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长短教案
《认识长短》教案
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 张艳枫
【目的要求】: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应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
2、在操作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找出最长和最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具准备】:
1、教具:长棒
2、学具:(1)、长棒
(2)、长短一样的3根铅笔(3)、长短不一样的3根吸管(4)、长短不一样的3条毛线 【教学过程】:
一、预备活动:
走线: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地走在线上。
二、以“长棒城堡”引入活动。
1、感知长短。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长棒城堡”!今天是长棒国王的节日,我们的长棒娃娃已经等候多时了。
师:长棒过欢庆节日。看他们多高兴!这些长棒哪里不一样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的不同)
2、认识最长和最短。
师:三根长棒娃娃谁最长呢?(教师引导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找出哪根最长哪根最短。)
三、出示铅笔、吸管、毛线,让学生找出最长和最短。
师:咦,铅笔朋友、吸管朋友,还有毛线朋友也来比长短了,请
小朋友帮忙找找看谁最长,谁最短。你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四、学生操作:
1、教师提出要求:
(1)、比较时一定要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
(2)、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哪根棒子最长;哪根棒子最短。
五、游戏活动:比一比
师:盛大的舞会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每人邀请一根长棒娃娃一起跳舞吧。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并要说出:我的最长(短)。
六、收拾学具,活动自然结束。
师:长棒娃娃要回家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它们送回家吧。
第二篇:比长短教案
比长短教案
刘钊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长和短,会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长到短从短到长或从短到长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学生: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铅笔若干;不一样长短的铅笔每人3根,排序卡1张。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认识铅笔。
(1)出示铅笔,师:瞧,这是什么呀?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铅笔,请你们仔细看看你的铅笔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3)师:你的铅笔是怎样的?生:红色的,黄色的……(4)师小结:铅笔是长长圆圆的。
(分析:引入来源于学生生活,同学们对铅笔的外形已有初步的了解。活动刚开始直接出示铅笔,引发同学们的观察兴趣。通过看看、说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铅笔的认知。)
2、感知铅笔的不同点,探究比较物体长和短的方法。
(1)师:老师这还有许多不同的铅笔,请你们再选一根比一比,看一看,会发现了什么?
生:颜色、长短不一样。
(分析:学生自选另一根铅笔进行比较、观察,通过比较使学生感知铅笔的多样性,加强对铅笔的了解。)
(2)师:(长短)你是怎么比的呢?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除了用眼睛看,谁还有更好地方法?
(3)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比的吗?看,把两支铅笔立在桌子上,铅笔的一端要就对齐了,然后看另一端,就能比出哪根铅笔长,哪根铅笔短了。现在请你也来试一试、比一比吧。
(4)师小结:原来铅笔有不同颜色,有长有短。比长短时,我们要将两根铅笔的一端对齐,然后看另一端,就能比出长短了。
(分析: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比长短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目测和比较的方法比出铅笔的长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经验。)
3、引导学生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文具,强化比的方法。(1)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比较长短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了,我这有几样文具请你们按长短为它们排排队。
(2)师:谁愿意先来比比它们的长短?请学生操作。比出最长的文具后,教师马上从长到短排队。
(分析:在实际操作时,加强学生比的方法。有助学生直观地观察、了解排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
(3)师:现在是从长到短来排队,还可以怎么排呢?若学生想不出,教师
直接出示从短到长的排队方法。
(分析:以启发性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另一种从短到长的排序方法,丰富学生的排序经验。)
(4)师:下面就请你们也来比比文具的长短。
(5)学生自由操作比长短,教师指导。提醒学生先比较文具的长短,然后开始依次排队。
4、展示学生作品。
(1)教师将从长到短和从短到长不同的排列方法分两边摆放。(分析:将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分类摆放,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感知不同的排序方法,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2)师:瞧瞧,你们排对了吗?(如有错误,请学生及时纠正。)
(3)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比出这些文具的长短,并将文具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来排队。
5、练习
四、反思:
本节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中学生参与性强,兴趣浓厚。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描述铅笔的外形特征,如长长的,有颜色的。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教师的提问直接指向活动目标,使学生发现将铅笔一端对齐的方法就能比出长短,并再次操作感知比长短的方法,从而突破活动的重点。然后用比长短的方法比较文具,并将文具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序,通过在排序卡上排序,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排序卡画上小红旗,让学生竖着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地排队,更适宜学生操作。
2、在纠错时可请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改正,这样不仅避免其他学生等待过长,也能更好地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孩子们发现错在哪里。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大小和长短
www.hoing.net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大小和长短
活动目的:
学习观察卡片上实物的大小和长短,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材料介绍:
(一)材料提供
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图一张(画有大小标记),回形针10个,筐5个。
(二)使用材料
(1)将筐里的实物分类。
(2)分别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3)再给小动物分别匹配相应大小的食物。
(三)教育功能: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习分类。
(2)认识常见小动物,知道它们各自爱吃的食物,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能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活动要点:
引导幼儿看底版图,了解大小标记。让幼儿取筐分类,找一个最喜欢的小动物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说一说,这个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把它找出来,再给它们匹配相应的大小食物。
第四篇:声音的长短教案
声 音 的 长 短
教学设想:
声音的长短是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是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我认为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应该做到: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本课时,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象,让学生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学生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学生创造节奏的能力。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2.会用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及肢体语言等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让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4.培养学生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听一听、仿一仿 1.课件呈现动物嬉戏的录象。
要求:欣赏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模仿一下。【通过欣赏学生喜欢的各种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模仿自己所看到动物的声音和形态。(1)指声表演。(2)集体表演。
【给学生模仿的空间,是让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首先,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其次,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是有长短的,初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3.整理学生在录象中收集到的声音,如:
小鸭:嘎 嘎
小猫;喵 —
小狗:汪 汪汪 小鸡:叽叽 叽叽
青蛙:呱 —
小羊:咩 咩„„ 4.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比一比,谁表现的方式多。【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如:①模仿叫声②拍手、拍腿、拍肩③跺脚④体态律动(跳跃、跑跑、走、舞蹈动作等)⑤捻指⑥嘴打梆子⑦“嗒”式读谱法„„】
二、谈一谈、议一议、仿一仿
1.让学生收集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2.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声音和动作: 泉水:叮
咚
火车:呜„呜„卡嚓
卡嚓 大钟:当
— 汽车:嘀
— 闹钟:嘀嗒
嘀嗒 牛
:哞
— 老鼠:吱吱
吱吱 心脏跳动: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狮子:吼
— 小兔:蹦蹦
跳跳
【通过收集自己所熟悉的声音或动作,并按节奏模仿出来,进一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3.节奏组合表演
(1)师引导:谁能用刚才收集的火车的声音来表演火车开来的声音?(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教师给予指导。
(3)请表演好的学生表演展示给大家看,并给予奖励。鸣笛声‖
呜
呜
︱
呜
呜
︱
呜
呜
︱
车轮声‖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奖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以小组为单位,边听《火车开了》边模仿鸣笛声和车轮声。(可以用声音,也可以律动)
5.学生分小组合作表演其他声音和动作的组合,教师指导。
(学生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既培养了学生稳定的节奏感,又熟悉了歌曲《在动物园里》,为下一节教学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
①小鸭:嘎
嘎
小鸡:叽叽
叽叽
②锤子: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
6.教师引导学生由二声部逐渐过渡到三声部:
①小猫:喵
—
小羊:咩
咩
老鼠:吱吱
吱吱 ②大钟:当
—
铃声:叮
呤
闹钟:嘀嗒
嘀嗒 ③ 风 :呼
—
泉水:叮
咚
树叶:哗啦
哗啦 ④狮子:吼
—
青蛙:呱
呱
小兔:蹦蹦
跳跳 „„
7.分组表演,比一比,哪组配合最默契,表演的种类多,节奏稳定。评奖激励,自评、互评。
(生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这样,不仅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创造节奏。
1.用“×—、×、××”三个节奏型说话。(1)师示范:小白
兔
︱
跳跳
跳
︱(2)学生创造:如:
① 老
师 ︱ 早上 好 ︱
②小妹 妹 ︱ 真漂 亮 │ ③ 哎
— ︱ 你
在 ︱ 哪
里 ︱ ④赵丽
君 │ „„
比一比,谁创造的有新意。
【语言本身就有生动、丰富而美妙的节奏,结合语言,提取节奏对儿童来说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2.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演奏“×—、×、××”(1)认识打击乐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
(2)让学生尝试演奏,了解其音色,同时教师规范其演奏姿势。(3)尝试用打击乐演奏前面所创编的节奏。
3.播放《在动物园里》,学生用打击乐演奏歌曲中的“×—、×、××”节奏,也可律动,如:跑跑
走,或蹦蹦
停、拍手等。
【用打击乐表现“×—、×、××”,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能力。】
四、在学生的欢呼声中结束新课。教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反思这节课,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加活动,通过引导,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和他们亲切交流。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敢于大胆探索创新,敢于大胆表现自己。比如:让学生收集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并模仿,他们都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
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参与者。让学生收集自己熟悉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各种器官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节奏,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动物的叫声有节奏,我们的语言也有节奏,从而把复杂而枯燥的节奏变得简单而有趣。这样,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轻松地获得音乐知识。
3.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有趣”的知识探索。
如果用传统地教学思想和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节奏型的名称和时值。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方法毫无兴趣。但这节课是让学生自己收集和模仿各种声音和动作,并应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然后从声音中、动作中、语言中形成“×—、×、××”的节奏概念。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创造节奏和感受节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趣味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学习音乐理论是件简单而有趣的事。
4.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无论是读节奏还是用体态律动表现节奏,或是创编节奏,都注重激发学生的即兴发挥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将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将课改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
第五篇:《声音的长短》参考教案
《声音的长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2.用拍节拍读节奏,按节奏模仿动物叫声的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3.让学生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4.培养学生模仿和创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和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2. 在多声部中练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应该做到: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这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像,让学生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学生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学生创造节奏的能力。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并提问: 1.图片中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 2.请模仿出这些动物的叫声。
教师:同学们学得真像!这些小动物的叫声有什么分别呢? 学生回答:有的长有的短„„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声音的长短。
二、认识音符
欣赏谁的声音最长谁的声音最短动画。
请学生模仿出动画中动物的声音,并说出谁的叫声最长,谁的叫声最短?(学生模仿并回答。)
出示三种节奏:
1.X — ︱ X — 二分音符 2.X X ︱ X X 四分音符 3.X X X X ︱ X X X X 八分音符 音符介绍:
二分音符时值为两拍,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八分音符时值为半拍。2拍子的拍节拍方式为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强拍全手掌拍手,弱拍右手点左手的掌心。
三、拍节拍学叫声
教师演示2拍子的拍节奏方式。(学生练习)
教师带领学生边拍节奏边分别读出动画中小动物的叫声。学生自由练习拍节奏模仿动物叫声。教师评价总结。
四、分声部练习1.反应练习。
教师不规则地指动物图片,指到哪个动物学生就模仿出哪种动物的叫声。学生拍节拍模仿教师指到的动物叫声。教师评价总结。2.分声部模仿。
教师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读一个节奏。学生分组练习读自己声部的节奏。3个组进行多声部模仿动物的叫声。
教师评价总结,之后3组互换节奏再次多声部模仿。
五、创编儿歌 教师出示创编的儿歌 例:
2/4 X X ︳X X ︳X X ︳X — ︳X — ‖
小 猫 走 路 静 悄 悄 Miao
2/4 X X ︳X X ︳X X ︳X — ︳X X ‖ 小 鸭 走 路 摇 呀 摇 Ga ga 2/4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小 鸡 走 路 蹦 呀 蹦 蹦 跳 Ji Ji Ji Ji 1.教师带领学生拍节拍读儿歌。2.学生自己拍节拍读儿歌。
3.学生边模仿小动物的样子边读儿歌。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创编,将八分音符的节奏也加入到儿歌中。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后学生再次边按节奏读儿歌边模仿小动物。
六、课堂小结
小动物有自己的声音,你们还有什么喜欢的动物都可以模仿一下,看看谁的声音长谁的声音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