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5篇

时间:2019-05-15 05:1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

第一篇: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

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

【摘要】 现代体育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影响方面,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的对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

【关键词】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

人格

终身体育

【正文】

清华大学的体育观是:育人为本,体魄和人格并重。事实上,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格、智力发育和审美素质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是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的教育过程,具有模拟社会,应付挑战,经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教育内容难以替代的。

因此。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管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要在追求学生身体改造的同时,注重学生无形的心理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要善于营造不同于智育教学的、生活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自身所蕴涵的吸引力,并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使这种吸引力倍增和放大。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为师生之间、学校之间甚至学校与社会之间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互相了解的宽松、自由、开放的场所。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以优良的锻炼风气、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以及独特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这种促进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

1.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场所,尤其应让师生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拥有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材,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给学生们以滋养,使他们掌握体育的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得到全面发展。

2.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欣赏等。通过各种形式来给予人体各器官以一定的强度和量的刺激,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人体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人延年益寿。因而,关注师生身心健康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真。

3.提升学生的德性和修养

校园体育文化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体育人格是人格主体在体育运动中言语、行为、态度、仪表、爱好方面自然表现出来的常态,是人格主体的尊严、价值、思维、道德品质综合反映,表现的是个体道德形象。体育运动是人们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

三、完善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健壮的体魄、高尚的品德、强烈的工作热情和突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同时又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和启迪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使学生在教师身上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练习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走、跑、跳、透的身体素质能力。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对体育课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体育学习的动力,单调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是学好体育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体育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例如,跳绳练习,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建议教师改用激励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学生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才会对跳绳充满了兴趣。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练习小组的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创编练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如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段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 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回复等六个阶段。应该使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当今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人们越来越具有参与社会的意识,人们的认识只有融人社会,奉献社会,才具备人生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人格素养,需要外化和内化相统一,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和人格自识能力。人格自识意识和自识能力,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要从细节、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他们给予自我遐想的空间,自我展示的空间和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空间。培养合作学习,双向交流、生与生、师与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之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让学生获得自信等等。

体育运动作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体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师要达成共识,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依据人类动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和发展自身的动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挖掘运动兴趣和运动潜能,通过身体活动中的各种体验,形成参与、理解、友谊、团结、拼搏、合作、包容等积极的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规范。使之具备终身体育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24(1):59-60

[2]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1-147

第二篇: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南阳市第十二中学蔡新晓

电子邮箱:douyama_ma@163.com

电话:1350377907

4[内容提要]本文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坛现状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

“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传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义,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与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准则。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学问之先,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了培养人格的重要性,说明学习“语文”要以良好的人格作基础。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这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两者应结合起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才无行是不行的,就连千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从《论语》的这些言论来看,孔子从学生学习的道德基础、学习过程中人格培养与学习知识的关系、人才的品得所占的比重三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自始至终都强调“德”,即我们所说的健全的人格。剔除其时代局限性,我们觉得,其精髓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我们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借鉴。另外,孔子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称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经典《大学》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要求通过一系列教化,使学生明白其先天所具有的“明德”——封建人伦道德;继而“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朱熹语);最后达到把握人伦真谛而“止于至善”之境: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而“八目”即求学做人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条目中,“诚意”、“正心”“修身”都属于人格培养的内容,甚至“格物”、“致知”都并不在于研究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主要是着重于主体对封建纲常伦理准则的认知学习。

《大学》的“三纲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当时“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换句话说,在儒家教化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是被放在首位的。唐代大儒韩愈,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并总结自已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师说》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专论。文中,他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大任务中,“传道”被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觉得教育的目标是传先王之教。在“传道”这一目标下,“受业”——传授儒家经典及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等,与“解惑”——解决“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才得以切实施行。韩愈把“传道”作为三大任务之首正符合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应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到了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一版)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目的》栏中,“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栏中还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越

来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把它作为一项首要任务。

从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学生的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呼唤“新世纪中国现代人”。而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不仅应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在新世纪,我们觉得,最起码应加上这样一条: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这些基本素质从何处着手培养?整体的学校教育当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观要求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

近、现代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并非万能,不能必然地导致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价值问题。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这样,作为培养人才并且具有工具性特点的基础教育学科——语文,很自然地承担着协调各基础学科,用人格精神的培养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任。

以上从儒家传统思想、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放眼当代语文教坛,其现状令人不禁忧从中来:现行高考制度及其统率下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人格培养这一思想,造成人才的畸形发展!有鉴于此,为了拨乱反正,我们觉得,中学语文教学亟需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须注重 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局限于追求卷面分数,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文以载道”,也即文道统一原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界曾对这一原则进行过大讨论。随后,在提到语文教学目的时,都普遍承认中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文化课,且接受这一原则。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入,这一原则被逐渐淡化了,语文在“惟应试是图”的教育中,沦为了水深火热的第三世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审美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而语文学科本来即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大阵地,它有一系列适合于学生的原则,如情感熏陶原则、以话治教原则、寓教于乐原则、滋润渗透原则、动心迷人原则等。但是,看看现在的学生状况,惨烈的“惟应试教育”,反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极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是精神荒芜贫乏的表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准应从长远设定,要考虑到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而不只局限于分数。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是最不能拉开分数距离的学科,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死拼活地苦干,结果也只是几分之差。语文教师的付出、语文课的价值,用分数来计算,永远不等价地低廉着。而历史上有多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放射着光芒啊!孔子、韩愈、陶行知、魏书生、程红兵……究其原因,那就是人格力量的熏陶:对人生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对时事的评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够只用分数来评价一位语文教师的优劣吗?当然,只要我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下二点,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的:

一、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翻开语文课本,哪一篇课文不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欧·亨利,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的例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二、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我们斗胆建议: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首先,现行高考模式必须改革。高考这根“指挥棒”存在一天,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致命影响将延续一天。现行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数越来越高(由满分100分发展到现在的150分。还有可能再增加吗?有可能的。),题目越来越难、越怪(据说很多中文系教授都做不到满分,就更别说中学语文教师和高中生了。),学生发挥个性的余地越来越窄(高考卷几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死板的模式,虽然时有小小的翻新,但给人的整个感觉还是死板、没趣味。),这是在把中学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应侧重于检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形式上,题目应趋于简化、内容应趋于浅显和接近现实、范围应趋于广泛,最好能尽快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摆脱全国高考这根魔棒。

其次,学校考试模式也必须改革。为了应付高考,高三毕业生几乎每日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拨;非毕业班的学生,也动辄有月考、半月考。而且,高中年级的题型向高考看齐,初中年级的题型向中考看齐,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动机。语文学科能否改变这种考试模式,把那些月考、期中考取消,改为考查形式,比如查资料、写论文,或是出一些综合性而又数量较少的题目?西方一些学校不是在这样做,而且效果也很好吗?我们借鉴人家的做法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吧。总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学生以自由生长的天地,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既然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优秀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放射着光芒,为何不让这一群体在新世纪发展壮大?而这就要求允许语文教师在课堂内随意发挥,充分展示自已的个性、挖掘自已的理解,而不束缚于参考书和试卷的羁绊中。现在推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实际上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尽快在全国推行这些理念,尽快改变现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寻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锻炼自己的语文思维。

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参考资料;

1、《四书五经》(现代版)李大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2、《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手册》贾晓波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4、《实用语文教学辞典》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5、《语文课:给思想松绑》任玲、王雷著《中学语文教学》02年七期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便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尝试性讨论。(1)人格形成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2)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形成;健康人格;关系;作用;培养

面对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一教育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有人说:健康人格的培养任务应在思想品德课上。其实不然。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在人格的培养上是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笔者想就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作一尝试性的讨论,以求有助于同仁。

1.人格形成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什么是人格?笔者认为,人格是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是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西方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和指导行为,而行为表现心理特征。

既然作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那么,这个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遗传与环境只能提供砖块,也可以这么说,通过生活方式,个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不过,机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能向个人提供可能性和引诱力”。可见,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与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与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引诱力,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过去,人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以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政治思想品德课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格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操和性格都将得到陶冶,尤其是语文课,他的作用不亚于政治和思想品德课,因为语文课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课,所占学时最长,所学内容最广,而且其本身就具备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都显得十分重要。

2.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

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什么作用?我们知道,健康人格的标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会具有健康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培养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去认识和追求“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2.1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主要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抒情诗、散文诗,有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衡量标准,有做人的准则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运用妥善的教学方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信心、自制力、自觉性、独立性、科学性等品质。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去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2.2间接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没有直接表现为健康人格的内涵,却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称之为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知方式、语言文字能力及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些因素虽然不是健康人格的内涵,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

2.3综合系统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各自从自己学科出发,抓住本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导致学科教学活动在影响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系统的综合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的积极意义最终也就在于此。

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家知道,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终获得双方的统一。从这一角度看,语文教学要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可从知识与能力这两方面入手,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渗透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培养健康人格。

首先,应正确把握学科知识教学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在教学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将语文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格培养而不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把语文教学变成心理学、德育学科的教学;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学生语文学好了,能力提高了,就必然形成健康人格,或者只要培养了健康人格,语文学习就自然会搞好。显然,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语文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分清主次。例如,在《语文》九年级(下)“词两首”一课的教学中,应该巧妙地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革命信念、一代伟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等溶于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奋发图强的人格标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然后,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上去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诚然,人有一个最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发生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地,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靠外界影响,当青少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判断力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自觉地选择、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系,审视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认识和仿效的榜样。如在《语文》七年级(上)“风筝”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作者简介”将鲁迅的光辉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次,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用“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课文中和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剖析与总结。第三,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人文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引导学生拟订自我教育计划开展“我和英模相比,应该怎么做”等主题活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人文信息的作用,设计妥善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知识教学与健康人格培养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彭正梅 彭莉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

[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许金声 程朝翔译 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第四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家长必读》家长会讲座教案

主讲人:周宇校长

教学目的:;

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

2、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目的:

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首先欢迎你们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二、帮助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要想引导未成年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必须培养孩子做一个健全的人,要具有随时迎接挫折,迎接“丢脸”,经历痛苦的思想准备。这样的教育特别应该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在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生活在太阳底下,吸取着雨露阳光。唯我独尊,娇横跋扈,事事占上风。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导,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他们只会顺水推舟,不会逆水行舟。难怪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因不能正确面对父母的教育而服毒身亡的,因同学的嘲笑而跳楼自杀的,因学习的压力而弃学逃亡流浪街头的,因羡慕而产生妒忌走上犯罪道路的? ? 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学校、家庭应责无旁贷加强培养孩子们从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在风雨中健康成长。

三、建议家长培养受挫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莫过于来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莫过于学习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莫过于与同学之间的争吵,意见的分歧;莫过于老师严厉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然而,一个在家被父母娇惯了的孩子怎能一下子承受得了这些压力呢?养成孩子自我教育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1、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性格、习惯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觉学习,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他们在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正确的对待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更好的学习,勇敢的面对失败。特别是班级里的后进生,他们本身缺乏自信心,导致他们形成自卑感,严重的影响着他们身心活动和学习能力,使原有的聪明才智不能正常的发挥。面对这样的孩子,更加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面对现实,找找原因之所在,在认清自己之后,以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调节自我,战胜自我,树立信心。要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动力,迎接新的挑战。

2、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自我能行的教育。

人无完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只要有信心,就会体现自我能行的价值。“相信自己,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久而久之,孩子们从小懂得长处要发扬,短处要弥补,这样能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3、亲近孩子,教其反思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言语难免有可能会伤害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没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能力,就不能正确面对,就会导致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型孩子,他们不善言表,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多开导他、启发他,鼓励他们自我检查、反思,使他了解自己的不足,认识自我的不对,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和误区以及自己存在的问题。从小进行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教育,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生存习惯,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遇到困难,学会解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言谈举止,道德行为,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的影响,要想让孩子从小健康成长,家长就得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受挫能力的培养,不能迁就孩子、惯养孩子、溺爱孩子。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认为孩子只有一个,事事都要顺从事事都包办。要重视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希望家长随时与教师保持沟通,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有随时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要迎难而上,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缺。事后我发现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了。看来家校坚持配合培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相信具备健康心理和经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将来他们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受到打击,学会面对

人生的致命点就是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有的人一旦遇到一点小麻烦,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不能接受,不能正确地对待。有的人是想不通,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十分无助的样子;有的人是发泄,性格暴躁,把所有的气都往别人身上发??.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麻烦事,烦心事,总会受到一些大小不同的打击,小学生也不例外。然而多数孩子娇生惯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哭哭啼啼,依赖家长和老师。如何培养孩子面对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带来的打击?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学会面对自己

当自己受到打击以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想想造成自己受到打击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勇敢的面对自己,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告诉孩子: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

2、学会面对父母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考差时,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就会生气地批评孩子,有的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与家长产生抵触,不服从家长,甚至于向家长示威。这样的孩子思想、行为处于危险的边沿,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一是采取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孩子在活动中明理,查找自己的不对;二是采取交流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理解父母用心的良苦;三是举生活的实例和现象,明辨对错,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实,挫折和打击并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击不知道想办法应付。我们要学会迎接挫折和打击,也要学会对付挫折和打击,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同学,面对教师,面对父母,面对社会,面对困难,面对人生坎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是人们最敬佩的人。

(四)、心中不愉,学会交流沟通

交流和沟通使矛盾化解;交流和沟通使人愉悦;交流和沟通使人进步;交流和沟通使人健康。只有善于交流和沟通的人,才能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而有的小学生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面对这样的孩子,告诉他,要做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心中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找伙伴、信懒的人说一说、摆一摆,在交流中对方会帮助你解决疑难、排除困惑。要学会自我排解,学会交流、沟通,争取别人对你的支持、帮助、理解、排扰。切忌有事闷在心中。本班有个孩子,年龄最小,性格十分内向。父母经商,高龄得子,十分惯养这孩子。父母不敢说他的不是,一旦说他不是,他就跟父母大吵大闹,或者当的一声把门关上,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知道此事以后,专门找他谈心,开导他,经过开导,他明白;这样下去不但对自己身心健康没有好处,而且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要主动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求得别人的宽恕、原谅、理解、帮助。渐渐的孩子懂事了,学会与父母交谈了,父母一见到我就是一席感激的话。事实证明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人活着就是要做热爱生活的人才是强者。只有那些“热爱丢脸,欢迎挫折,经历痛苦”的人,长大后,才能追求成功,铸造人生的辉煌。我希望孩子们在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都能成为学习生活中的真正强者!

第五篇: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1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小学

2007年4月

作者:刘

一、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祖国未来公民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学校对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要求的具体落实。

当今我国的青少年,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来自家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爱。由于有相当部分家长爱子不当,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被剥夺,使得青少年事事处于被动地位。严重的“关爱过渡”,使他们对别人给予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不甚珍惜;对除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责任心极度缺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帮助青少年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心,是关乎到我国未来公民素质高下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责任的行为构成的,他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活动变成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

2、整体性原则:习惯总是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会受到他对行为的认识和情感所支配。我们平时讲的品德,是指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行为习惯训练的有效性。

3、一致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原则,一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二是指在三种教育情境中人们之间对学生要求上的一致性,如爸爸与妈妈之间、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对孩子行为习惯要求上要一致;三是各年级阶段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4、实践性原则:任何行为习惯总要在实践行为中得以训练和体现。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都不是一天两天短时期内能完成的,而且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行为习惯训练中,教育者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重视意志力的磨练,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要重视及时强化,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及对行为习惯认识的内化。

5、层次性原则:人们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即形成了习惯。对发展、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某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从主动转化为自动。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行为习惯的要求上也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6、可持续性原则:今天对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应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原则,也就是说,要从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促使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榜样性原则: 人们的学习一般总是以模仿学习开始。因此,教育者要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又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的积极行动。因此,应该特别强调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习惯培养的途径

充分发挥我校努力构建的“群。环。场”育人体系,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学校、班级、少先队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专门的行为训练活动之中,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校园网、家长学校、《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作用,努力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协同。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角质的方法与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行为研究法主要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用的方法。学校总课题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纳入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

达到教育目的:

(1)情境体验

学校根据每学期教育实际,设计若干系列活动,配合思品课,班对会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培

养他们的责任感。

(2)行为训练

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按课题课题研究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3)榜样激励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

英雄模范、成功人士、优秀学生对他人,对集

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

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原因,找出他们的良

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的方

向。教师、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案研究法

3、卷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的总体实施步骤

本课体初步定为三年规划课题。

第一阶段

充分准备奠定基础初步启动阶段。

1、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

行为习惯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1)为全体家长订《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作为我校家长学校指定教材。

(2)特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来校给全体师生及家长作题为《成功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报告。

(3)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赴北京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培训。

(4)向全体教师传达《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开题大会的有关精神,宣讲课题实施手册中的相关内容。

(5)充分利用我校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动员。

(6)在家长学校授课中,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等理念灌输给家长,并要求家长与学校紧密配合。

2、成立育才二小课题组,拟订课题实施方案,向总课题组申

报子课题。

3、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4、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有关理论,广泛搜集信息。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会同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调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1、各年级、各班级、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特点确定切入点很小的极有针对性的子课题,并拟订实施方案,交校课题组。

2、校各子课题组按各自实施方案全面深入研究、通过反复调查、访谈,设计出极有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强化训练方案,并协同其他科任教师和家长,帮助生主动参与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3、积累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4、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

5、分别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培养好习惯经验交流。

6、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开展培养好性格征文活动,将佳作向《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推荐。

第三阶段

深入研究,特色创新阶段。

1、在上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年级、班级教师自己的特色,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习惯培养方案。

2、通过对大量观察、记录的整理和研究,将习惯养成方案具体化为一组日常行为规范。

3、继续举行经验交流会。

4、举行学校“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讨会。

5、向总课题组汇报具有我校特色的好习惯养成经验。

第四阶段

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

1、学校各子课题组及各位教师汇总各子课题研究成果,校课题组总结,向总课题组提供书面报告和相关资料。

2、学校编出成果专集。

该课题着重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负责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道德责任心的方法及其规律。该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未来国民道德素质,增强我国未来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下载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1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 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小学 2007年4月 作者:刘 一、 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之感悟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之感悟 古代的文人们是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这些万古不朽的文章,而他们的人格魅力正蕴涵其中与之长存。每每诵读这些文章,便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浅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中学语文教育潮州市湘桥区开元初级中学吴素芳据报道,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答记者问及中国留学生与外国学生有哪些不同时说:中......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塔山中学叶平[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勤劳的女娲后 人们就一直不断地努力着,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非凡......

    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家长学校教案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的: 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2、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李新店中学思想政治工作汇报暨经验交流材料 确山县李新店乡初级中学,位于驻马店市最南端,与信阳市相邻,学校东毗京广铁路,西临107国道,北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学校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决定性的作用。几年来,我校始终把学生的思想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