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教学实录(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5: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瓷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瓷教学实录》。

第一篇:陶瓷教学实录

陶瓷教学实录

《陶瓷》教学实录

广饶镇杜宋小学

王芳

一、教学目标:

1、能针对陶瓷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做出简单的计划;能根据

计划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对计划做出调整和完善。

2、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梳理自己的旧知,选择更具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进行探究。

3、喜欢探究,乐于合作,对研究陶瓷的特点充满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

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

4、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分析:

本节课以欣赏陶瓷艺术为开端,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灵活应用的思路,探究陶瓷的制造、特点、用途,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及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由十多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农村完全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由于近几年来上级政府对农村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学仪器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完善,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仪器室一应俱全,我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给学生制作了课件,并使用了本课实验所需要各种仪器,实验效果不错。学生:由于学生身处农村,多数学生知识面受到了限制,但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回答的问题比较全面,同时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出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灵敏。

四、课堂实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录像:欣赏各种陶瓷艺术品。

师:欣赏了图片同学们不想说点什么?

生:我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陶瓷制品,真是让人赏心悦目。

生:陶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生:陶瓷和中国都用一个英语单词。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知道,是因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陶瓷。欧洲人就是通过陶瓷认识中国的,所以他们就直接用陶瓷这个单词来代指中国。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知识居然这么丰富,看样子陶瓷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陶瓷好不好?(板书课题:陶瓷)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师:关于陶瓷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同时教师同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陶瓷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师: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答这个问题?

生:陶瓷是用土制造的。

生:我看到电视上说陶瓷还要经过高温加热。

生:我也知道要制什么样子的陶瓷就用什么模子。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精彩!

生:老师,我还知道陶瓷的特点呢!

师:哦,能和大家说说吗?

生:好,它耐高温,还不怕水,不容易导电。

生:经过他的提醒我还知道陶瓷容易破碎。

生:老师,陶瓷能埋到土里很多年也坏不了„„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棒啊

生:我想知道陶瓷有哪些用途?

师:谁能告诉这位同学呢?

生:家庭中许多器具都离不开陶瓷,象我家的碗、洗脸盆、瓷小勺都是陶瓷的。

生:我家洗刷间的墙壁就是用陶瓷贴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想,答案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

生:想。

师: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实验。

师:恩,这个办法不错,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常用的方法,那就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制定出实验方案,一会咱们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多?

生:我们组打算研究陶瓷是否耐高温、是否导电和有没有延展性。是否耐高温:我们要用镊子镊住一块陶瓷片,然后在酒精灯上给他高温加热然后进行观察;是否导电:我们需要一节电池、一个灯泡、一个夹子和一些导线我们想把陶瓷片连在电路中,看看它能导电吗?是否有延展性:我们就用锤子砸一砸,进行观察。

生:我们组打算研究陶瓷是否怕水、是否耐腐蚀和是否导电。研究是否导电的方法和刚才小组的方法一样;在研究陶瓷是否耐腐蚀时,我们打算用硫酸来验证。

„„

师:你觉得他们的方案怎么样?

生:我觉得写得很简单,很清楚,有可操作性。

生:我建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用火安全。

生:我建议在使用硫酸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把硫酸滴到身上。

生:在使用小刀时也要注意不要割破手。

生:是不是应该准备一块湿抹布?

生:谢谢你的提醒,老师,有没有准备抹布?

(教师给各组学生分发抹布)

活动二:

师:你觉得你们的方案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现在小超市里有很多材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始实验吧。

(学生取仪器进行研究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注意那些在汇报中没有发言机会的小组)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同学们?

生:我们组做的是陶瓷能不能导电的实验,我们把陶瓷连在了电路中,发现电珠不亮了,得出的结论是,陶瓷不能导电。

师:你们研究的很棒,这个同学汇报也很好,条理非常清晰。

生:我们研究陶瓷的吸水性,经过反复的研究,我们发现陶瓷颗粒紧密的一面吸水性差,颗粒松散的一面吸水

性强。

生:我们也做了这个实验,发现带有釉面的那面不吸水,断裂处没有釉面的能吸少量的水。

师:是这样吗?陶瓷是不是吸水,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到,陶与瓷的烧制过程不一样,烧制瓷器时要求的温度比较高,所以颗粒就紧密一些,不吸水。陶在烧制的过程中温度低一些,颗粒之间有许多空隙,所以吸水。

师:你了解的知识真丰富,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她。

生:我们组研究了陶瓷是否耐高温,我们把陶瓷放在火上烧,结果,发现陶瓷耐高温。同时我们还发现陶瓷的传热性也不是很好,我用手摸了摸陶瓷不接近火的一端,不是很热。

生:我们组还让一个瓷小勺掉在地上发现它易碎,可是我们用小刀在上面刻却发现它很坚硬,也发现它没有延展性。

生:我们组没有用盐酸检验,我们想陶瓷在地里面埋上千年都完好无损,说明它耐腐蚀。

师:恩,分析的很有道理。

教师同时板书:

耐高温

不易导电

很坚硬

易破碎

耐腐蚀

倒热性不好

没有延展性„„

活动三(应用):

师:既然陶瓷有这么多的特点,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生:我家的浴盆就是用陶瓷做的,它不怕水。

生:我家的洗脸盆也使用陶瓷做的,也是因为他不怕水而且坚硬。

生:我家的水瓮和我妈妈和面用的面盆也是用陶瓷材料做的也是不怕水。

生:我家的坐便器也是用陶瓷做的还是不怕水还坚硬。

生:我家的地面砖和墙砖是陶瓷材料。

生:我家的碗、勺、茶壶、茶碗、药锅是陶瓷材料,它也是不怕水而且耐高温。

生:铡刀开关上面的底座是陶瓷材料,可以起到绝缘作用。

生:以前我家的花瓶就是陶瓷材料做的,非常美观,可是已经摔破了,说明陶瓷的缺点就是易碎。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生活中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陶瓷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录像。(地下管道„„)

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陶瓷进行了悉心的研究,真不简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生:我知道陶瓷有那么多的特点,我们以后可以利用陶瓷不同的特点恰当的应用到不同的地方。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更多陶瓷的用途,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啊!

„„师:大家说的可真好啊,只要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人文性。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China”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当然知道了,就是中国呗。

2.谈话: 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在小写开头字母“c”时,它还可以表示陶瓷。

3.谈话:那么,为什么中国和陶瓷同用一个英语单词呢?

生:因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陶瓷。

生:我知道欧洲人是通过陶瓷认识中国的,所以他们就直接用陶瓷这个单词来代指中国。

4.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祖先真是太伟大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陶瓷。(板书课题)

二、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根据生活经验,大家来猜猜看,陶瓷可能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猜想。

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设计实验方案

1.制定计划:科学家在做实验之前最重要的什么?(做计划)咱们是未来的小科学家,实验之前也要有个小方案。看这些问题(电脑屏幕提示上述问题),你们认为哪个最有研究价值,做一个小方案,来进行研究吧。

(学生制定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

2.汇报交流设计方案: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的方案吧。

例:投影展示A

研究内容

陶瓷导电吗?

使用仪器

电池、导线、小夹子、灯泡

把陶瓷连在电路中

注意事项

连好线路,不要短路

生:我们组打算研究陶瓷是否导电,我们需要一节电池、一个灯泡、一个夹子和一些导线。我们想把陶瓷片连在电路中,看看它能导电吗?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案怎么样?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生:我想提醒他们在连电路前一定要先检查电珠和导线。

生:谢谢你的提醒,我们会注意的。

师:我觉得这个组的同学设计方案很清晰,特别是汇报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多好呀,你们呢?能不能比他讲得还好?(能!)

„„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科学探究

1.学生探究实验:大家的方案都不错,现在咱们就来按照各组的方案来领取仪器,开始实验吧。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们探究的结果。

例:

生1:我们组做的是陶瓷能不能导电的实验,我们把陶瓷连在了电路中,我们发现电珠不亮了,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陶瓷不能导电。

生2:我们研究是陶瓷的吸水性,经过

反复的研究,我们发现陶瓷颗粒紧密的一面吸水性差,颗粒松散的一面吸水性强。

生3:我们也做了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带有釉面的那面不吸水,断裂处没有釉面的能吸少量的水。

„„

四、延伸学生学习兴趣,课后拓展

1.小结:今天我们的成果真不少,来,看一看,我们学会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陶瓷的很多特点。如:陶瓷很脆,很硬,不吸水、不导电、能传热但是能力很差。(教师板书)

„„

2.拓展:课后,请同学们查阅有关陶瓷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第二篇: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

优秀示范课教学实录

24.乌鸦喝水

孙良艳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

“ 到处、升高”的意思。正 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诱发兴趣。

师:上课前,我先来给大家出个谜语:

“天生嗓子哑,叫声呱呱呱,浑身黑压压,人人不爱他。” 师:是什么呢?许多同学已经猜出来了,大家一起说。生:乌鸦。

师:大家真聪明,都猜对了,就是“乌鸦”。

板书:

24、乌鸦喝水

师:大家跟我齐读课题《乌鸦喝水》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师:大家打开课本第134页。端起书本,我们先一起听一听《乌鸦喝水》的故事。

要认真听,专心看书。听完后,请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听课文朗读)师:听完了,谁能起来讲一讲你听到了什么? 生:(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下面你自己来把课文读一读。

读的时候,老师有两个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四线格中要求识记的生字。

生:(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举手。生:(举手,指名回答)

2.在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又发现了陌生的字,现在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出示生字:

喝水

口渴

看见

办法 终于

叼起

渐渐

乌鸦 师:自己先在下面读一读。

找同学起来读一下。生:(指一个,读一个)师:(纠正发音,注意轻声)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今天的生字,看看怎样才能更好的记住他们。

这里面有两个字长的很像,找一找,是哪两个字? 生:“喝”和“渴”

师:很对。但他们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生:一个是“口”,一个是“氵”。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人渴了,想喝水,带“氵”;而人喝水,是用嘴巴,所以用“口”。师:下面老师做个动作,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字?(把手放在眼睛上)生:“看”

师:很对,师“看见”的“看”。这里有一个新偏旁,“手”字旁。

跟老师一起做这个动作,“看”,看见的看,大家能记住这个字了吧?

“看”还能组成什么词呢? 生:看法,看出,看书。

师:如果去掉拼音,你还会念吗? 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都把这些生字朋友牢牢记住了,老师把他们放到课文里,你能读准吗? 生:再读课文。

师:大家端起书,跟我一起读一遍,师:领读。生:跟读。

师:指名分段读。纠正错误。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现在,我找一个同学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别的同学仔细看书,看看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生:读第一自然段。师:指名答。生:三句。

师:看第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想象一下,“到处”,乌鸦会去哪些地方找呢?

生:小河边,水库,大海。。

师:你们有没有过为了一样东西到处的时候?

说说那个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很着急。

师:现在,这只乌鸦也是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把乌鸦着急的心情读出来。“到处”语气可以加重一点。生:试读。

师:乌鸦找到水了吗? 生:找到了。

师:从哪句话可以知道?

生:第二句。

读第二句。

师:这一句,乌鸦的心情变化很快。

“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乌鸦发现水了,它的心情是什么? 生:高兴。

师:“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这时乌鸦的心情怎么样? 生:着急。

师:是呀,乌鸦喝不着水很着急。它喝不着水有两个原因— 生:瓶子的水太少,瓶口太小了。师:看最后一句:“怎么办呢?”

乌鸦在干什么? 生:想办法。

师:对,乌鸦在想办法,所以,要读的轻一些,因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想出办法来。生:读。

四、小结。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如果你是小乌鸦,如果你是小乌鸦,你会想出什么

办法来喝到水呢?大家可以回去动脑筋想一想,下节课,看谁想的办法最好。

第三篇:天净沙 优秀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转载

2015-05-17 11:14:48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 殷会荻/执教、整理

一、初读:用朗读引起解读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小令朗读一下。(生朗读)

师:可否对你刚才的朗读做一个自评? 生:不是非常好。

师:哦,你自己不太满意?为什么呢?可否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字音都读对了,只是有点不熟练,还不大投入感情。师:说得很好,朗读诗歌一定要投入感情,你可以再试试吗? 生(摇头):对不起老师,我想再准备一下。

师:没有关系,你先请坐,还有没有谁愿意试试?(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可不可以说说,你的朗读跟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异同? 生:我读得比他慢,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首小令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读慢一点更能表达这种感觉。

二、解读:通过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朗读的水平(一)从标题入手,初步体会这首曲的情感

师:你说得很好啊!我们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一首诗歌,是跟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有关系的,现在,我们还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这首小令有些忧伤,至于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忧伤?到底为什么忧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才能更深入地解读。请问,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 生:先要看标题吧。

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的确,阅读一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板书:天净沙·秋思)不过,这首小令的标题似乎跟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歌的标题不太一样,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课下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我觉得,后面的“秋思”才是标题。

师:说得好,看来课下注释必须得关注。那么哪一部分跟这首小令的内容情感有关系呢? 生:秋思。师:“天净沙”呢?

生:我读过一些宋词,词有词牌,词牌一般都规定了这首词有几句话,每句话有几个字,还有格律什么的,我觉得曲牌也是这样的。

师:这位同学阅读面很广而且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非常好!如果说标题跟这首小令的内容和情感有关,我们就先来解题,首先,看这个“秋”字,这是一个季节,一般来说,这个季节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挺忧伤的。

生:也会有丰收的喜悦啊。

师:的确,秋这个季节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但是回想一下你们读过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的都会是什么情感呢?

生:以前我们也学过像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我觉得伤感的凄凉的比较多一些。包括这首曲,好像也有这种感觉。

师:是啊,所以刘禹锡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呢。再来看这个“思”字,如果要用它组词,可以组成什么呢? 生:思念。生:思绪。生:思乡。生:思虑。师(板书):这些词都把“思”放在前面了,换个位置再组一下试试。生:相思。生:情思。

(二)抓住曲中的意象以及关键词,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

师:真不少!如果再去翻翻词典可能还有更多呢。黑板上这么多词语,也有可能有哪一个或几个词语就可以用来描述这首小令所体现的情感呢。到底哪些可用,我们还要来看这首小令,先要把作者“写了什么”梳理出来,请大家再把这首小令读一遍。

生:我发现这首小令中有一个词“断肠人”,课下注释的意思是“形容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告诉我们这首小令写的是漂泊天涯的忧伤之情。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小令的关键词,很好!只是,我还有个疑问,这首小令共有28个字,除了“断肠人”这三个字,其余25个字又在写什么呢?

生:我发现作者在这首小令中写了很多景物,比如说小桥流水、昏鸦、瘦马,还有夕阳。生:还有枯藤老树。生:“人家”也是景物。

生:古道,西风,也是景物,只不过西风用眼睛可能看不到,要用触觉才行。师:有道理。先看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话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昏鸦,课下注释里解释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这个“昏”字让我感觉到黄昏日落的凄迷。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昏”字来赏读,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而且“凄迷”一词用得讲究。很好。只是我有一个问题,黄昏时乌鸦归巢,让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很温馨的景象,比方说你放了学,爸爸妈妈下了班,迎着落日的余晖高高兴兴回家,不是很温暖的吗?怎么会有凄凉之感呢?

生:这个作者应该会触景伤情的吧,因为乌鸦都能归巢,他却回不了家啊。

师: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乌鸦归巢在别人眼里可能没什么,可是在诗中的“断肠人”眼里,却会触景伤情,同样的景物,在不同心情的人看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生:枯藤老树,藤蔓枯萎了,树也老得失去生机了,好像挺颓败的,让人伤感。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枯,老。

师:对啊,如果改成“青树翠蔓”呢? 生:就变得生机勃勃了。

师:所以你们看,这句话中的形容词多关键啊!那么

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除了语速要放慢一点之外,是不是还要通过重读来把这些词语来强调一下?大家来试着读一读。(生散读,一生示范朗读)

生:老师,我发现第二句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感觉挺温馨的啊,刚才说“昏鸦”的时候不是说在“断肠人”看来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使人触景伤情吗?我感觉这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小桥流水人家,的确是温馨的,但是这种温馨的景象会引起漂泊的旅人更大的伤感。

师:精彩!这位同学很会听课而且会活学活用。的确,第二句是温馨之景,在古诗中,有时候会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情况出现,比如六年级的时候咱们学过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异乡的景物虽然很美,但在背井离乡的诗人眼里,却只会引起“乡关何处”的伤感。

生:“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又让我觉得悲伤了。跟第一句差不多,“古”、“瘦”几个形容词给我这种感觉。

师: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古,就是古老,年头很长了,可能就破破烂烂。瘦,好像很没力气,没有精神。师:不错!马“瘦”,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生:可能是因为走了很长的路,太累了,还可能因为没吃饱。师:马是如此,骑在马上的人呢? 生:也是一样瘦,而且心情很差。

师:之前走了很长的路,之后就能看到目的地了吗?

生:我觉得看不到,不然人的心情就可以好一点了,不至于“断肠”了。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条长长的破败没有人烟的古道上,一匹没精打采的瘦马驮着一个心情很差的瘦人,更何况,还有西风吹来——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西风? 生:西风就是秋风。

师:秋风萧瑟,吹在人的身上是什么感觉? 生:很冷。

师:只是身上冷吗? 生:心也很冷。

师:前两句还是因为看在眼里的景物而感觉凄凉,到这一句就直接写到断肠人自己身上和心里的凉了,真是凄凉之上更有凄凉啊。现在我们再把这三句连起来朗读一下,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语速以及重读部分都处理得很好,我建议第二句的语速稍微轻快一点,语调上扬,这样我们的朗读可以不那么呆板。再来试试看。(生再齐读)

师:在这首小令的前三句,作者用了三组非常典型的秋景来渲染自己的忧伤之感,让我们这些读者也倍感凄凉,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到了第四句,作者又用一个“夕阳西下”把所有的这些景物都放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设想一下,如果换成“朝阳初升”,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

生:应该是意气风发,充满希望的。师:那么夕阳呢?

生:我记得句诗,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的伤感之情。师:有的时候,夕阳也会让人联想到迟暮,年纪大了,不中用了什么的。

生:我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这里作者想说一个旅人,远离家乡,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眼看着夕阳渐渐沉下去,却又不知道今晚能够在哪里停留,更不知道自己将要走向哪里,此情此景,让人实在太伤感了!

(三)以“天涯”这一关键词为抓手,更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

师: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令人情何以堪啊!下面请大家听一段这首小令的演唱,听的时候请注意,我们在朗读中重读的词语,演唱者是如何处理的?(听赵志刚的昆曲演唱)

师:谁来说说,演唱者是如何处理我们重读的那些词语的? 生:像“枯”、“老”、“昏”还有“古”、“西”、“瘦这些词语,他都拖长了音调。生:有的词语如果他认为需要强调可能也会反复地唱,我发现有一个词,“天涯”,他唱了好几遍。

师:对啊,这个词语刚才我们没有特别注意,那么他为什么要唱几遍呢? 生:为了强调嘛。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词呢?“天涯”,这个词语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 生:感觉很遥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经常用“天涯海角”这样的词语形容及其遥远。

生:我觉得这个词语还描绘出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主人公特别孤单,而且好像在画面中他骑着马渐渐走远,越来越悲伤寂寞。

师:你说得非常好,这种空间上的远,也许是作者在这里想特别强调的,那么这种“远”是从主人公到什么的距离远呢?

生:到他的家乡,或者说家,亲人,都是遥远的。

师:说得很好。距离的远,是一种解读,或许这个“天涯”又是指另一种遥远呢? 生: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远。师:具体说说看。

生:这里的遥远又或许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与自己的人生理想之间的很大的距离,他现在这种漂泊天涯的处境很可能不是他一开始想要的,比如说,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雄心勃勃的,还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老了之后却“老病有孤舟”,所以此情此景让他倍感失落。

师:说得很好!通过刚才对这首小令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原来包含了那么厚重的情感,让我们再回到小令的标题,看看刚才大家的组词,可以说,这首小令可能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自己人生处境失意所产生的种种思绪,总而言之,作者借助于秋天的种种典型景物,表达出了主人公悲伤的情思,然而这一切不是诗歌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借助于诗中的景物以及一些关键词语读出来的,读这首小令,思乡的人有同感,思念亲人的人也会有同感,人生不得志的人同样会有同感。诗歌尽管含蓄,然而可以引起各种共鸣,这正是读诗的魅力所在。最后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生完整朗读课文)

三、小结:归纳同类作品的解读路径

师:最后,一起小结一下,回顾这节课我们解读这首小令的过程,看看能否总结一点阅读同类作品的方法。

生:要从标题入手,思考标题的含义。

生:在这首小令中要抓住一些形容词理解景物描写要表达的情感。生:还有一些看起来不大起眼的词,比如“天涯”,其实可能对理解这首小令的内涵很关键。生:刚才那些同学说的关键词在朗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四、拓展:为学生提供由“学得”到“习得”的机会

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可以试试用今天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来解读和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先自己朗读一遍。(生朗读)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生朗读《天净沙·秋》)

师:有没有觉得这首小令的读法跟刚才那首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生:有的,要重读一些形容词,比如孤、落、残、轻、老、寒,还有青、绿,白、红。师:语速呢? 生:也要慢一点。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前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名词前面的几个形容词描绘出给很朦胧有点灰暗的景物,有点伤感。师:说得不错。那么后几句呢?

生:哦,好像有点不一样——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几种颜色搭配得很鲜艳,感觉不伤感了呢。

师:对啊,景物从朦胧到明丽了。那么这两句语速还要那么慢吗? 生:要稍微快一点。

师:语调呢?是下降还是上扬? 生:要上扬一点。

师:好的,那就按照刚才所说的,请再读一遍。(生朗读)师:有没有发现前两句的伤感与后两句的喜悦是怎么转变的?

生:中间还有一句,一点飞鸿影下,课下注释里说飞鸿就是飞翔的大雁。我觉得是从这一句转变的。

师:我好像还不太明白到底是怎么转的。生:我也说不清楚。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首小令是怎么把感情从忧伤转变为喜悦的?(生思考)师:“一点”是表示大雁飞得远还是近呢?“影下”呢?

生:我明白了,这句话是写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越来越近。

师:不错!我们再读一下前两句,会发现这两句描写的景物颜色暗淡,当这只大雁越飞越近,近到影子都投到地上的时候,刷的一下,景物也由远变近,一下子明丽鲜艳起来,人的心情似乎也跟着变好了。我们可以试试看把这种情感的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配乐朗读)师:读得很好。再看看,这首小令跟前一首还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标题差了一个字。

师:差的好像不仅仅是一个字的问题。

生:前面那一首叫“秋思”,既写秋景,更是用秋景来写人的“思”,这一首只是写秋天的景,思不思的好像不那么强调。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一首小令里没有出现一个抒情主人公,情感也不像前面那一首一样悲伤到底,而它们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很善于用形容词渲染气氛。这节课我们读了两首《天净沙》,通过讨论,我们学习了一些解读诗歌作品的方法,也练习了朗读,我觉得自己在同大家的讨论中很有收获。至于这两首小令在艺术上那一首更高明,历来有很多说法,这个且听下回分解吧。

教后记:我对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的一点思考

《天净沙·秋思》是我在六年前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评比活动中的上课篇目,虽然当时那节课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总觉得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好,因此,在这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中,我又选了这一篇目,并重新备课,重新设计了教法,期望自己这节课更能够更加体现“回归常识”的教学理念,并使学生和自己有更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朗读与文本解读关系的思考

古人教孩子读书,都非常注重吟诵,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出声朗读,反复读几遍,便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而读出声,读出感情,则是读者对诗词本身的情感的二次表达,也是再创造,初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对这种展示自我能力的再创造往往非常有兴趣,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很注重创造书声琅琅的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展示自己。然而,也常常见到有些课堂朗读的花样繁多,自读、齐读、配乐朗读,学生读得兴高采烈,声振屋瓦,课堂上花团锦簇热闹非凡,但是过后细想想,这些朗读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在上课开始的朗读和这堂课结束时的朗读水平似乎并无差别,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依然很高,水平低的依然很低,甚至羞于开口,既然是语文课,那就不应该只是个别人的朗读秀场,而一堂语文课上完,学生的水平并未得到任何提高,这节课还有必要上吗?我的理解是,课堂上的朗读,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而是通过朗读激起解读的兴趣,再以解读促进朗读的水平,两者相辅相成,才是根本。比如在《天净沙》这节课上,学生的阅读起点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在初读这首小令的时候因为并未理解其情感,所以朗读语速过于轻快,而有的学生感觉到这首小令所表达的情感是有些伤感的,所以朗读的时候语速较缓慢,这时,教师适时地指出,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跟作品的情感相关,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懂得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带有伤感凄凉的色彩,同时,在朗读的时候不但语速要注意稍缓慢些,而且需要重读作品中的一些形容词,因为正是这些词语渲染出这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一直不忘记进行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学生的朗读与解读相辅相成,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这也是古典诗词阅读课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关于阅读课堂“追问”的思考

语文课上,一问一答,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问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并不是老师从学生那里“逼问”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那么简单。教师的问,可以是事先预设的,如这节课上,请学生为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请学生对文本标题作进一步的解读、归纳同类作品的解读路径,并试着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解读及朗读方法阅读《天净沙·秋》等问题都属于教师的预设,而更多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回答当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甚至进几步的追问。我认为,在课堂上,这种“生成”是最重要的,教师能否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决定了这节课上的师生对话能否深入下去,对作品进行更深一层的解读。如在这节课上,学生听完演唱录音之后,发现“天涯”这个词语被重复了三遍,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唱几遍呢?”,接下去追问的几个问题依次是“这个词语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这种遥远指的是从主人公到什么的距离呢?”“这个天涯会不会又是指另一种遥远呢?”这几个问题均来源于学生的回答,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对于“天涯”这个词语的深入思考,抽丝剥茧地揭示出这首小令所表达的“忧思”的内涵。而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当中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并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内,这种发现和追问则更有价值,因为课堂上的“教学相长”恰恰体现在这些地方。我以为,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提问,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师生之间“真实交流”的氛围。实际上,更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激起更多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师生共同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可能也是我们教师接下去应该关注和思考的。(殷会荻)

第四篇:陶瓷教学设计

陶瓷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陶瓷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教学重点:

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播放)陶瓷展览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陶瓷好吗?板书课题(陶瓷)

二、给材料分类,认识陶瓷

(小组材料包括:木片、塑料、陶瓷片、各种陶瓷制品、铁片、铜丝、纸片等)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这些材料分一分,看你能分成几类?

(学生小组内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的分类情况说一说?(找两个小组说)

那么,在大家的分类中,是不是都有陶瓷?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陶瓷制品。

(学生介绍)

三、联系生活实际,找陶瓷

除了老师给你带来的这些,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陶瓷制品?(学生自由回答)

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么广泛,肯定与它的特点有关。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陶瓷有什么特点吗?

(生自由汇报)

(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刚才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测,我们要研究陶瓷,能不能仅凭想象和经验?

(生回答不行,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四、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实验方案。

(指着黑板)对,如果我们逐个通过实验研究,一节课肯定研究不完,由于时间关系,各小组自愿选择其中的两个进行研究好不好?(好)下面小组内讨论:

①你们想研究陶瓷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研究?

③需要什么器材?开始讨论。(课件展示以上的讨论内容)2.学生汇报与交流。

谁愿意说说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可以问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各小组汇报自己选择的实验和实验设计方案)

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下面就利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根据自己的方案,开始做实验。

五、动手操作,实验论证 1.实验指导。

在实验前,老师先给学生介绍部分实验器材,然后让学生说说,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对于学生说不到的地方老师可以补充)

比如,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合作;提醒学生记录实验的发现;比比看,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发现最多?最后重点强调注意安全等等。

2.学生汇报与交流。

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对陶瓷进行了研究。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六、了解陶瓷的应用,开阔视野 刚才同学们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了陶瓷这么多的特点(指黑板)。真是令人佩服。你认为这些特点中哪些属于优点,哪些属于缺点?

(学生简单汇报)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

(生自由回答,并引导学生说说是利用了陶瓷的哪个特点)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想看看吗?陶瓷不仅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极为普遍。甚至在航天飞机(课件)的许多部件都用到陶瓷。你知道陶瓷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

(课件播放陶瓷的制作过程,使学生通过看视频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

七、了解陶瓷发展史

以上我们学习了陶瓷这么多的知识,关于陶瓷你还了解哪些?有哪些新的知识要和大家交流?

(全班交流资料并简单汇报)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再过50年,100年,我们的陶瓷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生畅想)

师:要想实现大家的愿望,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八、师生小结,拓展延伸

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的时间就要结束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收获?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课下继续搜集有关陶瓷的资料,好吗?

第五篇:《陶瓷》教学案例

《陶瓷》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针对陶瓷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写出简单的计划;能根据计划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对计划做出调整和完善; 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梳理自己的旧知,选择更具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进行探究。

2、喜欢探究,乐于合作,对研究陶瓷的特点充满兴趣;在探究陶瓷的特点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

3、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知道陶瓷的特点。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陶瓷制品、锤子、酒精、纸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China”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当然知道了,就是中国呗。师: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在小写开头字母“c”时,它还可以表示陶瓷。师:那么,为什么中国和陶瓷同用一个英语单词呢?

生:因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我们的祖先的在很早就开始使用陶瓷。生:我知道世界各国是通过陶瓷认识中国的,所以他们就直接用陶瓷这个单词来代指中国。生:……

师:那么,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觉得我们的祖先充满了智慧,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好科学知识。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祖先真是太伟大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陶瓷,研究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下美丽的陶瓷吧。

(教师展示陶瓷作品:地板砖、墙面砖、瓷葫芦、电炉子、瓷壶等)师:陶瓷美不美?(美)

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师:根据生活经验,大家来猜猜看,陶瓷可能有哪些特点呢? 生:我觉得它可能很脆。

师:你摔过碗吗?陶瓷是不是真的很脆? 生:是的。

生:我觉得它还可能很硬。(教师板书:硬)生:我觉得它可能不导电。生:我觉得它好像不传热。生:它传热,但是传热的能力很差。生:我觉得它不吸水。

师:大家的猜测是不是都正确呢?哪些你现在就能肯定? 生:我可以肯定它很硬。

师:那么其他的不可以肯定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做实验来证明。

三、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科学家在做实验之前最重要的什么?(做计划)

咱们是未来的小科学家,实验之前也要有个小方案。

看这些问题(电脑屏幕提示上述问题),你们认为哪个最有研究价值,做一个小方案,来进行研究吧。(学生制定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的方案吧。生:我们组打算研究陶瓷是否导电,我们需要一节电池、一个灯泡、一个夹子和一些导线。我们想把陶瓷片连在电路中,看看它能导电吗?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案怎么样?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生:我想提醒他们在连电路前一定要先检查电珠和导线。生:谢谢你的提醒,我们会注意的。

师:我觉得这个组的同学设计方案很清晰,特别是汇报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多好呀,你们呢?能不能比他讲得还好?(能!)师:我们再来看看下一组的方案。

生:我们组研究陶瓷燃烧吗?我们需要蜡烛、火柴、试管夹。我们打算把陶瓷放在火烧烧一烧,看看他们燃烧吗? 师:你觉得他们的方案怎么样?

生:我觉得写得很简单,很清楚,有可操作性。生:我建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用火安全。生:是不是应该准备一块湿抹布?

生:谢谢你的提醒,老师,有没有准备抹布?(教师给各组学生分发抹布)师:大家的方案都不错,现在咱们就来按照各组的方案来领取仪器,开始实验吧。.......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师:你觉得你们的方案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如果没有,请大家按照这个方案分别研究吧,小组长安排你们组的成员来领取仪器。

(学生取仪器进行研究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注意那些在汇报中没有发言机会的小组)

师:说一说你们探究的结果。

生:我们组做的是陶瓷能不能导电的实验,我们把陶瓷连在了电路中,我们发现电珠不亮了,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陶瓷不能导电。师:你们研究的很棒,这个同学汇报也很好,条理非常清晰。生:我们研究是陶瓷的吸水性,经过反复的研究,我们发现陶瓷颗粒紧密的一面吸水性差,颗粒松散的一面吸水性强。

生:我们也做了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带有釉面的那面不吸水,断裂处没有釉面的能吸少量的水。

师:是这样吗?陶瓷是不是吸水,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到,陶与瓷的烧制过程不一样,烧制瓷器时要求的温度比较高,所以颗粒就紧密一些,不吸水。陶在烧制的过程中温度低一些,颗粒之间有许多空隙,所以吸水。

师:你了解的知识真多,看来平时你一定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大家 把掌声送给她。

生:我们组研究了陶瓷是否燃烧,我们把陶瓷放在火上烧,结果,发现陶瓷不能燃烧。同时我们还发现陶瓷的传热性也不是很好,我用手摸了摸陶瓷不接近火的一端,不是很热。师:还有意外收获呢,真棒!

师:我们知道陶瓷很脆,很硬,不吸水,不导电,能传热等特点,我们平时是怎样利用陶瓷材料的?

生:我知道人们利用陶瓷不导电的特点用陶瓷来作绝缘材料。生:人们利用陶瓷来做地下管道。

生:人们利用陶瓷耐高温,将陶瓷应用于航天飞机。……

师:你们懂的可真不少!

师:今天我们的成果真不少,来,看一看,我们学会了哪些科学知识。生:我觉得我们的祖先充满了智慧,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好科学知识。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陶瓷的很多特点。如:陶瓷很脆,很硬,不吸水、不导电、能传热但是能力很差。(教师板书)

五、拓展活动:

师:中国是世界上出口陶瓷最早的国家,世界各国人民通过陶瓷了解中华文明,课下查阅有关陶瓷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下载陶瓷教学实录(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瓷教学实录(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桥》公开课 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兴山县实验小学李小莉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

    《桥》公开课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

    《桥》公开课--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

    培根《谈读书》优秀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 谈读书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28日 授课地点:宁波市兴宁中学301班 执教者:范信进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真精神! 师:谢谢。同学们请坐。首......

    《老人与海鸥》优秀教学实录[模版]

    年前有幸去郑州听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所展示的几节精品课”,深深地被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所震撼。现将其中的一课《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实录整理下......

    教学实录

    好大一个家 教材分析 祖国有多大。它包括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

    教学实录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

    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1、板书“最好的——老师——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生: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