课前总可以
看到在黑板的最上方写着一句English proverb。学生主动轮流提供,乐于积累,称之为EVERYD AY PRO VERB这样的提问简洁明快、自然贴切,以巧妙的设疑来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尽快“入戏”,学生参与面大,学习气氛十分热烈,还使得英语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二、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艺术的发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多提一些能深化主题,涉及解释、分析、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的高水平问题,而不仅仅记住有关的细节、事实或简单的描述性归纳性的问题。例如:(1)H ow m any house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2)W hich house w illyou
choose to live?W hy?后一种问题的设计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更有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师可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路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己有知识经验,找出新的答案。
这种问题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范围,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例如:请学生就“I’m notsure”的回答设置问题,那么他们将会给你想出几十种的情景。想象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切创新都来自想象。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多说敢言,主动质疑,其目的就在于此。
三、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
提出高水平问题固然重要,但高水平问题和基础水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提出一定数量有关事实的基础水平问题,正是为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事实材料,从而为学生回答和提出高水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发问不仅要有通过学生回忆、背诵的知识性问题(如:W hen w as he born?W here did he live?)、由学生进行描述、归纳的理解性问题(如:W hat’s the m ain idea ofthis passage?)、让学生自身解决的运用性问题(如:H ow to protectthe environm ent.);还要有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性问题(如:D o you like traveling?W hy orw hy not?)、学生凭借创造、预见的综合性问题(如:G ive the passage a title.)、学生进行选择、判断的评价性问题(如:W hatkind ofinvention do you most like?W hy
do you think it is the m ost important invention in the w orld?)。知识、理解、运用性问题属于低层次问题,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可以强化、巩固运用已学知识,并且可以作为高水平思维的基础。分析、综合、评价性问题属于高层次性思考问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整合大量已学知识,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答方案,因而可为学生提供锻炼较高水平思维形式的机会。
四、问题陈述要完善,有效反馈要及时教师在发问中问题的陈述应该严密、清楚,为学生思考指出明确的焦点和方向,避免模棱两可、范围过大的发问。清楚的发问会提高准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应及
时提出,并给予引导。发问时教师对姿态、面部表情、声音频率及音调予以适当调整,将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师理所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增强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学生对问题作出错误的回答,教师应立即纠正。学生对问题作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亲近、微笑、点头等鼓励性的方式启发初提问的学生答题,回答出可以给其适当的鼓励,若答不出,可以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教师的反馈中应当毫不吝啬地给予这样一些评价:“You
did a very good job.”“W elldone!”“Very good.”
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提供思考时间
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设计提问要有梯度,有层次,而且要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教师在集中提问时,平均1分钟提出一至两个问题,而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仅有1秒钟左右,学生尚未想好该问题如何做答,教师就重复该问题,或请别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不仅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损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高层次的交流。有研究表明,当教师改变这种狂轰滥炸的发问习惯,发问以后等3-5秒的时间,可以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学生会得出更为详细的答案,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英语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并“能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力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适中、要求不同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智能强项,使他们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和增强自信心,亲自感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感和针对性,兼顾好、中、差生,对于一些不愿开口或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或基础较差的学
生,可多用Yes orN o问句、选择疑问句、True orFalse判断题形式,并适当给予一点提示;面对中等生,多选择when,w hat,how,w here,w ho等特殊疑问句,以此鼓励中等生经过独立思考和仔细观察,作出回答,同时锻炼他
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对于反应敏捷并具有丰富知识的学生,可侧重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归纳、推理型问题,不寻求唯一答案,以帮助他们开发思维,发展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六、引导学生自我发问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主体,就必须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动。因此,自我提问对学生积极加工学习信息起到关键作用。而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刺激学生高水平的思维,会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保持更持久。但研究也表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水平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训练学生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首先,创设良好发问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使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
索的精神。其次,传授提出高水平问题的方法。例如:运用己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预测某一方面的发展前景;改结论性内容为探索性问题等。
七、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
教师对自身发问效果详细客观的评估是提高教师发问技巧的有效手段。教师对发问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教师对自己呈现问题的方式、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展示序列、层次的清晰性、时机的选择的自我评价。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发问技巧,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自己反思的习惯,经常问问自己提出何类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是否还有别的好的问题、叫谁回答问题,等等。通过这些反思,不断提高教师发问水平,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有的学生能考出高分,但在课堂上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往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即使能说出点什么,也只是套用常人的浅表的话,或者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的。当人们评论起孩子时,总是说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孩子实践能力那么强,而我国的学生总是满腹经伦却用不到点上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获得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但过于的注重,那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启发就淡化了。
世界本身是综合的,但人们把它进行了复杂的社会分科,但世界却不会因此而变,有很多人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但当实际中遇到问题时却不会综合运用自已所拥有的知识去处理,这不是很可惜吗?这就是高分低能的本质——知识的割裂。在如今知识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选择、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从小学起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把结果变成过程,把知识变成智慧,让学生多实践,使学生能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在教育中就要以综合为导向。
所谓“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和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统整起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第一、学习“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综合能力”是指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或学科间有关知识组合在一起,并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他们的知识组合(迁移)能力。就是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或现象、事物等出发,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内容比较,把相关知识构建成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书本知识时,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把生动活泼的现实材料引进课堂,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了解、认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时,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社会理论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室(案)”为“学室(案)”,培养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迁
移能力。
第三、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复射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指向于多种答案。其操作特征是大胆假设,思路广阔,灵活多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必须以发扬教学民主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营造“标新立异、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氛围;同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第五篇:初中体育课堂管理的策略论文
1学生违纪的具体表现形式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违纪等现象是常有的事儿。经过事件调查我们发现,这些行为从现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1做一些干扰教师上课或违反课堂常规的事情。比如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既不听也不看,甚至还互相谈论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些学生则是体育意识不强,穿皮鞋,牛仔裤来上体育课;有些学生课堂上不听体育教师的指挥,我行我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打闹,影响课堂秩序等。
1.2不按时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体育课上的热身运动,进行跑的练习时,老师要求学生跑800米,学生仅跑40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有要求执行;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某个动作时,学生故意偷懒或人为降低动作的难度等等。
2加强体育课堂管理的策略
针对以上阐述的情况,教师必须给予重视,从课堂上的细节抓起,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明确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体育课堂能否有序进行,与教师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建立良好的课堂组织纪律,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堂奖惩规范制度,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时处理,努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打造优良的学风。
2.2建立恰当的课堂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课堂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从开始到结束,使学生逐渐形成有纪律有集体的班级团队。
2.3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如果对学生的教育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学生的违纪行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具有故意性质且已明显干扰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是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并用语言暗示来处理。总之,在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尽量做到不要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的时间和效率。
2.4正确奖励与惩罚。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上运用奖励与惩罚是教师必要的教学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课堂纪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强化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等。同时,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恰当而灵活的惩罚是必须要的。因此,任何一名体育教师在进行惩罚时,都不应该带有偏激行为,更不应该进行人身攻击,要客观公正、严明有力,要使包括受处罚学生在内的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心服口服。
2.5合理评价。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深入开展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努力和参与程度,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6情感感染。现在的初中学生,家庭环境造成他们个性特征明显,强制的态度很难使他们欣然接受老师提出的要求。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投入必不可少,一个教师冷冰冰地传授知识,没有情感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体育教师要抛开个人的其他情感因素,以亲切的态度去讲解知识;以关心、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提问;以关心、热情的态度去帮助学生;以敏感、灵活的态度对待偶发事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亲切和温暖,得到鼓励、帮助。
2.7以动作启示。体育教学与一般的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区别,体育教学有其固有的独特特点,在课堂上体育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动作能有效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能相互感知到的意识信号。体育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示范、一个保护帮助动作,都会产生维持课堂秩序的无声效果。在课堂中,体育教师可通过调整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组织教学。如有时教师可站在场地中间;有时可走到分组练习的学生中去,均可得到良好的效果。体育课程设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为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体育教师肩负着此重任,在教学活动中每位体育教师都要努力去管理体育课堂。要处理好课堂关系,既要管理好课堂秩序,又不能过于的严格,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困难,坦然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有质量的初中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