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设计 主讲人:黄兴永
[课题] 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302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 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侧视、俯视两类日照图,理解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判断昼夜长短、并分析日期;2.通过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教学重难点] 1.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2.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分析] 1.导入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资料、表格等内容等制作出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准备一些相关的趣味地理传输给学生。[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的视频,说明日期不同,升国旗的时间也不一样,引出问题:天安门升国旗的时间是以天亮为准呢还是以日出的时刻为准?进入新课的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
主题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图并阅读课本P.17课文回答:
1、什么是昼弧?
2、什么是夜弧?
3、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是什么?
4、比较图中昼夜弧的长短 生:看图和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总结,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昼弧与夜弧相等则昼夜等长。并引导学生通过昼夜弧的度数怎么样计算昼夜长短? 生: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昼长+夜长=24小时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三幅图,说说在二分二至日赤道上的昼夜状况如何? 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
师:进入第一个探究,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以后叫一位同学回答
生:通过动画的观察得出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结论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进行点评和强调得出探究的第一个结论
师:继续进行第二个探究:请同学们先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后活动探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出在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跟纬度有什么关系?
生:认真观察动画并带着问题思考,病的出二分二至日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二分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通过观察动画发现纬度越高昼弧或者夜弧的长度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师:叫一位同学上来在黑板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生:在黑板上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师:从学生画的图提问学生那段时期太阳直射北半球?那段时期直射南半球? 生:看图回答:春分到秋分直射北半球,秋分到次年春分直射南半球。
师:让学生观察动画提问学生: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晨昏线的位置?这段时间北半球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关系。
生:观看动画后发现这段时期晨昏线一直在地轴的西侧,北半球昼弧总是比夜弧长,说明这段时间北半球昼长夜短。
师: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总结一年中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思考后提问一位同学 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太阳直射哪的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师:总结得出探究的第二个结论,并提醒学生配合太阳直射点运动曲线图去理解记忆。
师:最后进行第三个探究:请同学们继续看动画后进行问题探究: 左右两个组看动画后回答:
1、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中间一个组看动画后回答
2、从夏至(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生:三个组的同学先看动画演示然后分别回答两个探究问题。各自得出结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
1、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在这个过程中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从夏至(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在这个过程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师: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总结出一年中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呢?思考后也提问一位同学
生:思考后得出结论3: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另一半球相反
师:最后以北半球为例,对刚才探究的内容用图形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及时对探究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掌握。
生:积极回答一年中各个时期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师:通过学习,又从书本内容回归生活中,请同学们说说今天江川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今天以后昼夜长短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思考后快速回答了问题:今天江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今天以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昼渐短夜渐长。师:进行点评,然后做几个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最后留下一个课后探究的内容:探究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的关系是什么?为下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归宿;教学过程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学情分析必须要准,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情及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策略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江川一中地理组
黄兴永
2011-10-19
第二篇:―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教案.
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编号:②
[课题] 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授课时间] 2012-04-19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课程时间]10分钟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五个主题。此课在承接前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交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由于直射点的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掌握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说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过程与方法。
(1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研究过程。
(2通过观察侧视日照图与多媒体动画,理解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判断昼夜长短并分析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而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现象的兴趣,树立其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媒体] 传统教具、投影仪和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图片资料及动画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中国有句谚语:一到春分,昼夜平分。指的是春分日这一天,白昼与黑夜等长。在同学们实际生活中,白昼最长的季节是哪个季节? 生:夏季
师:黑夜最长的季节又是哪个季节呢? 生:冬季
师:由冬季到夏季,由夏季到冬季,昼夜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由冬季到夏季,昼变长,夜变短;由夏季到冬季,昼变短,夜变长。
师:非常不错,看来同学们对生活都有细致的观察。我们生活中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有规律的变化呢?结合此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行预习一下课本。(板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
二、教学精讲(主体部分
师:好了,同学们,首先我们利用PPT上给出的光照图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PPT动画呈现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光在任何时候都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一面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面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圈,而晨昏圈将其所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与夜弧。图上紫红色地点处于昼弧上,那此地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白天
师:黑色的地点呢? 生:白天
师:不错,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只要地球上的某地处于昼弧上,则此地为白天,处于夜弧上时,则为黑夜。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取决于此地在昼弧与夜弧的运行时间。昼弧越长,白昼就越长;夜弧越长,则黑夜越长。
师:有了此知识基础之后,请同学们观察由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北半球各地昼弧夜弧长短变化?(给出动画与光照图 春分——夏至
师:北纬30度上的昼弧的长度怎样变化?
生:逐渐变长。
师:北极圈上的昼弧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逐渐变长。
师:大家由此联想一下,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又是怎样变化的呢?生:逐渐变长。
师;不错,这就说明了由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北移过程中,北半球各地的昼弧都在变长。而我们知道昼弧越长,那白昼的时间就越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由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教师列表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思路,请同学们观察由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给出动画与光照图
夏至——秋分
生:由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向赤道,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教师列表板书
师:非常正确。请同学们观察由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给出动画与光照图
秋分——冬至 生:由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变短,夜变 长。(教师列表板书)师:很好。那我们再来观察由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北 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给出动画与光照图)冬至——第二年春分 生: 由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向赤道,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教师列表板书)
师:为了检测大家学习的成果。请同学们思考:(1)一年之中,成都哪一天的白 昼最长?(2)从清明节到建军节,成都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生:成都位于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由清明节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北移,所 以成都的昼变长,夜变短。而夏至到建军节,太阳直射点南移,成都的昼变短,夜变长。课后作业:要求同学们从明天利用表格记录生活中的昼长与夜长,期末开展一次 针对收集数据的讨论课。昼夜长短随日期变化记录表 日期 昼长 夜长 师: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昼夜长短纬度变化规律与极昼极夜现象。结束新课。最终板书: 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 时间段 春分—夏至 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 冬至—春分 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北 南 南 北 北半球昼夜 长短变化 昼变长,夜变短 昼变短,夜变长 昼变短,夜变长 昼变长,夜变短 [教师反思] :本堂课利用动画与图片,体现昼夜变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但 是此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有点难以跟上,对老师的语言和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同时要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第三篇: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备课组 吴盈利老师
【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教师板书)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变化原因
2、变化规律
(多媒体演示)观察昼弧、夜弧,明确昼夜长短状况,分析昼夜长短变化原因。
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规律)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赤道永远昼夜等长。(课堂小结)以框架形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 五带
第四篇:《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最终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本节内容既是第一章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地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时间变化规律。
2、学会计算昼长和夜长。
三、教学重难点: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多媒体演示】观察昼弧、夜弧,明确昼夜长短状况,分析昼夜长短变化原因。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规律】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昼越长。(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2、昼长、夜长的计算
昼长=昼弧所跨的经度/15°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24—夜长
=(日落时间—12)×2
=(12—日出时间)×2 夜长 =夜弧所跨的经度/15 °
=(24—日落时间)×2
=24—昼长
=日出时间×2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及昼长和夜长的计算。
【课后作业】《导与练》中的《课后作业》第99页第1、3、4、6、7、9、10、12(1)~(3)题
第五篇: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动画演示,探究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探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课时安排】 1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解读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二、知识回顾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动画演示为主,引导学生回顾两个重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范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2、对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再认识。以PPT呈现为主。
目的:通过知识回顾,为自主观察动画,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做必要的准备。
三、自主探究 形式:动画演示
思考:①同一纬度,昼夜长短的关系如何?
②同一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如何?
结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四、反馈练习
设计针对性强的两道选择题。
五、课后延伸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