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5:1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

第一篇: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知识的发展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知识的横向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物理中的变速运动等问题就要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这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课,通过丰富的实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学生学情

前面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学习了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从认知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继续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由于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它方程时,他们自然想进一步探究有关方程的新问题。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正确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项与系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归纳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在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启发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巩固训练、回顾梳理、拓展提高到最后的作业布置,完成本节的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1)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有一些具体的方程提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及各项系数的确定。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进行教学。从巩固知识--创设情景—探究新知--体验成功--巩固提高--小结归纳到最后的作业布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

一、要设计一座2米高的人体雕像,石雕像的上部与下部的比,等于下部与全部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多高?

问题

二、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厘米,宽50厘米,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那么铁皮割胶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问题

三、要组织一场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对参赛?

通过人体雕像设计、制作无盖长方体盒子、排球邀请赛等实际问题导入问题的探究。

(三)、启发探究,构建新知

(1)根据以上列出的方程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特征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归纳、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特别要强调它们的三个特征。

问题设置:这些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几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相关概念

问题设置:你能说出几个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谁可以有更简单的方法说出更多的一元二次方程?目的: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四)、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目的:通过抢答题、例题和练习加强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

抢答: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x2=2

x2-2x+1/x=0

x(x+5)=0

x y =3

(m+2)x-3=0(m为常数)kx+5x+ k-1=0(k为常数)2

222ax2+bx+c=0(a、b、c 为常数)

例1:将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1)3x(x-1)=5(x+2)(2)4x+1 =5x 例

2、当m取何值时,方程(m-1)x3m+1 +2mx+3=0是关于x的他一元二次方程? 随堂练习

1:请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并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2)、四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

2:把方程(3x+2)2 = 4(x-3)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3: 判断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1)ax2 +√2x

2=0

(a为有理数)(2)(2m2

+m-3)x +5x=13(m是常数)

m+1

(五)、小结归纳,作业布置

目的:小结包括知识的小结 和数学思想的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梳理,留下的作业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思想方法的小结比如类比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3)作业P:281、2 两题 思考:前面的三个问题帮助我们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可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呢,你怎样得到他们的答案呢?

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导入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4、例题和课堂练习

5、课堂小结

6、作业布置

五、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归纳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2、合理选材、优化教学。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的补充内容。

3、课堂上让学生能主动的发现、探究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教学过程中应将一些具体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贯穿其中,给学生以整体的感觉。

最后,我特别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认为老师良好的教态,热情洋溢的语调,或者富有善解人意的微笑,甚至亲切的拍拍学生的肩膀,都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只要融入我们生命的激情,一定会赢的桃李满天下,风帆飘万里。

第二篇: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一)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一中学 肖红燕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学生在八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和“次”的含义,具备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数学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方程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2、会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部分名称。从数学课堂的远期目标来看,还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自主探究问题一;第二环节:自主探究问题二;第三环节:自主探究问题三;第四环节:总结归纳;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第六环节:反思;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自主探究问题一

活动内容:

出示问题一: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8米,宽为5米,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 1 块面积为18m2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根据这一情境,结合已知量你想求哪些量?你能根据条件列出关于这个量的什么关系式?

活动目的:

提出了半开放性的问题:根据这一情境,结合这些已知量,你想求哪些量?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列出关系式,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归纳一元二次方程提供材料。

教学要求与效果: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可以首先提出问题:你能找到图中的矩形地面、条形区域和地毯区域吗?并让一生指出对应的三部分;接着要求学生从这一实物图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自己画出所抽象出的几何图形,然后教师呈现第二幅图。

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次完成下列任务:(1)罗列学生提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所提问题满足的条件,提出解答的方式;(3)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整理。

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样有:(1)花边的宽,(2)中央长方形的长、宽等;学生列方程问题不大,所列方程也多样,依据的等量关系不同,得到的方程也不同;但是,整理方程时显得困难,这与课前没有复习整式的运算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问题二

活动内容:

在学生的疑问处提出问题:你能找到关于102、112、122、132、142这五个数之间的等式吗?

得到等式102+112+122=132+142之后你的猜想是什么?

根据猜想继续找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

在难以找到的情况下,归结为方程去解决。活动目的:

上述问题直接给出方程没有说服力,所以先让学生猜想。学生得到的猜想 2 是:是否还存在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然后让学生根据猜想继续找这样的五个连续整数,在难以找到的情况下,促使学生想办法归结为方程去解决。

教学要求与效果:

找到等式102+112+122=132+142之后的猜想不同。再找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部分学生有困难,寻找的方式也有不同。有的同学采取代入特殊值一个一个去试一试,有的同学直接归结为方程去解决。

首先,“我”巡视那些无从下手的学生,问:需要我的帮助吗?然后给予必要的指导。

然后巡视那些已经解决问题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关注学生在探索-发现-归纳的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

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上到这儿达到一个小高潮。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问题三

活动内容:

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活动目的: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直接让学生设未知数,列出适合条件的方程。活动的实际效果: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一生结合图示分析题意,这样等量关系就会浮出水面。由于有了前两个环节作铺垫,学生自然地设梯子底端滑动Xm,从而列出方程,问题解决得很顺畅。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

活动内容:

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结合上面三个问题得到的三个方程,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活动目的: 3 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基本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个部分。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

活动内容:

1、把方程(3x+2)2=4(x-3)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

活动目的:

及时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巩固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列出相应方程。活动的实际效果:

问题(1)中学生对于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感觉困难不大,但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部分学生可能容易忽视符号,作为第一次学习,这是难免的。当然,教学中也可以在第4环节中设计一种反向的问题,如给出各项系数,请写出事故和条件的方程;也可以在第四环节中,直接和学生辨析到底各项系数是什么。

问题(2),实际问题,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题意,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列出相应的方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到等量关系,然后将直角三角形的各边表示出来。

第六环节:反思

活动内容:

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归纳本节的知识要点,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目的:

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要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的实际效果:

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己归纳出本节的知识要点,也清楚自己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作业:P33习题2、1

四、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成分复杂,针对学生的基础如此设计,但是时间还是很紧。

建议基础薄弱的地区:课前复习整式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熟知10-20的平方;在第四环节中,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后,举例反问,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及其对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第三篇:《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

22.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

数学思考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重难点、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各项系数的辨别,根的作用. 难点:根的作用的理解.

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情境】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 5

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该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活动方略】

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分析设出合适的未知数,列出方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由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同时让学生体会方程这一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二、探索新知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几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归纳: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设计意图】

主体活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三、范例点击

/ 5

例1 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 解:去括号得

3x23x5x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去括号、移项等步骤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指出各项系数.

教师活动:

在学生指出各项系数的环节中,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系数的符号问题).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例2 猜测方程x2x560的解是什么?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

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得到方程的解,比如可以用尝试的方法取x=1、2、3、4、5等,发现x=8时等号成立,于是x=8是方程的一个解,如此等等.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种途径寻找方程的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总结: 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作根). 【设计意图】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以及作用.

四、反馈练习

课本P32 练习1,2 课本P33 练习1、2题 补充习题:

1.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

/ 5 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你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解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x2360; 【活动方略】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两名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或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五、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4:有人解这样一个方程(x5)(x1)7.

解:x+5=1或x-1 = 7,所以x1=-4,x2 =8,你的看法如何?

由(x5)(x1)7得到x+5=1或x-1=7,应该是x+5=1且x-1=7,同时成立才行,此时得到x=-4且x=8,显然矛盾,因此上述解法是错误的.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将例

3、例4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讨论解答。【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更深刻的理解.4 / 5(2)4x290.

六、小结作业

1.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以及作用 2.作业:课本P34习题22.1 第1、2题

【活动方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课外作业,使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5 / 5

第四篇:《一元二次方程》参考教案

21.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

数学思考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重难点、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各项系数的辨别,根的作用. 难点:根的作用的理解.

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情境】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该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活动方略】

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分析设出合适的未知数,列出方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由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同时让学生体会方程这一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二、探索新知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几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归纳: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设计意图】

主体活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三、范例点击 例1 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 解:去括号得

0

3x23x5x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去括号、移项等步骤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指出各项系数.

教师活动:

在学生指出各项系数的环节中,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系数的符号问题).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例2 猜测方程x2x560的解是什么?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

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得到方程的解,比如可以用尝试的方法取x=1、2、3、4、5等,发现x=8时等号成立,于是x=8是方程的一个解,如此等等.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种途径寻找方程的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总结: 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作根). 【设计意图】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以及作用.

四、反馈练习课本P4 练习1、2题 补充习题:

1.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你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解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x2360;

【活动方略】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两名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或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五、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4:有人解这样一个方程(x5)(x1)7.

解:x+5=1或x-1 = 7,所以x1=-4,x2 =8,你的看法如何?

由(x5)(x1)7得到x+5=1或x-1=7,应该是x+5=1且x-1=7,同时成立才行,此时得到x=-4且x=8,显然矛盾,因此上述解法是错误的.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将例

3、例4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讨论解答。【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更深刻的理解.(2)4x290. 作业:

第五篇: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过程

〖活动1〗 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忆,选一位同学作答,其他同学补充.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是否清楚;(2)学生能否说出每一步骤的关键和应注意问题.(活动1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忆、思考的情景,又是本课一种很自然的引入,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活动2〗 问题 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 ,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4)列方程并得出结论.(5)反思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提出问题(1)学生分析,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在题目中指出数量关系.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思考,请一位同学回答,可举简单例子说明,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中央矩形的长宽比是9︰7.问题(1)(2)都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为后面的解题做以铺垫.教师提出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上台演示、回答,每位同学要着重分析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处理方法.问题(3)是活动2的中心环节,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2)学生在未知数的选择上,能否根据情况,灵活处理;(3)在讨论中能否互相合作;(4)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学生充分的讨论,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为活动3埋下一个伏笔.教师提出问题(4)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三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教师提出问题(5)学生充分的讨论,丰富解题经验.〖活动3〗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宽度相同的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方案(如图),根据两种设计方案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教师展示课件,请一位同学朗读题目.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方案1,学生通过探究与讨论,活跃了解题思路.教师提出方案(2)学生思考.因为有活动2的基础,选一位同学回答这一组问题即可,如有不完全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教师做屏幕演示,特别提醒学生:剩余草坪的面积,是否就是原草坪的面积减去2条路的面积?以引导学生注意道路重叠部分的处理.活动2是针对活动2的巩固性练习.《思考》:能不能把纵、横两条路移动一下,使列方程容易些?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引领学生 讨论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两个图形都存重叠部分,但除此之外的剩余部分,第一个图是一个完整的矩形,易于表示;而第二个图中分为4块,所以不容易表示.《思考》是活动3的中心环节,以图形对比的问题为 引导,通过对比两个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启发学生方案1为模型,构建草坪问题的解题思路.学生分组讨论,画图,上台演示.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总结图形变换的基本原则.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的学习效果;(2)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变换的灵活性;(3)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联想能力;(4)教师要强调图形变换中图形改变、位置改变、关键量不变的原则.在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之后,学生会自然产生动手实践的欲望,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同时也要注意对图形变换的指导,可以对部分不太合适的答案也进行一下点评.〖活动4〗 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活动5〗当堂测试

布置作业: 教科书53页,习题21.3第5、8题;教科书58页,复习题21第7、10题,教师应重点关注:

下载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与小结 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2)能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教案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在复数集中解的情况;会在复数集中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2、掌握当0时,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培......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教案(二) 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方法;并能灵活选择方法; 2、 通过典型例子让学生感受到选择适当方法的重要性。 3、进一步探索实际......

    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教案19.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沪科版八年级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学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 掌握增长率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方......

    一元二次方程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

    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

    例3.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kg,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kg,针对这种水产品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 (1)......

    实际问题一元二次方程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学案 课型:上课时间:课时: 学习目标: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学习过程:......

    八年级数学浙教版下册2.1一元二次方程同步测试题

    2.1一元二次方程同步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A.x-2=0B.x2-4x-1=0C.x2-2x-3D.xy+1=02.......