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5:3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

第一篇: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

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

24.乌鸦喝水

孙良艳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

“ 到处、升高”的意思。正 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诱发兴趣。

师:上课前,我先来给大家出个谜语:

“天生嗓子哑,叫声呱呱呱,浑身黑压压,人人不爱他。” 师:是什么呢?许多同学已经猜出来了,大家一起说。生:乌鸦。

师:大家真聪明,都猜对了,就是“乌鸦”。

板书:

24、乌鸦喝水

师:大家跟我齐读课题《乌鸦喝水》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师:大家打开课本第134页。端起书本,我们先一起听一听《乌鸦喝水》的故事。

要认真听,专心看书。听完后,请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听课文朗读)师:听完了,谁能起来讲一讲你听到了什么? 生:(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下面你自己来把课文读一读。

读的时候,老师有两个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四线格中要求识记的生字。

生:(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举手。生:(举手,指名回答)

2.在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又发现了陌生的字,现在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出示生字:

喝水

口渴

看见

办法 终于

叼起

渐渐

乌鸦 师:自己先在下面读一读。

找同学起来读一下。生:(指一个,读一个)师:(纠正发音,注意轻声)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今天的生字,看看怎样才能更好的记住他们。

这里面有两个字长的很像,找一找,是哪两个字? 生:“喝”和“渴”

师:很对。但他们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生:一个是“口”,一个是“氵”。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人渴了,想喝水,带“氵”;而人喝水,是用嘴巴,所以用“口”。师:下面老师做个动作,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字?(把手放在眼睛上)生:“看”

师:很对,师“看见”的“看”。这里有一个新偏旁,“手”字旁。

跟老师一起做这个动作,“看”,看见的看,大家能记住这个字了吧?

“看”还能组成什么词呢? 生:看法,看出,看书。

师:如果去掉拼音,你还会念吗? 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都把这些生字朋友牢牢记住了,老师把他们放到课文里,你能读准吗? 生:再读课文。

师:大家端起书,跟我一起读一遍,师:领读。生:跟读。

师:指名分段读。纠正错误。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现在,我找一个同学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别的同学仔细看书,看看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生:读第一自然段。师:指名答。生:三句。

师:看第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想象一下,“到处”,乌鸦会去哪些地方找呢?

生:小河边,水库,大海。。

师:你们有没有过为了一样东西到处的时候?

说说那个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很着急。

师:现在,这只乌鸦也是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把乌鸦着急的心情读出来。“到处”语气可以加重一点。生:试读。

师:乌鸦找到水了吗? 生:找到了。

师:从哪句话可以知道?

生:第二句。

读第二句。

师:这一句,乌鸦的心情变化很快。

“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乌鸦发现水了,它的心情是什么? 生:高兴。

师:“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这时乌鸦的心情怎么样? 生:着急。

师:是呀,乌鸦喝不着水很着急。它喝不着水有两个原因— 生:瓶子的水太少,瓶口太小了。师:看最后一句:“怎么办呢?”

乌鸦在干什么? 生:想办法。

师:对,乌鸦在想办法,所以,要读的轻一些,因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想出办法来。生:读。

四、小结。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如果你是小乌鸦,如果你是小乌鸦,你会想出什么

办法来喝到水呢?大家可以回去动脑筋想一想,下节课,看谁想的办法最好。

第二篇:示范课麋鹿教学实录

麋 鹿

凤台小学 李末花

教学要求: 让学生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惜动物,教育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教学实录:

一、板书课题,识记“麋”字

二、师:老师想先问一下通过预习你完成了那些任务。我想检查一下,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试试看,请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多媒体课件出示):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哺乳动物,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 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生活在江苏省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逾千头。

师:这里面有一个字,它的意思呀——是超过,请问,这个字读—— 生:逾

师:那也就是说——

师:这里有两个字,它经常跟山和水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字读—— 生:跋涉。

师:跟山和水结合在一起就是——(故意拖长音,叫学生来承接)生:跋山涉水

师:就是爬山趟水的意思,是吗?

师:还有一个词,反映了麋鹿曾经的生活状态—— 生:颠沛流离

师:你能用这段话中的句子概括麋鹿现在的新生活吗?麋鹿现在的新生活 师: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你读出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板书 外形)

生:读“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师:非常准确,而且这个顿号读得特别好,抑扬顿挫。再写一个。(板书 传奇经历)

师:谁愿意,就站起来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读?

(板书 生活习性)

师:想到读哪一段?读到这里,你发现没有?老师写的这几个词跟这整篇课文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呢?

生:用几个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不起,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这篇课文讲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它的传奇经历。

师:我们有时需要把课文读短,短到这样的程度,可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结构,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学们,假如这个时候台上出现一头鹿,你能判断是不是麋鹿吗?(多媒体出示一头鹿)

师:这是麋鹿吗?认为它是麋鹿的请举手

师:看来同学对它还挺了解的,明确地告诉你们,画面上这头不是麋鹿,虽然它也叫“四不像”,它真正的名字叫做——

师:对啦,叫驯鹿,那它为什么是驯鹿而不是麋鹿呢?别急着举手,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到课文中去寻找理由,找到一条,请你用笔,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一条,找到一条不要急着举手,可以找第二条、第三条,甚至更多,不要讨论,建议单兵作战,独立思考。师:谁来说第一条?慢慢说,说清楚。(板书: 角 尾 蹄 毛色)

师:我们从多方面判定它不是麋鹿,那想不想看看真正的麋鹿?(多媒体出示一头鹿)

师:书上说麋鹿生活在布满沼泽的湿地环境,你想象中的沼泽是什么样子?麋鹿身上哪些外形特点让它适合在湿地环境中呢?

生:麋鹿的尾巴像驴一样长,适合驱赶蚊蝇,所以他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生:因为麋鹿的脚似牛,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湿地的土比较软,比较容易陷进去,所以麋鹿容易跑过去或者跳过去。

师:因为它的蹄子宽大,所以横渡长江易如反掌,蹄似牛很重要啊?还有补充吗?

师:老师补充一点,书上说雄鹿体重500斤,我们可以说他身材很高大,所以既可以吃树上的树叶,也可以吃地上的草,师:我还听说麋鹿和其他鹿不一样,有很多“鹿中之最”,谁能给大家介绍 一下。

生:一般的鹿尾巴非常短,可麋鹿的尾巴却非常长,可以驱赶蚊虫。一般的鹿的脚十分细、短,而麋鹿的脚却十分粗厚,可以横渡长江。生:其他鹿的角一般指向前方,而它却指向后方。似乎将军一样指挥战士,冲向前方,披阵杀敌!(胆小,没有大型猛兽,内部争斗不激烈,缠绕长草)

师:我喜欢大家这样细致地读书,真正有利于思考的阅读就是默读,你说的准确无误,同学们记住,说明一样事物的说明文,就要抓住它最主要的特点来写。麋鹿,就是这样体态雄伟,形象可爱,动如脱兔,历来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物,有“瑞兽”之称,它象征着国家的昌盛和家庭的和睦,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它的经历却是十分的坎坷。

师:请你们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段落,读完这一部分,你有没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发现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了吗?对,大量的数字直观准确,往往更有说服力,读到段用数字来说明的历史,看到了麋鹿传奇的经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提示:汉朝以后为什么逐渐减少?谁发现了北京南郊的麋鹿,你为什么想知道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想知道?

师:(皇权的象征,惨遭厄运的罪魁祸首;这个人叫阿忙 大卫,是法国的传教士,也是一个动物学家,是他,使麋鹿从“养在深苑人未识”忽然“一举成名天下知”了,(鹿骨鹿皮 南海子皇家猎苑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比大熊猫的闻名于世至少早了半个世纪,所以在国外,麋鹿不叫麋鹿,叫“大卫鹿”

生:为什么英国的麋鹿生长良好,而其它的地方相继死去?

师:更确切的说,为什么贝福特公爵的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麋鹿生长良好,而其他地方的麋鹿却相继死去,对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刚才麋鹿的特点来猜测。你们猜为什么那里的麋鹿生长良好? 生:因为英国贝福特公爵他非常喜爱这18头麋鹿。

师:是的,毫无疑问,贝福特公爵非常喜欢这群麋鹿。当英国发生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陆续把麋鹿运往各地,他也曾经想运往中国,但是他们得知中国也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这是原因之一。猜测得很准确,还有吗?

生:因为那个人知道麋鹿习性,把它养在适合它习性的地方。师:可以想见,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环境?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气候温和,林茂草丰

师:你很善于读书,我们位于江苏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占地1000公顷,正是放养麋鹿的理想场所。我坚信麋鹿在这里会生活的更好,你知道为什么吗?(理解放养)真好,这样细致的读书才会有这么丰富完美的答案。

说真的,每次读到麋鹿的传奇经历,读到这些深藏着每一个中国人情感的数字,老师都感慨万千。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我们共同来体验。

你们要学会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我相信大家有不一样的感受可能有些悲伤,可能有些愤恨,甚至有一些感动,请大家读相关的段落,一会我们来交流。(多媒体课件出示)

你能读出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情感吗?

高兴?悲伤?痛苦?忧虑?愤恨?同情?生气?感动?惊讶? 师:每次上课我最期盼这种交流,对我来说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谁来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用先果后因的句子来表述)生:我为麋鹿坎坷的命运而悲伤。

生:我觉得很愤恨。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师:你愤恨的是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1900年,他们火烧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屠杀和劫掠了我们的麋鹿,和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刻骨铭心耻辱的历史。

生:我很高兴,因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来,我很高兴。

师:你高兴的是圆满的结局,有很多像麋鹿一样的珍稀动物,像新疆虎 白鳍豚 华南虎、镰翅鸡已经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每一个小时全世界就会有3种动物绝尘而去。麋鹿还是幸运的

生:我觉得很欣慰。因为是我们人类把麋鹿销声匿迹,而我们人类又把麋鹿保护起来。

师:你欣慰的是人类当中还有一些有良知的人,你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觉醒了,对吗?

生:我有点感动。因为我发现麋鹿在国外相继死去,而英国的贝福特公爵对生活在自己庄园里的麋鹿精心饲养,所以麋鹿生长良好,迅速繁殖,最为可贵的是,他无私地将麋鹿向各国输出,我很敬佩他。

师:确实,贝福特公爵在麋鹿即将灭绝的时候花重金从世界各地买有仅存的18头麋鹿,精心饲养,使得这一珍贵物种起死回生,为保护濒临灭绝动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我高兴,我自豪,因为只有祖国富强了,麋鹿才能回归祖国,回归故乡。师:你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确实,野生动物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1900年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麋鹿在故土绝迹,祖国的强大稳定让漂泊了半个世纪的海外游子麋鹿认祖归宗。过上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

生:我很忧虑,鹿也会遭毒手,更何况现在,大家都知道麋鹿已经成为珍稀动物,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偷猎者去捕捉麋鹿。

师:你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孩子。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密切的朋友。人类和 动物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如果我们的地球没有了动物,真的,我们难以想象„„ 三:情感升华: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中,你领悟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大声的把它表达出来。总结:关爱动物,保护动物,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

注:李末花老师执教的《麋鹿》一课在全区公开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第三篇:天净沙 优秀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转载

2015-05-17 11:14:48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 殷会荻/执教、整理

一、初读:用朗读引起解读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小令朗读一下。(生朗读)

师:可否对你刚才的朗读做一个自评? 生:不是非常好。

师:哦,你自己不太满意?为什么呢?可否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字音都读对了,只是有点不熟练,还不大投入感情。师:说得很好,朗读诗歌一定要投入感情,你可以再试试吗? 生(摇头):对不起老师,我想再准备一下。

师:没有关系,你先请坐,还有没有谁愿意试试?(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可不可以说说,你的朗读跟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异同? 生:我读得比他慢,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首小令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读慢一点更能表达这种感觉。

二、解读:通过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朗读的水平(一)从标题入手,初步体会这首曲的情感

师:你说得很好啊!我们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一首诗歌,是跟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有关系的,现在,我们还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这首小令有些忧伤,至于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忧伤?到底为什么忧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才能更深入地解读。请问,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 生:先要看标题吧。

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的确,阅读一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板书:天净沙·秋思)不过,这首小令的标题似乎跟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歌的标题不太一样,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课下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我觉得,后面的“秋思”才是标题。

师:说得好,看来课下注释必须得关注。那么哪一部分跟这首小令的内容情感有关系呢? 生:秋思。师:“天净沙”呢?

生:我读过一些宋词,词有词牌,词牌一般都规定了这首词有几句话,每句话有几个字,还有格律什么的,我觉得曲牌也是这样的。

师:这位同学阅读面很广而且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非常好!如果说标题跟这首小令的内容和情感有关,我们就先来解题,首先,看这个“秋”字,这是一个季节,一般来说,这个季节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挺忧伤的。

生:也会有丰收的喜悦啊。

师:的确,秋这个季节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但是回想一下你们读过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的都会是什么情感呢?

生:以前我们也学过像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我觉得伤感的凄凉的比较多一些。包括这首曲,好像也有这种感觉。

师:是啊,所以刘禹锡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呢。再来看这个“思”字,如果要用它组词,可以组成什么呢? 生:思念。生:思绪。生:思乡。生:思虑。师(板书):这些词都把“思”放在前面了,换个位置再组一下试试。生:相思。生:情思。

(二)抓住曲中的意象以及关键词,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

师:真不少!如果再去翻翻词典可能还有更多呢。黑板上这么多词语,也有可能有哪一个或几个词语就可以用来描述这首小令所体现的情感呢。到底哪些可用,我们还要来看这首小令,先要把作者“写了什么”梳理出来,请大家再把这首小令读一遍。

生:我发现这首小令中有一个词“断肠人”,课下注释的意思是“形容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告诉我们这首小令写的是漂泊天涯的忧伤之情。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小令的关键词,很好!只是,我还有个疑问,这首小令共有28个字,除了“断肠人”这三个字,其余25个字又在写什么呢?

生:我发现作者在这首小令中写了很多景物,比如说小桥流水、昏鸦、瘦马,还有夕阳。生:还有枯藤老树。生:“人家”也是景物。

生:古道,西风,也是景物,只不过西风用眼睛可能看不到,要用触觉才行。师:有道理。先看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话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昏鸦,课下注释里解释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这个“昏”字让我感觉到黄昏日落的凄迷。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昏”字来赏读,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而且“凄迷”一词用得讲究。很好。只是我有一个问题,黄昏时乌鸦归巢,让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很温馨的景象,比方说你放了学,爸爸妈妈下了班,迎着落日的余晖高高兴兴回家,不是很温暖的吗?怎么会有凄凉之感呢?

生:这个作者应该会触景伤情的吧,因为乌鸦都能归巢,他却回不了家啊。

师: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乌鸦归巢在别人眼里可能没什么,可是在诗中的“断肠人”眼里,却会触景伤情,同样的景物,在不同心情的人看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生:枯藤老树,藤蔓枯萎了,树也老得失去生机了,好像挺颓败的,让人伤感。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枯,老。

师:对啊,如果改成“青树翠蔓”呢? 生:就变得生机勃勃了。

师:所以你们看,这句话中的形容词多关键啊!那么

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除了语速要放慢一点之外,是不是还要通过重读来把这些词语来强调一下?大家来试着读一读。(生散读,一生示范朗读)

生:老师,我发现第二句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感觉挺温馨的啊,刚才说“昏鸦”的时候不是说在“断肠人”看来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使人触景伤情吗?我感觉这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小桥流水人家,的确是温馨的,但是这种温馨的景象会引起漂泊的旅人更大的伤感。

师:精彩!这位同学很会听课而且会活学活用。的确,第二句是温馨之景,在古诗中,有时候会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情况出现,比如六年级的时候咱们学过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异乡的景物虽然很美,但在背井离乡的诗人眼里,却只会引起“乡关何处”的伤感。

生:“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又让我觉得悲伤了。跟第一句差不多,“古”、“瘦”几个形容词给我这种感觉。

师: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古,就是古老,年头很长了,可能就破破烂烂。瘦,好像很没力气,没有精神。师:不错!马“瘦”,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生:可能是因为走了很长的路,太累了,还可能因为没吃饱。师:马是如此,骑在马上的人呢? 生:也是一样瘦,而且心情很差。

师:之前走了很长的路,之后就能看到目的地了吗?

生:我觉得看不到,不然人的心情就可以好一点了,不至于“断肠”了。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条长长的破败没有人烟的古道上,一匹没精打采的瘦马驮着一个心情很差的瘦人,更何况,还有西风吹来——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西风? 生:西风就是秋风。

师:秋风萧瑟,吹在人的身上是什么感觉? 生:很冷。

师:只是身上冷吗? 生:心也很冷。

师:前两句还是因为看在眼里的景物而感觉凄凉,到这一句就直接写到断肠人自己身上和心里的凉了,真是凄凉之上更有凄凉啊。现在我们再把这三句连起来朗读一下,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语速以及重读部分都处理得很好,我建议第二句的语速稍微轻快一点,语调上扬,这样我们的朗读可以不那么呆板。再来试试看。(生再齐读)

师:在这首小令的前三句,作者用了三组非常典型的秋景来渲染自己的忧伤之感,让我们这些读者也倍感凄凉,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到了第四句,作者又用一个“夕阳西下”把所有的这些景物都放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设想一下,如果换成“朝阳初升”,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

生:应该是意气风发,充满希望的。师:那么夕阳呢?

生:我记得句诗,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的伤感之情。师:有的时候,夕阳也会让人联想到迟暮,年纪大了,不中用了什么的。

生:我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这里作者想说一个旅人,远离家乡,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眼看着夕阳渐渐沉下去,却又不知道今晚能够在哪里停留,更不知道自己将要走向哪里,此情此景,让人实在太伤感了!

(三)以“天涯”这一关键词为抓手,更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

师: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令人情何以堪啊!下面请大家听一段这首小令的演唱,听的时候请注意,我们在朗读中重读的词语,演唱者是如何处理的?(听赵志刚的昆曲演唱)

师:谁来说说,演唱者是如何处理我们重读的那些词语的? 生:像“枯”、“老”、“昏”还有“古”、“西”、“瘦这些词语,他都拖长了音调。生:有的词语如果他认为需要强调可能也会反复地唱,我发现有一个词,“天涯”,他唱了好几遍。

师:对啊,这个词语刚才我们没有特别注意,那么他为什么要唱几遍呢? 生:为了强调嘛。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词呢?“天涯”,这个词语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 生:感觉很遥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经常用“天涯海角”这样的词语形容及其遥远。

生:我觉得这个词语还描绘出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主人公特别孤单,而且好像在画面中他骑着马渐渐走远,越来越悲伤寂寞。

师:你说得非常好,这种空间上的远,也许是作者在这里想特别强调的,那么这种“远”是从主人公到什么的距离远呢?

生:到他的家乡,或者说家,亲人,都是遥远的。

师:说得很好。距离的远,是一种解读,或许这个“天涯”又是指另一种遥远呢? 生: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远。师:具体说说看。

生:这里的遥远又或许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与自己的人生理想之间的很大的距离,他现在这种漂泊天涯的处境很可能不是他一开始想要的,比如说,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雄心勃勃的,还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老了之后却“老病有孤舟”,所以此情此景让他倍感失落。

师:说得很好!通过刚才对这首小令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原来包含了那么厚重的情感,让我们再回到小令的标题,看看刚才大家的组词,可以说,这首小令可能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自己人生处境失意所产生的种种思绪,总而言之,作者借助于秋天的种种典型景物,表达出了主人公悲伤的情思,然而这一切不是诗歌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借助于诗中的景物以及一些关键词语读出来的,读这首小令,思乡的人有同感,思念亲人的人也会有同感,人生不得志的人同样会有同感。诗歌尽管含蓄,然而可以引起各种共鸣,这正是读诗的魅力所在。最后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生完整朗读课文)

三、小结:归纳同类作品的解读路径

师:最后,一起小结一下,回顾这节课我们解读这首小令的过程,看看能否总结一点阅读同类作品的方法。

生:要从标题入手,思考标题的含义。

生:在这首小令中要抓住一些形容词理解景物描写要表达的情感。生:还有一些看起来不大起眼的词,比如“天涯”,其实可能对理解这首小令的内涵很关键。生:刚才那些同学说的关键词在朗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四、拓展:为学生提供由“学得”到“习得”的机会

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可以试试用今天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来解读和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先自己朗读一遍。(生朗读)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生朗读《天净沙·秋》)

师:有没有觉得这首小令的读法跟刚才那首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生:有的,要重读一些形容词,比如孤、落、残、轻、老、寒,还有青、绿,白、红。师:语速呢? 生:也要慢一点。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前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名词前面的几个形容词描绘出给很朦胧有点灰暗的景物,有点伤感。师:说得不错。那么后几句呢?

生:哦,好像有点不一样——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几种颜色搭配得很鲜艳,感觉不伤感了呢。

师:对啊,景物从朦胧到明丽了。那么这两句语速还要那么慢吗? 生:要稍微快一点。

师:语调呢?是下降还是上扬? 生:要上扬一点。

师:好的,那就按照刚才所说的,请再读一遍。(生朗读)师:有没有发现前两句的伤感与后两句的喜悦是怎么转变的?

生:中间还有一句,一点飞鸿影下,课下注释里说飞鸿就是飞翔的大雁。我觉得是从这一句转变的。

师:我好像还不太明白到底是怎么转的。生:我也说不清楚。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首小令是怎么把感情从忧伤转变为喜悦的?(生思考)师:“一点”是表示大雁飞得远还是近呢?“影下”呢?

生:我明白了,这句话是写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越来越近。

师:不错!我们再读一下前两句,会发现这两句描写的景物颜色暗淡,当这只大雁越飞越近,近到影子都投到地上的时候,刷的一下,景物也由远变近,一下子明丽鲜艳起来,人的心情似乎也跟着变好了。我们可以试试看把这种情感的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配乐朗读)师:读得很好。再看看,这首小令跟前一首还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标题差了一个字。

师:差的好像不仅仅是一个字的问题。

生:前面那一首叫“秋思”,既写秋景,更是用秋景来写人的“思”,这一首只是写秋天的景,思不思的好像不那么强调。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一首小令里没有出现一个抒情主人公,情感也不像前面那一首一样悲伤到底,而它们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很善于用形容词渲染气氛。这节课我们读了两首《天净沙》,通过讨论,我们学习了一些解读诗歌作品的方法,也练习了朗读,我觉得自己在同大家的讨论中很有收获。至于这两首小令在艺术上那一首更高明,历来有很多说法,这个且听下回分解吧。

教后记:我对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的一点思考

《天净沙·秋思》是我在六年前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评比活动中的上课篇目,虽然当时那节课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总觉得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好,因此,在这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中,我又选了这一篇目,并重新备课,重新设计了教法,期望自己这节课更能够更加体现“回归常识”的教学理念,并使学生和自己有更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朗读与文本解读关系的思考

古人教孩子读书,都非常注重吟诵,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出声朗读,反复读几遍,便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而读出声,读出感情,则是读者对诗词本身的情感的二次表达,也是再创造,初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对这种展示自我能力的再创造往往非常有兴趣,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很注重创造书声琅琅的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展示自己。然而,也常常见到有些课堂朗读的花样繁多,自读、齐读、配乐朗读,学生读得兴高采烈,声振屋瓦,课堂上花团锦簇热闹非凡,但是过后细想想,这些朗读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在上课开始的朗读和这堂课结束时的朗读水平似乎并无差别,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依然很高,水平低的依然很低,甚至羞于开口,既然是语文课,那就不应该只是个别人的朗读秀场,而一堂语文课上完,学生的水平并未得到任何提高,这节课还有必要上吗?我的理解是,课堂上的朗读,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而是通过朗读激起解读的兴趣,再以解读促进朗读的水平,两者相辅相成,才是根本。比如在《天净沙》这节课上,学生的阅读起点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在初读这首小令的时候因为并未理解其情感,所以朗读语速过于轻快,而有的学生感觉到这首小令所表达的情感是有些伤感的,所以朗读的时候语速较缓慢,这时,教师适时地指出,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跟作品的情感相关,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懂得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带有伤感凄凉的色彩,同时,在朗读的时候不但语速要注意稍缓慢些,而且需要重读作品中的一些形容词,因为正是这些词语渲染出这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一直不忘记进行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学生的朗读与解读相辅相成,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这也是古典诗词阅读课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关于阅读课堂“追问”的思考

语文课上,一问一答,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问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并不是老师从学生那里“逼问”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那么简单。教师的问,可以是事先预设的,如这节课上,请学生为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请学生对文本标题作进一步的解读、归纳同类作品的解读路径,并试着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解读及朗读方法阅读《天净沙·秋》等问题都属于教师的预设,而更多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回答当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甚至进几步的追问。我认为,在课堂上,这种“生成”是最重要的,教师能否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决定了这节课上的师生对话能否深入下去,对作品进行更深一层的解读。如在这节课上,学生听完演唱录音之后,发现“天涯”这个词语被重复了三遍,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唱几遍呢?”,接下去追问的几个问题依次是“这个词语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这种遥远指的是从主人公到什么的距离呢?”“这个天涯会不会又是指另一种遥远呢?”这几个问题均来源于学生的回答,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对于“天涯”这个词语的深入思考,抽丝剥茧地揭示出这首小令所表达的“忧思”的内涵。而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当中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并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内,这种发现和追问则更有价值,因为课堂上的“教学相长”恰恰体现在这些地方。我以为,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提问,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师生之间“真实交流”的氛围。实际上,更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激起更多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师生共同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可能也是我们教师接下去应该关注和思考的。(殷会荻)

第四篇:女娲造人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女娲造人

(林倩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像的训练。

3、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全文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并通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比较理解神话中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然后让学生品味文中想像语段,从中感悟出人类诞生的一种喜悦感,最终体会到神话的能力。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可以让其在课后收集一些人类诞生说的不同说法,让学生明白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教学课时:1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课文: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复述事故情节,理解文章中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4、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提示]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5、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

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像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像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6、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文,调动了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兴趣。整堂课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同时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而且也让学生了解了神话产生的背景;体会想象力的重要性;感悟人类诞生的喜悦;激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到科学书中有关雷、电、雨产生原因的知识,想想在神话中它们又是如何形成,通过比较更能体会神话产生的背景。在拓展练习中也可以请同学对女娲造人动机、方法作另一种推测,培养想象训练。

第五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体会作者含蓄地表达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的水平。2.能力目标

(1)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欣赏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抒发感情。(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文章集文学性与抒情性于一体,情感较充沛,主要写10年浩劫给作者带来许多不幸,心情压抑,但睹花释怀感悟生命永恒。要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必须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因此,采用情境教学,通过配乐朗诵,通过展示画面来达到这一效果。

2.重点分析

(1)对景物的分析是文章的重点,为突出这一效果,通过放映画片来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2)文章抒情性浓,表达感情的方式较含蓄,这些是大家所要领会的;为突破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配音朗读”展示画面、“配音背景介绍”设置情境与《热爱生命》的片段进行比较等手段来实现的,以便加深学生领会文章主旨。

3.难点分析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难点,借何景、言何志,“景”与“志”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是这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主要采用分析、引导。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1)初一的中学生,其情感的两极性较为明显,易激动、爱动感情。因此,设置情境教学较为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陷入课堂营造的情感氛围,从而达到理解把握文章的感情。

(2)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趋于成熟,因此,“借景抒情”游戏能够顺利进展,这样一方面加深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确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初一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精力容易分散,而多媒体教学的视听系统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全面接收新知识。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1.情境教学法

儿童心理学家卡哈娜指出:如果儿童在学习前情感已做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则他的思维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是有效发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途径,故选择配乐朗诵,因为音乐所包括的感情信息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目的是:

(1)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情感被同化,加以诱导。

(2)随着音乐的起伏,朗读的进行,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2.实施巴甫洛夫经典性学习条件作用学习说

刺激→反应→假设→突破的理论,即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评议,不标准的答案让学生采用归 谬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发现错误,以便强化能力。

3.寓教于乐,知识迁移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培养他们的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加强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运用在“借景抒情”的训练,“景物的细致描写”的训练。采用的方式是学生看画面描绘事物,并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比衬班级某位同学,然后用文字写下来。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运用Frontpage制作,穿插Powerpoint。因为它能产生一系列的动画效果,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较强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它包括放映画面、朗读、分析、训练、板书。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步骤 多媒体的演示

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导语:

花与人的友好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类是花解人语,如“感时花溅泪”,“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有一类是人解花语,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因为解花,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大家看且听《紫藤萝瀑布》,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根据是什么?

(二)朗读,熟悉课文:

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情感基调,以便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它属于人解花语类:理由是课文句子:“觉得这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地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都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以及课文第十段。这些都表明作者领会了花作为生命形式的本质。

(三)提问同学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介绍写作背景:

1.文章写花,为何会由花谈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由花的现状(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和过去(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控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比较,谈到紫藤萝经历磨难仍生生不息,故“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

2.文章写紫藤萝花为何会谈到“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因为作者此时为弟弟的病情而忧虑(介绍背景)。

3.文章如何把花和人联系起来,提出文章的主旨?因为二者有共性:都是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都体现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4.文章在这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5.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注意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有其共同点,抓住事物的共同点来描绘。

(四)游戏、写作:

请同学做游戏:一位同学描绘多媒体上的画面,或一种花的特征,或一种事物的特征;另一位同学根据他的介绍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班级某位同学,抒发某种相应的感情。

举例:我们常用玫瑰形容一个人艳丽又清高,请你也举例来说明。

(五)分析文章的写景手法:

1.同学描绘是否逼真,为什么?有一些逼真。

2.如何逼真,该注意什么问题?必须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3.从哪些地方来抓住事物的特征? 从颜色、形状、质感等各方面来写。

(六)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迁移:

请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观察必须从颜色、形状等来看。紫藤萝花的特点是什么(分析1~6段)?何处体现?

1.主要的特点是繁茂、活泼、热闹、沉静(见课件演示)。

如繁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活泼热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沉静:颜色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2.花的特征与文章中心有何内容上的联系?花的沉静涤荡了我心中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并引入“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

花的繁茂、花的活泼、热闹体现生命永恒、生命永无止境的中心,引出文章的主旨。

3.景物的描写能否游离于主题之外,该注意些什么?景物的描写不但要抓住特点,而且它还必须围绕文

章的中心来展开。

(七)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八)、布置作业: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景物描写必须抓住特点。

3.把本课中的片段与《敬畏生命》片段比较作为作业。

(九)、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花的形象——生命感悟

借景抒情

(十)、教学反思:

本课赏析语言和感悟哲理是重难点,初一新生社会积累较少,所以在教材上补充情感背景导入文章更容易让学生深入文字底层去思索。教师范读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为后面的自由读做好示范。品读环节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讨论、发言,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师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很重要。

下载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重庆市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现场示范课

    刘祖平执教教师: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青青 指导教师: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执教时间:2006年12月26日 一、 激趣导入 (上课前一直在播放洞箫曲《忆故人》,借以营造气氛) 师:请大......

    《桥》公开课 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兴山县实验小学李小莉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

    《桥》公开课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

    《桥》公开课--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

    音乐示范课教学设计

    《少先队员采茶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歌曲并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小组合作创编舞蹈动作,表现采茶的欢快心情。 教学重、难点......

    骨干教师示范课 教学设计

    骨干教师示范课 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2015年3月20日 授课时间:2015年3月 授课人:何 璇 课 题:《画家﹒梵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画家凡.高》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示范课教学设计(5篇)

    示范课教案 f计划 第六次主题 害怕的时候怎么办 教学目标:帮助孩子建立害怕情绪的及时认知和转化积极的情绪。如何尽快得把害怕的情绪调整为积极的行为态度。 教学准备:大......

    示范课《杠杆》教学设计

    示范课的教学设计: 第 十二 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 杆 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